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正直不屈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5:27 作者:启言 围观:

沂蒙文学与沂蒙精神的互源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启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正直不屈的名人故事有哪些1

文/郇如启(huan ru qi)

  


  沂蒙文学,源远流长,无论是现代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沿袭着传统文脉,厚重弥新,忠实地记录着时代印迹,书写着时代形象,讴歌着时代楷模,渗透着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军民交融,生死与共;顾全大局,勇于担当;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沂蒙精神,可以说:沂蒙文学从诞生那天起就渗入了原始的、朴素的沂蒙精神元素,沂蒙文学与沂蒙精神互相依存、和谐共生,它们的互源性使其在地域特色的文学中独树一帜。

  

厚重的文化积淀

  沂蒙,是沂山、蒙山山脉所在地的地理范畴名词。随着沂蒙文学和沂蒙精神的发扬光大,“沂蒙”的声誉响彻中华大地,可谓尽人皆知。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沂蒙这块平凡的土地孕育出许多优美传说和忠肝义胆的英雄儿女,他们融合于本土的朴实、忠厚元素,像璀璨的星星闪烁在民族的历史天空,蕴含着沂蒙人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牛郎织女的神话出自这里,王祥卧鱼、郯子鹿乳等动人传说也出自这里,至今,对父母忠孝,对爱情忠贞的理念仍氤氲在人们脑海,修正着古今人们的价值取向。历史名人诸葛亮、王羲之、刘洪、荀子、蒙恬、左宝贵等,都是在沂蒙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崇气节,重道义,扬智慧,求自强的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沂蒙儿女,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一座座正义的灯塔,不仅照亮着沂蒙儿女前行的道路,也使其光华遍泽华夏,散发出长久的砥砺奋进的魅力。

  沂蒙,还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源头之一。这里的先民在沂沭河流域立足生存,并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骨刻文。从此,文字成为沂蒙历史的首位记录者,并在反映客观生活的基础上,凝练升华出独具特色的陶冶情操的沂蒙文学,《诗经》《周易》中许多篇章的素材就取自沂蒙这块热土的人和事。文学的萌芽从这里悄然诞生,先民们的正直不屈、善良朴实、锐意进取的形象被塑造在文学中,不但熏陶着本土的先民,也在中华大地撒播着古朴文明的种子。

  


淳朴的道义担当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沃土中成长起来的禾苗生命力最旺盛,抗风吹雨打的抵御力最强壮。沂蒙人根植于深厚的儒家文化沃土,骨子里涌动着重德重义,敢闯敢为,善融善创的秉性。日常中,他们谨守忠厚诚信,勤俭持家,锐意进取的信条;关键时,他们有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不惧艰险的勇气。他们用行动践行着沂蒙人的淳朴,书写着沂蒙人的良知。

  抗日战争时期,处在贫穷之壤的沂蒙人,不介食不果腹,不介茅屋寒舍,毅然投入到驱赶倭寇,捍卫家园,守卫疆土的硝烟战场,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这,就是沂蒙人坚守的信条,是沂蒙人大义凛然的精神写照。那时期,妻送夫,母送子的场面村村可见,撼人心魄。男子扛枪打东洋,女子支前守家乡。留在沂蒙山的女子们毅然挣脱封建传统的束缚,做出亘古未有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举,她们组成识字班、支前组,做军鞋、烙煎饼、救伤员、传情报,将大爱洒在轰轰烈烈地支前工作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模范姐妹、英雄大娘,体现出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沂蒙人的优秀品质。

  沂蒙的众多英雄模范如领头的鸿雁,奋飞在现实的长空,充实着文学创作的内涵。明德英是一位憨厚、淳朴的沂蒙妇女,不顾尚未散去的硝烟炮火,不顾可能引起的世俗冷眼,毅然解怀将乳汁滴入奄奄一息的受伤小战士口中,这令战火失色、令战争黯然的举动,绝非偶然,而是一种精神积淀的诠释。在明德英的悉心呵护下,这名小战士伤愈归队重返战场。祖秀莲,也是一位平凡的沂蒙妇女,面对鲜血淋淋昏迷不醒的受伤战士郭伍士,她毫不犹豫的背到家里,用温水清洗伤口,煎药、熬鸡汤照料伤员,才有了解放后郭伍士千里认娘的感人场景。被称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在抗战时期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后代。迟浩田上将曾为其题词:“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这殊荣是沂蒙人大义和无私换得的。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是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的六位青年妇女,在解放战争时期,她们齐心协力参与支前工作,从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到筹集军粮草料、运送弹药、救护伤员;从站岗放哨、查路条、当向导、送情报,到参加“识字班”、“妇救会”、女民兵,担任村干部等,她们敢当重任,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沂蒙妇女们的这些平凡义举,凝练成可以代代传递的永恒的沂蒙精神,同样的也成为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感人至深的最好素材。

