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不懒惰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5:16 作者:百年人物记 围观:

故事:河南23岁小伙人称懒神,吃饭必须靠喂,最后懒死在家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百年人物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懒惰的名人故事有哪些1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有好多人为了出人头地,加班熬夜都是常事,

如果你不努力的话,很快就会被社会狠狠地踢出局,

当今的社会发展节奏快,如果要是在一线的大城市中,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机会,

但是你如果在三四线的城市当中,节奏要比大城市少许多,

而且你努力了多少,也都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在这同时也要注意好自己的身体,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副好身体,才能有好未来,

上面说的是努力奋斗的人们,但是你见过和上面成反比的人吗,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他就特别的懒,吃饭的时候都不会自己动手,

还得需要家人来喂着吃,而且他从来不下地走路活动等等,

每天的工作就是躺在床上,什么事情都不会做,

父母也是溺爱孩子的思想,

爱孩子是应该的,但是要是溺爱那就不该了,

溺爱过后的孩子会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区别,

他和床好像是连在了一起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床上躺着,

到后来的23岁时,也是很不幸的在家中懒死了,这个事情在当时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让人们的议论也是很大,随后电视台的记者也知晓了此事,前来了解情况,

现在都是什么社会了,怎么还会有人懒死在家中呢,

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男人的传奇故事吧,

这个叫杨锁的男孩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农村里,家里的生活本来就不富裕,

但是杨锁是家里唯一一个男丁,也是他们夫妻二人唯一的孩子,

那肯定就会宠着孩子,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

以至于杨锁到3岁才学会走路,而且还走不稳,

本身孩子学会走路的年纪应该是1岁就会了,

但是就是因为父母的溺爱,导致杨锁3岁走路都走不好,

在小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学走路的时候,

但是杨锁却不是,杨锁是让父母抱着,

而且尽管杨锁比他们的孩子大一点,但是父母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就算别人好心的劝阻让杨锁下地走路,但是父母却不认同这个说法,

就是怕孩子下地走路的时候摔倒了,父母看着心疼,

而且还有一次邻居来家里串门,看到了杨锁正在学着走路,

但是杨锁却不小心摔倒了,这个时候的父母正在忙着做饭,

看到杨锁摔倒之后,马上就跑过来,看杨锁身上受伤了没,

父母特别的心疼,那样子就好像快哭了一样,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杨锁,

这不禁让人觉得太过于溺爱了,而且邻居看了也不好说什么,

到后面也是索性不让杨锁学走路了,直接抱着,而且每次出门都抱着,

尽管杨锁已经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了,父母依旧是每天都抱着,

就这样抱了好几年,到后面的杨锁慢慢地长大了,也是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了,

而且体重也是比之前重了好几十斤,但是父母还是依旧抱着杨锁,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好长时间,到后面父母抱不动杨锁了,

