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老舍笔名的小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06:38 作者:澎湃新闻 围观:

鲁迅为什么叫鲁迅: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是怎么来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澎湃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老舍笔名的小故事有哪些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六位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清一色,没有一个人用的是真名。连郭沫若都不是,可见笔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不仅“鲁郭茅巴老曹”是这样,胡适、张恨水、萧军、萧红等人同样如此。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可是,真要问你这些名字怎么来的,恐怕能答得上来的人就不多了。我们今天就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的由来。

鲁迅(图片来自网络)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1907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在学生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文化偏至论》,署用笔名“迅行”,即取自励前进奋发之意。许寿棠《亡友鲁迅印象记》载,1920年年底,鲁迅曾当面对他说过:“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这是“鲁迅”笔名来由最权威的解释。而侯外庐则说是出自《尔雅·释兽》:“牝狼,其子獥,绝有力迅。”也就是说这是母狼的儿子,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顶多说明了“迅”这个字的含义。

据统计,鲁迅使用的笔名有150多个,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多达170个。

鲁迅的孙子名周令飞,这个“令飞”就是鲁迅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1907年至1908年间,鲁迅在日本东京《河南》月刊上发表《人间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时,就署名“令飞”。他的儿子周海婴,因为在上海生的婴儿,故名周海婴,好像就很随意。

他在写《俟堂专文杂记》时还用过一个奇怪的笔名叫“宴之敖者”。这个名字因1923年8月他与周作人夫妇反目成仇,被逐出家门而起。对于这个笔名,他自己的解释是:“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说文》作,游也,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这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鲁迅的小说名篇《铸剑》,在这篇小说里,那个同暴君拼命的黑色人,名字就叫“宴之敖者”,为干将莫邪的儿子报了弑父之仇。在小说里,宴之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们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如果你知道了羽太信子与鲁迅的这一层关系,这一段恩仇录,那么我们忽然发现,以前寄托于宴之敖身上的反封建思想,此时落实于对羽太信子这个女人的仇恨,黑暗的、深入骨髓的、咬牙切齿的,让人不寒而栗,那种情绪,你从文字营造的黑暗氛围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正应了鲁迅那句名言:“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

郭沫若的故乡在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是经过当地的两条河流,用“沫若”为笔名,借以怀念故乡。

茅盾,原名沈德鸿

1927年8月,茅盾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

巴金,原名李尧棠

巴金这个笔名,源于一段故事。

巴恩波与李尧棠是从上海同乘昂热号去法国留学时的朋友。1927年夏天,李尧棠到玛伦河畔小城沙多-吉里休养,进入拉·封丹中学。同学中就有巴恩波,但他们只相处不到一个月,巴恩波就去了巴黎。第二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当尧棠的小说《灭亡》完成之后,巴金取巴恩波的巴以及克鲁泡特金的金,而成笔名“巴金”。1929年1月,《灭亡》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署名就是巴金。1958年,巴金在《文艺月报》上的《谈〈灭亡〉》一文中专门写到自己的笔名由来,说他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同学巴恩波而联想起来的:“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克鲁泡特金和巴枯宁都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是年轻时的巴金崇拜的偶像,他曾经翻译过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我的自传》,所以有很多人误以为“巴”指的是巴枯宁,其实并不是。

老舍,原名舒庆春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的“舍”到底读第三声还是第四声?老舍把他的姓“舒”字拆成“舍”、“予”两字,“舍予”就成为了他的字,后来干脆叫起“老舍”来。之所以这样,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另外,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所以只能读第三声。读第四声,恐怕是把他的名字理解成了“老房子”的意思了。

曹禺(左)与巴金

曹禺,原名万家宝

曹禺,是他的姓——“万”——的繁体字拆开来,也就是艹禺。草字头不成字,用曹代替,故名曹禺。

禺一指猴子,而萬中的禺,则指的是蝎子。这个万的繁体字,实际上,就是蝎子。所以屋檐下有蝎子就是厉害的厉。

要注意的是:禺有三个读音,yu二声、四声,ou三声,没有yu三声这个读音,所以曹禺,要么读yu二声,要么读四声,不可能读第三声。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彊,笔名胡适

