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中国精神的英文故事

2022-10-26 13:49 作者:人民政协网 围观:

这样的中国故事,外籍友人懂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政协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中国精神的英文故事1

“协商民主”,译作Consultative Democracy;

“提案办理”,译作Handling of Proposals;

“年度协商计划”,译作The Annual Consultation Plan;

……

这是一本名为《上海市政协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程序》的书籍,该书特殊之处在于,以英文为主。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书中的答案是:“人民政协系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广大外籍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详细了解政协并以此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制度。”

更完整的答案要追溯到2013年。在当时的上海两会上出现了这么一幅场景——台下的一排排老外们翻阅着一本英文版《上海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外籍人士走近文化艺术界别

金发碧眼的丹尼尔来中国10多年了,这是他第3次参加政协会议。“以前没有英文版报告,这次很好,对我们理解上海发展、政策很有用。”他还在工作报告上画出“推动放大世博后续效应”等语句。

“那一年,我们开创性地将常委会工作报告全文翻译成英文并印制成册,提供给所有与会外籍人士,使其与会期间能够克服语言障碍,全面、直观、及时了解市政协年度履职情况。”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记忆犹新地说。

向外籍人士介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什么、做什么的故事由此开始。

走进政协

上海市政协最显著的工作特色之一是开放。

“请进来”——邀请各国驻沪领馆官员、友城驻沪代表、白玉兰奖获得者代表等外籍人士代表出席每年上海市政协全会开闭幕会议;每年举办“上海市政协情况通报会”,突出介绍市政协履职重点项目,聚焦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外籍人士对人民政协的了解。

外籍人士出席两会开幕会议

“走出去”——市政协组织各类友好访问团赴境外访问,与各国友好机构开展广泛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其中的“跨文化对话”颇具特色,市政协委员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市政厅与奥地利著名戏剧导演进行“中国京剧与莫扎特歌剧”文化跨界对话;在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以“城市、文化与生活”为主题进行系列演讲,介绍上海城市和谐发展理念,讲述上海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一请一走”之间,上海政协人萌发了在以上海市民为主要对象的市政协公众日活动基础上,探索设立“市政协公众日——外籍人士专场”的全新想法。

自2014年起,每年邀请一定规模的国内外高校外籍师生和专家走进市政协。听取政协知识介绍、参观履职场所,与委员互动交流,增进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了解。3年后,上海政协人再次创新已有的活动模式,为来沪访问的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师生举办专场通报会。

这又引出一段“三进政协”的佳话。2019年5月23日,来自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70名师生来到了上海市政协机关大院。带队老师哈维亚·塞维亚教授说:“2017年5月,我有幸第一次来到上海市政协,返校后,我们向学校师生介绍了活动情况,50多名主要研修国际关系的大学生表达了访问上海市政协的强烈愿望,于是有了去年的活动。今年,我又一次带队走进上海市政协,就像来到老朋友家里一样!”

老朋友带来了新朋友,新朋友带来了新问题——“我想知道,政协的‘新成员’如何写政协提案?还有,政协是怎样为城市发展助力的?”“老百姓是如何参与到政协里的?”针对西班牙学生们的疑问,凤懋伦委员解了惑:政协委员是由各个界别推荐出来的,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代表,围绕社会关注的问题开展调研,撰写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反应老百姓的呼声。政协的工作就是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化解民忧,与老百姓是紧密联系的。

“互动交流是‘传统项目’,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哈维亚·塞维亚教授说,“公众日活动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加深了了解和友谊”。

上海市政协公众日

走进政协界别委员

上海市政协深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和关于做好地方外事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制度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探索新时代地方政协做好对外交往的工作规律,将其升华、规范为外事工作制度。经市政协党组审定,先后出台了《上海市政协外事工作职责任务清单》《上海市政协因公出国(境)工作管理办法》以及《上海市政协外事活动管理办法》。

先是打通“奇经八脉”——2018年,由上海市政协策划安排的“外籍人士走进地区政协”活动花开三度,在嘉定区举行。通过市区两级政协的精心策划、筹备,外籍人士深度了解上海地区政协的履职情况,以及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市政协支持浦东新区政协在全市各区政协中率先自主举办外事活动——“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外籍人士座谈会,鼓励在沪外籍人士积极参与防疫抗疫工作,住沪全国政协、上海市政协和浦东新区政协三级政协委员与社区外籍居民共同探讨相关议题,并将中国经验分享给世界各国。

5年间,市政协持续深化市区两级政协的工作联动,以市政协对外工作带动地区政协进一步对外开放,努力促使“开展具有政协特色对外交往工作”这一理念在地区政协工作中扎下根来,开花结果。