大家都以为杨锁要自己走路上学的时候,

但是父母却想了一个好办法,

父母亲自己在家里制作了一个可以承受住杨锁体重的篮子,

每天父母背着篮子里面的杨锁去上学,这真是生活在摇篮里啊,

就这样一直生活了好久好久,邻居们同学们看了都觉得杨锁有个爱他的父母,

以至于最后杨锁真正能自己独立行走的时候已经是2年级3年级了,

但是过于的溺爱就演变成了伤害,这种方法对于孩子肯定是错误的,

即便是这样,杨锁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学校里面的老师也是对杨锁称赞有加,

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成绩不错,但是到后来,杨锁慢慢地就走下坡路了,

作为老师肯定也发现了杨锁的成绩,为这件事情老师也叫过杨锁的家长,

但是发现并没有什么用,而且甚至连老师有的时候都会被家长训斥一番,

家长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容不下别人说不好,

老师看到家长这种态度也没有办法,

杨锁到后面索性直接就不学习了,做父母的肯定是不会说什么,

毕竟宠爱孩子吗,不学就不学了,只要自己孩子平安健康就好,

而且也是从这个时候,杨锁的同学们都开始讨厌杨锁了,

每次杨锁上课的时候班里面都会传出来一股怪味,

那就是衣服臭了的味道,杨锁的衣服除了父母洗,自己完全都不会动手,

父母不洗衣服,自己就一直穿着,结果到后来,班里的同学一直在说这个衣服的问题,

父母来接杨锁的时候,杨锁也是告诉了班里同学说他衣服的事情,

父母听到后也是很气愤,他们不能允许别人说他的孩子,

到后来,杨锁的父母则是停一段时间就买个新衣服给杨锁,

尽管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还是执意要给杨锁买新衣服,

同学们看到后也不讨厌杨锁了,改变为羡慕了,

这也让有的同学回到家中给自己的父母要新衣服穿,

但是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有什么钱,只能是先安抚好孩子的心情,

这些父母也不好找杨锁说些什么,所以每次孩子一说买衣服,这些父母就很头疼,

但是后来的杨锁竟然退学了,这让那些给家长要衣服的孩子,

也看不到杨锁的新衣服了,也就不和家长说新衣服的事了,

杨锁的退学老师肯定是不愿意的,但是看到家长这么坚定的决心,

这让当老师的也没有办法,只好由他去了,

回到家中的杨锁还是继续他懒惰的生活,地里面的农活自己也不会干,

况且就算自己要干,父母也不会同意的,就让孩子在家里待着,什么也不做,

当时的杨锁已经十几岁了,就连吃饭都需要父母来喂,

这让大家很是不解,杨锁又没有生病,为什么吃饭都要父母喂呢,

这未免也太宠爱孩子了吧,甚至都已经超出宠爱的范围了,

其实杨锁不会使用筷子,所以才需要父母喂,

从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一口一口地喂,

而且也不需要杨锁来干什么,就张嘴吃饭就可以了,

父母为此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慢慢杨锁的成长,

也不会自己动手吃饭,都是父母喂,以至于到现在十几岁都不会自己用筷子,

到后来父亲因为一些病症逝世了,家里的顶梁柱也没了,

本身就不怎么富裕,再加上父亲逝世,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悲痛之中,

虽然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撑着了,但是这个时候的母亲还是和之前一样照顾杨锁,

每天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做饭洗衣,再加上照顾杨锁,

这些事情全部都是母亲一个人来完成的,

这个时候的杨锁依旧是之前的样子,没有丝毫的改变,

即便是这样,母亲还是愿意照顾杨锁,就这样时间过了几年,

但是,好景不长,母亲也因为一些过度的劳累使得身体慢慢地承受不住了,

最后病倒在床上,但是杨锁这个时候还是不知悔改,

这个时候的母亲由于身体的原因没有办法照顾杨锁了,

杨锁的吃饭就得靠自己来完成,但是从小被溺爱的杨锁怎么会做饭呢,

连筷子都不会用,最后没办法,母亲只好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孩子做饭,

但是即便是母亲想做饭,身体也顶不住,最后也是因为过度的劳累逝世了,

这个时候的杨锁已经完全没有了生活的经济来源,也不会想到自己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家里的亲戚看到杨锁自己孤苦一人,父母都逝世了,看杨锁也比较可怜,

就好心地把杨锁接到自己的家中,

这期间还给杨锁介绍了工作,但是从小就当大爷的杨锁哪能工作的了,

结果去到工作单位还让同事来照顾自己,那肯定是不行的,

别人也不欠你什么,凭什么要这样照顾你呢,

最后也是被领导请回家了,就这样杨锁也没有了经济的来源,

亲戚看到他这个样子,一直没有上进心,于是也就没有办法管杨锁了,

没有人管的杨锁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中,

但是回到家的他也不会做什么,

随后杨锁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

用这个方法来维持生计,但是卖家里的东西也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杨锁后来还出去当乞丐,去街上要饭吃,

