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19:42 作者:高老倌vlog 围观:

讲好《金色的鱼钩》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高老倌vlog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有哪些1

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金色的鱼钩》故事:在红军长征中,一名炊事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来给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吃鱼肉,而自己只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最后这名炊事班长倒在草地上,后来那枚鱼钩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现在我们重温《金色的鱼钩》故事,让人心潮起伏。那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仍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讲好《金色的鱼钩》就是要增强服从意识。炊事班长受指导员的嘱托,照顾三名小战士过草地,这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任务,但他二话不说,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直至奉献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感召后人。可以说,服从是党员的基本素养,也是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如今,我们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态化,更要求我们讲服从顾大局,如果我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党的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基层贯彻和执行。对于一个拥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如果不讲服从,那我们怎么集中力量去办大事?遑论凝聚力和战斗力!

讲好《金色的鱼钩》就是要弘扬奉献精神。老班长明知自己身体微弱,为什么把鱼肉交给其他人吃呢?那就是革命情谊和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在电影《上甘岭》中,一个苹果,连队八个人轮流传了一圈,最后又传到了连长手里。每个人都想吃这枚苹果,但每个人都觉得其他人更适合吃这个苹果。在我们革命队伍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现在多数党员干部虽没有艰难困苦的经历,但也不能丢掉奉献精神。“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自愿放弃大城市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把生命无私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是当代人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党员干部要带着对人民的情怀,与老百姓一同盖好“半条被子”,走同一条路,真心实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他们真正过上好日子美日子,才能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

讲好《金色的鱼钩》就是要庚续奋斗精神。红军经过茫茫草地,条件极为险恶。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始终以不屈的意志和奋斗的姿态前行,书写一部感天动地壮丽史诗。我们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如今走向“强起来”,不少人在感到扬眉吐气的同时觉得终于可以“歇口气”“享受享受”,与其说当年选择艰苦奋斗属于无奈,如今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如若丧失奋斗精神那就是民族精神的萎缩。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不能松懈,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庚续伟大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地持续奋斗,努力创造属于这一代人的辉煌业绩。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一枚小小的鱼钩,其本身价值不大,但背后所蕴含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当代人从中汲取初心的力量,“加油、努力,再长征”!朝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有哪些2

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忆峥嵘岁月,传星火学习”党史教育实践团

通讯员/沈涵楠 徐芳婷

摄影/金逸 姚佳佳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团一百周年大会上呼吁广大有志青年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号召,2022年7月15日,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忆峥嵘岁月,传星火学习”党史教育实践团在金华琐园村开展支教活动,在祖国的花朵间将知识传播,将文化诉说

聚焦生活环境,落实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与落实,历来是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健康是1,事业、财富、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在安全教育课堂开课前,宁泽远老师借用耳熟能详的话语引发小朋友们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关注。

室内用电安全问题,到室外极端天气如何避开易发危险区域;从珍重生命预防火灾,到如遇火情采取紧急措施;从关注饮用水安全,到游泳防溺水,在讲解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展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安全观点。此外,小朋友们也不限于了解课堂内的知识,向老师们提问更多的生活安全问题,表现出对更多新鲜和未知事物的极大兴趣,一时间,课堂氛围踊跃,实践团队成员与孩子们有了更加亲密的交流。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孩子们学到了假期预防危险、保护人身安全的知识。

听东流水,掠三国风

在第二堂课上,洪娟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桃园三结义与董卓进京的故事,带领小朋友们走进《三国演义》的世界。通过严谨的文字背景介绍与图片放映,小朋友们了解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感受刘备、张飞、关羽从偶然相知到生死与共的友好情谊,初步认识到了袁绍、曹操、吕布等著名人物,并明白董卓在乱世逐步掌握国家大权的过程。在这四十分钟的课程中,洪老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竟引得两位小朋友凑到黑板前与老师近距离交流。

垃圾分类进行时,环保意识正当时

从2021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浙江省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为提高儿童的垃圾分类意识,培养环保节约的习惯彭骏驰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进行了垃圾分类相关课程。彭骏驰老师通过竞答的方式,从垃圾分类基本常识开始,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垃圾桶的颜色、垃圾分类桶的标志及其明晰其含义,掌握常见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也切身感受到,环保教育已逐步进入小学课堂,整合于课程主题中,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开发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多样的生态文明活动得以开展,生态文明的园外教育得到拓展。实践团队队员们相信,环境保护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上播撒,生态文明的愿景终在征途中实现。

科学不止,日日前行

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周子涵老师的科学课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当小孩子们得知可以亲手做实验时,他们显得十分激动,对即将到来的科学之旅充满期待。

