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革命道德的故事成语有哪些

2022-11-05 06:30 作者:大众日报 围观:

国学成语故事(49)结草衔环:善有善报的历史传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众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革命道德的故事成语有哪些1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词曰:

说书唱戏劝人方,

三条大道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以说书艺人的定场诗开篇,讲述古代两则行善积德而终获好报的故事。

笔者以为,善恶有报的说法与封建迷信无关,它更在于告诉人们知敬畏、莫作恶。

中国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先生在《纯粹理论批判》中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对它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的魅力之情就愈加充实我的心灵,一是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意思,人应该有敬畏、知进退。

(上)结草的由来

成语“结草衔环”是一个并列式词组,来自两个历史故事。

先说“结草”。《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7月,秦桓公发兵攻打晋国,以报复晋国消灭并侵吞了潞国。

按说潞国国君婴儿还是晋景公的姐夫,但问题是婴儿虽然是一国国君,但人如其名,在权臣酆(feng)叔面前还不如个小孩子。不仅自己的老婆也就是晋景公的姐姐被酆叔诬陷杀死,连眼睛被酆叔打伤,都不敢吭一声。

晋景公看不下去了,打狗还看主人呢。公元前594年6月,景公派大将荀林父和魏颗领兵,直取潞国。

酆叔带兵据于曲梁,被晋军一阵杀败,酆叔撒丫子逃到卫国。而此时卫国和晋国交好,看到送上门的“肥羊”,卫人也没客气,直接绑好送到晋国,被晋国人一刀来了个痛快。

欺负自己的酆叔死了,但国家也没了,再加上老婆也死了,心灰意冷的婴儿选择了自杀。

秦国人不答应了,派大力士杜回带兵讨伐晋国,兵驻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

这一天,晋将魏颗和杜回交手,就在魏颗气力不支的时候,忽见一个老人用草编的绳子不停地套杜回的脚。杜回是步下将,作战时不用车马,脚脖子被人一套,一个趔趄摔倒在地,被魏颗生擒活拿,立下奇功一件。

当晚,魏颗在梦中又见到了那个老人,老人说:“我是你所嫁的女人的父亲,你采用你先人清醒时候的命令,所以我来报答你。”

原来,当初魏颗的老爹魏武子魏犨(chou)有一个心爱的小妾,虽然没生孩子,但魏犨对她百般疼爱。魏武子生病时,特地把魏颗叫到身边说:“我死后,你一定给她挑个好人家嫁了。”魏颗点头答应。

后来,魏武子病重,在弥留之际,又把魏颗叫到跟前说:“我要死了,唯一舍不下的就是这个爱妾。我死后,你一定让她为我殉葬,让我九泉之下也有个伴儿。”

但是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小妾寻良人另嫁。有人质疑他违背父命,魏武子说:“这才是父亲头脑清醒时候的话,病危时候的话是糊涂之言,不能采信。”

(下)衔环的传说

衔环的传说,来自南朝梁吴均著录的中国古代神话志怪集《续齐谐志》。

《续齐谐志》说:东汉初年,弘农人杨宝生性慈爱。九岁那年,他华阴山上看到一只黄雀被鸱枭抓得伤痕累累,掉在树下,被蚂蚁围攻。杨宝动了恻隐之心,把黄鸟抱回了家,放在巾箱里,用黄花喂它。

在杨宝的悉心照料下,黄鸟羽翼渐丰。有一天,黄鸟绕堂哀鸣后飞走。当晚,杨宝正在读书,一个黄衣童子向他拜谢,并给了他四个白玉环说:“我是王母娘娘的使者,在出使蓬莱的路上被鸱枭抓伤,感谢你救了我。送给你四枚玉环,可保佑你的子孙位列三公,并这白玉环般洁白清廉。”

史载: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皆官至太尉,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为后人所传诵。其中,杨震就是那个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为由不受礼金而闻名古今的清官,《后汉书》专门为他作传。

