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关于感恩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3 10:24 作者:往史 围观:

以色列女孩的报恩:汶川地震被四川男孩舍命相救的她,找了他13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往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关于感恩的故事有哪些1

2008年5月12日,以色列女孩玛阿雅和同伴结束了在中国3个月的交换学习。

临走之际,她和同伴一起去了都江堰游玩。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中国的最后之行,是遭遇一场特大地震。

强烈的地震,瞬间把玛阿雅埋在一片瓦砾堆中,她的下颚被飞石砸中,同伴的手指也骨折了。

比起身上的伤,内心巨大的恐惧让他们手足无措。

他们急于逃离这场大地震,但却发现,出口的公路早已被乱石堵住。

一片废墟中,他们既要面对突如其来的余震,又要四处找出口,艰难前行。

玛阿雅因下颚重伤,无法进食。

长时间不喝水不吃东西,让她很快虚脱。

渐渐地,她支撑不住了,她好累,好想睡……

玛阿雅是不幸的。

但她也是幸运的。

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叫蒋伟的男孩。

土生土长的蒋伟对当地地形十分熟悉,在他的帮助下,玛阿雅和同伴最终走出了发生地震的四川,坐上了回以色列的飞机。

回国后,玛阿雅开始寻找蒋伟,希望表达自己的感谢。

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一找,竟是13年。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希望能找到他。”

到底是什么,让玛阿雅坚持寻找13年?两人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灾难来临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008年发生大地震的时候,你在哪里?做什么?身边都有谁?

这一年,蒋伟还是四川交通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

和很多学生一样,5月12日这天下午两点多,在教室里上课的蒋伟和同学们感觉到了一阵强烈的震感。

当地一些经验丰富的学生和老师迅速反应过来,高呼一声:“地震了,地震了,大家快跑!”

蒋伟和同学们一起涌向教室门口。

所幸,他们都跑到了安全地带。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国国内四个方向的上海、西藏、中国香港、内蒙古等城市均有震感,甚至中国国外的越南、泰国、日本和菲律宾都有震感,其地震波一共环绕地球4圈。”

一时间,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传遍世界各地。

大家看着新闻顿时乱成一片,有吓哭的,有焦急寻找朋友的,有给家人打电话确认安全的……

蒋伟的心跳加速,巨大的恐惧瞬间向他袭来:自己的家在虹口,离汶川很近,父母他们安全吗?

他慌忙给母亲打电话,听着电话滴~滴~滴的连接声,他害怕极了。

电话打不通。

犹豫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回家。

蒋伟跟班主任老师说明了情况后,就坐上了回家的大巴车。

平时一路通畅的路途,也因地震变得异常艰难。

走到半路时,一阵强烈的震感袭来,路面严重塌陷,大巴车不敢再往前。

无奈之下,蒋伟又找了一辆摩托车,继续朝家的方向急速奔去。

一路上,接连不断的震感让蒋伟又惊又怕,头顶山上不断掉落的碎石、脚下一个接一个的坑洼地,每走一步,蒋伟都像是在与死神交战。

然而,无论回家的路有多艰难,他的心中始终坚持着一种信念:我要回家,要看到父母,确认他们的安全。

每离家近一步,路况就越难走,最后,蒋伟不得不步行前进。

第二天临近中午的时候,蒋伟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

虽然一路上已经看到了很多地方都变成了废墟,但看到熟悉的家乡时,蒋伟还是被眼前的一幕幕惊到了:

昔日鳞次栉比的房屋,如今早已一片狼藉;昔日欢声笑语的村民,如今满脸肮脏,有的正在参加救援,有的正大声呼喊自己的亲人,声音里满是凄怆和悲凉。

整个村子,整片天空,都弥漫着悲伤,散布着死亡。

蒋伟找了一圈,也没发现父母的身影。

一路支撑他的信念,瞬间崩塌了。

他跪倒在地,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伟子!”

