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让家长有教养的故事

2022-10-26 13:40 作者:中国妇女报 围观:

高效父母教养法 看到孩子的优势能力(特别家教1047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妇女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让家长有教养的故事1

为了在特殊时期为家长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了“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微信栏目,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高效父母教养法 看到孩子的优势能力(特别家教1047期)

沈宣元浙江晒福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院院长,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杭州师大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心理专家。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人父母会遇到很多挑战,尤其是看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大都是焦虑和紧张的。虽然我们说可不可以试着看到孩子表现好的地方,但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事实上,家长看到孩子的种种问题,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有效果,这让孩子和父母都进入了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中。父母越关注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负性情绪就越大。父母越是指出孩子的不足,孩子就越不听话。在教养过程中,孩子常说“你说得对,但是我做不到”或者是“我凭什么听你的”。父母很头疼,说孩子,孩子却不领情,该如何突破呢?

孩子真的不想学习吗?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来咨询,说孩子不想学习。我问这个孩子为什么,孩子告诉我:“我其实是想好好读书的,但是妈妈却请假在家盯着我,动不动就冲进房间看我是不是在学习,然后我们就争吵不断,这样反而让我不想学习了。”当孩子处于焦虑状态时,往往伴随着心理能量的下降。


我们要注意,如果指责无效,就要终止,尝试转换思维,尝试多去看看孩子好一些的方面。比如,如果孩子表现出愿意改变,甚至他已经有一些小的改变而自己却没发现的时候,父母要学会觉察到这些细小的改变。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改变,是源于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改变,于是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父母要从问题取向的思维转到看到孩子优势的视角,以下有几个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01.管住嘴

这也是我在管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看到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按捺不住地想指出来,而且心理斗争很激烈,明明看到问题,为什么不能说。但是每次我们说出来的结果就是,要么孩子不听,要么孩子听了但心里很委屈。所以说,当我们看到孩子的问题时,要赶紧停住负性表达;或者可以出去走走,让自己先把负性情绪处理一下,平复后再进入下一步。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要把负性情绪传递给孩子,避免情绪宣泄。

02.听想法

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是要提出来的,但是父母的表达语气和态度影响着孩子听或不听。如果父母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孩子往往会抵触;相反,如果父母是心平气和地去指出问题,孩子大多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当孩子意识到父母是想听听他的理由时,我相信孩子也会乐意与你进一步沟通的。


这时候我们要多听,在听孩子说的过程中,即使孩子会用一些借口(父母这时要控制住自己的负性情绪),也要耐心地去听他说。因为在诉说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孩子的自我觉察能力。


比如,孩子可能会说:“我也觉得学习很重要,但是我一玩起来就停不下来,我也能认识到爸爸妈妈不开心……”当听到这里时,家长可以跟进继续发问:“为什么你会觉察到爸爸妈妈不开心呢?”“下次如果控制不住时你可以寻求帮助的,比如,我们可以借助一下闹铃,或者让爸爸妈妈来帮助你,提醒你一下。”这样的表达,父母就可以从“批评”孩子转为支持和帮助孩子。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相信孩子一定不是故意犯错或对抗,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

03.说迹象

说迹象有两个切入点:第一,当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一旦能觉察到小的改变时,就一定要让孩子多说。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追加提问。如果他确实不想说了,家长也可以再多问一句:“如果再多说一句,你还想说什么?”此时,孩子一定能够说出好一点的地方,这就是一个切入点。


第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用心多观察孩子好一些的部分,因为我们做不到在同一个时间点既看到孩子问题的部分,又看到他好一些的部分。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觉察孩子说的过程中表达出的好一点点的迹象,并且原词反馈传递给孩子,赋予孩子以能量。

