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长征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06:01 作者:晓文WLS 围观:

那些红军长征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晓文WLS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长征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1


可以这样说,我们“50后”这代人,不,很多代人,是读长征故事、听长征故事长大的。那些真实又传奇的红军长征故事,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尤其红军长征等革命战斗故事之类的东西,或小说或连环画,一股脑儿找来看,哪怕囫囵吞枣。大家互相借阅红色小说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特征。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最爱看打仗的。长征故事之类的“红色题材”,更是着迷,更是废寝忘食,常常睡醒来书还抱在身上。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星火燎原》中许多长征故事。中央红军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打腊子口、大捷直罗镇,红二方面军智取鸭池河、转战黔西北,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浴血西征等可歌可泣事迹,永远存留在记忆中。杨得志、杨成武、邓华、肖克、王震、王树声、许世友等红军将士的名字,和他们的英雄事迹,就是从这本著名的革命回忆录中知晓的。还有那本散文集《飘动的篝火》,描述长征中一些小故事,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我如今还记忆深刻,恍如昨天刚刚看过似的。每次读那些长征纪实作品,幼小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和震撼,感到胸前的红领巾,就是那些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就是千千万万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随着年龄增长,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更多,我收藏好多种长征的回忆史料、文学作品、理论文章等等,包括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出差、旅游到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我都要去书店找几本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前几年单位组织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有人忙着去买“遵义蛋糕”,我却抱了一大摞红军长征到贵州的书。

2004年,我出差到四川巴中市,那曾是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中心,建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巴中日报同志问我要逛什么风景名胜,我说一处都不去,只去“将帅碑林”。瞻仰红军碑林后,购了不少川陕红军的书籍,其中有的还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珍贵资料。

近两年,学会上网购书后,我在孔网上购了两百多本长征回忆录,以及有关长征的书籍。

几十年了,我经常翻阅有关红军长征的书刊资料,每次都会浮想联翩、感慨万端。是啊,阅读这些宝贵精神食粮,净化心灵,振奋精神,催人奋进。确实,当我遇到什么困难,或不顺心时,一想起那些红军长征的故事,浑身就充满正能量,从不向困难和逆境低头。

听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但有两次印象极深。

一次是50多年前的事了。1971年,安顺一中不时请老工人、老贫农“忆苦思甜”,请老红军、老八路讲革命故事。有天下午,晴空万里,阳光炽烈,一中大操场坐满了学生,大家规规矩矩,洗耳恭听。台子上主讲人是一位姓张的老红军,在粮食局工作。他是四川人,没有读过书,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上”英武形象,看上去是个极平常的老头,还拿着一根烟杆哩。他讲述自己在饥寒交迫下,看不惯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小小年纪就参加红军,跟着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草啃树皮,还要同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作战。真人真事,话语朴实却很生动,一个下午,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英雄莫问出处。眼前的这个普通老头,才是伟丈夫、真英雄!此时此刻,时空回到枪林弹雨、食不果腹的长征艰苦日子,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老红军当年克服艰难困苦、英勇杀敌的高大身影。

我印象中,讲红军长征故事最精彩的,要数罗开富。但他不是红军,是经济日报记者。

1991年秋,我到北京新华社新闻培训班学习。来讲课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罗开富。

1984年10月,为了纪念中央红军长征50周年,罗开富徒步重走长征路,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采访。他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个省、自治区,历经368天,坚持每天发稿,共写了300多篇报道,结集成《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影响很大。

记得他来上课那天,同学们纷纷要求罗老师其它别讲了,就讲徒步重走长征路的故事。

罗开富老师用了两天时间,讲述了他耳闻目睹的红军长征路途之惊险、生活之艰辛、战斗之激烈,以及红军长征50年后当地人民对红军的感情、对红军的思念等等。罗开富讲得有板有眼,绘声绘色,大家感受到了红军长征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罗开富到过安顺境内。1985年4月,他徒步来到镇宁六马,采访陆瑞光烈士的英雄事迹。陆瑞光的妻子罗凤岐当时还健在,她曾在家里为红三军团彭德怀、杨尚昆等领导做过饭。罗开富采访结束时,罗凤岐老人送他一根拐棍,并饱含深情地说:“这拐棍我用了十多年了,你拿去,帮你走路,走到延安,走到北京,告诉红军领导,我想念他们!”

