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高晓松讲过的最好的文章

2023-05-05 08:12 作者:爸妈精读 围观:

高晓松北欧归来:别让父母觉得人间不值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爸妈精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晓松讲过的最好的文章1

作者:韩老白(爸妈精读主笔)

前段时间,高晓松从北欧回来,写了篇文章——《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

文章中说,丹麦和瑞典的生活很惬意。在那里,很多人崇尚极简的生活理念。

特别是那些已经退休的老人,享受着完备的社会保障,闲了看看落日,钓钓鱼,与世无争,岁月静好。

在西班牙,虽然福利比不上丹麦挪威,可上班族税后薪资约900欧,失业者却能拿到800欧失业金,看一次病,仅需6欧元。

同样,社会对老人的福利待遇也是不错的,他们所秉持的理念是:一个人年轻时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年老时就该得到多少社会的反馈。

高晓松说:“这样的生活令人向往,少年无忧无虑,中年没什么压力,老年更是恬淡闲适,安度余生。”

不过,我们得承认,发展中的中国离高福利的北欧尚且有不小距离。实际上,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发生在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和韩国的故事。

在日韩,“老后破产”已成无形杀手

最近看了本书叫《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让我感到深深吃惊。

普通人印象里,日本是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西班牙甚至是挪威丹麦还要高。

可是按照书中的数据:日本孤身生活的老人逼近600万,约有一半年收入低于生活保护标准——13万日元(约合7900元人民币)。

本该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但那些老人为了省钱,夏天不开空调,冬天没有暖气,出行要走老远去挤免费公交,每日只吃干巴巴的面条,唯一的伙伴是公园讨人厌的乌鸦。

你说晚景凄凉,是因为他们年轻时不够努力吗?不是的。

以田代先生为例,他年轻时在一家啤酒厂干了12年,50岁创业,自己开了一家啤酒店。奈何经济不景气,啤酒店破产,大半辈子的努力打了水漂。如今,75岁的田代先生,一个人住在东京仅有几平米的屋子里,靠少得可怜的养老金艰苦度日。

他说:“我觉得早死早超生,死了就不用担心钱不够用,而且我也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谁。”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韩国。

在韩国,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但实际上,人们平均工作到71岁才算真正退休。对于一位韩国中产阶级老人来说,不工作就意味着在“等死”。

在首尔举办的“银发招聘会”上,足有3万多名白发苍苍的老人,竞争6000个年轻时从未接触过的“低端行业”:快递员、保安、清洁工、加油员。

你以为他们想拖着年迈的身躯,颤颤巍巍地跟年轻人抢那些体力活吗?你以为他们想一边被骂“老不死”,一边腆着脸讨好老板和顾客吗?你以为他们想斤斤计较那一分一厘,占用公共水电、蹭暖气空调这种小便宜吗?

他们当然不想,但为了活下去,没有选择!这些日韩老人在人生路上没有偷懒,却被经济衰退、物价疯涨、养老金入不敷出、看病难看病贵等不可逆因素,一步步推向了“老后破产”的深渊。

为什么日韩老人会在60岁以后仍然拼命工作?

这其中有社会结构的深层问题,不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心态问题。

比如,日本正从三代人共同生活的“三世同堂”转变为以“小家庭”为核心甚至是“单身户”方向迈进。在这种局面之下,长此以往孤立无援的真实写照,让“退而不休”成为了日本老人的躲避孤独死的无奈选择。

在NHK播出的纪录片《无缘社会——三万二千人“无缘死”的震撼》中,一个日本老人这样说:“确认与别人有没有关联,就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

归根到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这两个本来很发达的社会设置了巨大的障碍。这些老人正是老龄化社会的牺牲品,是“幸福社会”下的一缕阴影。

在中国,每位父母都是最敬业的演员

近期大热的李诞有句“名言”:“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看完了高晓松笔下梦幻的北欧和日韩老人凄凉的晚景,我也不禁感叹:做人确实很难。

