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杭州上城区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06:52 作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围观:

杭州这些地名的故事你都知道吗?简单几个字背后,藏着那么多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杭州上城区的故事有哪些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潘璐 记者 盛锐

杭州人的一生里,会走过多少街头巷尾,路过多少个各种各样的地名标牌?

2021年,杭州全市域共新增地名806个,其中居民点地名242个,房屋地名154个,桥梁地名132个,隧道地名9个,公园地名4个,道路地名265个。

聂雪桥、葭萌桥、松风巷、枫潇巷……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意味深长。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构成人们琐碎日常的地名,可能承载着一段当地口口相传的典故,也可能经历过临安古城茶楼酒肆的熙熙攘攘,它们被写在地址簿上,被登记在户口本上,成为了和具体的个人相牵系的印记和乡愁。

地名是如何命名的?它们有着怎样的变迁和存续?

小时新闻记者来到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讲讲这方水土的故事。

1】小小地名背后,流淌着本土记忆和文化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符号与烙印。”

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燕敏说,一个标准化的地名都是由专名和通名组成的,通名是表示地名所指地理实体类型的词,比如街道、桥、路等等;专名,是表示同类地理实体中某一个体的词,比如彭埠、丁兰,“在专名的选取上,我们往往会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理特点,也会注重传承当地的家风民风。”

周燕敏举例说,彭埠街道的地名背后是这片土地上曾经存续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彭埠这块,原本属于钱塘江北岸沙堤,附近居民常常在那边捕鱼,有彭姓的家族就在那儿建造船埠依水而居,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而丁兰的专名,源自于《二十四孝》,“大孝子丁兰’事母至孝’,常年侍奉病床前。母亲死后,丁兰刻木为像,仿佛母亲依然活着那样敬奉木像。”周燕敏说,古有传言称,这里是丁兰的故乡,所以取名丁兰,“现在谈到丁兰街道,想起的不仅是这个地方,还有历史悠久的孝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在2021年,新定名的潮生路和慈幼街、慈幼桥,就各自呼应了钱塘江的江潮文化和丁兰街道的孝文化。

2】跟着地名走一走,仿佛穿越到南宋熙攘处

翻开2008年编制的杭州市原上城区地名志,一千多个地名,一千多块历史碎片,其中不乏六部桥、皮市巷、剪刀弄、马市街等与古代历史有关的地名。

作为南宋皇城所在地,无论是已经消散在历史烟云中的巍峨瑰丽的皇城,还是如今依旧熙熙攘攘的市井,上城区一大批古已有之的地名,背后都是生动而详尽的历史。

“南宋时,桥东有都亭驿,为当时接待外国来使之处,故旧名都亭驿桥。绍兴二十七年,以桥西显宁寺为基础扩建三省六部官署,吏员达千余人,遂更称六部桥。”六部桥的得名,正是因为它在南宋政府机构的附近,是六部官员上朝的必经之地。我们走上六部桥,也是走在了千年前古人的朝拜之路。

而皮市巷、剪刀弄、马市街等地名,展现的则是南宋熙攘繁华的市场,“比如说皮市巷就是古时人们买卖皮货的地方,以皮肆所聚得名。”

对于每一个地名,工作人员都如数家珍,因为这是他们翻遍史书、逐一考证而最终确定,对于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地理实体,我们都会争取能让原地沿用旧地名。而因为建筑拆除、道路规划等种种原因,现存的地理实体样貌发生了变化,已经和旧有地名无法匹配的情况下,也会采用就近移植和旁生沿用的方法,“我们希望能尽量在城市变迁当中,把原有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3】2021年发出6500多本门牌证和1万多块标牌

如今,上城区地名系统里已经录入了44.3万条地名信息条数,每一条信息背后,都是史书考证、实地探访和征集建议。

这些地名和居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学、房产交易、工商注册、户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到和地址门牌相关的信息,地名的准确和规范使用也关系到区域内居民的正常生活。

