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古代穷人消费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05:47 作者:纳年故事 围观:

古代民间故事:老财主为富不仁,因为贪吃被人给戏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纳年故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穷人消费的故事有哪些1

贪吃的老财主

它就是豪猪鱼。这种鱼浑身长满了毒刺,而且感觉是非常灵敏,速度也是非常迅捷的。当豪猪鱼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吞咽水和空气进自己的肚子里,使得自己的身体变得鼓鼓的,而身上的刺也变得尖锐起来,被扎到的人还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当感觉即将受到伤害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像是带刺的球,看起来犹如仙人掌一样,防止敌人对它造成伤害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这种豪猪鱼跟河豚鱼也是一样的,而且身上带刺的毒可比河豚鱼还要毒得多。虽然这种豪猪鱼长相不是特别好看,但它的肉质和口感都是非常不错的,日本人都对这种豪猪鱼特别喜欢。很多时候日本人都会抓起来做成料理吃,当然要处理这种豪猪鱼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厨师就可以处理好的,需要有经验且刀工十分了得的高级厨师才可以把这条鱼处理成美味。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员外,家财万贯,但是为人尖酸刻薄,经常欺负穷苦人,对待自家的工人也是经常打骂,克扣工资。这个王员外除了拿欺负穷人取乐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爱好吃,天下间几乎所有的美味他都快吃遍了,每一顿的菜肴都要求不一样,以至于他每天都要琢磨下一顿吃什么。

这一天王员外正在屋里犯愁,因为过几天就是他的50大寿,他想在自己大寿那一天弄上一样绝美的菜品,可是到现在都没有头绪,这是有家丁来报说有一个人能制作一个美味菜品,王员外大喜过望,马上让人请进来。不一会进来一位大约35岁左右的人,此人自称姓刘叫刘一手。说自己可以做豪猪鱼,做出之后美味绝伦,但是花费也高,因为这种鱼不好抓,而且有毒,并且不好处理,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有中毒的危险.王员外也听说过这道菜,说钱不是问题只要你能做出来重重的赏你。两人商量好以后,刘一手就去海里抓鱼。

豪猪鱼。这种鱼浑身长满了毒刺,而且感觉是非常灵敏,速度也是非常迅捷的。当豪猪鱼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吞咽水和空气进自己的肚子里,使得自己的身体变得鼓鼓的,而身上的刺也变得尖锐起来,被扎到的人还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当感觉即将受到伤害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像是带刺的球,看起来犹如仙人掌一样,防止敌人对它造成伤害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这种豪猪鱼跟河豚鱼也是一样的,而且身上带刺的毒可比河豚鱼还要毒得多。虽然这种豪猪鱼长相不是特别好看,但它的肉质和口感都是非常美味,当然要处理这种豪猪鱼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厨师就可以处理好的,需要有经验且刀工十分了得的高级厨师才可以把这条鱼处理成美味。

话说,刘一手终于在王员外大寿的前一天赶了回来,后来之后就马不停蹄地着手准备.第二天王员外忙着准备晚上的宴席,叮嘱刘一手一定要在晚宴前将鱼做好,刘一手说做这道菜不能着急,稍微处理不好就会有毒,让王员外耐心等候。

到了晚上,眼看宴席就要开始了,可是鱼还是没有做好,王员外来催,刘一手说马上就好了,王员外问道鱼的香味直流口水,有些迫不及待。可是有等了半个时辰鱼还是没有做好,香味飘出来,众人都直夸这道鱼真是绝品,王员外问道香味又听众人这么说,心痒难耐,也不管做没做好就让刘一手上菜,没有办法,刘一手只好将菜盛出端上桌,王员外看到菜不由分说地拿起筷子吃了一口,吃完之后感叹真是人间美味,然后让宾客一起品尝,大家都赞不绝口.这时突然有一人口吐白沫,大叫了两声倒下了,众人看去,这时刘一手看到大叫不好,这是中毒了,对王员外抱怨道;我就说了菜还没有做好,你就着急端上来,这下坏了!王员外这是被吓得六神无主,刘一手说到;赶快准备金水,喝下金水就好了!大家都要喝。王员外一听脑袋一蒙,但是也没有办法活命要紧,让人提来金水,憋着气喝了下去,不一会便上吐下泻,等到王员外好了之后要找刘一手算帐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人,第一个口吐白沫的人也找不到了!