受《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改名为胡适,字适之。“之”是因为他们兄弟的字,都是什么之,二哥字绍之,三哥字振之。

杨绛,原名杨季康

“季康”连读就是绛。杨绛不是她的真名,是她的笔名。绛是什么?就是双彩虹。双彩虹外面一个黯淡的,也就是霓虹的霓,里面的就叫虹。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

心远,语出陶渊明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词《相见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夏衍这笔名是1936年发表《赛金花》时首次署名的。夏衍三岁丧父,笔名乃其父字“雅言”之谐音。

冰心,原名谢婉莹

1919年9月18-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当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冰心女士”。冰心在《我的文学生活》中说:“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些,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卓如《冰心传》中记述:“《两个家庭》写好后,她很胆怯,不好意思拿出去。转而想到别人写小说,常用笔名,干脆也取个笔名,即使别人看到,也不知道是谢婉莹的。”

自小就接触中国古典文字的冰心,特别喜欢唐诗。其笔名也源于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意在表明她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决心。

现代女作家还有一位谢冰莹,常有人以为她们两位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谢冰心和谢冰莹并不是姐妹,她们一生只见过一次面。

艾青,原名蒋海澄

为什么笔名叫艾青?因为在法国的时候,法国人搞不懂中国人的名字,误读为蒋介石,左翼青年艾青勃然大怒,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

在致叶孝慎等人的书信中,她说“丁玲”这个笔名是随意诞生的,并无特殊含义:“后来为去上海当电影演员,改名丁玲,投稿时便又用了它。‘丁玲’毫无意思,只是同几个朋友闭着眼睛在字典上各找一个名字,‘玲’字是我瞎摸到的。”

萧红与萧军

萧红,学名张秀环,又名张廼莹;萧军,原名刘鸿霖

萧红萧军也就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萧军曾自述,笔名是以京剧《打渔杀家》里的萧恩为楷模,及自己是行伍出身的缘故取名萧军,而萧红是因为追随他而起了“萧红”:

“萧”字的来源,是我很喜爱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萧恩;“军”是为了纪念我是个军人出身的一点意思,并无其他“奥秘”在其中。后来《八月的乡村》又用“田军”,一方面为了避免国民党文艺检查官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又算为农民的军队,后来《生死场》出版时和萧红的笔名连系起来,就正正堂堂作为“红军”了。这种天真的想法和举动,如今想起来,也有点“幼稚病”得怪可笑。不过那时国民党正在江西一带“剿共”,因此就偏叫个“红军”给他们瞧瞧。

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是梁山解散后,阮小七隐姓埋名与女儿流落在太湖边打鱼为生,化名萧恩。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字凤翔

周立波是湖南人,早年在徐特立、周扬等的影响下思想进步,积极革命。“立波”为英语liberty(自由)的汉语译音,寄寓了他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穆旦,原名查良铮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木心,原名孙璞

最初“木心”自号“牧心”,但他认为:“‘牧’字太雅也太俗,况且意马心猿,牧不了。”又觉得“木”字笔画少,写起来方便,就干脆用了“木心”二字。“古说‘木铎有心’,我的名字就是这里来。”《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又《周礼·夏官·大司马》:“司马振铎,群吏作旗。”木铎是一种铜质木舌的铃铛,古代施政布道,用木铎振鸣警示众人,因此,“木铎”也用以比喻教化人心、警示听众的意思。木心先生应该无意做教化人心的圣人,但若能吸引和警示听众,自然也是好的。