新任务来了——各专委会和职能部门要自觉将委员履职与外事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市政协对外开放水平、开创新品牌、建设新平台,对外工作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维度多元、高质量发展的“大外事”格局。

再打通“毛细血管”——2019年,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刚刚成立,市政协外事部门为农业界别委员度身定制了一场“外籍人士走近政协界别委员”活动,实地走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了解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上海样本,“又土又洋”的活动成了: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外友好委员会支持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举办“骑行上海阅读建筑”活动,邀请在沪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通过骑行感受上海的建筑历史和端午文化;“又红又洋”的活动热了:60余名外籍人士来到上海市政协文艺界别委员所在的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和上海戏剧学院走访……

从走进政协再到走进专委会、走进界别,上海市政协在对外交流交往工作方面一直在探索,突出“政协是中国唯一一个由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的理念,展示界别委员和相关专委会的特色履职工作,成为市政协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人民政协制度的重要载体。

上海市政协情况通报会

与此同时,已有10余年经验的“情况通报会”逐年强化对外交往平台功能,逐步升华为上海市重要外籍人士交流观点、向上海建言献策的综合性平台。

回过头来再翻阅《上海市政协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程序》英文版,记者想起了采访中听闻的那句“其实这版翻译,还不是很满意”。这座城市的政协人对外交流交往的故事不断翻篇,由故事而来的更多名词需要被翻译?也许是人民政协彰显中国式民主独特优势的“风景这边独好”,引来更多外籍人士关注,从而带来的沟通需要?

答案,在上海政协人的心中,也在他们的工作中。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2年08月22日 第01版)

记者:顾意亮

新媒体编辑:莫愁

有中国精神的英文故事2


中国陶瓷

Unit 2(Ⅴideo Script)

(Learn to spread China and Chinese cuIture in EngIish)

Chinese Ceramics




China known as the birthplace of ceramics(陶瓷),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For centuries, China has ben leading the world in ceramic technique and has produced large quantities of extremely delicate and beautiful ceramic items. They have been sold and appreciate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world trad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More significant is something that goes beyond those beautiful objects -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values embodied(体现) in them. Indeed,ceramics have become a symbol which represents the brilliance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glor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av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n English dictionary, one of the definitions of the word "china" refers to hard white items made from clay,“瓷器” in Chinese. Legend has it that our country was given the name China because of the beautiful porcelain(瓷器) produced here and shipped to faraway land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ceramic production,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Chinese pottery in global ceramic history is undeniable.

The oldest crude pottery in China dates back about 10,000 years to the Neolithic Period(新石器时代). Throughout China's long history, there were the famous Terracotta Warriors(兵马俑) of the Qin Dynasty (221-201 B.C.) and Tang Sancai(唐三彩)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saw the emergence of ceramics from the "Five Famous Kilns - Ru Kiln (汝窑), Guan Kiln (官窑), Ge Kiln (哥窑), Jun Kiln (钧窑) and Ding Kiln (定窑).Then in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the well-known blue-and-white porcelain(青花瓷) was born. By then, Jingdezhen had become the hub of porcelain production, earning the title it holds today as the“ Porcelain Capital” of China.Ceramic technologies and style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added more colors and glazes, and the complex patterns were seen in porcelain antiques from the period. The exporting of exquisite(精美) porcelain gave China dominance in a flourishing international trade.

Many of the porcelain products became everyday objects for ordinary people. People's lives were made more efficient and pleasurable because of porcelain's useful qualities for everything from jars to teacups to brush washers.

Culture, esthetic traditions and history are incorporated(包含) in Chinese ceramics. One feature that manifests "Chineseness" lies within the artistic patterns. Depicting flowers, animals and folk stories, they represent the good wishes of Chinese people, the beauty they pursue,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they have.

Because ceremics from each period were immersed(使陷于) in the culture of the time, the development stages show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 Let’s take a Ⅰook at three iconic(偶像的) types—Tang Sancai, celadon(青瓷), and blue-and-white porcelain.

The Chinese porcelain Tang Sancai is disguished by its glaze wih mainly three intermingled colors.The bright colors and design, rarely seen in later times, such as the camel, mounted warriors, Hu people pⅠaying music instruments, indicated a clear Central Asian influence, the origin of which you probably all know - the Silk Road. Tang Sancai is indeed very much a symbol of the prosperous international Tang Dynasty.

To the colorful assertive Tang pottery, the blue porcelain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was a great contrast. You may not know the word “celadon," but I'm sure you know Qingci (青瓷). Celadon is as well-known to Western porcelain lovers as Qingci is to us Chinese.