42岁的罗开富,在1年零3天的时间里,以汗水、信念甚至生命做支撑,用脚、眼睛和绷紧的大脑神经,写就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他徒步两万五千里,堪称长征精神的再现。

我们是沐浴着长征故事、长征精神成长的。今天,我还一如既往爱读长征故事,不仅百读不厌,还倍添无限敬仰之情!“要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了解它的起点,回到长征时期,这是个关键的年代。”索尔兹伯里说得太好了。

长征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2

前言

毛主席画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想必大家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的《七律·长征》。在这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上,有非常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今天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红军在长征时,年龄最小的女红军之一,她7岁和哥哥一起参加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8岁跟随红军参加长征,10岁走完长征路。她的名字叫万曼琳。

万曼琳老人

跟随哥哥参加红军

1926年6月,万曼琳出生在四川南江县的一户贫困人家家里,万曼琳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家人过得虽然清贫,但是却也十分幸福,但是这样的日子却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父亲病故了,然而上天并么有眷顾万曼琳一家。

1933年秋天,红四方面军的大部队转移,离开了南江。当时万曼琳的哥哥是四川南江苏维埃政府的秘书,如今红军撤退,万曼琳的哥哥担心自己一家人会遭到敌人的迫害,于是哥哥决定领着一家人暂时离开家乡避难。

一家人来到南江县的一条湍急的河边时,河上并没有桥,只能涉水过河,因为河流湍急,万曼琳的哥哥一手拉着母亲,一手拉着万曼琳,身后跟着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就在此时,一个浪打过来,一家人全被卷进水里,母亲、嫂子和年幼的侄子全部被河水冲走,十有八九是凶多吉少了。

万幸的是,哥哥手疾眼快地抓住了即将被冲走的万曼琳,将她拖上了岸,一瞬间,7岁的万曼琳就失去了三个亲人,成了一个孤儿,而哥哥是她现在唯一的亲人。

兄妹两人相依为命,现如今只能去找红军了。万曼琳回忆:“哥哥带着我找红军,我们沿街乞讨,睡在人家的屋檐底下,用稻草当铺盖……”兄妹两人就这样,日夜兼程,走过一村又一村,翻过一山又一山。由于万曼琳年纪太小,走累了哥哥就让妹妹趴在背上,背着走。落日的余晖下,有多少人看见过这一大一小两道背影。

万曼琳老人

兄妹俩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是在广元附近的山上找到了红军的队伍,并且加入了红军这个大家庭,从此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曼琳长得非常可爱,小圆脸,又圆又大的眼睛,鼻子也是圆圆的,就连身子也是圆的,战士们对着小曼琳非常的喜欢,而且还给她去了一个外号,叫“小皮球”。也有的战士叫她“小鬼”,不管是什么外号,无不体现出战士们都小曼琳的喜爱。

因为哥哥经常要去战斗,所以将7岁的小曼琳放到了炊事班,让炊事班的战士们照顾她,平时小曼琳就跟着炊事班一起去捡柴火、择菜,有时还去战壕里给战士们送饭。虽然不上战场战斗,但是活泼可爱的小曼琳给红军战士们带去了欢乐,没事就给大家唱个歌跳个舞,成了红军战士们的“开心果”。

长征时过草地的油画

没有战友,我肯定走不完长征路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放弃经营起来的根据地,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3月,小曼琳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穿过山上的羊场小路,西渡嘉陵江,当时年仅8岁的小曼琳作为炊事班的一名“红小鬼”,也跟随大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小曼琳的哥哥被调到了骑兵团,兄妹二人就此失去了联系,多年之后,小曼琳才知道,哥哥早就牺牲了。

