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各科老师讲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7:04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围观:

一生只为一事来——记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蔡丽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教育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各科老师讲的故事有哪些1

活动名称: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04 姓名:蔡丽华

“用情坚守,用爱书写,用正能量涵养孩子们心灵与智慧”,这是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蔡丽华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的真实写照。她用“三尺讲台话四季,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执着扎根乡村教育,书写着共和国追梦人的赞歌!

——题记

她是津南区小学第一位正高级教师,是津南区坚守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第一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是津南区小学一线教师中第一位拥有专著的教师,她就是葛沽实验小学数学教师蔡丽华。

蔡丽华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在她从教的26年中,始终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天津市最美女教师、天津市敬业奉献好人。她在平凡的岗位中,用自己点点滴滴朴素平凡的小事,书写着农村学校基础教育不平凡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谱写一名普普通通小学教师共和国追梦人“扎根乡村,奉献家乡”的新赞歌。

在坚守中追梦

1994年8月,蔡丽华用12年努力获得的全优成绩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做一名小学教师。时光荏苒,行走在教育路上,她深切地感受着付出的辛苦与收获的快乐,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记忆中她走过很多学校,但她眼中最美的还是葛沽实验小学。这是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传统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师一友见证了她点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成长。她感动于与自己并肩同行的伙伴,他们的敬业与奉献一直砥砺着她成长并浸润着她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淳朴的校风积淀而成的凝聚力孕育了她迎难而上的坚强:年迈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琐碎的家务需要料理,疲惫的身体需要调养,求学的孩子无暇牵挂,是心中的那份责任让她坚定着自己的选择——扎根乡村,奉献家乡。

走过桃李年华,迎来不惑之年,如今,虽校舍斑驳,周边荒芜,甚至每天上班必经的乡间小路已然杂草丛生,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这所学校的热爱!“用情坚守,用爱书写,用正能量涵养孩子们心灵与智慧”,这是她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的真实写照。其间,她曾有机会调到更好的学校工作,但是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说:“我是葛沽土生土长的孩子,葛沽的沃土滋养了我,我要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家乡父老!”

2019年11月,已毕业上中学的学生大奎的妈妈给打来电话,说孩子最近情绪急躁,不听家长和中学老师的教导。她说在大奎心目中蔡老师比妈妈都好,他最听蔡老师的话,希望蔡老师抽空给孩子打个电话。听到这个消息,蔡丽华特别着急,决定亲自到学校与大奎及老师沟通,因为她知道:毕业阻不断师生情,她都永远是他们的老师。11月11日中午,蔡丽华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顶着寒冷的西北风,骑车来到了大奎的学校——葛沽第三中学,她用自己的新角色“老师妈妈”和大奎班主任聊起了大奎开学以来的表现,介绍了大奎的脾气秉性,还把大奎叫到自己身边,用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蔡老师对他的爱一点儿也没少。然后,她语重心长地给大奎讲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和大奎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和学期目标。期末考试,大奎的班主任兴奋地告诉蔡丽华,大奎各科都达到了良好水平。大奎妈妈看到孩子的进步,激动地直流眼泪:“蔡老师,谢谢您!您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为胃痛不适的孩子熬燕麦粥;到手臂骨折的孩子家里补课……蔡丽华把每一个孩子视如己出,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负责,她用一个个平凡点滴中的小故事串成一首动听的乡间小曲,用平凡之行谱写基础教育的赞歌!