04.表欣赏

此处我想介绍一本绘本——《点》。


美术课结束了,有个小女孩却黏在椅子上不走,她的画纸上一片空白。女孩的老师俯身去看那张白纸。老师对白纸说:“啊!一场雪暴中的北极熊。”可是女孩觉得“真滑稽”。“我压根就没画!”可老师笑着对她说:“随便画个线或者点,看它指引你去哪儿。”女孩猛地抓起墨水笔在纸上潇洒地用力一戳。“这里!”老师拿起纸仔细研究了半天说:“嗯……签上你的名字。”等到下周再上美术课的时候,女孩惊奇地发现,她画的那个点竟然被老师挂在了办公室的桌前,还镶嵌在了金色的画框里!女孩想:“嗯,我还可以画得比这个更好嘛!”于是,她拿出了以前从来没用过的水彩开始画画,而且越画越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会看到孩子好一点点的进步。


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只有看到很大的改变时,才愿意承认孩子是有改变的。现在的孩子们的压力比父母那个年代要大得多,他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来对抗这些压力。如同这次疫情一样,战胜病毒是需要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发挥作用的。同样,我们的孩子要想能够好好学习,在学习上获得自信,就要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心理能量,这也是这个时代对于父母的要求。面对指责,是需要孩子具有心理能量去支撑的,即使是承认错误也是在消耗能量。


学习好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注意力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每一步的小成功积累起来的笃定,家长应帮助孩子获得笃定感,让他积累起自信心。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才对未来产生畅想,才能促进抗挫力的提高。父母要帮助孩子一点点积累起他的“小成功”,并且帮助他不断地去强化和确认。甚至对每一次小小的进步,父母都要体现出高度的重视,有时也需要一些仪式感来强化,比如,给孩子写一封信,表达父母看到了他的进步后高兴的心情,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表达欣赏,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步骤的核心点就是:父母有没有始终保持一种好奇、欣赏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很不容易,课业压力大,面对攀比和排名,心理负担很重。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改变教育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在家里帮孩子转换视角,看到他微小的进步,并且表达给孩子听。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需求。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父母应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并匹配孩子的成长节奏,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才能建立起合作的关系。唯有合作,父母与孩子才能合力面对挑战,相互支持,彼此赋能。


来源:朝阳女性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让家长有教养的故事2

作者:余玮

2022年,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近些年来,笔者很荣幸有机会重访焦裕禄曾经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和他的家人,寻访焦裕禄事迹的知情人与相关重大事件的发生地,走读焦裕禄精神的点点滴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焦裕禄这个红色传奇与红色符号。

剩下多少花多少

1964年2月7日,国家给兰考拨来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棉袄很破,决定照顾他3斤棉花,让他换件新棉袄。同志们怕焦裕禄不要,就把3斤棉花票送到他家里。焦裕禄知道这件事后,让家属把棉花票退了回去。他对救灾办公室的同志说:“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不能要。虽说我的棉衣破点,但还能穿,比起没有棉衣穿的群众强多了。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实际上,焦裕禄的许多衣物都该换了。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被里烂了就翻过来用,衣服、鞋袜补了又补。徐俊雅总想给他换件新的衣服,而他却常常对家属说:“现在兰考遭灾,群众生活很苦。跟群众相比,咱穿的就不错了。比我要饭时披麻包片,住房檐下避雪那会儿强多啦!”有一次,焦裕禄的一件已缝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又破了,焦裕禄又让爱人徐俊雅缝补。徐俊雅一看实在是破得不能再补了,就不愿意补。焦裕禄又求岳母给缝补,焦裕禄的岳母也说太破不能补了。于是,焦裕禄就自己动手缝补,还笑着说:“袜底补丁多了,越厚实,站得越稳。衣服补丁多了,穿着结实。”这时,徐俊雅又心疼地把衣服夺回去认真缝起来……

自从1959年发现焦裕禄有肝病以后,徐俊雅就把这因操劳、苦劳和营养不良所致的病放到了自己的心上。她承包了家中一切粗活、细活,买米买面,劈柴买炭,赶集上店,打醋称盐,“连一条小手绢也没让他洗过”。