郑振铎的名字也正出于此。

老舍笔名的小故事有哪些2

版权声明:凡本微信刊载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任何资料),均为《百年巨匠》项目方依法享有知识产权或已获得合法授权的作品,未经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机构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或部分使用;已获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百年巨匠》官方微信”。违反上述声明者,《百年巨匠》项目方保留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老舍先生的嘻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得了他对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和温暖的心,以及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茅盾

2014年12月19日,《百年巨匠》文学篇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开机仪式。《百年巨匠》文学篇聚焦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六位文坛泰斗的传奇人生,揭示中国20世纪复杂、惊心动魄的时代图景。其中,《百年巨匠——老舍》以二集的体量多角度全面展示了一代文豪老舍的多彩人生。

老舍四十自拟小传

舒庆春,字舍予,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未得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已不可能。

老舍夫妇和女儿

爱 情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胡絜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絜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演讲,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絜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放寒假时,他给胡絜青寄来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信中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这是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两人做出的“大举动”,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结了婚。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结婚照

催稿趣事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改稿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作家老舍(左三),京剧著名演员马连良、梅兰芳在联欢会上和青年演员们谈话

献丑作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老舍(前排右一)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全家福》排演后的讨论会

主要著作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书集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年,商务印书馆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年,商务印书馆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年,人间书屋

《二马》(长篇小说)1931年,商务印书馆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年,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年,现代书局

《离婚》(长篇小说)1933年,良友公司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年,生活书店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年,时代图书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良友公司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年,开明书店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年,人间书屋

《三团一》(曲艺集)1938年,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年3月初版,人间书屋;修改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年,上海杂志公司;

《残雾》(话剧)1940年,商务印书馆;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年,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年,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年,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年,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年,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年,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年,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年,中西书局

《老舍集》《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年,晨光出版社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年,良友公司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年,晨光出版社

《饥荒》(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3部)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年,百花;1—3部,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年,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年,晨光出版社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年,晨光出版社

《方珍珠》(话剧)1950年,晨光出版社

《龙须沟》(话剧)1951年,大众文学丛书,天下出版社;

《老舍选集》1951年,开明书店

《春华秋实》(话剧)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老舍短篇小说》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福星集》(散文集)1958年,北京出版社

《茶馆》(话剧)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上任》(短篇小说)1958年,作家出版社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年,北京出版社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年,安徽人民出版社

《老舍选集》(1—4卷)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老舍剧作全集》(1一4卷)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老舍新诗》198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

《老舍散文》198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人物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岛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猫城记》《牛天赐传》等。

剪 影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代表单宇红,《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文学篇总导演肖同庆共同为《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揭幕

2014年12月14日,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文学篇研讨会暨开机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出席嘉宾合影

编辑/万芳 制作/丹丹

图片来源:《百年巨匠》

关于我们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联合摄制,中国民生银行独家赞助的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是国内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20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以百集的规模拍摄40余位20世纪中国文艺领域的杰出代表——

美术篇: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吴作人、关山月、吴冠中、李苦禅、蒋兆和、石鲁、黄胄;

书法篇: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赵朴初、启功;

京剧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话剧篇: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金山;

音乐篇:萧友梅、刘天华、贺绿汀、黄自、冼星海、聂耳;

文学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一部、第二部已在央视一套、三套、九套、十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法语、俄语、西语、阿语)、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北京电视台(光阴、博览栏目)、重庆卫视、浙江卫视、黑龙江卫视、山东卫视、河南卫视、甘肃卫视、新疆卫视、青海卫视、宁夏卫视、西藏卫视、广东卫视、广西卫视、三沙卫视、北京纪实高清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等二十余家省级卫视,天津电视台文艺频道、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广州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人物频道、上海教育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安庆电视台、漳州电视台、江阴电视台等地方频道,以及马来西亚电视台、江苏国际频道等国内外40余家电视台播出。纪录片《百年巨匠》播出平台,遍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华南各大行政区。自《百年巨匠》播出以来,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受到广泛好评。目前,《百年巨匠》已获得五项纪录片奖项。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教材,连续两年被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发放到全国近300所承接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演出的高校。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员网”,也将《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一部纪录片和书籍作为视频教材和知识讲座内容。