周燕敏记得,去年有个下雨天,有位老爷爷带着孙女过来,说是入学遇到了问题,“当时窗口工作人员一看,原来老底子的房产证都是三本证,三本证分别三个部门出,不统一,导致孙女户籍和房产证对不上。”随后,工作人员前往实地查看,核定标准称呼后,给小姑娘重新办了个一本证。

2021年,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一共发出6500多本门牌证,编制门牌号码5300多个,编制包括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内的楼幢、单元、层牌一万三千多块。周燕敏说,“地名文化是很珍贵的宝藏,我们也不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跟着地名游上城’等等,希望让百姓了解地名、了解地名背后的文化,让地名从文字变为能够触摸的实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杭州上城区的故事有哪些2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潘璐 记者 盛锐

杭州人的一生里,会走过多少街头巷尾,路过多少个各种各样的地名标牌?

2021年,杭州全市域共新增地名806个,其中居民点地名242个,房屋地名154个,桥梁地名132个,隧道地名9个,公园地名4个,道路地名265个。

聂雪桥、葭萌桥、松风巷、枫潇巷……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意味深长。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构成人们琐碎日常的地名,可能承载着一段当地口口相传的典故,也可能经历过临安古城茶楼酒肆的熙熙攘攘,它们被写在地址簿上,被登记在户口本上,成为了和具体的个人相牵系的印记和乡愁。

地名是如何命名的?它们有着怎样的变迁和存续?

小时新闻记者来到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讲讲这方水土的故事。

1】小小地名背后,流淌着本土记忆和文化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符号与烙印。”

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燕敏说,一个标准化的地名都是由专名和通名组成的,通名是表示地名所指地理实体类型的词,比如街道、桥、路等等;专名,是表示同类地理实体中某一个体的词,比如彭埠、丁兰,“在专名的选取上,我们往往会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理特点,也会注重传承当地的家风民风。”

周燕敏举例说,彭埠街道的地名背后是这片土地上曾经存续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彭埠这块,原本属于钱塘江北岸沙堤,附近居民常常在那边捕鱼,有彭姓的家族就在那儿建造船埠依水而居,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而丁兰的专名,源自于《二十四孝》,“大孝子丁兰’事母至孝’,常年侍奉病床前。母亲死后,丁兰刻木为像,仿佛母亲依然活着那样敬奉木像。”周燕敏说,古有传言称,这里是丁兰的故乡,所以取名丁兰,“现在谈到丁兰街道,想起的不仅是这个地方,还有历史悠久的孝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在2021年,新定名的潮生路和慈幼街、慈幼桥,就各自呼应了钱塘江的江潮文化和丁兰街道的孝文化。

2】跟着地名走一走,仿佛穿越到南宋熙攘处

翻开2008年编制的杭州市原上城区地名志,一千多个地名,一千多块历史碎片,其中不乏六部桥、皮市巷、剪刀弄、马市街等与古代历史有关的地名。

作为南宋皇城所在地,无论是已经消散在历史烟云中的巍峨瑰丽的皇城,还是如今依旧熙熙攘攘的市井,上城区一大批古已有之的地名,背后都是生动而详尽的历史。

“南宋时,桥东有都亭驿,为当时接待外国来使之处,故旧名都亭驿桥。绍兴二十七年,以桥西显宁寺为基础扩建三省六部官署,吏员达千余人,遂更称六部桥。”六部桥的得名,正是因为它在南宋政府机构的附近,是六部官员上朝的必经之地。我们走上六部桥,也是走在了千年前古人的朝拜之路。

而皮市巷、剪刀弄、马市街等地名,展现的则是南宋熙攘繁华的市场,“比如说皮市巷就是古时人们买卖皮货的地方,以皮肆所聚得名。”

对于每一个地名,工作人员都如数家珍,因为这是他们翻遍史书、逐一考证而最终确定,对于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地理实体,我们都会争取能让原地沿用旧地名。而因为建筑拆除、道路规划等种种原因,现存的地理实体样貌发生了变化,已经和旧有地名无法匹配的情况下,也会采用就近移植和旁生沿用的方法,“我们希望能尽量在城市变迁当中,把原有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3】2021年发出6500多本门牌证和1万多块标牌