  


现实的文学塑造

  沂蒙文学,在沂蒙人睿智聪明的筋骨中,在沂蒙人的善良大爱里,在沂蒙人的热血奉献中汲取着营养,以“真”和“美”的结合,实现着心灵的传达,感性的共鸣,精神的传播。

  古代沂蒙文学作品中,将儒家传统的文化品格和道德观念坦露在读者面前,有的状物抒情,有的警策满篇,有的寄奇妙与朴淡。读来感受出浓浓的沂蒙情怀,煦煦的沂蒙温情。《搜神记》中《东海孝妇》《王祥》沿着儒家仁爱和善的脉搏涌动,留下千古相传的弘扬孝道的佳作。《世说新语》中的《德行》《品藻》《贤媛》凝练沂蒙人的聪颖、智慧、进取于笔端,实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儒家道德观、思想观和价值观。

  跨进现代,沂蒙文学愈发活跃,作品在反映沂蒙人的生活现实,坦露沂蒙人的内心世界,展示沂蒙人的精神风貌上更加朴淡味永,意婉格高。上世纪三十年代王思玷的《几封用S.署名的信》《偏枯》反映了那个时期军阀混战,沂蒙人食不果腹,病不能医的残酷现实,也反映出沂蒙人忠厚善良的品格。随着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革,沂蒙人迎来前所未有的曙光,掀开了历史崭新的篇章。这时期,反映沂蒙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向往正义,勇于担当;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精神的沂蒙文学如雨后春笋般的繁茂、茁壮,沂蒙精神在这些鲜活的作品中得到铺陈、渲染,沂蒙人的淳朴、豪放、担当的形象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像吴强的《红日》,茹志娟的《百合花》,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赵冬苓的《沂蒙》和《沂蒙六姐妹》等,顺理成章的以沂蒙人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自我牺牲、自强不息精神为主脉,把我们带到了连绵起伏的沂蒙山,融入到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沂蒙人群中,体会沂蒙人境界高远、清泉洗心的风采。

  和平岁月里,沂蒙人民脚踏实地的吃苦耐劳精神更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忠实遵循党和国家的召唤,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楷模和典型。从厉家寨到九间棚,从沈泉庄到兰陵现代农业园,无不显现出令人荡气回肠的精神事例和典型,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明德英、祖秀莲、王换于,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九间棚、沈泉庄等支部一班人,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赵志全、王传喜等,都凸显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敢于担当、永立潮头的沂蒙精神。浸润着沂蒙情结的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合作的报告文学《沂蒙九章》,把慷慨无私、坚韧不拔的沂蒙精神写的撼天动地,将沂蒙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

  文学来源于生活,正是沂蒙大地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可歌可泣的峥嵘韶华,唤醒着作家们的灵感,如清泉涓涓流淌,如红日喷薄欲出,如芙蓉清逸多姿,作家的笔尖在沂蒙大地凝聚起强烈的责任感,时代感,给沂蒙文学注入新鲜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力。

  


互源中的升华

  每个地域的文学都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展现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风俗等,并以语言和文学的形式一代代传承。地域文学从诞生那刻起,就倾注了当地的民俗风格、品德操行、精神风貌。一个地方的人民长期艰苦卓绝奋斗所形成的精神就是文学的魂,这个“魂”和文学所塑造的“美”相辅相成,互为渊源。

  沂蒙文学和所有地域文学一样,在创作形成中融合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呈现出不屈、进取、无私和大爱,成为昂扬向上、独具特色的沂蒙精神,为文学创作提供着用之不竭的富矿,作家们在挖掘沂蒙精神中丰富着沂蒙文学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歌曲《沂蒙颂》、电影《红嫂》等以沂蒙精神为脉搏,描述了正直、勤劳、善良、奉献的沂蒙人民的群体形象,作品以沂蒙精神而升华,沂蒙精神因作品的心灵撼动力和艺术感染力而弘扬光大,使其成为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驾齐驱的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支撑着沂蒙文学,给沂蒙文学赋予主干和灵魂,同时沂蒙给了沂蒙精神具体生动的诠释。基于这一理念,文学新时代的沂蒙文学视野更开阔,表现手法更宽广,载体更多样化,承载、融合、传播沂蒙精神的力度更强盛、更高远。话剧《赵志全》、戏剧《沂蒙霜叶红》等,在沂蒙文学与沂蒙精神结合点上更加融洽、到位,沂蒙文学与沂蒙精神互源,使得文学题材更加厚重,沂蒙精神的传播力更强。试看后来沂蒙文坛,必将是大题材大吨位作品叠出,在中国文坛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正直不屈的名人故事有哪些2

