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古代有说人品的故事

2022-10-26 13:45 作者:虚幻的湖泊 围观:

鲁迅先生“尊师爱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虚幻的湖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有说人品的故事1


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老师。从他的作品里知道他很崇拜三位老师,一位是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教他的寿镜吾先生,一位是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藤野先生,再一位是教他语言文字学的章太炎先生。他认为一个教师之所以受到学生尊敬,是和他的品德学识以及对学生的热忱态度分不开的。“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是绍兴城里“极为正直、质朴和博学的人。”鲁迅虽不赞成他教死书、死读书,但非常敬佩他和蔼而又严厉的教书态度。藤野先生生活俭朴、授业严格,决不允许学生在学业上有任何疏漏。当他发现鲁迅将下臂血管图画错时,严肃地指出:“以后你要全照黑板上那样的画。”这对鲁迅教益至深。章太炎先生治学严谨人品高尚,颇为学界所爱戴。鲁迅说:“我知道中国有章太炎……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他对章太炎先生铭心膜拜,深为崇敬。

鲁迅一向抱着“爱吾师尤爱真理的”的科学态度。他对老师的崇敬绝非仅限于个人的感情,更不是凭空迷信前辈,而是尊崇前辈的辛勤劳动,尊崇革命,尊崇科学。也正因为如此,鲁迅的思想和学业才有可能超过他的师长。

鲁迅更爱学生。他从1909到1927年之间先后在中学和大学做教师,对学生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先表现在对学生政治上的关怀和爱护。1920年鲁迅在女子高等师范任教时,数学系有个女学生因为留短发而被校方开除。他知道后,对封建教育迫害青年的行径十分气愤,除呼吁申辩之外,并挺身而出为这个学生作保,使她得以继续求学。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女师大学生许广平到鲁迅家去送手抄的《小说旧闻钞》,当鲁迅知道她马上要去参加请愿时,基于对嗜杀成性的反动派的认识,便劝阻她不要去。在惨案发生后,他坚定地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愤怒地揭露和抨击反动派的残暴行为,热情歌颂学生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并通过谈话和写文章多次告诫学生要充分认识反动派的凶残面目。教给学生用“壕堑战”这个新的战术,与反动势力作长期持久的韧性战斗。

鲁迅一贯把培养学生的革命思想,爱护和支持学生的革命热情作为己任,不管需要自己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在所不惜。因此,被当时的反动当局所记恨,于1925年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去了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并屡遭反动派的迫害,以至最后病倒。他正是一位用“俯首甘为孺子生”的自我牺牲精神,来培育一代革命青年的优秀园丁,也正是一位象自己在《两地书》中所述说的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的民族伟人。

鲁迅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得学生赞颂。1909年他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时,每天读书、备课至深夜,所编的讲义简明扼要,讲课时循循善诱,颇使学生信服。他还很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星期日常带学生到野外去采集标本。在女师大任教时,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并亲自讲解。有时还观看学生的课余演出。他和学生亲密无间、谈笑风生。他在北京期间一面在教育部任职,一面又在几个学校兼课,课余时间还要从事写作,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课余和学生的接触很是频繁。经常登门求教的本校学生就有二十余人。

鲁迅对学生总是严格要求耐心开导。对于佼佼者从不虚言过誉,常常是诚恳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而对于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却总是耐心诱导,热情鼓励。据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回忆,鲁迅在绍兴师范任校长时,经常代课或替国文教员改作文。有一次,我写了题为《恭贺南京政府成立并改用阳历》一文后,得到鲁迅先生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八字评语,受到极大鼓舞。

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时,曾支持学生自治会办了一所平民学校。他亲自给小学生讲话:“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你们贫民的子弟一样是聪明的,你们贫民的子弟一样是有智慧的。你们能够下决心,你们能够奋斗,一定会成功,一定有前途。”他对学生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并在物质上尽量予以援助。有时拿钱给学生买书、买纸、买本,甚至替穷困学生交纳学费。