在课程初始阶段,周老师先向小朋友们讲解课程中所运用到的科学原理,小朋友们听得一知半解,纷纷露出疑惑的表情,周老师神秘一笑,进入到实验环节。周老师先给小朋友们演示了虹吸实验,大家围在一起看到水从低处往高处流时都发出了惊叹的声音,记住实验步骤后,他们立马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实验,在动手工程中,孩子们逐渐了解到虹吸实验的原理,利用气压差创造了一个个漂亮的水柱。

科学课堂上,周老师通过实验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神奇的科学原理,小朋友们不仅释放了爱玩的天性,还近距离感受了科学的魅力。

追寻长征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为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大批骨干,也由此形成长征精神,赞颂不畏艰苦、坚持到底的人们。洪娟老师开启长征体悟课堂,带领小朋友们了解长征历史,培养长征精神。

“长征历时两年……”说到这,孩子们都无法想象,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促使红军徒步二万五千里。洪老师详细介绍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国共力量的对比、国内的形势以及三十年代共产党反围剿策略的变更等,让小朋友们了解长征之路的背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梳理时间线,小朋友们掌握了长征重要节点和长征途经地,得知了中央红军如何利用智慧和高超的作战技术在一场场战争中取得胜利,成功结束长征。

铺开茫茫草地的背景色,宣哲旖老师讲述了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让小朋友们来做故事游戏里的主角,自己决定故事的走向。

借用橙光游戏的模式和精心设计的择选安排,在十余个转折的选择中,宣哲旖老师在“是否服从病号跟在后面的安排”、“是否听党指挥,服从命令的优良作风”等问题上让小朋友们作为老班长进行选择,侧面赞美了主人公善良忠诚的高尚品格。通过分析老班长不吃鱼的原因,小朋友们感受到帮助是相互的,关爱也是互相的。宣哲旖老师深挖幼童内心的纯良,与孩子们一起探讨老班长善意谎言下令人动容的初心,小朋友们个个全神贯注,沉浸在感人的故事情节里。

最后,课堂以小朋友们朗诵《七律· 长征》中结束,在学习长征故事后,小朋友们用最响亮的声音朗诵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篇,气势磅礴,使人身临其境。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在其健康成长过程中,教育需到位。实践队表示,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课内外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支教是爱心的传递和知识的传播,本次乡村支教活动,旨在带来科学知识、传递美好品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为祖国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有哪些3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胃病,青稞面也快吃完了,炊事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着战士们没吃的日渐消瘦,也整日的愁眉苦脸,睡不好觉。

行军至一处池塘边,老班长看到有鱼跃出水面便喜出望外。他将缝衣针烧红了完成一个鱼钩去水池钓鱼给战士们。当晚,战士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一个红军战士吃完鱼后发现老班长没有动筷子就好奇的问道。

“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老班长咂摸着嘴,带着回味的语气说道。

然而小战士根本不相信老班长会提前吃鱼,就悄悄地跟着收拾碗筷的老班长,发现他竟然偷偷的捧着搪瓷碗在啃着几根草根和战士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一会儿就皱着眉头咽下去。

“老班长,你怎么……”年轻的战士失声喊道,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老班长支支吾吾,含糊的应付道。但是小战士根本不相信老班长的话,他说自己全都知道了,是老班长将鱼都给了战士们。

“小声点儿,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无奈之下,老班长只得叮嘱小战士不要将此事说出去。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不打紧,我的身体结实着呢……”

这是课文《金色的鱼钩》里描绘的红军过草地时的感人场景,老班长为了战士们吃鱼,制作了鱼钩,但是自己却一口都不吃。在真实的长征路上也有这样一位老班长的原型,他是至今仍然健在的老红军,在艰难的长征中他发明了鱼钩,并用其钓上了鱼。

博物馆的金色的鱼钩

如今,这枚鱼钩仍然被保存在军事博物馆中,虽已长满锈蚀,但仍能钩沉一缕奇异的光芒。

一、红军战士王玉清

课文中《金色的鱼钩》这个老班长的原型就是红军战士王玉清,他是至今仍然健在的老红军,跟随贺龙参加红军进行长征的时候,他才不到十六岁。

1955年王玉清夫妇

王玉清是贵州省毕节时威宁县人,生于1921年。由于家里贫穷,很小的时候王玉清就跟随父母逃荒到了黔西县。一天,王玉清和父亲在县城采买一些生活用品时,突然看到县城里平日作威作福的那些官老爷和地主豪绅以及国民党兵都仓皇的向外逃奔。

此情此景不由得令王玉清既振奋又不解。“是谁把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地主和狗官都打跑了呀?”王玉清不解的问道,但是他的父亲也给不出答案。