如今,上城区地名系统里已经录入了44.3万条地名信息条数,每一条信息背后,都是史书考证、实地探访和征集建议。

这些地名和居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学、房产交易、工商注册、户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到和地址门牌相关的信息,地名的准确和规范使用也关系到区域内居民的正常生活。

周燕敏记得,去年有个下雨天,有位老爷爷带着孙女过来,说是入学遇到了问题,“当时窗口工作人员一看,原来老底子的房产证都是三本证,三本证分别三个部门出,不统一,导致孙女户籍和房产证对不上。”随后,工作人员前往实地查看,核定标准称呼后,给小姑娘重新办了个一本证。

2021年,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一共发出6500多本门牌证,编制门牌号码5300多个,编制包括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内的楼幢、单元、层牌一万三千多块。周燕敏说,“地名文化是很珍贵的宝藏,我们也不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跟着地名游上城’等等,希望让百姓了解地名、了解地名背后的文化,让地名从文字变为能够触摸的实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杭州上城区的故事有哪些3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记忆,也是特殊的文化符号,每个地名的由来,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上城区是南宋皇城的所在地,也是杭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区域,作为无数帝王将相和名人集中之地,上城区的不少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接下来的社科三分钟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地名,看看地名背后的灿烂文化。

杭州的老街小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在杭州生活了57年之久,作为南宋皇城所在,上城区许多地名也与他有关,本期社科三分钟就来讲讲那些因宋高宗而得名的地名。

白马庙巷

如今的白马庙巷,南起严官巷,东北面与中山南路相连,是与太庙巷相邻紫阳山麓的一条小巷。但是在南宋时期,它因为巷内的粮料院而得名粮料院巷,至于为什么它被命名为白马庙巷,就要说到“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了……

白马庙巷

相传在靖康年间,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奉命与金人谈判,在磁州怕被金兵追赶而逃至江边一个叫崔府君庙的寺庙里住了下来。

半夜,赵构梦到金兵将至,于是急忙走出寺庙,看见庙外有一匹白马便翻身上马,一路狂奔而去。金兵一路追逐赶到江边,白马驮着赵构便跳入江中躲避了金兵的追捕。过了江之后,白马饮水化为泥马,赵构这才明白了是有神人在帮助他,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泥马渡康王

在赵构做了皇帝后,为了感激神马的救命之恩,就在皇宫附近修了一座白马庙,白马庙所在的这条巷,就叫白马庙巷。虽然现在白马庙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巷名依旧,这段故事也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龙居寺

杭州的佛教“始于东晋,兴于五代,盛于南宋”。灵隐寺和径山寺这两座千年古刹一直影响着杭州人礼佛的习惯,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在东北边的皋亭山下,有一座“龙居寺”曾与灵隐、径山并成为杭州三大“千年古刹”。

龙居寺效果图

龙居寺最初叫做永庆禅院,因为院内有泉水涌出,也被称作涌泉院。相传在宋高宗南渡的时候,曾经住宿于龙居院中,并赐名为永庆寺。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要纳闷了,明明宋高宗说的是永庆寺,最后又是怎么变成龙居寺的呢?此地因为宋高宗在此居住而得名龙居湾,后来明代人就称永庆寺为龙居寺,明代文人李流芳还曾著有《过皋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一诗。

白马庙巷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白马庙,但它的名称一直保留了下来,重建中的龙居寺也将焕发全新的活力。这些名称就跟人的名字一样,虽然很多都只是民间传闻,但我们也能从中窥见历史的痕迹。

本期的社科三分钟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了,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条奔涌五千年的滔滔江河,那么地名文化就像江边的一颗明珠,我们能从中找到文化的渊源,找到传承的载体,也能找到未来的方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社科三分钟将分享更多的上城地名故事,记得锁定收看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