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刘姓的故事有什么启示

2022-11-08 06:50 作者:永安管其乾 围观:

永安千条红军标语的故事:有道理的话要留给子孙后代,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永安管其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刘姓的故事有什么启示1

永安千条红军标语的故事:有道理的话要留给子孙后代


——福建永安垇头等村村民保护红军标语的故事

《图说长征序曲》介绍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搜索“图说长征序曲卷报道石峰村”,有详情(管其乾 摄影)

2、《图说长征序曲卷》封面及封底,搜索“图说长征序曲卷介绍石峰村”,有详情(管其乾 摄影)


3、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纪念馆正门,搜索牌匾内容有详情(管其乾 摄影)


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左)通过石峰村籍记者管其乾将他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村题字转交石峰村两委


5、永安小陶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公园主题墙(管其乾 摄影)


6、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 唐双宁先生说“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更广义上讲,是长征的一部分” (视频截图)


2021年春节期间,在小陶镇高速公路出口,我们看到了这块公益宣传牌(管其乾 摄影)

【按:永安是福建省37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土地革命时期,永安是原中央苏区的东线门户和战略要地,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大量的红军标语,主要分别在小陶、洪田、青水、西洋、贡川、大湖、罗坊、安砂等10个乡镇20多个村,总数达一千多条、永安红军标语分布广、跨度长、内容多、数量大、密度高、番号众,堪称是现存的红军标语博物馆。为此,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了《红色印迹——永安红军标语集锦》,围绕着永安市的红军标语研究,2016年10月22日和23日,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了《布告里的长征:北上抗日鼓舞民心》、《永远的长征·坚忍不拔》等实地采访节目(搜索节目标题可找到);2019年4月,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任主编的《图说长征序(序曲卷),书中42页写道:“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石峰村一带与红九军团集结并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石峰村因此成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至今在石峰村依然保存有红军原创标语80条并一幅红军抗日漫画,其中60%以上涉及北上抗日。据考证,当地遗留的这幅红军抗日漫画来源于《红星画报》”。发现红军标语后,石峰村建成了北上抗日宣言石峰纪念馆,小陶镇建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公园(搜索央视节目标题或“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纪念馆”有更多精彩),石峰村的红军标语仅仅是永安千条红军标语中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地理解永安千条红军标语?做为地方媒体记者,笔者从2006年石峰村发现红军标语80条开始,就一直在宣传永安的红军标语和红色故事,2011年受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邀请全程参与了永安市申报原中央苏区范围的每一个红色遗址现场采访活动,对永安市内的红军遗址和红军标语十分了解;2020年夏,我受永安市文化体育旅游出版局的委托,撰写了《永安千条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系列)》20篇,2022年7月,我将退休,现将《永安千条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系列)》逐一连载发布,以飨读者。本网页发布的是《永安千条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广义长征路上少数民族第一乡红军标语见证军民鱼水情——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红军标语及其背后的故事》,搜索“永安千条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可找到系列连载。】

如今的永安市区(林洪通 提供)


永安千条红军标语的故事:有道理的话要留给子孙后代

——福建永安垇头等村村民保护红军标语的故事

管其乾/文 廖延斌等/图

1、永安工人集报价张伊岩 发现了大字红军抗日标语“拥护红军北上抗日”(管其乾 摄)

图1、永安工人集报价张伊岩在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点暨红一军团垇头战区指挥部仁和堂内窗户边发现了大字红军抗日标语“拥护红军北上抗日”(管其乾 摄)


福建永安市的小陶、洪田、青水、西洋、贡川、大湖、罗坊等8余个乡镇20多个村,迄今保留了上千条红军标语,福建省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林强2011年12月8日在洪田镇马洪村考察时说“几乎所有省内的革命遗址我都去了,但这样密集的红军标语,是在你这里看到,这是苏维埃标语的博物馆”,林强还说,不仅洪田镇马洪村是一座苏维埃标语博物馆,整个永安市的红军标语群也是一座全景式、红色百科全书式的苏维埃标语博物馆。2016年7月1日,马洪村建成了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走进洪田镇马洪、水东及小陶镇石峰、垇头、小陶等保留了大量红军标语的村庄,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这里的红军标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擦刮痕迹,标语的旁边还有刮除的白石灰,小陶镇美坂村的红军标语还被抹了黄泥浆。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7年6月12日,永安工人集报家张伊岩在小陶镇垇头村长美自然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点暨红一军团垇头战区指挥部的窗户边找到一条大字的红军标语“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后,当地村民管万生随手揭开了门口左侧的一面白灰粉墙,里面露出了“打倒”二字,继续剥去白灰粉墙上的白灰外壳,里面露出了完整的红军标语“打到不去抗日却来屠杀工农群众的国民党”。落款是“红产”和罗马字“III”。

