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沁园春长沙的文章的主旨

2023-05-05 08:05 作者:王子抒情 围观:

高考夺冠之《沁园春.长沙》解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王子抒情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的文章的主旨1

冷雨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词人,他用平平

仄仄的枪声写词,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红装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今朝之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今天,

就让我们来学习《沁园春 长沙》,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领略领袖宽阔的胸

怀,感受词人崇高的心灵。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另有《毛泽东诗词集》,其中《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相关背景(优质教学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孤村冷雨夜")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一一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

作者追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千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相关常识

文学常识

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 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类。以是否分段(或"阕""片")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

词牌,就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的名称。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字数、韵律,均有不同的规定。 作者按照这个格式去作词,叫做填词。 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文化常识

万户侯:中国汉代侯爵最高的一级,食邑万户以上。后来泛指高宫贵爵。公侯伯子男《通典》》中记载,夏建国封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商有公、侯、伯三等。封地为: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到了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四、课文解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译文:我独自站立在深秋中,望着浩荡的湘江水,绕过橘子洲向北方奔流而去。

寒秋:深秋,晚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译文:看啊,万座山都变成了红色,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译文: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竞相疾驶。

應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译文:鹰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鱼在清澈的水里遨游,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怅廓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译文:面对广阔的宇宙,心绪变得激昂慷慨,向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是谁在主宰着盛衰兴废?

段意:写景兴怀,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携来百侣曾游。

译文:当年,我曾和很多的同学在此处聚会畅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译文:难忘的不寻常的日子有许多许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译文:那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译文: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激扬文字,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是否还记得,当年我们在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阻止了疾驶而来的船只?

段意:回忆往事,抒发豪情。

注释

漫江:满江。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主:主宰。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

简析由眼前之景推及茫茫宇宙 .并发出慷慨诘问。

峥嵘:这里是不平凡、不导常的意思。意:意志和气概。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指点:这里是评论之意。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冰。飞舟:如飞之舟,雷其迅速。

解析:追忆昔日的战友及战平生活以饱满有力的笔调抒写胸中奔腾激荡的情感。



课文精讲

一、结构图示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图,峥嵘岁月图,湘江秋景图,中流击水图.

ニ、作品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写作特色

1.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词的前几句表现出词人的心情是有些惆怅的,词中写的虽是寒秋景物,但毫无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而是活泼、美好的秋景。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感到人民不能主宰祖国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词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受到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古今异义·

峥嵘岁月稠

古义:山势高峻。今义:比喻不平凡、不寻常。

词类活用

1.湘江北去(名词作状语,向北)

2.粪土当年万户侯(意动用法,视····如粪土)

特殊句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倒装句)

译文:我独自站立在深秋中,望着浩荡的湘江水,绕

过橘子洲向北方奔流而去。

四、成语

1.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2.书生意气:原来是说一个人有文化素养,知识渊博。现在变成了贬义,说一个人光有

理论能力没有实践能力。

3.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一、素材挖掘

《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象,触景生情,想到祖国的命运、革命的未来。词人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主宰,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千百年来,无数青年志士为国家的自由和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用精神鼓舞人们,用行动引导人们。这些青年志士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血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美好青春,怎能虚度? 我们身在校园,同样要有胸怀天下的抱负。用今天的辛勤耕耘换取祖国明天的美好。

适用主题

青春、理想、希望、志向、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二、经典名句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素材运用

青年毛泽东学识渊博,志向坚定,胸怀天下。1910年,不满于父亲安排自己进米店当学徒的毛泽东,怀着一腔救国的热血,怀着对旧制度的憎恶和对新社会的向往,走上了漫长而艰苦的求学之路。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5年里,他如饥似渴地伏案苦读,同时找时间和他那些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一起外出"游学"。他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著奇文,斗汤屠,护校卫城,志在指点江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意识,成了他后来不断思考不断斗争实践的精神原动力,也为他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领袖奠定了思想基础。



温馨提示

青春是张扬的季节,青春是七彩的节奏,用豪情渲染青春,让理想成为青春的主旋律。

高考链接

赏析古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

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答题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找-一找到诗人描绘的有关形象的诗句。

2.析一一分析形象的特点及含义。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明一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典例)(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解析:试题考查的是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首先注意诗下的注解"居士:指文人雅士"。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陈居士"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然后加以分析:先找出有关人物形象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喜饮酒,爱写诗;然后联系全诗主旨。 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陈居士"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的生命个体,畅饮美酒三日不醒,平日就拿着最普通不过的葫芦瓢。不讲究酒器,只在乎心情。 优哉游哉,醒来之后,面对满园美景,找寻着能足以展现美景的诗文佳句,其闲适放达高雅之形象也就不难概括出来了。