在热爱中追梦

因为热爱,所以全心投入。23年的班主任工作,让她深深体会到个中的苦与乐。在班主任工作中,她始终秉承“严慈相济”的教育信条,遵循“爱中有格,严中有度”的教育规则,努力以一位“母亲”的真诚关爱去赏识、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以一位教师理性的严格去疏导、引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班级建设中,她创新开展班集体建设,通过“道德银行创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道德银行——这是一个储存良好品行的虚拟银行。这个小银行让每一个队员都能从点点滴滴的日常行动中,存道德、存学习、存劳动、存健康……队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道德币,兑换心愿,实现愿望。在学校评选“三好生”的同时,她们班同步开展“单好生、双好生、三好生、四好生、五好生”评选,即“品德好、学习好、体育好、艺术好、劳动好”,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产生结果。N好生评价活动引导每一名队员知不足而好学,知进步而勤勉。开展“榜样沙龙”系列德育活动,“讲名人——我和名人零距离”、“做名人——我的梦中国梦”、“找名人——名人在我身边”,学生从榜样身上习得智慧,获得力量。在榜样教育沙龙活动中,每个队员为自己设计梦想卡,装点教室门前的墙壁,形成了她们班以“梦想”为主题的墙壁文化,它点亮了学生的心灯。

2018年,她的学生“涵”被车祸夺去了右臂,看他的路上,蔡丽华的心情无法平复。电梯直升五楼,从电梯口到33床约15米的廊长她走得艰难,反复深呼吸并告诫自己:你是老师,你要把正能量带给孩子!她大声告诉涵:“我们都爱你!我们等你一起毕业!”孩子手术一周后,他勇敢地用左手拿起笔并迈出重生后的第一步!楼道里偶遇,她主动背起他的书包放到他的位子上;数学课前她默默为他折好答题纸备用;长跑比赛中,她站在寒风里为他加油助威;她鼓励他游泳,并约好儿童节比赛……连续三个学期末 ,她悄悄为他买来刻有他名字的励志奖杯,邀请校长为他亲自颁奖……2019年涵被评为天津市自强学生。她希望她的学生从她这里获得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更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人生旅途中,她始终信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姿态。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师毕业生,个人的知识能力起点并不高,但她庆幸自己始终能保持向上的姿态,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从读专科到本科,从二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从参培“天津市265工程”到“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再到“天津市领航教师培养工程”……可以想象,在工作极其繁忙的同时坚持学习是一件多么需要毅力的事情!因为她深知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努力,还要有深度的思考力;只有不断进取,挑战自我,才能让自己更专业:有专业的眼光,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智慧,这是她更高的追求!

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她大胆尝试语、数、英三科教学,别样的教学经历为她铺就走向“复合型教师”之路。

因为热爱,所以全心付出!曾经,为了一份理想的教学设计,蔡丽华数易其稿,挑灯夜战;难忘,双休日蔡丽华独自一人在诺大的图书馆埋头查阅海量的资料,一次次试教,一次次推翻,一次次重建,课堂教学终于形成“严谨细腻,语言优美,训练高效”的教学风格,情境导入——引导质疑——合作探究——反馈提升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近十年来,蔡丽华教学成绩名列全区前茅,创造了多次优秀率100%的成绩,连年被评为教学质量先进教师和先进班主任,2018年出版了个人专著《小学数学“诗样”教学实践研究》。她执教国家、市、区级好课二十余节,撰写百余篇论文分获国家、市、区级奖;她先后到甘肃秦安、灵台送教,天津西青、津南讲学,主场讲座二十余次,培训入职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千余人次,很多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这就是她——一个共产党员对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解读!

在奉献中追梦

2020年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让新年的起始异常艰难,却也因疫情防控中一点一滴爱的汇聚让祖国各地变得格外温暖。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蔡丽华积极报名参加社区执勤工作。2月10日至5月17日,她经历了从教以来第一次线上教学。考虑到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特点,她把教育教学的主题定位为“温暖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小,努力让线上课程充满温情。因为她相信:教育是有温度的!这温度会在无形中慢慢温暖每一个孩子,直至让每一个孩子在心中种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太阳,这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光!

