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爱国将领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19:43 作者:彩云红河谷 围观:

讲好五个故事 | 闻一多舍身取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彩云红河谷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爱国将领的故事有哪些1


以 下 是 正 文


图为:长沙临大湘黔滇旅行团辅导团成员合影。右起毛应斗、吴征镒、曾昭抡、袁复礼、闻一多、黄钰生、许维、李继侗、郭海峰、李嘉言(缺王钟山)


1938年,闻一多从武汉回到长沙,打算随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


到了长沙后,闻一多写信告诉夫人,学生将由公路入滇,教职员均取道中国香港、越南海防去滇。经长沙临时大学举行常委会讨论通过,临时大学分三路入滇:


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一路沿湘桂公路乘车经桂林、柳州至南宁,再经越南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越湘黔滇三省进入昆明。


湘黔滇旅行团行程路线图


闻一多决定同学生一起步行。


出发前,有的同学担心闻一多经不住长途跋涉,劝他不要受这个罪,他安慰同学们说:


“前方在浴血抗战,许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在后方,吃些苦怕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能走到昆明,你们不必担心。”


他认为,屈原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跟其大半生被流放、熟悉民间疾苦密不可分。他态度坚决地说:


“国难期间,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再者我在15岁以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以后在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城市教书,过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广大的农村隔绝了。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呀!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


1938年2月19日下午5时,湘黔滇旅行团在长沙临时大学租用的圣经学院操场举行开拔仪式。湖南省政府秘书长陶履谦代表张治中致欢送词,黄师岳带领大家呼口号。仪式结束后,着戎装的教官们率领团员出发。团员们身着军装,打着绑腿,佩戴湘黔滇旅行团臂章,背着水壶、干粮袋、搪瓷饭碗和雨伞,踏上了西行之路。


在湖南桃花源,旅行团途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的“秦人古洞”。闻一多兴致勃勃地带领大家去参观这个有名的古迹。时值初春,还看不见“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掩映,让人心旷神怡。

闻一多东瞧瞧、西看看,很高兴,但得知附近的几户农民都是佃户,生活很艰苦,春节一过,就没有粮食吃,小孩失学在家,穿着破破烂烂,面黄肌瘦,就像乞丐一样围着大家要吃的,这让他很难过。


更令人心酸的是,大家亲眼看到了抓壮丁的一幕。有一个农民,为了躲避抓壮丁,在外地东躲西藏了好几天,原以为已躲过一劫,刚偷偷跑回家,就被保长派人捆绑而抓走。


闻一多看到这种场景,脸色大变,心情很沉重。他感慨地说:


“在来农村之前,总以为农村生活简易,风俗比较淳朴……不像城市那样,满目尽是丑恶的现实。”


那一天的经历,让闻一多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桃花源记》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以前期待在农村当一个田园诗人,也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他鼓励同学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努力去改造中国社会。


3月6日,狂风暴雨不止,旅行团在风雨中步行20里到沅陵县,住宿在辰阳驿。闻一多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在信中叙述了湘黔滇旅行团行路的艰辛。信中说道:


第四日最疲乏,路途亦最远,故颇感辛苦,此后则渐成习惯,不觉其难矣。如此继续步行六日之经验,以男等体力,在平时实不堪想象,然而竟能完成,今而后乃知“事非经过不知易”矣。至途中饮食起居,尤多此生从未尝过之滋味,每日六时起床(实则无床可起),时天未甚亮,草草盥漱,即进早餐,在不能下咽之状况下必须吞干饭两碗,因在晚七时晚餐时间前,终日无饭吃,仅中途约正午前后打尖一次而已。所谓打尖者,行军者在中途作大休息,用干粮、饮水是也。至投宿经验,尤为别致,六日来惟今日至沅陵有旅馆可住,前五日皆在农舍地上铺稻草过宿,往往与鸡鸭犬豕同堂而卧。在沅陵或可休息三日,从此更西往芷江或有汽车可坐,然亦无十分把握。


旅行团每天行几十里路,虽然很辛苦,但闻一多坚持了下来。一路上,他被祖国壮丽的河山所震撼,沿途创作了不少速写,了解了沿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语言和名胜古迹。


经过湘西时,他不顾旅途劳顿,一到宿营地就带着几个年轻的学生走家串户,采风问俗。在破旧的村舍里,常常有他与乡亲们促膝长谈的身影。


在这里,闻一多不仅调查了苗族的语言、民俗、民谣、神话,也目睹了湘西百姓的生活。湘西老百姓终年靠粗米、苞谷、野菜、盐水度日,但即使这样艰难,热情淳朴的当地百姓还要千方百计地切一盘姜丝,或煮一碗豌豆来款待旅行团的师生们。这些衣衫褴褛却心地善良的老百姓,让闻一多终生难忘。


途中修整


一路上,闻一多特别关爱学生。在行军过程中,条件特别艰难,很多时候大家睡在阴冷潮湿的地上,地面只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旅行团中一名叫何善周的同学感冒,一连多日高烧不退。大家让他躺在装满行李的车顶上,卡车拖着他半睡半醒地前进。到湖南与贵州交界的晃县时,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高烧到了40摄氏度,人也陷入昏迷状态。闻一多听到这个消息后赶来,坚持派人护送何善周到贵阳及时医治。后来这位学生回忆:


