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什么关于乐器的传说故事

2022-11-05 05:51 作者:故事天天讲 围观:

故事传说系列——朱载堉吹唢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故事天天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什么关于乐器的传说故事1

故事传说系列——朱载堉吹唢呐

在朱载堉地附近的张坡村、山王庄一带,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风俗:无论谁家办红白喜事,都把请来的吹鼓手特别高看,吃饭给他们抬来八仙桌,上的酒莱比别的客人还要好。吹鼓手在八仙桌的两边和下首落坐,上座摆的大圈椅却无人敢坐,总是空摆在那里。这个风俗是从朱载堉那时候留下来的。


朱载堉晚年隐居在九峰山丹水村,一心研究音乐,经常和吹鼓手班子的人来往,和他们交流技艺。他听那些吹鼓手朋友说,他们被称为下九流、巧要饭的,坐的是冷板凳,心里很气愤,决心要为他们争口气。

这一天,廉坡村的廉大人娶儿媳妇,请了一个吹鼓手班子, 朱载堉随着这个班子一块儿去了。这天朱载堉吹唢呐,吹得特别好听,看热闹的人一再叫好。廉大人看这个班子吹得好,心想钱没白花,老喜欢。新媳妇接回来,拜子天地,入了洞房。乐器班子这时候也该坐下歇息了。


朱载墒一看让他们坐的地方只有一张破桌子,几条长板凳,桌上放几个脏不拉几的大碗,心想,这真是把吹鼓手当下九流看待呀!他也不往那儿坐,唢呐朝腰里一别,背着脸蹲一边去了。廉大人也不傻,一看这阵势,知道吹唢呐的生气了,怕办他难看,马上吩咐人把八仙桌抬来,上座摆上大圈椅,把脏腕换成细瓷茶具,笑着对朱载堉说:“请大师傅上坐!” 朱载堉说:吹鼓手是下九流,不敢坐大椅子。”廉大人忙说:“哪里哪里,今天是大喜日子,啥上九流下九流的,皆大欢喜嘛!请坐,请坐!” 朱载堉还是不肯坐。


鼓乐班子的人知道朱载堉是为他们争气的,看把这口气也争过来了,齐说:“郑王爷,你就坐下吧!"廉大人一听这个吹唢呐的是郑王,“扑通”跪在朱载堉面前,磕着头说:“下官有眼无珠,罪该万死。请郑王爷恕罪!” 朱载堉说:“往后不许把吹鼓手另眼看待!站起来吧。”

打这儿起.这一带没有人再不尊重吹鼓手了,凡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对请来的乐器班子都是高看高待。可吹鼓手在宴席上谁也不坐那个摆在上座的大圈椅,这成了一个规矩。他们说,那上座是郑王爷的位置。

有什么关于乐器的传说故事2


对联俗称对对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古代有许多关于对对子的民间故事,流传千百年,让老百姓们津津乐道。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爱对联的读书人。记得关注我哦。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个民间趣味对联故事:吝啬财主苛待教书先生,先生妙用萝卜对联,留下一段趣味传说,老百姓千百年来津津乐道!

话说古代有个土财主,虽然很有钱,却是一个吝啬鬼。

怎么形容呢,他就像《儒林外史》的严监生,对其他人很吝啬很小气,但是对家人还是可以的。

这个吝啬的土财主望子成龙,想要让孩子有个好老师,所以呢,找了当地的一个著名才子,想要让才子给他儿子当教书先生。

教书先生说:“教你的孩子可以,但是我一年要一两银子的束脩。”

束脩,就是老师的工资。

土财主一听,瞬间脸色变了,心里想:“爷爷的,一两银子,这是抢钱吧?太黑了!”

但是转念一想,可能贵有贵的道理,为了孩子,那就忍了吧。

但是土财主又转念一想,不行,不能让教书先生白白赚走这一两银子,白花花的银子,那可是他的命根子啊!

