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羡慕别人的爱情的文章

2023-05-05 07:59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围观:

羡慕!一见如故的爱情,让他和她很快约定厮守一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羡慕别人的爱情的文章1

1.一言相识,再言相知

对别人述说自己的事,是一种天性。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他自己的事,是一种教养。对身处爱情之中的男女而言,交谈,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或推动或拉扯,将两个人的心灵紧紧地贴在一起。

经历了工字厅前的第二次交谈,钱钟书和杨绛两人再见时已如故人,家乡、文学,共同的经历和爱好,让两个刚刚见面不久的人,仿佛前世就已经熟悉。杨绛八岁那年,在钱钟书家里与其擦肩而过的经历,更让两人感叹缘分的魔力。

前缘未了,今缘已续。钱钟书这位清华才子,与杨绛这位南国佳人,双双坠入情网。一个正值年少青衫薄,一个正值清水出芙蓉的如花年华,同样出自书香世家的两个人,就这样情投意合地爱上了彼此。

爱情,并不只是一种错觉,在爱情编织的美丽情网中幻想人生,相守一辈子,不离不弃。才子佳人的小说,也并非都是陈词滥调。门当户对,珠联璧合,用来形容钱钟书和杨绛的相爱,再适合不过。钱家和杨家,都是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和杨绛的父亲杨荫杭,都被大教育家张骞誉为江南才子。家世的匹配,注定让两个人在文学上产生了共同的爱好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两人的性格互相吸引,而只有性格的吸引,才能达到心灵的默契交融。一见钟情并非空穴来风,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枚情愫的种子,只有经过多年的精心孕育,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蕾。

轰轰烈烈的青春年华如流水,爱情如同音符,与青春相伴,在岁月中流淌。有些人,即使错过也还会遇见,有些人,一旦遇见,便再不会错过。钱钟书与杨绛,并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契合。无须过多言语,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也可以含情脉脉,婉转而甜蜜。爱情与学业,几乎占据了他们全部的时光,在他们的爱情中,文学成了一道坚实的桥梁,为依然身处校园的才子佳人,迅速找到了心灵相通的捷径。

名士风度、才子气质,是钱钟书一生的形象烙印,与杨绛温柔淡雅、清新脱俗的气质结合在一起,注定谱写出一曲独具风采的爱情旋律。爱情本身就是一首唯美的诗歌,只浅显的几句,便能把最美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恋爱中的钱钟书,为杨绛这位心目中的佳人写过不少情诗,才子的诗当然没有一丝酸腐的意味,反而多了一些理学家的语录在里面。其中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牢。”宋明理学家道貌岸然的语言,被钱钟书修改得脱胎换骨。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只用简单的两句便抒发得生动活泼。

这是钱钟书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以诗传情,这种独一无二的表达情愫的方式,也许只有才华深入骨髓的人,才敢轻易尝试。

钱钟书和杨绛时常相约在校园内散步,生性腼腆的两个人,从不会选择情侣约会常去的幽静小路,只把宽阔的空间当作散步的场所,时光在脚步中缓慢流淌,每走一步,两个人的心仿佛更近了一些。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是互相推荐一下自己喜好的书籍,也能成为最快乐的事情。平淡的话语浅浅地在两个人的心中传递,幸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

美丽、优雅而富有内涵的杨绛,很容易成为君子眼中的窈窕淑女。她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思想觉悟、生活情绪、文化修养,使她似正在酿造中的美酒,愈发醇香。

费孝通曾经在杨绛和钱钟书确立恋爱关系之后,来到清华与杨绛面谈。费孝通曾经认为自己是杨绛男朋友的最适合人选,也曾经问过杨绛可否做个朋友,他们的确成了朋友,曾经发生的一切,只是成了青春年华中的一件小事。

时间如同跳动的音符,编织成美妙而动听的旋律。美好的爱情,也无法让时间停下脚步。在漫长的人生里,经过漫长的旅途、漫长的寻觅,一旦遇到灵魂相通的伴侣,便恨不得让每分每秒全部定格。只是一转眼,杨绛便已经到了最后一个学期。

在充满学术气息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每一个科目对杨绛来讲,都仿佛是绽放的美丽花朵,而她就仿佛一只求知若渴的小蜜蜂,在每一朵“花儿”之间勤奋地往来穿梭,孜孜不倦地汲取花蕊中的花蜜。除了本专业的《西洋政治史》《政治经济史》《人类学》以外,她还学习了朱自清授课的《散文》。除了这些主修课目,她还选修了《英国浪漫诗人》。

心怀浪漫,却并没有让杨绛顺利通过《英国浪漫诗人》的考试。由于对西洋文学掌握不多,面对题目,杨绛根本不知如何作答,干脆交了白卷。授课老师温源宁对杨绛的这一举动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当得知杨绛是自己得意弟子钱钟书的女朋友时,他对钱钟书说:“Pretty girl往往没头脑。”然后,就是这个“没头脑”的女孩,成为钱钟书一辈子的珍宝。

1932年,杨绛在清华大学借读的日子进入了尾声,本想继续留下学习,考取清华研究院,可惜需要补齐清华大学四年的本科知识才行,继续求学的事情只得作罢。领取到了东吴大学的毕业文凭,以及荣获了金钥匙奖之后,杨绛的大学生涯从此画上了句号。

当杨绛在遗憾没有取得清华大学本科文凭的时候,她的恋人钱钟书的毕业脚步声也已逐渐临近。在钱钟书上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校长罗家伦就曾经专门找过他,告诉他学校已经同意破格录取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所的硕士学位,钱钟书当时就婉拒了。临近毕业时,陈福田、吴宓等教授再一次劝说他留校,钱钟书依然没有同意。这位高傲的才子曾经放出豪言:“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学问和学位自然是两回事,以钱钟书的才华,也许硕士学位根本不是他所需要的。

谁也没有想到,钱钟书“看不上”清华,同时也没有把英国的伦敦大学“放在眼里”。伦敦大学对钱钟书的邀请,也没有得到他的应允,一切只因为父亲的召唤。当时钱钟书的父亲在上海光华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因身体欠佳,希望钱钟书能来上海教学。

社会的洪流滚滚向前,革命的火种逐渐点燃,在华北动荡的局势之下,学生们已经没有心思再安稳地坐在教室中学习了。带着对恋人的挂念,钱钟书回到了家乡的怀抱。

记忆是一座宝库,对陈年记忆的搜寻,就像寻找宝库中的老物件一样,不经意间就会眼前一亮。回首大学生涯,虽有遗憾,却依然另人感怀不已。杨绛认为,是大学让自己扩大了对社会的认识,与家里更贴近,也更珍惜亲情。虽然生平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考上清华外文系的本科,但用杨绛的话说:“终究不成,命也夫!”

