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国防精神的河南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05:54 作者:河南日报 围观:

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聆听4位老兵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河南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防精神的河南故事有哪些1

图⑤:“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辽宁考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老战士老同志和革命烈士亲属,让老战士老同志享有幸福晚年,让烈士亲属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人民军队栉风沐雨九十五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胜势,从筚路蓝缕到强军兴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革命军人。战争年代,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不惧牺牲、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们持续奋斗、甘于奉献。让我们走近从烽火岁月里走来的4位老兵,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编者

101岁红军战士周志先——

“志做革命的先锋”

人民日报记者 李卓尔

“爷爷,这两天休息得还好吗?”老红军周志先(图①,受访者供图)的孙子周华像往常一样来到海军第九七一医院陪爷爷唠家常。

周华说,家里摆放着许多爷爷获得过的奖章——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等。“爷爷最念念不忘的物件还是那顶红军帽,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一定要戴上。”

1921年,周志先出生在山西省石楼县,1936年,15岁的他成为红军的一员。参加革命后,他把名字从“怀忠”改为了“志先”,意为“志做革命的先锋”。

1936年秋,周志先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团奉命随队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合。周志先被调到团部当打旗兵——平时负责保管红旗,行军打仗时高举红旗,打了胜仗就把红旗插在阵地上。

光荣的任务往往伴随着危险:红旗举到哪里,敌人的炮火就集中打向哪里。一天拂晓时分,敌人从后山扑上来。团部下达战斗命令后,周志先迅速扛起红旗,跟着团长向山头冲。周志先迎着炮火把红旗插上山头制高点,官兵士气大增。

周志先始终难忘当打旗兵的那段经历,他经常说:“军人不能怕死,要勇于扛红旗、打头阵、当先锋!”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先奉命前往浙江,参与组建海军航空兵某师。经过数月苦战,机场抢修工程顺利完成。1958年,周志先又接到命令前往海南组建南海舰队航空兵并担任政治委员。当时岛上生活条件极为简陋,营房是用木板搭建的简易高脚屋,住在里面,湿热难耐。“我是党的干部,党指向哪里,我就去哪里!”上级首长找周志先谈话时,他毫不犹豫扛下这副担子。

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沿海,周志先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祖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先后担任海军航空兵第二师政委、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委员、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在周华的记忆中,爷爷一生艰苦朴素。“爷爷奶奶的衣服鞋袜几乎都有补丁,往往穿十几年都不会扔掉,但国家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却尽自己的能力捐款捐物,对党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周华感慨。

翻开周志先的回忆录,有这样一段话:“我从战争中一路走来,虽然很残酷,但看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觉一切都很值得。”

96岁八路军战士陈学文——

“老兵永远跟党走”

人民日报记者 刘博通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年“八一”前夕,江西省军区赣州离职干部休养所组织老干部和官兵代表庄严宣誓,陈学文(图②,钟昀雯摄)声音铿锵、目光坚定。

“我是穷苦人家出身,我的成长全靠党的培养、军队的教育,党的恩情大于天。”陈学文是河北省饶阳县人,1926年出生。1937年,11岁的陈学文跟着父亲参加了饶阳县的抗日义勇军。1938年,他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起初,他被培养为司号员,由于总是冲锋在前吹响冲锋号,陈学文多次负伤。在炮火洗礼下,陈学文逐渐成长为一名不怕牺牲、意志坚定的战士。

“从军多年,地道战的经历让我始终难忘。”陈学文回忆,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陈学文所在的部队便利用地道开展抗日斗争。“当时敌人虽然据点多、武器更精良,但是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法,不断与敌人斗争,取得了很好的战果。”陈学文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陈学文参加过五一反扫荡、大同战役、平汉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负重伤,身体里至今留有多少弹片,陈学文自己都不清楚。他战斗英勇,荣获了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

后来,陈学文跟随部队南下前往江西,先后在江西省军区税警团、吉安军分区、江西省军区机关、九江军分区等单位工作,奋战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一线。1983年离休后,陈学文致力于研究井冈山革命史、宣传井冈山精神。这些年,陈学文免费开办相关讲座300多次,听众超过2万人次。

“陈老经常说,活到老,要学到老,至今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干休所政委徐世勇介绍,在“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陈学文还为干休所的官兵、文职人员上“微党课”,激励大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虽然年过九旬,陈学文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老兵永远跟党走,一定要努力做到退役不褪色、离岗不忘责,努力为党和人民继续贡献力量。”陈学文说。