我们都知道,长征是非常辛苦且非常危险的。前有危险的雪山草地,后有国民党的追兵。年幼的小曼琳在战友们的帮助下走过了千山万水。

有一次,长征队伍遇到了一条河,战友们出于安全考虑,将小曼琳放在了马背上过河,结果没想到,河水太湍急了,直接将小曼琳连带马都给冲走了。等她再醒来的时候,她已经躺在岸边了,战友们把她救上来了,大家用棉袄将小曼琳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她感冒了。

长征油画:要与雪山比高低

而且长征路上危机四伏,除了湍急的河流,还有过草地时的泥潭,有些战士不小心掉进泥潭中,如果没有战友帮忙,很快就会被泥潭吞没。战友们为了以防万一,将一根绳子栓到小曼琳的腰上,万一不小心掉进泥潭里了,能及时发现将她他出来。有一次就是,战友们步子大,跨过了一个泥潭,小曼琳步子小,在加上蹦蹦跳跳的没注意脚下,“扑通”一声就掉进了泥潭里,索性泥潭不深,战友们将她拉了上来。

由于时间过去太长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小曼琳和战友们在一起又唱又跳的快乐时光她还是记得呢,大家叫她“小皮球”的声音也时常在耳边响起。

还有一次,小曼琳和炊事员做好了饭,打算去前线给战斗的战士们送饭,但是突然敌机来袭,炸弹像雨点一样落在了红军的阵地上,炊事员发现即将有一颗炸弹炸到小曼琳,于是直接将手里的扁担一扔,奋力将小曼琳扑进战壕,几乎在同一时间,一课炸弹在她的身边爆炸。她只听见“轰隆”一声,直接就被炸弹震得不省人事了,等她缓过来之后,身边是一个被炸弹炸出来的大坑,而旁边就是已经牺牲的炊事员。

这件事她一直都记在心里,如果没有哪位炊事员的舍身相救,可能牺牲的就是小曼琳了。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油画

红军部队在过雪山的时候,粮食都已经全部耗尽,就连野菜都找不到一颗,战士们为了能活着走出过雪山,纷纷解下自己的皮带,准备煮了吃。小曼琳看见大家都在解皮带,于是她也开始解。连长说啥都不要:“你人小衣服大,离不开皮带,不到万不得已决不用你的。”年幼的小曼琳哭闹着非要让大家连自己的皮带也煮了,不由分说的就把皮带扔进了锅里,脸上还挂着泪珠,战士们心疼小曼琳,于是用干草给他编了一个草绳当腰带。

长征路上的天气十分恶劣,尤其是过草原的时候,天气瞬息万变,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甚至还会飘雪和下冰雹。小曼琳作为红军小战士,跟随大部队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地上艰难前进,但严格禁止大家坐在地上休息,因为一旦坐下,很有可能就再也起不来了。白天艰难的行军,晚上就在湿漉漉的草地上休息,红军战士有时会找到一些牛粪,而这些牛粪是当时最好的保暖材料,将牛粪垒成一堵小墙,正好可以遮风,身下铺着牛粪,身上盖着牛粪,“别提多暖和了”。

红军长征时过雪山的雕塑

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六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顺利会师。小曼琳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她回忆:“长征胜利了,大家特别高兴,战士们有的把帽子抛得很高,有的把衣服脱下往高处抛,大家还把我抱起来扔的老高。”

那些战士们看到地里绿油油的庄稼、饱满的玉米棒子,大家都兴奋不已。甘孜会师之后,万曼琳被安排到了康克清的身边当勤务兵,因为她年纪小,再加上是个女孩,这实际上也是组织对她的照顾。同年10月22日,十岁的万曼琳又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回顾长征之路,晚年的万曼琳感慨万千,“没有战友,我肯定走不完长征路。”“还有一些战友为救我而死,真的要感谢他们!”“没有长征中的兄弟姐妹和组织的照顾关心就没有我的今天,想起那个艰苦的岁月,就愈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确来之不易,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好好珍惜。”