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陷落。得到消息的唐玄宗惊惶之余又感到无限悲哀。惊惶的是叛军势力竟如此之大。悲哀的却是河北二十四个郡望风而降,竟无一人是忠臣。

及至一个叫李平的参军来报,河北平原郡因太守颜真卿提前准备,并未陷落。唐玄宗大喜,对左右说道:“朕不知颜真卿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将事情做得如此出色”。

01

抵抗叛军

颜真卿,字清臣,进士出身。刚正严肃,颇有官声,因不愿依附杨国忠,被外放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密谋造反,被颜真卿察觉。怎奈当时的安禄山正得圣宠,说他造反皇帝也不信。于是借口连日大雨,城墙损坏,派人修筑城墙,储藏粮食。而自己每天与宾客泛舟饮酒,迷惑安禄山。安禄山果然中计,把他当做迂腐书生看待。没成想当他造反时,唯独这个书生成了自己军队的拦路虎。

自此,颜真卿招募勇士,激励士气,附近的朝廷兵马尽皆来投。当时他的堂兄颜杲卿是常山太守,斩杀叛将李钦凑等人,联合其他十六个郡同一天宣告拥护朝廷,推颜真卿为盟主,兵力达二十万。朝廷加封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李光弼讨伐叛军。此后不久,又被朝廷加封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随后,颜真卿出兵六千救援被叛军围攻的清河郡,又在堂邑屯兵五千,击败前来攻打的两万叛军,斩首一万多人。

史思明围攻饶阳时,派骑兵截击平原郡的援军。颜真卿担心打不过敌人,写信向贺兰进明求援,并承诺将河北招讨采访使的官位让给他。信还没到,贺兰进明就在信都被安史叛军打得大败。

此时,平卢将军刘正臣在渔阳起兵归顺朝廷,颜真卿为了坚定他的意志,派遣手下送去军饷十多万,并将自己只有十岁的儿子颜颇送去做人质。军中将领们怜他幼小,恳求将他留下,颜真卿为了大局,还是将他送了去。

唐肃宗李亨即位后,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继续担任河北招讨使。

02

屡谏被贬

安史叛军急攻河北,各郡又告陷落,只剩平原郡、博平郡和清河郡固守。然而人心惶惶,不能振奋。颜真卿和大家商量道:“贼军势大,锋芒正锐,三郡人少地寡,无法与之抗衡。如果因为顾念官位而使国家遭侮辱,并非好的计策。不如到皇帝所在之地。如果因为打败仗被朝廷诛杀,我也死而无怨。”

于是,颜真卿带领郡中百姓弃城而出,一路辗转到凤翔面见皇帝,被授为宪部尚书,随后升迁为御史大夫。

此时的朝廷正处于混乱状态,而颜真卿坚持严守法度,按律办事。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弹劾降职。

广平王李俶奉命带领二十万兵马进军长安。辞别当日,在皇宫内只敢步行,出了宫门才上马。而他手下的都虞侯管崇嗣竟然先于李俶上马。颜真卿得知后上书弹劾他。李亨专门下诏安慰他:“朕的儿子每次外出时,朕都谆谆教诲,所以他不敢有所失礼。管崇嗣年老而腿跛,卿家就暂且宽容他一次吧”。百官得知此事后,再不敢有越礼的行为。

两京收复后,皇帝命左司郎中李选祭告宗庙,署名“嗣皇帝”,颜真卿对礼仪使崔器说:“如今太上皇还在四川(当时唐玄宗还在四川避难),这么写合适吗?”崔器马上上奏将署名改换,皇帝因此十分赏识颜真卿的才识。

颜真卿还上书称:“《春秋》中曾记载,新修的宫殿遭灾,鲁成公哭了三天。如今太庙被叛军毁坏,请在郊外修筑祭坛,圣上面朝东而哭,然后遣使告知天下”。李亨没有答应。

宰相讨厌他老是直言劝谏,让他到地方上担任冯翊太守。随后转为蒲州刺史。没多久,遭御史唐旻诬陷弹劾,又贬为饶州刺史。

乾元二年,他出任浙西节度使。淮西节度副使刘展预谋反叛,颜真卿得知后提前整饬战备,都统李峘认为他无事生非,向朝廷弹劾他。因次,颜真卿被改任为刑部侍郎。等到刘展猝然起兵渡过淮河,李峘连抵挡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直接逃奔江西。

