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古代的教育故事有哪些

2022-11-03 10:15 作者:兮爸亲子时刻 围观:

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爸爸妈妈——孟母教子,何止“三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兮爸亲子时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古代的教育故事有哪些1

孟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号称"亚圣",孟子能有这样伟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被历史反复颂扬,孟母她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孟母则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孟母教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因为它太有名,所以很多人以为孟母能够教出孟子这样优秀的人就是靠着“三迁”的办法,其实“三迁”只是给予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孟子能够这么优秀,孟母的付出何止“三迁”?下面来看看孟母是到底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孟子的母亲姓仉,在中国古代家庭,妇女的地位是很低的,能够让妇女走到前台,充当主力,甚至是出现在史书上,那大概率是两种情况,要么是夫君早逝,比如班昭、蔡文姬之类;要么是夫君懦弱而妻子强势,比如武则天、卓文君之类。孟母就属于前类。

孟子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成就人生,光耀门楣,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这跟苏轼的老爸苏洵有点类似。结果,三年后,孟子的父亲却客死异乡,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但是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现在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胎教",就是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做些运动,放些音乐,来教化胎儿。至于是否有效?那就见仁见智,但是科学上来说,还是有一点效果的。都说胎教来源于西方,其实2000多年前,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套路。

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据此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在《韩诗外传》里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就是说我怀孟子的时候,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所以说,中国历史,博大精深,连胎教都能在几千年找到例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可谓费尽心血。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心想:这样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知道了又想: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住的地方选对了,不是教子的结束,而是开始。

孟子有一次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看来每个孩子都逃不过爸爸妈妈的灵魂拷问),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每个孩子对于灵魂拷问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忍住了怒火,并没有上手)。孟子见状害怕极了(虽然没上手,但是看妈妈的样子好像是要上手),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子也是胆子大,还敢明知故问)。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母说着还哭了起来。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虽然父母在教子时讲拳脚比讲道理见效快,但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道理,才能持之以恒。


还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对于孩子的诸多好奇,妈妈们一般都是敷衍忽悠),但是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马上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子女,与其天天唠叨,不如自己先做到,这就是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孟子长大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卧室,他的妻子赤身裸体在屋里(这种癖好也是有史可循啊)。孟子不高兴(要是别人说不高兴,我肯定觉得特别虚伪,亚圣不高兴,我觉得特别真诚),于是离开不再进去。

他的妻子就向孟母告状要求离去(这种隐私之事还跟她公婆说,真是绝了),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里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外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所以请让我回到我父母家中(说得真有道理,孟妻也不是一般人啊)。

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母没有责怪在家不穿衣服的妻子,而是不偏不倚的公道处置,家里的婆媳关系一定非常和谐)孟子于是道歉,挽留他的妻子。

如果是普通人遇到这个事情,肯定会首先指责妻子不守妇道,不讲礼节,最终可能导致夫妻不和、婆媳不和。但是孟母看问题很深,或者说他处理问题很有办法,所以后人说:孟母不仅善于教子,而且善于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后来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

当时孟子家在齐国,他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齐宣王却对他的政治主张不感兴趣。所以孟子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意思说我小时候跟随父母,出家跟随夫君,夫君死了跟随儿子,这是礼节。如今你长大成人,我老了,你只管去行你的大义,我自行我的礼节。说得多么好,这是一个多么开明贤惠,多么知书达理的母亲?

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即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教子就像马拉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其实环境不仅体现在住址,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家中的装饰摆设、书房的摆设、书桌的摆设,这些随处可见的装饰摆设都会有一种环境影响。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去图书馆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都是随孩子就读的学校就近租房,小学、初中、高中,不断重复着现代版的“孟母”。但是孟母能够教出优秀的孟子绝不仅仅是“三迁”。

孟母能够以身作则,用“身教”来教育孩子,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她的“言传”。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才是孟母成功教子的本因。

上篇: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爸爸妈妈——江东才俊 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爸爸妈妈——一门四杰 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爸爸妈妈——眉山“三苏”,亲子教育的典范 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爸爸妈妈——官二代就应该这样教育

关于古代的教育故事有哪些2

如今,教育的改革有两个方面必须引起重视,一个是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追求,一个是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校自2018年建校伊始就进行了观课议课的尝试。作为校长,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与教师一起研究、一起成长。4年来,我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变化:师生互助、和谐共生;也感受到了教师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成长,如专业素养的提升、自信心的提升、幸福感的提升……

观课议课故事之一:给执教教师的掌声

记得2019年下学期,二年级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一次观课议课研讨,我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执教教师为上岗一年的年轻教师李晓慧。议课伊始,李老师首先进行课后反思,按照以前评课的惯性思维,李老师反思了自己课堂上的缺点和不足,请大家予以帮助和指导。随后,议课小组的各位老师根据李晓慧老师课堂上的不足和缺点开始一一点评:“李老师,我觉得你这个环节不太合适”“李老师,如果这一点你要这样就好了”“李老师,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关注全体孩子”等。整个议课过程中,参与议课的教师都站在高位去“点化”执教教师,李晓慧老师也没有进行任何反驳,只是不停记录着大家的“金玉良言”。