滴答滴答……岁月的指针指向2018年10月16日,蔡丽华跟随津南送教团队赶赴甘肃省灵台县。这里是经济和教育水平还极为落后的全国贫困县。接到要去灵台送教的任务,蔡丽华兴奋不已。她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来准备甘肃授课的内容,只为把最好教育教学理念送到那里。谁知临近启程还有4天,她的腰伤复发了:脊柱严重变形,身体歪向一侧,只能佝偻着身子行走……她本可以申请不参加这次活动,但是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没有精心的准备,又怎能有精彩的分享!于是,她悄悄瞒下这个消息,赶紧到葛沽卫生院找到张大夫,她向张大夫说明自己的想法,张大夫对蔡老师说:你要想去灵台,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扎针灸,一天2次,每次40分钟!从小害怕打针,一听张大夫这么说,她一下子就吓哭了……哭了一会儿,蔡丽华把眼泪一抹,对张大夫说:来,扎针!张大夫!10月16日,随身包里带着“壮腰健肾丸”,她登上了去甘肃灵台的飞机。

灵台之行让蔡丽华看到了黄土高原上老师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她执教的示范课让灵台师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数学世界;她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让灵台老师们找到了理念和课堂的契合点。灵台之行让她感受到了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2019年,她又赶赴甘肃和河北两省,踏上这片爱的土地,她由衷地感到甘肃和河北已经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说,教师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谓,一种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在同一片蓝天下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平等优质教育的责任!这就是她——一位共和国追梦人的教育情怀!

蔡丽华说,她将继续扎根在这偏远的地方,用自己的努力为学校的进步、家乡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生只为一事来,这一事就是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成为翱翔于天际的雄鹰!”

各科老师讲的故事有哪些2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陈明青曾让毕业班学生们在小纸条上写下对政治课的感受。其中一张,上面写着“用生命点燃生命”。

“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的政治课为他推开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这让我想到,政治课其实是带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如何朝向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影响不是‍‍一时的,是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也是他生命发展所需要的。所以,他会写下点燃生命。”陈明青说。

学生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陈明青则看到了属于自我、属于思政教育的新可能。

丰富思政课程形态,贯通学科间内容

“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建党伟业》中13个一大代表的动作、神情,陈公博‍‍抽烟掉了一地的烟头、一些人坚定的眼神表明什么?《开国大典》宋庆龄的扮演者回眸看到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后,为了不扰民宅都睡在大马路上,这个细节有何深意?”同学们扮演完人物,陈明青提醒学生思考。

在陈明青的思政课上,电影片段情景表演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觉醒年代》《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等近几年饱受青少年关注和好评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片段都被陈明青搬上了思政课堂。学生们尤其对《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情有独钟,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穿越”到近百年之前,一边吟诵经典台词,一边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激流。

“好的影视片段用细节刻画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干巴巴的讲述更有力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所限,靠想象往往不能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情景表演,学生会发觉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也会有欢喜、有害怕,‍‍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是一个立体的人,‍‍否则他们会觉得英雄是永远无法企及的。”陈明青说。

陈明青发现,政治教材中不少案例、素材,历史课也会讲、语文课也会说,甚至一些自然科学科目也会涉及,那么是不是可以借力?在长期备课实践中,“跨学科内容设计”也是陈明青老师课程的特色。在陈明青所在的华师大一附中,政治、历史、语文老师一起备课是常有的情景。陈明青平时也会常去听其他科目老师的课,从课程内容当中发现育人素材。

一次听历史课过程中,陈明青“灵感乍现”:“大家对中共一大耳熟能详,但很少关注四大,当时开会时会场对外打着‘英文补习班’的牌子,‍‍门口楼下的阿姨一边扫地‍、清理马桶一边放哨,有什么事儿就拉‍‍拉小铃铛。历史课是作为一个故事来讲的,那我要讲什么?其实中国革命的胜利过程中有很多我们知道姓名的英雄,还有很多未能留名。他们为什么愿意跟着共产党?通过这样的讲授,能更好引导大家思考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