傍晚时候,模模糊糊地听见人声嘈杂,我意识到大队已经到了。这时,猝然觉得一只冰冷的手掌放在我的额上,凉气一激,我微微睁开了眼睛,灯影里看见一双闪着亮光的眼睛正看着我,慈祥中带着焦急的神情,原来是闻先生!他的手抚在我的前额上久久没有拿开。我完全清醒过来,两行眼泪流到了我的耳边。在闻先生的极力建议下,团里派了内科主任袁医师,买票乘车护送我到贵阳去,经过治疗,半个月后才痊愈。


进入贵州境内,放眼望去遍地是山,且时常下雨,土地贫瘠,本地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形容得恰如其分。人民如此贫苦,但贵州的地方当局却强迫人们饿着肚子种大烟,路两边到处都是罂粟花。这让旅行团的师生们感到气愤,同时心情沉重。沿途的人民看着旅行团的“洋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也怀有戒心。但发现这些路过的陌生人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还将一部分饭菜送给穷人,这些本地人才逐渐敢和师生们接近。


当地的农民向旅行团的师生讲述红军纪律严明,官兵平等,不拉夫,不抓壮丁,秋毫无犯,开仓济贫,助民劳动等故事。一个农民骄傲地回忆自己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场景,说毛主席、朱总司令穿着和红军战士一样的军装,说话和气;接着又说起他的儿子不久前被抓了壮丁,提起这件事,这位朴实的农民一脸气愤,后悔没能让儿子早点参加红军。闻一多听了关于红军的故事,指着一旁石碑上的“万古流芳”四个字,若有所思地说,这就是“口碑”。


旅行团出发前,长沙临大学生刘兆吉想起了不久前闻先生在“诗经”课上讲过:


“有价值的诗歌,不一定在书本里,很多是在人民的口里,希望大家到民间找去!”


于是,他萌生了沿途采集山歌的想法。当他把这个打算告诉老师后,闻一多十分支持,并爽快地答应做此次民歌搜集活动的导师。一路上的师生交流,让刘兆吉终生难忘。2001年,已是88岁高龄的刘兆吉还能清楚地记起当年闻先生和他在途中讨论歌谣的情景:


在两个多月、三千五百里路程中,我尽量争取机会向他请教。晚上在沿途山村农舍临时住宿地,与他讨论搜集的民歌。闻先生和学生们同样席地而坐,在菜油灯下……高兴地审阅我搜集到的民歌。有时捋须大笑,赞不绝口。老师的期望和鼓励,使我干劲更大。


旅行团达到云南沾益后,刘兆吉从一座破庙的墙壁上抄了一首民谣:


“田里大麦青又青,庄主提枪敲穷人,庄主仰仗蒋司令,穷人只盼老红军。”


他将抄好的民谣拿给闻一多看时,闻一多兴奋地说:


“这才是人民的心声呀!红军受人民的爱戴,由此可知。”


在行军结束后,刘兆吉在他沿途采集的2000多首各类歌谣基础上,精心挑选出771首歌谣,汇编成为《西南采风录》。出版前,他请闻一多写序,闻先生欣然同意。


旅行团所到之处,当地人民都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 贵州玉屏的民众把房屋腾让出来、打扫干净,欢迎旅行团师生入住;


• 炉山县(今凯里市)政府为旅行团举行了一次汉苗联欢会,少数民族群众吹起芦笙跳起舞,大家也跟着载歌载舞,一起联欢;


• 云南平彝县(今富源县)专门派保安队到贵州、云南交界的亦资孔迎接师生们;


• 沾益的地保挨家叮嘱当地的商店不要哄抬物价;


• 马龙县早早地准备好住宿地点,等待旅行团的到来。


旅行团一路上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庆祝台儿庄大捷,师生们在安南县举行了游行大会,人们敬佩这些肩负保存民族文化命脉使命的远方来客,也深深被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徒步前行的毅力所感动。


1938年4月27日下午,旅行团抵达昆明东郊大板桥。这时,闻一多和李继侗的脸上不知不觉竟已蓄起美髯,两人相约,抗战一日不胜利,一日不剃,结果这一留就留了8年,也传为一段佳话。


28日,旅行团出发至昆明城,这是最后一段路程,大家精神饱满,鼓足了劲头,一小时就到了昆明城下,由东门入城。


热烈欢迎湘黔滇旅行团


先期到达的师生来到了拓东路欢迎,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和其他几位负责人也前来迎接,几位教授夫人还献了花篮。旅行团的到来也受到了昆明市民的热烈欢迎。迎接仪式后,旅行团师生们来到圆通山集中,梅贻琦先生致欢迎词。


梅贻琦校长亲自迎接


至此,湘黔滇旅行团行程胜利结束,历时68天,横跨湖南、贵州、云南三省。


在这段1600余公里的旅途中,自始至终坚持走下来的教授只有闻一多、李继侗、曾昭抡三人。


在长沙出发前,好友杨振声曾打趣闻一多说:


“一多加入旅行团,应该带一具棺材走。”


当他们在昆明相逢时,闻一多笑着说:


“假使这次我真带了棺材,现在就可以送给你了。”


湘黔滇旅行团之行,使闻一多感受到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抗日的决心。最重要的是一路走来,他看到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和贫困、文化的落后,通过接触人民,回到了人民当中,发现了人民的力量。这为他最后走上为民请命的道路奠定了经验基础。


完成了这次壮举,闻一多很自豪地给夫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把一路走来的步行、食宿等情况做了介绍;并告诉夫人他得到了一次锻炼,身体比以前更好了,“现在是满面红光,能吃能睡,走起路来,举步如飞”,还留了一副极漂亮的胡须。另外,他还告诉夫人,因为房屋尚未修理好,在昆明顶多待3天就会随文法学院搬到蒙自。