国学经典欣赏: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雒,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宣公十五年传》

革命道德的故事成语有哪些2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词曰: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近一段时间来,我们通过几个成语故事,大体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在列强霸凌之下的悲惨生活。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尽管“春秋无义战”,但是无论中原地带的齐国、鲁国,还是蛮夷之地的楚国、秦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并不是毫无顾忌,一味以武力经营天下,而是多讲究师出有名,一言九鼎,甚至不止一次当小国面临亡国灭种之时,慷慨相助,主持正义,由此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好评。

如齐桓公和晋文公甚至得到了周王室的“背书”,拥有了“征伐侯伯、夹辅周室”的权力,从而跻身“五霸”之列,瓜瓞绵绵几百年而不衰。

虽然他们最终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但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和他们的文治武功。他们就像一粒粒星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千载以降,人间一股英雄气仍驰骋纵横。

(一)齐桓公被劫割地而一诺千金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鲁庄公之时,手下有一位以勇力出名的猛将曹沫,但曹沫几次领兵与齐国作战都大败而归,丢失了很多土地。

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给齐国请求讲和。齐桓公很高兴,答应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

虽然曹沫屡战屡败损兵折将,但庄公并没有怪罪他,仍然让他当将军。这天听说庄公要去和齐国会盟,曹沫自告奋勇要求一同前往,庄公答应了。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正当齐桓公和鲁庄公亲切会见,畅叙“兄弟般”情谊时,曹沫出其不意跳上“主席台”,亮出匕首挟持了齐桓公。

全场一片哗然,齐桓公的左右卫士本想一拥而上捉拿曹沫,又怕曹沫伤害桓公,一时间全都愣在当场。鲁庄公看着这个“二愣子”更是暗暗叫苦,原本想和齐国和好的,这下全泡汤了。

桓公小白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在短暂的慌乱之后,见曹沫并没有伤害自己的意思,就问他所为何来。曹沫说:“你们齐国强大我们鲁国弱小不假,但是你们也欺人太甚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都能压住齐国的土地了,你还是好好考虑下应该怎么办吧。”

有句话叫光棍不吃眼前亏,更何况齐桓公不仅不是光棍,而且宫里还藏着无数绝色美女。于是齐桓公承诺说将全部返还被侵占的鲁国国土。听齐桓公这样表态,曹沫扔下匕首,走下“主席台”,面朝北方坐到群臣的位置,“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齐桓公却越想越气,说归还国土的话是被曹沫那小子用刀逼着说的,不能算数。管仲劝告说:“绝对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中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支援。不如履行承诺,把土地还给鲁国”。 齐桓公答应了。

齐桓公言而有信,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以至于几百年之后汉人刘向在《新序•杂事四》中评价说:“(由此)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而《新序》中所说的齐桓公“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其背后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话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燕庄公向齐国求助。齐桓公亲自帅兵驰援燕国,经过几次殊死决战,齐燕联军把山戎赶出了燕国,追至孤竹国而还。

齐桓公班师回国,燕庄公千恩万谢,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当桓公意识到燕庄公越境而送后说:“除了我们周天子,诸侯相送是不能跨越国境的,我不能对燕国失礼。”于是就把燕庄公走过的地方全部送给了燕国,让燕国像召公时那样年年向周天子进贡,这实际上等于再次承认了燕国的诸侯国地位。消息传出,诸侯国无不敬佩齐桓公的懿行美德,都纷纷和齐国交好。

(二)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陈国(公元前1046年 —前478年),国君妫姓,是虞舜的后裔。据史书记载,陈国共历25世,延续了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今天我们就讲一下陈因内乱而被楚国灭亡,后又被复国的故事。

话说公元前613年,陈国第19任国君——陈灵公陈平国先生继位。

平国在位15年,文治武功没见多少,但荒淫无耻的丑行却荣登《诗经》,并被传唱至今。

《诗经•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整首诗31言,用一句话解释就是:

问:为什么骑着马急匆匆到株林去?