管万生告诉笔者,1934年7月15日和8月6日至22日,大批红军曾两次来到长美村驻扎,并在长美、垇头等自然村留下了红军标语,红军走后不久,住在小陶大池一带的一个刘姓联保长来到长美,找到管万生的爷爷管洪德,要他把红军留在他家的红军标语用刮刀铲除,否则就以“通共匪”论处。管洪德是个老实人,联保长的一番话,急得管洪德忐忑不安地跑去找当地见多识广,并给红军带过路的当地人管盛隆,请他帮忙拿主意。 “红军对咱们穷人很好,他们写在墙上的话都很有道理,有道理的话要留给子孙后代”, 管盛隆说,“这样吧,你去找一些石灰水,或白灰浆来,咱们给红军留下来的字涂上一层白石灰,将来要是共产党得了天下,再让子孙后代,把白石灰刮除”。

很快,管洪德找来一些白灰浆,给红军标语刷上了一层保护壳。1949年,还没等来永安解放,57岁的管洪德不幸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叮嘱自己的儿子管炳财:“那些涂了白灰浆的白墙内,有红军字,将来共产党得了天下,可以刮去那层外壳”。

2、长美自然村村民管万炎伸手掰开锅巴似的白灰粉墙外层,果真露出了红军标语(管其乾 摄)

图2、在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点暨红一军团垇头战区指挥部仁和堂,张伊岩发现红军抗日标语“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后,村民管万生和管万炎伸手掰开锅巴似的白灰粉墙外层,果真露出了红军标语(管其乾 摄)

村民管万生和管万炎伸手掰开锅巴似的白灰粉墙外层,果真露出红军标语(管其乾 摄)

图3、2017年6月12日,永安工人集报家张伊岩(中)在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点暨红一军团垇头战区指挥部仁和堂见证了村民管万生和管万炎伸手掰开锅巴似的白灰粉墙外层,果真露出红军标语(管其乾 摄)

村民管万生和管万炎伸手掰开锅巴似的白灰粉墙外层,露出红军标语(管其乾 摄)

图4、2017年6月12日,永安工人集报家张伊岩(中)在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点暨红一军团垇头战区指挥部仁和堂亲眼见到村民管万生和管万炎伸手掰开锅巴似的白灰粉墙外层,露出红军标语(管其乾 摄)


2017年6月12日,看到张伊岩在一间窗户的内侧找到了村民们平时也没注意到的大字红军标语,猛然想到了爷爷留下的那几句话,因此,用力掰开门口左侧的白墙外壳,果然,就露了完整的红军标语。

类似的刮擦发现红军标语还发生在小陶镇的石峰村、垇头村的崇头庵自然村和洪田镇马洪村,这都是当年永安老百姓用涂白灰浆、挂稻草帘、放风车、堆木板,保护了红军标语的最好的证例。

2011年春,笔者在石峰村瓦窑头厝发现红军标语后,石峰村原支书管培德又带着党员吴修波、管树本等,利用一个小小的钢锯片,通过刮擦白石灰粉,在管占炳老厝和管辉彩老厝找到了大量红军标语,全村红军标语总数达80多条,其中还在白灰粉内找到了一副全国最完整、清晰的红军抗日漫画《国民党的卖国罪状》。

四周岁那年见过红军的石峰村党员管辉彩告诉笔者,他的父亲管真华曾经告诉他,红军走后不久,还是那位刘姓连保长也来到他家,强令管真华要把红军标语用刮刀铲除,想到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管真华舍不得铲除,于是买来白灰浆等,与当地乡亲一起把红军标语藏起来,有的用长竹竿,串上一杆子稻草遮挡,直至2006年春,村里的几个年轻党员来到他的家,管辉彩亲自指点,找到了很多新发现的红军标语。

四周岁时见过红军的石峰村老党员管辉彩讲述父亲管真华用石灰浆保护红军标语和红军漫画的故事(管其乾 摄影)



2008年,来自安徽的一位商人来到管辉彩家,看上了管辉彩家的一批红军标语,开价愿以每幅6000元的价格买走这些红军标语,管辉彩说哈也不肯卖。2009年冬,管辉彩的子孙闹着要拆旧建新,无奈中拆去了厢房和前堂建新房,按管辉彩的要求,子孙们将拆下的红军标语完整保存在客厅里,2011年夏,在永安市政府严绍裕副市长的支持下,村两委给这些红军标语包上了金属保护框边。