母亲熟悉的声音,将蒋伟拉回现实。

不远处,父母正慌张向他跑来。

那一刻,蒋伟深刻体会到了一句话的含义:

如果你很有钱,你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是,家,却不是你有钱就能回的。

昔日里羞于表达的蒋伟,此刻紧紧地和父母相拥在废墟之上。

随后,蒋伟将父母送到安全地带后,就和村镇自发组织的救援队一起,投入到了救援行动中。

而此刻,一个叫玛阿雅的以色列女孩和自己的同伴正求助无门,命悬一线。

一直没说出口的一句话

“不要担心,我一定会把你们送出去。”

后来,每每想起蒋伟,玛阿雅都会想起这句话。

这句话是那天他对她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

前面我们说过,玛阿雅在中国结束了3个月学习课程,临回国之际,和同伴一起来都江堰游玩。

不料想,却遇到了几十年一遇的大地震。

受伤的玛阿雅和同伴被一群好心人送到了虹口乡,他们决定从虹口出去。

然而,虹口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公路到处都是塌陷和乱石,车子根本无法通过。

对地形不熟悉的玛阿雅以为只要过了这一段路,前面的路就会好走些。

可他们不知道,出去要翻越两座大山。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当地又下了雨,山路异常难走,还伴随着余震。

玛阿雅因为下颚受伤,已经一天一夜没有进食,她越来越虚弱。

如果不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安顿的地方,他们很有可能要在荒野过夜,那样的话,危险又会增加几分。

渐渐地,玛阿雅连独立行走都坚持不住了,她嘴唇干裂,虚弱地说:“我们休息一下吧!”说着就想闭上眼睛。

同伴不知所措,毫无经验又不熟悉路况,他们陷入了两难。

正当这时,在附近救援的蒋伟发现了他们。

看着玛阿雅憔悴不堪的样子,蒋伟迅速拿出装着的矿泉水,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瓶盖里,先是沾湿玛阿雅的嘴唇,然后再一点点喂她喝下去。

蒋伟一边给玛阿雅喂水,一边说:“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缺水,很容易脱水的。”

随后,蒋伟又询问了玛阿雅同伴他们的情况,得知他们要去都江堰后,蒋伟不假思索地表示:“不要担心,我带你们出去。”

看着这个热心的中国大男孩,玛阿雅和同伴一下子有着支撑。

一路上,蒋伟一边搀扶着玛阿雅,一边鼓励她一定要坚持住。

他撇脚的英语使让两人的对话听起来有些滑稽,但玛阿雅的眼睛却不知不觉湿润了。

到了山路难走的路段,蒋伟还会毫不犹豫背起玛阿雅。

“我会带你们出去”,看似是一句简单的承诺,却让蒋伟身负着几个人的生命。

他不仅要照顾受伤的玛阿雅,而且还是随时观察路况,防范有可能发生的任何危险。

这个身高只有1米72,体重也才100斤出头的大男孩,带着玛阿雅他们一步一步在泥泞的山路上行进。

平时1个小时就走完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6个小时。

眼见天渐渐暗了下来,蒋伟只得把玛阿雅他们带回了自己家中。

“今天晚上就先在我家休息一下,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把你们送出去的。”

虽然蒋伟的英文不是很流利,但玛阿雅和同伴还是听懂了。

玛阿雅流着泪,她想跟蒋伟说一声“谢谢”,但下颚越来越严重的伤势,让她几乎无法开口说话。

蒋伟的叔叔在这时也回到了家里,得知两个以色列姑娘的困难,叔叔也主动表示,他会和蒋伟一起,把她们送到安全地带。

很快,他们又踏上了泥泞的道路。

一路上,叔叔和蒋伟两个人,轮流背着受伤的玛阿雅。

叔叔对山路十分熟悉,所以他们很快就翻越了第一座山。

到了第二座山,蒋伟一路走,一路试图联系附近的救助站,希望他们能在终点处接住玛阿雅和同伴。

有了信号,电话很快就打通了。

玛阿雅看着蒋伟,感激的心溢于言表,但她仍然什么都没有说。

走到一半时,他们又遇到了两位男同学,有了他们的帮忙,一行人在晚上7点左右,将玛阿雅他们送到了救助点。

临分别之际,救助站的驻地记者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留作纪念。

玛阿雅仍然因为下颚问题,没对蒋伟说一声“谢谢”。

她满含热泪,将一直戴在手上的佛珠送给了蒋伟,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一切尽在不言中。

