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思维致胜的故事有什么

2022-10-26 13:44 作者:身有书香气自华 围观:

逆向思维助你破解困境:二则故事说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身有书香气自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思维致胜的故事有什么1


逆向思维通俗地说,就是打破常规思维,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的进行探索,实际上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你想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下面二则案例可以说明: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起什么作用。

案例一:

小张欠我1000元,他信誉不好,很会赖账。而我找不到借条了。怎么办?

逆向思维:发短信让他把欠我的两千元钱尽早还。结果小张秒回信,说我记错了,他只欠我1000元,会尽快还给我的。

有了这个短信再要账就不难啦。

案例二:

一个人在火车站,他的手机被偷走了,焦急万分。

逆向思维:给他的手机发个短信,说火车快开了,就不等了。把欠他的两万块钱放在火车站候车室A03柜子里,密码是8518,让他赶紧去取。

通知警察蹲守在柜子附近,守株待兔,定会有收获。

思维致胜的故事有什么2

逆向思维:没有人知道开始就怎么做,机会都是闯出来的。

这个世界上的规律总是那么操蛋,在你最不经意的地方,就会猛然给你一下子。

什么狗屁的吸引力法则。

这个世界上有个最扯蛋的规律,就是你越想要得到什么,你就越是得不到什么?

怎么吸引?

你越是想要得到很多,最后你就将会什么也得不到。

越是害怕失败的人,做事越容易失败。

越是自己不能接受丢人,就越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人失态。

如果你反过来,你越想赚钱,就越是赚不到钱。

知信行者身边许多好友崇尚做事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谋划周全,再开始行动。

追求完美没有错。

最大的错误就是追求完美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一件事情还没有开始,你越是想,就会越是害怕困难和未知,直到把自己吓唬到放弃。

事实上,什么事情还都没有发生,一切都是在你大脑思维中的虚拟想象。

即使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不知道一件事情开始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没有人知道一开始正确的方法,到底应该怎么去做?

所有的设想,构思,计划,也从来就没有最开始就是完美的这回事?

任何事情,只有你真正开始去做之后,所有问题才会逐渐显现,清晰明了。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立刻开始去做,【干】就完事了!

社会中总有一些大师贩卖赚钱秘籍,营销模式,思维框架,致胜绝招,商战圣经?

如果总是迷信这些,你基本就废了。

如果真有这样的秘籍,成功模式,别人给你指点一下,你就能发财?

那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会有失败,每个人都能成功,那还会有穷人吗?

小学课本上知信行者就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凡事都要亲自去摸着石头过河,都是自己去闯出来的。

人算不如天算,你能算出来的,能谋划出来的,那不是机会?

那是杞人忧天,那是纸上谈兵。

赚钱的事情,没有人会真正告诉你!

所有机会都是靠自己,去闯,去碰,去试错,去干出来的。

只想不干,啥结果都不会有。

边想边干,即使失败,那也是你最宝贵的经验。

输了也是赢!

关注知信行者,私信【电子书】,免费送你两份颠覆人性内幕,有效提升逆向思维,推演能力的电子书。

思维致胜的故事有什么3

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兄弟俩在丛林里碰到一只老虎,只能玩儿命奔逃。可人哪跑得过老虎呢?不一会儿就精疲力竭。忽然,弟弟开始把全身的物件往下扔,背包、帽子、连上衣都脱下来。哥哥看不懂,边跑边大叫,全扔了也不可能比老虎快啊,早晚都是死!谁知弟弟却说,我不需要跑过老虎,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啦!

故事里的“塑料兄弟情”只是个玩笑,不过弟弟的话却提醒了我们,生活中总会存在竞争关系,有竞争就有强弱各方,自己恰好是强者固然可喜,可如果不幸较弱势,也不用丧失斗志。与其为怎样也打不赢强者而纠结,不如突破传统观念,换一种思维方式,实现生存乃至逆袭。