古代穷人消费的故事有哪些2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天气越来越冷,立冬过后气温更是明显骤降。在古代,贫苦大众最不喜欢的便是过冬,因为没有御寒工具,所以才有了许多悲伤感人的故事。

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冬天来了并不可怕,有首歌唱得好"我在北方的寒冬里四季如春",北方的屋内有暖气,晚上还有厚厚的棉被可以取暖,即便在南方也有空调,完全可以轻松舒服地过冬。

据史记记载,我国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花棉被的,那古人们冬季靠啥来御寒,又如何保暖呢?想必对富人来讲不是什么难事,那对穷人呢?

"被子"的前世

最初"被子"的名字并不存在,它的前身被叫做"寝衣"、"稠",作为被子的雏形,其外形为长方形,但大小、宽窄有所不同。在现代人们的观念里,作为床上用品,被子的面积须能覆盖到人体,主要在睡眠时进行保暖。

现在的被子主要由被套或者被单包着棉絮而成,用棉做的被子叫做棉被。除棉被外,也可以用羊毛、蚕丝或者丙烯酸纤维等人造纤维制造。在宋代以前,被子的被套是由绫罗绸缎为材料做成,被芯里也不是棉花,而是各类动物毛做成。

古代富人取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封建社会,贫富差距非常大。即便再冷的天再寒的夜,即便没有棉被,富人们也自有办法取暖。富人的方法是很奢侈的,让人非常羡慕,当然看上去也有一丝残忍。

他们通常会将兔子、骆驼、羊、鸭子等动物的毛填充到绫罗绸缎做成的被罩里,有的甚至会将狐狸、狼等动物的皮毛盖在最表层,这都属于皮草级别的取暖方式,可以说比现代社会的被子还高级。

富人们有了这样的被子不仅暖和,盖上去也轻盈无比。除了有高大上的被子,富人们在冬天还会给屋内放烤火炉,还有暖手的器具。加上他们有丰厚富足的御寒衣物。

因此,冬天的富人们,只有"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的浪漫,和"散做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直来"的惬意。

古代穷人取暖

人之所以被叫做高级动物,自然是有能与其匹配的智慧与才华。所谓人定胜天,在寒冷的冬夜,穷人们虽没有像富贵人家那般有暖和的羊毛、鸭毛被子,但他们会用厚厚的甘草铺在床上。

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也会将柳絮、破旧的衣服或者芦苇塞到被罩里。在当时被这称为"草垛子",虽然和富人的皮草相比名字里都有一个"草"字,但相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草垛子"虽然厚重,但能够解决冬天的取暖问题。

勤劳的人民群众还会将做饭后剩余的柴火盆放进室内,一家人围炉夜话。看来是清贫,实则却也是一家人温暖惬意的时光。遇到乐善好施的富人,他们或许会将自家淘汰掉的被子或衣物送给穷人,不过这只是凤毛麟角的事情。

穷人们除了通过这些方式御寒,还会发明一些有趣的运动游戏方式。比如孩童们会玩跌拐拐的游戏,当然,搓手顿足也不失为一种御寒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为何富人穷人的取暖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其一,富人更容易得到动物的皮毛。取用动物的皮毛有极好的御寒效果,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有了珍贵动物的皮毛,富人们不仅可以御寒,还能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是显赫身份的一种象征

当然,如此高成本的保暖物品,需要很多金银财宝,有的甚至是钱买不到的,穷人自然是无法插手的,所以富人盖的是高级的绸缎皮草被,而穷人只能就地取材。其二,很多动物的皮毛属于珍品,价格自然是非常高昂的。

