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好莱坞故事的套路有哪些

2022-10-26 13:17 作者:环球网 围观:

抹黑中国,美国有哪些套路?,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好莱坞故事的套路有哪些1

来源:环球网

据媒体报道,近期,一个名为“湄公河大坝监测(MDM)”的美国项目因多次发布数据指责“中国大坝造成东南亚地区国家缺水”受到关注。但清华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该项目发布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公开信息显示,MDM项目系2020年12月启动,由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东南亚项目和地球之眼公司(Eyes On Erth Inc)共同发起,受美国国务院资助。该项目每周发布“中国在湄公河上游的11个梯级大坝”的可视化分析,以及有关温度、积雪、降水和河流全程其他指标的地图和数据。而中国科研人员在经过详细测量与分析后发现,MDM项目结论有严重错误。清华大学相关研究小组3月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称,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小湾水库在2020年三个时间段的水位监测数据为例,MDM采用卫星遥感方式监测到的数据,和实测水位的升降情况完全相反,误差为3-10米不等。这个例子是数据造假的典型案例,是美西方在我周边舆论场“搅局”的一个缩影。美国借湄公河对中国打“水仗”,其目的在于挑拨地区国家关系,破坏澜湄合作氛围。

其实,美国在周边国家抹黑中国都是满满的套路:

第一,聚焦涉华敏感问题。例如,今年1月,美国国务院下属的海洋及国际环境与科学事务局发表关于中国在南海权利主张的第150号“海洋界限”报告。这份长达47页的所谓“研究报告”几乎全盘否认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利主张。这与去年7月美西方操纵菲律宾非政府组织翻炒黄岩岛事件可谓“异曲同工”,美国并非南海领土和海洋争端的当事方,但在否认中国南海权利主张上却分外卖力。

第二,以非官方机构为抓手。媒体、非政府组织、智库都是美国政府污蔑抹黑中国的“左膀右臂”。如“缅甸人权网络 (BHRN)创始人兼执行总监”觉温多次抹黑中资企业在缅参与的一些大型基建项目,污蔑缅军方背后有中国政府支持。BHRN曾就中国新疆事务大放厥词,鼓动英国下议院将所谓“种族灭绝修正案”加进修订的“贸易法案”中。有资料显示,BHRN于2015年注册,总部设在伦敦,其金主之一就是臭名昭著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另一家大力抹黑中国对缅投资的非政府组织“为缅甸公义”,大肆散布中国国企向缅甸军方“提供军火”等不实消息,而其主要信息传播渠道就是美国反华媒体“自由亚洲电台”。

第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曾指出,“中国取得的积极成就如何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显得可疑、简单,其只需要在标题上加上‘代价是什么?’”。这准确击中了美国媒体在我周边污名化中国的要害,即把中国与周边国家谋发展、促合作、化难题等“成就”,用“巨大代价”或“隐藏阴谋”进行抹黑和贬低。今年年初,美国再次卖力炒作“一带一路”项目导致斯里兰卡陷入“债务陷阱”,污蔑中国“用债务陷阱使斯里兰卡将汉班托塔港拱手相让”,实际上是用障眼法蒙骗世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外债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商业债权人和多边金融机构,这顶“债务陷阱”的帽子无论如何也扣不到中国的头上。

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以来,中国成功控制疫情,实现了经济恢复与发展,而美国则深陷“疫情泥潭”,失业率高企,通胀和债务危机加剧。往日的“优等生”无论如何无法用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于是大搞“内病外治”,妄图通过炒作“中国问题”转嫁国内矛盾,不遗余力借助其占据的国际传播制高点对华大搞舆论战,以服务其制华、遏华战略目的,而中国的周边则成为其对华舆论战的重要战场。今年2月,美国白宫发布的新版“印太战略”报告,把中国作为“印太”地区主要竞争对手和重要安全关切,其中13次提及中国,8次提及台湾,疯狂渲染“中国威胁”,挑拨地区国家对抗中国、破坏台海和平的企图昭然若揭。而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肆意编造“中俄轴心”叙事,妄图“祸水东引”,不断将台湾与乌克兰相提并论,挑战一个中国底线。

很多周边国家都已经认识到,美国根本无法为地区国家提供实际利益,“山巅之国”对待盟友伙伴,实际上是合则用,不合则弃。从去年的“喀布尔时刻”,到今年的“乌克兰危机”,莫不如此。美国大谈航行自由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却并非《公约》缔约国,还不断在海上问题上兴风作浪;大谈支持自由贸易,却力推排他性的“印太经济框架”;声称尊重东盟的“中心地位”,却大搞各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小圈子,削弱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构架。

中国人常讲“行胜于言”。与美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多年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用合作的“大舞台”对抗封闭的“小圈子”,这符合本地区国家的共同期待,顺应了地区合作发展潮流,未来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国际关系学者 周信)

好莱坞故事的套路有哪些2

问你个问题:你看电影的时候,有时候会不会通过一个“细节”,就能“预测”出接下来要发生的剧情?