土财主两只小眼睛转来转去,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

他笑眯眯地对教书先生说:“先生啊,我当然信任你的才华。但是,我也要知道孩子学了一年的效果呀。所以呢,我想我们来个君子约定。

到年底的时候,我出三个对子,考考我的孩子。如果孩子能够出口成章,三次全都对出下联,那我就付出酬金给你。

假如孩子对不出下联,那抱歉了,银子不能给你。先生,你看这样可以不?”

土财主的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天资不行,有些愚笨,只学一年的话,肯定没有办法对出下联。

所以,到时候只要自己出几个难题,孩子肯定对不出来,这不就是白赚教书先生一年的工资吗?到时候,那可真是又让孩子读了书,又不用花钱,美滋滋啊!

教书先生根本不知道土财主的心思,只是觉得有些奇怪,心里想:“这个东家事情真多,既然来找我教书,难道不知道我的才华?”

但是教书先生转念一想,算了,不和这个财主一般计较,反正他有自信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所以爽快同意了土财主的要求,成为了土财主家里的私塾老师。

但是到了土财主家里,教书先生才明白自己这次合同算是走眼了。

他是真没有想到,世界上真有那么抠门的人啊!

这个土财主吝啬如鬼,自己和孩子吃大鱼大肉,却只给教书先生粗米饭和萝卜菜。

什么蒸萝卜、炖萝卜、炒萝卜、酱菜萝卜、咸萝卜、甜萝卜、辣萝卜干、炒萝卜丝、炒萝卜干、萝卜汤……

看上去菜很多,可他爷爷的,全是萝卜啊!

教书先生后来才知道,这个土财主是有备而来,居然专门种了几亩地的萝卜,用来打发长工和用人的伙食。

虽然教书先生是文化人,可是在土财主眼里,教书先生和用人、长工没有啥区别,都只配吃萝卜。

知道真相后的教书先生,肺都差点气炸了,世上哪有这样吝啬的人啊!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真是抠门到家了!

教书先生由于签订了合同,如果中途辞职不干,那反而要倒扣一两银子给土财主!

教书先生这才明白,这个土财主真是精明啊,一开始就挖坑下套,早就在合同上面做文章了!

这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所以,教书先生也是很无奈,强忍着心里的不满,还是呆在土财主家里,天天吃萝卜。

不到半年,教师先生就瘦了二十斤!

废话,读书人本来身体就文文弱弱的,又没有营养,能不瘦吗?

更恼火的是,土财主的孩子根本不是学习的料,平日里比较贪玩,根本不爱读书,读书的天资也不够,很多问题是一问三不知,整一个呆头鹅。

如果说,学生比较聪明,或者学生比较好学,作为教书先生,就算心里对土财主不满,也还是愿意认真教书,认真对孩子负责。

毕竟,孩子的爹有错,孩子没错啊!

可是,土财主的孩子又贪玩又笨,根本不爱学习,教书先生教书的过程根本就是折磨。

再加上土财主又这么吝啬,这么苛待,教书先生泥人也有火性,自然也就懒得管孩子了:“孩子,随便吧,你爱学不学,爱闹不闹。”

后半年,教书先生都只顾自己读书写文章,对孩子的学习是装模作样,完全敷衍了事。

没办法,谁让你土财主那么无耻呢?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臣尚且讲究个真心对待,何况只是东家和教书先生的关系呢?

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不给教书先生平等的待遇,还想要教书先生用心教孩子,可能吗?

这不是不负责任,这叫理所应当!