诸如用狐狸的皮毛做成的衣服都是非常昂贵的,要用其做成的被子,对富人而言,或许可以用金钱买到,有些权位的还会有人送,但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自己负担不起,更没有人赠予了。这样,穷人和富人取暖有如此大的差距也就理所当然了。

古今取暖方式对比

不管对于古代的达官显贵,还是草根平民,他们的御寒方式多少偏于原始,且在健康标准方面和现在比还是较为落后的。前面也曾提及,宋之前没有棉花,直到宋代开始,棉花才进入中国。

元代以后,才出现了"打棉花"的传统工艺。明清时期棉花全面普及,此时开始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和使用。棉花保暖效果好,且重量轻,人们逐渐开始用棉花来织布,并将棉絮填进被子取暖,因为棉花的伸展性也不错,所以被广泛流传。

随着棉花的普及,价格也是人们所能接受,因而,棉被一直延续到现在。上面所述也算得上棉被的前世今生。人志啸天语万千,定拔河山月松前。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取暖材料已突破纯粹的动物和植物,芦苇等早已被淘汰,除了有棉花、动物皮毛,还有聚酯纤维、蚕丝,睡觉取暖用品有很大改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取暖也有了极大的进步。

比如冬天有暖气,通过水循环的方式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这不仅环保,且有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时,即便是再寒冷的冬天,人们也可以在周末飘雪的下午啜一口咖啡或红茶,惬意地欣赏雪景,也可以在一整夜酣睡之后,发现窗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而在现代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温饱早已不是问题,人们的追求早已上升到精神层面。想想现在幸福优厚的生活,与古代的人们比起来,是不是应该知足快乐,眼前的忧伤和压力,似乎都变得轻如鸿毛。

而从古至今,在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你感受到了吗?

古代穷人消费的故事有哪些3

近来,河南遭遇特大洪灾,人们纷纷捐助献爱心。

在古代,也不乏募捐的举动,由此而发生了不少有趣的募捐故事。

汉代 卜式热心捐款遭遇拒绝难题

按常理,热心捐款总是会受到欢迎的,可是在汉代却有一个人竟然遭遇了拒绝。他就是卜式,这个养羊大户的河南人,在听说国家有难后,立即上书朝廷,表示愿意捐出一半家产帮助国家抗击匈奴入侵。谁想竟是热脸贴冷屁股,皇帝并没有立即接受,而是派人去调查卜式:“你是想当官吗?”卜式说:“我从小牧羊,不会当官,也不愿意做官。”皇帝的专使说:“难道你有冤家仇人吗?”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遇到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所以,我无论到哪里,人们都很尊重我,哪来的仇人啊?”专使很吃惊地说:“既然是这样,那你究竟想要什么呢?”卜式坦然地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有本事的人应为国家而战,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支持国家,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专使听后回去报告了朝廷。这本是正常举动,经过专使的调查,被朝廷的某些人视为不正常了。其中,重权在握的丞相公孙弘更是说:“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言外之意,卜式无欲无求,不合常理,深恐有诈,不能理会。于是,皇上拒绝了卜式捐款的请求。

一年后,因为与匈奴的战争,朝廷开支过大,国家粮仓和钱库空虚,贫民增多,都靠国家补给,朝廷捉襟见肘,无法应付。特别是中原河南,流民更是大增,河南太守拿不出钱来救助,卜式听说后,立即给河南太守捐钱二十万,让他用于拯救流民。皇上听到汇报后,说:“这就是那位坚持要捐助一半家产给国家的人。”皇上这次终于相信了卜式,于是赐他四百人更赋钱,卜式又全部还给官府。

后来,边疆发生叛乱,卜式上书请求愿与儿子从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皇上被他的贤德感动,下诏说:“不久前北部边境调军出击匈奴,卜式上书出钱助官。往年西河灾荒,卜式又率齐人送粮到西河。今又首先奋起报名从军,虽然没有交战,但可以说充分表现了他内在的节操。”于是皇帝下令再次奖励了卜式,并布告天下,以弘扬他的乐善好施、敢于担当的精神。

