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描写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19:33 作者:郑在卖表 围观:

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小故事 范仲淹著名的十事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郑在卖表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描写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1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如今是历史命人。我们知道他所写的诗词散文,了解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他本人。通过本文,小编要为大家讲述与范仲淹有关的各个小故事,让大家从生活细微处去发现范仲淹的真实。

  断齑划粥

  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为兴华县令之时,发现当地的堤坝受损严重。返潮之时,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盐田会受损,甚至很多时候水会直接淹没农田,致使数以千计的农民受灾,灾情严重的时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当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准奏,开始着手修建堤坝。他征调各州数万农夫前去修坝,哪知道刚开始就遇到了大困难。修坝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风暴,光是征调的农夫就有一百多个被卷入水里丧命。这个消息传到朝中,众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继续修建还是停工。当地的百姓也很是惶恐,认为是老天不允许重修堤坝。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身先士卒。每次大潮来领之时,别人都害怕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众人,风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受到范仲淹这一举动的鼓励,大家都拿出干劲,修建堤坝。堤坝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众人的利益。而为了纪念范仲淹,众人将这个新修的堤坝成为“范公堤”。

  《灵乌赋》

  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面见真宗

  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还稳坐不动,只一心读他的圣贤书。与他交好的同窗对他说,快去看啊,面见天子,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果然高中进士,参加殿试之时,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不仅如此,后来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御宴。

  《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描写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2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描写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3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惊才绝艳的人物,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重温范仲淹的故事。关于如何评价他,历朝历代都出奇的相似,大家都认为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家,在道德上几乎是一个完人,像这种文武皆能的全才,仔细想来,在历史上真的屈指可数,给他点个赞哦。

范仲淹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激励了后世无数的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后世无数人崇拜。

一、苦难童年磨心智

公元989年,小范同学出生于江苏徐州,和好多大人物降生不一样的是,他出生的时候天上没有异像产生,很平常的就来到了人世间。当时他爹范墉正在给徐州的军分区司令当秘书,家世还能说过去,反正不好也不坏。到了小范同学两岁时就悲催了,他爹去世了,家里少了经济来源,饭都快吃不上了,无奈之下,***妈谢氏带着他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个姓朱的人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范仲淹原名也保不住了,跟了养父朱文翰的姓,改名叫了朱说,这破名字,咋叫都不好听。

慢慢的,小范同学就在朱家长大了,他养父书香世家出身,也当过官,范仲淹小时候跟着他不停到处求学,日子勉强过的去。但是和狗血的电视剧情一样,他养父前妻生前留下了两个儿子,都比范仲淹大,在社会上也不正混,还经常大手大脚花钱,小范同学自小就是道德模范,一看这哪还受得了,就劝那哥俩:“你们好好混吧,别整天瞎胡闹了,咱爹挣钱也不容易,你们少花点。”这哥俩当时就不愿意了:“你一个外来的拖油瓶,朱家的事你管不着,我们想咋花就咋花。”这下小范同学被雷的不轻,原来自己不是亲生的,怪不得自己光娘疼,爹不爱。 啥也别说了,没爹的孩子像根草。家里边白眼看尽,心里也是很苦恼,眼不见心不烦,干脆给老太太说一声,自己一个人离家到附近山上的寺庙读书去了。

二、万般艰难求真知

按说小范同学还是个孩子,应该有人照顾,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谁又能管他呢。从16岁到21岁,他不是在求学,就是在求学的路上,反正学习极其刻苦,生活万般不如,累了,就随便用冷水洗把脸,饿了就熬碗稀饭,学问日见深厚。小范同学23岁时,听说应天府书院听课不要钱,老师水平还高,又能不花钱看书,多好的事,不是朱家的人,再继续依靠继父就有点惭愧了,囊中羞涩的小范同学决心自立门户,便带着琴、书和剑离家出走了,远赴应天书院读书。

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小范同学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轻伤不下火线,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就是手里没钱心也不慌。由于没钱,他的日常生活就极其低碳,天天吃减肥餐,减的跟小鸡子似的。出行基本靠走,吃饭基本靠粥,粥刚做好的时候也不能吃,得等粥凝成冻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最多切点咸菜碎末一起拌着吃,美其名曰:蔬菜沙拉。然而,小范同学对这样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孟子老先生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小范同学心想:还是孟老爷子了解我。他发愤苦读,鸡鸣即起,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反正我是不相信,这样身上不早就馊了,一个班里谁能受的了。

到了公元1014年,大事出现了,真宗皇帝来了,旅游路过应天府,这下全城都轰动了。女人把孩子扔家里不看也要去看皇帝,你想想,就像现代刘德华到你老家地头去开演唱会,你不去?谁不去谁脑子进水了。应天书院的师生都去了,就小范同学脑子里水多,闭门不出,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觉得他太辛苦,就对他说:“你过来瞧一瞧看一看了,你看不了吃亏,也看不了上当。”可小范同学就不去,随口说:“该见的跑不掉,不该见的看不到。“ 果不其然,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见了皇帝,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最后中了进士,考了个全国第97名,还算不错,于是就当官了,当了一个副科级的监狱副所长,还把母亲接了过来尽孝。

三、文武兼备才能显

反正就小范同学那脾气,别人给他送钱他也不会要,当官了过的也不富裕,又辗转当了到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务,去当推官的时候手里实在没钱,就把马卖了,走路去上的任,哎,也真够悲催的。 后来他又干了秘阁校理、河中府通判、宫殿中丞、太常博士、陈州通判、右司谏等职务,53岁之前,耿直忠厚的范仲淹被贬了两次,反正就是不能在朝堂混,不是被贬,就是在去被贬的路上。哎,说啥好呢,他的朋友劝他,你就少说两句吧,他不听,不让说,毋宁死。

53岁时,边关不宁,皇帝又想起范仲淹了,心想打仗还是这哥们行,于是范仲淹被起用了,当了陕西经略副使,相当于西部战区副司令,负责西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到地方一看,我的乖乖,不行啊,这地守不住啊,还得建战略纵深啊。于是给皇帝说,我不在后方指挥,我要到前线去,皇帝同意了,等到了延州,他大练兵,练精兵,整军纪,修要塞,在那里干了三年,把西夏军队打的落花流水,西夏皇帝快气疯了。

四、万世楷模美名传

仁宗皇帝觉得这老头不错啊,就把他升了官,当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调进了朝堂。有一天仁宗皇帝和范仲淹私聊,范仲淹觉得朝廷再这样下去不行,病的太重了,要治一治,就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就是庆历新政。他出发点是好的,目的也是好的,可是好经总被念歪,由于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切身利益,范仲淹被大臣和太监联手阴了,又被贬到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就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 " 岳阳楼记 ",其中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至今被人传颂,激励无数后人。 到了皇祐三年(公元 1051 年),范仲淹一身是病,对皇帝说,俺不行了,撑不住了,就请求到颍州任职。这是北宋大臣退休的疗养院所在,到了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范仲淹带病上路,在徐州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4岁。生于斯,死于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范仲淹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爱国奋斗的一生,是为北宋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后人深深敬仰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