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庄子不强求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5:25 作者:睿智的然然成长记 围观:

超然忘我──庄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睿智的然然成长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庄子不强求的故事有哪些1

他喜欢老子的学说,清净无为,就立志出世,学习老子,所以世人称他们为“老庄”。


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


超然忘我──庄子


战国宋人


◎宣化上人讲述于


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宋人,是议论家,曾为蒙县漆园小吏,继承老子之学说,故称老庄。庄子项瘦、面枯、靴敝、衣破,住茅庐,以编草鞋维生。虽然贫困,楚聘为相而不就,清高可风。主张自由,无拘无束,何等逍遥!将死时,谓门人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齎送。”又曰,在野为鸟食,在土为虫吞(注一)。何等达观!著书五十二篇,有内外杂等。唐称“南华经”,多属寓言,其理深妙,会者鲜少。虽有多家注疏,并未窥其堂奥。


赞曰


达人知命 穷且益坚 不屈不挠 无挂无牵


上天为庐 大地床毡 超然忘我 那有大千


又说偈曰


生也有涯知无涯 舍本逐末远离家


南华经文露端倪 蝴蝶梦里通消息


眼前骨肉非真境 身后名声更假迷


自在逍遥离诸执 何分四方与迩遐


白话解


今天讲庄子,各位听了不要生烦恼就想跑。为什么?因为这是庄子亲身经验的故事。在这儿听经的有几个男人,又有一些女人,你们不要说我重男轻女,尽编故事来骂女人。所以女人听了也不要看自己是女人,男人听了也不要想自己是男人,这样就扯平,没有是非可说了。


古书上有几句话,这是真的?假的?我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你们不要拿它当真的听,也不要拿它当假的听,只听它一个理论,不要认为这是说是非。这几句话是:


  青竹蛇儿口 黄蜂尾上针

  两般犹不毒 最毒妇人心


这是说青竹蛇的口,及黄蜂尾巴上长出的针,这两种都不算毒,最毒是妇人心 !你看看,这一句话女人听了多数就不高兴。可是自己有短处也不要护着它,应该承认过来就没事了。虽然说最毒妇人心,你的心要是不毒就好了嘛!为什么一定要毒呢?


为什么说这几句话呢?这是有原因的。在《今古奇观》中有一首〈西江月〉词:


  富贵五更春梦 功名一片浮云

  眼前骨肉亦非真 恩爱反成仇恨

  莫把金枷套颈 休将玉锁缠身

  清心寡欲脱凡尘 快乐风光本分


“富贵五更春梦”,富和贵就像五更的春梦一样,春梦就是好梦。“功名一片浮云”,功名、官位、权势,好比空中的浮云。“眼前骨肉亦非真”,眼前的至亲骨肉、六亲眷属也不是真的。“恩爱反成仇恨”,你看有的家庭,夫妇本来很和好的,可是有时就闹离婚,甚至太太把丈夫杀了,丈夫也把太太枪毙了,这不是恩爱反成仇恨又是什么呢?眼前骨肉要真的,为什么要互相争吵?互相打架?互相杀呢?这足见大家都是互相利用,等到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要毁灭对方,所以说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反成仇恨。


“莫把金枷套颈”,不要把金子的枷锁套在脖颈子上!“休将玉锁缠身”,不要总是用钱财珠宝庄严自己的身体!例如有的人草号叫圣诞树,因为圣诞树尽用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来装饰,令它很好看,这都是玉锁缠身之类的。“清心寡欲脱红尘,快乐风光本分”:不要有情欲,要清心寡欲,脱离红尘枷锁,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本地风光,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守的本分。


为什么要说这首〈西江月〉词呢?等看到后面的解释就知道了。


庄周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人。宋国人本来是很愚痴的,怎么愚痴法呢?宋国有个种田的人,怜悯他的小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想帮助苗长得快一点,你猜他怎么帮?在孟子上这么描述:“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之者,就是把苗拔高了,苗本来是五寸高,他拔起一寸,变成六寸,可是苗一拔出来,它的根就露出来了。“茫茫然归”,他一整天帮着苗长高,一棵拔出来一寸,拔完所种的田,就累得很疲倦,回到家里。说:“今日病矣!”我今天太疲倦,不够精神了!为什么?“予助苗长矣”,我整天都在田里帮着苗长高。“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到田里,去看看他爸爸用什么神通妙法令苗长高,这一定要学一学,好接接他的衣钵,得到他的真传!到那儿一看,“苗则槁矣”,苗都已经乾了!因为根被他拔出来了,没有根,苗怎么会长呢?刚一拔出,还可以支持一阵子,但是现在根都已经透风了,所以就枯死了。(注二)