这也正是《魔球》这本书的主题:如何赢得本来就不公平的竞争,让弱者在逆境中致胜。

全书章节以故事叙述方式展开,主角比利·比恩少年时曾是球探眼中的“千里马”,放弃上大学的机会,签约成为职业棒球手后,却没有成为预期的“巨星”;就在生活一团糟之际,比利转型成为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经理,带领这只公认的“穷队弱队”连续三年闯入季后赛,还差点儿淘汰了全美最富的洋基队,在人生赛场上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被誉为欧美财经非虚构写作第一人,正是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让他敏锐注意到了棒球圈里这个“反常”现象。经过深入采访,迈克尔用12个故事讲述了《魔球》。本书出版后,连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都为之倾倒,评价这本书“引人入胜”、“精彩纷呈”。后来,故事更被改编成电影《点球成金》,由布拉德·皮特主演。

棒球在咱国内普及程度一般,我个人对棒球规则更说不上了解,所以这方面就不赘述。不过,不了解棒球,丝毫不影响我们体味精髓,因为本书可不是单纯讲棒球体育赛事。正如书中所说,比利·比恩的逆袭,从根本上说是突破传统眼光以弱胜强。那么,比利和他带领的棒球队最初的处境到底有多糟糕?又是怎样实现逆袭?这些能给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人带来哪些启发呢?

01逆境

为什么说奥克兰队取胜是“反常”情况?它和最富有的洋基队比,又差在哪里呢?

第一,差钱。

如果说搞体育得烧钱,那么在美国所有联赛里,棒球更是拿钱堆出来的。2002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球员平均年薪是230万美元,注意,这是全国整体平均水平,而运动家队球员当时的平均年薪还不到150万。

奥克兰队和洋基队的预算又差多少呢?1999年,两队球员薪水总额差6200万美元,仅仅3年后,这个差距就拉大到了9000万,竟然增长了将近一半!2002年赛季开始,洋基队的球员工资总额高达1.26亿,而奥克兰队只有4000万,还不到人家的三分之一。

第二,差人。

缺钱,直接影响到用人,明星球员用不起,只能雇佣便宜的。

那找到便宜的球员自己训练吧,队员经过历练成熟起来,球队是不是就好过些?一点儿也不。就是因为预算有限,和明星球队之间始终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奥克兰队照样留不住好队员,分分钟被挖墙脚。

尤其在一次输给财大气粗的洋基队之后,奥克兰队的三名主力球员纷纷被重金挖走,让团队雪上加霜。

02怎样逆袭?

第一,找到自己的“明星”。

预算有限,找不到“明星”队员,又留不住好队员,奥克兰队只能招募一堆老弱病残,来看比利看好的几个典型人物:

(1)凯文,肥胖的三垒手,不会快跑、不会投球、不善防守;

(2)柯克,矮个儿右撇子(棒球场上,所有人都恨不得自己是左撇子);

(3)大卫,关节异常,左手投球时手腕就像不存在,手好似随时会脱离手臂自己飞走,像是有残疾;

(4)哈特伯格,捕手角色,但是右手做完外科神经手术之后握不住球,也传不了球。

这样的组合岂不是更把团队往沟里带?并没有!事实证明,这些人入选职业赛后表现都十分优异。关键在于,因为有“缺陷”,这些人都非常“便宜”。

第二,“分解”补位。

奥克兰队一连流失三个主力球员之后,难点不是找到能替代主力队员的人,因为即使有这样的人,队里也出不起钱。那又该怎么办呢?比利把主力队员的重点能力拆成几部分。比如之前的主力有1、2、3、4、5几项重点进攻指标都特强,再选进的球员有的可能指标1特强,别的差点儿;有的可能指标4牛逼,别的一般。这样的球员往往被别的球队低估,不会选,薪水同样低。

第三,低买高卖。

给一个无名小卒积累传统观念中“成功数据”,把他培养成“终结者”,再高价卖给别的球队,这就好像用“虚假宣传”抬高股价后卖出盈利。还有,有钱的球队你不是把我们主力挖走了吗?除了给钱也得给附加条件,有时是首轮选秀权,或者赔偿性选择权,反正就是有利于自己。低卖高卖得到的钱足够再请好几个“一般人”来补充,成功解决了“差钱”的问题。

以上这些决策,都是比利的助理保罗,通过电脑用数据分析选出来的。保罗是哈佛大学金融学硕士,根本就没打过职业棒球赛,他又凭什么这样决定呢?

03如何做到?

