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古代做君子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5:15 作者:万叶书签 围观:

业精于勤荒于嬉——五位君王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万叶书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做君子的故事有哪些1

听说,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伤害,这又是何必呢?哪有童年能决定人的一生?

重要的不是过去如何,而是战胜过去的意志!过去怎么敌得过未来?

一切都会变化,无论是人,还是社会制度。

在远古,社会上还在以禅让制选择君王,但这制度终究被打破了,打破这一切的就是——启。

在启之前,社会仍是禅让制,统治者禹虽然是启的父亲,但选择的禅让对象并非是他。而是皋陶。

当时就有人怀疑,到底会不会禅让于他?毕竟舜在时,他便已经为官,实在太老了。

果不其然,他在禹之前去世,于是乎重选禅让对象,这次,选了益。

益是皋陶的儿子,而且曾辅佐禹平定水患,他还是《山海经》的作者,凿井技术也是由他开创。

山海经

而启可没参与平定水患,毕竟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没一次带儿子走的,两者才能有着差别。

在禹去世之后,启并不选择遵循禅让制,悍然向益发起进攻,一开始,他并未取得胜利,被益囚禁,但终究益被他杀死,启夺得王位。

一如他的父亲,他也要唤来诸侯来开会。诸侯知道后反对这件事,其中有扈氏甚至没来。原来,他欲起兵,早在禹时,就有逐鹿中原的的野心,但被禹打败。

此时,启不合规矩,立足未稳。反叛,正是好时机!

于是在一个叫甘的地方,爆发了战争,史称,甘之战。

一开始,启还是处于劣势,战了三次,没有取胜。他总结,不是因为自己地方少也不是因为自己人少,实在是因为众人不信服他,才会失败。

于是,就像他的父亲一样,他需要人们信服他,于是他开始严格要求自己,简饮食而少娱乐,多多提拔贤能之人,于是人们对他的评价就好了。

他看到人心大定,便再次开战,这次取得胜利。

在他平定天下之后,渐渐开始松懈下来,纵情于美食与音乐,沉迷于游览风景。

沉迷音乐

勤奋工作坚守德行,使他得到天下,可惜却没有坚持下去,但毕竟有他父亲的威望,不至于失去天下。可是“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竭”,启的儿子,太康,可就没这么好运了。

太康从小就和启一起享乐,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可这也许是启小时候看父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梦寐以求的好童年,可惜这样教育出的人,没法治理好国家。

启病死后太康继位,他比起启更加纵情声色,根本没有做到一个君王应该做的事情。

一如他父亲所开创的,王位纵使不合程序,仍可由力量夺取。东夷族首领,后羿,在太康游玩时,将他逼至流亡,夺得了王位。

他弟弟仲康被后羿扶持,当了傀儡,仲康早逝,有说法是病死,还有一种说法是为后羿所杀。

他儿子,相,直接被后羿赶走了。后羿也不好好做君王之事,到处游猎,把政事交给寒浞管理,于是,后羿就步了仲康的后尘,被臣杀。

寒浞以不义的方式夺得王位,自然心虚。派出人追杀相,最后到底是被杀了。

不幸中的万幸,相怀孕的妻子逃掉了,生下孩子,名叫少康。

少康可不是太康和启那样,他母亲从小就想他讲述旧日的不公和苦难,于是他立志要将祖先——禹的伟业重现。为此,小心翼翼,防止被寒浞的刺客发现,努力学习,研究治国之道。

于是,经历许多波折,少康终于重立夏朝荣光。

一个人童年所经历的,常常会决定他的一生,年轻人到底是受苦乘难,练出坚实臂膀,还是日日欢宴,享受祖先荫庇?这三名君王的故事足以说明,幼时的痛苦与欢乐并不是永恒,只有对正道坚定不移,才能得到善果。

古代做君子的故事有哪些2

“马虎”的来历

相传,北宋仁宗年间,京城有一位画家,造诣很高,颇有声望。但他爱喝酒,酒后常因草率办事闹笑话。

一次醉酒后,这画家应友人之托画老虎。刚画好虎头,另一人又请他画匹马,他便不假思索地在虎头后面画了一个马身子。友人莫名其妙,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回答说:“马马虎虎。”友人见他画得不伦不类,不满意地走了。而他却把这幅画挂在自家厅堂之上赏玩。