白岩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未来的养老模式是“9037”:养老机构占3%、养老社区占7%、居家养老占90%。

某种程度上看,已经发生在日本和韩国的现象可能在中国出现。

古人讲:百事孝为先。中国人把赡养父母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现代社会年轻人压力大,有时候顾不过来也是情有可原。

父母们体谅孩子的不易,更是活得小心翼翼,生怕给孩子带来麻烦。

张泉灵在《奇葩说》里说过:

有一次她去敬老院采访时,发现老人身上有股“老人味”,便问她多久洗一次澡。老人回答说她尽量不洗澡,因为年龄大了,洗澡容易滑倒,一旦摔倒,儿女的下半辈子就麻烦了。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最好的演员。

为了不麻烦孩子,把“我好着呢”挂在嘴边,遇事一律自己扛。

邻居家的爷爷有个独生子,自小便宠得不得了。为了给儿子买房、买车、娶媳妇,他四处借钱,退休后去马路边帮人修自行车,一大把年纪了却债务缠身,日子过得苦兮兮。

每次发了退休金,钱还没捂热乎就转了出去,然后在小本本上一笔一笔地算,逐条记录今天又还了谁家的钱。在80大寿前,老人终于还清了欠款,了却了一桩压在心里十几年的大事。

中国式的父母都太懂事了,他们为子女奉献了一生,临老却活得像个演员,生怕给儿女添麻烦。他们拼命把自己觉得好的一股脑儿全给了儿女,孩子开心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

父母不是傻,只是爱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给父母最好的爱,就是“添麻烦”

父母懂事,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不喜欢会说喜欢,不好也会说好。但作为子女,我们却要随时随地给父母“添麻烦”,因为这是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好的爱。

综艺《我就是演员》有个这样的片段:

妈妈赵美兰回了趟娘家,俩儿子听说她要回来了,赶紧把家里收拾了一通,还特意做好了饭菜。本以为会得到表扬,结果却把赵美兰整郁闷了。

还是大儿子发现了不对劲:“妈是失落了,觉得咱们不需要她。”于是,他故意把房间搞乱,还在饭菜里撒了一大把盐。果不其然,赵美兰虽一边唠叨着“你们可劲儿给我添乱吧,我怎么就生不出个姑娘呀”,一边却开心地哼起了歌。

谁家没有个口是心非的父母呢?

有好吃的,嘴上说“我不爱吃”,其实是想留给你吃;收到你的礼物,嘴上念叨“干嘛花这冤枉钱”,转头就向亲朋好友炫耀去了。

可见,永远不要把父母的“情话”当成“真话”,要时不时给他们添麻烦,才能让他们感到“被需要”,才能留住他们这些“口是心非”的小傲娇。

隔壁张姨离婚早,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一次聊天,有人问她:“你怎么培养的孩子,娶了媳妇还那么粘你?”

张姨笑道:

你别看他小两口在外头混得风生水起的,一回家了啥都不会,衣服衣服乱扔,一日三餐泡面,这不又打电话撒娇让我送小菜呢,一点不让人省心。

有一次在楼下见到她儿子,打招呼时提到这事儿,他说:

看你说的,不会做饭我还不会点外卖吗?但我跟我媳妇儿商量好了,得时不时给我妈找点小麻烦,不然她总觉得我们不需要她了,总一个人偷摸着哭。

可见,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最高级的智慧,就是看破不说破;给父母最好的爱,就是随时随地“添麻烦”。

正如佛语有云,每个人家里都有两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

与其整天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不如先对自己的父母好一点,时不时找点小麻烦,给生活添点小情趣,那才是真正的福报。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写道:

不管多么积极向上,不论喝掉多少心灵鸡汤,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正大步流星地走在衰老的路上,这条路有一个很明确的终点,你迟早会死。

年老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每个人都无从逃避。但我们却可以把握现在,从自身做起,对外不负父母养育之恩,对内不负自己的良心之安。

