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故事的汉字汉字研究书

2022-11-03 10:11 作者:凉城一姐 围观:

一本书读懂汉字的历史与起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凉城一姐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汉字汉字研究书1

是什么让中国人成为了中国人?或者说,是什么让中国文明可以成为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未间断的文明,在每次分裂后都会再次整合,在每次被入侵征服后都能重新站起来?

那就是汉字。

因为使用的是全世界主要文字中唯一的表意文字,天南海北听不懂互相口音的中国人可以用同一种文字交流,跨越数千年的后代也仍然可以看懂和欣赏古人的哲学、文学作品。

因为汉字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将每个中国人连接在一起,所以中国人才能不断重建自己的文明,依靠文化认同一次又一次的再次统一。不夸张的说,只要汉字在,中国就在。

也是因为表意的特征,汉字成为世界主要文字中,最难学习的一种。无数外国人,哪怕精通七八种拉丁语系的语言,看到动辄数千的汉字也一头冷汗。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的认知和学习并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有我们自己的窍门和方式。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书《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本书出自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之手,他多年从事古文字、汉字理论等方面研究,是真正以专家身份开展汉字文化普及工作。书中以具体字例的阐释为主体,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汉字的字形为什么能记录某个意义,二是汉字的字形发生过哪些变化以及怎么解释这种变化,三是说明汉字构形及其变化反映出的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

书中开头结尾有九讲是基本文字理论的阐述,其余各讲,每讲解说一个或一组汉字。作者选择的均为现代常用汉字,从“人”“众”,到“眼”“睛”,到“书”“画”,等等,首先把每个字做“陌生化”处理,通过构形理据分析,揭示每个字体现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并描述字形演变的过程。在作者讲解中,有新出古文字资料的征引,有学界前沿成果的融入,有关于一些问题的个人看法,这本书兼具了学术性,有助于开拓读者的视野。

我们常常有体会,用今天我们通行的简化字的字形来分析字义常常会有不通之处。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解,比如“卧”,字义为躺着休息,从字形上首先判断不应是形声字,“臣”与“卜”与“卧”的读音没有相通之处,但“臣”和“卜”连在一起也解释不了字义。上溯至《说文》,知道字形中的“卜”是“人”形的讹变,许慎说字义是取“臣”伏状,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相当勉强。如果讲解进行到这里,汉字阐释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作者指出,“卧”字在汉代后常见,汉代以前目前所见多为部件,比如“监”的上部——,所谓“臣”者乃是眼睛,接近于《孟子》所说“隐几而卧”的样子,《说文》的解释凭借的也是讹变字形。由此,我们才算找到了“卧”字早期的样子,但作者同时指出,目前汉代以前的古文字中尚未出现单独的“卧”字,构字理据尚不完整,呈现出学界目前研究的现状。

“人”,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的含义,它代表着人的身体的直立,也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当然人后来也延伸出来了很多深沉的含义。例如人要立足于地,头顶这天,才能独立行走,才能成“人”。

“天”是一个象形字,它可以解释为“人的头上有一横,那就是天”,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非常的形象的,天用甲骨文表达的时候就是一个小人的头上面画了一个大方块。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

“水”也是一个象形字,是根据河水的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字。它代表着温柔、包容。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之一。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汉字博大精深,一字之间便满载了厚重的中华历史与深刻的人生思考。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汉字,是我国区别于他国的独特的语种,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启智明理,增人智慧。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等等,都隐藏在一个个的汉字演变过程中。

汉字经过至少3300年的发展,大部分字的字形音义有诸多变化,讲解汉字,需要把这些曲折变化分析清楚才能看到汉字完整的历史。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本书中,凭借多年古文字学的研究经验,作者将其中重要的问题予以提炼,在曲折中探索通向汉字真相的路径。

有故事的汉字汉字研究书2

爱读书的人是珍品。

现在,让孩子学习汉字的工具很多,但是真正合理解释汉字的太少(包括一些知名的品牌和平台),让孩子们从开始就接受了错误的知识,破坏了孩子们的中国特点的思维习惯。所以,今天我推荐汉字研究专家殷旵[chǎn]和弟子尹红卿合著的《给孩子的汉字思维》。

汉字是表意文字,对我们的思维养成影响。汉语中更多的是模糊思维,如果不能发现汉语的奥秘,你就像在黑暗中行走。如果你把汉字等同于英语等表音文字,那么你在学习和思维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时就如坠五里雾中,找不着方向。教孩子学汉字,关系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希望你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给孩子的汉字思维》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汉字一出生就会思维,它的大脑长在造字祖先们的身上。造字祖先们都是汉字原创者,所以,汉字思维可以称为原创思维。比如:“力”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古代的犁;而“历”(歴)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在两个“禾”字下面加一个“止”字,“止”字表示足,所以,“历”字的甲骨文字形看起来就像是足在禾苗间耘草。“利”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是用镰刀收割禾谷。再比如,“利益”一词的原创之象,是禾谷登场脱粒时,满箩满筐地溢出来,粒溢就是“利益”之象。

造字祖先们就是根据这些“象”造字的,每个汉字都有自己出生时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们识字认字,不能只知其形和音,还应该知其是怎么造出来的,字形有什么象。《给孩子的汉字思维》,会带你了解许多汉字的前世今生,让你教孩子时就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汉字发展规律。

如果你要让孩子自己看,《画给孩子的汉字书》也很不错。

有故事的汉字汉字研究书3



这两年,到处都涌动着浓浓的“国风热”。


从诗词大会的热播、汉服的流行,再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出圈,再到文创盲盒的火爆,“国风”离我们越来越近。


所谓“国风”,有诗词歌赋,有经史子集,有琴棋书画,也有衣食住行。


这些国风国粹,经过老祖宗们上千年的传承和沿袭,已经逐渐酝酿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这种美感,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探索和总结,是五千年来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永远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今天的书单关键词:【传统文化书单】,带我们一起领略传统文化蕴涵的魅力与智慧。



0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作为一本豆瓣评分9.3分的好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自己为“常识”实在是太谦虚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被这本书包罗其中。


人与人的区别很大,有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有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有的人认为天地浩渺,人生有无穷的可能性;而有的人缩在井底,以为世界就这么大,人生只能这样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就是来提醒我们,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为什么说风水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古人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哲学?