The elegant shapes seem reflective of a more sophisticated taste of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longing for understated beauty with simplicity and lingering charm.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is Longquan Celadon, dubbed(起绰号) as “the beautiful jade of Chinese porcelain." Most of the Longquan Celadon products are rarely decorated. Their fine quality and smooth outlines are meant to display a reserved artistic aestheticism.

Blue-and-white porcelain, born in the Tang Dynasty, flourished in the Yuan Dynasty when its incredible blue glaze set against the pure white porcelain rose to a high art.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produced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was considered an excellet fusion of Chinese and Central Asian civilizations. With new material from Persia and an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porcelain's shape and design, the potters at Jingdezhen cultivated a specific interprertation to create som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enduring products of Chinese porcelain. As a special piece of history, they are still crafts sought-after today.

Chinese influence on global ceramic art is profound. For centuries Chinese artists have transformed plain clay into beautiful objects that found no rivals.For Chinese people, what matters most is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 learning from others and excelling oneself, long rooted in Chinese ceramics. Such spirit will keep on boos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中国陶瓷

中国被称为陶瓷的发源地, 陶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在陶瓷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生产了大量精湛的陶瓷制品。中国陶瓷远销世界各地,大受欢迎,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精美的陶器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确,陶瓷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辉煌的象征,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英语词典中 ,“china” 一词的定义之一是指由粘土制成的坚硬的白色物品,中文里称之为“瓷器” 。根据传说,我们国家就是因为生产美丽的瓷器并远销海外而得名“中国”的。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全球陶瓷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中国最古老的粗制陶器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著名的秦朝(公元前221-201年)兵马俑和唐朝(618-907)的唐三彩。宋朝(960-1279)出现了“五大名窑”—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和定窑。在元朝(1271-1368),出现了著名的青花瓷。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赢得了今天中国“瓷都”的称号。明清时期(1368-1911)的陶瓷技术和风格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和釉料,这一时期的陶瓷古董中也出现了复杂的图案。精美的出口瓷器使中国在繁荣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许多瓷器制品成为普通人的日常用品。人们的生活由此变得更加高效和愉快,因为从罐子到茶杯到刷牙器的所有瓷器都非常实用。

中国陶瓷体现了文化、审美传统和历史的完美融合。艺术图案乃其“中国性”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图案描绘的花卉、动物和民间故事,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质。

每个时期的陶器都被打上了各自时代的文化印迹,也能反应不同阶段陶瓷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让我们看看三种代表性的陶器: 唐三彩、青瓷和青花瓷。

中国瓷器唐三彩的釉面以三种颜色为主,色彩各异。明亮的色彩和图案设计,在后来很少见到,如骆驼、骑兵、胡人演奏乐器,表明了明显的中亚影响,大家可能都知道它的起源—丝绸之路。唐三彩的确是盛唐国际的象征。

与色彩鲜艳、自信的唐陶相比,南北宋的青瓷是一个很大的反差。你可能不知道“青瓷”这个词,但“celadon”(青瓷)对于西方瓷器爱好者来说就像青瓷对于我们中国人一样有名。

这些优雅的造型似乎反映了宋朝时期中国人更为复杂的品味,他们渴望朴素而迷人的朴素之美。龙泉青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龙泉青瓷被誉为“中国瓷器中的美玉”。大部分青瓷制品很少装饰,其细腻的品质和流畅的轮廓意在表现出某种含蓄的艺术美感。

诞生于唐朝的青花瓷,在元朝得到繁荣。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蓝色釉料与纯白瓷器相衬,成为一门很高的艺术。元朝生产的青花瓷被认为是中国和中亚文明的完美融合。景德镇的陶工们利用波斯的新材料以及伊斯兰教对瓷器形状和图案设计的影响,精心打造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经久不衰的中国瓷器精品。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工艺品,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中国对全球陶瓷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将普通粘土变成了无与伦比的精美物品。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向他人学习、超越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植根于中国陶瓷之中。这种精神将继续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声明:本材料为教学资料,取材于季佩英主编《新探索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基础级》,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有中国精神的英文故事3

中国日报华盛顿8月19日电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8月16日接受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底线”(The Bottom Line)栏目主持人、《国会山报》特邀编辑克莱门斯专访时说,中美关系现状非常令人担忧,正在走下坡路。这是因为中国被误解误判,中美关系被恐惧而非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驱动。现在应该是时候把常识、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重新放到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了。

以下是此次现场完整实录(中译文)。

克莱门斯:为抗议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访台,中方暂停了多项美中双边对话合作,涉及气候变化、禁毒合作、地区安全及军事协调各方面。拜登总统也中止采取行动取消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尽管双边关系螺旋式下降,两国还是紧密联系着,去年一年的双边贸易额高达7000多亿美元。所以美中互为战略伙伴、战略竞争者还是战略敌手?这对你我和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驻美大使秦刚,他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大使,能跟您交流太好了。我非常想让观众们了解一下中方立场。我们看到佩洛西访台了,中方曾警告她不要去,去了会有严重后果。为什么台湾对中方来说在战略上如此重要?

