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教育故事的图片带字

2022-11-05 06:02 作者:我是圆的 围观:

福字后面的故事(3幅,原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我是圆的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教育故事的图片带字1


1-1《福字后面的故事 . 同行》摄影:我是圆的

福字后面的故事

作者:我是圆的

1.

好的相片和人的婚姻一样,时常得于偶然的不经意间。

福州有福。有缘就是有福就会相遇。

遇到心仪的,你就要果断出手按下手中的快门,不然福中的你一样会和你失之交臂。

.

2.

你在哪儿呢?我在等待和你交臂的那一个令人销魂的瞬间——既成名又成家。成为福满天下的那个家。

.

3.

我真的想成家。

我按下了果断的快门。

诗一样交臂的瞬间,陈列于下。希望和你一直销魂到永远。

.

4.

永远有多远?永远在你的举手抬头间。

.

5.

请抬头看看,你遇到了有福的你了吗?

(哈玩笑,盼对以下照片的不足,予以批评斧正。我期待着。)

.

拍摄时间:2022.10.12上午;

拍摄天气:阴,时有太阳;

拍摄地点:福州市晋安区陈氏大厝;

所用器材:尼康D800e+++尼康AF-s24-70,1:2.8E+有时有加闪光灯;

拍摄方式:手持、抓拍;

拍摄目的:练手、玩玩或请教。敬请线上线下专家与条友批评斧正授我渔。谢谢!

图片排列:拍摄先后为序。

1-2《福字后面的故事 . 同行》摄影:我是圆的

2《福字后面的故事 . 各行其事》摄影:我是圆的

3《福字后面的故事 . 动在静中,静在动中》摄影:我是圆的

===

作者我是圆的及其简介:

我是圆的,本名陈丰。诗人,诗歌评论家。福建省自学成才者。福州福清市城头镇人。他出生在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黎升村塘池自然村一个普通家庭,幼年跟随大姨妈刘兰英在仓山区仓山镇联建村白鹭岭长大。做过农民、木工、泥水工、电工,商店营业员、采购员、核算员和多家报社的编辑记者、文化干部、政协委员、福州市晋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晋安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福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福州市文联委员、福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州市城市管理民评代表、政风行风廉政监督员,福州市群众路线教育督导组成员,民盟福州市委会参政议政小组成员、民盟福建省委社科委委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州市鼓楼区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资深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等职。1989年发表作品,1996年辍笔停止写作;2008年12月上网开博重归写作。已出版诗集《日子那边》《月圆月缺》《我把风留在了风中》《抚摸自己》《我是你的颜色》《时间之外》《在你的江南》《落单的幸福》《像鱼一样的鱼》等书;此外他还计划出版《书缘(随笔)》和《100人读100首——陈丰诗歌鉴赏》《诗歌陈丰》《当下福州诗歌导读》《陈丰评诗》等书。

有教育故事的图片带字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功和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位青年教师赵坤放下粉笔,面带微笑,转向讲台下听的津津有味的同学们。

这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第八集中出现的一幕。

画面中出现的这位思政课老师,在浙江大学深受同学喜爱——

“最最启发或者说是鼓舞我的是老师的热情和情怀。”

“这位东北老师的可爱口音,给思政课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简直是把马原课讲活了!”

“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真心想要从思想层面给予同学以精神的升华!”

他就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师赵坤。

让“高大上”的思政课“接地气”

如何让“高大上”的思政课在不丢失“高大上”品质的同时能够“接地气”?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大学生心目中活起来?是赵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同学来说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思政课老师通常会运用相关的各科知识、丰富的现实案例帮助同学进行理解,这要求思政课老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较高的研究创新能力

赵坤的备课笔记

备课的时候,赵坤会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问题引导式的逻辑体系,在理论重难点和学生思想疑点的结合处确立教学着力点,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来引导同学进行思考,在剥茧抽丝、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中层层递进,不断深入,逐步引发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同学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为了让自己的授课更有吸引力,赵坤在内容和细节上下足功夫。为了讲清、讲深、讲透思想理论的学理、事理、道理,他把教材章节内容当成研究课题来对待,注重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充分支撑与阐释,注重社会现实和前沿问题的融入与解析,也注重思想理论对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与关照。为了能让学生的“听感”更好,讲课之前,他会先录一段20分钟左右的录音,之后以同学的角度去反复听录音,标记修改讲的磕磕绊绊以及表达薄弱的部分,讲到重点和难点的时候更加注重发音和声调,一遍录音反反复复听、讲、练习、雕琢,直到满意。

课间和课后,赵坤也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些比较具有趣味性、接地气的问题。以同学关心的问题切入,引发同学们对经典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注,通过探讨让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让同学们更容易消化吸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小测的结尾,赵坤也会让同学提问题,可以是围绕课本知识、授课内容,也可以是围绕考核方式,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议。赵坤强调:师生之间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利用课堂小测的机会做问题调研,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困惑所在,为不断改进教学寻找方向,在反哺教学的同时也会倒逼教师自我的不断成长。

言传身教,与学生共同成长

读本科的时候,赵坤受到一门课深深的触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精选导读》。授课老师功底深厚,理论知识丰富,理想信念坚定,将高高在上的理论和大学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赵坤深受吸引,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既深刻又有趣,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打开了职业规划的大门。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赵坤希望帮助同学们建构起一套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图景,实现精神成长,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世界、理解社会、理解生活,增进、完善对于个体自我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认知,这对于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实现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学生时代,赵坤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老师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足够坚定,对教育、教学事业的足够热爱。当时光流转,自己也站在三尺讲台上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时,他也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以给同学们留下好印象。“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的导师唤醒了我,给了我很多关于事业和人生的启迪,我也想去唤醒我的学生,让他们成长成才,这是我的信条,也将是我毕生的追求。”

