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描写新年的思考的文章

2023-05-05 07:10 作者:奔流新闻 围观:

【奔流文化·大家】杨建仁:新年,写给叶舟兄的心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奔流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描写新年的思考的文章1

编者按: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叶舟和杨建仁就是彼此熟稔的兄弟般的文友,文学永远是他们友情的桥梁和心灵的纽带。2022年6月,叶舟将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经典版馈赠于杨建仁,欣喜之中的杨建仁写下了激情飞扬的诗歌《蓝色的金砖—致叶舟长篇小说》,表达了对叶舟的祝贺和敬重;2023年1月,当杨建仁再次收到叶舟馈赠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其长篇力作《凉州十八拍》时,又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美文《新年,写给叶舟兄的心语》,讲述叶舟创作背后为人鲜知的故事,呈现一份浓浓的文友情谊,读来如沐春风。

在此,本栏目特推发杨建仁先生写给叶舟先生的此二作,以飨读者。

新年,写给叶舟兄的心语

杨建仁

新年伊始,著名诗人、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兄倾心创作的134万字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三卷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时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芙蓉》杂志于2022年第五、六期和增刊连载。这是叶舟兄继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敦煌本纪》推出之后,为河西走廊立传的又一部鸿篇巨制,既是他奉献给读者辞旧迎新的一份厚礼,也是他本人多年来对这一片土地思考和书写的果实。八年时间,一个人独立创作完成两部百万字的上乘之作,在文学界也是少见的。如果说《敦煌本纪》是叶舟兄用文字开凿的一座石窟,那么《凉州十八拍》就是他用心灯供养的一尊大佛。这一切,都缘于叶舟兄对文学理想的极度虔诚以及超乎寻常的执著,令人钦佩。

叶舟兄于百年名校兰州一中读书时,内心深处就对文学产生了一种皈依感,在百年老校西北师范大学攻读中文系时,其受到了一批名师大家的滋养和多才多艺的校友们的影响,诗歌与小说齐头并进,写下了大量富于文采和想象力的诗文,创作进入了一种无我的境地,并首先以一名诗人的身份步入中国文坛。大学毕业工作之后,除了全身心投入创作外,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频频行走在西部辽阔壮美的大地上,采风,踏勘,行吟,创作了以《大敦煌》诗文集为标志的经典之作,影响巨大,迄今仍是青年学子们追捧的读物。2000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着一件军大衣的叶舟兄,在大雪纷飞中独自一人来到敦煌莫高窟,于茫茫天地间,他仿佛听到有一种天籁般的慈祥声音穿透了心扉。如天启,于是他磕了头,秘密发了愿,将来要为敦煌莫高窟写一本大书。2018年,《敦煌本纪》终于诞生了;紧接着在2022年,《凉州十八拍》又问世了。

叶舟兄的创作总是安静的、祥和的、沉稳的、纯粹的、刚毅的,他每天早晨7点半左右进入工作室,中午常常用快餐充饥,晚上7点左右收笔,结束一天的书写。据我所知,多年来他从未享受过节假日的休闲生活,不少阖家团圆的正月初一,他都沉浸在工作室里尽情创作。即使长期伏案落下的颈椎病犯了,他也是戴着护颈仪坚持创作,完全像一名苦行僧那样,沉醉在他自己最惬意最神采飞扬的世界里。你如果白天要找叶舟,不用打他的手机,打他工作室的座机是最便捷的方式。热闹而喧嚣的微信朋友圈,几乎与叶舟兄毫无瓜葛,他怕浪费时间,只是把微信当成了通讯工具,只喜欢一对一的交流。叶舟本名叫叶洲,洲者,一块恒定之陆地也,可因为他出生于兰州一只船街道,所以他在少年时代就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叶舟。估计那时候的他,幻想用一叶扁舟,去做一名文学海洋里的忠诚摆渡人。愿他历尽千帆,归来仍是文学少年。

“天留下了日月,草留下了根,人留下了子孙,佛留下了经。”这是《敦煌本纪》开篇的题记,更是一种文学人生的至高追求。期待叶舟兄有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为历史立传、为民族画像、为人民抒情,让广大读者叶舟兄构建的独具匠心的文学风景和精神图谱。

蓝色的金砖

——致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

杨建仁

周五下班后

我们相约在

一个叫天香百合的创意餐厅

我刚刚坐定

戴着灰色太阳帽的叶舟

背着一个鼓囊囊的双肩包

飘然而至

放下双肩包

小心翼翼地打开

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取出两册

新近出版的——《敦煌本纪》

那湛蓝的封面

让人肃然产生一种深不可测的

敬畏感

叶舟诡秘地一笑

拍了拍书籍

“哥哥 这就是两块

蓝色的砖头啊”

