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坚持不懈的有哪些故事

2022-11-03 10:22 作者:人民网 围观:

那些波澜壮阔的拓荒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坚持不懈的有哪些故事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飞机执行农业航化作业任务

北大荒高标准农田

丰收时节的北大荒

眼下,黑龙江省东北部的肥沃黑土已覆上一层新绿。从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到三江平原,在这片被称为北大荒的土地上,新一季的水稻、玉米、大豆,正伸出嫩叶,茁壮生长。

疫情并未打乱这里的农耕节奏。戴着口罩的种植户,驾驶大型机械有序作业;田间布置的高清摄像头,实时跟踪作物生长情况;新建的数字农服体系,帮助农户在线订购生产生活物资……

遥想70多年前,北大荒是一片沼泽遍布、芦苇丛生的塞北荒原。而今,这里不仅成为了“中华大粮仓”,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以占全国2.4%的耕地面积,为国家提供了近14%的商品粮。粮食年产量从开垦初期的0.048亿斤跃升到2021年的460多亿斤,能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口粮供应。

一部北大荒发展史,就是一部壮丽史诗。沧桑巨变,离不开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北大荒人,听他们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拓荒故事。

垦荒人北上创业

北大荒变北大仓

70多年前,北大荒人书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故事。

“现在年纪大一点的人应该记得,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是红色背景,上面印着一个开拖拉机的姑娘,她的原型就是我们北大荒的梁军。”在北大荒农垦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从事宣传工作的田峰,骄傲地向记者讲起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故事。

现今的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过去叫德都县。上世纪30年代,梁军出生在这里一户贫苦农家。因为穷,她初小没毕业就失学了;为补贴家用,年幼的她要给别人家收拾菜园、薅草、补麻袋……

命运的转折伴随时代的风云变幻悄然降临。

1947年春,梁军离开家,来到德都县萌芽乡村师范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劳动。194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在北安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萌芽乡师获得了3个名额。

本来,培训班是不招女学员的,但梁军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当时有一部苏联电影《巾帼英雄》,讲述了女英雄巴莎在和平时期开拖拉机种田、在战争时期驾驶坦克战斗的故事。在梁军心里,巴莎就是榜样。她跑去找校长和教导员,坚持要学开拖拉机,“苏联的女孩子能干,我也能干!”

培训班70多个学员中,只有梁军一个女生。大家都嘀咕,“女人也来学开拖拉机吗?”最开始,梁军因为不懂机械,在机师讲课时不敢伸手操作,唯恐弄坏东西。机师却以为是她娇气怕脏,把她批评了一顿,叫她回去。但梁军没放弃,每次机师卸机器讲课时,她都格外专心。一遍遍试验,不会就问,钻到机器下面仔细研究。就算冻得浑身发抖,也继续坚持着。

两个月后,梁军不但学会了开动拖拉机,还学会了检查和修理。当她开着拖拉机上路,老百姓跟在后面喊着:“看!女人开‘火犁’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50年1月和9月,《人民日报》两次大篇幅报道了梁军的事迹。当年,许多姑娘在看到报纸后,深受鼓舞,也从五湖四海奔向了北大荒。1950年6月,梁军女子拖拉机队成立,最初有11名队员,后来陆续增至24人。队员中还有好几位朝鲜族和蒙古族的姑娘。

当时的生活条件格外艰苦。十几个女工住一间土房,睡在一张十几米长的炕上,吃的是没有油的冻萝卜条子、玉米面,喝的是小沟里积留的雨水。到了冬天,更是“啃着冰冻馍,雪花冰就饭”。

要完成的工作量也十分巨大。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4月种小麦,5月种大豆、玉米,6月开垦新地,7月收小麦,10月收大豆,11月土地上冻前还要再次翻地开荒。为抓紧时间,大家轮班,“人休息机器不能停”。夜间垦荒,常遇到“绿色的眼睛”尾随——因为拖拉机把土里的老鼠、虫子翻了出来,引来了狼,跟在后面。