唐玄宗回到洛阳后,被奸相李辅国软禁于西宫。颜真卿率领百官前去问候,被李辅国记恨,把他贬为蓬州长史。

03

得罪权贵

唐代宗即位后,颜真卿辗转升迁为尚书右丞。

广德元年12月,为躲避吐蕃入侵逃到陕西的唐代宗回到洛阳。颜真卿上书,请皇帝先拜谒陵庙后再进宫,宰相元载认为这是迂腐之举。颜真卿生气的说道:“用不用在阁下,建议的人有何罪?然而朝廷的礼节还能禁得住你再这么破坏吗!”元载因此记恨上了他。随后上奏请封他为朔方行营宣慰使,将他外放,但没有成功。

当时元载结党营私,害怕群臣上奏弹劾,就向代宗进言,希望以后官员上书,先经他过目,由他决定是否可以上陈给皇帝看。被颜真卿上书阻止。

后来,颜真卿掌管太庙之事,上书称祭器缺乏整饬。元载借此说他诽谤朝廷,贬其为吉州司马,后历任抚、湖二州刺史。元载被诛戮后,他出任刑部尚书,又进入吏部。代宗驾崩,让他担任礼仪使。此后,颜真卿多次进言,多被当时的权臣阻挡。

杨炎担任宰相时,颜真卿因正直不屈,为其不容,被架空为太子少师。等到卢杞担任宰相时,更加讨厌他,数次想把他调出京师。

卢杞的父亲曾与颜真卿同在平原郡抗击安史叛军,牺牲后还是颜真卿为他祭奠。颜真卿有一次去见卢杞,当面问他:“你父亲牺牲后,首级被叛军送回,满面鲜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将血舔干净。阁下就容不下我这样一个人吗?”卢杞惊惶的拜倒在地,但心中更是恨他入骨。

04

不屈殉国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攻陷汝州,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前往叛军营中招抚,大臣们得知后都大惊失色。宰相李勉上表请求留下他,皇帝没有准奏。

颜真卿到河南时,河南尹郑叔则认为李希烈反叛的迹象已经很明确,劝他不要前去做无谓牺牲,颜真卿慨然答道:“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吗?”

等见到李希烈后,李希烈的养子和将领们都拔出刀做出要杀他的样子,并叫嚷着要吃他的肉,颜真卿面对近在咫尺的刀剑,面不改色。李希烈见恐吓不住他,假意用身体挡在他前面,喝退手下,安排他住下。随后请他上书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从。

叛将李元平自告奋勇前来劝降,还未开口,就被颜真卿骂了出去。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希烈大摆宴席,宴请他的党羽,请颜真卿同赴宴会,席间让倡优侮辱朝廷。颜真卿大怒道:“阁下为人臣子,为何要干这种事?”说罢,愤然拂袖而起。一席话说的李希烈脸红脖子粗。

他的手下见状,对李希烈说:“太师德高望重,您刚想称帝他就来了,宰相这个职位除了太师还有谁能担任?”颜真卿怒斥他们:“你们可听过颜常山(颜杲卿)吗?那是我的兄长。当年安禄山反叛,他第一个举兵抗击。后来虽然兵败被抓,但大骂安禄山不绝于口。我年过七十,官至太师,谨守节操,死而后已,岂能受你等胁迫?”叛军诸将尽皆失色。

李希烈气急败坏,将颜真卿关了起来,挖了个一丈见方的大坑,威胁要将他活埋。颜真卿对李希烈说:“生死有命,何必搞这些没用的!”

当时李希烈的两个手下想刺杀李希烈,归顺朝廷,奉颜真卿为帅。不料事情泄露被杀,而颜真卿被移送到蔡州。

颜真卿自知必死,自己给自己写了遗书、墓志铭、祭文,并指着被关押住所的西墙下感叹道:“这就是我死的地方呀。”

李希烈称帝时,派人来问称帝的仪式,颜真卿回道:“老夫已是耄耋之年,曾掌管国家礼仪,所记的都是诸侯朝见之礼!”