就是不会出去工作干活,而且在冬天的时候,

为了能让自己暖和一点,还把自己的家给烧了,就用这个方法来取暖,

但是意外也发生了,杨锁被人发现躺在家里,没有了生命体征,饥饿再加上冬天的寒冷,

让这个年仅23岁小伙子的生命结束了。

这样的结局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就是由于小时候的溺爱,

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父母肯定也是出于好心,

最后也告诉各位家长,溺爱孩子是每个家长都想要做的事情,

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的生活呢,但是即便是溺爱,也要分程度。

不懒惰的名人故事有哪些2

古时候有个懒汉,在家里一直都由老婆照顾他,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好日子。有一天老婆要回娘家住几天,怕他在家里没人做饭给他吃,于是就烙了一个大饼挂在他的脖子上,叮嘱他饿了就吃饼。

结果老婆几天后回来,发现懒汉已经饿死了,而他脖子上挂着的那块饼,他只是吃了嘴巴够得着的一小块。原来懒汉宁可挨饿,也不愿意动一动去把饼放到嘴边,就这样把自己活活饿死了。

这就是《懒汉吃饼》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和茄哥一样,小时候都听爸妈讲过这个故事。对于故事中的懒汉,相信大家都不会认为这个世上存在着这样极端懒惰的人。

然而这个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就出过一个与故事中的人物相似的懒汉,他仅活了23年,却获得了“天下第一懒人”的称号。

他的死绝对是人间悲剧,他的故事却带着“喜剧元素”,他的一生成了一部发人深省的悲喜剧。

一、

1986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保安村的杨永功家里,一个胖小子哇哇坠地。

杨永功与妻子郭三池的这个儿子得来不易,他们是老来得子,小孩出生时又差点因脐带绕颈而难产,因此老俩口对这个儿子非常溺爱。

为了让孩子能够一直陪伴在身边,夫妻俩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字叫杨锁

这个名字却似乎注定了这个小孩的悲剧命运,这一把“锁”不仅锁住了一个人,还锁住了他的行为能力。

一般的小孩在1岁左右便开始学会走路,小杨锁却从小就让父母抱着,即使出去打工都要背着去,三四岁时还不会走路。

为什么不让小孩学走路呢?村里人对此都颇感奇怪,有些人就纳闷了,以为小孩的腿脚有问题,有些好心人还旁敲侧击地提醒郭三池,赶紧带小孩去医院看看。

面对邻居们的疑问,郭三池解释说,他们是怕小孩磕着碰着,才不让学走路。

村民们尝试说服郭三池,小孩已经不小了,不让他学走路,说不定以后的生活会受到影响。但杨永功和郭三池夫妻两人都死活听不进去,只想宠着儿子,不让他遭一点罪,这种明显有违常理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杨锁这一生的悲剧命运。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三年过去,杨锁已经到了快要读书的年龄。

看着别人家的同龄小孩每天在街上蹦蹦跳跳,天生聪明的小杨锁也早就看出了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问母亲为什么不让他学走路,郭三池总是哄着他说:“跑跑跳跳多危险啊!万一受伤了怎么办?”

但小孩子在六七岁这段时间体重增长最快,转眼间杨永功夫妻俩就抱不动了,他们竟然又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儿子放在一个大编筐里,每次出门都要用肩挑着走。

正是因为这样的极端方式,杨锁直到快上学之前才学会了走路,而他的孤僻性格也是在这个时候渐渐形成。

其实杨永功的家庭并不富裕,为了照顾儿子,母亲郭三池早就没了工作,一家子就靠着杨永功打工的收入。

但杨永功夫妻对儿子充满了溺爱,虽然家庭条件一般,却把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儿子身上,吃穿都要最好的,这让杨锁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杨锁其实很聪明,他有时候看到父母在干活,也想过要去帮忙,但杨永功夫妻却不肯让儿子做一点家务。不仅如此,杨锁的吃穿住行都要父母打理,就连一日三餐都要一口一口喂饭。

以上种种让他们的邻居都看不下去,自然也不能让自己的小孩跟杨锁走太近。

有三件事,能够看出杨永功夫妻对儿子的溺爱,和杨锁孤僻性格的形成。

其一,是有一次杨锁在电视里看到老鹰,就想要养一只鹰,缠着杨永功给他买。

杨永功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上山去为他捉一只鹰,但老鹰哪有那么好捉,去了很多次最后都无功而返。这件事虽然后来不了了之了,但村民们都知道了,背地里都在笑他。