在2021年的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赵坤收到一条同学的留言:“最最启发或者说是鼓舞我的是赵老师您的热情和情怀。从您的教学还有您分享您导师的故事,都让我感受到您是用真心在对待教师这个身份,而且始终满怀热忱。尽管我现在还处于生涯规划的阶段,还不确定未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成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成为像我遇到过的老师一样的好老师)是我非常非常理想的规划之一。


文字记者:朱俊俊 |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何伊言 许恒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责任编辑:朱俊俊

有教育故事的图片带字3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聚会。


其中一个朋友在当地的一所小学里当班主任,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件小事:


有一回,她组织了一场课外活动。


首先要求家长写下孩子在家经常做的3件事,然后再让孩子写下父母平时最常做的3件事。


当她把这些反馈收集起来后,却发现结果惊人地一致:


那些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总是刷剧、逛淘宝、看短视频;


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总是喝酒、玩牌、打麻将。


更让朋友惊讶的是,全班一共三十几个孩子,只有2个孩子在纸条上写了父母平时会在家里看书。


面对这样的结果,朋友感慨良多:


“平日里,我们总是呼吁家长管孩子。可实际上,想要管好孩子,做家长的首先要管好自己。”


有时候,如果父母觉得自己为教育孩子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孩子却依旧没能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不妨收回一直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反思一下自己。


毕竟,教育最大的危险,其实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正在拼命育儿。


教育最忌讳的

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看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明明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可还是因为工作、生活等各种原因,每天一回家就只想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就像央视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中所描绘的那样:


晚上,一家三口坐成一排,爸爸正在玩游戏,妈妈则沉迷电视剧。


而女儿,只能抱着玩具坐在中间。


她小声地说:


“你们要我好好学,但是你们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更有甚者,把家庭变成了麻将馆:


大人们聚在一起打麻将,一边高声喧哗,一边吞云吐雾。


全然忘了旁边还坐着个孩子,只听他说:


“我知道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你们也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难怪有位央视主持人曾说,中国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长。


“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藏着推卸责任的部分。”


确实,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


安徽有一位爸爸,平时忙着做生意。


等他想起管教孩子时,才发现13岁的儿子已经沉迷游戏不能自拔。


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儿子不仅无动于衷,还反问他:


“你有能力你学点文化,你怎么不考大学?”


不自律的父母,很难养出优秀的孩子。


若父母都无法控制自己,更不要指望孩子能够自觉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在学校里,老师教的是一样的知识,孩子看的是同样的课本。


可久而久之,却出现了“尖子生”和“差生”。


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一个孩子学到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来源于他的父母与家庭。


老师保证不了孩子的习惯,唯有父母拥有阅读、思考的习惯,孩子才会模仿,用好习惯赢得一生的优秀。


老师也保证不了孩子的好成绩,唯有父母先管好自己,营造学习型家庭,孩子才能汲取知识,勤学苦练,一步步迈入更好的学府。


还记得之前那个被全网怒赞的彝族小伙苏正民吗?


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他,曾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发言。


在他的论文致谢部分,提到过这样一个细节:


虽然家庭贫困,但父亲却是“一个极爱读书学习的人”。



正因父亲的影响,他才爱上了读书。


还有那个培养出5个名校博士、1个名校硕士的“博士之父”蔡笑晚。


在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他们全家蜗居在一间租来的16平方米的老屋中。


这里虽然夏热冬冷、破旧不堪,但蔡笑晚却在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画像。


他一有时间就会跟孩子一起看书,给孩子讲杰出人物的故事,将这里变成了一间书房。



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对孩子怀有一生的责任。


那些学校教育难以覆盖的部分,只能靠父母和家庭一一弥补。


孩子成长路上

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


我们常常思考,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为此,许多父母费尽心思、掏空余额给孩子买学区房,却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就是自家的书房。


正如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一书中写的那样:


“你或许拥有无尽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破土而出的种子。


作为父母,只有给孩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每天悉心浇灌,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式后,才有资格去静待花开。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就是不爱学习,从小没养成习惯,现在更是看不进去书。


如果是这样,我想分享一个被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李振村说过的故事。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有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刚上小学的双胞胎兄弟。


每天晚上,孩子做作业,她就捧着本书在边上看,直到兄弟俩都考上了北京有名的大学。


有一回,她问兄弟俩:“你们知道妈妈有多苦吗?”


兄弟俩回答:“我们知道,你又要工作又要照顾我们......”


没想到她却摇了摇头:


“这倒不苦,就是每天陪着你们看书太辛苦了,其实我一个字都不认识......”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愿意教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若只知道偷懒,那才真的是耽误了孩子。


教育孩子的王道

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试图寻找与孩子成绩高度相关的因素和与孩子成绩无关的因素。


结果发现,高度相关的几项因素分别是:


孩子的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理解为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说普通话);孩子的父母参加了PTA(家长与教师联合会);孩子家里有很多藏书(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而无关的几项因素分别是:


家庭氛围非常和睦;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小区;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孩子经常被打屁股;孩子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也就是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之前网上有个问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是不是一句谎言?


下面一则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决定了一个孩子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


的确如此。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育儿,要先育己;家教,就是要自己先懂得。


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与反思,改正坏习惯,以身作则。这里面,既藏着为人父母的修行,也藏着孩子生长的土壤。


点亮“赞”,从这一刻起,在生活的点滴中,为孩子树立榜样。


毕竟,只有父母自己先活成一道光,才能尽己所能去照亮孩子,引领他们不断前行。



作者:可乐妈。来源:男孩派,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读者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