第一,划定范围。

解决问题从明确目的开始。对奥克兰队来说,什么是胜?是打败财大气粗的洋基队吗?不是,是提升自己的成绩。

2002年赛季之前,保罗就开始给下半年设置目标,这完全是一场数学计算。

首先,他们球队要进入附加赛,就得先赢得足够的常规赛,赢多少场呢?算出是95场;

接下来,要赢下这95场,队伍的赛季总分就得比其他对手拿走的总分要多,多多少呢?也有答案,135分。

不仅如此,保罗还用球员们过往的表现为参考,预测出自己队伍的得分范畴,还有可能被对手拿走的分数区间,根据得分情况,预测出球队可能获胜的场次。目标正落在预测范围内,可以说,如果没有不可抗力,准能进入附加赛。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

第二,找到致胜关键。

比利接手奥克兰队后,保罗把球场上的每一个事件都设置“预期的得分价值”,也就是一件事对于得分的权重。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和赢球率相关度最高的两个指标:上垒率和长打率。对,就这两个,只有两个!就连这仅有的两个指标都有主次之分,上垒率的重要程度是长垒打的3倍。

然而一直以来,球探选球员的时候看重的是什么?奔跑速度、好身板、大胳膊、直线球速、甚至还得有一张明星脸。可是数据表明,这些和比赛胜利的相关度根本没那么高。

在《罗辑思维》中听过这么个段子,说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你的大卫像真漂亮啊!是怎么雕刻出来的呢?米开朗基罗说,不难啊,因为大卫就在那块石头里,只要把不是大卫的部分去掉,剩下的就是大卫了。

当然,这是典型的艺术家式回答。不过,弱者在逆境中获胜正是这个道理,只需关注取胜的关键点,把和目标不相干的东西去掉就好。

第三,别靠感觉,用数据说话。

奥克兰队寻找目标划定范围和找到致胜的两个关键指标,都是凭借在各场比赛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同时,选中那些所谓“老弱病残”的队员,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两项关键指标”强,也正是这些人在胜利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最终成就了团队。

数据分析是本书的精髓之一。组建一个卓越的团队,可以用金钱招揽大量精英,也可以用统计数据发掘特长人员并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后者足以逆袭前者。

数据分析早已在现在企业中得到应用。据网络报导,2019年4月,麦当劳花3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位于以色列的大数据初创公司,主要用于分析“得来速”餐厅的顾客用餐情况。比如,有人订购了两份儿童套餐,机器分析有可能是父母给孩子点的,取餐时显示器上就会重点推荐咖啡或者甜点,让父母也想吃点儿; 还有,如果汽车餐厅的点餐队伍排得长,大屏上的菜单就会自动切换到耗时比较短的食物,引导顾客选择,以便提速;当窗口不那么忙碌时,显示屏则会展示工艺复杂、利润更丰厚的三明治等,以增加收入。系统不仅可以搜集单个顾客的数据,也会从其他客户身上获取训练数据,与顾客实现越来越多的互动。

有小伙伴儿要说,嚯,那是大企业,能用上大数据,我就一普通人,做个小买卖,这有什么用?别着急,再小的买卖,哪怕就是个小面馆,也能用上数据分析帮助经营。我在《如何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就看过一个例子。

有家小面馆要了解顾客喜欢哪种配菜,老板发出200份问券,得出这么个结果:

看着数据,是不是以为顾客更喜欢油炸豆腐呢?不能这么武断。因为配菜都是配着面条来的,店里面条也有两种,又做一次调研,就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好家伙,不论配哪种面条,都是天妇罗面渣的平均分更高,完全推翻了之前的结论。

所以你看,数据应用不仅不能小觑,更和我们的日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人也能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观点,《魔球》本身也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说,要不怎么能被改编成电影呢?除了主角比利·比恩,每个出场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比利的助手保罗,哈佛金融硕士,却对棒球情有独钟,效力于寒酸球队,只因为这里的负责人能给他发挥的空间;球员哈特伯格的妻子,不喜欢丈夫在球迷面前表现怯懦,不是因为“她想要球迷知道她丈夫是谁,而是她想要她丈夫知道:球迷知道他是谁”;还有投手乍得,尽管一直不被看好,却始终满怀激情地宣告,“打职业棒球是我的全部梦想”。《魔球》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普通人逆袭的方法,还有多姿多彩的各种人生。小伙伴儿从书中品味出什么内容,也欢迎分享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