转眼到了年底考核的时候,孩子玩了大半年,这时候突然有点慌,紧张兮兮地望着教书先生:“先生啊,俺根本不会对对子啊。要是对不出俺爹的对子,俺怕被打屁股诶。”

教书先生比较淡定:“没事,到时候你看我给你提示,保证你对出下联。”

教书先生之所以有底气,那是因为他早就知道土财主也是个笨蛋,根本不可能想出什么厉害的上联。

要是土财主也有真才实学,土财主就一定明白读书科举改变命运的重要,就一定不可能用一整年的萝卜来苛待教书先生了。

果不其然,土财主在饭桌上对孩子发起了考核。第一个上联是:“青菜。”

教书先生虽然满腹怨气,这时候也差点笑出声,心里想:“真是菜到抠脚了。”

然后,教书先生用筷子夹起了一块萝卜,在财主的孩子面前晃了晃。

孩子虽说笨了点,但也不是完全的傻子,马上回答说:“萝卜。”

土财主一听,蔬菜对蔬菜,真不错,看来下一个对联要难一点了。

土财主想了想,出了第二题:“绸缎。”

“噗!”

教书先生真的忍不住了,突兀地笑出声来。

土财主奇怪地望着教书先生:“先生,怎么啦?”

“没什么。”教书先生竭力忍住笑,又夹着一块萝卜,在财主的孩子面前晃了晃。

孩子熟门熟路,脱口而出:“萝卜!”

土财主很纳闷:“怎么又对萝卜呢?不可以重复!”

教书先生笑眯眯说:“东家听错了,你孩子说的是‘罗帛。’罗帛和绸缎都是丝织品,对得很工整嘛。”

土财主吃了没文化的亏,无言以对,只是在心里想:“最后一个问题了,我必须出一个最刁钻最困难的问题,让孩子对不出下联,这样我的一两银子就不会飞了!”

土财主想了大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上联:“钟鼓。”

教书先生见怪不怪,都感觉不到好笑了。他照样夹着一块萝卜,在财主的孩子面前晃了晃。

孩子是老马识途,非常自信,非常豪迈,大声回答:“萝卜!”

土财主皱着眉头,摇头说:“又是萝卜,重复不行。先生,孩子年底考核不过关,看来这一两银子的束脩不能给你咯。”

教书先生不慌不忙,笑着说:“东家听错了吧。孩子说的是锣钹,锣钹和钟鼓一样,都是乐器,对仗很工整啊,孩子很有才啊。孩子,你说的是不是锣钹?”

孩子像小鸡啄米一样,连连点头:“是是是!”

土财主肉痛不已,似乎还在犹豫给不给银子,还在想办法怎么找借口留下银子。

忽然土财主有了借口,变了脸色:“先生,你是不是没有用心教书?怎么我孩子只会萝卜?你这是敷衍了事,不配拿钱。”

教书先生哈哈一笑:“我眼中所见,口中所吃都是萝卜,不教孩子萝卜,还能教什么呢?如果东家觉得孩子的下联对得不工整,可以去找县太爷。反正有合同,我们去官府说话!”

土财主这才无话可说,忍痛割爱,拿出一两银子给教书先生。

教书先生哈哈大笑,扬长而去:“感谢东家的萝卜大餐!额外奉送东家一句良言,就算你积累百万家私,只怕将来你的孩子挥霍一空,也要天天吃萝卜大餐呢!”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点赞、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有什么关于乐器的传说故事3


天琴,八桂秀美山水之间流传的天籁,它是古骆越文化流传下来的艺术结晶,曾融汇着壮族先民古朴的祈福与希望,流泻着壮族人的喜怒哀乐。

如今,天琴正以它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弹拨着动人的乐音,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动人故事,成为广西对外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展现在世界面前。

每天早上练琴 “唱天 ” 是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村民李绍伟三十多年不变的习惯


1、初夏四月的左江流域,过了中午就已经酷热难当,因此,在早上练琴 “唱天” 是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村民李绍伟三十多年不变的习惯。


李绍伟手中的乐器,是广西南部壮族地区十分流行的民族乐器,叫“鼎叮”,又名“叮叮”。它的名字源于独特的音色,是空弹两根琴弦时所发出的声音。


但是,“鼎叮” 翻译成汉语却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天琴 ”,之所以命名为“天”,是因为它是一种和 “天” 息息相关的乐器。