秦大使:感谢你邀请我来。佩洛西窜访台湾是鲁莽的挑衅之举,是对美台实质关系的升级,违背美方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作出的承诺,包括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我们观察了佩洛西访台的言论,这不是非官方访问。她在抵台后发表的声明中讲得很清楚,她的访问是官方性质的。她本人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美国政府三号人物,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因此,佩洛西赴台活动,宣称美国和蔡英文当局站在一起,而蔡英文所属的民进党把谋求“台独”明确写入了党纲,美方这就是在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事反应强烈。我们强烈、坚决反对,并采取了反制措施。佩洛西窜访台湾地区的后果非常严重,中方在她访问前就向美方反复发出警告,表示会有很严重后果。现在我们正在处理她窜访带来的后果。

克莱门斯:有件事让我吃惊,虽然拜登总统没有劝她不要去,但国安部门、五角大楼和效命于拜登总统的国安官员都对她的访问表达了严重关切,认为这可能会触发(紧张)。对于美政府内部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以及很多人并不支持她访问,您没有感到一点欣慰吗?

秦大使:我们只看结果。国会是美国政府的一部分,有义务遵守和履行美国的外交政策。任何国家都只有一套外交政策。总不能行政部门有一套,国会另有一套吧。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态强烈不满,认为美国行政部门没有为劝阻她窜访尽力。

克莱门斯: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关联的,现在民主、共和两党重要人物都对中国有关切,这是两党为数不多的共识。我认为美方对中国有一种不安全感,包括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全球地位、“一带一路”倡议等。很多美国人会说,我们也想要这些,想要“一带一路”倡议,但又对中方在全球中的影响力深感不安。希望您能让观众了解一下中国未来的道路是什么?中国对美国和世界有怎样的大战略?中国想在世界上取得什么成就?

秦大使:首先,中国致力于让本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使命和宗旨。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富强,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和平、安全和共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是支持和平稳定的力量。但遗憾的是,中国被误解误判成美国的挑战甚至威胁、试图取代美国。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与美方保持稳定、合作关系,因为我们认为中美有巨大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我们在国内都各自面临挑战,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搞好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利益,符合国际社会追求和平、安全和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的愿望。

令人遗憾的是,中美关系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正在走下坡路。正如我所说,这是因为中国被误解误判,中美关系被恐惧而非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驱动。人们忘记了,我们去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超过7500亿美元,中美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两国人员往来每年多达500万次,数十万中国学生在美留学,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选择赴华留学。我认为是时候把常识、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重新放到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了。分歧不应成为对抗的借口,也不应把我们引向对抗冲突的错误道路。

克莱门斯:大使,您已经来美一年了,了解美国,与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我听您最近用到“威胁恐惧症”这个词,美国内涉台言论不断升级也反映了这一点。您认为是什么导致美国人对中国行为的担忧和关切不断加剧?

秦大使:我认为美国确实存在“中国恐惧症”,而且还在蔓延。

克莱门斯:这是种族主义吗?

秦大使:也许你可以自己判断,但我确实觉得在这个国家,仇亚情绪正在上升。中国科学家、中国留学生在美越来越感到不安全。我们各领域正常交流合作也受到这种恐惧的负面影响。

克莱门斯:我认为很多美国人都会关注他们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看到的情况。例如,在“清零”政策下,许多人被迫在家隔离很长时间,在Youtube视频里能看出他们的沮丧;在香港,大规模抗议活动被压制,而很多美国人认为这是民主运动;台湾人担心他们未来的自治状态,有些人表示想寻求独立,许多美国人对此有认同感。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会不会在未来触发危机。中方对此有何回应?会采取什么措施缓解美方担忧,即美方认为中国试图压制自治、基本自由和人权,以促进美中互信关系。为什么台湾的局势会如此易于紧张升级?也许部分原因是很多美国人更支持“自由”的一方。