来源:学习强国

爱国将领的故事有哪些2

前言

15世纪中期,倭寇时常袭扰我国两浙、两广地区。

明军大多配备长刀、短刀,武器实用性很低,与倭寇交战时,吃了不少倭刀的亏。

抗倭名将戚继光通过对倭刀的研究,融入了中国刀具的特点,改良出了一款威力不输倭刀的“戚家刀”。

此刀长五尺,与倭刀相差无几,刀形狭长、刀刃较薄;重量比较轻,便于挥砍、穿刺。

在刀法上,戚继光通过大量的操练和摸索,对辛酉刀法、苗刀法进行改革,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戚家刀法”,对倭寇造成最大伤亡。

400年后,倭寇再次侵犯华夏。

1941年4、5月间,刚遭遇“皖南事变”的新四军再遇强敌,国民党调来青海骑兵八师,猛扑驻扎在大小营寨的新四军。

加上日军的骑兵部队对我军实施包围,长期在南方抗敌的新四军由于缺乏对付骑兵的经验,损失惨重,令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悲愤不已。

彭雪枫痛定思痛,采百家所长,设计出一款新式马刀,它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雪枫刀”。

1942年夏,大批日军骑兵外出抢粮,第四师骑兵团主动出击,“雪枫刀”首次投入实战就大显神威。

四师骑兵仅用时不到9分钟,300多名日军就被我骑兵团马刀砍倒大半,战士们大胜而归。

关于“雪枫刀”的背后还有哪些传奇故事吗?

图|“雪枫刀”旧照

一、五卅运动爆发,彭雪枫积极投入反帝爱国的革命洪流

彭雪枫,原名彭修道,1907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5岁那年,彭雪枫跟着教私塾的祖父彭如澜念书认字。虽然自家祖父是私塾先生,毕竟过去的那套四书五经早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家人们都想把彭雪枫送往私塾系统的接受文化教育,无奈囊中羞涩,凑不出学费。

彭如澜这时想起一个好主意,老年间一些地主老财家里会请伴读。

伴读类似于古装剧里的书童,替富人家的小孩整理杂物、干一些粗活;作为回报,书童可以一起上学。

于是,彭如澜为彭雪枫找到了一户富人家,作为他家的子弟伴读,进入伯父彭延庆的私塾学习。

因为是伴读,彭雪枫得以免除全部学杂费,还能跟着主人家蹭一顿饭吃。

当然,那些富家子弟总是颐指气使,经常捉弄穷人家的小孩为乐。

不过,他们却遇上了彭雪枫这个“硬刺头”。

别看彭雪枫家庭条件不如这些富家子弟,但他从来不卑不亢,该自己办的事情,彭雪枫会一丝不苟地把它全部完成。

若是有人想欺负自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就是有这么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有一次,伴读的富家子弟来了兴趣,非要让彭雪枫趴在地上学狗叫,振振有词道:“你趴在地上学狗叫,我给你外国糖吃。”

大部分孩子或许会就范,可彭雪枫却冷冷地看着那个富家子弟,好半晌才从嘴里吐出一句话:“你怎么不趴在地上学狗叫,我也给你糖吃。”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富家子弟不依不饶,一定要让彭雪枫磕头赔罪,手上还带着些小动作。

彭雪枫可不惯着,他从小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练过武,身体素质远远超过那些四肢不勤的富家人。

他抬手就是两拳,把那个富家子弟打得嗷嗷痛哭。

最毒还是“富”人心,下课后,数十名半大不大的小孩把彭雪枫团团围起来,说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彭雪枫毫无惧色,他知道自己双拳难敌四手,还是秉持“逢敌必亮剑”的态度与孩子们扭打在一起。

图|青年时期的彭雪枫

彭雪枫抓住为首的一个人,拳头就往他脸上招呼,其他孩子看到彭雪枫如此凶恶,很快就一哄而散。

说来也怪,从这之后富家子弟根本不敢主动招惹彭雪枫,掉过头来对他毕恭毕敬。

彭雪枫很懂得分寸,只要别人不招惹他,他更不会主动去占别人便宜。

时间转眼来到1921年,已经14岁的彭雪枫学完了小学全部课程。

这一年秋天,彭雪枫离开河南老家,前往天津投奔在此地教书的叔父彭延庆。

经过叔父的举荐,彭雪枫被天津南开中学破格录取。现实问题接踵而至:既然要去南开中学念书,必定要交学费杂费,这笔钱从何而来呢?

好在经过叔父的申请,第一年南开中学未收彭雪枫学费;第二年,叔父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彭雪枫交了学费。

初三时,南开中学迁址到北京南郊团河改名为育德中学,彭雪枫若想继续完成课程,首先要跟着学校一起前往北京,其次凑出最后一年的学杂费。

彭延庆原本想最后努努力,帮助他完成学业,可自己一家人也是要生活的,那个年月兵荒马乱,普通人想挣钱攒钱非常不容易。

彭雪枫考虑到叔父家庭条件不好,他准备放弃学业,在天津随便找个工作糊口。

万幸,时任育德中学的校长余心清很欣赏彭雪枫。在他的安排下,彭雪枫得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继续完成学业。

