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有规划的小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19:41 作者:中国网 围观:

来了规划师,“画”出乡村新模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有规划的小故事有哪些1

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有一个沙滩村。沙滩村没有沙滩,有的是石板路、古樟树、老戏台……古韵悠然的街巷,绿水青山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前些年,沙滩村因异地重建新村,原有的老街、老屋逐渐破败,成为萧条的“空心村”。如何让古村落重焕生机?2013年,黄岩区邀请专业规划师团队,对沙滩村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如今,沙滩村已变成风景美、人气旺的“网红村”。

近年来,越来越多乡村规划师参与村庄分类、村庄布局、空间利用等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升了乡村规划水平,扮靓了乡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作为政府派驻至各乡镇的规划技术人员,乡村规划师从专业角度为乡镇政府开展规划编制、建设项目把关,为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意见和建议,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人才队伍。

不只是拆旧建新

“一开始听说上头派来乡村规划师了,村民都琢磨着规划师是干啥的。”回忆起最初介入乡村规划时的情形,河北省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张大兴仍觉得哭笑不得,“有村民问我们,乡村规划师就是给村里盖新房子的人吧?”

拆掉破败的旧房子,重建一批新房子,这是大多数人对乡村规划师的刻板印象。而事实上,统筹农村住房布局,只是乡村规划的一小部分。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副所长牛琦介绍,乡村规划的主要任务还包括:统筹乡村发展目标、生态保护修复、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统筹产业发展空间等。

在河北省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这里原是一个不邻交通干道、不靠县城集镇、没有工副业、没有矿产资源的典型农业村。在乡村规划师的帮助下,村两委和全体村民共同定下了李营村发展的规划。

如今,走在李营村新改造的红心广场上,以红色为主基调的鲜明党建特色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李营村还规划了合适的产业发展路径。村子周边,100个生态大棚、361个温室大棚和1300个中冷棚,四季出产各种蔬菜苗木,产品远销西藏、新疆、内蒙古、广东等地。村民们都说:这个规划对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对于乡村建设发展至关重要。“科学推进乡村规划,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高伟这样说。

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沙滩村,帮助乡村规划发展的是一位“布袋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这些年来,每隔两周,他都要到黄岩待上几天,参与了沙滩村蝶变的全过程。杨贵庆总是背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水笔、图纸、尺子等工具,方便他随时画图。村民们人人认得这位“布袋教授”。

跟着杨教授在村子里转,就是最鲜活的乡村规划教学现场。“这里以后要建成天井,可以坐着喝喝茶”“这个台阶太突兀了,一定要抹平”“这个木雕太美了,千万要保留”……杨贵庆常常是边走边说边比划,大到整个村庄的发展与外部连接,小到一条人行道上地砖的铺设,他都要关注。

在杨贵庆看来,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地推倒重建、拆旧建新,古村落、古建筑承载着乡愁,是宝藏,必须修旧如故、去芜存菁,通过功能注入,开展有机更新。在他的指导、规划下,社戏广场成了文化休闲场所,兽医站“变身”乡村物流中心,柴火房改造为图书角和休闲吧,旧粮站打造成精品民宿……沙滩村入选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游客纷至沓来,年轻一辈也纷纷回乡创业。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张秋玲表示,乡村发展和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规划师需要通过其专业素质,把乡村治理者和村民凝聚在一起,共商共议村庄的发展策略,从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到民居以及公共设施建设,为乡村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系统蓝图。

提供陪伴式服务

第一次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团结镇,尚未走进镇政府大门,村领导爽朗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乡村规划师,走!先去我们宝华村看看。”乡村规划师李玉霞至今记得这一幕。

成为乡村规划师以来,李玉霞大部分的时间都和村民们在一起。几年下来,她与团结镇结下深厚感情,无论走到哪个村,都有人热情地向她招呼,随时随地都能和村里人坐在田间地头聊一聊。“这样的经历让我对乡村规划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理解,必须用脚去丈量每一分土地,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像李玉霞一样,驻村,是乡村规划师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乡村做规划,不像在城市里建设新区。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思路规划乡村,看上去很美,却华而不实,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大多数乡村本就各具特色,做乡村规划,第一件事就是要到乡村去,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