所谓 “ 天 ”,是左江流域和防城港一带的壮族群众以天琴伴奏或独奏所进行的各种民间文娱艺术的总称,分为 “弹天”、“唱天”、“跳天” 三种。


“ 天 ”,是左江流域和防城港一带的壮族群众以天琴伴奏或独奏所进行的各种民间文娱艺术的总称,分为 “弹

天琴,是这些文娱艺术的核心。


天琴弹奏表演,大多以多声部合奏的形式进行,曲调轻松活泼、婉转悠远,表演时琴师脚部铃铛上下摇动,与琴音融合更增添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采。

天琴表演时琴师脚部铃铛上下摇动,与琴音融合更增添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采

来自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天琴表演艺术家韩醒表示:“ 天琴乐器是全国少有的弹拨乐器,它的独特性表现在由葫芦制作成琴筒,以边弹边唱,配以脚铃作为配音的一种表演方式,这样的形式在古骆越文化巫乐(巫师做法式时的演奏)中就以道具的形式呈现出来。”

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天琴表演艺术家韩醒

天琴从何而来?

在金龙镇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左江大旱,三年不下雨,有位老人跪在“神龙洞”前求雨,跪了三天三夜,忽然一位神仙从天而降,将葫芦、桃木杖和两根胡须交给她做成“鼎叮”,以琴求雨。


老人按神仙的话做出了“鼎叮”,边弹边唱,琴声惊动了洞中的神龙,神龙从洞里飞出,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苍生因此得救。


从那以后,“鼎叮”就成为了村民们祈福许愿的乐器。天琴的传说在龙州、宁明、防城等地都有流传,虽然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似的核心——天琴是天赐的乐器。


那么,天琴是否真的是从天而降的神仙乐器呢?


人们发现,在传统天琴曲目中,许多唱词都和劳作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跑马调》中模仿的马蹄声、还是《放雁》中模仿的大雁声,都与劳动有着密切关联。


天琴的演奏曲目中多表现出壮族人民劳作生活的场景

褪去历史传说的神秘色彩,天琴应该是壮族先民在劳作之余,利用葫芦所创造的乐器。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成书于宋代的经书《塘佛》曾记载了 “做天” 的曲目,而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龙州纪略》则对天琴有了完整的记载:“(天婆)手弹二弦,脚抖铁链,锒铛之声 ”。由此可推断,天琴可能在宋代发明,到清代已经是龙州的流行乐器。

天琴“一音一色”表现出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

2、在古代,天琴是祭天的法器,仅有少数人能够掌握,由家族内部代代相传,不同的家族之间,弹奏技术和传承曲目亦有所不同,因此天琴艺术素来秘而不宣。


李绍伟的家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天琴世家。


1986年,30岁的李绍伟正式拜师,成为天琴技艺的第十代传人。在他珍藏着那些泛黄的歌书叫做 “天书”,壮族人故老相传的观念中,与天琴有关的事物,均带有“天”字。


天书里边记载着天琴的曲目和“跳天”的仪式,是李绍伟家族珍藏了数百年的宝贝。李绍伟拿出了两本“天书”,分别是他的爷爷和父亲在1947年抄写的,书中所用的字体,不是汉字,而是古壮字。


李绍伟和他珍藏着的关于天琴的“天书 ”

传统天琴曲目的保存,全靠李绍伟这样的家族代代相传,流传于广西崇左的龙州、宁明、大新以及防城港市等地,在与龙州山水相连的越南北部,天琴艺术也十分流行。李绍伟经常被邀请到越南参加各种表演活动进行天琴的艺术表演交流,期间还曾收了6个越南的徒弟。


2009年,李绍伟被广西文化厅评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天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几百年下来,大部分传统曲目已经遗失,现今尚存三十多首。传统天琴曲目不仅有祭祀曲,还有许多以歌唱劳动、自然和爱情为主题的歌曲。


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秦红增表示:“ 比如说它的传统曲目有一首叫做《放雁》,一群女孩子模仿大雁“微微微”的声音,实际上它表达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中国文化里面,大雁一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寄托。”