如此,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的父母才有底气大声告诉世界:我来人间走一遭,其实很值得。

作者简介:韩老白,富书签约作者,狮子座正能量辣妈,小清新文案培训师,读研时担任校报主编,毕业后工作五年从设计院裸辞,懂点心理学,专注塑造女性职场、婚姻幸福力,愿我的文字,陪伴万千女性共同成长,简书、微博@韩老白。本文首发富书(ID:kolfrc),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高晓松讲过的最好的文章2

文 | 古蒙儿 · 主播 | 北辰

来源:花瓣志(ID: iihuacao)

高晓松置顶了一条微博,

只有10个字:

谢谢旧时光,一切皆有情。

浅浅的话,

是对陪伴了大家七年的《晓说》,

最深的告别。

最后一期节目里,

编剧史航调侃着说道:

“七年了,高晓松已经变成了高老松。

高晓松,呵呵一笑。

近50岁了,是不小了。

历经沧桑,人到中年,

他早已在现实和生活中,

练就了一身的痞里痞气,轻佻贫嘴。

就是这样一个活成了“人精”的老男人,

却在遭逢“友情”时,

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少年气”与“天真”。

高晓松

《晓说》未完结时,

高晓松找来韩寒,

一起聊了两期节目。

其中,讲了一个俩人对骂成哥们儿的故事。

2006年,

作家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

文中提到了韩寒和他的作品。

随后,韩寒在博客上发表了文章,

《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以此反驳。

两人正面开战,

一场“韩白之争”,在文学圈愈演愈烈。

作家陆天明站出来为白烨说话,

结果遭到韩寒和粉丝的攻击,

陆川导演看到父亲被骂,

也站出来炮轰韩寒,

结果,刚出头,就败下阵来。

高晓松和陆川是哥们儿,

看到哥们儿被骂得那么惨,

再看韩寒一人单挑一圈人,

觉得此人太猖狂了,

他要为哥们儿出口气,

并在自己的博客中说要起诉韩寒:

你在《三重门》里,

全文引用了我的《青春无悔》,

未获我同意,

现在依法依情依理明白告诉你:我不同意!

请依法把你与此有关的,

各种单行本、选集、文集从书架上拿下来,

把我写的文字全部删掉,再放上去,卖!

不仅附上了律师函,还挑明了说:

你和你的追随者们,

疯狂骂了我哥儿们陆川和他父亲陆天明,

就是看你骂人看不过去了,来找你的茬。

原本以为是个大招,

结果,还是输给了攻势猛烈的韩粉,

难以招架的高晓松,一度关掉了博客。

“川儿,虽然没帮上你多大忙,哥们尽力了。

韩寒最后说了一句话:“高处不胜寒。

意思就是,高晓松赢不了韩寒。

多年后,高晓松自己也说:

“博客时代,我们都玩儿不过韩寒。”

大张旗鼓地出场,

轰轰烈烈地输了,

这样不顾一切往前冲,

和陆川一起昼夜不停,

忙着删韩寒粉丝围攻的高晓松,

一点也没有了平时那副油腔滑调的做派。

明哲保身的年代里,

比起输赢,

更让我们羡慕的,

或许就是这种兄弟义气吧。

韩寒

韩寒也是性情中人,

一场骂战,

让他和高晓松不打不相识。

面对高晓松的起诉,他说:

我的确引用了高晓松的歌词,

而且引用时没有注明作者,

高晓松告我天经地义,

他帮哥们儿也是天经地义。

韩寒呼吁粉丝,不要去谩骂别人。

同时还发文感慨:

父亲(陆天明)跟人吵架,

儿子(陆川)跳出来。

兄弟(陆川)跟人吵架,

又有哥们儿(高晓松)跳出来。

像他(高晓松)这种“为朋友插自己两刀”的做法,真是让人佩服。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已无多。

看看如此磊落的韩寒,

高晓松一下子有了好感:

你终于开了金口,

在文章里呼吁你的粉丝不要骂脏话了!