彭雪枫在育德中学的附属小学授课,一个星期要上七小时,一个月可以拿到十元钱报酬。

扣除学杂费后,彭雪枫还能剩一点,他把剩余的工资拿去购买了大米、蔬菜,再把它们全部送到叔父的家里。

彭雪枫非常清楚,若不是叔父这几年来对自己的照顾,他绝不可能在人生地不熟的天津生活学习,更别提进入南开中学这样的名校念书。

从这点上看,彭雪枫虽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不忘初心,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是非观念存于心中。

作为农家孩子彭雪枫能进入大城市学习,殊为不易。

天津与北京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摇篮,许多政治风潮从国外传入国内,学校就是这些新思想的发端起源,彭雪枫避免不了地与这些新思想、新风潮产生接触。

他还专门为这件事情与叔父进行过讨论,彭延庆一再叮嘱彭雪枫千万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更不能牵扯进入政治。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勤学苦读,将来考上大学,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把家里的亲戚接往北京,这才有光明的前程。

既然叔父都已经发话,彭雪枫平日里刻意地避免那些政治新风潮。但他接受了新式教育后,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彭雪枫觉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处乱世,我等热血青年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若大家都置身时代大潮之外、独善其身,中国将永无出头之日,全国四万万同胞会任人宰割。

更重要的一点,彭雪枫一路走来,他见识了太多底层贫民的生活。穷人家的孩子别说上学念书,就连吃一顿饱饭都是一种奢望。

自己是幸运的,得到了祖父、伯父、叔父等长辈的关照,才一路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天津念书。

图|英姿飒爽的彭雪枫将军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不幸的,他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彭雪枫思绪万千,他很想听从叔父的话,将精力全部用于念书学习上。

可作为一名中国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彭雪枫更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新中国的发展,让孩子们吃饱饭、有书念。

带着这种想法,彭雪枫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独秀文存》等进步刊物。

这些书为彭雪枫叩开了共产主义的大门。

二、转战山西,彭雪枫接连立功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彭雪枫积极投入这一反帝爱国的革命洪流。

叔父看到彭雪枫居然参加革命,破天荒地对他说了狠话,让彭雪枫赶紧回头,千万不要与共产主义扯上关系。

此时的彭雪枫已彻底觉醒民智,他反倒苦口婆心地劝解叔父,让他也加入进来。

二人谁都不服谁,彼此分道扬镳。

我们不能说彭雪枫是无情冷酷的,居然对好心资助自己的叔父这么无礼,

常言道——自古忠孝难两全。有国才有家,国将不国,任何空谈、独善其身都会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反帝爱国。

因为在一系列爱国运动中彭雪枫表现突出,他被选为育德中学学生自治会长,从此成为“学运领袖”。

一方面彭雪枫积极发动同学深入农村,到北京南苑、大兴等地召集群众大会,声讨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罪行。

另一方面,彭雪枫冒着被伪警察逮捕的风险与师生们当街演讲,让许多青年学子和爱国人士加入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

同一时间,中国共产党先驱之一邓中夏在育德中学秘密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党支部。

1925年6月,彭雪枫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成为共产党员后不久,彭雪枫担任北京汇文中学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领导北京东城区学生运动。

彼时,轰轰烈烈的北伐运动拉开大幕,上千所北京大中学校的学生声讨军阀张作霖,为北伐军加油助威。

彭雪枫作为“学运领袖”,他经常带头冲在前面,与同学们一起高喊“打倒军阀张作霖”、“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还把这些宣传标语贴到了崇文门、王府井大街。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彭雪枫领导的游行示威活动收获颇丰,不仅为我党在学生团体打下了好名声,同时揭开那些反动军阀的丑恶嘴脸。

1930年5月,彭雪枫奉命到达中央苏区,在何长工、李灿领导的红五军第五纵队任第三大队政委,后升任红三军团红八军第一纵队政委。

1930年7月,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进攻长沙,彭雪枫率领第一纵队首先攻入长沙,活捉两名敌团长,砸开监狱,释放了“马日事变”中被捕的同志。

长沙战役后,彭雪枫调任红二师政委,因为率部首攻长沙救出被围的军团政治机关,受到了彭老总的嘉奖。

图|彭雪枫与陈毅(图右)

1932年8月,红二师师长郭炳生诱骗红五团指战员临阵脱逃。

时任红二师政委的彭雪枫闻讯,带了15个战士前去追赶。

临走前,师部首长担心彭雪枫的安危,劝他多带些人。

彭雪枫摇了摇头:“我不需要带太多人,因为这次前去不是和他们打仗,而是要让那些对革命失去的红军指战员,重新燃起斗争的信心。

人少目标小,作战灵活更大,还是要拿出诚意把他们劝回来。”

彭雪枫与这15名战士整整追赶了5天5夜,终于追上了郭炳生一伙。

反复劝说无效后,彭雪枫对红五团将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除郭炳生之外,其他受到蒙蔽的红五团指战员重返革命阵营,将损失减小到最低。

中革军委听闻此事后,特别授予彭雪枫“红星奖章”。有人打趣地称呼彭雪枫“浑身是胆、当今子龙”,这个称号也在中央苏区流传开来。

1933年5月,彭雪枫调任红三军团红四师任政委;长征途中,彭雪枫一直在前锋部队工作,担任红五师师长;1935年初,中央红军在贵州重新整编,原红五师缩编为红十三团,彭雪枫调任该团团长。

红十三团战斗力很强,彭雪枫率领该部完成了各种艰巨任务。在二渡赤水中,红十三团先后夺取娄山关、老鸦山、占领遵义城,掩护了大部队的顺利转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顺利抵达陕北吴起镇,彭雪枫奉命执行殿后任务,率领红十三团与马家骑兵进行一场恶战,表现十分出色。