议课结束后,我进行点评,记得当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建议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今天最辛苦、功劳最大的李晓慧老师。因为观课议课不是指责与非议,而是平等与尊重的交流和共享。正因为有李老师的辛苦付出,为大家提供了研讨的平台,我们才有了共思、共进、共长的机会。我们都是议课中的受益者,所以应该从内心感谢李晓慧老师。”顿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我不经意间发现,李晓慧老师此时眼中噙满泪水……

观课议课故事之二:“反问、追问”的魅力

一次,我作为主持人参与五年级语文组的观课议课,执教的课例是《游园不值》。以下是议课中的一个片段记录:

(议课教师)康老师提问:您(指执教教师)让学生把自己作为园中的一个生命进行想象,感受春色满园,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入诗境呢?

(议课教师)孔老师提问:我也有同感,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执教教师)宋老师发言:因为孩子与大人不同,他们天真、活泼、可爱,让他们与大人一样静心品味古诗的意韵之美比较难。所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议课教师)孔老师质疑:但你有没有发现,学生把自己想成小蜜蜂、小花朵……在自己赞美时很羞涩,其他同学也在哄笑,课堂氛围是很活跃,但是不是破坏了诗的意境美呢?

(执教教师)宋老师发言:我不这么认为。这首诗本不是写景,而是为了表现生命热情奔放、不可遏制的活力,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园中生命,要求他们说一句最能体现自己美丽、快乐心情的话,就是为了调动他们内心那种奔放的活力。

(主持人)毛老师发言:孔老师,如果你来上课,会怎么处理这一环节呢?

(议课教师)孔老师发言:如果我来上课,想采用“诗画”结合的方法引学生入诗境。“满园春色很美,你能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来吗?”画的形式比较新颖……

从以上片段中不难看出,教师议课过程中反问、追问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追问、反问,促使参与议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深度交流。在教师之间不停追问和反问过程中,他们对课堂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问题。

观课议课故事之三:化干戈为玉帛的惊喜

在实践观课议课过程中,我还不时经历着观课议课带来的小惊喜……

学校五年级数学组张老师和吴老师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小事闹了矛盾,学校经过多次协调、做工作都没有效果。

去年他们组承办学校的观课议课活动,张老师是执教教师。从刚开始的选择议课主题,到后来的备课、说课、上课、议课,全组教师同心协力,一定要展现出五年级数学组的风采。在研究过程中,吴老师也对张老师帮助不遗余力。曾经有一次,为了一个问题细节的探讨,两个人竟然研究到了晚上十点钟。那次观课议课观摩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为他们教研组庆功祝贺,更为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点赞。

活动之后,我惊喜地发现,两位教师之间的隔阂竟然化解了,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观课议课更多时候成了一种调和剂,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协调、默契,我想这也是一种幸福,也是观课议课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西悦城第一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29日第7版

作者:毛广伟

关于古代的教育故事有哪些3

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他们的心灵充满纯真、善良和顽皮,大脑里充满自由神奇的想象。教育者一定要看到儿童世界里的美与情趣,并给予回应。

————————————————

小学校园,是儿童生活的地方,一定要充满美与情趣。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在学校金葵花文化和向阳教育理念引领下,持续开展向美校园建设,努力让校园充满美与情趣。我们珍惜和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倾听他们,看见他们,和他们一起演绎出许多美好有趣的故事来。

儿童的世界从不缺乏美与情趣

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他们的心灵充满纯真、善良和顽皮,他们的大脑里充满自由神奇的想象。儿童的世界里从来都不缺乏美与情趣。

故事一,老师的口红。

下课铃声刚落,一个小男孩跟着年轻漂亮的乔老师进来了。“小刚,你觉得今天上课表现如何啊?”小刚噘噘嘴,微微摇摇头:“不太好……”“是啊,上周我们才聊过的,要积极举手,注意听讲,才好了几天……”乔老师语重心长,春风化雨,绵绵不绝。小刚抬着头,紧盯着老师的嘴巴,眼珠子一动不动。看到老师停止了教诲,小刚伸出了手指头指向老师的脸庞,嘴巴里嘟囔出一句话: “乔老师,你的口红涂到嘴唇下边来了。” 整个办公室的老师哈哈大笑起来。