有了蒋伟的帮助,玛阿雅和同伴得以顺利回到以色列,回到自己温暖的家。

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的力量太过渺小。

但又因为坚定的信念,人类又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动物。

回到以色列的玛阿雅,一直感念蒋伟对自己的帮助,她想找到他,亲口对他说一声谢谢。

可是她却发现,自己并没有蒋伟的联系方式。

善良的人,这个世界不会亏待你

“善良和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甚至可以跨越种族,跨越语言。我在中国经历的这一切,让我更加坚信,要做一个善良的、充满爱的人。”

“而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对那个帮助我的大男孩,亲口说一声谢谢。”

回国后的玛阿雅,将自己在中国接受帮助的事迹告诉了当地媒体。

以色列人民感念中国人,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为汶川灾区捐助物资,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而玛阿雅也成了新闻人物,那段时间,以色列的各大媒体都在报道:玛阿雅想对一个叫蒋伟的中国男孩表达感谢。

然而,玛阿雅的这个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

汶川大地震后,当地一直忙于灾后重建工作,很多人口失踪,仅仅凭一张照片和一个名字,想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找一个人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期间,玛阿雅甚至向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寻求了帮助,依然没有等到结果。

如果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就不再继续寻找了,毕竟只是萍水相逢,但玛阿雅却没有。

这个执着的以色列姑娘,在之后的10多年时间,一直没放弃寻找蒋伟的消息。

工作和生活中,只要听说对方是中国人,她总是忍不住多问几句,希望从中能打听到蒋伟的下落。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玛阿雅还在社交网络上贴了她和蒋伟的合照,希望强大的网络能帮她,了却心中多年的遗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8年,玛阿雅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个叫陈涛的男人。

听说他是中国四川成都的,玛阿雅瞬间来了兴致。

通过陈涛的关系网,还真就问出了蒋伟的消息。

时隔10年,通过陈涛,玛阿雅和蒋伟有了第一次短暂的联络。

两个人隔着大洋视频,视频中,玛阿雅泣不成声,她终于说出了那句久违的“谢谢”。

这句“谢谢”是用中文说出来的,她练习了很久很久。

然而,两个人的谈话却不是很顺利,网络断断续续,最后,两个只得挂断电话。

玛阿雅觉得自己并没有将内心的感激之情完全表达出来。

可是,当她想再次联系蒋伟时却发现,自己再一次联系不上他了。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没过多久,陈涛就从以色列回了国。回国之后,他换掉了电话号码,玛阿雅自此又与蒋伟断了联系。

按理说,玛阿雅已经亲口对蒋伟表达了感谢,也算无愧于心。

可在玛阿雅看来,蒋伟对自己是“救命之恩”,不能草草了事。

就这样,玛阿雅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蒋伟。

直到2021年4月,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色列成都领事馆发布消息称,为感谢汶川在疫情时,给以色列捐赠10万个口罩,以色列总领事馆决定向汶川水磨中学,捐赠一所代表中以友谊的电子图书室。

看到这则消息,玛阿雅再次欣喜若狂。

她在以色列成都领事馆发布的消息下面,将当年汶川地震中,她和蒋伟的事迹一一叙述,并请求领事馆帮忙寻找蒋伟。

这则消息恰巧被领事馆的潘立文看见,事后,他告诉媒体:“所有领事馆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故事,没有一个人不为之动容,善良是无国界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是如此。”

在潘立文的帮助下,2021年5月11日,蒋伟和玛阿雅再次在视频中见面。

这次,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

蒋伟还热情邀请玛阿雅,等疫情过去,一定要来中国,来他的家乡,他会带她看看重建后的四川。

面对蒋伟,玛阿雅再次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一次,她对蒋伟说了好几声谢谢。

谢谢他当年毫不犹豫伸出的援助之手。

谢谢他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谢谢他让她看到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结语:

中国文化中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爱人者,人恒爱之。

蒋伟和玛阿雅两个人,一个不求回报的帮助,一个锲而不舍的感谢。

以色列驻成都领事馆也为两人的精神感动,那天,潘立文亲手为蒋伟颁发了一枚金色奖章。

奖章上用中文写着一句以色列俗语:“救下一条命,等于拯救了全世界。”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人的善良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像小小萤火,依然可以发光发热,照亮世界一角。

有关于感恩的故事有哪些2

但是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老去,因此,在我们享受了那么多父母给予的爱以后,我们也需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韩信报分食之恩

《史记》说,韩信小时候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事例四: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继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外祖父家里人很多。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间,继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事例五: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许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再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事例六:黄香为父暖被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七:朱德着文忆母亲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写着《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地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事例八:冯玉祥的“悼母诗”

冯玉祥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

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

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事例九:一朵玫瑰花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事例十: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事例十一:带母镶牙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有关于感恩的故事有哪些3

上海,浦东新区新场,古丹路方舱医院。

4月17日下午16时,该院正式开始接收新冠患者,由湖南省援沪中医医疗队(以下简称“总队”)全面接管。

其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队负责一号楼AB区,截至4月21晚,共接收患者184人。

4月22日,服从省队统一调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队将上述患者移交给兄弟医院医疗队,“换防”至二楼新开病区,接管人数增至340名。

一程“硝烟”一程歌。蓦然回眸,医疗队抵达上海不到一周,却留下了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小故事。

抗疫老将,当仁不让成主心骨

省队中,其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领队游柏稳是湖南省新冠肺炎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也是本次总队医疗组组长。

他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抗疫老将,长沙、株洲等多地的中医抗疫,都留下了他亲临一线指导协调的身影。

4月15日,抵沪第一天,领队游柏稳连稍事休息都顾不上,就马不停蹄地与上海第七医院对接,划分方舱分区。

此后连续两天,他抓紧一切时间,进舱规划功能布局,现场指挥调度。

图为领队肖文明、医疗组组长游柏稳一行规划方舱功能布局

本着对医疗团队负责的态度,游柏稳要求,正式开舱之前,总队所有新队员都必须在老队员带领下,至少“试进舱”一次,熟悉所有舱内操作流程。

同时,要求院感专家,严格考核所有队员,必须人人掌握防护服的穿脱流程,以及意外暴露的处理。

4月17日正式开舱,领队游柏稳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一方面,他安排中医附一、附二的老队员做好预检分诊,并帮助其他市州医疗队做好系列接收工作;一方面,带着我省“嫡系”部队,每收满一个病区、安置妥当,就移交给其他医疗队,转而开辟新的病区。

就这样,直到4月21日晚,所有满员病区交接完毕,他便带着我省医疗队“更上一层楼”,开辟二楼新病区,一次性收治340人,有效扩充了整个方舱的容量。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过程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抗疫双雄”——祁双林、华光两位副教授,凭借丰富的抗疫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本领,成了游柏稳的得力助手。

此前,他俩曾先后两次联袂出征。2020年,援助武汉;2021年,驰援张家界。

无论开舱前还是开舱后,这对“双雄”组合都配合默契,经常是一人负责预检分诊,一人指导病区收治。

图为“抗疫双雄”祁双林、华光

连夜协调,一家五口“患”团圆

4月21日一早,方舱里出现温馨一幕——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真是太好了!”124床的朱女士,用沙哑的嗓音,对着我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的医务工作者连连道谢。

她怀里抱着一岁两个月的“满崽”,身边依偎着两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三个都是她的孩子。其丈夫也谦恭地站在一旁。

原来,朱女士确诊后,于4月19日带着小儿子入住古丹路方舱医院。不料,第二天就得知7岁的小女儿也确诊阳性,即将送到临港方舱医院,丈夫不得不陪同。那么,家里还有个8岁的大女儿怎么办?一时间,夫妻俩一筹莫展。