其二,是杨锁从小喜欢吃鸡腿,而且很挑剔,只喜欢吃从镇上买来的鸡腿。

有一次杨永功带着儿子去亲戚家吃饭,杨锁看到餐桌上没有自己喜欢的鸡腿,就开始哭闹起来,这让亲戚朋友们食欲大减。到最后杨永功只好妥协,放下碗筷,骑着自行车去给他买鸡腿。

等到杨永功回到宴席上时,宴席已经接近尾声,饭菜也没剩下多少了。但杨锁见到鸡腿,脸上方才有了笑容,让杨永功一口口喂给他吃。

亲戚看在眼里,也是无可奈何,都觉得这种溺爱迟早会害了小孩,但杨永功始终执迷不悟。

其三,是有一次杨锁在外面跟邻居家的小孩们一起玩,杨永功给他买了两个猪油馍,杨锁却不喜欢吃,只咬了一口就扔在地上。

邻居家的小孩都没吃过猪油馍,纷纷围上来,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杨锁,希望能够分得一块尝尝。

但杨锁很小气,自己不吃,也不让别人吃。为了不让小伙伴们吃,他往地上的猪油馍踩了两脚,把两块香喷喷的饼都踩脏了,让别人吃不上。

这一举动能看出杨锁已经形成了自私傲慢的性格,也引起了小孩们的强烈反感,从此之后大家都不想跟他玩,把他孤立了。

二、

到了读书的年龄,杨永功夫妻都觉得儿子很聪明,到了学校一定会有出息。

现实却很快打了他们的脸,杨锁在学校不服管教、也不做作业,同学们和老师都烦他。每次杨锁在学校犯错受到批评,杨永功夫妻都要兴师动众跑到学校讨说法,这让老师们心都凉了。

渐渐地,学校的老师们都知道这家人蛮不讲理,班主任给杨锁单独安排了教室角落的一个座位随他去了。

而杨锁就这样孤独地读完了小学课程,经杨永功四处奔走才给他找到了一个初中名额,但在读了一年之后,他就死活不肯去上学,只好退学了。

在13岁左右的年纪,杨锁就彻底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废人,整天闲在家里无所事事。不读书、没工作、也没有朋友,只有小他几岁的小侄女杨丽君愿意时不时来陪他玩。

但平静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杨锁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在这一年活到头了。

老来得子的杨永功此时已经年近60岁,由于积劳成疾,饮食又无节制,肝出现了问题,送院后被查出是肝癌晚期。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入院治疗,无赖已经病入膏肓,在杨锁14岁那年,杨永功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了郭三池和杨锁母子相依为命。

但家庭的变故并没有让杨锁改变多少,他依旧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家庭的重担完全压在母亲郭三池一个人的身上。

郭三池每天忙里忙外,不仅要去外面打工,回来还要操持家务,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消耗着自己的健康。

更要命的是,渐渐长大的杨锁此时已经很高,力气也比郭三池大,在家里稍微不如意,他就会对母亲拳打脚踢。

而身体早已透支的郭三池根本就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终于在杨锁18岁那年,郭三池带着感冒未愈的身体在门口的水塘边洗衣服时,又受了风寒,就一头栽倒在那个水塘里。

等到村民发现后把郭三池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就这样一睡不起了。

村民们可怜郭三池,纷纷集资帮她料理了后事,把她和杨永功合葬在一起。

杨锁从此之后就成了孤儿,他已经是个成年人,以后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但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这点。

三、

失去了收入来源的杨锁开始感到生活的茫然,但他并没有出去找工作赚钱,而是把家里能够找到的钱先花光,再把家里能卖掉的东西都卖掉,用得到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吃。