故事二,冰屑的味道。

滑冰课是我们学校与附近的奥林匹克中心滑冰场合作开设的,在一年级整体实施一年,每周一个半小时,深受家长欢迎和学生喜欢。一天上完滑冰课回学校,一年级班主任马老师迫不及待地分享了一段小视频:一群孩子像小企鹅蹒跚地在冰面上向前挪动。队尾一个小姑娘慢了下来,她抬起头朝四周望了望,突然蹲下身子伸出戴着手套的手指,从冰面上抹了一些冰刀铲下来的冰屑,快速放到嘴里尝了尝,然后加紧几步朝前方的队伍赶去。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老师们的好奇心,大家为此讨论了好久。

故事三,“班长好”。

一日课间,走廊的一个拐角处,一年级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撞到我怀里。抬头一看是我,想和我打招呼,一时又不知道怎么称呼我,急得脸都涨红了。憋了半天,他认真说了声“班长好”,转身跑开了。我笑了。他肯定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候看到过我,知道我的角色不同于一般教师,而班长可能是他心中比较厉害的角色了,于是发出了这声问候。这声问候倒真是让我这个“班长”快乐了许久。

故事四,萌萌的蒋小彤。

第一次疫情防控居家线上教学期间,老师们非常辛苦。五年级一个叫蒋小彤的女孩感受到了这份辛苦——她每天在群里提交学习成果的同时都会附一张自己的照片。每天的表情都不一样,夸张的、搞怪的,逗人开心。照片旁还有留言:“戴老师,辛苦了喔”“张老师注意身体哦”“刘老师谢谢你啊”“王老师,爱你呦”……天天如此,一天不落。这孩子那么善解人意,那么懂得共情、体谅,坚持天天给老师传递积极的能量,这样的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多么美好。

我们学校墙壁上有一句教育愿景——“教育让生活更美好”,拥有这样令人惬意的品质,可以想象孩子的未来当然会更多一份美好。

为儿童设计:让美与情趣自然发生

我们常说要把儿童放到学校中央,要以儿童为中心,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儿童立场,如何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出来呢?让校园的布置充满设计感、趣味性、感召力,是我们秉持的理念。于是学校整个建筑群设计成了向日葵的形状,金葵花文化由此而来。

故事五,科技长廊建成了。

学校想在科学教室附近打造一条科技长廊,我们事先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有不少收获:有的说整个长廊要设计成一列动车组列车,有的说要设计成航天飞机,有的说要随时可以来玩,有的说要有高科技的东西,有的说要有许多好玩的……这些意见和建议融进了初步的设计方案。建设方提供了一大批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科技设备,请孩子们遴选。暑假过后,科技长廊建成开放了。学生奔走相告,每个课间这里都挤满了人。每天放学都有学生借着上厕所等各种理由溜出路队,到这里尽情地体验一番。一个月下来,科技中心统计设备损坏了50%。修好,再损坏。科技中心老师有点着急了。我宽慰大家,这样的损坏与品德无关,与习惯无关,恰恰是因为我们的设计太让孩子们喜欢了,这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让儿童参与设计,让儿童喜欢,增强互动功能,这些经验在后来陆续建成的红领巾文化长廊、劳动展厅、音乐长廊、美术长廊里都得到了体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故事六,小花园的故事。

学校由南向北共有三个庭院,最后一个庭院最僻静,种了许多树木,还有云梯、双杠、健身单车等运动器械,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一次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我远远看到一棵杏树上蜷缩着一个小男孩,他转头看到我,露出惊恐的神色。担心他惊慌失措从树上掉下来,我赶紧故意用轻松的语气说:“不要怕,不要怕,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爬树的。小男孩不会爬树可不行。但是一定要小心,别摔着。”一听我这么说,蜷缩在树上的小男孩立刻神气起来,直朝下面几个也准备爬树的男生做鬼脸……几天后,我让工人在几棵适宜攀爬的杏树下铺上了厚厚的一层沙。

灿烂的教师:美与情趣藏在师爱里

向阳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向善、向上、向美,基于这样的价值追求,我们提出培养向阳的儿童这一主题目标,描摹出我们的教师群像——灿烂的教师:默默地爱着、灿烂地笑着、智慧地教着,是我们心目中灿烂教师的理想状态。

故事七,穿着睡衣来上学。

这天轮到我在校门口迎学生。一个高挑的女生从我身旁走过,上下穿的都是毛茸茸的睡衣。我一惊,怎么啦?衣服都来不及换?一定是起床迟了,忙中出乱。咦?又来一个!又来一个!怎么好多孩子穿睡衣?我叫住了其中一个男孩询问。原来是语文老师要求他们今天穿睡衣来上学,说今天有作文课。我一听,松了口气,也明白了。男孩说的是夏莉老师,她是“百变作文老师”,经常组织一些“稀奇古怪”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故事八,作业本里的棒棒糖。