纪录片《百年巨匠》已连续两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还是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文化创新发展资金资助和扶持项目。2016年,《百年巨匠》正式立项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2016年,《百年巨匠》获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

老舍笔名的小故事有哪些3

近几年,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红学家端木蕻良(1912-1996)珍藏的一批珍贵文物通过广东崇正拍卖“红楼旧梦·端木蕻良旧藏”专场先后释出。这批宏富的收藏给我们打开了一条了解端木的秘密通道,内中也隐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文坛往事,其中,晚年居上海的赵清阁致端木伉俪的信,虽未提及老舍之名,但其中深藏隐痛却与老舍不无关系,细细读来,令人唏嘘。

赵清阁像

赵清阁画的《江天瑞雪图》,题赠给了端木蕻良

赵清阁(1914-1999),河南信阳人,笔名清谷、铁公、人一,是集作家、画家、编辑家、剧作家于一身的才女。年轻时起,她与郭沫若、茅盾、傅抱石、刘海粟、齐白石、端木蕻良等都结下很深的友谊,与老舍关系最为密切,两人滋生过一段情愫。

一如她的名字,赵清阁是气格清奇的。她不喜欢别人拿她来和老舍说事,尤其晚年,被“泛娱乐”侵蚀的传媒报道,更令她感到芒刺在背。她毫不讳言她的抵触,甚至逃避、愤怒、忧虑。先读一封赵清阁致端木蕻良的信。这是一封表达关切和友谊的信,同时也是一封向老友吐槽的信。全函如下——

端木同志惠鉴:

大函敬悉,得知尊兄渐入佳境,甚慰。祝愿您乘胜进益,笔上生花,更见繁荣!

耀群肠胃已否检查?既然大便有隐血,即须及早深入检查。如兄作胃镜检查,可不必住院。总之虽小病也以早查早治为宜。我也肠胃不好,去年体检时就叫做肠胃镜检查,而我拖延迄今,看来也非检查不可。讳病忌医是不行的,望珍重。

我自去冬到今春初,一直感冒反复,医谓抵抗力太差之故,只有中西药加强免疫治疗。仲春以后,始有所好转,但仍虚弱不堪。岁进八秩之人,能如此也够了,人生规律不可能返老还童,唯求宁静苟安耳!然亦颇不易,常常无端来些麻烦是非,于是数月来闭门谢客,不见人、不接电话、不出去、不写文章,不过也很难做到。本市的访客、电话可以躲避,国外多年不晤的朋友来访,就难以拒之门外。最近即为此忙乱,好在只是偶尔的交往(我原是孤僻成性)。

关于考萍工的一篇文章,早想告诉你们,又感到无聊得很。这只怪我与她以及那位编辑(我的一位老友严独鹤的孙子)之间的差距太大,因此他们年轻人不了解老人的处境、心态、思想、性格。我曾向萍工表示过我不愿别人写我(我谢绝过不少人为我写传),但事前她没告诉我,写了发出后将底稿寄我,药兄对标题提了意见。而他们有一种什么趣味(小报趣味),不够严肃。我劝她改,最好不要发表,他们还是发了。加之文字内容近似采访记,曝光了我的生活,比如写我的老病、孤独,写“落叶无限愁”,把晚景写得“凄凄惨惨戚戚”。写这些,她笔下欠考虑,文字也不大凝重、含蓄,社会影响不好,这也是今天文风的一种倾向,她只迎合报纸编辑和一些读者的“兴趣”,这于她今后写作的进益不利。