鲁迅先生怀着深切的革命情感,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育着学生,因此受到学生的无限尊敬和爱戴。广大进步青年称鲁迅是他们的良师益友。鲁迅的爱生,并非出于私人情感,也不是什么“偏爱。”他对学生倾注那样深厚的爱是因为从青年学生身上看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鲁迅先生在他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中,虽然没有再当教师,但是对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仍然十分关心。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今天学习鲁迅“尊师爱生”的思想遗产,对于发展、繁荣新时期的人民教育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非常有益的。

1980年11月

古代有说人品的故事2

唐代传奇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霍小玉传》,讲述的是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悲剧。霍小玉母女原本是霍王府的婢女,霍王病逝后,她们母女二人被赶出霍王府。为了生活,霍小玉沦落风尘。霍小玉16岁那年,遇到了进京赶考的才子李益,二人一见如故,坠入爱河。霍小玉知道自己身份低贱,就和李益约定,他们要好好相处八年,度过彼此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时光。八年之后,李益才刚而立之年,不影响他再觅良人。

誓言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两年之后,李益中举被派往华县担任主簿。他为了功名利禄,马上迎娶了豪门大户的女儿为妻。此后,霍小玉郁郁寡欢,相思成疾,最终香消玉殒。这个故事被当时的文人蒋防写成了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

看看李益的所作所为,他就是一个渣男,但这个渣男后来活到了80余岁,成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一首《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就是李益的代表作。

李益是甘肃人,少年时由于吐蕃入侵,他们一家搬到了郑州。他科举高中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兵营中从事文职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很多边塞诗,比如“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就是他写的诗句。李益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能力很强。经过近20年在军营中的磨练,中年以后返回长安为官。

虽然有很多鄙视李益的人品,但对他的诗还能公允评价。总体而言,就边塞诗这个题材而言,在中唐时期李益写得最好。他有从军经历,了解战争的残酷也知道将士的英勇无畏。当时,大唐与吐蕃之间战争不断,互有伤亡。李益看到大唐的普通士兵的英雄气概十分感慨,在他的诗中大唐兵卒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李益在边塞诗中不仅抒发壮志豪情,也敢于揭露朝廷的无能与戍边大将的腐败。这一点是同时代诗人很少涉及的主题。说明李益这个人也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在中唐时期,李益的诗作十分受欢迎,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记了他年轻时犯的错。李益写诗很重视通俗,他喜欢把口语融入诗中。同时李益这个人略懂音律,他希望自己的诗能够唱出来,于是他在创作中特别注意音韵上的美感。

如果李益在年轻时没有辜负霍小玉的感情,那他又会怎样呢?坦率讲,在古代,李益的行为不算十恶不赦,但是在现代人的眼中,他始终是一个薄情郎、负心汉。

(来源:网络 侵删)

古代有说人品的故事3

担得上英雄称号的,能力和人品都不能差,说回三国,这样的英雄就有很多,不管是真实历史,还是罗贯中先生写的《三国演义》,人设都是有理有据的。

比如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用各种利益诱惑关羽加入他的麾下,但是关羽始终不为所动,最终过五关斩六将回到自己大哥刘备的身边。

再比如赵云,不惧敌军,单枪匹马救阿斗,保住刘备的血脉,这两位都是刘备手下的五虎将,除了这两个,还有张飞、黄忠和马超。

按理说归为五虎将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有一个人却是名不副实,这个人就是马超,历史人设和文学人设完全相反。

历史上的马超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全都占了,但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他却被塑造成为头等英雄,这是为什么?