这个宋人就愚痴到这个样子,帮着苗长高!而庄周虽也是宋国人,可是就不是那么笨,他不提倡揠苗助长,那他提倡什么呢?他提倡天然自由的生活,所以庄周和这个宋国的人是不一样的。


庄周的脖子细细的,面枯无肉,乾巴巴的,但个子一定长得很高,和藤子差不多。这样细细长长的一个人,也就是一个怪人。他喜欢老子的学说,清净无为,就立志出世,学习老子,所以世人称他们为“老庄”。


庄子虽然很瘦,没有什么肉,但是他有智慧,安贫乐道。怎么证明他安贫乐道呢?他住在坟墓旁边一所茅草的房子,很简陋的;他穿的靴子,有很多窗口,是坏了的破靴子;而穿的衣服呢?不但有窗口,还有很多门,前边后边都差不多是破衣服。那他做什么维生呢?以编草鞋维生,在那个地方草不用本钱,大约他编得很快,所以编草鞋就可以维持自己生活。尤其他又少欲知足,没有什么欲念,所以这样就够了。


有一天庄子出去,回来后很颓丧,一副不满现实,闷闷不乐的样子。他的太太就问:


“你今天为什么闷闷不乐,一点也不达观了呢?”


“唉!我今天遇着一件怪事。”


“什么怪事?”


“我在路上走,遇见一个穿孝服的妇人,坐在一座新坟旁,为新坟扇风。我以为这个妇人一定是对她丈夫特别恩爱,舍不得她丈夫埋到土里,怕他在土里热,所以就用扇子扇坟,大概是要尽她对丈夫这种恩爱的情感。于是我很高兴地问她:‘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扇坟啊?’这个妇人对我说她扇坟的原因;听她一说,我觉得人生很没有意思!”


“那她怎么说?”他太太就问。


“她说她丈夫死的时候舍不得她,无论如何要她守寡,为他守节,她不答应。他就要求:‘无论如何,你要满我的愿。’因为他太爱她,如果她不守节,他死也不瞑目。这个女人想来想去,说:‘好了,那我等你一个时节;最短的时间,你说怎么样?’她丈夫想一想,说:‘最短的时间,你最低限度都应该等我死了之后,坟上的土乾透了,再改嫁。’他太太一想,说:‘那可以的。’她丈夫又说:‘你等我坟上的土乾透了,那么最少也要一百天以外。’这个女人就说:‘你不要管多少天;总而言之,我拿起一块土,底下是乾的,这就是乾透了。’那么这样,她丈夫就死了;她把他埋到地里头,一想:‘我答应他土乾了才改嫁;如果我等这些土都乾透了,那什么时候才可以乾透呢?我怎么等得了!’她等不了了,于是就拿扇子想把土堆快点扇乾。这就是为什么她在那儿扇土!我听见这话,觉得这真是‘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反成仇恨’,所以就觉得很不愉快。”


他太太一听,说:“嘿!这是贱女人嘛!世间的女人不是都像她一样。如果你死了,我永远都会为你守节,不会改嫁的。”


“真的吗?那你要记得这句话喔!”


“当然是真的,我是女人,说话要算话的。”


庄周听了这话以后就病了,从此一病不起,就死了。他太太一想:“他死了,我要用棺材把他装上!”于是就用棺材把他装起来。刚刚装到棺材里,钉好钉子,外面来了一个楚王孙,穿的衣服是最漂亮,相貌生得也最俊美,奴仆前呼后拥地跟着,坐的车甚至是用金子镶的车辕,拉车的马则到处都是用金子来装饰,为什么?有钱嘛!就用金玉镶马车。她一看,“哦,这真是有钱的贵公子啊!”因为这个楚王孙是再俊美没有的,于是她就动心了,心想:“这个老鬼现在死了,我要是再嫁给这个年轻的楚王孙,这多好啊!”于是就毛遂自荐,向楚王孙游说献媚。她问楚王孙:


“你来干什么?”