2.一见如故,再见钟情

两个人的相遇,抑或平淡,抑或离奇,抑或一见如故,抑或没有言语。重要的是,原本陌生的两个人遇见了,从遇见的那一刻开始,两个人开始相信爱的奇迹。刚刚开始交往的时候,钱钟书曾对杨绛说:“我的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个“志气不大”的想法,刚好与杨绛的志趣相投。虽然杨绛学了四年政治,但是用她自己的话说:“并无救世济民之大志。”

每个离家的人,在心中都会埋下一颗思乡的种子,时间越久,这颗种子便越是膨胀。在清华借读的那段时间,杨绛每天被繁多的课业充实着,遇到钱钟书之后,闲暇时间便被爱情占据着。然而,对家乡的思念,在杨绛的心中始终留有一席之地。收到家里的来信,是她每天最期盼的事情。“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以后,杨绛的家人举家逃离了苏州,杨绛与家里中断了联系,她每天都牵挂着家人的安危,忧心不已。直到很久以后,家人从上海乘船回到苏州,杨绛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杨绛和钱钟书在最初相处的时间里,杨绛只是觉得两个人的志趣比较相投。杨绛在清华借读的日子即将结束,钱钟书建议杨绛留校补习一两个月,之后如果考入清华研究院,两个人就能再做一年同学。听了钱钟书的建议,杨绛留校补习,钱钟书放假回家。

当钱钟书走了以后,杨绛发现自己竟然很难受,并且难受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苦思无果,杨绛恍然大悟,自己这是真的恋爱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两个人就能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连杨绛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世上的事情经常这样,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恋人,却往往成为别人批判的对象。每当面临这样的处境,有人选择退缩,坚持下来的只是少数。而一旦坚持下来,则很可能成为旷世情侣。杨绛和钱钟书就是这样的一对。杨绛的室友袁震,对钱钟书的印象并不好,她经常在杨绛面前说钱钟书长相不佳,狂妄自大,杨绛也并不放在心上,只是一笑置之。一旦认定,便执着坚持,这就是杨绛的个性,话不多,但有主意得很。

误解,往往出于不了解。杨绛的好朋友孙燕华也在北京居住,每到周末,杨绛常常进城去看望这位好友。因为孙燕华与钱钟书的“未婚妻”叶小姐是最亲的表姐妹,因此当钱钟书拒绝这门亲事以后,她自然向着亲戚说话。孙燕华并不知道杨绛和钱钟书的关系,因此在杨绛面前说起钱钟书的坏话,也就毫无顾忌。

在孙燕华的口中,钱钟书既狂妄又骄傲。她还把叶小姐的结婚照拿给杨绛看。照片中的叶小姐,曾经的那一口不争气的牙齿也已经全部拔掉,换上了一副整齐的假牙。在名为“七星伴月”的照片里,叶小姐在七个美丽伴娘的陪伴下,也非常美丽。

有关钱钟书的坏话,杨绛虽然听了不少,但是在她的心里,始终坚持认为,钱钟书并不像他们说得那么糟糕。缘分是一种自然而神秘的力量,因为一些文字而引起共鸣,因为一种感觉而动人心弦,因为一次邂逅而难以忘怀,因为一次回眸而感慨万千。一切机缘巧合,并非某人的一句话就能改变。

带着不能继续留在清华深造的遗憾心情,杨绛回到了苏州。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学历背景,为杨绛的求职道路大开绿灯。在上海亲戚地介绍下,杨绛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工部局华泰路小学任职,这种被上海人称为“金饭碗”的教职工作,除了每个月有一百二十块的薪水外,还有各种优厚的福利待遇。

杨绛没有想到,小学教师的工作竟然十分繁重,除了填许多表格,还要做好各种教学计划。身为外行的杨绛,经常向两位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教育系的女同事学习。本以为在小学教课之余,还能继续学习自己热爱的外国文学,没想到,杨绛的全部身心,都要投入教学工作。

成熟却不世故,成功却不虚荣,平常心与童心并存,便可以称之为慧心。拥有一颗慧心的杨绛,在学生们离校以后,对学生们常玩的滑梯产生了兴趣。杨绛从来没玩过滑梯,小时候见到的滑梯也很短,看上去并不好玩。在工部局华泰路小学的滑梯,不仅高,还有拐弯儿,童心未泯的杨绛,趁着学生放学的机会,偷偷玩过许多次。

刚刚入职不久,记忆力超群的杨绛就成了同事中的风云人物。一次联欢会,学校安排的同桌同事都互不相识,每个人自报姓名之后,学校要考每个人能记住多少同事的名字,数杨绛记得多。除了天资聪慧,还得益于杨绛对读书的热爱。书里一旦出现杨绛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她总能记得清清楚楚,想必记忆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刚刚进入工部局华泰路小学,杨绛第一件事就是把图书室里值得读的书籍全部阅读了一遍。教职工作中顺风顺水的杨绛,没想到刚领完第一个月的工资,就不大不小地病了一场,这一病,还险些影响她与钱钟书的关系。

一切都源于注射防疫针,杨绛竟然因过敏引发了荨麻疹。刚开始病得还不算严重,当三针疫苗注射完毕后,杨绛从头皮到脚趾,全身上下都生出了大大小小的风疹块,眼睛肿得睁不开,嘴巴肿得像“猪八戒”。爸妈看见杨绛这样,担心得要命,索性连班都不让她去上了,留她在家里养病,把工作让给了一位亲戚。

工作的事还不打紧,只是过敏的毛病很折磨人,一向好脾气的杨绛,也有些没了耐性。钱钟书本来就希望杨绛继续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不赞成她放弃求学而去工作。面对钱钟书的想法,被过敏折磨得正难受的杨绛,根本没有解释的耐心,索性就不理钱钟书了。

遭受“冷落”的钱钟书,还以为杨绛从此再也不理他了,伤心之下,作了许多表达当时心情的悲情诗。其中一句“心酸一把泪千行”,充分地表达了他当时的伤心之情。

爱情,是心有灵犀的一种感觉,是一见如故的一种倾向,是相见恨晚的一种心情,是深深的牵挂,是隐隐的怀念。虽然杨绛并没有给钱钟书回信,但是心中对他的想念,还是无法掩饰。在杨绛好友蒋恩钿的鼓励下,伤心至极的钱钟书又给杨绛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杨绛终于被打动,遭遇磕绊的感情之途,终于又平坦了起来。

对于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来说,眼中的彼此,胜过世间最美的风景。对于杨绛和钱钟书来说,真正的相爱,是不需要每时每刻在一起的,精神上的沟通与默契,对彼此生活方式的接纳与尊重,更胜于每天的朝夕相对。然而,经历了这次小波折的两个人,似乎更加明白了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珍贵地位,很少向别人吐露爱情心声的杨绛,也找到了聊心事的对象。

杨绛把自己对钱钟书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大姐寿康,大姐又把杨绛的话,复述给了她们的父母。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婚事仿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在子女成长的岁月里,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爱像阳光一样,洒满孩子的生活,抑或像一双温暖的翅膀,时刻把孩子紧搂在怀中。已经长大的杨绛,虽然懂得父母心的不易,却也没有委曲求全的个性。母亲希望能帮助杨绛安排一个很好的未来,就像杨绛的好友孙燕华一样,在家里的安排下找一个“有出息”的夫婿,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杨绛却向父母声明:自己绝对不会接受包办婚姻。杨绛的父亲也深深地知道,像婚姻这等大事,女儿绝对有自己的主意。