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秦红增

天琴民歌会用大雁、大山、绣球等常见的事物来借喻表达壮族青年男女真诚的情感,展现壮族民间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独特的风情。


天琴的演奏表达壮族青年男女真诚的情感,展现壮族民间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独特的风情

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民族艺术的传播与融合,天琴也从法器变成了乐器,在壮族人的娱乐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的“三月三”、“侬垌节”等庆典上,都能看到天琴的身影。

每年的“三月三”、“侬垌节”等庆典上,都能看到天琴的身影

但是音色如此美妙的天琴,常年只在桂西南边境地区流传,并不为外界熟知。让天琴从民间走向国际舞台,得益于十多年前范西姆、韩醒、梁绍武等广西音乐家的大力推广。


2003年,壮族音乐家范西姆在龙州采风时发现了天琴艺术,便将其推荐给 “ 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 组委会。天琴表演艺术家韩醒对天琴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使之更加适应现代舞台表演需求。


从左至右:壮族音乐家范西姆、天琴表演艺术家韩醒、壮族词作家梁绍武。

经过他们等广西艺术家对天琴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使之更加适应现代舞台表演需求


2004年,天琴登上了民歌节开幕式的舞台,技惊四座、声名远播。以此为契机,天琴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多次亮相央视晚会,并赴奥地利、法国等地演出。


2018年4月15日,远在阿拉伯半岛的阿联酋迪拜,第一次响起了天琴的声音,在由广西电视台主办的“广西故事迪拜电视展播周”中,来自龙州的天琴女子组合为外国观众展现了悠久而迷人的壮风古韵,令他们为之倾倒。

由广西电视台主办的“广西故事迪拜电视展播周”中,来自龙州的天琴女子组合为外国观众展现了悠久而迷人的壮

琴师秦荔是天琴女子组合的一员,她的天琴是父亲秦华北亲手制作的。秦华北是天琴制琴工艺的非遗传承人,这门手艺在他家已经传承了二百多年。


天琴以葫芦为琴筒,葫芦的质量,直接决定天琴音色的好坏。选取好的葫芦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而面板,则是成功的关键。


天琴的面板以梧桐木为上品,其中又以龙州本地产的青桐木、泡桐木为最佳。


梧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制琴的顶级木料,传说中蔡文姬所弹的名琴“焦尾”便是烧焦的梧桐木所制。在秦华北眼里,其他配件都有别的替代物,唯独梧桐木面板是无可替代的。

琴师秦荔和她的父亲秦华北(秦华北是天琴制琴工艺的非遗传承人,这门手艺在他家已经传承了二百多年)

在2010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秦华北亲手制作的天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东盟各国政要,这是对他高超制琴技术的最大肯定。


但秦华北心中却有着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2003年的一天,由于连夜赶制天琴,他的左手不慎卷入切割机中,被切断了两根手指。这意味着,他无法再弹奏较复杂的天琴曲目,也不能亲自开发新的弹奏技巧并据此改良天琴。


如今,秦华北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天琴文化镌刻在基因里,代代传承下去。


小小的天琴,承载着壮族文化传承的重任,龙州当地政府对天琴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视,建立了“天琴艺术传承中心”,并在全县的乡村、中小学内开展天琴培训,培养更多的传人。


龙州当地政府对天琴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视,建立了“天琴艺术传承中心”

并在全县的乡村、中小学内开展天琴培训,培养更多的传人


在首府南宁,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也开设了天琴课程,聘请民间音乐人来教导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天琴,并通过天琴了解它背后的壮族文化。

在首府南宁,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也开设了天琴课程,聘请民间音乐人来教导学生

天琴,八桂秀美山水之间长存的天籁,曾融汇着壮族先民古朴的祈福与希望,流泻着壮族人的喜怒哀乐。

壮族文化千年不断的脉络,穿行在天琴的弦线之间,留待后人将它延伸,在时光中继续起舞、飞翔。


信息来源:广西故事

综合整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