如果回答是“yes”,说明你已经有点熟悉电影的套路了。即使你的回答是“no”,没准你也能在这篇内容中收获点东西。

今天,小玉就借着一本好玩的书《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给大家盘点下里面提到的好莱坞经典烂梗设计!

天使爱美丽

1.女演员劣等身体位置( Actress Inferior Position)

在电影中的感情戏(当然大部分都是由男性导演操刀)里,达到最重要时刻的画面从来都是以男性的视角呈现的。因此,观众所见永远是女演员意乱情迷的表情,而非男演员的表情。(吉恩·西斯克尔)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也充分说明了,电影还是为更多男性观众服务的!毕竟这样,就能更好地在观看时将自己代入角色。

而且知道了这个小套路,可能你也会理解有些电影的特殊意图——当视角变成女性看男性的表现时,没准就是导演有意在转换常规的男性视角,为了表现大女主或者女性主义。

詹妮弗的身体

2.“好女孩露得少”定律 (Antiheroine Skin Rule)

在一部洋溢着荷尔蒙气息的青春电影中,男主角的幻想对象,即所谓的“坏女孩”,衣着一定会比最终跟男主角在一起的“好女孩”穿着更开放。就算“好女孩”有个别出格的镜头出现,那一定也是伴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

泰坦尼克号

另外,有意思的是,如果这是一部有年轻人接踵死去的电影,那么全身肌肤遮得最好的“好女孩”,往往会是最后的幸存者。(吉姆·奥布莱恩)

可以说,这大概又是一个属于男性导演的“恶趣味”——对女性总有两种幻想,希望它们是白月光,也希望她们是朱砂痣。

时尚女魔头

时尚女魔头

3.“丑女大变身”定律 (Bun and Spectacles Rule)

电影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女性角色,如果她梳着毫无魅力的发髻,还戴着又大又厚的老气眼镜,那么她十有八九是隐藏的女主角。很快,她就会神奇地开始大变装,不仅脱胎换骨成完美女性,还拥有整整一衣橱的性感服饰。(汤姆·德雷尼)

而且,通常一旦开始变装,性格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候会从一个懦弱胆小不受欢迎的女人,变成虚荣狠毒的人。好人和坏人的角色转变,也会通过衣着暗示出来。

4.“生孩子”定律(Birthin' Rule)

电影中所有怀孕超过7个月的女性角色,最终都会把孩子生下来。生产的戏也不会发生在平平无奇的普通产房,而是会在电梯、墓地里,或者一场大堵车中的汽车后座上。新生儿通常被一些没有接生经验的、精神脆弱的人接生出来,他们通过这次接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宝宝命名。(莉萨·马丁,多伦多市)

想想也是,通常如果不是推动故事,没必要安排一个女性生产的情节发生。而且也一定要通过不寻常的生产方式,强化这件事的重要性。

好莱坞故事的套路有哪些3

记者 谢若琳

继《沙丘》后,“007”系列电影《007:无暇赴死》于上周登陆中国市场,该片票房表现与《沙丘》如出一辙,首周末票房1.78亿元,单日票房未破亿元,同样不及预期。

口碑层面,这两部电影并非“烂片”。在豆瓣平台,有28.56万人为《沙丘》打出7.9分,8.42万人为《007:无暇赴死》打出7分,对比年内两部高分国产影片《长津湖》和《你好,李焕英》分别达到7.4分、7.8分的豆瓣评分,可谓不相上下。

那么,在同档期新片寥寥的背景下,《沙丘》《007:无暇赴死》仍叫好不叫座,真的是好莱坞大片不灵了?

连续两部好莱坞大片遇冷

某上市影企负责发行工作的张元(化名)告诉记者,她最近深感“割裂”:每当她打开工作微信,就会被《沙丘》《007:无暇赴死》两部电影的夸赞刷屏;而与之对比,生活微信中却鲜有人提及这两部电影。“仿佛只有圈内人在自嗨。”

《沙丘》是一部史诗科幻电影,同名原著曾经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该片由好莱坞巨头传奇影业出品,丹尼·维勒纳夫(曾指导过《银翼杀手2049》)执导,是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化产物。从开机拍摄到上映耗时两年,上映后引发了全球科幻爱好者热议,但其在中国的首周末票房仅为1.39亿元,表现不及彼时已上映许久的《长津湖》。

而《007:无暇赴死》同样“师出名门”,该片为好莱坞巨头米高梅出品,是全球知名的“007”系列电影第25部,更由曾于2014年获艾美奖最佳导演的凯瑞·福永执导。

谈起业界对这两部电影的预期,某票务平台数据高级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沙丘》与《007:无暇赴死》(下称《007》)上映前夕,中国电影市场正值‘片荒’,国庆档后市场仅凭《长津湖》余温维系热度。而恰在此时,两部好莱坞巨作的定档,特别是提前观影普遍好评,令业内燃起了信心,乃至对《沙丘》《007》做出了票房将分别超6亿元和约10亿元的预判。”