在给钱钟书的信中,杨绛提出,希望他能来家里,见见自己的家人。钱钟书欣然前往,趁着1933年寒假的时间,钱钟书来到了苏州,在杨绛地介绍下,郑重地拜见了杨父。在与钱钟书单独谈过话后,杨荫杭认为钱钟书“人是高明的”。

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对女儿的爱,也许爱得不够缠绵,却足够伟岸。对于杨绛的这位心上人的未来前途,杨父还是有些隐隐的担心。杨绛的两个姐夫,全都留过洋,不是大学教授,就是上海工部局会办。相比之下,钱钟书只是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未来究竟怎样,还属未知。女儿和他在一起,会有着怎样的人生,虽然嘴上不说,杨荫杭的心里却始终惦记。

真正懂得爱的人,才明白爱情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两根藤蔓紧紧联接在一起,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在钱钟书的努力下,杨绛终于决定重新报考清华大学研究院,钱钟书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杨绛补习外文功课。听说考试需要考第三门外语,钱钟书第一时间写信通知了杨绛。已经自学法语多年的杨绛,又抓紧时间自学了德语。命运与这位一心求学的才女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考试当日,杨绛才知道德语无须考试,而为了自学德语险些荒废法语的她,还是成功地收到了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录取通知。

时间好像一部列车,多少未知的未来都承载在其中。进入清华研究院的杨绛也许还不知道,一道崭新的命运大门已经向她开启。在接下来的人生漫游中,许多更加新奇的事,等待着她的到来。

3.素色书笺,璀璨柔情

在爱情里,书信是没有翅膀的丘比特。洋洋洒洒,几页信笺,将一切情感承载封存,多少思念要靠它来寄托,每一个字都仿佛丘比特之箭,深深地射入看信人的心里,随即转化为一种情感,暖彻心扉。

当确定恋爱关系之后,书信往来便成了钱钟书与杨绛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且久久没有中断。萌动的爱情,承载在一页页信纸中,转化为平淡的语句;浓浓的相思之情,却隐藏在字里行间,从不公开表露。一颗炽热的心在信笺中跳动,交流的多了,心也就近了。

作为男方,钱钟书在爱情中采取了主动,他给杨绛的信写得很勤,几乎每天会有一封,信的内容全部用英文书写。每封信写好之后,直接投递到清华大学校园的邮筒里面,杨绛每天在宿舍里,都能收到钱钟书满载情感的信件。

钱钟书的才学既文雅,又婉转,在他写给杨绛的《壬申年秋杪杂诗》中,将他对杨绛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缠绵悱恻好文章,粉恋香凄足断肠。

报答情痴无别物,辛酸一把泪千行。

依穰小妹剧关心,髫辫多情一往深,

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

良宵苦被睡相漫,猎猎风声测测寒。

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

困人节气奈何天,泥煞衾函梦不圆。

苦雨泼寒宵似水,百虫声里怯孤眠。

海客谈瀛路渺漫,罡风弱水到应难。

巫山已似神山远,青鸟辛勤枉探看。

这一首首爱情诗,将钱钟书的才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钱钟书知道,杨绛并不像一般女孩那样,有着敏感的性格和脆弱的情感,只是,杨绛很少回信,却让钱钟书很是困扰。考虑良久,他终于鼓足勇气问杨绛不回信的原因,杨绛只简单地回答了一句:“我不爱写信。”钱钟书诗中的“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就能看出初次恋爱的人的心中那浅浅的抱怨情绪。直到钱钟书的《围城》出版,还是可以从不爱写信的唐晓芙身上,隐隐看出钱钟书一直以来的“耿耿于怀”。

只是,钱钟书并不知道,杨绛把每一封信的分量,都看得很重。每一封信,都是她每天最大的企盼,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在图书馆,或者是和好朋友在校园内散步,杨绛心心念念的都是今天的信中,会写下什么内容。她知道,只要回到宿舍,钱钟书的信件,就会静静地待在那里,等待着她去开启。

真正的爱情,是深入骨髓的,无须山盟海誓,也无须浪漫的鲜花,只需短短几个文字,哪怕默默无语,也能驻入彼此的灵魂。青年才子与才女,以诗传情,用最能体现文采的方式互诉爱慕。钱钟书已是清华公认的才子,他的文字中,常常饱含着无比真挚的感情。

钱钟书的才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次,他从上海到北京游玩,那时他已从清华毕业,借游玩的机会,到清华去看望曾经的老师和朋友。当然,最重要的是见一见自己的恋人杨绛。在游山玩水之间,钱钟书光在途中就创作了22首诗歌,并且发表于1934年6月1日出版的《国风半月刊》4卷11期上,并且为22首诗取了一个总题,叫作《北游记事诗》。

路过山东时,那里优美的景色再一次打动钱钟书,便作诗一首:

遥山一角抹微云,日暖风迟水有纹。

只少花迎与柳送,江南春色可平分。

可见钱钟书喜欢山东的景致,竟然用风景如画的故乡江南,与山东媲美。登上泰山以后,那里的景物更是让他感怀古今:

分飞劳燕原同命,异处参商亦共天。

自是欢娱常苦短,游仙七日已千年。

直到离开泰山,钱钟书依然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恋恋不舍:

千卿底事一池水,送我深情千尺潭。

无须花哨和刻意雕饰,最朴素的语言即可表达最真挚的情意。就像原本就非常美丽而无须打扮的少女一样,涂脂抹粉、花花绿绿的反而俗不可耐。钱钟书总是善于运用笔墨的魅力,将真知、真见、真性情化成和谐的意向。只有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学中的人,才能练就出如此娴熟的驾驭文字的功夫、净化笔墨的能耐。

林语堂说:“世事看穿,心有所喜悦,而以轻快笔调写出,幽默并非一味荒唐,既没有道学气味,也没有小丑气味,是庄谐并出,自自然然畅谈社会与人生,读之不觉其矫揉造作,故亦不厌。”钱钟书便是有如此才学之人。短短几年的时间,钱钟书已经创作了诗歌百余首,1934年秋,经过他本人的检阅,将所写诗歌统一编撰成一部诗集出版,诗集的名字叫作《中书君诗》。

钱钟书出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扬名立万,只是为了自己欣赏,或赠送给好友以作赏玩而已。因此,诗集由钱钟书自费出版,印制的数量也很少,由于没有公开售卖过,所以除了钱钟书的至交好友以外,外人难得有幸见到。名利是一种欲望,淡泊是一种状态,并非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放下名利,心自清矣,天高地阔,心自安然,富贵荣华,宛若云烟。

从一开始,杨绛与钱钟书就注定在文学的道路上一世相伴。两个人在文学上具备同样的天赋,却有着不同的风格。如果说钱钟书具有纵横不羁的才气、广博的学问、肆意的语言;那么杨绛则截然相反。杨绛的笔调,更贴近生活,与钱钟书高傲雄辩的才气相比,杨绛则显得更加玲珑纤巧,字里行间尽显她的聪慧和灵敏。如果把钱钟书的文笔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杨绛的笔触则是晶莹澄澈的绿潭。