我这官司也不打了,

你如果一定要支付我稿费,

那就帮我捐给希望工程吧,

但也算我收了稿费,

所以,你有权利继续引用我的歌词。

2010年08月05日

韩寒、陆川、高晓松,一笑泯恩仇

彼时双方交恶,此刻惺惺相惜。

互相看顺眼了,还怎么当敌人?

几年后,韩寒深陷“抄袭门”,

在这场舆论漩涡中,

高晓松亦如当初那般,

再次站出来,

只不过,这一次他力挺韩寒:

“我看过韩寒的小说,那肯定不是代笔。

2011年5月,高晓松因酒驾被拘,

恰逢他执导的电影《大武生》的宣传阶段。

狱中,高晓松给韩寒打了一个电话

“电影在上海首映,你能去捧个场吗?

首映当天,韩寒在山东有车赛,

结束后,他直奔上海首映礼现场,

来不及捯饬一下自己,

就直接上台帮高晓松宣传:

“晓松不在,我们帮他把这事给办了吧。

后来,高晓松在节目中中聊起这件事:

“其实我当时,

还给上海另外几个腕儿也打了电话

但只有韩寒一个人去了,

而且,韩寒是几个人里面,

最不喜欢社交的那一个。”

他感慨到:

“人生有这样一段经历,你才能看出人心。

常把友情挂嘴边的人,也可能人心凉薄。

懂世故,却敢“天真”,才是可交之人。

朴树

如果说,

高晓松和韩寒的“天真”,

是跌入俗世之后,

还有一些不愿妥协的东西,

让他们为之坚守。

那朴树的“天真”,

则是与所有看不惯的,都不兼容。

他与世界格格不入,

不会场面话,

不愿接商演,

喜欢的,不喜欢的,

从不迂回,都是直来直去。

话不多,说出的每一个字,透着一丝少年气。

高晓松最穷的时候,

想找朴树借15万,

朴树不爱说话,只回了他俩字:账号。

过一段时间,

朴树也没钱了,

又给高晓松发了两个字:还钱。

听起来幼稚可笑,却又让人无比羡慕。

生疏的关系,才需要寒暄,

真正的朋友,从不必多言。

甚至,在你最需要的时候,

他会愿意为你,放下自己的原则。

2013年,朴树接了一场商演,

乐队里的吉他手程鑫得了癌症,

朴树急需要用钱。

那一年,朴树带着程鑫四处治疗,

即便费用昂贵,

即便医生们都说没必要手术了,

朴树还是不愿放弃,

他四处托人,去各大医院找名医。

经纪人小建问他:

这几个月治疗,花掉了你几年的收入。你要想清楚了,你卡里的钱根本不够。

朴树回答到:

不够我们就去签公司,卖身嘛。跟救人比起来,合约算什么。

为了朋友,

他愿意放弃原则和自由,

但程鑫,

没有给他卖身的机会。

2014年2月,程鑫去世了。

朴树最后对他的承诺是:

“我们哥几个,保证照顾***。

之后,乐队每一场演出的收入,

朴树都拿出一部分,

让小建给程鑫的母亲寄过去。

如果不是有一次小建说漏了嘴,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事情。

结果却是,

小建被朴树大骂:“你这嘴,真***碎。”

何为少年意气?

深谙世事的年纪里,

为了兄弟,

可以仗义执言,

可以义无反顾,

可以义不容辞。

出走半生,人到中年,

早已过了“单纯”的年纪,

依然可以坚守着内心深处的“天真”。

友情面前,

永远有藏不住的热血

永远学不会圆滑、世故。

所谓“天真”,不过是越过成熟,选择真心。

所谓“少年”,不过是出走半生,初心尚未失守。

有人说,友情就是一场江湖,

处世之道,尽在一个“义”字。

江湖依旧在,情义剩多少?

有人曾说过:

“不要怕欠人家人情,只要懂得还就好了。”

江湖人来人往,懂得还的,又剩多少?