该文发后颇有影响,给我招来不少麻烦,有人奚落我,有人嘲笑我,也有好心的朋友忧念我,电话、来信纷至沓来,我只有缄默,也引起了安全感的惶恐。最近楼上发生过一次相当大的窃案,光天化日破门而入,至今未破案,唯加强防卫措施。我和她谈过,我的隔壁邻友师陀三年前,他逝世不久也遭过盗劫。我乃老弱之人,不能无虑,她可能以为我胆小,不乐意、不理会,年轻人嘛!为了上述种种麻烦,我断然决定,今后尽量回避与外人交往,心力也不济。我不怪萍工,但不愿交往,实在没精神应付,也无法交往。请鉴谅。17/5。3月13日又送走老友陆晶清,她也是孤老,身边只有一个侄女,对她不好。我帮助料理了后事,如此情绪很坏!老友相继凋谢,能不伤心?又及。

信中谈到的《落叶无限愁》是赵清阁早年所写的一部小说,历来被视为她与老舍的爱情自传体,信中谈到“落叶无限愁”,想必即是考萍工文章谈到她和老舍的情事,用词不够含蓄,导致外界议论影响老人心绪,并引发对安全感的隐忧。

据了解这段情事又是赵清阁亲戚的韩秀说,这篇小说发表后,赵清阁曾写信给美国的韩秀,让她猜小说是以谁为模特儿的,韩秀一猜即中:“是舒先生与清阁本人”(注:老舍原名舒庆春)她还说:“这篇《落叶无限愁》是唯一的字,真实记叙这一段爱情。”

青年时代的赵清阁(右三)与茅盾、凤子等在杭州

《落叶无限愁》讲的是中年知识分子邵环教授和画家灿的凄美爱情:

邵环已婚,有两个孩子,因为共同的信念和机缘巧合,两个相似的灵魂之间萌生了爱意,但横亘在他们中间的,是邵环的妻子和孩子。抗战胜利后,灿悄然而去,留给邵环一封“绝交”信。

信的内容如下:“应该新生的是你们,不是我们!所以你要追求真正的新生,必须先把所有旧的陈迹消除了。为了这,我决定悄悄地离开你,使你忘了我,才能爱别人,忘了我们的过去,才能复兴你们的未来!我不希望你因为我的走而悲伤,更不希望我们会再见。就这么诗一般,梦一般地结束了我们的爱情吧!天上人间,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邵环看到这封信后,很难过也很不甘,于是,在一个凌晨,他离开重庆,来到上海,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灿的住处,两人相见了。

但种种现实的困扰,家庭的羁绊,让这段爱情千回百转。尽管无法摆脱,邵环仍恳求灿和他远走高飞。他说:“我不愿考虑这些。让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净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

灿却说:“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是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

诚然,一个无法和妻子离婚的男人,想要和自己心爱的女人一起,必然是浪漫而不切实际的,他们的爱情不可避免只能是悲剧告终。

许是为了避免误读,赵清阁曾专门为《落叶无限愁》写过一则“小析”,提道:“一个中年人的感情,本质是世故的,偶然的天真,不可能持久。”其中的痛,不足为外人道矣。

在傅光明所著的《一信一世界》中,曾提到上海师范大学史承鈞应日本友人渡边明次约请,为渡边所译赵清阁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写作者介绍,限于篇幅而被删去的一段,正是对老舍与赵清阁爱情的幽微勾勒:

抗战和文艺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战争带来的苦难中他们患难与共、相互慰藉。他们几乎要结成为一对抗战伉俪了——这是在抗战的特殊年代,流落大后方的文人在特殊的情境下每每发生的事,但由于1943年老含夫人带着三个孩子突破封锁突然来到而中止。此后他们常常分处两地:1943年后是成都/重庆—北碚,1946年后是上海—美国,1950年后则是上海—北京。然而他们精神相通,藕断丝连,仍幻想着有朝一日顺利解决老舍的家庭问题后结合在一起。老舍甚至连安排夫人今后的生活和子女教育的资金都准备好了。但是,他无法取得夫人的谅解,夫人支持他只身抗战并代他奉养老母抚育子女的恩情也不敢忘。同时,新中国成立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也使他们无暇顾及情感上的事。更何况在强势的公众舆论中,个人情感只是小事、私事,而作为名人的形象却是关乎国家的大事、公事,这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幻想,面对现实。