不忠不孝

他不忠不孝,背叛了自己的主子,认贼作父,害死了自己的父亲,说到马超的父亲,那是西凉一代,鼎鼎有名的英雄。

能力出众,宽厚仁慈,在社会上有宽广的人脉,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和他做朋友,包括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男人。

曹操和刘备一样,都是选贤任能的君主,只要能力出众,便会纳入麾下,马超的父亲,也就随着曹操的安排驻守在河南一带。

马超父亲一走,西凉军队自然就交给了马超,但是马超这个人不学好,竟然在没有跟自己父亲有丝毫沟通下,直接伙同杀害自己母亲的贼人,背叛了曹操,让自己的父亲变得里外不是人。

他背叛自己的主公曹操是不忠,伙同自己的杀母仇人,把自己的父亲置于危险之中是不孝。

就这样,为了让这个叛徒知难而退,认为马超心里可能会有一丝孝道,曹操把马超的父亲绑到了城楼上,让马超投降。

但令曹操没有想到的是,甚至马超的父亲都没有想到自己养大的儿子竟然这么无情。

马超不为所动,执意攻城,就这样,马超断送了自己父亲的性命,父亲可能到死都没有想到,自己为什么会养出这样无情的儿子。

为了自己的狼子野心,不顾杀母之仇,和自己的仇家联合起来背叛曹操,并且不顾自己父亲的安危。马超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出众又如何,算不上什么英雄。

不仁不义

从不忠不孝的故事中,已经看得出马超是个无情的人,做人做事都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

在投靠刘备之前,他是占山为王,带着自己的军队,烧杀掠夺,无恶不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把当地官员满门抄斩,丝毫不留情,即使是咿呀学语的婴儿,他也不放过,所以马超不仁道的名声在历史上是传开了的。

凭着他的本事,他本可以占据一方土地,形成自己的政权,但是性格和人品使然,父母的命在他的眼里都是草芥,更何况寻常老百姓呢。

都说兄弟讲的就是义气,在义气面前,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是马超这个人,硬生生把自己的朋友给作没了。

所以后期,不说被自己弄没的亲人,连可以说话的朋友都没了,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他不义。

之前,他还是有好朋友的,这个好朋友叫彭羕,彭羕不小心得罪了刘备,被刘备贬官到了外地。

在走之前,找马超这个好朋友喝一杯临行酒,酒喝多了,彭羕就忍不住吐槽了刘备几句,发发牢骚。

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彭羕这边和马超刚结束晚宴,前脚刚走,后脚马超就把彭羕的话告诉了刘备,这下好了,彭羕之前只是降职,现在就是丢了性命。

这事一出,谁还愿意和马超做朋友,本来可能是无心的言语,被马超添油加醋成了催命符。

所以马超身边一个贴心的朋友都没有,之前是有一个,却被自己给作没了,不讲义气的人,谁敢和他做朋友。

人作到马超这个程度,也是到了一定境界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四不”占全了,即使功成名就,又可以和谁分享呢。

成为头等英雄的原因

回归一开始抛出的问题,既然马超是这样无恶不作的坏人,为什么会被罗贯中塑造成为一个大英雄,位列五虎上将之一呢?

关羽、张飞就不用说了,刘备的结拜兄弟,跟着刘备这个大哥走南闯北,赵云跟随刘备三十多年,战场上的常胜将军,除了武力超群,思想远见也非常厉害,多次劝谏刘备。

黄忠虽为降将,但刘备看重的却是黄忠身上的仁义二字,马超是何德何能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粗暴。

首先,马超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算得上是说一说二的,在那个武力至上的战争年代,你只要能帮我争地盘,管你是好是坏。

其次,马超是西凉贵族后代,虽然他间接杀了自己的父亲,但也是无法改变他就是贵族后代。

名门望族的加持,可以让刘备夺得天下更加顺理成章,像马超这样的身份,非常符合标准。

最后,马超背叛过曹操,给了曹操重重的一拳,虽然马超不是好人,但是在刘备眼里,曹操也不是什么好人。

马超是曹操想要杀的人,刘备也是曹操想要杀的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虽然刘备看重仁义,但是他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利益才是他兴复汉室的基石。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主角,那么主角光环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适当的美化是必不可少的。

就比如说一开始重用马超这个人,历史上,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四恶俱全。

刘备重用这个四恶俱全的人,显然和他的正面形象不是很般配,所以罗贯中为了衬托刘备的仁义形象,马超被写成三国头等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