然而,再多困难也挡不住一腔热血。光荣的女拖拉机手们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楷模。1950年9月,梁军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20年,梁军病逝于黑龙江哈尔滨。

她们的故事是北大荒开垦之初,近百万垦荒大军的一个缩影。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10万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曾在茫茫荒原上艰苦奋斗。他们餐风饮露、顶风冒雪,终于把一望无垠荒草地,开垦成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万顷农田。

昔日北大荒,今朝北大仓。70多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9570.6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8116.6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11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

如今,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辖区土地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耕地近4500万亩、林地1362万亩、草地507万亩、水面388万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下辖9个分公司、108个农(牧)场有限公司,97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21年,北大荒农垦集团营业收入已超过1700亿元,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作出了重大贡献。

甘肃娃扎根东北

为梦想攻坚克难

时光流转,今日的北大荒人,继续书写着勇于开拓的故事。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何培雄,就是一位致力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85后”新北大荒人。

2010年夏天,何培雄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来到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境内的红卫农场。在这里,他被眼前所见的景象震撼了——

一望无际的水稻田翻翻涌着绿色波浪,连成排的现代化大型农机设备穿梭往来。

“那副壮观的画面,过去只在电视荧屏中看见过。”何培雄告诉记者,他是从甘肃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但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学校,都没有这么多先进的农机设备。学习农业工程专业的何培雄深信,只有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当时,我第一次感到离自己的农业梦想这么近。”

半年后,何培雄被安排到红卫农场第五管理区任技术员。他每天随身带着本和笔,记录水稻种植的每个生产环节。看到田间地头出现这么一个“书呆子”,种植户们直摇头。

可不久,这个“书呆子”就让大家刮目相看了。

暮春时节,稻田需要抽水泡田。种植户每天都要踩着泥泞的池埂子,跑到田里给抽水的电机井开闸、关闸。何培雄想:“我要是能发明一个装置,用手机远程遥控电机井,大家不就省力多了么?”

何培雄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废寝忘食地研究。农场地处偏远,买不到设备所需的电子元器,他就从网上邮购或是利用出差的机会去大商场买。没有场地,他就在自己的宿舍里做试验。一次次尝试,要么是芯片爆炸了,要么是元件烧毁了,万能表都用坏了3块。

“就这样折腾了小半年,终于在第六次实验时成功了。”何培雄说,“我带着自己的遥控装置,来到水稻户梁发的地里实地检验。最开始老梁根本不相信。直到他拿起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然后亲眼看见自家的电机井开始抽水,他才信了,乐得合不拢嘴。”

一个小小的装置,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种植户们切身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从此,大家在路上遇见何培雄,都竖起大拇指赞叹:“大学生就是不一样!”

2011年7月,何培雄为这项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后来,手机无线电机井遥控装置在建三江管理局54万亩水田、1800眼电机井上广泛推广应用。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劳动成本270万元,节约电力资源16.5万千瓦时,节约水资源300万立方米。

工作10多年间,何培雄就没有停下过技术研发的脚步。他说:“只要看到农机设备上,有不合理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就忍不住动手去改造,想让农业生产变得更方便、更省力。”

而且他常常是自费购买材料设备,不仅不赚钱,还要贴钱。2012年,何培雄在研发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统时,在初冬的东北户外,顶着寒风反复实验。白天蹲在地里观察温度、记录数据,晚上彻夜翻阅资料、修改编程,前后还花掉了自己攒下的1万多元积蓄。可他依然甘之若饴:“越是难上加难,越是能显出技术攻关的重要意义。”

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统开发成功后,实现了大棚自动控温、控湿,每个基地只需安排一个人负责设备安全就够了。技术推广后,使得红卫农场12个基地共节省人工300余个。

