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梅花松树的英雄故事

2022-10-29 19:52 作者:七一客户端 围观:

观点 | 以“岁寒三友”之志磨砺平凡英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七一客户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梅花松树的英雄故事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我们应学习“岁寒三友”的品质,锻铸自己不惧风雨、无畏挑战的志气,做一位了不起的平凡英雄。

持之以恒,练就松之品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也没有绚丽多姿的颜色,只有始终如一、坚韧不拔。在悬崖峭壁之上,大多数植物难以扎根安身,松柏却能顽强生长、四季常青;在冰封大地的北国百花凋零、草木枯萎,松树却仍然生机勃勃、傲立风雪。这正是我们要向松柏学习的地方,和平年代虽不需要拿着枪去冲锋陷阵了,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危机依然存在,对理想信念的考验依然严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松柏的巍然刚毅都是共产党人须臾不敢丢弃的精神品格。我们要练就松柏一样的品格,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始终保持无惧风雨的斗志,和勇敢积极的精神;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始终保持内心的执着和坚定,恪守淡定与从容。经得住风浪的考验,受得了逆境的困苦,永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

逊志时敏,学习竹之品德。古人用“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来形容竹子有节有度,正直向上,谦虚谦逊的品性。无论是石缝还是泥土,它从来不抱怨自己的出身,只凭一股闯劲顶天立地、顽强生长,练就了一身不畏艰难险阻的“硬骨头”精神。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竹之品德,时刻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初心,养成“闻过则喜”的品德。另外,广大党员干部要沉下身子走进基层,全方位多角度听取群众的意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的精神坚持敢担当、有韧劲、善作为,科学决策、精准发力带领群众涉险滩、过激流,做好奋斗者、当好答卷人。

自强不息,锻造梅之品质。梅,傲雪斗霜,无惧艰难困苦在风雨之中默默绽放;梅,铁骨铮铮,坚守信仰在严寒中不肯屈服。正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广大党员干部要锻造梅之品质,在工作中不争宠、不自卑、不自傲、不畏惧、不逃避。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亦是无畏的革命者,虽没有搬山移海的“神力”,却定要具备上山下海的勇气。要像梅花那样不屈从于寒冬,意志坚定克服重重挑战,甘于吃苦,成就时代伟业;要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为契机迎难而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誓言镌刻心中,助力承载伟大梦想的“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在圆梦路上成长为一名名平凡英雄!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组织部)

有梅花松树的英雄故事2

碧波荡漾的滇池畔,松柏苍翠的青山下,凌霜傲雪的红梅,又在灿烂的阳光下开放了。看着一朵朵报春的红梅,我又想起了几十年前,跟随陈毅同志在红色赣粤边坚持革命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怀念起陈毅同志写作光辉诗篇《梅岭三章》前前后后的浴血奋战的斗争生活……

一九三四年十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项英、陈毅等同志被留下来负责领导中央分局、赣南省委、省军区的直属机关和部队以及红军第二十四师,坚持南方的革命斗争。

这时,蒋介石一面指挥他的主力追堵红军主力,一面又集中一大批反革命力量来对付我们留在中央根据地的革命力量。原中央苏区的斗争形势更加紧张起来。我们在种种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了几个月之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间实行了突围。

我们在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和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等同志率领下,从原中央根据地的会昌、于都县的仁风山区突围,经过三天三夜不停的冲击,走路四、五百里,打仗无数次,一千余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二、三百人,才到达了赣粤边的油山,与赣粤边军分区司令员兼赣南特委书记李乐天和特委副书记杨尚奎等同志会合。

在这以前,项英、陈毅同志等化装从仁风山区出发,由地下交通站护送,穿过白区的重重封锁,已来到了油山。我们在长满苍松翠竹的崎岖山路上,见到了项英、陈毅等同志。一见面,陈毅同志就哈哈大笑,豪迈地说:“国民党还认为我们在仁风山区哩!嘿,我们却到了油山了!”

这时,由于项英同志原来的一个警卫员张春富同志在突围途中牺牲了,我就被调给项英同志当警卫员(当时称特务员),因项英同志和陈毅同志在一起行动,我也就经常同陈毅同志在一起了。

当老警卫员曾忠山带我去见项英和陈毅同志时,我感到很拘束。项英、陈毅同志叫我坐下,间我多大了,家里有些什么人,什么时候和怎样参军的等等。我一一作了回答后,陈毅同志又问我:“叫你当警卫员,有什么意见吗?”我说;“没有。’他又说:“现在离开了中央根据地到新的游击区来了,要准备过长期的艰苦生活,你知道吗?”我说:“知道。”他接着说:“当警卫员就要准备吃更大的苦啊……”陈毅同志同我谈话的时问不长,但我感到他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油山会师后,召开了干部会议,讨论了行动方针。陈毅同志作了报告。他说;“主力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后,整个革命形势走向低潮。……现在中国革命虽然暂时遭受挫折,但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新的形势有足够的认识,采取新的斗争方式,发展游击战争,积蓄和保存力量。我们要插一杆红旗在山顶上,寻找适当时机,给敌人以打击,粉碎敌人的‘清剿’,壮大自己,扩大武装,扩大根据地。”