焦裕禄去世后,徐俊雅从未向组织申请过任何救济,一个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兰考县的退休干部王怀彦当年在县政府管理财务工作,他回忆起1965年有一次到徐俊雅家送工资的情形。当时,徐俊雅一家老小住在县委大院附近的3间瓦房里。王怀彦见灶台上放着剩饭,窝头已发黏了,就问徐俊雅为啥还舍不得丢掉。徐俊雅说,在水里泡泡,上笼蒸蒸,还能吃。王怀彦问,这一大家子人,钱够用吗?徐俊雅淡淡地说,工资发下来,买了面、买了煤,剩下的就有多少花多少了。王怀彦说,焦书记在世时,一月工资80多块钱,徐俊雅在兰考县统计局工作,每月工资57块钱,家里虽然人口多,但两口子的工资加起来还够用。但焦书记去世后,徐俊雅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就难了。一家人全靠徐俊雅每月50多元的工资和每个月13元的抚恤金艰难度日,生活很拮据。徐俊雅始终记着焦裕禄临终前的遗言:“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

焦家孩子多,吃饭是头等大事,穿衣就顾不得许多了。二女儿焦守云回忆说:遇到孩子们没衣服穿的时候,母亲就流着泪把父亲穿过的旧衣服找出来,然后再用剪刀、针线把衣服改小,母亲边做活边流泪。有时,“针也拿不住,剪刀也拿不住,手发抖,缝也缝不了。有几次竟泪眼模糊得被针刺破了手指”。谈及母亲,焦守云数度哽咽。在她的记忆里,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穿过。

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一个作业本,正、反两面都用完,才会换新的。焦守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母亲为了给一家人改善生活,到街上去买鸡蛋,鸡蛋贩子接过母亲递来的10元钱,说一下子找不开钱,你能不能在这里等一下,我换开钱就回来找给你,母亲信了鸡蛋贩子的话,就在原地等他回来,哪知,等了好久,却不见那小贩的踪影,母亲这时才知道上了当。“回到家来,她伤心地哭了好几次,1元钱,在当时就是一大家人一星期的生活费啊!”

那个时候,焦家最怕过春节、也最怕清明节。“我妈是个非常内向的人,我爸去世后她好多事情不愿意说,整天流泪,默默地做着一切。我爸去世后,我们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鞭炮没有欢笑的春节。那几年,每年的除夕夜,我妈都是流着泪包一整夜的饺子。但包了饺子以后,第二天大家欢天喜地放鞭炮的时候,她就蒙着被子在床上睡一整天不吃不喝。我们心里清楚,我妈是在想念父亲!”焦守云回忆说:“每到清明节,我妈手把着我们的小手给我爸扫墓的时候,她有几次哭得昏倒在我爸的墓前,不得不让人搀着她回家,那情景让每一个人都心痛。后来,我妈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她住在哪里,她都把我爸的遗像搬到哪里,每日总是看了又看,擦了又擦,就这样苦守着我爸。我们家离我爸的墓地很近,只要她在家里,一早一晚她总是到我爸的墓地上走一走。她和父亲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倾诉。”

徐俊雅性情温和,不事张扬,从不愿给人添麻烦,包括自己的儿女。后来,6个儿女一个个走出兰考,在外工作,离休后的徐俊雅仍独自留在兰考焦裕禄烈士陵园附近的家中,仍然保留着每天到丈夫墓前走走看看、与人聊天的习惯。由于年轻时清贫度日,操劳过度,晚年的她一直在承受着糖尿病和多种并发症的折磨。她手脚经常麻木,腿脚浮肿、疼痛,从家中到焦裕禄陵园大门,100多米的距离,需要两次歇息才能走到。

焦守凤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焦守凤,1945年出生,小名“小梅”。在焦守凤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在不停地忙碌着。“天不亮就走了,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晚上还要在办公室看文件、开会,有时候直接睡在办公室。”焦守凤说,父亲对几个子女要求很严,但也非常疼爱,“每次回家见到我们,都会摸着我们几个的头,问问最近表现怎么样,他从来没有打过和骂过我们。”