至今,何培雄已研究出6项农业技术发明、8项技术改装,有3项获得国家专利,转化成果12项,为农户推广应用创新技术20余项,年节本增效近300万元。他自己也先后荣获“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何培雄满怀深情地说:“北大荒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这里就是我圆梦的舞台。”

新技术瞄准前沿

北大荒走向全国

面向未来,北大荒人志存高远,立志书写与时俱进的故事。

更前沿的智慧农业在这里落地。

几个月前,在红卫农场智慧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区,春耕备耕中用上了无人机车进行耢雪散墒作业,加速积雪融化。

皑皑积雪的稻田上,一辆无人驾驶的机车拖着铲雪装置一趟趟绕圈,工作人员只需站在远处,用智能设备操纵机车运行轨迹。没一会儿,大片的积雪都变得松软了。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于海铭说:“今年,我们针对去年冬季低温、多雪的特殊天气情况,首次在备耕环节应用无人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红卫农场智慧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区探索从“少人”到“无人”的现代化农场建设。农机装上了北斗卫星导航设备,在5G技术支持下,可实现无人自动作业。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气象、苗情、病虫等信息全部接入大数据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高光谱成像等手段,监测农情、保护黑土地。

不仅是红卫农场,整个北大荒都在进一步推广无人化农业生产。今年3月,《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提出着力打造北大荒国家农业产业数字化先导区。北大荒集团将纵深推进“数字技术+农业生产”应用模式,今年力争实现无人农机作业面积20万亩以上。

更环保的绿色农业在这里生根。

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北大荒,绿色耕种让黑土地“越种越肥”,将农田变良田。

北大荒集团八五八农场有限公司,为提高粪肥还田质量,建设了5.8万立方米的氧化塘,将奶牛粪污分离沉淀后进行180天的厌氧发酵,有效提升了肥效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够缓解土壤板结问题。

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坚持秸秆全量还田。每年10月底,大面积开展玉米、大豆秸秆碎混还田作业,并采取深松替代深翻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几年下来,这里的土壤变得像厚棉被一般松软,每公顷地能多打半吨粮。

北大荒发展绿色农业,摸索出6个“替代”: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以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翻耕,以智能化替代机械化,以规模化格田替代一般农田,已取得显著成效。秸秆还田面积达4346.2万亩,还田率9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5%,每年将500万吨畜禽粪污转化成有机肥料。4500万亩耕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94万亩,实施水田规模化格田改造面积1340.7万亩,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达1176万亩。

更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这里推广。

2020年12月,北大荒组建农业服务集团,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大战略”。

今年初,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农民孙安涛与北大荒农服集团合作,通过土地托管,在家乡当起了“农服经纪人”。“说白了,我现在是在给当地农民‘打工’——我负责干活,农民只管收益!”孙安涛告诉记者,自己今年承担了2200亩玉米、4100亩大豆的托管任务。“粮食从种、到收、再到销的生产全过程,都由我来负责,种粮产生的收益则全部返还给农户。这样就让一些不想种地的农户可以外出务工,增加一份收入,又避免了他们的土地闲置撂荒,增加了粮食产量,一举多得。”

“除了农服经纪人模式,我们还为农民提供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例如提供大型农机具、仓储、销售、粮食银行、融资、保险等,带动农民干事创业,帮农民省钱、帮农民挣钱,助力乡村振兴。”北大荒农服集团总经理段兰昌告诉记者,去年,该集团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080万亩,带动农民12万余户,为农民节本增收6.4亿元。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将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向全国。“我们已选定新疆、吉林等省份和宁夏银川、江西抚州、河北石家庄等地市打造农服示范区,通过输出北大荒的高标准托管服务,再造更多个‘北大荒’!”段兰昌说。

(本文照片均为北大荒集团提供)

坚持不懈的有哪些故事2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今天我们关注的主角是他们——五位老人。

视频加载中...