女性独有的细腻,自然与男性的直率与犀利不同。良好的家庭氛围造就了杨绛善良的秉性;自小对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造就了杨绛深厚的文学修养;细心敏感的天性,造就了杨绛对人物及其心理的观察既敏锐又准确。

杨绛观察人物的敏锐,从13岁时便已初有显露。一次,在跟着父亲从苏州回无锡的路上,杨绛看着前面的一个女人对父亲说:“爸爸,快看,前边的女人是个婊子。”父亲沉下脸训斥他胡说八道,说道:“你知道什么是婊子?”杨绛反而大方“举证”,说道:“她穿的是绸缎衣裳,却不穿裙子。她该梳头了呀,却扎着一条辫子。她扎头发用的是丝绳,却是白色,穿孝才扎白色头绳,可是穿孝又不能穿白缎子鞋……”除了服装,从别的男人斜着眼睛看她的眼神,杨绛更加断定,这个女人是个“婊子”。

有着敏锐而精细的观察力的杨绛,唯独将钱钟书作了自己一生一世的伴侣。相比才学,想必钱钟书为人的诚恳与善良,更加打动这个聪慧的女子。

杨绛的母亲有着仁慈、善良、和蔼的性格,杨绛很像她的母亲。虽然出身大户人家,杨绛却没有一般大小姐那样的尖酸和刻薄,就连对待家里的佣人,都和母亲一样仁慈和蔼、处处宽容。

杨绛的好脾气,也直接决定了她与钱钟书一世的和谐相处,在照顾钱钟书时的体贴和周到,牺牲自我支持丈夫事业的博大胸怀,都源自杨绛天生的善良秉性。在文学作品中,杨绛也处处显露出了自己的细腻,既温柔敦厚,又有着女性独有的清新风格。

惺惺相惜,是一种不需语言也能深深体会的刻骨相守。钱钟书非常高兴自己找到了惺惺相惜的恋人,他在清华读书时的好友许振德曾经说过,钱钟书会将自己与杨绛的恋爱经过,毫不保留地告知他,还会把自己写的情书朗诵给别人听。有文采的人对自己的作品总是有着诸多自信,只是能将情书在公众面前朗读,不得不说,钱钟书的个性中的确有过人之处。如果有人用这件事打趣杨绛,不知道她会不会感到非常诧异。

钱钟书写给杨绛的爱情诗,有着李义山的风味,还有些宋明理学家的语调,可是在杨绛看来,这种做法虽然新奇,但总觉得不像情诗,赞叹之余,难免还会发出一丝苦笑。

杨绛是否是钱钟书的《围城》中的唐小姐,有人曾经问钱钟书:“《围城》里的人都被你嘲讽过,为什么独独唐小姐例外?”钱钟书并不回答,反而机智狡黠地反问道:“难道你的意思是唐小姐是我的dream girl[1]?”

恋爱中的钱钟书和杨绛,书信的往来就像《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唐晓芙一样,不过是“见了七八次,给她写了十几封信,唐小姐也回了五六封”。而在现实生活中,杨绛给钱钟书的回信,五六封中,必定有一封落到钱钟书的父亲钱老爷子手里。钱老先生接到信竟然非常坦然地拆开阅读,只见杨绛在信中写道:我们两个的事,自己同意没用,需要双方父母兄弟欢喜才好。见到如此知书达理又通人情的女子,钱老先生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悦,竟然绕过钱钟书,直接给杨绛回信,将杨绛大大地夸奖了一番。

时间渐渐淡去,书信封存了两个人的全部记忆。当两人年华已去,进入暮年,拆阅当年的信件,重温昨日的点滴时,依然感动。

4.一对伉俪,佳偶天成

年少的爱情宛如童话,恋爱中的人心中往往怀揣着一份羞涩而甜蜜的情愫,轻易不会与人分享,只在独自一人时拿出来细细品味。一旦认定对方,便再也不想错过,生怕一不留神,就让一段最美的年华,从指缝间溜走。

钱钟书知道,杨绛就是那个今生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早在杨绛清华大学借读刚刚结束的时候,钱钟书就提出了订婚的想法。可杨绛认为两人刚刚开始相处,现在订婚未免为时过早,便以学业为由婉拒。

钱钟书要与杨绛在一起的心,是急切而坚定的。从杨绛的口中,他了解到,杨老爷子对他的印象不算坏,他也知道,杨绛心中最尊敬的就是父亲。于是,“聪明”的钱钟书采用了一点小计谋,绕过了杨绛,与父亲钱老先生一起赶到苏州,直接拜访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主要目的是登门求亲。显然,钱氏父子是“有备而来”,与他们一同来拜见杨荫杭的,还有杨荫杭的两位好友,只是这一次,两位好友的身份,变成了男女双方的媒人,毫无心理准备的杨父,以为女儿已经同意,在钱家父子正式而符合传统礼法的求亲仪式下,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这一“骗”,骗来了一段完美姻缘。功名与前途,在两个相爱的人眼中,已经变成了最淡泊的小事。两个人,一颗心,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爱情城堡,温馨而又快乐。

接受过新式教育,享受自由恋爱的钱钟书与杨绛,还是没有免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俗套,趁着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时间,钱老爷子提出,让两个人订婚。钱老先生夫妻从无锡赶到苏州,在一家饭馆里隆重宴请了双方的亲朋好友,这门亲事就算正式订下了。

每到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历史便会郑重其事地在这里画下一个标点。钱、杨两个书香世家的联姻,便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在杨荫杭看来,两个孩子的结合,实属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可对当时的杨绛来说,整个订婚过程是“茫然”的。杨绛说:“我茫然全不记得‘订’是怎么‘订’的,只知道从此我是存默的‘未婚妻’了。”她喜欢管钱钟书叫“存默”,这是他的号,没有过多亲昵的言语,只“存默”两个字,便把对方叫进了心里。

在订婚宴上,钱老先生与自己未来的儿媳才第一次见面,但是在杨绛与钱钟书的通信中,钱老先生已悄悄“参与”了许多次。在钱钟书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钱老先生常常拆阅杨绛写给他的信件,用钱老先生的话说,杨绛在心中说的话“实获我心”,夸赞杨绛是个聪明的孩子。于是提起笔来,郑重其事地给杨绛回信,在信中把钱钟书托付给杨绛。从没经历过此等事情的杨绛,又羞又窘,她问钱钟书,这封信应该怎么回,钱钟书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不用回。”

杨绛落落大方的性格,与母亲如出一辙。钱钟书的母亲却不似儿子一样侃侃而谈,反而有些不善言语。这位沉静的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就如同丝丝细雨,没有波澜,却丝丝入心。订婚宴上,看到神采奕奕的杨父和落落大方的杨母,钱夫人对这门婚事更加满意。虽然订婚宴上,她没有过多的话,但钱钟书告诉杨绛,母亲高兴得晚上回家都睡不着觉。

订了婚的人,仿佛一夜间成熟了。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进程,当成熟来敲门,人们便开始希望将其不断完善,思想不断升华,渴望生命的超然和人格的安逸。岳父一直担心的“未来”,钱钟书其实早有打算。他希望出国留学,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奖学金。只是,考试之前,必须有两年的社会服务经验,因此,1933年秋,钱钟书赶赴上海光华大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英语讲师生涯。而订婚后的杨绛,也即将奔赴清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之旅。