听了陈毅同志的报告,大家都受到鼓舞,充满了坚持斗争、坚持到胜利的信心。这次会议,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高潮”的方针,又做出了相应的决议,调整了部署,把部队分散到油山、北山、“三南”(定南、龙南、全南)地区开展游击斗争。

由于部队在油山会师,引起了附近敌人的注意,一时使得油山地区上空乌云密布,形势极为恶劣。部队分散到各游击区后,赣粤边游击司令部、赣南特委首脑机关便带一个警卫班、一个侦察班等,也向赣粤边的北山地区转移。

陈毅同志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兴国县的老营盘战斗中,大腿坐骨负了伤。他因伤势很重,还不能走动,而未参加长征。他的伤虽然经过“后方医院”的治疗,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战斗频繁,伤势还不时发作。但他都不让同志们知道,以坚强的毅力,忍住疼痛,坚持行军。转移中,经过莲山。半夜里,我们来到了赣粤交界处——大梅关。

大梅关地势极为险要。据说自从唐时宰相张九龄在梅山劈开巉岩,设立关卡以来,就成了赣粤交通孔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在关上驻扎了一个连。我们到了大梅关北沿,往下一看,两壁就象刀切斧劈似的,笔陡笔陡。左边无路,右边虽有一条小路,但又直通敌营,当然不能走。我们只好静悄悄地逼近关隘,依着靠近隘口的一个建筑物往下降。但因山坎过高,身体较弱的同志往下跳就比较困难。陈毅同志这时挺身而出,他一脚踩着石壁,一脚踏着建筑物的墙壁,抓着同志们的手,一个一个地往下放,我就是这样被陈毅同志亲手拉着下了陡壁的。

走上大路后,我们向左走了百十步,过了关隘,就向右岔上了仙人岭。上山的时候,山上杂木丛生、荆藤密布、怪石林立,实在难以攀登。特别是东西背得多的同志,就更加困难。但陈毅同志却处处关心照顾这些同志,随时提醒我们说:“这里藤藤多,不好走,那边好走点”“这块石头不稳,要小心,不要踩滑了。”“这里是个高坎子,你把手伸上来,我拉你一把”等等,就这样,他一路招呼着同志们,使同行的人无一掉队,顺利地通过了艰险的大梅关。

在当时,我们许多同志都不知道陈毅同志刚负过伤,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后来,我们知道了这个情况,都十分感动,也特别难过。

当我们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了仙人岭的顶峰时,眼界豁然开朗:北面江西方向的大庾(余)、青龙、黄龙的万盏灯火,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分外耀眼;南面广东方向也传来了阵阵鸡鸣、犬吠。天快亮了,再继续前进就有被敌人发现的危险。于是,我们就躺下休息。

一夜的急行军,大家都感到困倦了。我们就头朝广东、脚向江西,在敌人的头顶上呼呼地陲了起来。睡醒后,陈毅同志很有风趣地说:“我们真了不起呀,一身压着两个省呢!”他这么一说,大伙都乐得直笑,好象一夜爬山越岭的疲劳全部消失了。后来,陈毅同志又多次越过大梅关,他曾写诗道;

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偷渡大梅关之后,我们来到了北山的棚洞。在这儿,我们碰到了王赤同志率领的一小支游击队。刚准备休息做饭,突然村外枪声大作。原来是王赤游击队的司务长头天出去买菜时,被敌探跟踪、发现,引来了敌人。枪一打响,敌人离我们已经很近了。幸好这时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已经冲出去了。由于他们穿着大衣,敌人知道他们是大干部,便用密集火力向他们射击。但首长们很快就转到了一个土岗后面,脱离了危险。于是,敌人就把火力转而射击张德胜(陈毅同志的警卫员)、曾忠山和我几个警卫员。

我们边抵抗边转移,但张德胜同志不幸中弹,右腿被打断,倒在水田里牺牲了。那时,敌人离我们只有四五十米远,敌人的子弹在我身边乱飞,我的帽子和衣服被打穿了三个洞。我悲痛地接过了张德胜同志的枪,等我赶上陈毅同志,向他报告“张德胜同志已经牺牲了”时,陈毅同志开始还不相信。我拿出张德胜同志留下的驳壳枪并讲了他牺牲的经过,陈毅同志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了那枝二十响,眼里含着泪水,半晌才说出一句话:“这是个好同志,一定要反动派偿还这笔血债!”不久,敌人撤走后,我们返回到张德胜同志牺牲的地方,陈毅同志和我们一起亲手掩埋了烈士的遗体……