毛主席写诗称赞彭德怀指挥有方,同时感叹:“彭雪枫这样的人才过于难得啊。”

1936年,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山西,然后回师陕北。

固守一方的阎锡山遭红军严厉打击,思想态度开始转变,有意与红军一致抗日。

1936年11月,彭雪枫受党中央派遣,化名彭雨峰前往山西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彭雪枫名义上是以党中央代表的身份进行统战工作,私底下他要争取阎锡山与红军联合抗日。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军抓住蒋介石,迫使南京政府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统一战线,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阎锡山颇感震惊,他之前领教过红军的厉害,加上对蒋介石意图染指山西的不满,同意与红军展开合作。

为了表现诚意,阎锡山派自己外甥梁化之与彭雪枫进行秘密接触。

这一时期的彭雪枫遵循党中央指示,做了大量工作,让阎锡山保持中立,不接受南京政府命令、不出兵攻打西安。

1937年初,经过反复工作,阎锡山同意红军在山西设立贸易点,向陕北运送各种物资;允许红军在山西太原设立电台,达成了双方合作成立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协定。

远在陕北的毛主席接到彭雪枫的工作报告后,他老人家当即说道:“稳住西北、推动华北,团结抗日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彭雪枫不辱使命,他真是好样的。”

1937年,日军单方面挑起“七七事变”,国共两党经过谈判,达成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东进山西抗日的协议。

图|彭雪枫与妻子林颖

彭雪枫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主任。

因为彭雪枫之前在山西与阎锡山打过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为八路军出征山西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还为八路军大量吸收了青年知识分子。

眼看八路军在自己的地盘上越做越大,阎锡山打算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令八路军经陕西吴堡镇出张家口,替他守住山西的东北处隘口。

彭雪枫据理力争,最终说动阎锡山收回成命,还从他那里搞到了100万发子弹、200支冲锋枪、5辆汽车。

山西忻口会战时,彭雪枫听闻阎锡山想故技重施,准备把八路军129师调到忻口正面进行阵地战。

彭雪枫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正在太原的周总理,周总理向阎锡山明确指出:“以当前八路军的实力没法和日军硬拼,只能帮助国军主力部队进行游击和骚扰战。”

同时,八路军方面将阎锡山这一想法传给了媒体,迫于各方面的舆论压力,阎锡山最后收回成命。

若阎锡山执意利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把八路军129师调到正面与日军死拼,我军没有任何拒绝理由毕竟当时是国共统一战线。

可这样一来必定会让129师损失惨重。

忻口会战结束后,周总理亲自找到彭雪枫,当着众人面骄傲地说:“雪枫,你这份情报换回了几千名八路军将士的性命,我代表他们向你表示感谢。”

三、组建骑兵,“雪枫刀”大显神威

1938年,彭雪枫受党中央委派抵达河南确山竹沟,出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建立新四军竹沟办事处,兼任办事处主任、省委军事部长。

1938年9月,彭雪枫在竹沟组建了一支300余人的抗日武装。

10月至11月,彭雪枫率领游击队从竹沟出发,向豫东敌后挺进,与萧望东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会合,合编为三个大队,共1000人左右;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这一时期,彭雪枫先后会晤国民党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第七十七军军长何基沣、第十三军军长张轸,与他们达成团结抗日的协议。

大家可别小看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若不是彭雪枫长期在敌后进行艰苦卓绝的统战、建立抗日联盟等相关工作,团结了国民党爱国将领,孤立反共顽固势力,就没有日后的中原抗战。

1939年,新四军游击支队先后建立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以及永城、萧县、宿县、亳州等5个县级人民政权,成立了豫皖苏边区党委。

此时的游击支队共有5000人,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委员政委。

1940年11月,已经成为日军眼中钉,肉中刺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与敌展开正面作战。

侵华日军从徐州、蚌埠、宿州纠集了5000余名日伪军,配备30多辆坦克、3架飞机,准备进攻涡阳、蒙城。

彭雪枫率部在日伪军必经之路的板桥镇进行伏击。

战斗一触即发,新四军在彭雪枫的正确指挥下,成功伏击日军汽车队。

彭雪枫不恋战,他赶忙命令部队退回板桥镇,依托有利地形和预先挖好的防御工事,抗击日伪军的冲锋。

图|新四军骑兵团

此次战役,彭雪枫率部成功摆脱了日伪军的纠缠,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消灭1200余名日伪军、击毁2辆坦克、17辆汽车、击落一架敌机的重大胜利。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党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八路军第四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担任师长兼政委。

此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进攻华中地区,新四军遭日寇和反动派的夹击,形势岌岌可危。

彭雪枫审时度势,他冷静地分析了当前形势,先是动员军民进行反“扫荡”,抓住时机歼灭了盘踞在安徽太和、界首、蒙城、涡阳的2000余名日伪军。

后腾出手来,分出部分兵力与反动派进行战斗。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新四军第四师苦战后损失很大,退回津浦路以东。