在订婚典礼上,钱老先生把钱穆介绍给杨绛认识,钱穆在燕京大学任教,正好也即将回到北京,钱老先生请钱穆与杨绛同行,希望他一路上能多多照顾自己的未来儿媳。

动身那天,杨绛和钱穆约定在车站相会,便从此开始了一同北上的行程。那时,从苏州到北平,要三十七八个小时的时间,中途在南京还要换乘一次渡轮。钱穆先生和杨绛一同在车站等待渡江的时候,搬运工们就把旅客大大小小的行李搬运过去。看着杨绛的行李,钱穆先生忽然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个有决断的人。”一句话说得杨绛吃惊不小,她惊讶地问钱穆:“何以见得?”钱穆说,是因为看到她的行李很简单,由此分析她是个有决断的人。

也许,一句“有决断”,本意并不是因为行李简单,单从杨绛对婚姻的抉择,便能看出她是个善于为自己做选择的人。选择了钱钟书,便从此选择了对的一生。

当时的杨绛只在心里偷偷地想:“哪是有决断,只是老练了些。”以前去北京,也是大包小包地带了许多用不上的东西,这一次,只是有了些经验而已。

火车上的食物油腻生硬,杨绛吃不习惯,只吃随身携带的饼干和水果充饥。她邀请钱穆先生一起吃,可是钱穆先生却很客气,总是躲在一边,只吃一些麻片糕之类的点心,每到一站,火车停车,他就会到站台上喝碗油豆腐粉汤,对钱穆先生的这种勤俭的品德,杨绛非常敬重。

人与人的相处中,陌生感就像隔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层薄纱,也许某个机缘,薄纱就会被揭开,人们也就熟悉了彼此。杨绛与钱穆一同北上时,两个人并不熟悉,似乎也没什么话可说。当火车路过蚌埠,看到车窗外荒凉的场景,杨绛不由得感叹:“这段路乏味极了。”钱穆先生却告诉她,这里曾经是古战场。说着,便朝着窗外边指点边“教学”,哪里适合安营,哪里适合冲杀,一一为杨绛进行讲解。

有了如此生动的讲述,仿佛眼前荒凉的景象也生动了起来,连小土包都仿佛有了生命。想起了《吊古战场》,杨绛竟然还生出了一丝吊古之情。随着行程过半,钱穆先生也愈发健谈起来,从临城大劫案,一直讲到抱犊山。等火车进入北平时,杨绛对钱穆先生已经丝毫不感陌生了。

下车之后,杨绛与钱穆先生便各自奔赴自己的目的地。君子之交淡如水,越是淡淡的交往,便越能维系永久的友情。只是,杨绛与钱穆的这一次分别,竟然是一生的分别。从火车站告别以后,两个人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此后,每当杨绛坐火车往返于这条线路,看到“古战场”的景致时,便会想起这位博学多才的钱先生。

对于重返大学的人而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诗意。在淡雅的书香中,学识与修养交织而成的藤蔓,总要幻化出一些浪漫的枝叶,这种情怀之下,哪怕一纸墨渍都能美好成一片花丛。

杨绛喜欢接近自然。从与钱钟书相识的那一刻开始,好运似乎始终对这个淡雅的女孩保持着眷顾。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杨绛正赶上学校新盖了女生宿舍楼——静斋,一人一间宿舍,算是对研究生的“优待”。杨绛挑选了三楼的一间小屋,朝向并不是很好,但是杨绛喜欢凭窗眺望时的景致,层峦叠嶂的树木,变幻无穷的山村朝晖暮霭,常让杨绛为自己的选择得意不已。

北平呼啸的北风,总是像闹钟一样,准时提醒人们冬季的到来。还没有得意多久的杨绛,马上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懊悔不已。她自己选择的那间“梦幻小屋”,到了冬天,在北风的裹挟下,透过窗缝卷入漫天尘土,连桌椅和床铺都被尘土覆盖了。江南水乡长大的孩子哪见过这等阵势,惊吓不已的杨绛赶紧住进了同学的房间。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两种单纯而热烈的情感,充斥着人的一生。如果两者可以兼得,那么年华就没有虚度。爱情上已然安稳的杨绛,在清华大学里,一头扎进了学问的海洋。翟孟生的《欧洲文学史》、梁宗岱的《法国文学》、吴宓的《中西诗比较》、吴可读的《英国小说》、朱自清的《散文》,被杨绛一口气全部列入了课程表内,如此认真的原因只有一个,她的大学专业是政治,法语只是自学而成,与其他同学的外国文学基础相比,自己显得不够自信。

订婚之后的钱钟书和杨绛,对未来的打算显得更为真切,在不同的轨道上的两个人,始终用平行的步调共同前行。来到上海的钱钟书,也在一片关注的目光中,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能够聘请到钱钟书这样一位清华毕业的高才生,对光华大学这所私立学校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幸。刚一入职,钱钟书就破例获得了别人需要努力最少两年才能获得的讲师职位,在外文系讲授西洋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程。

父亲的光环,并没有掩盖住钱钟书的光彩。学生们喜欢他,因为他备课认真、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老师们敬佩他,因为他学识渊博,口才一流。光华大学里的钱钟书,就像学校的名字一样,绽放着月亮般的光华,不似太阳般咄咄逼人,却流光溢彩、梦幻迷人。

5.摇曳安暖,眷恋华年

一些相遇,纵使落寞了岁月,爱,也是枝头上摇曳的安暖之屋,璀璨着年华。岁月的深处,随手打捞,爱情谱写的素色诗篇,轻易就能铺成一片柔情和眷恋。不在同一个城市的一对恋人,靠着心意相通,也能将爱情的火苗,在掌中精心地呵护。

杨绛从不让钱钟书为自己的学业担心。在梁宗岱先生的《法国文学》课上,第一节便是听写。老师在阅卷时一直很安静,忽然间,讲台上传来老师的声音,只说了三个字:“杨季康”。杨绛吓了一跳,别的同学都没有被点名,难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想到这里赶紧站起来,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

没想到,梁先生告诉杨绛:“你的听写卷子是满分。”杨绛紧张的心情终于放松了。当得知杨绛的法文全部是自学的时候,梁先生高兴地说:“我也是自学的。”凭借着纯正的发音和清晰的思路,杨绛成了梁先生最欣赏的学生。杨绛喜欢梁先生自己编选的教材,那是一本法国15世纪以来的诗选。别的同学在课堂上回答不出的问题,梁先生总要叫杨绛来回答,而杨绛对法国诗选的解释,也总是让梁先生点头称赞。

多年以后,当杨绛已成为花甲老人,梁先生还是能清楚地认出自己的这位优秀的学生。别的学生他已经记不太清,唯独对杨绛说:“我班上最好的学生怎能不认得,但愿我个个学生都能和你一样。”