2018年9月29日,福建省政府公布闽政文〔2018〕218 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位于垇头村长美自然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点暨红一军团垇头战区指挥部旧址善庆堂和仁和堂,位于石峰村的红九军团指挥部旧址管辉彩老厝,红一军团二师指挥部旧址瓦窑头厝,红军临时战地医院旧址吴氏宗祠万兴堂,以及,位于美坂村的红一军团驻扎点积庆堂、树德堂、肇光堂,位于小陶村的东方军暨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点树荆堂,张家山苏维埃旧址及小陶战斗矮岭遗址等10处革命遗址榜上有名。(管其乾/文 廖延斌等/图)

6、 保存在福建省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逢源堂内曾涂上白石灰浆的红军标语《士兵抗日六大纲领》(管其乾 摄影)

7、福建永安市小陶镇美坂村树德堂外墙曾被涂过黄泥浆的红军标语“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管其乾 摄影)

右起石峰村党员吴修波、管培德 等于2006年夏在管占炳老厝用刮刀和抹布清除白石灰浆,恢复红军标语(管其乾 摄

9、福建永安市小陶镇小陶村树荆堂内曾经被涂过石灰浆的红军标语“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等(管其乾 摄影)

福建省永安市洪田镇水东村裕隆堂内曾经涂过白石灰浆的红军标语“打倒屠杀工农群众的国民党军阀”等(廖延斌

刘姓的故事有什么启示2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人。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公元前202年称帝,建都长安,开创汉朝407年基业。公元前195年,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围绕这位汉朝开国皇帝的神奇传说,历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诸如刘邦之母梦龙缠身,继而怀孕十二月诞下刘邦;再有高祖醉酒斩白蛇,路遇老妇,哭诉白帝之子幻化成蛇为赤帝之子所杀;还有,刘邦举义反秦后,在芒砀山四处躲避官兵追捕,其妻吕雉却总能通过聚于刘邦头顶的云气(传说的天子之气)找到他……这些为正史佐证的传说,无非是封建君王一贯玩弄的“君权神授、天命攸归”的把戏而已,但刘邦之所以能够称帝,绝非偶然。那他又是如何一统天下的呢?


刘邦之所以能够奋剑取天下,完全倚仗他自身出类拔萃的能力和卓尔超群的性格。

出身名门、素有大志

刘氏起源于尧帝。战国末期刘邦曾祖父刘清由秦迁至魏国,官至魏国大夫。其祖父由大梁迁至丰邑,号丰公。其实刘邦自小家境殷实,幼在马维名下入读私塾。刘邦虽号称布衣天子,实则出身名门。

打小刘邦就十分出众。少年时期十分崇拜不畏强秦、忠勇仁义、唯才是举的信陵君,曾与信陵君门客张耳结伴游侠。是以养成善于交际、胸怀宽广、能屈能伸的性格。是以他到咸阳服徭役遇秦始皇出巡,大发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可见,刘邦素有大志。

宽仁而大度

班固《汉书·高帝记 》: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刘邦生于市井,少好游侠,对生活于强秦暴政下的百姓疾苦有很深的体会。其破秦而不屠谬,并约法三章。立汉后施行休养生息的仁政,抑制唯利是图的商人,打击残余的奴隶主阶级(汉高祖五年诏曰:“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即释放奴隶为平民);同时授田于民,使民有地可耕;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的政策实施,大大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赋税……这些无不体现了刘邦宽仁爱人的性格特点。

谈及刘邦的大度,不得不提雍齿其人。刘邦起兵反秦之初,率军攻打薛县,命令雍齿驻守丰邑。雍齿一向瞧不起刘邦,于是,献出丰邑投靠了魏国。刘邦大怒,三次攻打丰邑才收回城池。诸侯会师霸上,雍齿再次加入刘邦政阵营,刘邦不仅不计前嫌,还听从张良的建议,封雍齿为什邡侯,敢问天下几人有刘邦此等心胸!