兴元后,朝廷兵马再次强盛,李希烈忧虑形势有变,派手下到颜真卿的住所,在院内堆起干柴说:“你要是再不投降,就把你烧死。”颜真卿二话不说,就向火中扑去,劝降的人连忙上前拦住。

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叛乱被杀,导致他恼怒万分,派手下宦官前去杀害颜真卿。见到颜真卿后,宦官称有诏书,颜真卿连忙拜倒。当宦官宣读到“应该赐你死。”颜真卿问道:“老臣未能完成使命,其罪该死。请问使者是什么时候从长安过来的?”宦官说道:“我是从大梁(李希烈定的都城)来的。”颜真卿一听,起身骂道:“不过一个逆贼,竟敢称诏!”说罢,被缢杀,时年七十六。

消息传出,前线将士尽皆痛哭。半年后,叛乱平息,颜真卿的灵柩回到京师。皇帝废朝五日,追赠他为司徒,谥号文忠。

05

儒家楷模

如今,我们一说到颜真卿,首先想到的是“颜筋柳骨”,他的草书、行书、楷书均能开创新境界。笔势纵横捭阖又兼具法度森严,自成雄媚之风,正如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

但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为人,刚正严谨,又有识人之能。他提拔的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人,到后来都对国家做出了贡献。天下人不称呼他的姓名,而尊称他为鲁公。后世神仙传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则称他为“北极驱邪院左判官”。

北宋欧阳修曾赞叹“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临大节无二色,处危地守本心。

这样看来,他的为人比他的书法造诣,更值得我们敬仰。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细雨不归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正直不屈的名人故事有哪些3

好人一生平安

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家有一盆雅致竹子盆景,让久居喧嚣都市的你,可以抛开工作的烦恼,融入自然,并尽情享受精致生活。

秀丽的竹林风光,丰富的竹画笔诗,为竹子盆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宋代诸多名人的画册中,已常有松、柏、梅、竹等的盆栽出现。

我国传统的盆景技艺,素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作为艺术盆景的典型,它始于宋代,广泛流传于明初清代;除“岁寒三友”盆景外,竹子、竹石和竹兰等盆景也生机勃勃。

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 咏竹言志,画竹传情。

竹子盆景是以竹、树、石等为物化手段,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风姿神采的一种艺术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件翡翠制成的竹石盆景,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八旬万寿节中,群臣贡献的珍宝。

(1)耐寒坚韧,被人贵为“岁寒三友”(梅、竹、松)之一

(2)虚心,竹是中空的,可用来象征虚心的人。

(3)刚直,高风亮节,这从其外形特点来看,它总是笔直向上。   (4) 竹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夏日为我们带来凉意,冬日为我们带来绿意。

竹子本身具有宁折不弯的特性,古人托物言志以竹子来标榜自己正直不屈的名节。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

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

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

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

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

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

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

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人喜欢竹子的真正原因

——呼兰江

现代诗人郭小川的《楠竹歌》:他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一派清香,不许歪风留邢气/ 她发展进步,只争朝夕/一株竹笋出生,半月升高十尺,一月长成大竹,几年就是战士/ 她不务虚名,但求实际/做根扁担,能挑千万里,/做副箩筐,能装百斤米。/ 纵然当做柴烧,也煮熟饭食。/纵然化为灰烬,也要养肥田地。郭小川的诗很美,却忽略了竹子的柔韧性一面。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雅士均喜欢竹子,“竹可焚而不改其节,玉可碎而不改白”,认为竹子象征着人的高贵气节,在室内挂着竹子国画,在室外的场所种植竹子。“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不知道出自哪个古人之手,足见中国人喜欢竹子的程度。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以画竹子著称。

不过我认为,国人可能错误的理解了古人喜欢竹子的意思。中国人奉行“中庸”的处世哲学,当初古人喜欢竹子可能就是崇尚竹子的柔韧性,能直能曲,后来不知道何时国人错误地理解了古人的意思,就以讹传讹地传下来了。这种现象在成语之中最为常见。

无独有偶,以色列人,也就是犹太人也信奉“中庸”的处世哲学,喜欢芦苇,藐视杉树。为什么?因为水杉虽然挺拔,但不能弯曲,容易折断,而芦苇,虽然不高大,亦能直能曲。

由此,我认为,古代国人喜欢竹子,亦是如此。竹子能直能曲,不容易折断。这样理解,也符合中国人追求中庸的处世哲学。

平安夜,竹报平安!

欢迎关注《岭南盆景》微信公众平台 lnpjsj 分享最有价值的盆景文化。直接留言参与交流,免费推荐盆友的优秀盆景作品;《心水推荐》为你的园艺企业跨媒体全方位推广,小编微信: lnpj178 QQ2026700720 (部分文字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对版权有异议,敬请告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