“我是仰慕庄老师的名字,要来拜他做老师,跟他学道理。”


“唉呀!你来得太不巧了!昨天他还活着呢,今天就死了,已经装到棺材里了!太不巧了!”


“我这么远来,现在老师死了,我就在这儿为老师守一守孝,尽一点心;并且我可以看一看老师的著述,也算没有白来。”


于是楚王孙就在这儿住下来。晚间,庄周的太太就用尽浑身解术,使用各种的本领来游说楚王孙,毛遂自荐说自己怎么样欢喜他,想要嫁给他。楚王孙说:


“你这么说,我也不知道你是真心或假意,你有什么可以证明你是真的呢?”


“你叫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


“怎么样啊?我来拜我老师,现在老师死了,我没有见过他一面,如果你能把棺材打开,让我看一看他,我就可以和你结婚。”


庄周的太太一听:“那容易!”于是去拿斧头到这儿来,就把棺材给劈开了──所以有一出戏叫“大劈棺”,演的内容就是这个。


其实楚王孙这一些人,都是庄周变化的。棺材一劈开了,庄周在棺材里没有死,又坐起来,他从棺材里走出来,说:“啊!你对我说永远都要为我守节,现在你等不了,就要改嫁了!那个妇人还要等到土乾了才改嫁,现在你不等我埋到土里就要改嫁了!这又怎么说呢?”


庄周太太一看他活过来了,回头一看,楚王孙在什么地方?什么也没有了!知道上当了,就羞愧而死。庄周因为穷,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瓦盆子,于是敲着瓦盆子,一边敲,一边倚棺唱歌(注三),这就叫:“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庄周曾经做过漆园小吏,这是他的官职。以后,大概和人没有什么缘,于是就自己著书立说,所写的书有五十二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注四),其中有的已经遗失。唐朝时称他的书为《南华经》,和屈原所作的《离骚》互相媲美。


庄周临死的时候,告诉他的门人不要买棺材,他的门人说:“老师!您在生这么穷,受这么多苦,您死后,我们为您买一口好棺材,也算是尽我们门人的一点心意。”


庄周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齎送。”天地就是我的棺材,你们还买什么棺材?日月就是我的陪葬品,星辰是我的珠玉宝贝,万物都可以做为我的齎品。庄周这么说,这就因为他的思想是和万物同体的,没有分别,所以才这么说。


门人就说:“这样送到郊野,会被鸟给吃了,那么我们也会对不起老师,所谓‘人死入土为安’,所以还是埋到土里好一点,就让我们尽一点心吧!”


“入土为安?埋到土里,虫蚁也会来吃尸体,那么鸟吃和虫蚁吃又有什么分别呢?何必分那么多?”这就是他把一切一切都看得破、放得下,没有一点执着。所以庄周一生的学问,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赞曰达人知命,穷且益坚:通达无碍的人,知道命运是不能强求的。越穷困,他越坚固,志愿越不变。




不屈不挠,无挂无牵:他也不为势力所压迫,所以楚国聘他为丞相,他也不做。他是安贫乐道,少欲知足的,什么也不挂,什么也不牵。




上天为庐,大地床毡:上天就是他的房子,也是他的坟墓;大地就是他的床铺和毡子。你看!他什么也不要。




超然忘我,那有大千:他超然,把“我”都忘了。“我”都忘了,又有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什么都没有了!




又说偈曰




生也有涯知无涯: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我们人的生命是有边际,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边际的。以我们有限度的生命来学无穷尽的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学不够的。在这儿庄周所说的知识是世间的知识,不是出世的智慧。不要说旁的,就拿语言学来讲,无论你活多大年纪,你能把整个世界的语言都学会了吗?恐怕办不到!这一样东西都学不完,何况还有那么多的知识?所以说:生也有涯,知无涯。




舍本逐末远离家:人都是把根本修行的道理忘了,尽找末梢,向外驰求,追逐名闻利养、世间的富贵荣华等,离开自己本有的家乡太远了,离开自己的佛性也太远了。所以我们人要是不明白,糊里糊涂过一生,是没有什么大意思的。




南华经文露端倪:他写的这一部南华经,里边已经露出一点头绪、眉目了。端倪就是有点头绪。




蝴蝶梦里通消息:“庄周梦蝴蝶”,他梦见自己化成蝴蝶。这也就是叫他知道人生不过是逢场作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他也就懂了,没有什么执着。(注五)




眼前骨肉非真境:眼前所有的骨肉、亲戚眷属,都是因缘会遇而已,都是在唱戏呢!逢场作戏,不是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身后名声更假迷:人死后的名声也都是假的,虚妄不实。




自在逍遥离诸执:他又自在、又逍遥,离开一切执着。(注六)




何分四方与迩遐:这时他东西南北都不管了,也不分别远近,什么都不要了,所以就浑然无我、超然物外,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注一:此段原文见《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比与此,何其偏也!