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司马迁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这一席话深夜体现了他的自知之明。正因为他的知人善任,大批贤才良将追随其左右,为其出谋划策、攻城略地,最终夺得天下。

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箭伤不愈,预感不久人世,刘邦与吕后上演了一番颇为经典的问答,结果再次印证了刘邦知人善任的过人之处。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刘邦不仅知人善任,而且能够真正做到从谏如流。公元前206年,刘邦攻破武关,占领咸阳。刘邦来到富丽堂皇的阿房宫,金碧辉煌的宫殿、珠宝和美女,令他沉迷其中,流连忘返。部将樊哙见此情形,劝诫刘邦道:“沛公您要得天下还是想当富豪?秦朝就是被这些奢华的东西葬送了,您还要来干什么?还是赶紧回军营吧。”正当刘邦犹豫不决的时候,正巧进来的张良也对刘邦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将军说的对,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此时刘邦猛然醒悟,从樊哙、张良谏,命令封闭府库,立即带领将士返回灞上军营。

多谋善算、有急智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

绘声绘色的一番对话,表明刘邦遇事沉着冷静,善谋用智,不会因虚名而以己之短攻他人之所长。

众所周知的典故--鸿门宴,也是刘邦心思缜密、多谋善算的体现。得知项羽即将引数倍于己的大军攻击自己,刘邦认为无论进攻还是出逃均非上策,思考再三,唯有放低姿态、面见项羽方可化解危机。于是,他先拉拢项伯居中调停,立下婚约,项伯随后回禀项羽:“刘邦不会反叛,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等待您的到来,如果您攻打他则为不义,应该善待刘邦”。刘邦往鸿门拜见项羽前,还特地为项羽和他最得意的谋臣范增分别准备了珍贵的玉璧和玉斗。待到鸿门宴,刘邦屈居下座仍安之若素,项庄舞剑时,又有樊哙护得刘邦周全。见酒过三巡,刘邦借如厕之机,留下张良等一纵随从应付善后,仅与樊哙等四人悄无声息地抄小路回到灞上军营。脱险的刘邦此刻虎归山林、蛟龙入海,独留范增气愤填膺。


《智囊》记载:项王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刘邦不仅思虑缜密,且有急智。刘邦在广武山列举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怒气冲天,挽弓对准刘邦射了一箭,正中刘邦的胸口。刘邦却对项羽大喊:“你水平不怎么样,箭不过射中我的脚而已!”一句谎言成功地骗过了项羽。之后还强忍着伤痛巡视军队。刘邦因此又成功躲过一劫,楚军却错失了最佳的进攻机会。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急智和应变能力。

性格坚韧、意志顽强

公元前209年10月,起事的刘邦已经48岁。在此之前,刘邦韬光养晦,十年磨一剑。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兵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八月至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有余的楚汉战争,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最终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

刘邦在与项羽的最初交战中,屡败屡战。先惨败于彭城唯水上,再败于荣阳,三败于成皋,四败于广武,五败于固陵,多次险些送命。刘邦从屡战屡败到陷入僵持,直至最终取得胜利,从未选择过放弃,百折不屈,刘邦性格的坚韧和意志的顽强可见一斑。

因早年不事农活,游侠四方,不少人给刘邦冠以“市井无赖”之名,其实是刘邦的雄才大略、韬光养晦而已;再有人认为刘邦不过因秦朝暴政而有幸“小人得志”,君不见秦末豪强揭竿,硝烟四起。不少人较刘邦起点高、基础好,刘邦的成功妥妥靠的是自身的实力。另有人评价刘邦滥杀功臣,其实刘邦杀的只是有叛逆征兆的七位外王,其他有功之臣基本得以善终大家,这点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无法相提并论。至于典故“分一杯羹”和战乱中抛弃儿女,我个人觉得刘邦定是深刻了解项羽桎梏于虚名,不至于屠谬其家人而作出迫不得已的选择。苏辙有云:“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刘邦作为功绩甚伟的开国皇帝,如是评价确有过分歪曲之嫌。


启示:只当效仿刘邦,做到胸有大志、广交能人、善谋用智且意志坚韧,方能成就一番大事。

刘姓的故事有什么启示3

汨罗纪事

文/刘哲

我是汨罗人。弼时镇尖塘村那个叫坳上屋的小屋场,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母亲是裁缝,父亲是木匠。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因出身成分问题,父亲挑着一担箩筐,一头装着我们兄妹俩,另一头放着缝纫机,做木匠需要的锯子、刨子、曲尺、斧头。父亲徒步两百里地,辗转来到平江县长庆乡一个叫桃花洞的小村落。那时我四岁,妹妹刚出生不久,我们全家自然也就跟随落户的主家姓了李。

然,水有源,木有根。水木尚有根源,岂可人不敬宗念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们又随父母举家迁回故土汨罗弼时镇尖塘村,之后又恢复了刘姓。

