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锦州感动中国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6:56 作者:国际在线 围观:

一见· 从“苹果故事”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际在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锦州感动中国的故事有哪些1

金秋时节,陕北的苹果红了。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红苹果压弯枝头,乡亲们喜在心头。总书记同大家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总书记说,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惦念。在南沟村果园,从今年的收成到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再到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其他产业,总书记问得细,老乡们答得实。他们说,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

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恰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他当年在陕北插队时,曾饿着肚子问乡亲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老乡们努力想了又想,最大的期盼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总书记说。

苹果在延安落地生根,最早还要追溯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1940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引入西洋苹果苗木,在延安光华农场试栽。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骑着毛驴,从河南灵宝运回200株苹果苗。

革命年代栽下的小小苹果苗,已经用新时代的“金扁担”挑起幸福生活。在南沟村苹果洗选车间外,总书记对老乡们说,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那漫山的红苹果,正是对当年乡亲们的期盼最好的回应。

前不久,还有另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第一站,来到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英烈馆内,总书记驻足在一面“仁义之师”的锦旗前。锦旗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

那是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已经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然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铁的纪律,暖了老百姓的心。

“毛主席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从陕北到锦州,“苹果故事”紧密相连的都是“人民”,这是总书记心中分量最重的一个词。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农村考察,田间地头心系万家冷暖,足迹里印证着“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的殷殷牵挂,印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先锋村农业园的草莓大棚,总书记察看草莓生长情况,问品种从哪里来,种植用的是不是营养钵,一亩地投入多少钱,一年纯收入有多少……

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火山石斛园,总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总书记细细叮嘱:“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延安考察时,总书记对老乡们说:“这次来延安,看到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说,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一隅见全局,枝叶总关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这些话,说进了乡亲们的心坎。神州大地上正徐徐展开的农业现代化的美好画卷,正如这陕北的大苹果,红红火火。

统筹:崔士鑫

撰文:张 音

编辑:杜尚泽

校检:朱 利

图片:新华社(摄影:鞠鹏、燕雁,视觉:赖向东 毕晓洋)

锦州感动中国的故事有哪些2

2021年7月16日,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在锦州市太和区大许村播放电影时合影。受访者供图

平均年龄62岁的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96岁的塔山阻击战战斗英雄张贵斌、98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分赴辽宁锦州、鞍山、丹东,记录他们的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老兵”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5年没见了,平均年龄62岁的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的8名队员依然精神抖擞、充满活力;3年没见了,96岁的塔山阻击战战斗英雄张贵斌依然神采奕奕、身姿挺拔;一年没见了,98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躺在医院的病榻上,床边挂着他一生心爱的军服,那是他的精神寄托。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兵!退伍不褪色,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他们却从未忘记老兵的使命,忠诚报国、热忱为民,依然是响当当的战士。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分赴辽宁锦州、鞍山、丹东,与这些老兵再次见面。记录他们的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老兵”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成员前往放映电影爬山的路上。(资料照片,1999年11月摄)

只要能迈动腿,电影就要放下去

7月23日,锦州东湖公园,两棵小白杨静静地挺立,10多米开外,是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一块大型固定银幕。

“这是我们刚从新疆小白杨哨所带回来的,是为了时刻用小白杨精神激励我们为民服务永不止步。”72岁的刘成金是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队长。如同20年前记者第一次见他时一样,他的声音依然洪亮,腰板笔直。

2002年,记者第一次采访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时,他们已默默地为社会各界义务放映电影6年了。

1996年6月,退役两年的刘成金被一则新闻震撼:锦州山区农村一位60多岁的老妈妈,把双腿残疾的儿子背到村里广场看电影。老妈妈说:“俺娃从小到大,20多年没看过电影。”

那晚刘成金失眠了。他马上联系了张显龙、韩彦斌、朱中文、彭玉德、陈风久、赵云吉、韩国玺7名老战友,他们中有4人退役前在部队当过放映员。8位老兵决定成立义务电影放映队,给乡亲们送电影。