注二:此段原文见《孟子》: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三:庄子歌曰:大块无心兮,生我与伊;我非伊夫兮,伊岂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终兮,有合有离。人之无良兮,生死情移;真情既见兮,不死何为?伊生兮,拣择去取;伊死兮,还返虚空。伊用我兮,赠我以巨斧;我用伊兮,慰伊以歌词。斧声起兮,我复活;歌声发兮,伊可知。噫噫!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


注四:《庄子》五十二篇由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而成。现存三十三篇,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注五:《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曾经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觉得自己飘飘然,就像一只飞舞自得的蝴蝶,竟然忘了自己是庄周。忽然梦醒,蘧然意识到自己仍是庄周。不知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为庄周?庄周和蝴蝶其中必定有分别。但是在梦里,不知谁是庄周?谁是蝴蝶?说庄周是蝴蝶也可以,说蝴蝶是庄周也可以,这就叫做“物化”──二物化合为一。


庄子以为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庄子梦蝶以寄托“有分”和“无分”。有分就是个体互异,万物不齐;无分就是万物齐一,无分别相。以此令人看破形相,视生死如梦觉,悟万物一形、万物一观,自然无人我是非之辩。则物论虽不齐,而自齐也矣!


注六:庄子着有〈逍遥游〉。逍遥者,即无碍解脱,广大自在之意。人不能逍遥,病在有为,为名利所牵绊。故《庄子》〈天运篇〉:“以游逍遥之墟……逍遥,无为也。”惟有圣人能不为尘俗所累,以达到无名、无功、无己之境地,自然也就无为,而逍遥快活了。

庄子不强求的故事有哪些2

《庄子》:不争不夺,能够随遇而安,才可以专注于内心的宁静

在道家思想之中,庄子和老子的智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阐述大道的理念。

所谓大道的理念,一个核心就叫做“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以无为而治,不强求不争夺,以柔弱自居。

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最初对于这一种状态的印象是一种消极的认为,不争不夺,也不懂得去争取,这对于现在有一个名利时代,实在是太过于被动了。

其实这里所说的无为而治,并非真正的被动,而是一种内心的一种虚境,这一种虚静,酝酿之久,便成为内心的一种力量,这一种力量能不受外界的一些束缚和伤害。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就说,颜回想去到卫国,劝服卫国的国君以仁德从政,但是孔子当时就拒绝了。

孔子认为颜回的行为思想,是会招致灾祸的,是不符合道的一个状态。

孔子认为颜回此去是凶多吉少,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在师徒的对话之中,庄子就借由原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表述了内心纯净符合大道的一个智慧,求得内心的寂静静止。

在《庄子》中有这样一篇智慧,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有一天颜回就说:想要劝服卫国的君主,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想向老师请教。

孔子就说:这就是斋戒清心的道理,怀着积极用世的心去做,难道是容易的吗?苍天也会认为是不合适的。

这个时候孔子又对颜回说了这样一段话:专一你的心智,不要用耳去听,而要用心去听,进一步不要用心去听,用气去听。

耳的作用是听取外物,心的作用是符合万物,而气这个东西,才是以虚明之形体,容纳万事万物。只有达到空明的虚境,才能容纳道的聚集,这空明的虚境就是心斋。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心斋之论”,这一个道理和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稍微有一些像,就是以一种看似消极和被动的状态,去迎接一些事情。

比如说孔子对颜回说的话是:心斋的道理,就是进入卫国境内遨游,却不为名位所动,话投机就说,话不投机就不说,不开启门户,不遭受毒害,专一心志,一切待人处事都好像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差不多了。

所以在孔子对于他学生颜回说的话,就是说用一种寂静的内心,保留一种纯洁的灵气,心境不能虚寂空明。

这一篇心斋之论,体现了道家在修身方法的一个一致性,就是无为而治。

人人都无所作为,就会少了争名逐利的现象,就会自然而然的到达一种和平,个人心中没有了欲念,心中也就会波澜不惊,进入一种澄澈的境界,这里也就是所说的无为而治,抛弃外在功名的一些妄求。