起屋

回家乡,首先要解决的是住房问题。家乡人民用宽阔的胸怀接纳了流落在外的游子。生产队的保管仓库,借给我们作为容身之所。虽然屋是漏的,帐子顶上要搭个大脚盆接雨,地面坑坑洼洼,桌子都摆不平整,我们依旧其乐融融;锅是破的,饭也是红薯丝为主食,我们依然餐餐吃的精打光。

父母虽然是裁缝木匠,也算手艺人,但那时做手艺的要上交工钱给生产队,抵公分,才能换回生产队发的口粮。可能有人会说,工钱不晓得不上交,有钱还买不到米?还真说对了,那个时代,什么都讲计划供应,买粮食需要粮票,有钱还真买不到一个包子,哪怕是一粒米。刚回来,手上也没有余钱,要起屋,从何谈起?砖瓦、基脚石、椽皮、檩子,从哪里来?

母亲是个坚毅的女性。她说,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我们自己起屋。没有砖,我们请村上的劳力扮砖。扮砖,是家乡土语,就是用一个木模子,将泥土用水和湿,家里有牛的就牵牛打圈圈,依靠牛脚将泥踩软揉细,变成熟泥。我家没有耕牛,我们三娘崽就打赤脚踩。然后将熟泥往模子里塞满,用铁丝抹平,取出模子,砖的雏形便出来了,经几个日头晒干,即可用作起屋的砖。扮,是指做砖的动作,要用力将泥往模子抛甩,很形象。家乡很多农活,都要用到扮字,比如扮禾,就是在扮桶摔打稻谷,使之脱粒;扮茴藤,就是指打猪草;扮药,就是指打农药。我们村叫尖塘,就是因为门口那口塘,头尖尾宽,所以从古到今一直叫尖塘。尖塘一到夏天,灌溉用水多,头部尖尖处就开始干涸,正是扮砖的好地方。

炎炎夏日,唧唧鸣蝉。人们看到,一个不到十岁的少年,在和生产队的男劳力一道,扮砖、切泥、退模、码垛,脸上、身上四处糊满了赭色的泥,满是泥垢的脸上,却是乐开了花。梦境中的华厦,在等着我们,一想起就会有家,干劲自然十足。

瓦,好办,邻近生产队有瓦匠师傅,可做上门工。父母是裁缝木匠,兑工方式可以解决。兑工,当时农村常用的用工方式,就是不付工钱,手艺互换,下次到瓦匠家做上门工,等价交换。椽皮,檩子,我们举家从平江县迁回时,平江县林区的乡亲们半卖半送支持了一部分木材,一部分作檩子,一部分加工成椽皮。父亲自己就是盖匠(汨罗土话,盖匠即锯匠,家乡话“锯”读为“盖”),不用求人,“杀”椽皮(汨罗土话,杀就是切割之意)是分内活,父亲向师父求援,其实师父就是他的妹夫,两郎舅“杀”了几天几夜,五间房的椽皮“杀”齐了。

最难的是基脚石。别人家的基脚石都是清一色的麻石,从玉池山上錾回来,结实耐用。可是我家当时“袄袋里布挨布”(汨罗土话,口袋空空,不名一文之意),没有购买麻石的能力。母亲又发挥了她的智慧,那就是捡拾石头子,用水泥拌石头子浇筑基脚,代替基脚石。于是,一把烂锅铲,一担烂箩筐,就是我们母子三人的标配,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每当晨曦初启,就出了门,捡石子,西边最远捡到了隔壁大队华盖山,南边最远检捡到了唐家桥的冷水井,北边最远捡到了周家冲,东边是田野和白沙河,没有石头捡。每到深夜,母亲都要用热毛巾帮我敷肩上因挑石头磨破的皮,在母亲的蒲扇挥舞中,我在竹铺上进入梦乡。捡了一个月,石子堆成了小山。石头捡完了,就去白沙河挑河沙,沙又挑了半个月。然后母亲通过兑工的方式请了桐家塘的杜砌匠,上门来浇筑基脚。杜砌匠听说娘带着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捡石头做基脚,硬是靠锅铲捡足了五六吨石子,人工挑了两吨沙,开始不相信。看到那一堆堆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子,还有还带着湿印的河沙刹时脸色凝重起来:“这石头里,有你们的血和汗,白手起家,不容易嘞。”