1941年4月,在淮南津浦路西反顽战斗中,新四军第四师11旅32团和抗大四分校,在平原地区遭遇反动派青马骑八师。

因为长期在南方抗敌的新四军缺乏对付骑兵的经验,导致32团吃了大亏,部队伤亡惨重。

彭雪枫痛定思痛地总结教训,他认为在平原地带与日伪进行周旋,没有骑兵非常吃亏。

所以彭雪枫当即作出决定——组建属于新四军的骑兵部队。

1941年8月,彭雪枫拿出3万元巨款用于组建骑兵团,从西路军请来周纯麟担任骑兵团团长。

简单提一句,周纯麟曾在新疆接受过苏联红军教官的系统骑兵训练,乃一位身经百战的骑兵教官。

彭雪枫想按照苏联“红色哥萨克”的方式打造新四军的骑兵部队,目的就是想将新四军的骑兵团打造成一支拥有强大突击力的部队,能在正面作战中掩护大部队顺利转移。

说干就干,彭雪枫为组建新四军骑兵团倾注大量心血。自幼学武的彭雪枫吸收了哥萨克传统军刀“恰西克”和日军“32式骑兵军刀”特点,亲自设计了一种刀身细长、刀背轻薄,锋利便于挥砍的马刀。

图|正在训练的新四军骑兵部队

好刀还需好钢造,彭雪枫让工匠用根据地能找到的所有精钢进行锻造。

试验品出炉后,彭雪枫拿起刀施展了两个动作,他认为这种新式军刀一定能克制日军的骑兵刀。

分发到骑兵团后,战士们对这种新式马刀爱不释手,将其亲切地称之为“雪枫刀”。

是骡子是马还得牵出来遛遛。

1942年夏,大批日军步兵、骑兵外出抢粮,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主动出击,首次投入实战。

因为“雪枫刀”比日本军刀长5厘米,在9分钟的时间里,骑兵团将三百余名日军骑兵斩落马下,另80个日伪军举手投降。

经此一战,新四军骑兵团声名鹊起、威震两淮。

1944年10月,在河南永城与安徽涡阳的交界处,第四师骑兵团与国民党骑八师狭路相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我军骑兵团先用轻机枪扫射和掷弹筒打乱对手战斗队形。

接着骑兵们纵马疾驰、挥刀冲锋,凭借着“雪枫刀”与犀利的刀法,第四师骑兵团击败了一个敌人骑兵师的传奇。

屡战屡胜的新四军骑兵团成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红色哥萨克”。

然而,此时的彭雪枫将军却已不幸壮烈牺牲。

1944年8月15日,彭雪枫率部挺进河南。

9月11日,在拔出汉奸李光明部据守的商丘市夏邑县八里庄据点时,彭雪枫为更好地观察战场形势,站在围墙高点指挥战斗。

因夜色降临,能见度不佳,彭将军不幸被流弹击中左胸,牺牲年仅三十七岁。

噩耗传到延安,毛主席震惊万分,他流着泪说道:“小小的八里庄竟然损我一员大将!”

1945年2月,7000多名淮北军民将彭雪枫的灵柩迎到了大王庄。

2月4日至2月6日,约1.7万余名各界群众齐聚大王庄,参加彭雪枫将军的追悼大会与安葬仪式。

毛主席、朱德、周总理、刘少奇、彭老总等中央领导代表,在延安举行了彭雪枫同志的追悼大会。

结语

值得一提,彭雪枫一手创建的骑兵团在解放战争中也有起用。

图|2009年,淮北彭雪枫雕像正式亮相

1949年初,淮海战役最后阶段,已经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的骑兵团(原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他们一天内疾驰100余里,歼灭国民党6辆坦克。

这一切都是拜彭雪枫将军所赐。

参考文献:

[1]彭雪枫:南征北战以身殉国,作者龚金星 毕京津,共产党员(河北) 2021年Z1期

[2]“雪枫刀”最美的瞬间,作者李啸,解放军生活 2015年05期

爱国将领的故事有哪些3

四川干部大会上特殊的一幕

1960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朝鲜战争中担任司令员的邓华将军,因特殊情况被安排到四川地方任职。

图|邓华上将(中)

在一次四川干部大会上,出演了这样的一幕:当时的邓华将军坐在台下,而主席台上的一位将军发现了他,当即便邀请邓华老将军上主席台落座。

而这位将军,正是当时就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将军。

关于秦基伟将军和邓华将军的故事还得从抗美援朝战争说起。

本来,秦基伟将军和邓华将军是不会有什么交集的,而让两人命运相交的,大概就是他们那颗同样的为国请命而奋不顾身,时刻都想要奋战在第一线的爱国之心了。

邓华出生于红一方面军,在抗战时期任职于115师,解放战争时期则在东北野战军担任纵队司令员、四野兵团司令员。

秦基伟则出身于红四方面军,抗战时期任职于129师,解放战争时在中原野战军担任纵队司令员,二野军长。

按理来说,这两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太深的交集,但是因为同样炽热的爱国之心,他们终究是相遇了。

图|中国人民解放军

积极要求赴朝参战

解放战争时期,秦基伟所部为15军,这是一支在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强悍部队,是从地方武装升级起来的野战部队,隶属于第9纵队,在陈谢集团,原本一直负责配合作战,直到成立1年的郑州战役。

在该次战役中9纵取得了歼敌一万多人的好战绩,可以说是打出野战主力的威风,这也是9纵成立以来打过的最大胜仗。

在之后二野、三野发起的渡江中,秦基伟率领的15军,更是在4兵团司令员陈赓的指挥下,对敌军展开了千里追击战,一路经过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数省,先后对方白崇禧集团,粤系余汉谋部,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消除了敌军外逃的可能,将其全部拦在了我军的包围圈之中。

之后秦基伟又率领15军到达了大西南,在川滇黔康边境,开展了剿匪平叛的任务。15军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总计俘获了二百多名匪首。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朝鲜战争爆发了。秦基伟得知之后便一直对此事上心非常。