最近

看到几位老人的故事

有爱又励志

今天分享给大家

1

9旬浙大退休老师深夜拾荒

10年资助7位困难学生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

90岁的浙大退休教师王坤森

又完成了一笔资助捐款

汇给了一名浙江嘉兴的学生

而这些钱是他夜夜拾荒所得

他说

我年纪大了

做不了其他工作

但捡垃圾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帮助别人

就要拿出自己的行动和诚意来

慢慢地

他的身后

有了一支更大的爱心队伍

半夜出门的时候

不少邻居和商户

已经将包装盒、易拉罐

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

浙江大学也成立了以老人命名的基金会

助力他的爱心事业

2

81岁老教师线上直播物理课

数十万人“追更”

81岁的王广杰原是

山东省济宁市

一所职业中学的电工课教师

他于1996年退休

2020年,王广杰萌生了

直播、拍科普短视频的想法

于是把家里的阳台

收拾成直播间

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讲授物理课

每次直播前

他都会认真备课

授课风趣、板书漂亮、讲解易懂

王广杰的物理课成为

学生心中的“顶流”

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课堂

吸引数十万人观看

3

96岁老人每天做300多个仰卧起坐

还写英语日记

金华一位96岁的大爷郦德火

用实力证明了一句话

所谓年龄,只是数字

这位大爷每天要做300多个仰卧起坐

四五十个引体向上

另外还要走四五十分钟路

郦德火的学生说

老师除了耳朵有点背

其他都很好

我们这帮五六十岁的人

体检指标都没他好

老人曾是一名英语老师

退休后也一直没有把英语落下

从50多岁起

每天坚持用英语写日记

多年下来积累了50多本

90岁的时候

郦德火开始免费给孩子们辅导英语

他说

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能帮助其他人

满足了爱好,挖掘了潜力

也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4

86岁老人为老伴考取驾照

一辈子就喜欢研究新东西

浙江杭州一则短视频火遍各大平台

视频中一名老人在学习小型汽车驾驶

老人名叫孙振锄,今年86岁

为了陪行动不便的老伴看病

85岁他开始学车

并最终成功考取驾驶证

就在大家纷纷点赞时

网友发现老人过往的经历

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孙振锄是一名“两弹一星”研究员

曾多次参与核试验

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

他说

我这辈子就喜欢研究新东西

活到老学到老嘛

5

善书不择笔

76岁老人第一次平板作画惊艳网友

近日苏州的薛先生突发奇想

教76岁的外婆用平板电脑画画

短短15分钟

外婆就完成了一幅完整的花鸟画

据薛先生介绍

外婆68岁开始学国画

已经坚持了8年

家中也挂满了外婆的作品

绘画视频发布后

网友们赞叹

不止被惊艳到

还有满满的佩服

除了惊艳、佩服

这些老人的故事带给我们的

还有启发和激励

比如

当你觉得

自己年纪太大、时间太少

打算放弃继续学习和成长时

不妨看看他们的精彩人生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监 制:朱永磊 翟子赫

策 划:李洁琼

文 案、视频制作:冯文雅

审 校:陈竞超

坚持不懈的有哪些故事3

名人奋斗励志故事1

  萧敬腾


  从台湾综艺节目“超级星光大道”成名,踏上歌唱道路,直至成为金曲歌王,萧敬腾在娱乐圈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在短短的几年里,他迅速成长为新一代唱作艺人的代表人物。有人说萧敬腾的身体里驻扎着一个猛兽,其实,他只是给青春找到了一个支点!