不过很快王玉清就明白了,是“红胡子”军队将这些地主恶霸赶走了。当时的地主和土豪都将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而且向老百姓宣传这些“红胡子”非常可怕,杀人不眨眼,专门吃小孩。

“我去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王玉清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冒着风险想要看清楚“红胡子”到底怎样。

可是,通过观察,王玉清却发现这些“红胡子”们并不像地主们说的那样凶神恶煞,他们对老百姓非常好,只是在面对地主和国民党的官老爷们才会凶狠。王玉清看着看着就不自觉的走了出来,碰巧遇到了一个红军战士。

“小朋友,你要去哪里呀”看着王玉清穿着十分破旧,这个红军战士明白眼前的孩子也是出自穷人家,便和蔼的问道。

“你,你们是‘红胡子’?”王玉清当时只有十四五岁,看到拿着枪的红军还是免不了会胆颤心惊,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拿枪的不是祸害百姓的官军就是土匪,但既然被发现了他也只好壮着胆子问道。

“不是‘红胡子’,我们是红军”这个战士看着王玉清笑道,随即又说道:“‘红胡子’是这些地主老财们对我们的恶意宣传,我们红军就是给穷人做主,打土豪劣绅的队伍”。

“我也想参加红军,可以吗?”王玉清听说红军是替老百姓做主的,就萌生了参军的意向。

“当红军很苦,你这么小,哪里吃得消”这个战士看着王玉清还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拒绝道。

“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我要参加红军,却解放更多向我这样的穷人,打倒地主和恶霸”王玉清的心中涌着一股热血,他坚定的回答。

后来,在王玉清的强烈要求下,他最终领到了一套军装,加入了红军队伍,并在部队出发前和父亲告别。王玉清没想到正是这样的一次偶遇和他勇敢的决定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

二、艰难的长征路

参加红军后,王玉清被分在了红二军团的军团部,成为了一名无线电战士。

“我很快就掌握了电台的那一套,贺老总也非常喜欢我,还经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然后将重要的电报任务交给我来传递”多年以后,在接受军网记者采访时,王玉清老红军回忆起当年为贺老总发电报的事情仍然有一些自豪和腼腆。

长征中的贺龙

当年的王玉清年轻,脑子也聪明,很快就掌握了电报的技巧,由于技术过硬,他还受到了贺老总的夸奖。让王玉清记忆犹新的是一天他还接到了朱德的亲笔签名电令,至今他仍然记得当时的电报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汇合一同北进。

“接到电令后我非常高兴,当即就将电文内容报告给了贺老总”王玉清老人兴奋的回忆道,他还沉浸在当年的金戈铁马中。

在渡金沙江时,由于江上没有桥,而渡船又小,贺老总还让大家砍树木做成木筏,然后将重武器放在上面,想尽办法的保存实力渡过了汹涌的江水。提起贺老总当年的模样,王玉清仍然记得非常清楚。

巧渡金沙江

“贺老总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豪气的说:‘老子胜利了,龙云你小子只能捡我的草鞋喽’”渡过金沙江的贺老总豪气满天,一席话逗的大家都笑了。

当记者让老人讲讲长征路上的一些感人的故事时,老人却摆摆手说:“哎哟,不讲了,没什么好讲的嘛”。虽然是这样说,但是王玉清老人又会不由得自己打开话匣子说道:“长征,实在是太苦了,一边要赶路一边还要和敌人战斗”。

看到老人兴趣来了,记者连忙抓住时机问起了当年的长征往事。

王玉清老人提到,当年贺龙率领的红二、四方面军在进草地前经过甘孜等地,这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这样的地方非常的缺乏物资,有钱都买不到许多粮食,因为那里的农业只有少量的豆子和小麦。但是军情紧急,各级干部也再三的提到无论如何都要成功的走出草地去陕甘宁和一方面军汇合。

“那么,进草地的时候你们都带了哪些干粮呢?”记者问道。

“战士们平均每人只有几斤炒面,这还是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才弄到的一点,但是根本不够用嘛,差的太多了”

“草地的路况非常的危险,大家白天行军晚上露营,一开始还能够保持一些建制,可是时间一长,有些人体力跟不上就自然而然的拉开了差距,这样的掉队很容易造成减员”

“是的,是不是我们在书山看到的一样,过草地太艰难了,还有沼泽”记者说道。

“不光如此,夜晚的住宿也并不容易,由于缺乏物资,扎营的帐篷也不够,有帐篷的就挤在一起,许多战士没有帐篷只能在树下或者避风处躲避,几十个人挤在一团这样会暖和一些”

好在贺老总总会鼓励大家,每当行军到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总会出现在我们这些直属队中,问大家累不累,如果没有首长的鼓励,我都不知道能不能走出绝境”。