宋代 苏轼妙招引得富豪纷纷捐款

宋代大诗人苏轼不仅为政尽心,诗文名满天下,更主要的是他有一颗仁爱的心,他不仅自己善于慈善事业,同时也会组织带动他所在的地区搞好慈善事业。

苏轼有一个朋友叫董传。中了进士,但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做官,就不幸去世了,由于他家一贫如洗,连葬礼都无法举行。苏轼听说后,倾其所有还不够,他又向他朋友求助,总算众筹了一笔丧葬费用,安葬了他的朋友。

苏轼不仅会众筹帮助朋友,他也会用好募捐这个办法,来为百姓办实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赴任杭州知府。刚一到任,就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瘟疫大流行。杭州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就在这个档口,杭州城里有个开药铺的药商金百万,却大发瘟疫财,他囤积居奇,抬高药价,穷人买不起时,他就高息赊药。

面对病疫和不良药商的黑心作为,苏轼十分清醒,他知道,杭州为“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经过慎重考虑,他认为如果能创办一家政府医院,情况或许会较好掌控。可是开设医院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他同属下商量后,决定采取募捐的办法。苏轼首先从府库里拿出2000贯平时省下的办公经费作为基金,同时号召城里的有钱人捐款。可是还有缺口。苏轼回家后,把情况同夫人一说,夫人认为人命关天,百姓的安危是大事,她应大力支持,于是带头卖掉陪嫁的首饰参加募捐。苏轼又拿出自己的积蓄五十两黄金交了上去。

在苏轼夫妇的带动下,参加募捐的人越来越多。经过“众筹”,总算把资金募集起来了。于是,苏轼招聘了部分医护人员,在杭州众安桥旁边找到了一处官家的院子,办起了一所名叫“安乐坊”的病坊。据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为了给百姓治病,苏轼的妻子还把自己家祖传的秘方圣散子贡献出来,制成了大批药品发放给老百姓,药很有效,不少百姓病痊愈了。

没几天,那个囤药的金百万也身染疫病,请了好几个名医都没看好不说,自己的药铺里也没有了特效药,听说苏轼“惠民药局”的“圣散子”有奇效,便让家丁去索要药方。哪知人家惠民药局早就规定:只赠药,不开方;只赠穷人,不赠富豪。有钱人用药,每用一副,须捐助药局纹银百两。

金百万为了治病,他忍痛叫家丁拿上几百两纹银去换药。其他患病的富豪也纷纷拿着重金前来买药。

于是苏轼就变相收到了大笔募捐款,用这些钱,又在众安桥和江干各开了一个分药局,方便百姓就近看病取药,前前后后救了数千人。

明代 崇祯帝领导一场募捐闹剧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逼近北京城,大明朝岌岌可危。此时的明朝廷国库空虚,早已没有了军饷可发,军队士气低落。根据《甲申纪事》记载,明朝当时国库“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真的一贫如洗啊!崇祯皇帝为挽救江山社稷放下身价开展了一场募捐活动,他试图向王公大臣募集资金,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上演了一场募捐闹剧。

崇祯定捐款标准是,大权在握的重臣和皇亲贵胄,最少每人捐银3万两。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想到第一个捐款的是一位60多岁老百姓,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

被崇祯一手提拔重要的内阁首辅魏藻德,直哭穷,仅仅捐了500两,他还一个劲地劝别人捐款;太监首富王之心也只捐了1万两,崇祯想的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最高一笔只有2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敷衍了事。

崇祯的岳父周奎更是带头表演,崇祯希望他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他却说:“老臣安得多金?”他哭诉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了,无奈只捐了1万两。其他王公大臣也是个个要么哭穷连天,要么喊着自己廉政,还有的要卖房子卖地,出现了罕见的“廉政潮”,谁也不愿出钱救国。就这样在这次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20万两,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结果集资发军饷的办法失败,军心大乱。