长征大会师

抗日宣传的艰难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万曼琳跟随大部队走完了长征,于是为了庆祝,就开了一场列宁剧社的演出,万曼琳看着舞台上的演出,感觉非常好玩,康克清看她好像对演出挺感兴趣,于是问她想不想参加剧团,万曼琳当即就点头答应了,随后,10岁的万曼琳就成为了抗战剧团中一名小文艺战士,同样也是剧团里年龄最小的,之后他又加入了八路军的抗战剧团,给战士演出。

剧团的排练非常辛苦,经常要排练很长时间,但是万曼琳从来都不叫苦叫累,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还经常加班加点地排练,深受大家的喜爱。万曼琳老人回忆:“当时没有电视广播,没有报纸,剧团就是对老百姓最重要的宣传工具,剧团每次演出,乡亲们都会赶来看,可热闹了!虽然那时演出没有报仇,但我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演员。”

万曼琳老人年轻是的模样

1938年的春天,万曼琳所在的八路军抗战剧团从延安一直南下到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西安,沿着黄河开始在各个县城宣传当的思想和主张,然而宣传工作并不顺利,遭到了国民党地方顽固千方百计的破坏和故意刁难,有的连城门都不让进,甚至演出时,国民党都会派特务故意捣乱,往台上仍石头、土块甚至是鞭炮。

后来上级决定,将剧团中年纪大一些的同志调回延安,只留下24个小孩子,打扮成“流浪儿”的模样,组成“抗日流亡孩子剧团”,这24个孩子中就有万曼琳,在西安、临潼等地区轮番演出。他们出色的抗日宣传工作受到了八路军在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的夸奖。

万曼琳回忆,当时宣传时非常艰难,“一路上都有特务监视,还有汽车整天跟着。到渭南时,胡宗南部队将我们强行扣留,想进行收编。好在有爱国官兵帮助,我们才顺利逃出虎口。记得那晚我们提前打好背包,睡觉时也没脱衣服,半夜听到暗号,我们就光着脚下楼,避免声响,因为附近的楼房里就住着特务。我们不说话,不咳嗽,更不敢打喷嚏,为了保险,我们都把毛巾放在嘴边。”说起那时渭南的脱险,万曼琳老人历历在目。

万曼琳老人

后来剧团回到了延安,之后又排练了很多的节目,例如《叮叮舞》、《乌克兰舞》、《海军舞》等,经常给战士们和老百姓们演出,在表演《海军舞》的时候,还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后来他们表演的照片还被选入了《西行漫记》中。“一次中央礼堂演出后,毛主席同大家一一握手,到我时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给拿糖吃!”万曼琳老人每次回忆到那时的一幕幕,不禁热泪盈眶。


小结:

万曼琳老人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心中都十分的怀念,虽然那时的日子过得很苦,很累,但是却特别有意义。

“现在条件变好了,孩子们不用去想今天打不打仗,也不用担心饿不饿肚子,可以好好地学习,快乐的成长,很幸福,童年是金色的。而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童年的记忆是整天在打仗,是八年抗战的艰辛与残酷。幸运的是自己能成为‘红小鬼’,参加长征,还到了延安,能为国家和民族做些事情,我的童年是‘红色’的,虽然苦些,但很有意义,我这一辈子能有这么一个‘红色童年’,值了!”

长征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3

永州记忆按:鉴于网易账号的作者经常全文一字不漏地抄袭我的作品,本人在此首先声明:请网易不动脑筋专爱抄袭别人作品的作者自重,抄袭可耻!(注:昨天我发的《红军长征在永州的故事(1):担架上的谋略》,不发几分钟就被网易账号叫“苗家少女”的全文照抄,真是可恶!)