砖瓦、基脚石、椽皮、檩子都齐了。1980年夏天,我们的土砖屋终于开工了。生产队的社员们都来帮忙,挖地基、安放水泥基脚、砌墙、铲墙、树檩子、搭椽皮、盖瓦,一气呵成。五天砌成,我们搬出了一下雨就饱受淋漓之苦的保管房,住进了新居。

由于瓦、椽皮、檩子不够,两间厢房的檩子只能用竹子代替,没有瓦,就地取材,用稻草铺盖。五间瓦房,两间茅草房,终于竖起来了。那两间茅房,一直伴随我们。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经济条件有了改善,香港回归那一年,我用自己的积蓄,将茅草房改建成了瓦房,并将里外粉刷上石灰。

从砌房子这件事,母亲让我们兄妹俩认识到了没有钱也能办好事的道理。在后来的人生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泰然处之积极想办法应对。在母亲眼里,除了生死,世上是没有难事的。母亲的言传身教,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伴我们成长。

捅马蜂窝

少年时代,我很顽皮。钓鱼、掏鸟蛋、打雹枪(汨罗土话,游泳之意)、撩祸(汨罗土话,打架之意)、逃学、偷黄瓜、照嘎蚂(嘎蚂,汨罗土话,青蛙之意,用手电筒照住青蛙眼睛,青蛙就不会跑,束手就擒)、捉蛇、偷摘板栗,坏事做尽,经常有人上门告状。告状的结果就是,被娘老子用条刷(竹枝条)打得青红紫绿。母亲从不护短,管教很严,她老人家的口头禅就是“莫瓦(汨罗土话,莫说之意)只一杂(汨罗土话,一个之意)崽,就是只有一边崽,也要打!”,“细来偷针,大来偷金”,“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世名声臭到老”,一套一套的,我似懂非懂,顽劣依然。

有一次,惹了大祸。

炎夏的一天,闲得不行。在村里四处游荡,发现尖塘边上的村道踏水桥处有一棵苦栗子树,树上又一个马蜂窝,有脸盆样大。村道是通往唐家桥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较多。我看过电影《不许动》,电影里,一群日本鬼子被小小游击队员捅了马蜂窝,被蛰得鬼哭狼嚎的镜头依然历历在目,有一种快意恩仇之感。一个念头闪过:我何不也客串一回游击队员?我带着妹妹,开始行动了。我头上套了一个化肥袋,抠破两个洞,以便露出两只眼睛看路。妹妹负责观察敌情,有人来了我就捅马蜂窝。不一会儿,一对母女翩然而至。接近踏水桥,妹妹发出信号,我便举起竹篙作死地一捅,只听得“嗡”的一声,马蜂四散飞出,我撒开两腿,飞也似的溜了,跑到安全地带看热闹。被蛰的是一对母女,住在唐家桥,刚从岭背冲走亲戚回来。只听见母女俩凄厉无比的叫声,妹妹走近一看,母女俩的脸肿得比我家舀水的瓜瓢还要大,肿得红彤彤的,有几个地方还渗着血。惨叫声惊动了左邻右舍,大家七手八脚将母女俩抬进邻近屋场保婶的堂屋,又是冷敷,又是挤毒。母女的家人闻讯赶来,用土车子送到公社卫生院,才脱离危险。

母女的家人经打听,知道肇事者是我,按图索骥找上门来。我躲在后背山的红薯洞,硬是藏了两天两夜。扛不住饥肠辘辘,偷偷溜回家后,挨了史上最严厉的一顿条刷,竹枒箕打脱两根,罚跪两小时。后来才得知,母亲卖掉了三只鸡婆,四只鸭婆,赔了医药费,好话说了一箩筐,才将风波平息。卖了鸡婆鸭婆,就没有蛋生了,本来就没有油腥的伙食就更寡淡无味了。

经过这件事,我幼小的心灵开始反思:损人不利己的事,是一桩赔本买卖,搞不得,对我以后也是一个教训。

我从小就是个十足的破坏大王,母亲说可能是出生时没有“洗三朝”(汨罗风俗,孩子出生三天要洗澡,洗了就会听话,乖。),内心栓着一个小恶魔,作的孽也就不计其数。好在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可以玩,只能玩一下这种可以亲近大自然的小把戏,聊以打发那些孩提岁月。从某种意义上讲,幸亏没有手机,不然也不会有这些惊险刺激的童年糗事,也不会留下那些珍藏于心的记忆。