说干就干,老兵们自掏腰包买放映设备,从电影公司租片,刘成金还自掏5万元,买了一部面包车当“老兵电影大篷车”。

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成员行走在前往放映电影的路上。(资料照片,2004年5月摄)

2002年至2017年,记者连续15年跟踪采访这8名老兵。截至2017年,老兵放映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足迹遍布1000多个偏僻山村、行程30万余公里、义务放映电影6000多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他们还带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20余万元;培训137名乡村放映员,组织1152名复转军人组成32支放映分队,遍及辽宁、黑龙江、河南等5省。他们先后获得“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2017年12月,记者亲眼目睹放映队到村里一边放映电影一边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他们“有人气、接地气、沾土气、鼓士气”的宣讲,深深打动乡亲们的心。

一晃5年没见了,随着年岁渐高,他们是否还有体力像以前那样奔赴在义务放映电影的路上?一见面,记者惊喜地发现,这支目前平均年龄62岁的老兵队伍,依然像26年前刚放映电影时一样劲头十足。

今年6月,锦州援疆工作队中的8名退伍老兵,为了更好地用文化服务新疆各族群众,向老兵放映队提出在援疆地成立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分队,得到了老兵放映队的积极响应,自筹资金为他们提供设备,进行培训,积极联系片源。

6月13日,锦州援疆工作队在小白杨哨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了以“辽疆万里山海忆 白杨树下老兵情”为主题的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新疆裕民分队首映式活动。前去参加活动的刘成金激动地说:“身在军营时,《小白杨》的旋律就沁润着我的心。虽然脱下军装,小白杨精神仍激励我们不忘为人民服务。”

只要能迈动腿,电影放映机就要转下去。这5年,老兵们一直在兑现他们的承诺。2019年,4名老兵放映队队员重走长征路,在瑞金、遵义、吴起镇、延安等地留下了他们放映电影的身影。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他们提出放映百部红色影片、走进百所学校、做百场报告。因为疫情的缘故,最后做了40多场报告,走进40所学校,放映了80多部电影。

为了弘扬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的精神,锦州市在东湖公园建了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基地。在基地大门的正上方,记者看到醒目的大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这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刘成金坚定地说。

义务讲党课,19年间从不提自己的功名

时隔近3年,7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鞍山海城市,走进塔山阻击战老英雄张贵斌的家中。与第一次见面时一样,老英雄身姿挺拔、语气铿锵。

进屋坐定,老英雄在家中为记者上了一堂微党课。从塔山阻击战的流血牺牲,到建设时期的奉献奋斗,即便是第二次听这些故事,老英雄讲得生动,我们听得依旧入神。

2019年11月7日,张贵斌老人在家中。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2019年,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张富清的名字传遍全国。同年9月,记者在采访时获得线索:海城也有一位老兵深藏功名65年,复员后默默坚守工作岗位,主动为社会各界作报告传精神。直到2018年底,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要求核实老兵在部队时的立功信息,他才将自己的军功章、立功证、喜报拿出来:3次大功、4次小功,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很是惊讶,周围的人也才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英雄。“我母亲都不知道父亲立过这么大的功,他把这些压在箱底,从不让我们翻动。”张贵斌二女儿张英说。

随着记者的报道,辽宁“张富清”式英雄张贵斌的名字也传遍了全国。

1948年初,参军不久的张贵斌就经历了艰难的塔山阻击战,张贵斌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将国民党增援锦州的部队死死挡在了塔山。因在塔山阻击战的英勇表现,张贵斌获得“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并记大功一次。

可后来,无论谁问,张贵斌只字不提战功,只说:“我是趴在牺牲的战友后面战斗。”

1954年复员回乡第一年,张贵斌被推选为海城市西柳镇小码头乡生产社委员。当时生产社刚成立,生产条件欠缺,张贵斌就把自己的复员疗养费全都拿了出来,为社里买了3匹马和一驾马车,通过跑运输等方式增加生产社收入。