李自成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后,崇祯帝在煤山吊死了,很多大臣得知皇上死了,纷纷自杀尽忠。李自成也在紫禁城称帝,建立大顺王朝。

这时魏藻德登台表演了,他的主子尸骨未寒,他就厚着脸皮率领百官进宫朝贺,投降了起义军。魏藻德第一个叩首,低三下四地请李自成出题面试录用他。李自成蔑视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厚颜无耻的人回答说:“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

李自成听说魏藻德最近一直在劝令百官募捐,并逮捕了明朝勋戚、大臣、文武百官800余人,要求他们助饷。限大学士交赃银10万两,部院官及锦衣帅7万两,科道官5万两、3万两,翰林万两,部属以下千两。凡交了银子的就放了,凡迟疑拖延的都关起来。

魏藻德交不出,被李自成的部下施以几天几夜的酷刑,终于被夹裂脑袋而死,时年40岁,他的儿子也因交不够银两被砍杀。明朝的这些大臣,崇祯帝让他们捐款救国他们不肯,最后却不得不为了买命而交给了李自成。正像魏藻德在生命最后哀叹道:“我当初不能尽忠报国为主,如今悔也迟了。”

清代 彭绍升巧妙发放募捐粮

彭绍升是清代著名的慈善家,他不但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多种慈善活动,还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制,设立彭氏润族田,救助贫困的彭氏族人。近取堂常年运营,影响面很大,起到了很好的救助作用。灾年时,彭绍升更是推出临时救济灾民之举,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开展赈灾物资发放,赢得了百姓的欢迎。

乾隆五十八年春,“江东大雨水,麦尽烂,入夏雨如故,禾不得插,米价腾踊,每一石至三千钱”。可见此次大水灾的严重性。

彭绍升多年开展募捐赈灾活动,很有经验了。往年遇灾害会举行平粜时,平粜本来是官府按平常价格卖出粮食,但是像彭绍升这样的大慈善家不仅具有一定的实力,更具有相当的号召力,所以每遇水灾等灾荒时,他都会像官府一样,拿出自家和募捐来的大批粮食开展平粜。这一年,彭绍升“会公私所储,得五百石,每一升减钱六,合减三十万钱,尽散诸籴者,始五月乙卯,迄六月辛卯晦,凡三旬有七日。”

但是,往年平粜时,“来者无问远近,辄填塞衡巷,强者累数升不止,弱者多空手去”。显然,周边无论远近穷苦百姓纷纷涌来,顿时整个街巷都挤满了灾民,毫无秩序,因为平粜的米,要比市场价低十文,所以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大福利。身强力壮的灾民,硬挤着甚至能买到十来升,而没有力量的弱者,甚至一升也买不到。这种状况,对于平粜的作用大打折扣。

在这次救灾过程中,彭绍升针对以往平粜时的这个弊端,经过调查研究,推出了划界给票的创新办法,即“东以城桥为界,南以城为界,西以新造桥直南为界,北以吴衙场为界,除诸大户市廛外,合计五百家,家予一票,按票给米,日以三升为率,卒事无言者”“其值较市价每升减钱十文。邻人日持票来籴,门外收钱,门内给米,于票上印日期为记,不得重籴。”这样一来,家家都能买到平价米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彭绍升的举动给彭氏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彭绍升的孙子彭蕴章认为,这种平粜办法与先前的做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限以兰升则其利微,不得重籴则其利均,利微则不争,利均则不乱,不争不乱则无扞格”。之后,彭氏世代举行平粜,“米贵之年,每岁行之”。

彭绍升之所以积极行善,与彭氏好善的家族传统是分不开的。作为清代苏州的名门望族,彭氏取得过令人艳羡的科宦业绩,同时也以累世行善的传统闻名于世。彭绍升家族从他曾祖父彭定求起就多有慈善救济活动,在当地影响很大。苏州王芑孙也说:“彭氏在吾吴二百年,世世积德,内修其行,而外力于科举,以是为家法,吴人之喜为善类,取信于彭氏”。

作者 | 刘永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