比如,如何区别皇帝和太子的龙蟒服饰?等等。


翻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每一步都好像踩在前人的脚印上,俯身就能撷取昔日的生活片段,看真切了,才发现自己也不曾偏离片刻。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足以让我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片刻难舍的羁绊。


02《中国绘画史》



平时,我们在朋友圈发照片不配上文字,总感觉缺点内容。


这种仿佛来自本能深处的心理暗示,其实和古人作画是一脉相承的。


古人作画与我们发朋友圈一样,传达的不仅仅是美感,还有托物言志的情怀。


所以,我们欣赏中国画,一定要连带着画上的题跋一起欣赏。


因为每一张画上的诗词和书法,都是这幅画意境的延伸。


这部《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于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


陈老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


纵观中国绘画史学,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史,更是丈量中国历史。

03《汉字书法之美》



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其实,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


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延续,也成为了每个时代最集中的表现。


在古人的刀下、笔下,文字编织成美好的历史画卷,带领我们在数千年的文明时空中肆意穿梭。


在古代,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


实用在先,审美在后。


不过作者蒋勋从隶书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草书的龙飞凤舞,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的美感,还有书法家的性情。


到了现代,汉字不论实用还是美感,都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04《穿墙透壁》



不知道大家在旅游时,喜不喜欢逛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这类古建筑。


如果你只顾着欣赏美景,就可能错过了古建筑身上百分之六十的珍贵信息。


古代的设计师,不只注重形式,更在建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位建筑师,他用简单的介绍和精细的图画,把大到威严的宫殿,小到因地制宜的民居,都详细介绍了一遍。


时间上由秦汉到明清,空间上更是遍布中华大地。


样式上,更是兼具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的著名园林,还有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等等等……


夸张地说,这本书就像真的穿墙破壁,去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


05《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49年,沈从文终止了文学创作,转而钻进了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这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是凝结了他15年心血的成果。


这部书,也是贯通数千年的中国第一部民族服饰史的研究著作。


从殷商到清朝,沈老对各个朝代的服饰特点,都做了实打实的钻研和探讨,拉开了中国千年服饰的瑰丽面貌。


他对美的追求,不仅仅存在于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里,也在这一针一线的研究里。


06《文字的故事》



汉字科普书里,《文字的故事》这本书绝对称得上独特了。


因为,唐诺的这本书就是一本生动的书。


但翻开正文,我们将快速得到了被知识冲击的快感。


拿“死去的字”来说,其实就是指很多有意思的古字,都因为不常用而渐渐消失了。


比如,从前有二十八个“马"字,对应二十八种颜色的马。


黑白相间的马叫“骓”,悲剧英雄项羽的坐骑就是乌骓马;


黄色带白斑的“骠”,长得比较英武,这个字就成了强悍、有气魄的意思;


白身黑毛的“骆”,则被安到了骆驼身上,成了“马”字中辨识度最高的一个。


作为世界上最长寿的文字,汉字身上的学问实在太深了,而作者这种天马行空的讲法,让我们轻轻松松就对汉字有了更通透的理解。


07《潘金莲的发型》



《潘金莲的发型》的书名,其实是一个噱头。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整套中国古代潮流史。


作者孟晖,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多年的学者,从“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入手,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一一介绍。


有银色发网裹起的青丝里,虚虚插着的几根轻薄发簪;


也有半开的罗袖中,袅袅飘出的缕缕檀香;


甚至还有那发髻、眉间点缀着的梅花状花饰。


关于如何追求美,我们根本不用把视野放到国外,


老祖宗早就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给我们做足了示范。


08《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余秋雨曾经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一门“中华文化史”课程。


余秋雨通过四十七堂文化课,帮助我们唤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这四十七节课,如同春风化雨,把我们心中的文化种子蓬勃生长。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其鲜活的意义在于重新发现、重新创造。


相信你读完这四十七课,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体验。


09《雅舍谈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雅舍谈吃》,是收录梁实秋美食散文最全的一本。


梁实秋的出名,在于鲁迅。

在民国那个动荡的年代,梁实秋和鲁迅打了很多年的口水仗。


鲁迅先生著名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更是让梁实秋声名鹊起。


梁实秋散文成就最高,旷达幽默,博古通今,谈起吃来,也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虽然在当时确实有些小资情调和不合时宜,但是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梁实秋把老祖宗们,对于吃的专情和造诣,刻画得可谓淋漓尽致。


10《时间之书》



中国经过漫长的农业社会,时间已经远远不止于一个计时工具。


古人在劳作中,已经渐渐明白了时间就是生活,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在古代,车马很慢,生活节奏也不是很快,古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四季轮回中,感悟出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生活智慧与浪漫。


就像《时间之书》中所说,东南西北象征春夏秋冬一样。


在春季,东风就是春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夏季,南风就是夏风,“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在秋季,西风就是秋风,“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在冬季,北风就是冬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时间之书》这本书,从二十四节气出发,引领当代人重温古典时光,亲近天地万物。


重温时光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