1964年,张贵斌被调到海城市农电局西柳供电所任会计。供电所距农电局15公里,他经常拖着伤腿,骑自行车去局里办事,每次往返都要三四个小时。寒来暑往,一干就是6年。

1978年,张贵斌离休。当时正值物资器材库扩建,海城农电局决定返聘张贵斌。物资存放全靠记账,是实打实的良心活儿,必须找政治素质过硬还懂业务的人干。张贵斌成了不二人选,一笔笔“良心账”,他算得清清楚楚。

2000年开始,年逾古稀的张贵斌开始给曾经工作过的单位讲党课。可直到2019年,19年间,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家人,张贵斌从未提起过自己的战功。

如今,成为“名人”的张贵斌依旧坚持讲党课。党课可以开设在哪里?老英雄也给出了更多答案。“学校邀请我去讲课,我就在教室里开讲。小学生、中学生来我家,客厅就是讲堂。”今年6月27日,张贵斌在海城市文明实践中心带领国网海城市供电公司民兵应急分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讲授党课,与大家共同追忆塔山阻击战烽火岁月。“老英雄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他的理想追求、奋斗经历和革命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赵恩权说。

如今,张贵斌讲党课最多的地方,是家附近的广场。“我每天都看报纸,在电视上看全国新闻、地方新闻,学习党最新的方针政策,然后到广场上讲给大家听。”

“老英雄是我们的老师,每天傍晚,他都来和我们交流思想、讨论热点问题、传递党的声音。”65岁的张恩清说,张贵斌每天来广场时,手里都拿着笔记本,本子里记录着他当天学习的最新内容。“他思路清晰,唠家常一样的讲课方式深入浅出,大伙都爱听。”

3年前,记者首次采访张贵斌时,他和老伴丁凤珍还住在老屋。

2019年11月7日,张贵斌老人在家门外。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2020年初,张贵斌搬进新家。环顾张贵斌的新家,家具用品不多,最显眼的是桌上叠放得整整齐齐的一摞报纸——纸张角落轻微的褶皱,默默记录下张贵斌频繁翻动学习的痕迹。报纸上一柄放大镜,是老英雄的“新家当”。

搬来新家前,张贵斌夫妻俩坚持收集旧衣服和鞋子,然后让女儿清洗干净、消毒,放在院子里的台阶上。“有生活更困难的人,他们就拿去穿。党和父母给我的教育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16枚奖章捐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7月25日,记者通过与丹东市中心医院护士长王家琪视频连线,再次见到98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

老英雄躺在病床上,气色尚好。当记者问老人:马上就要迎来建军95周年了,有没有什么话要对战士们说。孙景坤眼眶湿润,缓缓抬起右手,敬了个军礼。

他什么都没有说,又好像说了千言万语。

2021年6月1日,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在丹东光荣院与院长交谈。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记者的思绪也被拉回第一次见到孙景坤时的场景。

2020年7月,记者走进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条偏僻的小巷,一间不起眼的平房。见到有人来,孙景坤在家人的搀扶下坐起,用力挺直佝偻的腰背,脸上挂着微笑。当时,时年96岁的老英雄因身患多种老年疾病无法自理。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这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伴随着粗重的呼吸,老人向记者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1948年1月,孙景坤参军入伍,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孙景坤总是冲锋在前,在火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孙景坤随抗美援朝部队跨过鸭绿江。“我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161高地的战斗。”孙景坤说。当时他带领战士们扛起弹药箱冲上161高地支援,发现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再次激战,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哽咽着。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务农。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孙景坤带着乡亲们一起治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许多年后,孙景坤的赫赫战功才被村民们了解。村民张德胜回忆起最早发现孙景坤的“秘密”时,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无意中看到一本书里讲一位战斗英雄叫孙景坤,还有他的照片,我一看这不是孙大爷吗?”

