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教育的哲理的文章

2023-05-05 07:45 作者:光明网 围观:

教育是引导“回头”顿悟的艺术,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教育的哲理的文章1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雅斯贝尔斯

所谓顿悟,是与人的理智相关的一个概念。它并不呈现为别人的给予或目所能及之类感官层次。相反,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魂,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因此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由于教育的这一神圣本源,因此在其藏而不露的力量中一向存在着精神体认的财富,但教育只有经由顿悟才能达到对整个人生的拯救,否则这种财富将失去效用。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因此我们常听到的一些教育口号并没能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本质,诸如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增广见闻、培养气质和爱国意识、独立的能力、表达能力、塑造个性、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意识,等等。

如果整个教育本质毫无遮蔽地呈现出来,这就是教育的本然内涵,而教育自然是有其固定形式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个人的成就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

绝对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众共有的,比如一个人所属的阶层,或者国家,或者对无限的追问中所体现出来的宗教意识;另一种是个人性质的,比如真实、独立自主、责任和自由。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的绝对事物。

当教育的本质发生问题,当教育的信仰开始动摇时,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寻求教育目标何在。

教育的形式化正是始于其本质成为问题之时。教师以种种人为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保留一些东西不教给学生,或者要求树立个人的权威以及学生的盲从。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用训练有素的方法来处理广泛的学习资料,现在变成了空洞无聊的尽义务而已;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

如果变得日益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竟被人们如此地忽略,那么教育就会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是混杂的知识。目前世界上笼罩着不安,在茫然之余人们都感觉到,现在的一切完全取决于下一代了。人们都明白教育决定未来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然而教育何时开始衰落呢?当历史留下来的东西在那些成熟而应负起责任的人心中开始粉碎的时刻,便是教育衰落之时。现在有人担心,教育的本质已处于完全失落的危险之中。那些主张复古的人,把那些他们自己都已经将信将疑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要他们完全接受。另外一些人则鄙弃历史的流传作用,好像教育只包含那些不分古今的技能教育、实用知识和有关当代世界的探源问题。每个人都知道,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拥有了未来。

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是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试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如此这般,就好像人类把好不容易争得的自由,花费在无用的事物上。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时代去关心的教育,就好似从虚无中能变出什么东西来。

年轻人的角色是最具特色的。假如教育具有整体精神,那么年轻人是不成熟的,正因为他们年轻没有地位,要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所以必须尊重、屈从和信赖成年人。但在教育本质的消遁过程中,他们却因此而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世界已经失落的东西,期待着从他们身上重新获得。他们感觉到一切从他们开始,甚至儿童也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这样看来,仿佛在要求年轻人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那些教师不再拥有的东西。就像国家的债务要靠下一代来偿还一样,浪费了的精神财富,也要靠年轻人重新去挣回来。在这种假象下,年轻人获得了不真实的力量,但他们注定要失败,因为一个人必须一步步地接受严格的培养,经过数十年的成长,才能成其为人。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让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这样,手工课以劳作方式发展学生的灵巧性;体育课则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哲理课发展思想和精神的敏锐和透明,培养说话的清晰和简明、表达的严格与简洁,把握事物的形式、特征,以及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通过接触伟大作品而对人类本真精神内涵进行把握(伟大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圣经、希腊悲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而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敬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自然科学课的开设,则是掌握自然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论(包括形态学、数学观和实验)。

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总而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如果人要想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须学习和获知,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

教育只能是强迫学习这种观点,常常占据统治地位,因为人们相信,受教育者当时获得他并不理解的知识,但终有一天他会理解这些知识,并将它赋予灵性之中,逐渐接近于循迹于知识背后的精义,就如人们初读路德的宗教小册子时,并不理解其深意所在,然而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心向神牵,不知不觉地转化为信仰内容。

但这种对强迫的盲目信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然而,也要注意另一种错误观点,就是过分强调精神性,而无视学生的体验性,认为人通过人的历史而显示其存在的意义,并仅仅在著作、书本和学校中成长起来。

来源: 教师博览

关于教育的哲理的文章2

来源:【华声在线】

余学广

九月里秋风至,又是一年开学时。安静的校园又书声琅琅。读书是个老话题,也是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历代先贤圣哲,对读书都推崇备至。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从朱熹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凡此种种不可胜数。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在用心读书。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艘小船,那么书就是这船上的帆,因为,最是书香能致远。