长征出发前,毛泽东要求把王稼祥、张闻天和自己编在一个纵队。长征开始之后,毛泽东因大病初愈身体不佳坐担架行军,王稼祥因受伤伤口未好也坐担架行军,两个人的担架常常碰到一起,创造了边走边聊的绝好良机。

  王稼祥有一副消瘦而略带方形的脸庞,宽宽的前额下挂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文而有学问。

  王稼祥是“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的人。1925年19岁那年,他投身于革命洪流,来到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一所大学——上海大学学习。在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邓中夏、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的影响下,王稼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但同时也卷入“左”倾教条主义的旋涡。1928年,王稼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担任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报》总编辑。

  由于回国不久,对国内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王稼祥支持和拥护了当时共产党国际的某些错误观点,陷入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

  1931年3月,由王稼祥、任弼时、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4月被派赴中央苏区,王稼祥任苏区中央局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4月抵达苏区后,在江西龙岗地区,王稼祥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毛泽东向他详细介绍了苏区中央局内部争论的问题。毛泽东从政治谈到军事,简明扼要,有理有据,展现了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王稼祥开始对毛泽东感到由衷钦佩。

  但是,当时王稼祥对毛泽东的了解和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他对是非的判断还主要来自共产国际和同在苏联学习过的王明的指示。因此,在中央代表团主持的批判毛泽东犯了所谓“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的赣南会议上,王稼祥支持并拥护了临时中央对毛泽东的批判。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王稼祥被任命为外交人民委员。从此,王稼祥在工作中与毛泽东有了比较多的交往和接触。在工作实践中,王稼祥认真阅读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等文件,对毛泽东阐述的建军思想和总结的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毛泽东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深刻地转变了王稼祥对毛泽东的看法,使他开始逐步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

  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在宁都举行扩大会议,错误地批判毛泽东反对攻打赣州等中心城市是反对临时中央提出的“争取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总方针;指责毛泽东在历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所谓“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并提出讨论毛泽东是否还适宜留在前线指挥军队作战的问题。会议气氛十分紧张,几乎没有申辩的余地。多数同志在中央指示和会议主持者的压力下,都不便或不敢再支持毛泽东,主张毛泽东可专任政府工作,或在军队中任现职,或干脆停止工作。

  就在这样极不公正很不正常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的王稼祥勇敢地站出来,明确表示继续支持和肯定毛泽东同志。

  他说:“众所周知,我也是四中全会后由中央派来苏区的,我对中央指示也一直是服从和执行的。但是我从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中,以及从攻打赣州的教训中,逐步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主张,是符合红军和苏区实际情况的,他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已经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他的指挥决策也一再被证明是正确的。红军和苏区能有今日,是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

  说完这席话,王稼祥镇定地环顾四周,不等反对意见说出,便直言不讳地说出16个字:“大敌当前,不可换将;指挥重任,非他莫属!”

  一言既发,便语惊四座,会场的气氛更加紧张起来。

  为了缓和气氛,王稼祥笑着补充道:“大家都知道,我与毛泽东同志并非旧交,相识不久,倒是与王明、博古等同志是老同学、老同事甚至同乡,我不赞成王明等同志的做法,反而支持毛泽东同志的主张,相信不会被人认为是‘小团体’或‘宗派主义’。因此我请大家撇开个人意气和人事纠纷,郑重考虑我的意见。”

  尽管王稼祥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圈里的成员,但他提出的意见还是被会议主持者所拒绝。会后实际宣布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让他回后方主持政府工作。

  会后,王稼祥的心情很沉重。倒是毛泽东胸怀坦荡地对他说:“我俩处于少数,服从组织决定吧,革命不分前方后方,我到后方去了以后,军事上有什么问题,你们还可以随时来找我的。”听了这些话,王稼祥对毛泽东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革命情操更加敬重。