2020年7月7日,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在家中。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七一勋章”、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对孙景坤老英雄一生忠诚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度肯定。

考虑到孙景坤年事已高,且身患多种老年疾病,2020年8月,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孙景坤住进光荣院。在这里,他获得了更专业的护理,子女也轮流陪伴在身边。

2021年6月起,孙景坤因病转入丹东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当老人知道自己荣获“七一勋章”时特别激动。因为身体原因,他不能亲自到北京领奖,在颁奖当天,老人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医护的共同努力下,老英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除尿路感染外没有其他疾病。”在王家琪的镜头中,记者看到,孙景坤的病房干净整洁,墙上挂着两张孙景坤身穿军装、胸前挂着奖章的照片。

“我父亲将16枚奖章全部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老爷子一生把奖章看得比命还重要,我问他为啥要捐。他说,自己的荣誉来自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爱,理应归还给党和人民。”孙景坤儿子孙福贵说。(记者 于力、高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锦州感动中国的故事有哪些3

暖心数据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全面部署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目前,信息集中采集基本结束,比对审核等工作高效展开。据统计,自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工作实施以来,截至今年“八一”前夕,全国共为3958万多户对象家庭悬挂了光荣牌。

光荣感·仪式感·责任感

■董 强

两件往事,也许能够告诉你我,什么是光荣感?

1939年6月,在与日军遭遇战中,“爆破大王”王耀南英勇负伤。毛主席得知后立即派人持亲笔信和200块银元前往慰问,信中称王耀南是“民族英雄”。

1943年2月2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率解放区群众代表团赶到359旅驻地南泥湾,为全旅“贺龙投弹手”颁发由他亲笔题字的毛巾。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耀南的后人仍念念不忘毛主席的亲笔信和200块银元;一些健在的投弹手已届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南泥湾和那块题字的毛巾。

薪火相传是信念。列夫·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这传记告诉我们,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光荣永远是光荣者的墓志铭,耻辱始终是耻辱者的通行证。

光荣感,有时也需要仪式感的唤醒和激发。

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中有句名言:“仪式感的存在,是它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儿时的记忆,堪为例证——

几十年前,为立功受奖的军人家庭送喜报,给军属之家悬挂光荣牌,常常锣鼓喧天,干部群众站满一条街。那时候,我常常想:当兵的人家真光荣!

对一名真正的军人来说,仪式感还常常意味着一种特别的内涵。

粟裕大将生命垂危之际,靠别人帮助穿衣服的时候,躺在301医院病房里的他还是按照军人标准,把衬衣、毛衣整整齐齐地扎进裤腰里,床前的鞋头必定朝外,保证随时可以穿上去指挥打仗。

这难道不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感吗?

这庄严是对使命的承诺,更是对责任的传递和延续。

有一年,原沈阳军区某团奉命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一位转移到安全区域的老人突然折身冲了回去,从被泥石流冲压变形的门框上小心翼翼摘下那块“军属光荣”的门牌。在场的官兵无不为之动容。

小小的“光荣之家”门牌,一头连着座座军营,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这个好传统确实不能丢!

“一份荣誉就是一份责任!”这道理,现役军人都懂,军属们也都懂。

有一年,河南大旱。新安县62户军属自发组成了5支“军属抗旱帮扶队”,先后出动7台抽水机具,军属们手拿铁锹忙碌在田间地头,为187亩麦田浇了一遍返青水。

无独有偶。还是在河南,灾后恢复生产,政府给“光荣之家”发放专项照顾,38户军属高风亮节,拒绝照顾,把“大礼包”让给了其他更困难的群众。

而今,悬挂光荣牌作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弘扬拥军优属优良传统、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按照要求从2018年7月29日开始悬挂,2019年5月1日前完成悬挂任务。

是的,“光荣之家”门牌的发放和悬挂不一定像早些年那样敲锣打鼓、人群站满一条街,但同样呼唤一种简朴、庄重、热烈的仪式感。

我们呼吁:更换、补发、新发光荣牌的时候,让光荣感更具象,让仪式感更真切,让责任感更强烈一些吧!