孔子就拿这样一个心斋之论,对他的学生去诉说,孔子让他的学生有心斋的修行,随机应变,达到内心的一个空虚,一切顺其自然,不追名逐利,而心斋的关键是在于虚则,无思无虑。

那么我们把这样一些古人的智慧,用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怎么样来到达这种无为境界。

那就是说,首先让心灵逐渐的撤下来,不要追求望心,不要追求忘念。逐渐的空虚寂静,也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至己的道理了。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这一篇的智慧怎么理解的呢?

庄子不强求的故事有哪些3

若你觉得人生被过多的东西捆绑,身心不得自由时,不妨读读《庄子》。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评价说:庄子的独特智慧就在于“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消除问题”。

聪明的人善于解决问题,有智慧的人善于消除问题。我们眼里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似乎到庄子那里都被取消了。

一起体悟以下《庄子》的这6句话,总有一句能让你的内心豁然开朗!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语出——《庄子·知北游》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老去直至回归黄土,看上去虽然漫长,其实只是大道的短暂瞬间,匆匆而逝。所以,人生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必要的人或事情上。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常常流连于过去,以致漠视现实,荒废现在。人生如梦,白云苍狗。所有的事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过去的都已过去,未来的也未能来临,最重要的自然是珍惜现在。

《庄子·人世间》中说“欲乘物以游心”,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得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以超然物外地,生活于这个世界中。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古有诗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我们虽然达不到圣人境界,但是如果能像行云流水一样逍遥自在的生活,没有名枷利锁的束缚,不自我设限封闭,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是何等的洒脱美好!


“物物而不物于物。”

语出——《庄子·山木》

人利用外物而不为外物所驱使,这样就不会受到牵累了。

生活中,“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生。但是,欲壑难填,过多的索求是人一生悲剧的开始。“物”本来就是用来“物”的,人要主导、驾驭、使用“物”,而不是被“物”所物、所累、所役。如果“物于物”,“物”反而成了负担、累赘,人也就成了“物”的“奴”。

所以,我们应该驾驭外物,而不应该被物质所奴役。这样既能得心应手地“物物”,又能保持“不物于物”的心境。

《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是小鸟在树上,只不过占一树枝;偃鼠喝河水,也不过喝满肚子。比喻所需有限,很容易满足需求。

有一个关于国王和平民的寓言故事:一个平民得到了国王赏赐,国王说:在日落之前,你一直往前跑,你能跑多远,这片土地都归你所拥有。”这人听到了无比激动,国王话音刚落,拔腿就跑,拼命地一直跑,因为他觉得多跑一步就多片土地,最后不知道跑了多久,又渴又累,力竭而亡。国王下令将平民的尸体找到,刨坑而埋。国王对臣子说:“看到没,这个小坑才是他真正的家。”

这个故事跟庄子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非常非常像。

人一生能够拥有多少东西?我们都有许多欲望,但真正所需的、能让你安身立命之物,其实是很少的,不必过度追求。

古人说过:“纵使良田千顷,华屋三千,卧榻不过三尺。”我们所需也不过是那小小的部分,过度的贪念、太多的欲望,容易让人迷失了自己。所以,知足就是一种很大的快乐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语出——《庄子·大宗师》

在庄子眼里,人的死和生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一样,是自然规律。

对大众来说,最难接受的、最看不破的就是生死。但庄子认为死亡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未来人人都要有的归宿,惶惶不安是不值得的,没必要恐惧。不如活好当下,终了之后又是新生。

庄子的妻子过世,他认为妻子不过是换了一种形态陪伴自己。惠子前往庄子家吊唁,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会不伤心难过呢?但我想到妻子没来到这人世间之时,本来就没有生命,没有形体,如今又从活着走向死亡,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行一样,死去的她安然地躺在天地之间,这本就是生命的常理,而我又为何要呜呜啼哭呢?”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

后来,庄子临终的时候,弟子们想要厚葬他,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双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殉葬,我陪葬的物品难道还不齐备吗?有什么比这样更好的!”