96岁解放军战士胡兆富——

“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人民日报记者 徐隽

清晨,浙江省常山县一栋住宅楼内,一抹阳光洒了进来。胡兆富(图③,受访者供图)打开电视机,认真收看新闻节目。

胡兆富,1926年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1943年参加泰宁抗日游击队,后被编入八路军鲁南军区警备旅。经过培训学习后,他成为一名卫生员,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各类战役战斗46次,26次立功受奖,其中2次特等功、7次一等功,曾荣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就连胡兆富的子女们,在很长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当过兵。直到2019年7月,浙江省常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核对工作时,才揭开了胡兆富的英雄经历。

1948年,在开封战役中,胡兆富跟随突击部队冲进城里,突遇敌机轰炸,他头部和胸部都被流弹击伤,但他仍旧忙着包扎伤员,直到失血过多昏倒在战场上,被战友们救回做了手术后,留下了至今还让他不时头痛发作的伤疤。

“我比不得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胡兆富说,不管情况如何危急,他都没丢掉过一名负伤的战友。最艰难的一个晚上,大部队整夜行进作战,胡兆富先后救护了200多名伤员。

1958年,胡兆富转业到浙江一家医院工作。后来,胡兆富主动申请到当时浙江血吸虫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常山县,支援血吸虫病防疫和治疗工作。之后胡兆富被调入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从1963年到1985年,胡兆富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1985年离休后,胡兆富被县人民医院返聘,在此期间,他只象征性地领取1元钱工资。身子骨硬朗的时候,他还经常义务给附近的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作为共产党员,我就应该多为人民做点贡献。”胡兆富说。

在胡兆富女儿胡玲的童年记忆里,因为父亲经常在医院值班,一家人几乎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是父亲对我们的教诲。”胡玲后来成了一名医务工作者,一直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

近年来,虽然年事已高,胡兆富仍然积极参加各种宣讲活动,作为亲历者,讲述革命故事、弘扬革命传统。“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胡兆富说。

91岁志愿军战士周述烈——

“入党是我近70年的心愿”

人民日报记者 李龙伊

6月30日,一场特殊的入党仪式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石江镇大塘村村委会举行。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穿着一身旧式军装,胸前别着数枚军功章,在旁人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到人群中间。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坚持着站得笔直。

这位老人就是这场入党仪式的主角——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述烈(图④,刘金汉摄)。

“入党,是我近70年的心愿。”周述烈说。2020年8月,洞口县委组织部在全县范围内走访抗美援朝老兵。工作人员在走访完周述烈后准备离开时,周述烈突然从家里快步走出,说出了自己的入党心愿和一段尘封数十载的往事。

抗美援朝战争中,周述烈的子弹从敌人坦克观察孔射进去,把敌方坦克打到趴窝。没有了坦克的掩护,敌人最终被全歼。因为作战英勇,多次申请入党的周述烈被连队确立为火线入党对象。

然而,在入党宣誓仪式前的一次战斗中,周述烈被敌方炮弹炸伤昏迷,并被紧急送往战时医疗点救治,后因伤势严重又转回国内医治。那次受伤,弹片擦着周述烈的心脏而过,在左胸前留下一个长约20厘米的伤疤。

等到身体完全康复,战争已经结束。当年与周述烈一同被确定为火线入党对象的4名战友,全部牺牲在战场上。周述烈人回到了祖国,心却留在了朝鲜战场,留在了战友身边。那场没来得及举行的入党仪式,周述烈一直都没再提起。

“周述烈老人告诉我,这些年一直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只是那次碰巧遇到我们走访,怕留有遗憾,才和我们说出了心声。”洞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唐建新说,“我们研究再三,既尽量简化程序,又不搞特殊化,确保把好事办好。”

经过培训、考察等一系列入党程序,在党的生日前一天,周述烈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入党仪式。工作人员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询问是否要坐着宣誓时,他目光坚毅地说:“我站得住、站得住。这一天,我等了快70年。”

周述烈面朝党旗,举起右手,一字一句地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宣誓完毕时,他早已泪流满面。对周述烈来说,加入党组织,让自己曾一度留在战场的心灵,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

国防精神的河南故事有哪些2

为切实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走深走实,9月18日,河南杞县人武部开展“九·一八”国防教育进校园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日,在县大同高中、五里河镇七里堂小学校园内,县人武部政工科与五里河镇武装部有关负责人现场与学生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完整历史,学习了革命先烈的精神,缅怀了先烈的丰功伟绩,倾听了英勇抗日的英雄故事,领会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让师生们深受教育。

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师生深受震撼,备受激励,增强了民族的荣誉感、自豪感。学生纷纷表示,今天的美好生活是老一辈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一定会牢记历史,居安思危、珍惜和平,继承先辈遗志,弘扬抗战精神,争做“五好”爱国小少年。(杞县人武部 刘银忠 文/图)