抱龙峪是秦岭七十二峪之一,生态环境优越、历史典故众多。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就位于峪口。

以前,抱龙村存在着发展建设缓慢、对自然资源未能有效保护利用的问题。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村镇建设研究中心(北斗城乡工作室)一头扎进抱龙村,展开实地调研、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营工作,提出“山里讲故事,山外品生活”的村庄发展定位,期望抱龙村能成为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休闲度假打卡地,一个欣赏“诗和远方”的秦岭客厅。

在团队与政府、企业、村集体等多方共同努力下,抱龙村完成了村宅改造、中心公园、街角游园等多个项目,实现了整体形象提升。如今,这个都市近郊村庄既保留着乡土味道,也呈现出现代时尚的气息。三年间,先后有近20家民宿落户,抱龙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民宿村。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驻村规划师秉持共同缔造的理念,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村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为村庄建设增添亮点。

例如,村庄主路的防护墙,在设计中结合秦岭的山形山势,呈现出蜿蜒起伏的形态,村民在参与方案讨论中突发奇想:“我们抱龙村一直都没有‘龙’,你们看这墙曲曲拐拐的,多像一条龙啊!”于是,在驻村规划师的指导下,村民们叠砌小青瓦作为“龙鳞”,立放鹅卵石形成“龙脊”,建造出了“石龙”的龙身,又依据村里原有的景观,将“龙头”建在土地庙旁,把大杨树作为“龙尾”。

“青山抱水避喧嚣,龙瀑飞花居终南。”从此,抱龙村真正有了“龙”。往来游客无不赞叹这精妙的设计。

作为项目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德罡最大的感触是:乡村振兴不可一蹴而就,须久久为功。团队以“陪伴式乡建”为理念,至今还在持续性推动抱龙村乡村治理工作。

要让一张张蓝图变成乡村美景,乡村规划师的执行力至关重要。杨贵庆坦承,在指导乡村建设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挑战。有时候,村民甚至一些乡镇干部难以领会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要点,以至于“好心办坏事”,这就需要“陪伴式规划”。

“陪伴式规划是村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由规划师与村民、乡镇干部及施工队员等各方组成一个乡建同盟,提供全程指导。”杨贵庆说,同济大学团队采用的就是陪伴式规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规划师持续到现场跟踪,与乡镇领导、村干部、施工队长、地方设计院人员一起,边看、边肯定或提出意见,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此外,相关人员还会建立项目微信群,看了现场照片,规划师也能在线上及时解答问题。

有些专业术语,如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一词,村民不理解。村民希望拆旧建新,认为老房子没有价值。杨贵庆就解释说,低矮破旧的老房子连在一起,就像打牌时抓到手的一副“同花顺”,数字虽小但却是“王炸”,如果拆了其中一个就成一把废牌。这么一解释,村民一下子就懂了。

探索可推广模式

越来越多的村庄,在乡村规划师的助力下,找准定位,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产业的顺利发展。然而,相对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工作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农村规划人才不足、编制水平不高、规划和建设脱节等。

石楠表示,目前在中国,乡村规划师还没有纳入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从事这一工作的群体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等。现状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志愿行动,帮助很多乡村制定了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以官方形式招聘乡村规划师,进行了有益探索。

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在总结汶川地震震后重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首创了乡村规划师制度。2017年,《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修订,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乡村规划师制度进行固化。成都市政府出台《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主管部门相继印发乡村规划师年度考核办法、教育培训办法、工作流程等配套制度,还研发了乡村规划师信息管理APP。

经过十余年探索实践,成都逐步形成了乡村规划师“1573”模式。“1”即一个定位,乡村规划技术负责人;“5”指五大渠道——社会招聘、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选调任职、选派挂职;“7”是七大职责,包括规划决策参与者、规划编制组织者、规划初审把关员、实施过程指导员、乡镇规划建议人、基层矛盾协调员、乡村规划研究员;“3”是三大保障,即运行保障、管理保障、资金保障。

“‘1573’模式明确了乡村规划师制度为什么做、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佳介绍,12年来,成都市累计招募十批乡村规划师共520余人次,乡村规划师参与灾后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整理等聚居点建设项目783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1217个,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镇村规划成果。未来,成都将主动顺应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师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多方协同共绘美好乡村。