答:找夏南玩呗。

夏南,名夏徵舒,字子南,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儿子,采邑于株。当初,夏御叔娶郑穆公之女为妻,谓之夏姬,生了一个儿子夏徵舒。

可能有人要问了,骑着马到株林找夏徵舒玩,没什么毛病啊。其实,这毛病大了,因为:一、这骑马疾走的不是一般人,而是陈国的国君陈灵公和两位大夫孔宁、仪行父;二、他们要找的不是夏徵舒,而是夏徵舒的妈——夏姬。

据说这夏姬生得蛾眉凤眼、杏脸桃腮、美艳无比,再加上生性妖冶放荡,见者无不神魂颠倒。据《列女传》记载,夏姬一生“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先后有九个男人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是名副其实的“乱世妖姬”。

夏御叔早年亡故,夏姬不耐寂寞,红杏出墙,分别和丈夫的同事孔宁、仪行父以及陈灵公明来暗往,并每人赠送了一件贴身内衣作为永久纪念。陈灵公等三个臭男人对此都心知肚明,但人家不但不争风吃醋,反倒乐在其中,玩起了“共享”游戏,并时常在朝堂之上把玩着夏姬的亵衣交流心得体会。大夫泄冶实在看不下去,就劝灵公悠着点,灵公表面答应,却转头告诉了孔宁、仪行父,两位贼子心生怨恨,伺机谋杀了泄冶。

泄冶一死,陈灵公三人更是肆无忌惮。有一天,三人相约去夏家寻欢作乐,酒席宴间,陈灵公对仪行父戏谑说:“夏徵舒长得像你。”仪行父说:“也像您。”一语未了,三人放声大笑,乐不可支。

此时,小“忍者神龟”夏徵舒已经长大成人。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夏徵舒命令家丁团团围住夏府,捉拿三个淫贼。

陈灵公三人还在那里喝酒耍笑,胡言乱语,忽听人喊马叫,情知不妙,立刻夺路而逃。结果,慌不择路的陈灵公被夏徵舒射杀在马棚之中。孔宁和仪行父则从狗洞爬出,逃亡楚国。

来到楚国后,两位贼子谎称夏徵舒谋逆弑君,楚庄王偏听偏信,带兵杀到陈国,车裂了夏徵舒,把陈国吞并,当作了楚国的一个县。

楚庄王为陈国主持了正义还得到了陈国的大片土地,很是自得意满,耳边更是赞美称颂之声不绝。但是出使齐国归来的大臣申叔时听说后却面无表情,“复命而退”。

楚庄王本来端着架子等着申叔时称赞时谦虚几句呢,一看人家压根没理这茬,心里很不痛快,就派人责怪说:“诸侯、县长(县公)们都纷纷表示一致认为我功劳极大,为什么你不表态?”

申叔时:“我可以说几句吗?”

楚王:“当然可以。”

申叔时:“有件事想请您评评理。有个农夫牵着牛走路,一不小心踩坏了别人的几棵庄稼。田主很生气,就上前夺走了他的牛。大王您怎么看?”

楚王:“这才多大点事,把人家的牛都牵走,那不太过分了吗?”

申叔时:“对啊。夏徵舒杀了自己的国君,您主持正义,杀了夏徵舒,这是正义之举,但是您却接着吞并了陈国,不就和夺人之牛的人一样了吗?这样一来,您以后靠什么感召诸侯呢?”

楚庄王恍然大悟,于是楚重新封立陈国,从每个乡带一个人回楚国,集中住在一地,称为夏州。

孔子后来赞叹说:“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国学经典欣赏: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矢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史记•刺客列传》

革命道德的故事成语有哪些3

初中常考成语: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

导读: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在此整理分享了初中常考成语:与历史人物对应的50个成语,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 践 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揭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 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纣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 烝 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41.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 时 ,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50.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