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土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诗意:几杯楚酒,让人委顿,三天长醉;一夜风雨,园花如洗,百般艳红。风吹长袖,我在亭角寻诗觅句;没有人能够刻画描绘。大家不要将我讥笑,我爱山瓢、粗酒,忧愁时它们有把我送人梦乡的功效。酒醒后,出门去,寻诗觅句。明月高照,乔木葳蕤,高大峭拔。



课后练习答案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设题意图:积累名篇,提高朗读水平,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朗读指导: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把自己想象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样便可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感受这首词的意蕴。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情怀?

设题意图:通过分析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参考答案

描述略。上片通过霜天、万山、层林、湘江、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

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三、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

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设题意图:进行扩展阅读。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从文艺角度体会这位伟人的思想情操。

活动指导: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我们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欣赏。欣赏时,要感受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谋略是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请学校语文老师参

与其中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园地。

沁园春长沙的文章的主旨2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是文章写景和抒情的完美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词《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词的上片表现最为明显,作者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取了极具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句句是景,但句句是情。

“万山红遍”句,“万”描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红”则寄寓了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遍”绘出了万山红得彻底的壮美景象;“层林尽染”句,“层”写枫林重重叠叠之貌,“染”写树色之艳;“满江碧透”句,“漫”写江水满溢之状,“透”写江水清彻。而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要正要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我们很自然地就可想到红色的革命烈火已蔓延至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很有可能愈来愈旺。而接下来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用“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我们更是可以大胆联想到民众充满革命热情,大家都在努力为革命的事业添砖加瓦。

由此,一副幅色彩斑澜、生机盎然美丽的湘江秋景图就展现在了读者的视野里: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前行。仰视,雄鹰在空中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我们自然可以这样理解诗歌:词人面对美好秋景不禁赞叹“万类霜天竞自由”,这赞叹中充满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词人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经过词人主观情绪浸染,这些秋景不再处处是“愁”,而是洋溢着热烈、喜悦、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如此情景交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一起看《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最后,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收藏!

沁园春长沙的文章的主旨3

有评论家说:毛泽东用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诗词,营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都有必要认识这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其中之一就是毛泽东的诗词。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在青年时代所做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体会他诗词的魅力,领略这位政治家的诗人情怀。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湘江秋色,诗人浮想联翩,写下这首气势奔放的词作。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开篇三句,大致意思不难理解,寒秋就是深秋,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立于湘江河畔的橘子洲头。看清冽的湘江水在他的脚下向北滚滚奔流。秋水长天的背景很宏大。前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因为韵律的限制,句子有倒装。而正是因为这个倒装,诗人的形象卓然而立,是一幅“独立寒秋图”。这个“独立”的意味更加凸显。

诗人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就是把抒情主人公“我”这个形象放在诗歌的开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也是一般人易动伤怀的时候,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自从宋玉首兴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秋天落在纸面,只是一颗凄清的泪滴而已。然而,秋天又有着对旧有之物进行否定,对新生之物加以孕育的特点。大凡守成恋旧的人,常会因秋气扫除旧物而感慨盛事变衰;而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却在心理上与秋天构成同调,对秋风的除旧育新予以热烈的欢呼。

如果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应该是怎样的图景呢?

远望湘江对面的岳麓山上,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眼前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大自然的万物都在这生机无限的秋光里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诗人何以能把湘江的秋色描写的如此生动而富有活力呢?这一方面是诗人这些客观景物上投射了自己的主观的情感,景物就变成了承载情感意象,一组景物变成了一组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意象群。另一方面,诗人在选景角度和词语的处理上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多角度,有层次。远眺万山,近观漫江,仰视雄鹰,俯瞰游鱼;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立体构图,层次井然。

其次多色彩,有动静。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天是蓝的,帆是白的;山、林、碧水相对是静态的,鹰、鱼、舸都是动态的。色彩明丽,动静交错。

再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炼字。写山,“万”字极言山之多,描色,“遍”字尽显红之广。 写林,“层”字写出林之密;“染”字活画色之浓。