  叛逆少年走出阴霾

  萧敬腾出生在台北市万华区,青春的焦躁无处安放,沉溺在叛逆和暴力中,成了大人眼中的坏学生。抽烟、打架、翘课,不一而足。

  在萧敬腾彷徨无知的时候,台北市少年辅导组织的义工将萧敬腾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因为辅导员的一句“为什么不把打架的力气用到音乐上”,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小学六年级时在家里偶然听到邦乔飞的专辑《Crush》,更让他有了学习音乐的念头。

  15岁的时候,萧敬腾开始学习爵士鼓。虽然曾因为经济窘迫而终止,但是他仍然自学苦练,经常一天超过10个小时。16岁时的萧敬腾已经成了台北知名的爵士鼓鼓手。但是他并不满足,继续学习了钢琴、萨克斯、吉他等乐器,并开始学习声乐,叛逆少年因音乐走出阴霾。

  给青春一个支点

  为了拥有登台唱歌的机会,他走进每一个有演唱机会的店里毛遂自荐。17岁那年,他开始在西餐厅驻唱,成为全店年纪最小的驻唱歌手。此时萧敬腾仍是学生,只能在放学后背著电子琴和装满歌谱的背包,在台北县市及桃园、新竹之间骑着摩托车四处赶场奔波直到深夜,曾试过一周演唱50个小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起驻场的同事回忆说,“有一次下大雨,看着萧敬腾夜雨中骑车赶往下一个演唱的地方,他真的很坚持”。两年多的驻唱生涯,给萧敬腾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萧敬腾说,他不喜欢讲苦,在还没有成功,在你还在努力的时候,不要告诉人家你有多苦,当你成功的时候也不需要你自己来说,他们会知道。在狂妄迷茫的青春岁月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将其作为青春的支点,不懈努力,我们的青春将开出美丽的花朵,生命也将因此获得新生。

  奋斗的青春才精彩

  2007年,萧敬腾在参加台湾电视歌唱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时,他以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声音,以及独特的个人风格一战成名。他驻唱的餐厅场场爆满,一位难求。2009年,出道未满两年的萧敬腾在台北小巨蛋举办“洛克先生Mr。Rock”个人演唱会,成为在小巨蛋开唱的最年轻歌手。2013年,萧敬腾拿下第24届金曲奖国语歌王,成为继王力宏之后第2年轻的金曲奖最佳男歌手。

  如果说星光大道给了萧敬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那么多年来他在音乐上的不断学习积淀和不懈努力坚持,则是一切的源泉。萧敬腾说:“我爱音乐,我只要活着的一天,我就有做不完的事,做不完的梦想。”

  青们,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但就是要不畏惧挫折的考验,就是要不断的奋斗,才能在人生的长河中一次次的击起耀眼的浪花,因为奋斗,你的青春才会精彩!

  名人奋斗励志故事2

  雷军


  雷军40岁生日的那天夜里,他和几位朋友到北京中关村当代商城附近的一家酒廊喝酒。酒过三巡,雷军感慨地说:“人是不克不及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那一天是2009年12月16日,距雷军离开金山有两年。四个月后,他正式创立小米公司。

  这一段感悟,后来演化成了一句更为著名的“雷军语录”——“站在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与金山时代的雷军相比,小米时代的雷军确实飞了起来,从软件业的“老革命”一跃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炙手可热的新贵。

  雷军在2011年7月回归金山软件(03888。HK),出任董事长。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最终奠定雷军江湖地位的是小米,而非金山。

  “成功仅仅靠勤奋是不敷的”

  创办小米时,雷军刚过40岁。“四十而不惑”,雷军自己也说,小米是他最后一次创业,是积累了20年的商业经验之后,“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全新测验考试。

  “前面16年在金山练基本功,后面几年练了一些无形的东西,直到感觉自己准备好了,出来做小米。”他说。

  这些“无形的东西”,也就是雷军对人生的感悟——“任何时候都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雷军的老朋友、雷锋网的创始人林军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势比人强,即即是雷军这样的强人”。

  雷军极聪明,年少成名。1969年出生于湖北仙桃,18岁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雷军说,他用两年时间修完了所需学分,并完成了结业设计。大四那年,雷军和同学王全国、李儒雄等人创办三色公司,当时的产品是一种仿制的金山汉卡,在武汉电子一条街小有名气。但是,随后出现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把他们的产品盗版了,价格更低,出货量更大。很快,三色公司经营艰难。半年后,公司解散。清点资产时,雷军和王全国分到了一台286电脑和打印机,李儒雄分到了一台386电脑。