高晓松说,《晓说》这个名字,是韩寒起的,

韩寒说,《后会无期》主题曲,是朴树唱的,

朴树说,20多年前怀才不遇时,遇到了高晓松,

韩寒电影上映时,高晓松为他作曲了《飞驰的人生》。

看似没有过多交集的几个人,

各自忙碌,却又彼此欣赏。

这是什么神仙友谊?

或许,因为稀缺,我们更觉得,这样的友情太可贵,

或许,因为失去,我们方醒悟,坚守的初心最难得。

今日归来不晚,

与故人重来,

天真作少年。

明哲保身的年代里,

愿我们都能,

世事洞明,却不以世故待人,

世态炎凉,却依然有情相温。

-背景音乐-

朴树《生如夏花》

-作者-

古蒙儿,来源:花瓣志( ID:iihuacao),她们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去感受温暖。你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去关注花瓣志(ID:iihuacao)。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北辰,十点读书签约主播,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中国交通广播FM99.6《北辰在找你》主播,国际认证心理咨询师,明星私人心理医生,公众号:北辰在找你,抖音号:bczzn。新书《爱过你,不如爱着你》当当网热销中。个人心理咨询微信16601113347。欢迎下载十点读书App,搜索“北辰”关注主播十点号,收听北辰为你朗读的专属美文。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10天陪你读完《小王子》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

高晓松讲过的最好的文章3

高晓松:看透生活的5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高晓松,1969年11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其主要作品为:《青春无悔》、《万物生长》等。

高晓松在中国文艺圈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却是公认的有才华。写了很多歌,也写了很多文章,现在也开始做电视节目主持人了。

高晓松生在一个文人家庭,全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的家庭环境使高晓松受到了良好的熏陶。记得网友们曾经开玩笑说,高晓松也许是他家里最不成器的一个了。

如果大家看过高晓松的作品,听过他填词的歌曲,就一定无法对这个人产生什么反感。今天我就为大家从高晓松的作品中找到了五句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这应该是高晓松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句话了。有的时候,我对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毕竟这个世界这么现实,哪里有什么所谓的诗和远方,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人只是缺少去改变的勇气,其实阻止我们的永远只有我们自己。你如果执意要走,相信没有人能够阻拦你。那些在路上的人,除了自由也是一无所有,不是吗?

二、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

高晓松的这句话也不全对。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是那些已经做到的,无论是欲望还是理想,都是快乐的。而那些没有做到的,无论理想还是欲望,都令人感到痛苦。

其实,我更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人的所有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当你想起某一件事而感到痛苦的时候,其实仅仅是因为自己无法做到罢了。

三、生活绝不会因为你胆小懦弱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

高晓松在这句话的前面是这样说的,当你抓住机会的时候,一定要狠狠地踹生活的屁股。因为生活绝对不会饶了你,你又何必饶了它。生活其实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主。

生活只会做两件事,一件就是锦上添花,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什么好运都来了。第二件就是落井下石,当你生活越困顿的时候,它就越来添乱。起死回生的生活,我还没有见过。

四、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古人常说四十不惑,当时他认为是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就全都明白了。后来才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这句话是说人到了四十之后,想不明白的已经不会再去想了。

年轻的时候万事总要问个明白,搞不明白就一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年龄大了之后,想不明白的干脆就不想了。这就是所谓的不再慌张了,而不慌张了,就是长大了。

五、其实这个时代,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有人说,行万里路一定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要能够思考,否则走再远的路,也只不过是邮差罢了。但是在这个信息交互非常发达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知。

我们缺少的是去亲自去见证我们曾经看过的想过的那些东西。那些书本上的,网络上的东西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那些东西真正的样子,也只有自己亲自见了之后才会知道。

人生应该是怎么样的,我没有想清楚,但是已经决定好了去做什么。人生是一场经历,更是一场实验啊。大家对高晓松的这五句话是怎么看待的呢?赶紧将你的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