跨越2000多公里

我把光荣牌带回家

■杨 鸿

今年4月回川西老家探亲,收拾行囊的时候,我把一副“光荣之家”牌子小心翼翼放进行李箱中。

转业后因为落户在北京,北京市为退役军人发放光荣牌时,我从社区领回了这副光荣牌,并决定把它带回2000多公里外的川西老家。

对这个牌子,我们全家有着特别的感受,父母也期盼了多年。记得幼时,常去碧峰峡后面的舅舅家玩,曾见到过他家大门的门楣上,贴着一张类似于春联横批的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光荣之家”四个字。

大舅1935年参加红军离开,从此杳无音讯,不知生死。很多年以后,政府把他当烈士来对待,曾在有些年头给我舅家发放过这张红纸。

透过这张红纸,我们想念着家族中这位从未曾谋面的红军战士。

我参军离开家乡头几年春节时,父母也会从乡里领到写着“光荣之家”的一张红纸,还有村里送的几幅年画。父亲很自豪,一领回家,就赶紧擦净门框,自豪地把它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过了几年后,我家再也没有收到过这张光荣纸。也许我在军队不常回家,以至于让人忘记了我的父母还有一个儿子在远方军营?

一副小小的光荣牌,在军人和军属心中究竟有多重?作为军人,我深感,抓好光荣牌的发放绝不是小题大做。少了光荣牌,尊崇军人职业怎样落实?“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又如何体现?

2012年5月,我奉命到河北省涿州市人武部担任主官后,把制作发放“光荣之家”牌,作为“强军固基”和“军旅荣光”系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13年初开始,先后提议制作了3批4000多副光荣军属牌。在对当地1000多户军属进行补发的同时,每年还发放给新兵家庭。为了防止漏发,我甚至要求每个乡镇可以多领几十副,如果军属有几处宅院,我们可以多发几副满足悬挂的要求。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一些人不太把这件事儿放在心上,发放悬挂过程中,落实不够理想。在人武部工作5年时间,哪怕再忙,我也一直紧盯抓落实,反反复复搞了好多个回合,慢慢有了些效果。看到军属们领到光荣牌时的笑容,我感到十分欣慰。

令人痛心的是,父亲生前没能等到光荣牌。父亲去世前一年的那个春节前夕,我正在忙碌着为全市1200多户军属发春联、挂历和光荣军属牌时,父亲打电话问我在干吗,我告诉他后,他问:“有咱家的吗?”我和老父亲开玩笑说:“没有咱家的,我只能给我们这边的军属发,咱家的,得由咱当地来发。”

父亲听后无语,挂了电话。我明白,电话那头,父亲有多么期盼。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想法:一边在当地做好推动和改变,一边通过媒体广为宣传,让更多地域和单位能一起动起来。

庆幸的是,我2017年5月转业不久,河北省出台了为军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的规定,并对落实这项工作提出限时要求。再后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推开了这一做法,重新设计新的光荣牌样式,发放对象和范围扩大,全体退役军人都能领到一块光荣牌。

转业退出现役快两年的我,终于领到了这块光荣牌。

跨越2000多公里,我把光荣牌带回了家,交到老母亲的手中。

这块金光闪闪的金属光荣牌,终于悬挂在我川西老家的大门上!

这一天,距我参军整整30年,父母盼了20多年,父亲已走了3年!

年近八旬的老母亲,望着这块光荣牌,泪湿双眼。

编辑提示:

杨鸿战友,按照最新规定,您可以再申领一副光荣牌,挂在北京家中。

8块光荣牌

挂在了同一个“家”

■姜玉坤 肖越强

国庆长假期间,辽宁省锦州市东湖公园旁一处平房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活动室的门廊上,竟挂了8块一模一样的“光荣之家”牌匾!

“光荣牌不是该挂家里吗?”见有人疑惑,一位约莫60岁开外的老兵放下手里的活计,笑道:“这里也是家,是‘老兵之家’!”