“我爸的办公室从来不让我们进去,我们也不想进他的办公室,办公室听说啥也没有,还没有外面好玩。他晚上有时在家办公到深夜,公家的墨水不让我们用,公家的稿纸一张也不让拿。”在焦守凤的记忆中,一家人一起吃饭是难得的幸福时光,父亲会照例问起子女们的学习近况,告诉他们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不能因为自己是县委书记的孩子就高人一等。焦守凤却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原来,母亲(徐俊雅)曾亲手给焦守凤做过一件花色大衣,这件大衣焦守凤一直穿到上初中。那时候,正是小姑娘爱美的年纪,同学笑她:“县委书记的姑娘穿的还不如我们呢,衣服上还有补丁。”她觉得委屈,就央求父亲给她换件新大衣。父亲说:“书记的孩子并不特殊,要说特殊,只能是更加爱学习,爱劳动,而不是爱攀比。学习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

焦守凤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当时正赶上全国学习邢燕子,父亲就打算也让我下乡,他觉得农村缺少有文化的人。”焦守凤说。

对于让焦守凤下乡的事情,徐俊雅很反对,认为应该把守凤留在身边。“为我的事父母吵了几次,最后折中的做法是让我去了副食品加工厂。”焦守凤说,焦裕禄担心厂里对焦守凤另眼看待,就陪着女儿一起去报到。“他嘱咐厂长不要对我特殊对待,让我去做酱油醋和腌咸菜。在厂里,做酱油醋是最辛苦的,做出来还要挑着往门市部里去送。”焦守凤说,父亲还不准她住在家里,要求她到厂里和别人同吃同住。“当时我很不理解,就不搭理他,回家也不和他说话。”焦守凤记得,父亲让自己去供销社副食品加工厂干临时工:洗萝卜、切萝卜、做咸菜,啥都干。那时候,焦守凤一天要腌上千斤萝卜,还要切几百斤辣椒,双手经常被烧得火辣辣地疼。她几次哭着埋怨父亲对自己太狠心。

接受专访时,焦守凤说:“以前没有走上社会,对社会的情况不了解。我爸就是想让我多了解社会,了解一下生活的艰难。以前的一切就是父母安排,毕业了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作为孩子来说,对这些不理解,一些好单位我自己报上了名,也没有借用他的名义报的名,可是他不让上班,说都是机关,不利于了解社会。他这么做,我当时自然不能接受。”

有一年父亲祭日,焦守凤来到那棵著名的焦桐树下缅怀父亲,无意间听到旁边一位老太太说:“焦书记可真是个好人,也不知他家的孩儿们现今都干啥哩,过得好不好?”那一刻,焦守凤泪流满面,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擦亮“焦裕禄精神”这块牌匾

受父亲影响,焦家6个子女为人处世低调,严于律己,从不敢“搞特殊化”,都是共产党员。这么多年来,那个终日忙碌、身影高大的父亲,在焦家后人心里并没有走远。“不准搞特殊”的家风,焦家上下恪守不怠。焦守云坦言,做焦裕禄的子女“真的不容易”,要承受很多压力。

电视剧《焦裕禄》剧组找焦守云当策划,她痛快地应允了;一些商家找她当顾问,她毫不客气地回绝了。“人家凭啥请我去?不就是让老爷子去撑门面吗?”对这些事情,焦守云想得明白,分得清楚:“父亲教育我们不能搞特殊,但做焦裕禄的孩子,又的确很‘特殊’——我们必须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

“就我父亲的形象来说,有人想拿他的名字做商用机场的名字,有人用他作肝药广告,我妈患有糖尿病,仅仅用了一次某膏药,有人也用她作广告。”焦守仁说,父亲的精神是无价的财富,子女们尽管都不富裕,但不会利用父亲的影响力谋一己私利,我们也要维护父亲的形象与声誉。

在焦裕禄成长的过程中,焦裕禄的母亲对于他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父亲去世后,焦裕禄与大哥分家,与母亲相依为命。“奶奶是个坚强而又善良的女人,她的人品在四邻八乡都是有名的。”焦裕禄的侄媳妇赵心艾回忆道。如今,焦裕禄的儿女们越来越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在平凡中默默传承着父亲的精神。焦守云也认为,父亲的精神,很多来自奶奶。

焦守云与奶奶共同生活了9年。她说:“奶奶就像大山一样宽厚无言,再大的困难面前都不曾低头,坚韧地面对生活,奶奶对父亲影响很大,尽管她没有文化,但她一直教育父亲——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就是说人来世上不能白白走一遭,要有担当才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放光芒。父亲就是这样带着奶奶‘好男儿要有担当’的叮嘱走出大山,南下,到了兰考这片更艰苦的土地。奶奶是1973年去世的,我永远怀念她。奶奶临终前,不止一次对人说——我有一个光荣的儿子禄子,还有一个孝顺的媳妇俊雅,这辈子值!”