但是,即使是这样,困难仍然很多,战士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粮。由于每人只有几斤炒面,进入草地没多久,王玉清尽管非常节省的吃,还是快将这些宝贵的粮食吃完了。当时的战士们没有吃的后就挖野菜、吃草根,想尽一切办法的去搞粮食,这也只是杯水车薪,许多人都处在挨饿的危险境地里。

三、发明鱼钩,拯救更多的红军战士

当时,电台班的班长是湖南人,他看到尚且还小的王玉清没了炒面,就将自己的炒面分了两把给他。

“我的粮食也不多了,你可要省着点吃啊,还不知道哪天才能走出草地呢!”班长叮嘱道。

“可是,班长你把粮食给你了,那班长怎么办呢?”记者听到此处不由得问道。

“我当时也是这么问班长的”王玉清老人说道:“但是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后来没几天,王玉清就和班长走散了,直到长征结束后他再也没见过班长。当红军部队到达延安后,王玉清还特意托人打听班长的下落,可没有任何消息。

“要是班长还在该多好”王玉清老人后来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总是说班长是他的救命恩人,而每当此时王玉清都会忍不住落泪。

后来的情况更加严峻,连野菜都找不到了,许多战士在饥寒交迫下倒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那时候,已经有些不成建制了,大家各走各的,不停的战友们从身边倒下”回想起最艰难的时刻,王玉清仍然是不住的摇头:“就连我也差点失去了信心,后来我走到了一处水沟边休息,看到水沟里有鱼,可是我已经没有力气去抓鱼了”。

回想到此处时,王玉清老人突然精神一振,这也有了他一生中最为荣耀和自豪的发明。

“当时我不敢下去水沟,即使里面有鱼,因为有些战士忍不住下去打鱼却再也没有起来”。老人一边回忆一边说道:“后来,我实在饿的没办法,就坐在水沟边把弄着军帽。就在这种身处绝境时,我看到了军帽上有两个缝衣针,为什么不用这个缝衣针做成鱼钩去钓鱼呢?我问道自己”。

说干就干,王玉清取出一根缝衣针,将缝衣针用火烧红后再用力使其弯曲,做成了一个鱼钩的形状。得到鱼钩后,王玉清又用线连接,做成了一个简单的钓鱼工具。

“就是靠着这个简陋的鱼钩鱼线,我调起了两条小鱼,当时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又能多活几天了”。有了王玉清的经验,这个方法很快在红军战士们中传开,而战士们也学着他取出军帽中的缝衣针制成鱼钩,再用这宝贵的鱼钩去钓鱼。

此举也拯救了许多濒临绝境的红军战士们的生命,后来的人生中,每当提起此时,王玉清都会特别的骄傲,这是他人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明”。

王玉清与女儿

革命胜利后,王玉清还参加了朝鲜战争和金门炮战。1971年,王玉清从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的任上转为军区的炮兵司令员,晚年的王玉清老人也一直扎根在福州。

2016年11月,贵州毕节还特意远赴福州采访了这位从家乡走出的共和国的功臣。

“家乡来的人,我怎么会不见呢?”已经九十多高龄的王玉清老人一边爽朗的笑着一边示意大家就坐,采访时,王玉清的家人提到老人刚刚在医院治疗了回来,身体不太好,担心采访会影响他的休息。

正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

虽然已经九十五岁高龄了,到那时王老的精神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他也非常的激动,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寒暄过后,老人首先就问起了家乡的建设情况。

当听到家乡如今变化非常大,早就今非昔比后,王玉清老人止不住的点头,那一刻,他感到了自己当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奋斗终生的目标最终有了回报。

离休后的老人仍然关心着地方的发展,他不但积极支持建设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还在2015年该纪念墙落成之时的启幕礼上激情的演讲致辞,并亲手启动了纪念墙前面的长明火,意识着革命之火永不熄灭。

如今的王玉清老人仍然健在,他也是福州市唯一的百岁红军老人。老人的身体也还算健康,行动自如,声音洪亮。王玉清老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身体状态与他的爱好和锻炼离不开,老人喜欢养鸟和金鱼,还会种花,这些琐碎细致的活儿养成了老人动手的好习惯,也使得他保持了好心情。

正在过生日的王玉清

在老人的家里,记者也还亲眼看到了三个鸟笼,这或许是老人保持长寿的秘诀。不仅如此,老人坚持锻炼,其在六十岁之前每天清晨都会跑五公里,而六十岁之后就改跑步为散步,即使是开会也常常是亲自步行而去。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老人还特意嘱托当今的年轻人要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对人民有利的好事,努力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栋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