据悉,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成立已23年,成员全部为退役军人、自谋职业者,清一色的党员。23年里,他们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深入780多个偏僻山村放映电影,还坚持进社区、工厂、部队、学校放映,行程达30多万公里,义务放映电影59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

这不,队员韩彦斌正向人们讲述“8块光荣牌走进一家门”的经过呢——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工作实施办法》后,刘成金、韩彦斌、陈凤久等8位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成员,家门口悬挂上了新的“光荣之家”牌匾。

牌匾是全家人的骄傲,也激励着老兵更加热情地投入义务放映活动。

今年“八一”前后十多天,他们几乎每天放映3场电影,上午下午在企事业单位各放映1场,晚上再给群众加放1场露天电影。因过度劳累,一天夜里,年过七旬的队长刘成金突发心脏骤停,病情十分危险。

这场病后,刘成金决定把自家的光荣牌拿来挂到“老兵之家”。“为了激励自己,也是为吸引后来人。”

“老兵之家”,挂上了第一块“光荣之家”牌匾。

第二天,68岁的韩彦斌也把自家的光荣牌拿来了。他患有严重的腰椎病,经常住院治疗,而放映设备装进大木箱子里,每件都有四五十斤重,腰杆没劲儿的人,是干不了这种活的。“把光荣牌挂在这儿,每次放映出发、归队都能看得见,激发大家的自豪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多好啊!”

“我把光荣牌拿过来的想法挺简单,就是激励自己别掉队,别给这个集体丢分!”第3个把荣誉牌挂过来的是老兵赵亮。那一年,老兵义务放映队队员韩国玺在放映途中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赵亮接了他的班。

其他几位老兵坐不住了,纷纷也把自家的光荣牌拿来。

听说了8个老兵的故事,锦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深受感动,参照退役军人事务部试行的《光荣牌悬挂服务管理工作规定》,决定特事特办,为每个老兵家庭补发一块光荣牌。

简朴、庄重又热烈的悬挂仪式后,8个老兵家门口又重新挂上了光荣牌。

编辑点赞:

8位老兵有情有义,大爱无疆。锦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特事特办,真是给力!

一家三代6个兵

俺家光荣牌就像资历章

■张尚志 苑光友

“从入伍第一天,我就时刻提醒自己,牢记并传承爷爷入伍的初心,新时代勇担新的重任……”9月下旬,在海军某旅领奖台上,作为优秀士兵标兵发言的柳桂斌,这样对新入伍的战友们说。

柳桂斌来自山东省莒县招贤镇柳家庄村,大学毕业之后主动入伍参军,经过部队锤炼,成为一名优秀士兵标兵。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来自三代从军的“军人世家”。

在山东省莒县招贤镇柳家庄村,我们有幸与柳桂斌的祖父、83岁的柳树兴老人对话。据家人介绍,老人生活简单朴素,按时起床,仍然保留着当年在部队的习惯。

聊起当年当兵的事儿,老人很兴奋:“我1955年入伍,是新中国第一批义务兵。我们一家三代出了6个军人!”老人一边高兴地讲着,一边比划着6的手势。

问起入伍的起因,柳树兴老先生陷入了回忆,他的父亲柳长春是一名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村支书。柳长春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柳家的子孙到部队为国家作贡献,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平时在家里,他按照军人标准要求家人,起床被子要叠好叠规整,走路姿势不许歪歪扭扭。

好家风,成就“军人世家”好风采。柳长春的长子柳树兴,是柳家第一个当兵的人。

1955年7月,新中国第一部兵役法颁布实施。义务兵役制从1956年开始实施。当时,朝鲜战争刚结束,国际形势还很紧张。在普通百姓眼里,当兵常常意味着战死沙场。那年1月,柳长春毅然决然把刚满18岁的长子柳树兴送进部队。临行前,柳长春对柳树兴说:“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稳定就没有老百姓的幸福,我这辈子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你们都能争取参军入伍。”就这样,柳树兴成了华东野战军某炮兵营的一名士兵。