秦大使: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民主和自由的问题,而是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是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问题。历史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荷兰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者从祖国分割出去,中国人民作出巨大努力、付出巨大代价收复了台湾。所以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了解国际法。这里国际法指的是什么? 就是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在国际法中得到了确认和记载,也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这些关于台湾的国际文件,比如1943年的《开罗宣言》以及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美国领导人都签署了。所以美国是利益相关方,应该发扬契约精神,履行自身国际义务,恪守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作出的承诺。

所以,当中国人民看到佩洛西窜访台湾,给“台独”分裂势力站台时,反应非常强烈。这是公然挑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感情。而关于台湾的前途,第一,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两岸是同胞,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骨肉相残。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并为此创造有利条件。和平统一的核心是建立在一个中国基础上的“一国两制”。海峡两岸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会像处理家庭内务一样解决这个问题。关于统一后的政治安排,我们也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和台湾人民的感情。我们制定了“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不同于大陆的政治社会制度,这是一个民主和包容的方案。

克莱门斯:长期主管亚洲事务的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称,不要在这件事上相信中国人,和平统一不是他们寻求的,他们以佩洛西之行为借口寻求优势。这是坎贝尔一个相当尖锐的抱怨了。我想知道你如何看待当前局势,如何来让美方认识到现在的事态很麻烦?

秦大使:我不知道这位美国高官基于什么作出这样的公开表态,表示不相信中国会和平统一或为之付出努力。正如我刚才所说,两岸皆同胞,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但不承诺放弃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为了震慑一小撮“台独”分裂势力,防止外部势力干涉,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平统一的前景。

当前的危机不是中方挑起和造成的。自从得知佩洛西将访台,我们在不同层级通过各种渠道表明中方坚决反对的态度,并反复警告美方这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违背了美方所作的承诺。如佩执意访台,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中方必然会作出坚决有力的回应。这是美方单方面强加给中方的危机。我们不想像美国官员说的那样利用佩此访打造所谓新常态。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意图,为何作出最大努力、穷尽一切可能予以阻止?这不合逻辑。

克莱门斯:您谈到了两国经济交融、相互投资的深入程度,现在美国媒体不太提及这一点,现在经济关系出现危险了吗?中国领导人是否有意同受到挫折的美国“脱钩”?我们在华盛顿听到很多关于“脱钩”的论调。但正如您所说,两国有7500 亿美元的贸易。在您看来,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美中关系回到更健康的状态?

秦大使:首先,中方不认为“脱钩”符合中美任何一方的利益。鉴于中美的体量、影响力和责任,“脱钩”将损害彼此和世界。其次,中国不想“脱钩”。我们希望双方通过更多交流和合作,摆脱两国关系的困境。为此我们需要遵循一些非常重要的原则。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应该建立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之上。在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多次交往中,两国元首同意避免冲突、相互尊重,改善两国关系。我们希望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能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总指引。老实说,中方一直在这么做。但美方能否遵循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克莱门斯:我记得拜登担任副总统期间,协助安排了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的峰会。时任副总统的拜登第一次访华会见习近平主席时,我是随团记者。他们保持着很好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拜登担任总统后告诉我,他尊重习近平主席,认为习近平主席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你认为他们相互之间还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和尊重吗?会不会因为你关切的那些事件而受到了严重损害?

秦大使:我对中美之间的互信程度很担心。出现这种状态就是因为中国被视为挑战,因为美国国内“中国恐惧症”泛滥。将对方视为朋友或伙伴还是将其视为威胁或挑战,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如何恢复互信呢?需要回到最本源的东西,即美方应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意图,牢记两国共同利益和责任远大于分歧。不应让差异或分歧阻碍双边关系发展,成为对抗和敌视的理由。

克莱门斯:多年前胡锦涛主席访问华盛顿时,我坐在中国外交部主管政策规划工作的负责人旁边。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就问他“中国的全球大战略是什么”。他对我开玩笑地说:“是如何让你们美国人继续被中东小国分散精力”。在那个时代,这的确有一定的道理。那如今中国的大战略是什么?

秦大使:中国的大战略,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共享繁荣。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以便专注于国内发展,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仅此而已。作为大使,我的角色是努力让美方摆脱“中国恐惧症”。

我讲个故事,音乐剧《汉密尔顿》讲述了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人生经历。汉密尔顿有一个政敌,就是当时的美国副总统亚伦·伯尔。他们在剧中并未善终,两人进行了决斗。在决斗结束时,副总统伯尔懊悔道,世界足够大,能够容下我和汉密尔顿。

让我们看看今天的世界和中美关系。我想借用伯尔先生的话说,世界足够大,能够容下中国和美国。我们不应让 200 多年前的悲剧在今天重演。

克莱门斯: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并与我们坦率地讨论这些问题。太感谢了。

秦大使:谢谢。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