言及焦家后人都没沾到焦裕禄的光,焦守云坦陈:“说实话,我们要找领导能找着,但咱家里没这个习惯。这确实有个家教、家风的问题。我妈妈在世的时候,就管我们管得特别严。她说你们要是谁惹了事儿,没人说是我徐俊雅的孩子,都说是焦裕禄的孩子。大家都这么爱护他的形象,不能在我们手上毁了啊。”

焦家后人以父辈为荣

二女儿焦守云接受采访时说:“我大伯比较有文化,我的名字是他取的,来自《劝世贤文》的‘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么一句,意思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看到希望和胜利。我的经历比较多,焦家出头露面的事儿我做得比较多,我成了焦家的外交官或发言人了。我认为我这一辈子挺值的。焦家所有的荣誉都集中在我身上。1966年见毛主席,1973年成为‘十大’代表,见了几代领袖,当上了奥运火炬手。我承认我非常幸运。”

1978年,焦守云转业到郑州科技局下属的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退休后在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焦裕禄干部学院等团体或单位任职,并被聘为淄博市博山区焦裕禄纪念馆名誉馆长。焦守云说:“2008年退休后,就参与焦裕禄主题的电视剧、音乐剧、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工作。我现在很好,家人评的,我的幸福指数最高。为传承老父亲的精神做点事儿,每当做成一件事,我就感到非常快乐。”

焦裕禄的三女儿焦守军从小受父亲宠爱,原名玲玲。因为想甩掉“娇气”,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守军”。9岁的一天,兰考县委一位叔叔带她去了郑州的一家医院。父亲病得很重,很瘦,很憔悴,她想,也许父亲休息几天就会回去工作。是父亲提出要见她。父亲看女儿来了,他非常高兴,坚持要坐起来,并且真的使劲坐了起来。焦守军说,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父亲格外喜欢我,一遍遍嘱咐:“要好好学习!照顾好妈妈!”焦守军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他们父女最后一次见面。

17岁那年,高中毕业的焦守军到昆明某部当兵。临走的晚上,母亲拉着她的手再一次叮嘱:“到了部队不准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不能接受组织的任何照顾,工作上要在前面,待遇上要在后面。”在连队,她当过炊事员、饲养员、报务员;养猪、喂牛、种水稻、进坑道。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生活多么紧张,焦守军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1987年,到原成都军区档案馆当了一名普通的档案助理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受到各级嘉奖。

焦跃进在家中排行老五,是焦家后人后来“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当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5岁多的孩子,对于父亲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在焦跃进记忆中,父亲高大而严厉,常常不在家。对父亲的印象,大都来自母亲和周边人的描述。

母亲徐俊雅少言寡语,跟焦跃进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能搞特殊,不要忘了你是焦裕禄的儿子。那一年,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焦跃进知道,只要母亲向组织提出申请,他完全可以留在县城。母亲拒绝了他的要求,声色俱厉地说:别人能下基层,为什么你不能去?“记住,干好了,你是焦裕禄的儿子,干不好,你也是焦裕禄的儿子。”

在母亲的坚持下,焦跃进来到农村,担任生产队长。也就是在那里,农民讲述的关于爸爸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与兰考人民深厚的感情。当时队里有个小砖窑,焦跃进干的是最重最累的活儿——手工脱坯。“脱坯打墙,活见阎王。”焦跃进一天搬2000多块砖坯,晚上经常浑身疼得睡不着。