响底皮鞋

我是在铜盆寺县四中读的高中。高中阶段,人渐渐长高了,人也爱索利(汨罗土话,爱打扮,爱漂亮之意)了。很多同学天天将琼瑶的小说藏在抽屉里偷偷读,《六个梦》《金盏花》《一帘幽梦》《在水一方》《昨夜之灯》《只有云知道》《昨夜星辰》,篇篇耳熟能详,而且经常将自己比拟成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人也一天天多愁善感起来。我也不能免俗,暗暗地将自己当成朱诗尧、卢有文(《昨夜星辰》里的男主人公)。朱诗尧、卢有文是什么人?人家可是富家公子,多金多情。我是什么人?穷小子一个,有上顿没下顿,天天吃的是用家里废旧药瓶子盛装的酸菜剁红辣椒下饭。朱诗尧、卢有文,这些资产阶级纨绔子弟,西装革履,锦衣玉食,我是没有资本比的。但穷归穷,生活的苦楚不能阻断我初开的情愫。后来,学校转来了三个长沙伢子,我们叫他们“三朱”,朱西,朱步,朱先锋。他们穿西装,打领带,脚蹬贼亮的火箭式皮鞋,手中提着一个双卡录音机。更要命的是,“三朱”有绝活,能跳一曲曲很好看的迪斯科,屁股扭得那个真带劲,一到傍晚,就在操场上跳起了《月光迪斯科》:没有七彩的灯,没有醉人的酒,我们在这个时候,跳一曲,跳一曲,迪斯科,迪斯科,迪斯科。还有《阿里巴巴》: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吸引了无数学生们的驻足观看,很多青年老师也加入了尬舞的行列,像模像样地跟他们学跳迪斯科,扭起了屁股。特别是元旦或国庆学校与班级文娱汇演中,“三朱”及他们带出的团队粉丝大包大揽,大出风头,俨然就是琼瑶笔下朱诗尧、卢有文的活化身。很多女孩子为他们的资产阶级小情调所折服,男同学女同学都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转,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气王”。我们这些穷小子只有干咽唾沫、靠边站的份。自惭形秽之余,只能躲到琼瑶的小说里与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落难公子“诉衷肠”,同病相怜,去小说里寻找慰藉。一天到晚病怏怏的,竟也自觉人比黄花瘦了。

“三朱”的从天而降,给沉寂的校园带来了一股旋风,平静的水面陡起波澜,搅得人心不得安宁。西装,领带,火箭式皮鞋,成了学习时髦青年的必备行头。更要命的是,穿皮鞋就穿皮鞋吧,“三朱”居然还在皮鞋后跟底钉了一块铁皮,学名叫“响底”,踩在校园的石头地上,一步一响,声音清脆,铿锵入耳,金石碰撞,声声击打在人的心上,叫人念念不忘。

一时间,男同学以有这么一套行头为荣。特别是皮鞋上钉响底,也成了标配。首先从青年老师开始,皮鞋钉起了响底,然后蔓延到学生当中。我虽然斯人独憔悴,囊中羞涩只能向隅而泣,但也不能免俗。西装,领带,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我做梦也没有,但皮鞋响底的金石声,却让我魂系梦牵。没有响底,食之无味,寝之不安。只有回家找母亲哼着要。

我寻思着怎么向母亲做工作,让她给我买一双火箭式皮鞋而且是带响底的那种。让我也在学校里“拽”一回,风光一次,找回朱诗尧、卢友文的感觉。

家里还有一半是茅草房,自然没有余钱剩米去满足我的虚荣心。那时湖南台正播放《昨夜星辰》,我老是去蹭看大队任书记家里的黑白电视,有一集,没一集的看过,对剧情还算熟悉。我就向母亲撒了一个谎:“学校要搞合唱比赛,我被遴选成合唱队成员,演出需要,每个成员要一双皮鞋。就是电视里朱诗尧穿的那个式样。”

“我只晓得猪要喂食,不晓得你电视里那个舀猪屎(朱诗尧谐音)的鞋子,还要用猪皮做,解放鞋一样的可以上台唱歌。”母亲将我的偶像朱诗尧误解为猪屎牌子,母亲天天忙农活,没有时间去大队任书记家看电视,不晓得朱诗尧,也不能怪她。我也懒得和她计较了,做工作让她给我买才是正事。

“学校演出还要自己置行头?”母亲将信将疑。

“汨罗今年要撤县建市,要搞大型庆祝活动呢,建市,千百年才一次,汨罗要大搞呢!”理由很充分,不由不信。

一份爱子之心,让母亲妥协了。母亲决定去镇上(那时,家乡弼时公社已改为弼时镇)的福利皮件厂赊一双火箭式皮鞋。正好我有个叔叔在皮件厂食堂当厨师,可以作担保,母亲便一大早去了镇上。