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虎。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马。后来大儿子去狩猎,途中遇到一匹马误认为是虎,就一箭把马射死了,结果赔偿了马主人的损失。二儿子在山上碰上了虎误认为是马,想去骑马,结果被虎咬死。这画家后悔莫及,痛心疾首,把那幅不伦不类的画付之一炬,并吟诗一首:“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马虎。”


这就是“马虎”一词的来历,它告诉我们做事千万不能马虎,否则要吃大亏。从此之后,人们把这位画家称为“马虎先生”。后人又把处事草率,粗心大意,办事不认真统称为马虎,并沿用至今。


郑板桥送贼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善良,是做人之本,更是为人最高级的修养。善良是一米阳光,总能让人看到未来与希望。一个人,心存善念才能福泽绵长。郑板桥笔墨功夫了得,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而他真诚待人、豁达幽默的种种言行更是在民间不断流传。


无过之“过”

晏子是齐国宰相,他辅佐齐王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晏子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缭的,为官三年,从没做过什么错事,可是有一天,晏子却把高缭给免职了。


晏子左右的人感到奇怪,觉得晏子这样做未免不合情理,于是,他们劝阻晏子。有的说:“高缭侍奉先生三年,对先生向来都是言听计从,并没出过什么差错呀。”有的说:“按常理,高缭做满三年,又没有过错,先生理当给他一定的爵位才是,怎么反而把他辞掉呢?这好像说不过去吧!”

  晏子对左右劝阻的人说:“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料,必须用规矩来定方圆,要用斧子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造就一件好的器具。我手下的人,就应像这些规、矩、斧子、刨子,帮我去掉那些不能成器的地方,以利我更好地帮齐王治国。可是高缭和我一起做事已经整三年了,对于我的缺点、过错,从来没提出过任何批评意见,也没作过任何纠正。我并非圣贤,平时工作中难免有失误,可是高缭只是一味顺从我、称赞我,这对我更好地为齐王工作又有什么好处呢?非但没有,反而有害。所以我决定辞退高缭,原因就正是你们所说的‘高缭无过’。”


  晏子真是一代贤相,他的用人标准是反对圆滑处世、一味讨好上司。这个用人标准,对现在来讲都很有启发意义。无过无为这种思想肯定是极具局限性,有人也曾这么说过,无过即是无为,无为即是无奈,无奈即是悲哀。

古代做君子的故事有哪些3

子贡,也叫端木赐,比孔子小31岁。子贡的聪明才智真是不一般。他听老师讲课,悟性高,反应快,孔子称赞他能举一反三。他跑去做生意总能赚大钱,最后成了孔门弟子中的首富。他投身政治活动口才特别好,但是也通达出使列国,总能得到各国国君的尊敬。换成今天的场景,子贡既是著名学者,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有人说,像子贡这样的人就是难得的通才,放在哪个领域都能做出成就来。

那我们要问,子贡何以有这样的智慧呢?君子的智慧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先从三个维度从商、从政、从学来感受子贡的智慧。

我们先来讲从商,关于子贡从商的故事。《史记》是这么记载的: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侍于魏。废黜育才于曹鹿之间。意思是说子贡从孔子那里结束了学业之后,就回到魏国去做官了。他凭借着自己高超的商业洞察,在曹国、鲁国之间做起了生意,看准行情进行买卖,很快积累了大量财富。凭借着这些财富,子贡出使各大诸侯国都能有庞大的车队、丰厚的礼物和诸侯王公们来往,诸侯王都很尊敬他,跟他分庭抗礼。也就是说,诸侯都认为子贡的身份与自己这个国君相等,就在庭院中,用平等的礼节与他相见。 可见子贡在诸侯国受到的尊重。

《荀子》里有记载,说子贡事敝人。也就是子贡出身并不好,他是白手起家,发家致富的,他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影响到后世,至今还被民间所推崇。说不定哪天走进一家门店,你还能看到墙上挂着四个字“端木遗风”。这就是人们在怀念子贡诚信经商的致富之道啦!