国防精神的河南故事有哪些3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石家庄7月30日电 (张继航)29日,83集团军某旅暂时结束救援任务撤离卫辉,数百名群众夹道相送,军车驶过之处,街道两边当地群众不停地挥舞着双手依依惜别,军车上许多战士抬手擦拭泪湿的眼晴。

被救援者手写下“谢谢你们”。 魏硕摄

83集团军某旅战士刘洁已从军16年,从7月22日到撤离,一直在河南抗洪救灾一线承担着救援任务,负责搜救、转移群众。28日上午,他与战友将河南省卫辉市徐庄村最后一户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这户群众家中有一名偏瘫患者,看到解放军后,他坚持让家人给自己拿来纸笔,颤颤巍巍地写下了“谢谢你们”“心里感谢你们”……

让刘洁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年逾七旬的河南老大娘。看着刘洁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地向外转移受困群众,连饭都顾不上吃,老大娘流下了心疼的泪水,特意从家里拿了包子送到救援指挥点。“孩子你们吃一口吧,歇一会儿再背行吗!”看刘洁他们不吃,大娘拿起包子就往战士们嘴里喂,喂着喂着,却已泣不成声。

7月26日,卫辉市转移群众现场。 人民网 张继航摄

26日,卫辉市城区内涝严重,大量群众亟待转移。接到任务后,某旅某班班长韩昕成上午9时就随队出发,开展救援。直至27日凌晨3时,他一直在水中作业,舍不得花一点时间去吃饭喝水,生怕错过每一个救援的机会。“班长,你歇一歇,下一趟换我上吧”,面对战士们的询问,他总用“我不累,下一趟再说”这个理由搪塞着,不知疲惫地一趟趟在水中穿梭。

2000年出生的杨瑞明和2002年出生的霍传晔都是来自河北沧州的“00后”新兵,但在救援过程中,他们像老兵们一样,沉稳又担当。26日,他们在从医院转移一名腰椎受伤的妇女时,对方每走一步就流露出来的痛苦神情让他们十分心疼,但现场一时又找不到担架,杨瑞明灵机一动,与霍传晔及战友们一起用双臂搭成了一个“担架”,尽可能地为她减轻痛苦。

从左至右依次为师文斌、杨瑞明、宋泽玉、霍传晔、韩昕成、刘洁。 人民网 张继航摄

宋泽玉生于1999年,在几天紧张的救援工作中,每天只睡2-3个小时,因为潮湿身上起了湿疹。师文斌生于1998年,为了让群众安全登上冲锋舟,他和战友们经常在水中搭起“人桥”,让群众踩着他们的肩膀前行。“看到他们一个个安全转移,我们一点都不觉得累。”说到这时,他略显稚嫩的脸上写着疲惫,但眼中却充满了神采。

卫辉市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是该市3个乡镇12个村5000余名群众的临时安置点。32150部队在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后,根据命令到此休整待命。尽管得到的命令是休整,但官兵们还是闲不住,主动帮助卸载转送物资、分发食物。有的老人身体不好,下楼不方便,官兵们就跑上跑下,把物资送到老人手中。他们还自发打扫楼梯楼道、清理生活垃圾、喷洒药品灭菌杀毒,确保临时安置点干净整洁。

在一天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战士张朋飞接到一名身患白血病老人的求助,称其常备的处方药吃完了,停药几天便会加重病情。张朋飞立即将这一情况向领导汇报,经多方努力,终于在两天后给老人拿回了药品。

郭学亮生于2001年,朴实善良的他经常偷偷把肉菜省下来给安置群众送去,后来他发现,这么做的战友还有不少……

高德影只要休息时,便会去安置点转一圈,问问那里的老人是否需要帮助,然后再默默地打扫一遍卫生。

袁文浩向外转移受困群众。 贝宏涛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7月25日下午,在32150部队某连连长袁文浩的指挥下,数十名儿童在安置点齐声高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袁文浩结合雷锋的“钉子精神”,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小课堂”。袁文浩2010年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他所在的某旅于22日凌晨5点到共产主义渠某段加固河堤,随后在卫辉市顿坊店乡前稻香村、后稻香村转移受困群众。袁文浩说,在堵管涌的时候,每个袋子里都装着30-50斤的石子,但当地百姓都自发组织帮忙,那一刻,战士们都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鱼水情深”。

从左至右依次张朋飞、郭学亮、高德影、袁文浩。 人民网 张继航摄

“军人好样的!”“你们在我们就放心了”“解放军在我们就不怕”,说起群众的信任,这些参与此次救援任务的官兵都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