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就信奉“不学诗,无以言”,以“耕读传家”为高尚家风,以“学富五车”为不懈追求。也流传下来“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苏轼被贬到海南岛,随身没有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却依然研习《易经》。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气质、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曾国藩做官时不停给家里写信,督促几个弟弟读书。把自己的笔记摘抄传阅,让他们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后来更是订立了严格的读书作息时间,督促晚辈们学习。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兴盛百年,和曾国藩重视教育是有关系的。读书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经常读书的人,格局和气质都会有很大的改变,做人做事会有质的飞跃。

中国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孔子时代起就把读书和游历作为提升学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从小到大上学读书,对于增智强能尤其重要,许多成功人士从百万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才有了今天的工作岗位、社会地位。今天所有的一切,不正是十年寒窗苦读所换来的吗?那么,下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同样要靠读书学习来赢取。我们常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一个人见识短浅,用博古通今来形容学识渊博,这当中的区别和每个人的所处环境、成长经历等有关系,但读书的多与少绝对是影响学识视野的重要因素。正如宋真宗赵恒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惘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

古今中外,读书都被尊崇为一件神圣、高贵、愉悦的事情。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历程上,犹太人视书本为珍宝,哺育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129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书籍是哺育心灵的乳汁、启迪智慧的钥匙、铸造灵魂的工具,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和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丰富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品位、增加人的情趣。

清代李鸿章有一幅对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空闲之时冲一杯清茶,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阅读中去体会书中的美好,是不是一种绝好的享受呢?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阅读中有感动,有思索。读文学之乐,在于激潜情兴愉悦,即使久隔千年遥距万里,依然可以产生共鸣;读历史之乐,在于破秘解困,看王朝更迭思兴衰得失;读哲学之乐,在于以人生之短洞察永恒宇宙,研究人和宇宙如何相处,人与人如何相处,从而获得智慧。读书人通过这样的“阅读人生”嬗变,将个体心绪与书卷哲理结合,对书籍和知识的敬畏感和亲和力便会慢慢滋生。养成品味好书的习惯,好似在心中长燃一盏明灯,能让人感悟人生贴近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一审 王一辰 二审 卢小伟 三审 文杰)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教育的哲理的文章3


写作贵在积累。今天给大家分享25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写进文章既升华了主题,又”卖弄“了文采。快摘抄收藏吧~



01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

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

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斯蒂芬.茨威格《断头皇后》



02


其实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古道,

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就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

有的人留在了昨天了。

——《克尔的明天》



03


天总会亮的,

没有太阳也会亮的。

——《穆斯林的葬礼》



04


你没有如期归来,

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北岛《白日梦》



05


把所有的夜归还给星河,

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

把所有的拥揽沉迷于不前,

归还给过去的我。

明日之我,

胸中有丘壑,

立马振山河。

——《德卡先生的信箱》



06


也许,

不负光阴就是最好的努力,

而努力就是最好的自己。

——村上春树



07


人生漫长,

转瞬即逝,

有人见尘埃,

有人见星辰。

——毛姆



08


前途很远,

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

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鲁迅



09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

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

而是对生活有感受的人。

——卢梭



10


我要和生活再死磕几年。

要么我就毁灭,

要么我就注定铸就辉煌。

如果有一天,

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

请向我开炮。

——凯鲁亚克《在路上》



11


请成为永远疯狂,

永远浪漫,

永远清澈的存在。

——太一《大幸运术》



12


我们都喜欢光,

虽然瞬间即逝,

但你还是你,

有我一喊就颤心的名字。

——余秀华《风吹》



13


山有峰顶,

海有彼岸,

漫漫长途,

终有回转余味苦涩,

终有回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4


人之所以伤心,

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林语堂



15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

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冯骥才



16


我们失去的东西,

也会难过地想要找回我们。

——帕蒂.史密斯《时光列车》



17


我到了淤泥深处,

捡到了一颗星星。

——Priest《残次品》



18


人生的意义,

在于承担人生无意义的勇气。

——加缪



19


让我们在岁月流逝的滴响中,

固守着自己的孤岛。

——穆旦《从空虚到充实》



20


去往世界的每一个港口,

用不断的失败把人生过得波澜壮阔。

——阿尔瓦罗.穆蒂斯



21


仰望繁星的轨迹,

仿佛你也与其同行。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22


光明使得一切成为可见,

但同时也使得光明的来源不可见。

——何周



23


时间能治愈一切,

请给时间一点时间。

——丁立梅《仿佛多年前》



24


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

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

——东野圭吾



25


我依然故我

我在每个清晨新生

——阿多尼斯


来源:文案包邮

审核:苑广鸿

责编:廉兴连

编辑:石天慧

设计:毕琳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