当把身上的钱都花光了之后,杨锁就在村里挨家挨户要饭。

一开始村民们还可怜这个无依无靠的年轻人,家里有剩菜剩饭也会接济他。但长久下来大家都觉得一个正当壮年的青年不去打工赚钱,只知道好吃懒做,实在是无可救药,也就没人愿意给他饭吃了。

杨锁家中有八个堂兄弟,在杨永功夫妻相继去世后,他们也曾接济和帮助过杨锁。

但他们同样忍受不了杨锁懒惰的个性和身上的种种恶习,这其中做包工头的杨德玉是最有钱,也是最有门路的一个,他主动让杨锁跟着自己到工地去打工。

到了工地上,杨德玉知道杨锁的脾气,也不敢给他太重的工作,就让他搬砖、推小车,干这些不需要技术的活。

然而杨锁养尊处优惯了,即使最简单的工作也干不下去,当时正值夏天,炎热的天气让他受不了,趁没人注意就躲起来睡觉。

工地上那些吃苦耐劳的工友们,哪见过这种懒惰的人,大家都看不起他,吃饭睡觉都远远地躲着他;而杨锁也受不了这份罪,没干几天他就连招呼都不打,工钱也不要,自己溜回家了。

面对这样的堂弟,杨德玉也感到很无奈,他想着既然杨锁怕热,就给他找份能吹空调的工作吧!

于是杨德玉又帮杨锁在城里饭馆里谋到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夏天营业时间都开着空调,端菜递水的工作相比也简单。

但杨锁到了这种地方,身上的坏毛病又显现出来了,就是好吃懒做。

杨锁看到饭馆里有很多自己爱吃的东西,特别有从小喜爱的鸡腿,就特别眼馋。他虽知道这些东西是为客人准备的,但实在是管不住自己,就经常偷吃饭馆里的东西。

饭馆老板很快就发现了这名员工手脚不干净,和他一起工作的服务员同事们也鄙视他。杨锁干了没几天,当他再次偷吃被老板发现时,已经忍无可忍的老板当即就把他开除了。

杨锁又回到了自己家里,又过上了在村里四处乞讨的生活。村里的干部出于好心,也知道他的性格,想着他既然不愿意动,就介绍他去工厂里当保安,每天多数时间都在门房里坐着,不需要消耗体力,这样总可以了吧!

谁知道杨锁懒到连门都不乐意看,工厂里的人进出他都不愿意给人开门,每天就躺在值班室里睡觉,什么事也不想干。

工厂老板也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招的是保安,可不是招闲汉啊!又是没干几天,就被工厂辞退了。

杨锁就这样又回到了家里,生活比以前更苦了,因为村里的亲戚们都躲得远远的,没人愿意再帮他了。杨锁只能把家里所有值点钱的东西都卖掉,最后连睡觉的床都没有了,只能睡在地上。

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杨锁每天都大门不出,就躲在家里睡觉。也不洗澡,不换衣服,身上恶臭难当,头发也粘连在一起。他连厕所都懒得去,内急了就在房间里找个墙角就地解决,可以说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四、

2009年12月,那一年河南的冬天特别寒冷,杨锁在饥寒交迫中离开了这个人世。

直到堂兄杨德玉想起多日不见堂弟的踪影,来到他家察看时,才发现杨锁已经冰冷的尸体,而他去世时年仅23岁,正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年龄。

杨锁的死在村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快就传开了,当时媒体也来到村子里调查,并进行了报道。河南的一份报纸上用了一个版本来报道这件事,标题是《真的有人懒死了》,杨锁被网友们称为“河南第一懒人”。

2010年8月5日的《大河报》,又以《溺爱肇祸 23岁小伙懒死了》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杨锁的故事很快就传遍全国,从“河南第一懒人”升级为“天下第一懒人”。

同年4月,演员陈姗姗回到信阳老家时,得知了杨锁的故事,她便决定将其拍摄成电影。

于是陈姗姗对杨锁的亲戚们展开了深入的访问调查,收集到资料之后便着手这部名为《罪爱》的电影剧本创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她完成了剧本,并得到多方的资金支持。