目前,发端于成都的乡村规划师制度,已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广。

在浙江,2017年6月,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广驻镇规划师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驻镇规划师制度。迄今,杭州市118个小城镇已实现驻镇规划师全覆盖。

在青海,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乡村规划师志愿服务试点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指出,将建立乡村规划师志愿服务队伍,按照“县管日常、市州管监督、省管指导”的三级管理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及工作考核,鼓励探索扎根化、陪伴化、基地化服务模式。

石楠表示,希望未来能大力倡导“乡村规划师+”模式,以乡村规划师为桥梁,引导高校师生、投资业主、乡村工匠、艺术家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乡村。

关于有规划的小故事有哪些2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奋斗者,正青春》,今天讲述90后女孩程桔带领一个“空心村”变成美丽乡村的故事。

程桔,1990年出生,24岁时毅然辞去在大城市的工作,回乡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8年来,她带领湖北省咸宁市大市村脱贫致富,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旅游名村,把一个“空心村”建成了美丽乡村,并因此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村干部“三顾茅庐”

24岁女孩辞职回乡

大市村三面环山,曾是崇阳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环境脏乱差、道路闭塞狭窄、年轻人流失严重,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当时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都很大,急需一个有思路、能力强的年轻人带领大家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村干部们商议后,想到了在广州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设计工作的程桔。趁着程桔回乡探亲,村干部三次去她家做工作,犹豫再三后,2014年10月,24岁的程桔辞掉广州的工作,回到家乡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并成功当选。

程桔对家乡的状况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刚回到村里的时候,进村的是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有些地方还是土路。整个环境比较脏乱差,垃圾堆在垃圾池里两三年没有拖。村里那时候没村委会,就在渡槽的房管所里借地方办公。”

△程桔(左)与村民一起清洁村庄(受访者供图)

打通村里道路 发展富民产业

要彻底拔掉家乡的穷根,必须有个整体规划。程桔把在写字楼里撰写项目方案的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接地气的乡村工作上。虚心请教村里的老干部后,她为村里设定了“基础设施—产业—旅游”的整体发展规划。

△程桔与村民一起下地收花生(受访者供图)

“要想富,先修路”。一整套规划中,程桔将改善村里交通状况作为脱贫工作的切入口。然而她没有想到,修路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村民不太愿意把土地让出来。“在上湾那条道路进行硬化的时候,有一户党员,这条道路正好从他的菜地里过。当时我多次到他家里,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然后得到了他的谅解,主动让出菜地,别人看到了也都愿意把土地让出来。”

在政策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道路与主干道衔接上了,足够汽车来回穿梭,窄窄的河道也拓宽了。

路通了是第一步,村里发展什么产业好呢?通过请教专家,程桔决定依托村里的自然条件,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引进小龙虾养殖基地以及发展油茶等特色农业。

村民汪理军此前属于贫困户,为了给他引一条致富门路,程桔反复上门劝说。“听说我们可以帮他申请油茶苗的时候,他有点犹豫,怕之后资金跟不上。我们说帮他申请小额扶贫信贷,才慢慢打消他的顾虑。第二年油茶苗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顺利通过了验收,汪理军特别开心。他承包组里的荒山种了100亩,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的5户贫困户。”

△程桔走访当时的贫困户庞啟佑,了解生活情况(受访者供图)

从小女孩成长为“小丫书记”

从修路到发展特色农业,从制定规划路线到挨家挨户走访,看着程桔忙上忙下的身影和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们发现,这个姑娘不娇气,能扛事儿,开始亲切地称她为“小丫书记”。

在“小丫书记”的带领下,大市村的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并于2016年成为咸宁市首批成功出列的贫困村之一。截至目前,村里共发展8个产业基地、5个小微企业和1个小康车间,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就近工作,部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到村里。

△程桔(中)在扶贫车间(受访者供图)

大市村曾因出土国宝级文物——商代饕餮纹青铜鼓而闻名。现在,村里的渡槽、古树、古民居被重新打理后,成了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产业兴旺、旅游起步,曾经的“空心村”完全变了样。2018年,程桔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的干劲儿更足了。