焦跃进也是像父亲一样一步步干出来的,当过知青,当过教师,出任过共青团兰考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司法局宣教股股长、堌阳乡乡长、东坝头乡党委书记,后来任过兰考县副县长、开封市计委副主任,1999年1月任杞县县长,2002年9月任杞县县委书记。后来,焦跃进成为开封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开封汴西新区党工委书记,2014年2月任开封市政协主席。职位高了,地位变了,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一刻也没变,踩着父亲的足迹成长。有人劝焦跃进,现在时代变了,经济条件也好了,应该把生活安排舒适些。他说:“父亲在世时,曾因为我们兄弟几个看了一场‘白戏’,把我们狠狠训了一顿。现在虽说是市场经济了,但党员干部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变。”

焦跃进从政期间,曾在乡里、县里、市里的很多部门“当家”,却从未给任何一位亲属安排过工作。在一次会议上,他说:“当年父亲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是焦裕禄的血脉传人,一定接好父亲的接力棒!”即便现在走下了领导岗位,焦跃进仍常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对我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对我是一种鞭策,我绝不能给他老人家脸上抹黑。”

焦保钢是焦裕禄最小的儿子,18岁参加工作到兰考县公安局刑警队。由于办案骁勇且干练,不法分子闻焦保钢名而胆寒。他多次立功受奖。圈内人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自豪地说:“保钢是公安战线上的一块好钢。”焦保钢在河南省公安厅督察处和经济侦查处工作过,2013年因脑出血不幸去世。据焦守云讲,小弟长相酷似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不到4岁,后来有位导演想让他演父亲,因母亲不同意只好作罢。(余玮)

来源: 人民政协报

让家长有教养的故事3

做你的#情感#树洞。点击上方“关注”,你的故事,你说,我听

禾田飞歌 | 原创文章

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剧照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都会为孩子殚精竭虑、筹划未来之路,出钱出力花时间不惜成本。只是,如果付出的方向错了,往往事与愿违。

就像种花,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花期,能不能开放,是否如期开放,关键在于养花人能否在花儿生长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营养与照顾。

那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营养,才能在成才的季节,收获喜人的成果呢?

这个成果,取决于父母想让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幸福的、快乐的、成功的——只是无论是哪一种未来,并不取决于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条件,灌输多少知识与技能,而是父母能够给孩子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内核,打造哪些重要的品格特质。这些品格特质,相比于突击学习就能提升的知识与能力,更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有这样一句话:决定一个人能走多快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却是一个人的人品。

好的人品,是我们想给予孩子的精神内核与品行道德。而这些,则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应该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位父亲曾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杰姆(他的儿子)最先看的人是我,然后才是别人,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活得堂堂正正,能够直视他的目光。”

他就是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杰姆和斯库特兄妹的父亲、律师阿迪克斯。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就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奥巴马曾经送给自己的女儿,贝克汉姆特意给女儿取名为哈珀,以示对此书和作者的推崇与尊敬。

1961年这本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曾经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的88部“塑造美国的图书”。以此书改编的电影,获得第25届奥斯卡三项大奖。很多美国青年在观影后,决定选择律师为终身职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家哈珀·李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她的童年和大学都在那里度过。而书中描写的案件也曾经真实地发生在她生活的地方。

1931年作者5岁时,9名年轻黑人被指控强女干两名白人妇女。尽管很多优秀律师和正直的美国市民都认为是白人妇女在说谎,但其中4名嫌犯还是被判长期监禁。这是种族偏见造成的恶果。

1959年,当修改的小说通过出版社审核之后,哈珀·李曾经给友人写信说:“真不希望你读到它,发现两年的修改之后还只有失望。”

信仰在现实面前撕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为律师的阿迪克斯,依然选择去做黑人汤姆的辩护律师,他希望以己之力去改变长期以来对黑人的偏见。尽管这如螳臂挡车,明明知道他的行为会被大多数白人鄙夷,哪怕会招致报复,但他还是选择这样去做。

因为他认为,如果他默许这种事情发生,他从此以后再也无法坦然面对孩子的眼睛,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会永远地失去他们。