陈姗姗找到一位叫陈汉璋的演员来扮演杨锁,现在网上流传的杨锁照片其实都是这部电影《罪爱》的剧照。

但电影在后期创作时,由于影片的归属权问题引起纠纷,最后打起了官司,导致这部电影的后期拍摄中止,直到现在都未能完成。

五、

虽然电影《罪爱》至今都没能上映,杨锁的悲剧故事却在网络上流传。

网友们大多抱着鄙夷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人,认为他的悲剧是父母造成的,同时也是他自己不争气,这些都对世人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有一句古话叫做:“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对于子女的教育向来应该注重性格的塑造、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才艺的培养,一味的溺爱是教育不好子女的。

杨锁的悲剧在于,他出生在一个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的奇葩家庭,他的命运从出生那天起就似乎已经注定,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当父母双亡之后,已经养成懒惰性格的杨锁早已孤立于这个世界。

杨锁后期一直躲在家里不肯出来见人,其实是一种自我放弃和逃避。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也是看不起自己的,但他回不了头,也没有勇气做出改变,这才是杨锁这个人的悲剧之处。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

不懒惰的名人故事有哪些3

家风正,则为官清;家风劣,则为官浊。古往今来,几乎无不如是。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帮腐,虽一时享受与奢华,但终将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助廉,虽生活普通而平淡,换来的却是亲人的温馨相伴和幸福的持久绵长....

为了营造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良好氛围,今天特别推出《清廉家风故事》系列.....今天推送的是《名人家风:钱学森的家风 》

身教重于言教的科学家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从小立大志

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

上小学前,母亲在自己家中教钱学森读书、识字。母亲还常常教育他学习要勤力,不能懒惰。这让钱学森养成了一个每天早起的好习惯,他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古诗文。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母亲还常常教给钱学森传统的中国文化。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都聚精汇神,心里对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风亮节在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说母亲给钱学森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那么父亲钱均夫对钱学森思想品格的养成则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钱学森自己就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一天,5岁的钱学森问父亲:“《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认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浒传》是人们编写的故事。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钱学森听后大受鼓舞:“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在父亲的教育下,钱学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自己向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善于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把它做到极致。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决定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母亲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

告别在即,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让钱学森铭记一生。

在美国留学后,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努力学习,好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你不会看吗?”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在有了儿子钱永刚后,也像父亲对待自己那样严格要求儿子。虽然钱家家境优渥,但儿子小的时候,还常常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儿子七八岁时,钱学森还要求儿子每天每天早晚扫两遍楼前过道。这个习惯,钱永刚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给自己上过政治课,也从来不会跟他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孩子。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长大一些的时候,钱刚曾经问过母亲:“你和爸爸好像从来都没有管过我们兄妹。”妈妈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钱永刚一直铭记着此话,也是看着父亲母亲如何去做,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

1957年,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写《工程控制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奖项后来有了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钱学森为此拿到了1万元奖金。在当时,1万元不是个小数目。钱学森没有拿这些钱来改善条件,而是购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5年后,他连本带息拿到约11000元。彼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创办,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把钱捐给学校,希望用于购买教学用品。钱财身外之物,把它运用到有用的地方,这是钱刚对自己父亲最直观的记忆。

钱学森在家时,有空就看书。受家庭影响,钱永刚自幼也很爱读书。小学二年级时,识得几百个汉字的他,天天抱着字典读小说。家长会上,老师夸钱永刚好读书。蒋英听了很高兴,回头给儿子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很痛快,有时甚至还多给一些。“她知道我不会乱花,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了。”上初中时,适逢暑假,钱学森把钱永刚叫到身边说,书架上不是有套《十万个为什么》,咱们定个计划,玩半天,看半天,每天读40页,遇着问题做个记号,空了我给你说说。

钱永刚捧起这套科普书,才发现不像读小说轻松,一天读一、二十个问题,常有不懂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读。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

时间一久,钱永刚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这让钱永刚也养成了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颂至今。其中一条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钱氏家训》摘选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来源 | 家风故事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