好家风,还要靠传承。后来,柳长春老人恪守诺言,1969年1月、1971年1月又相继将三子柳树琛、四子柳树永送到铁道兵部队。

在柳树兴言传身教下,1981年10月,柳树兴的长子柳家海积极参军,到北海舰队服役,在部队一待就是15年。2010年12月,柳树兴的次子柳家超又把儿子柳桂文送到武警江苏省边防总队服役,成为一名边防武警。

在这个“军人世家”带动之下,每到征兵季柳家庄村的适龄青年都会踊跃报名参军。当兵成了当地年轻人最光荣的事,拥军爱军从军在这个村蔚然成风。

2017年9月,柳家出了第6个军人。原来,柳树兴老人的孙子柳桂斌大学毕业不久,从小受家庭熏陶的他主动应征,参军到海军某旅,圆了自己的从军梦。

作为柳家第6名军人,柳桂斌离开家乡时,语气坚定地对亲人们表示:“当兵就要当好兵,决不辱没‘一家三代6个兵’的好名声。”

“有国才有家,我们柳家三代出了6个军人,是我们整个家族最骄傲的事!”柳树先老人动情地讲到,“俺家光荣牌有6块,如果挂在一起多像胸前的资历章啊!”

听柳桂斌所在部队领导介绍,柳桂斌作为大学生士兵,积极主动发挥专业知识特长,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两年来先后被评为优秀学兵、优秀义务兵,多次获旅嘉奖。

今年1月9日,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发放“光荣之家”门牌的时候,全家一致决定合影留念。在邻居们的道贺声中,一个“资历章式”挂牌的合影留念“咔嚓”诞生。而后,6副光荣牌“各自带回”,按规定分别悬挂在6个小家庭的大门口。

编辑絮语:

家风连村风,村风带民风。家风、村风、民风,一起倾诉“我要当兵”;为党、为国、为民, 共同回答“为啥当兵”。

老兵光荣牌

“请”到爱心食堂

■张守军

9月24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惠家官庄村,人们惊讶地发现:“光荣之家”门牌挂在了摆渡爱心食堂门口。75岁的老人惠汝立开心地告诉周围的人:“这是俺们和‘滕儿’共同的家,光荣牌挂在这里是俺们和‘滕儿’共同的光荣!”

“滕儿”名叫滕兆敏,是一位退役老兵,“摆渡”爱心食堂·超市的创办人。

伴随各级扶贫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一些农村孤残病老人员虽不缺吃不缺喝,可仍然存在生活困难,有的甚至难以吃上热乎饭。滕兆敏为日照市建档立卡各类贫困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扶贫活动,启动“摆渡”爱心食堂·超市志愿扶贫互助养老公益项目。

没房,没钱,没人。从装修房屋、添置灶具、选聘炊事员……滕兆敏克服了一个个困难。2016年11月19日,全市首家“摆渡”爱心食堂·超市在莒县龙山镇北上涧村正式运行,为10位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午餐。

79岁的孤老董相洲对开餐第一天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碗口大的馒头,我一顿吃了5个,外加3大碗菜!”滕兆敏当时泪流满面地对同事们说:再苦、再难,也要把食堂开下去!

2017年7月15日,第5处“摆渡”爱心食堂在东港区陈疃镇堰村正式运行;2018年1月16日,第10处“摆渡”爱心食堂在岚山区黄墩镇上双疃村正式运行。

3年来,在滕兆敏带领下,全市已建成10处摆渡爱心食堂、10处摆渡爱心超市,155名孤寡、残障、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吃上了“免费午餐”。

截至目前,爱心食堂已带动30余家文明单位及爱心企业、7所高校及中小学、近千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26名贫困户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去年12月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摆渡”爱心食堂项目斩获金奖。

滕兆敏对待孤残病老就像对待自己父母,光荣牌挂在爱心食堂就像挂在了父母家。日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赵嘉兵介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已决定为滕兆敏增发一副光荣牌悬挂在家里。

编辑快评:

“爱心食堂”与“电影放映队”珠联璧合,日照锦州相映生辉。光荣牌是见证更是激励,见证老兵无私奉献的境界,激励老兵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