我马上补充

“这可是两块蓝色的金砖啊

是安妥我灵魂

站在高处的台阶

更是陪伴我走向远方

最珍贵的路费”

扉页上方方正正的签名

真像满载归来的一叶扁舟

向我轻轻驶来

我慢慢打开

一瓶名叫“花开敦煌”的陈酒

满满斟上一杯

高高举过头顶

“来 老弟

哥哥生平第一次向你

庄重的敬一杯酒”

叶舟顿时瞪大了眼睛

我看到他微笑的眼眶里

挤满了金光闪闪的花朵

又忍不住说道

“我想听你唱那首花儿”

叶舟双手合十

放在胸前,微微闭上眼睛

然后身子向下一沉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不唱者由不得自家

刀子拿来头割下

不死者还是这个唱法”

悠扬清澈的旋律

俨然是沙漠中的滴灌

矢志不渝的浸透

丰润的心田

也像满载归来的一叶扁舟

徐徐荡漾起来

描写新年的思考的文章2

忽然间不想过春节了,因为体会不到过春节的意义!一、春节只有短短的七天假期,还需要算上一个周六一个周日的调休,合着只放了五天假。五天假能干啥?家远的,亲人无法团聚,出去旅游的无法远途。二、春节的传统意义也丢失的差不多了,除了猜个灯谜你看不到其他的特征。鞭炮禁放了,烧纸也不允许卖了,给长辈磕头都成了陋习,龙灯和高跷也难觅踪影,舞狮的精髓也丢失殆尽,年夜饭也吃着不香了,春晚也越来越可有可无了,现在的春晚非让他娘的演戏的来唱歌,让唱歌的演小品,让演小品的去跳舞,真是病的不轻。三、那些做生意的,想升官发财的,想上进的,倒是花了不少银子,做生意的走访花个几十上百万,公司福利也得花个几十上百万,想升官发财和想上进的也得花个几十万。综上所述:除了每个人花了不少钱,累的像条狗,除了有权有势的收获的盆满钵满,除了部分商家赚的盆满钵满,我们普通老百姓得到了什么?难道我们只是消费的载体吗?哪怕你多放几天假我也无如此大的怨言。真的希望国家将春节假期取消!

描写新年的思考的文章3

正月初七了,从老家返回西安已有两天了。

感觉仿佛就在昨天,还心神不定、手忙脚乱地准备着放假、回家过年,回过神来,今天却是年假已结束了

回想这几天急匆匆的年假,心里有说不完的想法和感慨,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强迫自己静下心来,细细思索着自己曾经的“过年”:

年幼的时候是盼着过年,原因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

进入社会后直至结婚前还是想着过年,因为春节期间可以暂时抛开令人窒息的工作;可以回到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家乡;可以轮番着在亲戚家享受各种美食;可以和幼时的发小们毫无顾忌地吹牛;还可以穿着地摊上买的假名牌在乡亲们面前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结婚后,慢慢的感觉到回家过年变成了一种负担,为人婿了,为人夫了,接着为人父了。回家过年最主要的内容变成了给长辈送年礼,给小辈发红包,这两样工作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和自己的家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继而使自己莫名其妙地背负上经济上和心理上双重压力。但压力也好,负担也罢,不过是些许插曲而已,家人团圆、亲朋相聚依然是过年的主题。

社会和经济在发展,世道风俗也亦步亦趋,现如今在农村“家人团圆”、“亲朋相聚”都上升为一种奢望了,即使能实现也都是以“年”为计量单位了。现在回家过年,再也听不到欢声笑语了,因为现在的农村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言:“农村现在已经没有人了,稍微像样的都走了”。早几年每年除夕到大年初五,村子里还有几分热闹,如今就是大年初一,巷道里也是冷冷清清,从正月初二开始的走亲戚拜年,也成了例行公事般的应付,我一位同窗曾经在一天之内拜访了十六位亲戚,却没在任何一家亲戚喝口水,更没有吃饭。原先需要几天时间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拜年如今被浓缩到一天甚至半天的时间了。这样冷清的过年,我是有几分害怕了。

从盼着过年,到想着过年,到现在害怕过年,我们经历了什么?再过一些时候,我们的后人们将会怎样理解过年,又将会怎样过年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