老师怎么知道我们刚学过?不少同学印象深刻:化学刚讲完氢氧化铜变色,陈老师就讲质变量变;物理刚学完光的波粒二象性,波是波、粒子是粒子,似永远不可调和,陈老师分析这些都是对世界的理解方式;语文课文刚提到对民主的探索,陈老师就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样的情况才叫民主,这是需要有标准的。

“我想,学生首先是个完整的人,应当接受全方位教育,但各科内容却可能是割裂的、重叠的,经过这样一‘点’,学生觉得学科之间是贯通的,‍‍便从不同维度、不同范围、不同层级上实现了全方位教育,更接近‘三全育人’目标了。”陈明青分析。

引导体验式调查,让社会变成“大课堂”

理论和生活距离远,往往阻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于是陈明青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但是,学生实践往往会有两种问题:“浅”了,走马观花,了无收获;“深”了,中学生又不具备开展较为专业的社会调查所需相应知识储备和条件。二者如何平衡?

“充分体验”,这是陈明青给出的答案。学生‍‍学了‍‍人大、政协制度之后,她便组织学生模拟人大、模拟政协。但提案议案从哪里来呢?‍陈明青引导学生选择课题调研。“例如我们有学生调研区里残疾人设施情况。‍‍他们不是发问卷,把各类无障碍设施都摸清楚,而是只做了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随后走走看。旁边学生扶着他,一边扶一边记录下来‍‍哪里的盲道断头了、附近是否有无障碍卫生间。这样他们同样能发现社会问题。”

利用假期和周末,陈明青背上行囊,带着学生们去“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了解那里的农民无偿捐了1500万株白茶苗给贵州的黄杜村的故事。同学们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什么安吉余村几乎每个农户门上都挂了“念党恩”小牌子?为什么黄杜村民将自己的拳头产品‍‍捐给别人,技术无偿告诉别人,不需要保护“商业机密”吗?在陈明青引导下,走访农科院专家、农户、村干部,学生心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

更多调研的问题还来自生活中。陈明青回忆自己指导过的一次调研:“有些同学注意到我们很多‍‍课本当中都附有光盘,那么这些光盘利用率是多少?现在很多电脑没有光驱。一开始学生觉得这是一种浪费,‍‍但他们放眼全国、走城入乡调研之后,会发觉自己的想法有些片面了。重要的不是结论,‍‍是看问题的方法。”

“如果要求高中生调查问卷设计得非常精到,且能运用软件进行充分的对比研究,是很困难的。但我觉得‘体验’这个过程很有意义。‍‍没有‘体验’,学生不会知道社会调查有多重要,‍‍正是因为知道了重要,他们才会去研究,之后才会认真设计问卷,搜集、研究数据。”陈明青说。

将基地当家园,在教学共同体中传递育人之种

从教23年,身为特级教师,陈明青把政治课上得游刃有余。但私下里,她最大的感受却是“奔跑”——去基地是她业余时间的常态。她是上海市第一期德育实训基地(思想政治课方向)、第三期上海市名师后备基地政治二组的学员,十多年来一直在市级专业发展团队里浸润学习,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至今她依然在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中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如今已经成为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的陈明青,依旧把“基地”学习看作是难得的挑战和历练。

“有一些年轻的教师说起来满腹理论,但来基地听了几节课后,却对我说‘老师我不会上课了’。”陈明青“吓住”年轻教师的,是她“磨课”的执着。“我告诉他同一节课我会听三遍。一个老师会带‍‍4到5个班级,很容易同一个教案讲4到5遍。我就会反问,为什么你的学生不同,教案和讲授却是一样的?我引导他们,教案不能仅仅基于教材、老师的预设来设计,要根据、结合学生问题。他们逐渐发觉,后来设计的教案和之前把教材简单进行归纳、演绎而成的大不一样了,‍‍逐渐做到‘眼里有学生’,他们也获得了成长。”