两个人对彼此的思念,像阳光般在心间默默流淌。简单的几封书信,我知你一切安好,你叫我不要挂念,便像浓得化不开的甜蜜,缱绻之情满满地充塞在心间。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与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杨绛与钱钟书相恋期间的身份符号。在光华大学任教的钱钟书,由于有着出色的英文水平,除了讲授英国文学以外,还担任《光华大学半月刊》特约撰述以及英文刊物《中国评论周报》的特约编辑工作。这是一份在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报纸,被桂中枢、陈实孚和钱钟书三人办得有声有色。

钱钟书当年的“未婚妻”叶小姐,是清华大学老师叶公超先生的堂妹。听说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清华大学读书,叶先生便非常好奇,这个“未婚妻”究竟长什么样。在叶公超先生的执意邀请下,杨绛与同学赵萝蕤一起,到叶先生家吃晚饭。叶先生招待得非常周到,也非常善谈,很快,杨绛和叶先生两个人便熟络了起来。

对杨绛的英文水平,叶公超先生也非常欣赏。一次,竟然拿来了一本英文刊物的文章要她翻译,题目是《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这样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费了杨绛不小的功夫,尤其是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的她,翻译起来更觉费力。叶先生却对杨绛的翻译非常满意,直接交给《新月》杂志发表了。

这时的钱钟书,正在埋头整理自己写给杨绛的情诗,并与其他诗作编辑在一起,自费印刷出版了《中书君诗》。谁说才子佳人的爱情传统?钱钟书当年竟然有着“爱就要敢说出来”的豪迈。

在那个书信繁荣的年代,有多少恋人之间温情的话语,每日奔波在路上。在钱钟书与杨绛之间,书信就仿佛穿着月老红线的银针,在两个城市之间穿针引线。每到假期,思家甚切的杨绛一定要回到苏州,两人之间每天一封书信的惯例,从没因为放假而打破。在那时,钱钟书便已懂得“爱情需要新鲜感”的道理。哪怕是流水账一般讲述每日发生的琐事,也会在发信人的落款上变换一些花样。“奏章”两个字,便经常出现在信封上,每次杨家的门房为杨绛送信,总是高喊着“四小姐,奏章来了”,一路送到杨绛手中。

幽默才子的思维,也有着杨绛猜不透的时候。一次信封上落款的“门内角落”,就让杨绛猜测了好久也不得而知,只好在信中问其根源。原来,“门内”是money(钱)的意思,而“角落”是clock(钟),全家人恍然大笑,连门房也越加喜欢这位自称“门内角落”的钱少爷。

别人眼中飞逝的时光,在分别的恋人眼中,总是无比漫长。每次都要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分别,两个人才能趁寒暑假的时光,好好相聚一下。

这一次,分别的时间短了些。1934年的4月,钱钟书来到清华大学探望杨绛,顺便与她一起共度春假。本以为能好好陪陪未婚妻,没想到毕业后第一次回母校的钱钟书,时间却被老师与旧友的宴请排得满满的。

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四年时间里,只要钱钟书一有时间,便会泡在文学书本中不能自拔,游览风景这样的事,很少引起他的兴趣。北平的诸多名胜古迹,他只独自去过香山,又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集体游览中,去过一次颐和园。与钱钟书不爱游历的个性相比,杨绛则与自然亲近许多。在北京仅待了一个学期,便已将北京的名胜古迹游览个遍。在杨绛的陪伴下,钱钟书也破例郊游了一次。

也许身处在热恋之中的两个人,会浑然不觉自己看对方时的眼中的温度,而旁观者却一清二楚。在郊游的途中,杨绛和钱钟书的般配与亲密无间,让途中偶遇的青年男女学生十分羡慕,用眼神目送他们好远好远。多年以后回忆当时的场景,钱钟书用一首诗,描绘得如同昨日重现:“欢子澳侬略已谙,嬉春女伴太痴憨。干卿底事一池水,送我深情百尺潭。”

美景在目,爱侣相伴,所谓神仙眷侣,不过如此。这种感情,总能让人如痴如醉,哪怕暂时别离,也会笑着想念。恋爱中的人,总怕相处的时间太短,相处时越是甜蜜,离别时便越加珍惜。谁说只有女子多情,面对即将分离的恋人,钱钟书也感怀时间流逝太过匆匆,他在《记四月二日至九日行》的诗中这样写道:

纷飞劳燕原同命,异处参商亦共天;

自是欢娱常苦短,游仙七日已千年。

在另一首《玉泉山同绛》中写道:

久坐槛生暖,忘言意转深;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让两人依依不舍,不胜伤别之情,从字里行间挥发而出。

钱钟书离开北京,回到了上海,而杨绛对他的思念,仿佛在心间生成一株青藤,紧紧地缠绕着心。书本成了杨绛转移思念的最好道具,《法国文学》引起了杨绛的极大兴趣,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杨绛找到了很多法国文学作品来阅读。在浪漫的语句中,重温与钱钟书在一起的美好点滴。

同学赵萝蕤曾问过杨绛:“一个女的被一个男人爱,够吗?”如果遇到对的人,是够的。在对的人面前,哪怕千年的时间,也仿佛如同弹指一挥间。

昆曲,曾是杨绛除阅读以外的又一大爱好。当时包括朱自清在内的许多大学教授,都喜欢昆曲,还曾经请来知名的红豆馆主来清华大学的礼堂里清唱。杨绛和赵萝蕤以为能跟随红豆馆主好好学戏,没想到教她们的,只是普通的拍曲先生而已。

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父亲把前世的情感化为今生似海的慈爱与温馨,给女儿最柔软的依托和最无垠的包容。当父亲用蚌壳般的臂膀将女儿蕴育成美丽的珍珠,不知不觉间也已白了双鬓。

父亲是杨绛心中的一棵大树,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棵大树已经老了。1934年的暑假,杨绛还是像每个假期一样,开开心心地回到苏州的家里。闲来无事,爸爸与杨绛聊天,说:“阿季,爸爸最近闹了一个笑话。”话虽这样说,爸爸的语气却并不像开玩笑。原来,一次出庭时,爸爸突然说不出话来,整个法庭现场的人,一声不吭地等着他说话,可是等了很久,爸爸都无法开口,法庭只好延期再审。

杨绛心里“咯噔”了一下,爸爸的高血压已经患了很久,血压有时候高得吓人,说不出话很可能是因为脑梗或者脑出血,这哪里是闹了个笑话,这明明是中风啊。想到这里,杨绛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懂事的杨绛生怕父亲担心,连忙用双手捂住脸颊,不让眼泪掉落到地上。

杨绛开始庆幸,如果当初出国留学,如果爸爸真的病了,岂不是连照顾的机会都没有?她又感叹,如果钱钟书在,自己的伤心之情或许能缓解一些,可是他偏偏又把自己一个人留在了清华。

爸爸老了。总以为只有别人的父亲才会老,越是亲近的人,反而越是难以相信时间在他身上会留下痕迹。爸爸的身体已经不能再负担律师的工作,职业生涯的匆匆结束,标志着爸爸确实老了。杨绛再也不能让自己的学费成为家里的负担,成绩一向优异的她,从进入清华学习开始,一直领取优秀生奖学金,已经完全可以自己负担学费与生活费的开支。可是父爱的温馨,不能容许女儿受一丝一毫的委屈,杨绛返校时,爸爸还是执意让她带上一百元钱,以备不时之需。