我在家望穿秋水,左等右等不见母亲回来,便往镇上方向走去。在皮件厂门口,我碰到了正在徘徊的母亲。母亲见我来了,便定了定神,去找叔叔了。半小时后,母亲出来了,笑逐颜开。手里拎着一双皮鞋,正是我心仪已久的火箭式。带着我去修理皮鞋摊,花两角钱,钉了一副响底。

后来才知道,母亲一直不进厂,在门口徘徊三四个小时的原因,就是因为脸皮薄,不敢开口求人,为了一双皮鞋赊欠,难为情。

过年时,送了猪,我妈第一件事就是到皮件厂,将鞋款还了。

母亲为了我的皮鞋,在皮件厂徘徊了三四个小时,而且举债提前消费,母亲的宽容和慈爱,让我内心愧疚。穿新皮鞋的喜悦也减淡了许多。

赊皮鞋,让我体验了生活的艰难,也让我体会到了提前消费的坏处。自那以后,我做什么事都会考虑量入为出,不因为虚荣心作祟而自寻烦恼。

叫家长

在学校犯了事,最严厉的惩罚,除了开除、留校察看,就是叫家长。叫家长,是丑事,能不叫就尽量争取不叫。

叫了家长,所有的糗事都会曝光,家长挨训,学生挨骂。更重要的是,家长还会秋后算账,回家还要轻则挨一顿老骂,骂得蚊子睁不开眼,重则挨一顿老打,打得鼻青脸肿。

我也被叫过两次家长。叫家长的原因有一次是成绩不理想,搞了倒数第二(本是倒数第一,有一位叫伏思的同学因家里有事缺考两门,他排倒数第一),拖了班级后腿。

有一次是犯了事。

那次犯事是有原因的。住宿,学校只提供蒸饭,没有炒菜,寄校生都是用瓶瓶罐罐从家里带的酸菜辣椒,没有油水,经常饿得发晕。有一次,晚自习后,我们饿得慌就提议去偷住校彭老师菜地的菜瓜吃。偷了菜瓜用书包装着,潜回宿舍,准备和大家大快朵颐。没想到当天碰到查寝,被樊校长逮了个正着,菜瓜没收,人写检讨。第二天,全校大会上,我被樊校长叫上台亮相。站完台,便是被通知叫家长。

怎么办?偷东西,叫家长很不光彩。绞尽脑汁,我想了个主意,何不叫上表弟,由他冒充舅舅去学校?

表弟经不起我的再三请求,答应了。于是,表弟来到学校,说刘哲同学的父母出去抓副业了,过年才回来。自己是刘哲母亲的弟弟,今天代表家长来开会。在校长办公室和班主任办公室煞有介事地接受了批评,并信誓旦旦答应回家好好管教后,表弟回家了。

我沾沾自喜,这一关总算过了。

年底了,学校搞家访。班主任邹慕清老师来我家,和我母亲拉起了家常,说起舅舅的事。邹老师说,你那个弟弟年纪小很懂事,做事有条有理,待人接物得体诚恳。母亲一头雾水:“我没有弟弟啊?是不是搞错了?”

一句话,我的谎言穿帮。

自然又免不了挨一顿条刷。

自那以后,我不再耍小聪明,因为耍小聪明,一时得意,不能长久。踏踏实实做人,才是王道。

无论父母亲是去他乡谋求生路,还是回故乡白手起家,父母亲那份与生俱来的坚韧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那一代人勤奋朴实、勇于吃苦、务实求进的精神内核。他们在先祖留下生命之源的地方开启了我的智慧。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滋育肉身和精神的原乡,作为出生在这块红色沃土的我始终对这里充满眷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春华秋实,千年轮回。

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祖辈一砖一瓦堆砌而成,他们在故土付诸了一生的心血,正如吾辈也终将会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给后人一样: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薪火传后人,都付笑谈中……

(原载于“新汨罗”公众号)

刘哲,七〇后,汨罗市弼时镇人。毕业于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有报告文学集《武陵风流》,诗集《城市舞会》,随笔集《我的政协情怀》《从经典故事领悟领导艺术》,著有作文教学专著《让经典故事成为你的作文好素材》,政协理论专著《人民政协培训教材》《政协委员培训教材》。现供职于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湖南现当代文学馆)班子成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