  大学结业后,雷军只身闯荡北京,1991年年底在中关村与求伯君结识,随后加盟金山软件,成为金山的第六名员工。两年之后,雷军出任北京金山总经理。1998年,29岁的雷军升任金山公司总经理,堪称年少得志。

  但是雷军在这个台阶上一待就是十年,直到2007年年底离开。这段时光,也是雷军“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日子。求伯君立志让金山成为一家可以挑战微软的民族软件企业,理想之路步履维艰,金山历经从办公软件到词霸、毒霸,再到向游戏和网络的多次转型,几经起落。雷军带领金山五次冲击IPO,最终还是依靠网络游戏的业绩,在2007年10月成功在香港上市。但金山当年的上市估值,远不如同一年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更不及早几年在美国上市的盛大、百度等互联网企业。

  雷军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之时,马化腾、丁磊等人刚从学校结业到电信局上班,李彦宏还在美国念书,周鸿祎也才加入工作,马云筹办中国黄页在北京到处碰壁。

  雷军的湖北老乡周鸿祎曾说,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对雷军都是仰视的状态,因为雷军出道早,江湖辈分高,是中关村里的元老。但是,短短几年后,这帮“小字辈”都成了赫赫有名的互联网大佬,丁磊、陈天桥、李彦宏更是先后成了“中国首富”。

  风云幻化间,时势使然尔。多年之后,雷军回忆起这一段还颇为感慨:“金山在上世纪90年代还很火,1999年互联网大潮起来的时候,我们却忙着做WPS,忙着对抗微软,无暇顾及。到2003年时,我们再环顾四周,发现我们远远落后了。那一瞬间,我压力非常大,作为CEO,我后面两三年每天都再想,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是团队不敷好,还是技术不可,还是自己不敷努力?”

  雷军说,最后自己想明利剑两点,一是成功仅仅靠勤奋是不敷的,二是要找到最肥的市场,顺势而为。在雷军看来,所谓大成,和大势高度相关。就像他的两个快乐喜爱,围棋和滑雪,讲究的也都是“势”。

  金山错过了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不过有一件事情却在日后至关重要。2000年,雷军牵头了一个金山内部的创业项目——卓越网,四年多后,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亚马逊。这次出售让雷军实现了财务自由,也为其后来的天使投资奠定了资本。

  2007年年底,金山成功上市两个月之后,雷军以健康原因辞去总裁与CEO职务,离开金山。“那一阵他身心俱疲,离开是最好的选择。”雷军的一个朋友说,这让雷军从习惯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事后证明,正是这一次的离开,成就了雷军的脱胎换骨。

  “不会因为我叫雷军,就不会死”

  离开金山的雷军,转身成了天使投资人,开始从大势出发,以更大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互联网。雷军是最早投身移动互联网的一拨人。2008年,他在个人博客中写下:移动互联网是下一波创业的大机会。同时,雷军在移动互联网、电商、社交等多个领域连续投出多个业界知名的案子——拉卡拉、UCWeb、凡客诚品、YY、乐淘、多玩、多看等。其中,凡客诚品风靡一时,YY已在美国上市,目前市值跨越40亿美元。

  做投资让雷军更加深入了解互联网,也获得了异常丰厚的回报。但他投资的这些公司很难说是雷军自己的事业。

  在内心深处,雷军仍想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用一家量级庞大、甚至称得上伟大的公司,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凡客诚品CEO陈年说,雷军向上的力量或者说欲望,是不成预估的。雷军自己也说,他要做一家百亿美元级此外公司。