为此,赵清阁愿意作出牺牲,不提往事。于是,他们将丝丝的恋情化作浓浓的友谊,仍然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关切,始终不渝,直至“文革”初起,老舍自沉于大平湖。天人相隔,反而加深了赵清阁的思念。每当老舍生辰或忌日,她都要独自加以纪念;每当在报上读到有关老舍的文章,她都倍加关注甚至剪存;她的许多回忆散文都提到了老舍;她的客厅中悬挂着老舍1960年春写给她的《忆蜀中小景二绝》,书房中书桌上是老舍1939年参加北路慰劳团特地从甘肃酒泉带回来送给她的砚台;正对书桌,是老舍1961年写给她的祝寿联“清流叠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侧面墙上则是老舍1944年写给她的扇面;床头柜上,则是老舍在她患肺结核时送给她的小痰盂。老舍在她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除了个别情况,她绝口不提她和老舍曾经有过的恋情。她觉得文坛作风不正,成见太深,害怕损坏老舍的形象;同时感到人言可畏,害怕扰乱自己晚年的清净。为此,她甚至在临终之前,把珍藏的“文革”劫后残存的老舍的信件也毁去了。她至死也在思念着老舍,维护着老舍。

赵清阁终身未婚,身边也没有亲人,晚年只有保姆吴嫂几十年相依为命。她淡泊名利,以书为伴,在寂寞和辛勤笔耕中度过了余生。

这段文字,真实记录了赵清阁的晚境,以及她对老舍的情义。为尊者讳,此处不另加妄言。我想,这段往事,也是气格清奇的清阁先生所不愿意重提的。

赵清阁致端木夫妇的贺年卡

在另一封赵清阁致端木蕻良和钟耀群夫妇的信中,她说:

近来忙于处理一些身后之事,主要是捐献了长期珍藏、“抄家”劫余的书画给国家——重庆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虽然割爱,不无怅惘之感,但能妥善地为这些国宝找到保管之所,也算对得起朋友了。让它们留传后世,不再散失损毁,我也放心了。

捐献的国宝包括清阁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所交游的文人、艺人翰墨,当然也包括老舍所赠。但老舍所写给她的信,却被她全部毁去。在文艺创作上,她是“不甘老病”,但生活上,许是因为“文革”的创痛,她变得惊惧,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过于谨小慎微了,对一个老病之人,任何的惊扰对她而言,都是不堪承受的。

文学界前辈、曾任《文学报》社长和总编辑杜宣曾说:“我原本以为才女高标,洁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赵清阁的结局,大受刺激。独身可以,但不要因为一个男人。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好的感情呵护着,不能给予她们这种保障的男人,不配去接近她们。”

赵清阁后来与很多老友,甚至远在国外的小友韩秀等都保持着不间断的鱼雁往来。在她的晚年,来自端木蕻良、钟耀群伉俪的友谊也一直是她的慰藉之一,尽管一个在京一个在沪,但彼此近况却大抵了然于胸,谈老病、谈故友凋敝的感伤、谈文学创作,致慰问、吐吐槽、针砭时弊,可谓无话不谈。她也曾多次将自己的画作寄赠端木伉俪。

赵清阁似乎特别喜欢画雪景,喜欢白茫茫大地,却有一抹红,在1990年另一封给端木蕻良的信中说:

我喜欢雪,也爱绘雪,我想画出白茫茫大地一点红的意境,宛如一个人,纯洁得唯独一颗赤子之心是红的。

画境中,也隐藏着清阁先生外冷内热的一颗赤子之心吧。在我看来,这恐怕也是清阁先生令人尊敬也让人怜惜的地方。(文/戴朝晖)

◎本文参考文献:傅光明《一信一世界——赵清阁先生的晚境》;《才子佳人多不贱》第二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民国婚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