可见庄子面对死亡的泰然,自己这身臭皮囊,尘归尘,土归土,百年以后,谁还记得那一块泥土下葬的是谁呢?人生本是一段旅程,无论善恶,还是美丑,最终都会归于大地。

在《庄子.杂篇》还有句话叫“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万物都是一颗生命的种子,都是天道的运化结果,虽然它们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同的精气存在。精气在天地之间不断地运行,如环无端,反复循环,从来没有消失过。

所以,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始卒若环。如果万物有生而无死,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如果有生而无死,我们又怎么会珍惜当下的可贵,把握当下存在的价值呢?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语出——《庄子·养生主》

安于时运,顺应天然,那么悲哀和欢乐的情绪都不能侵入你的身心。

《庄子·田子方》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一生,三起三落,曾三次官至楚国令尹(宰相),也三次沦为平民,但他始终面无忧色。肩吾不解,便问他:“你享高官厚禄时不显荣华,贬为平民时也不担忧害怕,你是怎么想的呢?”

孙叔敖答道:“我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官职来了我不拒绝,走了我也不阻止,得失并非是我能左右的,故而心无忧虑。而且不知道所谓的荣耀和华贵是在令尹一职上,还是在我身上呢?如果它在令尹一职上,那么就与我无关;如果它在我的身上,那么就与令尹一职无关。我正在从容自得,四顾遐想,哪有时间去考虑人的高贵与卑贱呢!”

假如我们未得到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担心失去,终其一生都会是纠结痛苦的。所以,得到是命运的馈赠,失去不过是人生的磨炼。

人生中,很多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应该学会看淡生活的得与失,孰不知万事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也必有所得,何不随缘,尽人事听天命,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关于得失心,孔子给弟子颜回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你看看赌博,赌博的时候有下注大的,有下注小的。拿一个瓦片当赌注的人,他赌得潇洒自如,反正他赌的就是个瓦片;拿漂亮昂贵的带钩当赌注的人,他赌起来可能就战战兢兢,他就施展不开,心存恐惧了;拿黄金当赌注的人,一定会神志昏乱。

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太看重外物了。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人生无念才能得自在,人生无执着才会无失去。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语出——《庄子·人间世》

庄子认为有些事是无可奈何的,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咋一看,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这里的“命”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自然规律”。庄子所讲的安之若命,则是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的意思。所以,庄子说,知道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办到的,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顺势而为是一种人生智慧。

就像《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世上万物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生福祸得失,皆因违背或顺应规律而起,那些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往往都是顺应了天道的人。

先贤孔子也提出:“尽人事,听天命”,一方面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去奋斗,另一方面又要安守天命,不强求不妄为,顺其自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为人必须谋事,不谋事者何谈成事?

《三国演义》中,当诸葛亮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司马大军就要覆灭,谁料一场大雨忽然降临,救了司马父子。诸葛亮也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所以,既然无法掌控命运,我们就顺其自然。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你的全力以赴,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只有自己不放弃希望,老天才会将机遇垂青于你,终有一天,泥泞也会被踏平成为坦途。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语出——《庄子·大宗师》

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与其以水沫维持彼此的残命,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一个爱恨情仇,惹出了人世间几多生生死死。可是,庄子却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以看出,庄子是不认同相濡以沫的,想想看在一个几乎没有水的地方,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与其这样,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却。

长久以来,“相濡以沫”被当做爱情美好的代名词,往往用于称赞夫妻感情的长久和执着。但人们总是只看见了美好的开头,广为赞扬逆境中的互助,却很少有人看到故事的背面,不知道学会放弃和看开,才是真正的豁达。

所以,“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现实生活中,如果两人在一起已经困难到窒息的地步,还不如各入江湖的好。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叫尾生的男子“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与心上人相约在一个桥梁下见面,女子没赴约,而河床涨水了,尾生不肯离开,抱着桥梁的柱子,最后淹死了。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你若无心我便休,各自相忘于江湖。

在人生风雨中,守望相助,是一种美德,令人感动。但世事总难如人所愿,也许有一天,你和相爱的人,因某些原因分开。当一切消失的时候,不必埋怨对方,甚至反目成仇,就让彼此“相忘于江湖”吧!

结语

人活着,拥有豁达心态最为重要。拥有一个豁达的心态,可以使你更有勇气直面生活的磨难,豁达的心态才是你最大的财富。

人生似梦,名利如烟,生命的真谛不在于外界的浮华,而是心灵的自由。看淡得失,学会放下,当名利来去再也不能惊扰内心的安宁,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