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柴的成语故事

2022-10-26 13:24 作者:武灵城主 围观:

《说城》抱薪救火(邯郸成语典故系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武灵城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柴的成语故事1

抱薪趋火bào xin qū huo

抱薪救火bào xin jiù huo

【词源】战国·鬼谷子《鬼谷子·摩篇》: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及退小扑午提复办原》

【注】薪:柴火。需:浸,沾湿。

【释义】抱着柴去救火,喻消灭

灾害的方法不对,反而使灾害扩大。

【书证】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三》: “以地事秦,辟犹抱薪而救火也,不尽则火不止。”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益甚亡益也。”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 “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挑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

【考据】鬼谷子:《辞源》载,鬼谷子,战国时纵横家之祖,传说为苏秦、张仪师。籍贯姓氏不详。因其所居号称鬼谷子或鬼谷先生。著有《鬼谷子》一书,今存本为三卷二十一篇。

《临漳县志》载:“临漳县香菜营乡有个谷子村,相传王禅老祖鬼谷子就出生在这里。”县志称:“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号鬼谷。”现谷子村大都为王姓人家,鬼谷随母姓。其出生的传说是:王禅母亲是一王氏姑娘,因食谷而孕,被其父逐出家门,于今盐食村外南庵子分娩,得观音菩萨佑护。现谷子村有鬼谷祠堂,相距三里地的盐食村村南有鬼谷出生地遗址南庵子。且有分娩时出血浸过的血板地和血板地上长出的红茅草;均为县重点保护单位。该村祠堂有光绪九年刊立的“毛真人降鸾书碑”,记述了鬼谷子王禅老祖的生平、功绩和《鬼谷子》一书。

鬼谷子,王氏,名诩,一作王禅,籍贯存争议,有多地相争, 战国时代传奇人物。

鬼谷子是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精通百家学问, 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

他被上天赐予通天彻地的智慧,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变幻莫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辞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形神俱妙,超乎万有,体合自然。

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老子、孔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

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历代列为禁书。

鬼谷子下山大罐

有柴的成语故事2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

前方到站:抱薪救火

典故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

战国末期,魏国安釐王元年,秦军攻下魏国两座城池。二年,秦军又攻下另外两座城,兵临魏国都城下,韩国派兵来救援,魏国却割让了温邑向秦国求和。三年,秦军再次攻下魏国四座城,杀了魏国将士四万人。四年,秦军击败了魏、赵、韩联军,杀了十五万人,打跑了魏将芒卯。

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段干子向魏王建议,割让南阳给秦国来议和。当时,苏秦的弟弟苏代正在魏国,他一向主张合纵抗秦。他对魏王说:“现在,段干子想升官,秦国想要地,大王让想要地的控制了官印,让想升官的控制了地,那魏国的土地不送完是不会停的。而把土地割让给秦国,就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熄灭。”

可是魏王没有听苏代的,仍然割地求和。于是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最终灭了包括魏国在内的六国,统一了天下。

释义

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好故事在这等你呢

发稿:烦烦

校对:阿柴

审稿:吕佳

有柴的成语故事3

古时候的一天,天气炎热,一樵夫砍了满满的一车柴草。他来到一家茶馆坐下喝茶,就听见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柴车着火了!救火啊!”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冲了出去。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烧的柴车泼去,然后再跑回去,又盛了满满一杯水,想要再灭火,但再跑出去时,柴草和车子已化成灰烬。

成语“杯水车薪”出自于《孟子·告子上》。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告子,战国时思想家,曾受教墨子之门,善口辩,讲仁义,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子》中。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在对人的本性以及“仁”和“义”的理解上,存在着尖锐不同的观点。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急流的水,东边缺口向东流,西边缺口向西流,人性本无善与不善的区分,就像水不分东西定向流动一样。”孟子辩论说:“水诚然没有东西流的定向,但是,难道连上下的定向也没有吗?人性之善良,犹如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淌的。”告子还说:“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则是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内在的东西。”孟子对此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举了很多事例来批驳告子的观点。他认为,从人的天生资质来看,可以使他善良,至于有的人不善良,变坏了,不能归罪其资质。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以“仁”为主导思想,反对霸道,主张推行王道,呼吁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施行“仁政”,以获得民心而统一天下。孟子其实自己也知道,推行“仁政”相当困难,但他还是坚持去推行。尽管困难重重,孟子还是认为,就一般而言,仁一定能够战胜不仁的,但遇到具体情况包括力量对比的问题。因而不能由于特殊情况而否定一般情况。因此他说,“仁”按说是可以战胜“不仁”的,但仁者决不能不做什么努力,相反要做更大努力,才有可能战胜不仁。在这里孟子是勉励人们尽力行仁,不可推三阻四。所以他进一步说:“仁能战胜不仁,就像水能战胜火一样。而现在一些行仁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浇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不熄灭,就认为水不能战胜火,这是错误的。这反而助长了那些最不仁的人,(而他原来那点仁)也最终会丧失的。”

杯水车薪,自然是无济于事。不审时度势,不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努力,而是自以为水不可灭火,因此灰心丧气,放弃斗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实际上是助纣为虐。所以,当不能取胜的时候,应自知努力不够而加强力量。孟子特别强调的是,培养“仁”心要下大功夫,必须在量上积累足够的力量才行,不然就不可能战胜不仁,不可能战胜私利私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