小到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大到为村里招商引资、为全国两会建议,扎根乡村8年的程桔有条不紊,但背后也总有压力。“我一直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承担了我在这8年成长中所有的负面情绪。”

△程桔向老石匠庞西明了解石雕铜鼓情况(受访者供图)

如今,早已脱贫的大市村正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阔步前进。作为领头人,程桔笑着说,虽然自己的皮肤比在广州时黑了几个色号,但心里的成就感、满足感多了好几倍。

【青春独白】

青春最美的颜色是炽热的心火。乡村工作千头万绪,但我坚信只要脚踏实地,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干,就一定能水到渠成。我将把乡村工作当成一项长期工作,致力于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监制丨王磊

审稿丨樊新征

记者丨朱敏 彭照 朱微兮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关于有规划的小故事有哪些3

新华社武汉10月2日电 题:湖北:创新驱动 促科技强省

新华社记者

从研发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到成为高新企业聚集地;从部分细分领域“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10年来,湖北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追求,持续推动科技强省建设。这里,日夜发生着与自主创新有关的故事。

追光之路

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创业者的梦想高地。在位于光谷的长飞公司,一座30米高的拉丝塔正高速作业,光纤预制棒经过约2000摄氏度的高温软化,以每分钟3500米的速度被拉成头发丝般的光纤。

10多年前,中国光纤光缆产品难以自给自足。长飞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回忆说,正是10年前,长飞公司决定对标当时国际上先进光纤预制棒工艺技术,进行攻关。

10年后的今天,长飞公司已实现预制棒到光纤、光缆的全链国产化,订单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光纤预制棒直径每增加1毫米都需要依靠大量的科研工作。”长飞技术人员邓芦斌指着一根直径230毫米、长3米的光纤预制棒说,这种光纤预制棒能拉1万多公里的光纤。

位于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2022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以“光”命名,因“光”扬名。10年间,光谷全面发力、不断突破,以中国信科、长飞、华工科技等科技企业为龙头,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独树一帜,瞪羚企业从30余家增至50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4300余家。

光谷以创新为动力,不断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带动上下游及湖北各地相关企业共同发展,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如今,光谷正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产业;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10年来,湖北规上工业产值迈上5万亿元台阶,15个产业营业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过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过万亿元。

科研沃土

激光微码雕刻装备2.5秒可完成30微米厚的手机玻璃盖板加工,激光焊接一台新能源汽车车身最快仅需43秒……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激光替代传统的低效率、高污染加工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工作(2022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家科见证了企业多次从“0”到“1”的突破。“10年前,一套高功率数控激光切割机床的核心部件都要依靠进口,现在,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邓家科说,华工激光作为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子公司,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用得起高精尖的工业基础装备。

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工激光早期只是一家销售规模不足7000万元的校办企业。10年来,华工激光累计投入30亿元,加大激光技术研发,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

“多年来,学校集中全校相关优势学科和人才队伍,为打造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说。

一批批重要原始创新成果在湖北不断涌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倾力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湖北全力打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试点。作为教育大省,湖北拥有各类高校129所、科研机构368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0个、高新技术企业14560家,承担着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使命。

丰富的科教资源为推动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不断助力湖北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使得一批批本土创新成果在湖北生根发芽,走向世界。

汇集人才

烽火通信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来,承担着中国通信领域的一大批重大科研课题。“目前,公司重点引进海洋通信、光棒研发、通信系统软硬件开发等专业领域的人才,提升关键领域技术实力。”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陈明存说。

10年来,烽火通信招收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22届毕业生总签约人数已突破1200人,较去年同期增加逾30%。

2020年3月举行的清华大学、湖北高校联合在线大型招聘会。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人才“注册制”“举荐制”、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10年来,湖北着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以湖北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在加快建设中,以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为目标,这条“走廊”正在孕育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创新中心、七大功能板块、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二大万亿产业集群……

着眼未来,这个已纳入湖北“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将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辐射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4市共赢发展,为强化湖北科创策源功能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方面,日益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五湖四海人才不断集聚;另一方面,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大有可为的沃土持续焕发生机,吸引更多人才慕名而来。(记者吴植、喻珮、田中全、乐文婉、余国庆、方亚东)

监制:赵丹平、李志昂

统筹:李凯、侯东涛、杨咏、夏小鹏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