“这份‘信心’终究还是被市场泼了盆冷水。《沙丘》首周末票房不及预期,当时大家复盘将之归咎于影片类型,认为科幻电影在国内受众较窄,且该片也是系列第一部,并不具备粉丝基础。紧接着,《007》的表现也令人大跌眼镜,这部电影的IP、拍摄、内核都很成熟,院线平均给予了超三成排片,可人气却一直不高。”上述分析师表示。

截至11月3日16时,《沙丘》上映13日票房2.18亿元,《007》上映6日票房2.22亿元,猫眼专业版APP预测该片总票房或将仅为4.34亿元。

“好莱坞正在为傲慢买单”

这并非好莱坞电影第一次在中国遇冷,回溯过去五年的票房表现,好莱坞大片在华票房占比呈逐年降低。2016年至2020年,进口片(含进口分账片、进口批片)在全年票房大盘中的占比分别为42%、48%、38%、36%及16%。

从头部电影来看,2016年至2020年,国内上映的电影票房Top10中,进口片分别占据4部、5部、5部、2部及0部。2021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中,只有《速度与激情9》和《哥斯拉大战金刚》票房突破了10亿元。

“好莱坞没有变,变的是中国观众。”某影视公司创始人对记者表示,一方面,很多好莱坞的故事套路还停留在10年前,“见过大世面”的中国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很多进口片其实并不重视中国市场,即便是单独的宣发也很敷衍,口碑好的电影还能凭借“自来水”(自发粉丝)口口相传,口碑差的电影,即便是那些超级英雄系列也难以获得票房佳绩。“好莱坞正在为它的傲慢买单。”

“2020年,《心灵奇旅》《神奇女侠1984》《花木兰》三部好莱坞大片惨淡收尾。其中《心灵奇旅》《神奇女侠1984》就几乎是零宣发,《花木兰》的宣发遭遇非议,首先是观众普遍认为该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流于表面;更有观点认为,其中国区的海报与其它地区相比,明显土味十足。”悦东文化CEO师烨东认为,“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票房表现反映出:多年来,他们只想要中国观众贡献票房,却没有真正关注,来自世界第二大‘票仓’的消费者,观影需求已发生变化。”

业界认为,好莱坞对中国观众的傲慢,还体现在所谓的“中国特供版”上。比如在内容上,《钢铁侠3》在中国上映的是有中国演员参演的“中国特供版”,而在其他地区,中国演员参演片段却遭删除。

此外,在形式上,部分好莱坞电影公司还专门制作了“中国特供3D版”,比如2015年的《谍影重重5》,也包括最新的《沙丘》与《007》。根据中国电影频道报道,《沙丘》《007》本是按照2D标准拍摄,在北美上映时也只有2D版本,但其在中国却推出实为2D转3D的“伪3D中国特供版”,而这种观影感受远不及“真3D”的形式,也遭到了部分中国观众的抵制。

师烨东告诉记者,3D电影票价通常比2D高出20%至30%,因此很多片方才生硬地将2D转为3D。“这也正是出现‘中国特供3D版’这种奇葩现象的根源所在。”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还需要好莱坞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更应该深思的是,好莱坞还需要中国观众吗?如果他们还想要享受中国票仓带来的收益,就必须收起傲慢,尊重中国观众,遵循中国电影市场的规则。”上述影视公司创始人表示。

走出进口片依赖

中国电影市场,曾一度严重依赖好莱坞。1994年,国家电影局首次提出进口“分账片”的概念,允许中影集团每年采用分账形式进口10部电影。在此之前,中国的进口片则均是以“进口买断”的形式发行。

所谓“分账片”,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买断发行权,只是委托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口买断片”则是指中国公司以固定的价格买断电影放映权,国外出品方不参与中国地区的票房分成。

1994年11月份,首部由中影集团进口,采取与外商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上映,斩获票房超2500万元。随之而来,“好莱坞大片冲击国产电影”“好莱坞狼来了”的担忧,困扰了中国电影将近20年之久。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引进分账大片的数量由原来的每年10部增加至20部,当时的分账比例是13%。次年,国内年度票房Top5中,除《英雄》外,其余4部均为好莱坞大片,包括《指环王:护戒使者》《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和《蜘蛛侠》。

2012年2月份,中美双方在洛杉矶签订了《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引进分账片的数额从20部增加至34部,而新增的14个名额只能以IMAX和3D电影格式引进;与此同时,引进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提升至25%;2015年,中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了《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虽然其具体细节未曾公开,但此后几年中,进口片的整体数量不断增加。

在开放电影市场以来,来自好莱坞的黑客帝国、魔戒、哈利波特、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漫威宇宙等系列IP,征服了一大批中国观众的“钱包”。当然,好莱坞电影也为中国票仓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早年间,业内还有‘国产电影保护月’一说,即在暑期档的一个月里(6月份至7月份或7月份到8月份),不上映进口片。”一位连锁院线总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看来,已无需顾虑,即便是同时上映打擂,国产头部电影可能胜算更大,“‘狼已经来了’,但我们‘不怕狼’了。”

来源:证券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