可是回到学校不久,爸爸又病倒了。杨绛马上又把从家里带来的一百元寄了回去。女儿们的孝顺是最好的良药,欣慰的爸爸,病情也好了许多。

6.琴瑟和鸣,缘定三生

四季仿佛能渗透所有空间,春夏秋冬在人们眼前轻轻而过,恍惚间,又一段无法捻起的年华便再一次从指间滑落。两年的时光转眼已过,钱钟书已经有了参加中英庚款留英考试的资格。想到去年还曾经与杨绛一同在北平的郊外春游,明年的春天,自己又将身在何处?他有感而发:“两岁两京作寒食,明年何处度清明。”

对于旁人而言,钱钟书被英国的大学录取,似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事实确是如此,他成了当年唯一被录取专攻英国文学的学生。都说前世的千万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遇,刚刚订婚不久的一对恋人,分处两地已实属无奈,怎么能忍受异国两地的分离。钱钟书决定与杨绛结婚后一同出国,杨绛也决定休学去英国继续深造。杨绛匆忙之中完成了本学期的课业,赶交了各个科目的论文,来不及给父母写信,就提前一个月回到苏州。

多年来,虽然杨绛一直只身在外求学,可是挂念女儿的父亲,却将自己的一颗心系在了女儿身上,女儿的一举一动,父亲总能感应。杨绛回家的那天,父亲正在午睡,刚要入睡,忽然觉得四女儿杨绛回来了,起身便挨个房间去寻找,遍寻不着,便问杨绛的母亲:“阿季呢?”母亲说:“哪来阿季?”父亲说:“她不是回来了吗?”看看杨绛果然没回来,父亲只好悻悻地回房继续午睡,可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忽然一个人影飞快冲入父亲房里,父亲掀起帐子,可不是杨绛回来了吗。听了父亲讲述刚才发生的事情,杨绛深深地相信父女之间的心灵感应,此后多年,每当想起此事,总有诸多怀念。

父亲对杨绛的心灵感应,更让杨绛对父母感到诸多不舍,父母年纪已大,身体不好,成人的儿女却没有一个侍候在旁,只有两个年幼的妹妹伴随父母左右,自己一走就是三年,离家万里,实在是对父母放心不下。可是再一想,能去英国留学,是自己多年的夙愿,还有钱钟书与自己做伴,一同学习自己喜欢的文学专业,这样的机会也实属难得。孝顺的杨绛,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境地。

知女莫若父,看出女儿的困扰,杨父告诉女儿,到国外安心学习,家里的事情无须挂念,杨绛这才下定了出国留学的决心。

办理好自费留学手续的杨绛,与钱钟书一起收拾出国的行李。爱书如命的两个人,最主要的行李就是书籍。一摞又一摞的书被两人收入了箱子,远渡重洋带到英国,《论语》《孟子》和众多的文集、诗词成为两个人在牛津读书时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出国前,他们要做的首先是成婚。单身的人,仿佛独自在海上航行的小船,当两艘小船共同驶进温暖的港湾,便是婚姻到来的时刻。想必钱钟书与杨绛早已打定主意,前路的坎坷都不会打消两个人携手相扶的决心,哪怕再粗糙的生活,也能碾磨成最细腻的甜蜜。

在苏州,女孩子出嫁之前要摆“小姐宴”,即将出嫁的“小姐”,在姐妹、女戚、女伴的陪同下,吃完离开娘家前的最后一顿饭。杨绛的“小姐宴”,为她留下了一辈子的记忆。那是一个月亮将圆的夜晚,杨绛的姐妹、姨妈、表姐等人满满地坐了一桌,等着吃杨家四小姐的喜酒。按照规矩,父母是不可以出席的,只能留在卧室里。大家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唯独杨绛的心里不是滋味。一想到自己的姑娘时代即将结束,也不能和姐妹们经常见面了,杨绛愁得一口菜也吃不下去。再想到马上就要成为人家的媳妇,再也不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心里更加难受。

这份离家的忧伤,伴随了杨绛此后的余生。每当见到半圆不圆的月亮,杨绛都会想起办“小姐宴”的那一夜,充满悲苦心情吃的这一桌酒席,还有躲在房间里偷偷挂念女儿未来的父母,每当想起这些,都让她忍不住暗自垂泪。

出嫁的心情是复杂的,伤心与高兴,交织成泪滴如雨而下,在父母怀中酿了许久的童年,即将发酵成略显青涩的待嫁妆容。女儿即将离别的难舍之情,与终有归宿的宽慰之心,化为杨家父母心头的苦乐离愁。

早在婚礼的前几天,杨家的大厅里已经张灯结彩,大红大绿的彩绸,将大厅里的柱子裹了个严严实实,墙壁上挂满了喜幛,连家里收藏的轻易不露面的名贵书画,也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

一对自由恋爱的恋人,在钱、杨两家,分别举办了两场新旧参半的婚礼。杨家的婚礼办得比较新式,杨绛的父亲亲自主婚,伴郎、伴娘、提花篮的女孩、提婚纱的男孩一应俱全。钱钟书穿着黑色的礼服,白色的衬衣,脚上穿着皮鞋;杨绛穿着拖地的婚纱,这是一对郎才女貌的璧人,婚礼也举办得尤其隆重。

乐队为这对新人奏起了悠扬的《结婚进行曲》,行过三鞠躬礼,彼此交换了结婚戒指,在结婚证书上盖下印章,两个曾经独立的个体便正式成了一个家庭。

婚礼上一个小小的插曲,让杨绛至今想起还忍不住发笑。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一直不太会打扮自己。在婚礼当天特意精心打扮了一下,穿了一身新的白色衣裙和白色皮鞋,一进门吓了大家一跳,穿得好像“披麻戴孝”的她,哪像参加一场婚礼?

另一个插曲便是炎热的天气,钱钟书笔挺的白衬衣领子,被汗水渍得又黄又软,婚礼照片上的一对新人,以及伴郎伴娘和花童,全部都是汗流满面。用杨绛淘气的说法就是:“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抓获的扒手。”

完美的婚姻就是找对了人,人对了,哪怕有再多的琐事,也不会影响这一场注定幸福的结合。杨绛与钱钟书的婚礼,即使与现代的婚礼相比,也是周到的。摄影、新娘换装、开席、敬酒,热热闹闹的一场仪式,暂时化解了即将离家的忧伤。当喜宴结束,宾客散去,杨家的女儿正式成了钱家的夫人,父母纵有再多不舍,也只得亲自将女儿送出家门。

钱钟书和杨绛一抵达无锡,便被钱家热火朝天的声声爆竹迎进了家门,在重视老礼的钱家,杨绛历经三拜九叩,才算完成了婚礼的仪式,在喜酒宴上吃过“团圆饭”,这场跨越两个城市的婚礼,终于宣告礼成。