我们知道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零;霜气袭来,常多萧瑟之响。对于此声此象,作者未写。他是在以心迎物,依据自己的主观情志去选择、驾驭景物。比如,作者用“击”这个字形容鹰,击是搏击的意思,雄鹰搏击长空,表现其矫健有力,正因为矫健有力,所以才能自由地飞翔,进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正因为诗人心中向往自由,所以看到的景物也都是自由的,你心中有什么,你眼睛就会看到什么,你眼前的风景折射了你心中的世界。我们说,这种带有主观情绪或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象,就是景物的意思;意,表示情感或情绪。被主观情感浇筑的景物,我们叫它意象。《易传》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词中的景物是作者主观能动化了的景物,它们融注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和思想意识,而成为作者心境的物化和感情的载体。透过这幅壮丽、飞动的秋景图,我们分明读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意气风发、惊雷隐动的心境,一种意欲除旧布新、主宰乾坤的心境。远望万山,近观湘江,仰头看天空,低头照流水,天上地下,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由景象,这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大自然是自由的,但是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是这样自由呢?

诗歌创作于1925年,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人类社会不仅不自由,而且充满了灾难,所以,诗人发出了惊天之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世间的沉浮、万物的盛衰,究竟该有谁来主宰? 由自然界的沉浮地想到人类社会,想到当时的中国革命,深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主沉浮点出了全诗的主旨。实际上毛泽东的一生就是主沉浮的问题。

我们如果回头再看第一层以秋水长天为背景的“独立寒秋”,那个“独”字,恐怕就会读出一点深味了。显然,这里的“独”不是古人“独立小桥风满袖”的悠然,也不是“落花人独立”的伤感,不是孤独,不是落寞,而是一种独临、独登、独行的卓然和伟岸。诗人昂首天宇,独对苍茫,所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不是一种天问?这样,以湘江秋色为背景,一个具有革命先觉、胸怀天下、特立独行的青年毛泽东昂然的身影就呼之欲出了。

诗人这时想起一件往事:“携来百侣曾游”,他想到了以前他上学时曾和同学们一起到橘子洲旅游。所以,毛泽东今年是故地重游,只不过上次是春天,这次是秋天,上次是一群人,这次是一个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写他们在湘江中流击水的一幕往事,写游泳时推起的大浪遏制了飞驶的船只。这个生活细节看似与革命斗争无关,然而在凸现青年革命家的果敢坚毅的精神上,正与前文暗中扣合,一脉相承。你看,中流弄潮,这个意象本身就带有抗争的意味,它实际上是青年革命家峥嵘岁月的艺术缩影。如果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这群中流击水者正是长河中的弄潮儿,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弄起了震天动地的漫江雷涛!有了这种伟大精神和力量,又何愁不能改变中国历史?一个“忆”字引出往昔峥嵘岁月,诸多英雄之举,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四个排句,激昂顿挫,节奏鲜明,活画出一群青年革命家的英姿俊采。一九一四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结识了一批胸怀革命大志的学友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王一知、何叔衡,他们经常在湘江岸边、岳麓山中、橘子洲头聚会。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启示下,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激励下,他们纵谈革命理想,探讨改造中国的途径,满腔热情,正如汹涌的湘江浪涛奔腾无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艺术地概括了这群青年革命家的实践活动。于是“曾记否”的试问语气,更显得语重心长,沉雄慷慨,摇曳多姿。作者仿佛是在自问,又仿佛是在遥问往昔的战友,一种磨砺旧志、重振雄风的呼唤,飞出了纸面,回荡于湘江两岸,岳麓山间……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诗人在问自己,也是在问战友,还是在问着近百年后的同属于青年的我们?你是否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了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这些有激情、有理想、有担当、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诗人毛泽东1925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提出了惊天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0多年后,1936年,他和他的战友完成了中国革命的惊世创举——二五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长征途中,他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对“谁主沉浮”作出了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是10多年过去了,他和他的战友登上了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诗人 领袖》中写道: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诗眼

嘹亮了东方

毛泽东的诗词充满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它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即使放在整个古典诗词的长河中,也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以阳光壮美、大气磅礴为主的诗词意境,如天地之苍茫,如星汉之灿烂,如江河之奔涌。带给我们别样的审美体验……他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诗雄词豪。青年毛泽东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和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学习。

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还有他的诗词,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了青春中国珍贵的记忆,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

岁月推移,不会磨灭永恒的诗篇;

时光流逝,没有沉埋诗人的形象。

诗篇注入了心血,自然会生命绵长;

形象经历了沧桑,更显得新鲜明亮。

似乎读懂了他,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二十世纪舞台上上演的悲欢离合。

似乎读懂了他,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因为,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