  很快,雷军找到了自己的“势”——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2010年4月,小米公司注册成立,第一个产品——移动操作系统MIUI在当年8月上线。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1正式发布。随后,在一片质疑或赞誉中,小米在2012年卖出719万部手机,2013年卖出1870万部手机。在此过程中,小米完成四轮融资,估值迅速突破100亿美元。小米已成为业界的现象级品牌。

  趁势之外,雷军对人也非常看重。在创办小米之前,雷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找人,一旦遇上合适的人,他就穷追不舍,直到把人说服为止。他找来了谷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林斌、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摩托罗拉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七个人组成豪华的创始人团队。小米的初期员工告诉财新记者,很多国际技术巨头公司的员工,看到几个创始人名单之后,直接就跟了过去。

  雷军自己做投资的原则也是只投资人,不熟不投,投资后只辅佐不添乱。雷军说,自己创业初期最大的担心是团队磨合和心态,“看到最肥的市场,找来最厉害的人,事情没有理由不成功”。

  决定做小米之前,雷军给晨兴创投的合伙人刘芹打了一个极长的电话,打光了三块电池。事后,刘芹说,其实那晚主要是雷军在说,他在听。

  “雷军做事情很周全,计划很缜密,他不需要被说服,只是在做决定前需要有人PK。”刘芹说,他和雷军很熟悉,一直觉得雷军会自己做一摊大事。整个过程,刘芹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已经功成名就了,还需要跳下来拼一把吗?”雷军回答,“我对创业仍有敬畏之心,不会因为我叫雷军,就不会死。”

  第二天,雷军带林斌和黄江吉去上海见刘芹。见面后,刘芹给他们每人上了一杯菊花茶,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三个,一个来自微软、一个来自谷歌,一个来自金山,整个土洋结合,怎么合作?”第二个问题是,“你们怎么看待创业?”一个半小时之后,刘芹就敲定了投资,整个过程并没有聊小米具体要做什么。

  2010年年底,小米完成A轮融资,金额4100万美元,投资方为晨兴创投、启明和IDG,公司估值2。5亿美元。

  小米火了以后,一位业内人评价雷军:“他是错过了上一波(互联网),成于下一波(移动互联网)。”

  “只要不让公司翻船,你就能去做”

  一位投资人总结小米模式曾说,小米在思路上领先两年,产品上领先一年,传统的手机厂商很难追上。手机行业对小米的态度也经历了从“看不起”“看不懂”到“看不见”的几度演进。小米起势之后,几乎一骑绝尘。

  很多人都曾问过雷军一个问题,市场和大势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他人学不会小米模式?雷军说,小米模式的背后,是互联网思维的胜利,是先进的互联网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胜利。具体展开,又是雷军常讲的七字箴言——专注、极致、口碑、快。

  外界对小米的误读,会让雷军非常在意。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马云说小米的核心是营销,下来之后,雷军特意找马云解释,小米的核心在于产品。雷军对外界贴在小米身上的“期货”“饥饿营销”等标签也感到委屈,甚至多次发文辩解,小米每个月的产能达到200万台,已经跨越很多传统厂商。为此,雷军还在今年年初承诺,2014年的供应量至少会达到4000万台。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在雷军看来,最终还是落在产品自己。雷军也对财新记者说,当营销和产品并举的时候,就说明产品不敷极致了,“最好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

  一谈到小米的产品,他不由自主地就会音量上升,身体前倾。每逢有采访或其他公司前来交流参观,雷军总会拿出小米手机、盒子、路由器等产品进行展示。他会用小拇指的指甲小心翼翼地划开塑封,逐层逐件地讲解,对每一处细节了如指掌。好比,小米盒子塑封侧面的中线没有恰好对准中间,他也会找到王川(小米盒子负责人)埋怨一番。甚至,小米微博里发出去的图片都是雷军亲自定的。