一场婚礼累病了两个新人,婚后应当双回门,杨绛的妈妈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眼巴巴地盼了一天,也不见两个新人出现。钱钟书和杨绛都病倒了,不能回门也不能提前发个电报知会,这件事让杨绛心里对父母感到非常歉疚。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在传统的钱家,嫁衣与围裙,一夜之间便会发生变换。结婚三天以后,杨绛第一次被带进了钱家的厨房。厨房里人很多,大都没有见过,锅里的油已经烧开,一条开膛去鳞清洗干净的鱼,摆在桌案上。也许这是另一种仪式,用亲手做的一餐饭,宣告自己成为钱家的一员。大家手把手地教杨绛怎样把鱼下锅,从没有摸过生鱼的杨绛,拎着鱼的尾巴,鱼头顺着锅边一溜,滑溜溜的鱼就入锅了。杨绛庆幸,好在不是真的煎鱼,否则还不知道出什么洋相。

病愈的钱钟书,在出国之前,要到南京接受培训,在小姑子的陪伴下,婚后的杨绛第一次回到了娘家。回到家里后,杨绛胸口和鼻子都起了疹子,还没待上几天,又只好返回无锡请大夫用家传秘方治病。

出国之前,妈妈还特意托人给杨绛带来了两小篓蜜桃和一件冬衣,从不贪吃的杨绛一口气吃了两个桃子,因为她知道,这是妈妈特意为她带的,每一口蜜桃的味道,都带着母爱的甜蜜。当远行的火车在苏州站台上停车时,杨绛更加强烈地感觉到父母对她深深的思念,她不能跳下火车跑回家看一看父母,只能用止不住的眼泪,作为想念父母的回应。

父母对杨绛的爱是至深的,他们懂得留在原地,让女儿翱翔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在任何时候,父母给予杨绛的,总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在英国,每周一封家信,早已成了杨绛和自己的约定。她怎么也想不到,苏州一别,竟会阴阳两隔,当留学三年后的杨绛再一次踏上故土,妈妈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父母对杨绛的疼爱,曾为她撑起了一片无忧无虑的蓝天,在父母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却不能在身边尽孝,是杨绛此生最大的遗憾。世事终难两全,懂得亲情的珍贵,也许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一对刚刚成为终身伴侣的新人,前方的路,依然充满了惊涛骇浪。休戚与共,也许,就是杨绛与钱钟书一生相互扶持的写照,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携手前行的旅途中,他们已踏上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1] dream girl:梦中情人

羡慕别人的爱情的文章2


来源:陪你漫长岁月

01

同事芝芝又向我吐槽,“小齐又跟我换班了。”

因为小齐的女朋友被借调到分公司帮忙,那里地处偏僻,还要通过一段很黑的路。

若没赶上一两个人同行,总感觉很不安全。

小齐很担心,赶紧换成早班,这样下班以后就可以去女朋友的单位接她下班,两个人一起回家,心里就踏实很多。

芝芝不禁感叹,“好男人都是别人家的。他的女朋友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能得到这种体贴,又懂得为自己着想的男朋友。”

看她一脸羡慕,我不得不提醒她一下,“不要总羡慕别人,你男朋友肯定也是有优点的。”

“他啊,跟别人一对比,简直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我没再接话,但内心其实很不明白,现在热恋中的情侣为什么总在刷短视频,或者看到身边的朋友撒狗粮时,开始嫌弃自己的伴侣。

难道不能好好经营自己的爱情吗?

后来,在单位组织的团建活动中,我感觉自己找到答案了。

02

那天,芝芝的男朋友和小齐的女朋友都来了。

小齐会很认真向我们介绍他的女朋友,对方也很大方的跟我们说,“你们好啊,经常听小齐提起你们对他在工作中的帮助。”

一句话就给小齐赚足好感,而且每个人都很受用,笑的很开心,很快就跟她热络的聊起天来。

芝芝只想着自己玩,也没顾着拉上她的男朋友加入我们,搞得他尴尬的杵在一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时跟我们的眼神相遇,也只是礼貌地点点头。

到了吃饭的时候,女生们开始忙活着洗菜做饭,现在的年轻人厨艺似乎都不太好,还非要体验一下。

芝芝找到刀准备切菜,有模有样的比划几下,结果一下刀差点切到手。

她的男朋友赶紧过去,包揽下切菜的任务,可男生的水平又能高到哪里去,切出来的土豆丝像手指一样粗。

芝芝见状,有些嫌弃的把他挤到一边,重新夺回对菜刀的掌控权,边切边说,“你还是别切了吧,太影响我这盘菜的最终效果了。”

就连我这个局外人都能看出芝芝男朋友受伤的眼神。

在另一边,小齐一直忙前忙后地给大家烤串,我们夸奖小齐,“真的是太能干了。”

小齐的女朋友也附和说,“我也觉得能找到这样的男朋友是我的荣幸。”

她肯定的目光给了小齐很大的自信,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只不过小齐烤出来的串味道确实有点咸了,同事之间碍于情面没有讲出来。

“我觉得能进厨房的男生都很棒,如果能再少放点盐就更好了。”

小齐女朋友这样说,既说出了问题,又不会让他很丢面子。

看起来她真的是个优秀的女孩子,并且情商很高。

03

有时候,我也会在抖音刷到明星中模范老公的短视频,在一众赞美声中,终于让我看到一条不一样的评论。

“每个好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

然后去看他妻子的视频,便不难发现,优秀男人背后的女人更加优秀。

她们并不会时常抱怨,更不会拿自己的另一半去跟别人做对比。

她首先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然后鼓励另一半慢慢变好,两个人一起成长。

聪明的女生即使沉浸在爱情里,也懂得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将别人爱情的样子作为一种标准,来否定自己的男朋友。

所以,看过这篇文章的你,还在羡慕别人的爱情吗?

作者 | 印小勒 首发公众号 | 陪你漫长岁月


羡慕别人的爱情的文章3

#头条创作挑战赛#

…再回头看看自己一无所有

小时候比成绩,长大后比工作,现在比谁结婚早,比谁娶得好,而我从来没有赢过。


兄弟让我开导开导你吧:

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啊!你看到的只是外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坚强一点!有多少家庭看似幸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瞬间,其实再想想只要我们身体健康,努力向前就好,没必要羡慕别人。

兄弟不信你看看这些人的真实故事,虽然都只是小小的一段话,但绝对可以让你有所启发与感触……

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的故事与生活:

★我被一场车祸夺去双脚,然后遭遇背叛,一个人带着孩子,又当爹又当妈。自己和孩子新冠也挺过来了!

★老公20岁那年,09年妈妈去世,18年爸爸去世,还有一个小他12岁的妹妹(现在上大学了,我们供着),还有我和俩孩子,我边照顾俩孩子边上班,一家五口全靠老公,我的老公也在努力,不比任何人差,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我老公像是捡的孩子,爹不亲妈不爱的。我确实没有见过这样的爹妈。别人一家人挣钱养一个 小孩我是一个人挣钱养全家……


所以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每个人都只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表面!而背地里的辛酸谁知道呢?


生活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嫉妒,不攀比,不羡慕,不强求,认真做个快乐的的人就好,在阳光下微笑,在风雨中奔跑……


你们觉得呢?不必羡慕别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