陈明青表示,自己现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新的考试方式,始终处于“本领恐慌”中。“上了20多年课,每次都有上第一课的‘小紧张’。每一节课我的学生不同,我会相应修改我的教案。‍‍前一班星期一上,后一个班星期五上,‍‍这一周可能还有新的事情发生,社会、学生关注点变了,我会想是不是要重新备课。所以紧张会有的。”陈明青坦言。

“在教青年教师过程中,自己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我觉得我们更是一个共同体。”陈明青表示,面对如此多“新”,单个老师力量有限,只有大家形成合力,‍‍在业务上、精神上互相扶持、支撑、鼓励,改进既有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这是一种‘群体效应’,进入‍‍我们共同体行列的老师,会适应得越来越快,因为你周边的老师都是这样上课的。”

“思政课很容易被人认为是背背概念,字面上理解一下就可以了。但所有的信仰一定要经过挣扎,经过辨析,才能真正固化下来。今后思政课应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陈明青对课程未来的探索如此设想,“很多人看电影、参观烈士陵园会感动流泪,但出来‍‍照样如常,而思政课要做的就是‍‍找到一条思维路径方式,‍‍让情感经过逻辑的、理性的力量固化,变成情怀,最终实现一种‍‍思想上的认同、思维上的改变,这扇窗才会真正敞开。”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1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各科老师讲的故事有哪些3

“你觉得什么课堂最好玩?”毕业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英语课堂最有趣!”正如同学所说,在学校英语学科领域里,教学水平过硬,教学研究务实,示范引领有力的排头兵就是王翠平老师。

自任教以来,王翠平老师曾多次获得区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区级优秀教研员,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因能力强大多担任毕业年级英语教学。

王老师踏实细致的作风,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以前包联帮扶的学生已经毕业了。2019年11月,按学校重新安排,她的教育帮扶对象换为三年级一班的王品茼同学。王老师接过了在外支教老师爱的接力棒。一段新的帮扶情缘,徐徐展开。

初次见王同学,瘦瘦小小的,孩子脸上那腼腆的笑容印在她的脑海里。首次交谈,王同学不曾抬起头来看她一眼。这在王老师的心中引起较大波澜。是自卑?嫌陌生?还是我太严肃?或许带高年级习惯了“严肃”的表情。王老师在内心里,悄悄谋划着,思虑着,怎样尽快拉近距离,开展工作。

她找到班主任老师、前包联老师,与其一一交谈,迅速对孩子情况做了全面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育帮扶有了思路,心中有了计划。“我们一起来打卡”的约定开始了。

学校教师每天“阅读悦幸福”读书打卡,借着王同学也喜欢读书的兴趣,相互约定坚持打卡,不能间断,每天她都为孩子的坚持不懈点赞。关系因此熟悉了,之后,她将关注点,放在其它方面。为孩子月测试取得的点滴进步点赞;鼓励孩子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为她认真上课,笔记规范点赞;为她弄清楚了数学题点赞;为她的英语单词听写取得100分点赞……渐渐的,孩子和她沟通的越来越多了,竟成为了知心朋友。

2020年春,一场疫情,几乎改变了所有人的脚步。孩子们不得不在网上学习,老师们也不得不在网上授课。刚开始,王同学的妈妈打来电话:“孩子对网学充满新鲜感,但因为老师不能随时关注到每个孩子,娃就对自己要求松懈了。”当她知道这一情况时,立马通过微信和孩子进行了沟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讲时事,讲情况,讲自律,帮助孩子制定各科的网上学习计划,给予她更多的鼓励。不定期的沟通,孩子自我约束越来越好,自学效果也大幅提升。一家人都因收获而高兴。

虽然家里贫苦,但在国家政策好了,党的关怀送到了孩子的家里,老人的病有新农合的报销,孩子上学享有“两免一补”、生活补助营养餐补助,有学校老师的关怀,有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有同学们的关心。家庭生活压力轻了不少,家人笑容多了,幸福多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她钻研业务,她无私帮扶,通过自己行动,践行育人初心,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样。

责编:郑黎波

总编辑:姚启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