直到1950年10月,当第一批志愿军开赴朝鲜之后,秦基伟终于坐不住了,他向上级领导强烈地表明了自己想要入朝作战的想法。

而此时,秦基伟还不知道上级对他的任命原本是西南军区公安部队的司令员。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公安部队。

说起公安部队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是如果说武装警察部队,绝大部分的人相信都会知道。

其实公安部队,就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前身。

主要职责是内卫任务,像剿匪、平叛等。

公安部队在1955年正式改为公安军,是与陆、海、空、防空军并称的第五大军种。

1957年公安军军种番号撤销,到了1959年,又正式整编,更名为武装警察部队。

图|秦基伟

于是,战斗情绪热烈的秦基伟,就在西北军区干部会议上,主动向上级请战,以15军目前没有兼任地方的任务,加上其、15军的各部结果都比较是完整,各级军官都应该去到前线历练,并且所属各师的主要领导都纷纷请战为由,要求赴朝参战。

后经过军区首长的慎重考虑,决定同意15军入朝作战的请求,将15军改编为志愿军3兵团15军,赶赴朝鲜。

原本是安排15军和12军、60军以及67军、68军等五个军,一并编入志愿军20兵团,兵团司令员为杨成武。可是由于朝鲜战场形势的变化,12军、15军、60军又被抽调了出来,组成3兵团,先开赴前线作战。

而此时,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的邓华,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已经赶赴朝鲜四个多月了。所以当秦基伟到达朝鲜之后,就很自然地和其成了直属关系。

不得不说的是,秦基伟和他所率领15军,确实是一支敢打并且能打的部队,在进入朝鲜作战之后,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图|秦基伟

敢打能打的15军和上甘岭战役

建制完整的15军在入朝后,很快就投入了作战中,尤其是在针对敌军强大的制空权上,他们更是成为了志愿军全军学习的楷模。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这时我国的空军力量还十分地薄弱,而美军却早已有了十分完善的空中部队,拥有十分强大的制空权,这也是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争上所必须要面对的一大困难。

而秦基伟而率领的15军,则使用了空射的方法来对付美国的空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第五次战役中,15军以对空射击作战的手段,成功击落、击伤的敌军飞机多达83架,这样突出的成绩,还获得了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

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15军更是在芝浦里打阻击,成功地掩护了主力部队撤退,保全了志愿军的有生力量。

这些成绩,都让志愿军的总司令彭德怀和副司令员邓华对秦基伟和他率领的15军,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15军最出名的战绩还不是这些。15军在朝鲜打了很多漂亮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甘岭战役。

图|秦基伟

1952年6月10月,美军突然对上甘岭地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以每天至少30万发炮弹的火力,对上甘岭地区发起无差别轰炸。

而当时驻守在上甘岭地区的15军,其阵地也不足四平方公里。

就是这样的一块弹丸之地,却要承受敌军每天几十万发炮弹的轰炸,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可是秦基伟并没有选择放弃阵地,而是制定了坚守阵地,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并且致电请示了当时为代理司令员兼政委的邓华。

邓华对秦基伟做出了决策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并要求秦基伟在能力范围之内,大量杀伤消耗敌人,粉碎敌军的攻势。

此外,邓华司令员还建议秦基伟要灵活运用坑道体系,让上甘岭的这座地下长城发挥作用。

最终,美军在15军这支铁血部队面前碰了钉子,并没有取得他们理想的战果,在两军反复地争夺战中,秦基伟守住了五圣山,没有让美军占到便宜。

图|秦基伟

而在上甘岭战役中,邓华将军则极大地支援帮助了15军,他调遣兄弟部队持续地为15军补充兵力,此外还调动了两个师的榴弹炮兵,以及2个团的火箭炮和2个团高炮部队各一部,交给15军的秦基伟指挥,充分保证了火力的支援。

此外,邓华将军还就近安排了各后勤兵战保障对15军粮食弹药的供应,并调了12军2个师拉了上去直接,增援上甘岭。

正是在秦基伟将军和邓华将军的指挥和配合下,15军才能够抓住战机,对美军展开反击。在经过四十多天激战之后,成功取得了最后胜利。

上甘岭战役打出国威、军威,秦基伟一战成名,彭老总还因此建议毛主席亲自接见他。可见上甘岭战役有多么惨烈和重要。

也正是在上甘岭战役之中,邓华和秦基伟之间,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战友情谊。

从中也能够看出来,秦基伟有多能打。

在之后的1955年,于北京中南海紫光阁礼堂举行的解放军将领的授衔仪式上,作为授勋人的毛主席为秦基伟授勋,还专门停了下来,对秦基伟说:“我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你是善打恶战、硬战的飞将军啊,今天祝贺你!”