  王稼祥受伤,是在第四次反“围剩”的时候。在1933年二三月间,红一方面军取得了黄陂、草台岗战斗的重大胜利。总政治部直属队迁到乐安县谷岗村。4月28日,周恩来、王稼祥、萧向荣等在村子的一个古庙开会,研究扩军问题。大约9点多钟,忽然有两架飞机飞来,外面响起炸弹的爆炸声。王稼祥一看势头不对,对与会者说:“快跟我到外面隐蔽!”王稼祥第一个跨出大门,仰起头来察看空中的飞机。就在这时,又一颗炸弹落下来,王稼祥来不及躲闪,在炸弹的爆炸声中倒下,弹片飞插进他的右腹部,伤势十分严重。他被军委卫生部部长贺诚带领的医务组送进瑞金医院。

  主治大夫彭真(龙伯)和王斌替王稼祥会诊。经检查,发现弹片从他的右下腹打进去,打穿了升结肠,弹片嵌在右肠骨窝上,升结肠已经穿孔污染,有发生弥漫性腹膜炎的危险。由于条件所限,无法进行大手术取弹片,医生只对他进行了保守疗法,切开引流。病灶未除,腹部的伤口一直流脓。正因为如此,王稼祥在长征时只能坐担架。

  长征开始之前,王稼祥一直担心自己是“左”倾教条主义者,是不受欢迎的人物,在两年前的宁都会议上又力排众议要求保留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十有八九得被像甩包袱一样留在苏区。后来得知毛泽东替他力争,才得以随主力红军一起转移。他对毛泽东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当然更不用说了。

  眼下,久病不愈坐在担架上行军的王稼祥,与自己敬佩的毛泽东同行同宿,心里感到极大的宽慰。

  也不知走了多少时日,王稼祥与毛泽东一起进入了湘南的道县地界。

  一天黑夜,王稼祥与毛泽东同在一个宿营地休息。互问病情后毛泽东捏着烟卷,狠狠地嗅了一口烟味,对王稼祥说:“烟瘾好过,生病也能挺,可打败仗的心病难治啊!”此话正说出了久积王稼祥心头的大事,王稼祥索性坐起来问道:“泽东同志,正好请教你一下,你对当前局势怎么看?”

  毛泽东停了一会儿,却反问道:“你呢?你是何等看法?”

  王稼祥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一句话,再让李德他们这样指挥下去,可不得了!”

  毛泽东附和着点了点头,然后对王稼祥说:“蒋介石已经布置好了一个大口袋,引诱着我们去钻。可是我们的发号施令者,就是看不见这危险,或者是看见了,却无法改变,非要钻进去不可,你说傻不傻?”

  王稼祥认真地说:“明明预见到危险,当然不能当这个傻瓜,不能往敌人的口袋里钻!”

毛泽东说:“对!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敌人在湘西希下口袋阵,我们就另辟生路由他去。”他拾手往西一指,对王稼祥小声说:“我们已从情报中获悉,贵州方向敌人兵力不多,更没有堡垒工事和设防体系,我们满可以乘虚而入,改变路线,不去湘西,折回贵州,让蒋介石白白操劳扑个空。

  王稼祥点头说道:“博古同志本来就不会带兵,李德虽有丰富的军事学识,却对目前形势视若无睹,进入苏区以来尽瞎指挥!”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说:“问题正在于此,李德那些军事学识从何而来?是从本本上来的,是从西洋外国来的,是从一般战争以至帝国主义战争中来的。而我们的战争,是在中国,是在革命根据地,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反‘围剿’战争,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战争性质更不同,他拿十万八万千里以外的和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上千年的战例战法来硬套,焉有不败之理!”

  王稼祥连连点头:“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绝不能让李德再瞎指挥!”

  毛泽东握住王稼祥的手:“没想到我们两人对时局的看法竟出奇的一致!”

  王稼祥说:“你躺担架上,我也躺担架上,可不可以用风雨同舟来形容?毛泽东笑着说:“我们本来就风雨同舟嘛!”

  就这样,红军长征在永州期间,毛泽东首先和王稼祥达成改变红军前进方向路线,不能让博古、李德再瞎指挥下去的共识。

  风雨同舟,肝胆相照,长征路上王稼祥支持了毛泽东,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战胜了艰难困苦,挽救了工农红军。 (永州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红军长征在永州的故事(1):担架上的谋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