子贡经商厉害,从政也毫不逊色。比如在我们上周五讲到困于陈蔡的故事里,孔子和弟子们被陈国和蔡国围困在野外,断粮了整整七天,最后就是子贡靠着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从楚国搬来了救兵,才解决了这一场重大危机。

《史记》里还记载了子贡初时的一个精彩故事。那个时候,齐国要发兵攻打鲁国。孔子对弟子们说:国家受困,你们谁能挺身而出?子路、子章等弟子立即请求出使。孔子心里有些疑虑,直到子贡请求出使,孔子才答应了,孔子知道子贡一定可以办好这件事。果然,子贡先后出使了齐国、吴国、越国、晋国四个诸侯国。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因势利导,引导掌权者做出符合鲁国利益的决策。比如,我们都熟悉“吴越之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抓住时机一举灭吴的故事。背后就是由子贡的推动,勾践才抓住了合适的出兵时机,灭了吴国。

纵观子贡这一次出使,太史公司马迁给了一个极高的评价: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诸五国各有变。就是说,子贡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纵横天下的大手笔啊,不仅保全了鲁国,更搅动了天下风云,影响了未来整整十年的国际格局。所以,子贡不止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有着非同凡响的政治智慧,以及对人性、人心的深刻洞察。

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子贡假如有心,凭借他的才智与谋略,所成就的功绩可以远远超过后世的苏秦和张仪。但是,子贡却没有选择成为苏秦、张仪那样的谋士,他的志向在哪里呢?

这就要讲到子贡在从商从政之外的第三个维度:重学。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比如《论语》里记载了很多子贡问政、问友、问仁、问礼、问君子等等的师生问答,都是含义深刻的对话。越是向老师请教,子贡就越觉得老师的智慧深不可测。

曾经鲁国有一个大夫评价说:子贡贤于仲尼。是说子贡可比他老师厉害多了!子贡听了这话马上就说:品质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假如打个比方,我就像一个院子围墙,直到肩膀那么高,人家站在外面一望就看见了里面的一切。而我的老师是万仞之高的宫墙,我们是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那位大夫说我比老师还要好,是因为我太浅薄了,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认识我容易,认识老师则难,也难怪他们会这样说了。

子贡为什么如此尊敬老师呢?是因为他在老师那里看到了在别人身上看不到的大智慧,得到了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更深沉的教诲。正是老师的教诲,让他超越了普通的聪明才辩,开始体悟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君子的智慧。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讲的是子贡存在别的诸侯国花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那时候,楚国人经常被掠夺到他国做奴隶,国家鼓励鲁国人为他们赎身。按照规定,国库要把这笔赎金还给子贡,但子贡拒绝了,他觉得做好事不需要回报。结果孔子知道了反倒把他批评了一顿:子贡,你不要国家的钱为自己赢得了美名,但违背了君子真正的仁义。因为以后做好事的人如果接受了报酬,就会被国人嘲笑。只怪他们为什么不像子贡那样分文不输?如此一来,以后大家对落难的同胞就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也没人做好事了。这就是夫子的智慧,子贡惭愧地低下了头。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为自己赢得了美名,而夫子心中装下的是百姓,是整个的社会风气。

还有一次子贡问老师: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有哪一句话可以让我终身奉行吗?孔子回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知道,孔子对于弟子都是因材施教。比如对于子路,孔子总会教导他三思而后行,而对于子贡,孔子送给他这样一个“恕”字。

《中庸》有言:忠恕违道不远。所谓忠是因为感恩,所以奉献;所谓恕,是因为仁爱,所以宽容。所以,孔子是在语重心长地叮嘱子贡要有一颗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啊!

想一想,拥有聪明才智的人往往占据着社会上最优质的资源,也因此容易恃才傲物。倘若心中有一个恕字,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才能常给他人留出路,聪明才智才不会像锋利的剑一样伤人,而是变成泥土,变成雨水,变成滋养万物的养分,用这份气会托起他人。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有一句话:才能属天赐,不得据为己有。他说才能是老天爷偶尔授于自己的,如果将其视作私有财产而独享恩惠,就违背了老天爷的意志。我应该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员工、客户和社会。

是的,一个恕字,一份利益他人的仁爱之心,才是君子的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