秦基伟将军的传奇

秦基伟是典型的草根英雄,更是绝大多数解放军的代表。他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苦,秦基伟将军小时候就吃尽了生活的苦。少年丧父,又后丧兄,是靠着挖野菜、打短工,才能活下来的穷苦孩子。

直到1927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在秦基伟的家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年轻的秦基伟便积极地参加了当地的义勇队,成为了农民运动中的一员,最后参加了红军的他,更是成为了十里八乡都闻名的“红色少年”。

秦基伟正式加入红军的时间是1928年,那时候的他才14岁,正是我们靠在爹妈怀里享福的年纪。参加之后的秦基伟隶属于红四方面军,于是便顺理成章地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以及川陕根据地的开辟、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战斗。

之后,秦基伟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到了陕北。

图|红军长征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任命秦基伟为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司令员,并在之后前往晋冀豫军区,担任晋冀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之后又担任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长期为抗日斗争和反“扫荡”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秦基伟将军的一生,可谓是有勇有谋、屡建奇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如果要是其一生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除了上甘岭之战外,就应该是被西北马家军俘虏的故事了。

西路军与马家军交手

长征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长征之前,党中央并不是一开始就将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处作为目的地的。

一开始,党中央的目的地是尽可能地前往靠近蒙古和苏联的地区,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接受国际和苏联的资助,一开始党中央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当时党中央派出了一支部队,想要打通通往新疆的路线,开辟新疆根据地,实现本来的战略意图,这支部队就是历史上的西路军。

西路军的总指挥是徐向前元帅,秦基伟将军是其中的一个团长。

一开始,西路军从陕西、青海边境出发,一开始还是十分顺利了的,不过没多久就遭遇了严重的失败,遇见了马家军。

马家军由三股势力组成,分别是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是盘踞在青海地区的最大一股军阀势力。

马家军的三股势力原本在平日里的关系也并不融洽,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

这种微妙的关系原本也是我军想要利用的弱点,只是没想到,在得知红军的即将到来的消息后,这三股势力竟然很快地达成了战略同盟,在青海边境设置了重兵,等待着红军。

当红军刚刚进入青海、陕西地区时,就和马家军发生了遭遇战。

本来局面还不至于无法控制,但由于红军中一向有民族团结的政策,所以很多战士在对马家军的战斗中束手束脚,在加上路军不熟悉当地的地形,因此局面很快陷入了被动。

随后,又因此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身着单衣、缺乏补给的红军战士,几乎直接丧失了战斗力。

而马家军则很好地利用这个时机,对西路军实行了战略合围。

前后马家军的围堵,后有蒋介石派出的追兵,西路军将士虽然悍不畏死,但此时也陷入了绝境,这也是红军成立以来的最大打击:接近两万人的西路军,在这次战斗中伤亡人数高达一万多人,被俘超过两千,侥幸逃脱的战士不过一千人,而其中被俘的人,就包括秦基伟将军。

秦基伟将军率领的团,当时负责侧翼防守,在面对马家军骑兵冲击的时候,首当其冲,第一个顶上压力。

可是在战斗力大幅度损伤的情况下,面对骑兵强大的冲击力,秦基伟所部很快就被冲散了,秦基伟也和部下失去了联系。而其部,因为失去了指挥官的指挥,也因为群龙无首,很快随着大部队崩溃了。

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秦基伟虽然焦急万分,却也毫无办法,只能带着身边的警卫连突围。一开始虽然突围成功了,但是面对了无法躲避的寒冷和饥饿,以及持续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在后勤补给断绝,大雪封山的情况下,以及撤入祁连山脉的秦基伟将军最终还是不幸被俘了。

其实一开始秦基伟率领的部队,成功地摆脱了马家军骑兵的追杀,但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始终是粮食问题。

为了战士们的身体着想,秦基伟只能冒险,下令下山找当地的老乡,用团里最后的一点钱换点粮食,可也正是这个决定,给他自己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危险。

当时的解放军还没有在大西北打下任何群众基础,相反,马家军却是这里土生土长的部队,他们早已将悬赏红军的布告四处张贴。

所以,当秦基伟将军率下山之后,很快就被当地居民发现并上报给了马家军。

随后,马家军驻守在当地的部队立马闻讯赶来,秦基伟率部和其展开了血战,但是早已经人困马乏的红军战士,根本就无法战胜以逸待劳却人数更多的敌军,最后还是无奈被俘。

唯一值得幸运的是,马家军的人虽然抓住了秦基伟一行人,但是他们却没有人认识秦基伟。

因为红军战士当时的传统,领导和普通战士的穿着其实都一样。

所以在审讯的时候,秦基伟便谎称自己是个伙夫,以免敌人从他身上获取什么情报。

图|马家军屠杀被俘红军

可恨的是,西路军被俘的人当中,出现了一名叛徒,他为马家军指认了秦基伟的身份:团长。虽然身份暴露了,但是在敌人的审讯之下,秦基伟依旧镇定自若,并没有透漏任何消息给敌人。

本来秦基伟都已经快认命了,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负责审讯秦基伟的审讯官马禄,曾经受到过徐向前元帅的救命之恩。在得知秦基伟是徐向前的手下后,便没有再为难秦基伟,反而暗中保护他的安全。

终于,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后,秦基伟在被国民党押往西安的路上以解手为由,趁看守人员松懈,拼死逃了出来。在几经辗转之后,终于成功回到了延安,并开始了其彪炳史册的一生。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磨难,使秦基伟锻炼出了铁一般的意志,才能在之后的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结语

抗美援朝回国后,国家领导人安排秦基伟将军到云南军区工作,之后又安排其前往南京军事学院,与五十多位军以上的将领一同学习、深造。

毕业后的秦基伟将军,曾先后担任三大军区的司令员,分别是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政委。

图|秦基伟

在1988年,秦基伟将军出任国防部部长一职,成为开国以来,唯一一位开国授衔时不过中将,却能够担任如此要职的将领。

之后,秦基伟将军又在担任国防部长的同一年,成功晋升为上将军衔。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秦基伟之前,国防部部长全都是由开国元帅或上将担任,只有耿飚一个人是例外,但是他虽然没有军衔,却也被公认拥有上将级别的资历,秦基伟的前任张爱萍部长,也是1955年授勋时的开国上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