  雷军的勤奋,也是圈内知名的。金山时期,雷军就是中关村有名的“劳模”,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这个习惯也被连结到了小米。多位小米员工向财新记者证实,好几次在凌晨两三点时,看到雷军的司机在楼下等他。分歧的是,雷军在金山的时间更多花在管理上,而在小米,时间更多花在了产品上。在金山,他会要求员工穿正装上班,连结工位的整洁;在小米,他会用十多人的团队花一个月的时间修改发布会的演讲PPT,最多修改100多遍。

  雷军将“让用户尖叫”作为衡量产品的第一准则——如果配置不克不及让你尖叫,那么价格就一定要让你尖叫。去年7月发布的红米,配置参数被提前曝光,市场预期价格是999元,最终发布的价格为799元,结果是红米手机持久处于供不该求。

  所有行为都围绕产品之后,雷军的管理思路也发生了颠覆性转变。小米公司员工不打卡,不进行KPI考核。组织架构非常扁平,公司合伙人一层,团队带头人一层,工程师一层,会议也很少。雷军说,互联网时代,KPI容易被量化,也容易造假,所以小米选择去管理层、去KPI,目的是提高效率,专注于产品创新。

  黎万强是雷军的金山旧部,对此感触颇深:“之前在金山,老大(雷军)会直接挑战你,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现在,他还是很难被说服,但给了我们一个权限,这件事情只要不让公司翻船,你就可以去做。”

  名人奋斗励志故事3

  王宝强


  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外表看上去与在城市打工的千千万万农民工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受过任何与演员这个职业有关的培训,也没有哪怕一点点在一般人看来是成功必须的一些“社会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城里人”亲戚,唯一有的只是一个要靠演电影来摆脱贫困生活的梦想。他的梦想实现的几率有多大?

  当许许多多都市青年沉迷于港台、韩国的那些胡编乱造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青春励志”电视剧,为剧中人物唏嘘长叹,继而感怀自己的时候,王宝强却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绎了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现在他们都改叫‘许三多’了———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因为它说明我这几年的努力没白费。”王宝强特有的笑容中,带着些许自豪地说。

  “我就是许三多”

  让普通观众熟知王宝强的,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宝强自己看来,“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的则是“许三多”。

  王宝强说:“‘傻根’、‘阿炳’只能说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样。而‘许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因为无论从举止还是内心,他是一个很丰富很现实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岁那年,王宝强“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于是他去了少林寺,因为深受李连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王宝强以为去了那里就可以拍电影。

  在少林寺当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练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宝强连“拍电影”都没有见过一次。这时,他才相信了寺里的和尚对他说的话:这里真的不是拍电影的地方。

  16岁的时候,王宝强决定去“能拍电影的地方”——北京。当时,他的父母对他说:你这没头没脑的孩子能闯出个什么天地来?的确,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背景,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演员的训练,想通过演电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当时看来他这个理想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北漂”生活是极端艰苦的。那时王宝强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门口等待一个群众演员的机会。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挣20块钱,还有剧组的盒饭吃。这个机会不是经常有的,为了生活,王宝强就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做起了农民工。

  让王宝强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一个除夕。当时他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在这个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刻,他只能选择躺在工棚里睡觉,用睡觉来熬过那阵阵袭来的饥饿和孤独。王宝强说他那个时候从来不告诉父母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说自己挺好的,因为怕父母担心。

  王宝强说:“我跟许三多的经历很像,他在当兵前被他爹叫‘龟儿子’,都不敢言语,我刚从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时,也很懦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因为俺家是农村的,没有背景,没有条件。我做武行,却又长了一个苦瓜脸,他们都嘲笑我,说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强,所以刚到北京那会,经常打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扬在众多的试镜资料片中看到了王宝强,于是,18岁的王宝强被选中出演处女作《盲井》。这部电影于2003年获金马奖“最佳新人奖”,2004年获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泰国金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王宝强说:“我很幸运,不光是因为我等到了机会,还因为这个机会是在我最单纯的年代降临的。我不敢保证,假如换了今天的我,我还会不会相信这个机会最终真的会到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