这样的父亲会让他的孩子杰姆和斯库特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

故事发生的梅科姆镇,很小,镇上的人几乎都是熟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自私的、固执的、爱搬弄是非的、通情达理的、有教养的、有卑劣的,这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何其相似。

大人之间有大人的相处之道,而刚刚上学的斯库特,面对异于家庭的学校环境,面对责备她不该早认字的老师、头上长了虱子的同学、神秘的拉德利家,有些不知所措,她不想去上学,只希望待在家里,希望跟着父亲学习。

阿迪克斯并没责备斯库特,他对斯库特说:

“如果你能学会一个简单的技巧,斯库特,你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顺畅多了。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即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有同理心。

每个人都不可能长在别人的喜爱点上,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喜欢与不喜欢,他就是他。他会有优点,也会有缺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站在他人的角度,就是要了解他的全部,不能因为喜欢而忽略他的缺点,也不能因为不喜欢,而对他人全盘否定。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理由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就能很好理解他的言行动因。

阿迪克斯告诉女儿,尽管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在你最终了解他们之后,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剧照

二、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当阿迪克斯被法院指定、并愿意为黑人青年汤姆做辩护律师之后,遭到了大多数梅科姆人的反对和嘲笑。

故事发生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南北战场已经结束,林肯发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大多数美国人已经摒弃了对黑人的偏见。但是在美国南方,固执的美国人依然瞧不起黑人,为黑人辩护的行为,已经超越了这些固执的美国人容忍的底线。

对阿迪克斯的嘲讽和威胁,对两个孩子的讥笑,并没有吓退阿迪克斯。阿迪克斯对此的态度是:

“他们当然有权利那样想,他们的看法也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我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民。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庭审现场,阿迪克斯的辩护感染了在场观众,他告诉他们何为正义,何为平等。但遗憾的是,顽固的陪审团依然判定汤姆有罪。

一个人的良心,是每个人在心底为自己划定的一条道德底线,它需要固守、不容改变。如果良心缺失,为人行事也就没有了道德的羁绊。

守住良心底线,不能从众。因为有时候,大多数,并不意味着正确

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剧照

三、勇敢是,明知自己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

就像阿迪克斯,一开始他就知道,为汤姆辩护不会赢,因为种族偏见根深蒂固。但他依然不惧威胁,勇敢地站在汤姆一边,他的行为当属勇敢。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不是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里拿把枪就是勇敢。勇敢就是,在你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

阿迪克斯这样告诫儿子杰姆。而被他如此夸赞的那个人,是偏执乖张、并一直反对为黑人辩护的杜博斯太太。

杜博斯太太身体有病,靠口马口非来止痛,一用就是好多年。当医生告诉她只有几个月生命的时候,杜博斯太太却希望能够在清醒的状态下离开人世,于是她开始拒绝口马口非。在杰姆为她读书的时候,杜博斯太太一个字也听不进去,因为她在全神贯注地对抗身体的不适。

明知自己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彻底戒除,但杜博斯太太还是选择不依赖任何东西。明知道会很难受,却依然选择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也是一种勇敢。

阿迪克斯用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为孩子们树立了勇敢的形象。勇敢,并不是靠坚强有力的依傍,而是内心自发生成的坚毅与勇气。哪怕很少赢,但坚持下去就总会有赢的时候。

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剧照

阿迪克斯是好父母的典范。”即使他什么都不会干,我也不在乎——阿迪克斯是个有教养的人,是个真正的绅士“,这是他的儿子杰姆对他的评价。他应该成为父母们效仿的对象,为了孩子,要做一个有教养、有良心、有正义感的人。

《杀死一只知更鸟》告诉我们如何去鉴别孩子的问题,哪些是年龄造成的,应该给他们时间去成长,哪些问题又是成长中的关键,是原则问题,必须及时干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形象,在复杂的社会中,哪些方面应该去适应去顺应,哪些方面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哪怕要为此付出代价。

有网友说: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生跟读过之后的人生,真的很不一样。《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改变人生的书,建议爸爸妈妈和孩子共读。

图|《杀死一只知更鸟》剧照

END

今日互动话题:

你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