得知实情,领队游柏稳亲自出面,连夜跟上海第七医院协商,于21日早上,把朱女士的丈夫和两个女儿全部转到古丹路方舱医院,让一家五口得以团聚。

合家团聚的一家五口

这个插曲,只是短短几天内所形成的和谐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

方舱患者,群体结构复杂,需求不一。有的是全家入住,希望住在一起;有的特别注重隐私保护;有的需要为孩子提供上网课的便利……而方舱的客观条件有限,连独立的卫生间都没有。

针对这种情况,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副部长谭磊,在援鄂“老兵”蒋霞护士长的配合下,将不规整的病区分为男区、女区和家庭区,合理分配床位,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多方施技,中医特色“震”方舱

方舱医疗条件有限,中医特色疗法大显身手。

除了日常发放上海协定方和莲花清瘟颗粒以外,我省医疗队将医院专家们拍摄的小儿推拿、颈椎病防治操、失眠按压妙招等视频发给有需要的患者们,同时开展各种特色疗法。

舱内年龄最小的患儿,刚满周岁。当其发烧,妈妈焦急不已时,我们的医生运用推拿手法,快速退烧。

一对小兄弟,咳嗽声“此起彼伏”,家长忧心忡忡。我们的护士出手了,一套耳穴压豆操作下来,咳嗽迅速缓解。

短短几天,患者们对中医的神奇有了全新的认识,很多人表示,从此坚定地“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

远程会诊,“大后方”专家解难题

43岁的王先生,进舱后突发左侧大腿散在片状红色疹,并伴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无法入睡,而身上其他部位正常。然而,舱内没有皮肤科医师,关于如何诊治,大家都拿不准,怎么办?

我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部部长、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何可查房时,当机立断——通过“互联网医院”求助大后方!

于是,通过手机视频,何可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汪海珍教授现场连线。身处长沙的汪海珍通过详细问诊,诊断为带状疱疹,立即开具对症药物。

用药后,当天晚上,王先生的症状便初步缓解,算是睡了一个好觉。

王先生感慨地说:“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远程会诊。湖南省中医院,了不起!”

图为何可与汪海珍线上视频会诊

人文关怀,“云”生日成催泪弹

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号召和党员们的身影。

抵沪当晚,我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就召开首次支委会议,就党支部的基本构成及当日工作开展情况、党员同志如何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中如何在做好自身防护前提下实现自我价值等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4月19日,临时党支部首次发文《关于加强援沪进舱队员人文关怀的通知》,成立了关怀领队小组。

所有队员的生日、家庭成员信息、兴趣爱好和困难等,迅速收集到位。以支委带党员、以党员带队员,“一对一”的帮扶与关怀行动,火线展开。

4月20日,是医疗队员郭根香的生日。一大早,队友们把能收集到的“好吃的”,偷偷放在她门口的桌上,然后在微信群里纷纷送祝福,并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云上”生日party。

“没有香槟,没有鲜花,没有生日蛋糕。但是,当我打开门,看到那么多大家舍不得吃的零食,当队友们在群里为我唱起《生日快乐》歌,我真的忍不住想哭。”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队员郭根香事后感慨,“真心谢谢大家!我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最难忘的生日!”

温暖“大白”,病患志愿者组队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

“大白,我看你们工作挺忙的,发药、采核酸、领饭,都是你们,你看有需要我帮忙的吗?”这天,52床张先生忍不住发问。

不到1个小时,张先生就“招募”了11位志愿者,大家一致推选他当队长。

从此,每一个环节,特别是一些体力活,这支病患志愿者团队都争先恐后来帮忙,让疲惫的医疗队员们感到一阵阵温暖。

张先生说:“我是来上海出差的,没想到被困在这里了。不过,我是一名党员,看你们那么辛苦,我必须得做点什么。面对疫情,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供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理光明网记者张梦凡)

来源: 光明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