班上有个女生基础不好,周老师经常给她辅导。孩子成绩有了进步。一次课后辅导结束,这位女生接过作业本塞到书包里就回家了。回家意外发现作业本里夹着一支扁扁的、带包装的棒棒糖,棒棒糖下面还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XX同学,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你一直很棒哦!”根据妈妈的描述,孩子当时激动地大声呼喊着爸爸、妈妈,开心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后来,这个孩子一直在学习上很努力。

故事九,“女生先上,女生优先”。

这是春秋游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我是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喜欢在校园里捕捉老师和学生幸福快乐的瞬间。学生春秋游肯定是拍摄的好机会。一次春游快要结束时,孩子们纷纷排队上车准备返程,纷扰声中传来一个女老师的声音:“女生先上,女生优先。”我循声望去,三年级柏华老师站在车门边,学生分男女列队上车。果然,女孩子在男孩子的注目下优雅地率先上车。男孩们微笑地看着,有的还伸手做出“请”的动作,绅士一般。我一看,哇,真好啊!赶忙用相机拍了下来。女生优先,长大以后女士优先,关爱女性,照顾弱小,礼让老人,这样的道德教育在生活中发生,那么自然,那么入心,那么生动。

自我领导力:用思维创造美与情趣

2019年底,我校加入了全球自我领导力教育学校联盟,和40多个国家共5000多所学校一起学习、分享自我领导力教育实践故事。人人都可以是领导者,相信每个人的天赋和潜能,改变从我做起,自己主导自己的学习。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七个习惯行为准则帮助我们更好地领导自己,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不断创造校园生活的美好。

故事十,主动积极的力量。

男孩小泽长得帅气,表现力强,多才多艺,但缺点也明显:课堂专注时间远低于一般孩子,在集体活动时缺乏起码的规则意识。班主任赵老师如实把情况反馈给孩子妈妈,听惯了夸奖的孩子妈妈难以接受,一直强调不是孩子的问题,一定是老师的问题。沟通不欢而散,孩子的表现也没有好转。后来,赵老师主动请小泽妈妈共同学习自我领导力的理念和工具,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只有老师和父母都率先改变,孩子才能改变。教育的美好发生在我们的思维改变之后。慢慢地,孩子的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改善,家校之间形成了教育合力。

故事十一,以身作则就是领导力。

先领导自己,再领导他人,以身作则就是领导力。这一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被高新翠老师演绎得淋漓尽致。学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如何让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呢?光靠说教肯定是不行的。高老师每天到学校都比较早,她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教室的桌椅挪开,拎来水桶,甩开膀子认认真真把教室地面拖得干干净净。刚开始早到的学生就这么看着高老师拖地。高老师也不招呼他们,只管自己兴致勃勃地干活,把劳动当成早锻炼,大冬天里干得浑身热气腾腾。慢慢地,孩子们被感染了,纷纷加入,也找来拖把拖地,帮着搬桌椅。高老师开始仔细地教他们怎么洗拖把,怎么有顺序地拖地。现在高老师没来之前,早到的孩子进教室把书包放下就去拖地。任何时候,高老师的班级里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因为孩子们都像高老师那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

故事十二,一封求助信。

柳谧老师教一年级。一天上班,办公桌上放着一个信封,信封上写着三个大字“求助信”,内容是这样的:

zūn jìng 的柳老师: 您好,我最近yu 到了一个难ti。我的爸爸喜欢抽烟、喝酒,我非常不喜欢他抽烟。我对烟味很反感。我gāi 怎么quàn 他呢?bāng 我想想办法,好吗???

柳谧老师给他回了一封信:

亲爱的XX 小朋友:

你好! 你的信我已经收到了,柳老师知道了你的烦恼。“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钥匙不在柳老师这儿,而在你爸爸手上。不过,柳老师会帮爸爸找到这把钥匙。

爱你的柳老师

X 年X 月X 日

后来柳老师把隐去孩子名字的这封信拍照发到了家长群里。立刻引起一群妈妈的热议,估计那阵子会抽烟的爸爸们日子都不太好过。第二天,一个爸爸给柳老师打电话,告诉柳老师他就是孩子投诉的对象,并且表示没有想到自己的不良习惯给孩子带来如此烦恼,一定会注意改进,不在孩子面前吸烟。群里的其他家长也给出建议:守住不在孩子面前吸烟的底线。后来,柳老师在班级学生面前表扬了这个孩子,肯定他遇到问题主动积极解决,解决问题善于寻求别人的帮助。

其实,柳老师这件事的处理值得赞赏的地方有很多:首先,她是一位语文老师,她用回信的方式来处理,这也算是语文的方式,让孩子从小懂得学习语文是有用的,写信可以帮助我们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其次,她引导孩子懂得要事第一,懂得抓关键,抓主要矛盾,“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钥匙在爸爸手上”。再次,以小见大,用一件事影响一群人。多么能干的孩子,多么有趣味的老师。

我们校园里的美与情趣就这样藏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里。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3月30日第10版

作者:何义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