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很大。我们整个赣粤边地区,包括以油山为中心的信(丰)、(南)康、赣(县)地区和以北山、梅山为中心的(南)雄、(大)庾地区以及“三南”地区的红色游击队,只有五、六百人,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千把人,并且武器弹药极为缺乏。但是,敌人方面,光是国民党正规军经常都有四、五万人,有时还达到六、七万人,此外还有庞大的反革命地方武装,如“保安”团、靖卫团、铲共团、还乡团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把这两股敌人加在一起,我们一个人就要对付一百个以上的敌人。而且敌人的武器弹药又是充足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坚持游击战争,是十分艰难困苦的。

但陈毅同志非常镇静,非常乐观,常常谈笑风生。他经常讲故事,有时也讲笑话,以此来增强大家胜利的信心,稳定大家的情绪。有的同志因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情绪不高时,陈毅同志就讲毛主席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时艰苦奋斗的故事。他说:初到井冈山时,红米都吃不上,吃南瓜当饭,夜无被盖,以稻草作被。盖稻草还有个好方法,即把稻草弄乱弄软后撒在地上,人钻进去睡,这样才暖和。这样,换岗时可要小心,搞得不好就踩到别人身上去了,有时踩得人家嗷嗷叫。他还说:当时因敌人封锁,战士们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有时连打补钉的布都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曾将自己穿的长衫的下半截剪下来给战士们补衣服。有的战士身上生了虱子,觉得害羞,当时朱总司令知道了,却说:好嘛!这是“革命虫”呀!你要是个少爷公子,你就不会来参加革命,那你也就不会生虱子了!这样一说,大家也就乐呵起来了。有时,陈毅同志讲些见闻、奇观等,使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总之,跟着陈毅同志这样的领导同志在一起,不管在任何环境下,精神都很饱满,情绪都很高昂的。

特委的同志都很注意学习,但那时书很少,只有从原中央根据地带出来的一本《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本《列宁主义问题)》和几张《红色中华报》。这点书报,特委的几个领导同志看了又看,翻了又翻。特别是陈毅同志,不知把它们翻了多少遍。把报纸、书面翻烂了,总还是背着它。陈毅同志看到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就要同我们谈谈形势,并经常要我们注意多学些东西。

陈毅同志的学习精神对我们是很有影响的。那时我虽识字不多,但一有空也捧着书看,一边看,一边认.陈毅同志还经常主动帮助我,教我识字。我还记得,陈毅同志曾编写过《战士读本》。内容大意是:什么叫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谁革命,革谁的命和革命的优良传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他把书写好后,就交给我们看,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看到这些标题就觉得很新鲜,虽然参加了革命,“革命”这个词也经常讲,但是对这些基本的道理却说不清楚,这也引起了我们学习的兴趣。陈毅同志要我们反复看,并要我们讲给他听,如果说不清楚,他就再修改读本,直到我们能说清楚了,他才印发到各游击队去。

一九三六年,更为复杂艰苦的斗争来临了,赣粤边游击区处在黎明前的最黑暗的时刻中。那时,正如陈毅同志在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写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所述的,“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整年整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伴都没有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的日子,我们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的常规。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极为惊险、严重的梅岭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时,我们正住在离大庾城约十五公里的梅岭的一个一山沟里。一天下午,交通站送来了陈海转交的一封信。

陈海转来的这封信,是原湘赣省委的一个姓张(化名)的负责人,用中央在瑞金时规定的暗号写来接头的。在这之前,我们曾叫陈海去找过这个姓张的,但未找到。现在怎么他冒出来并通过陈海转来这封信进行接头呢?对此,我们虽有些怀疑,但考虑到“中央派了人来,,怕错过机会。那时,我们是多么需要得到中央的指示啊!所以,陈毅同志决定亲自到大庾城走一趟,去会见那个姓张的负责人。陈毅同志找来了区委书记黄占龙同志,第二天黎明前,他们两人便一同出发,下山去了。

陈毅同志和黄占龙下山后,穿过莲花梁,直往陈海的住处走去。陈毅同志当时的考虑是,先找到陈海查清虚实,然后才去见那个姓张的负责人。

黄占龙把陈毅同志领到了陈海家,只见一个女人正在洗衣服。黄占龙就问:“陈先生在家吗?”她由于不认识陈毅、黄占龙同志,就答道:“到团部去了。”她大概说的是陈海到国民党军队的团部去了。可是,黄占龙同志却误听为是到“糖铺”去了.因为那时我们在大庾城西水门外的梅风桥头开了一家名叫广启安的糖铺,是个秘密交通站。于是,陈毅、黄占龙同志就向糖铺走去。

他们刚拐过弯,就看见国民党军队直向那个糖铺跑去。陈毅、黄占龙同志一看情势不对,便急忙转身,拐进小巷,绕到临街的一个茶馆里坐了下来。他们亲眼看着国民党军队封闭了我们开设的那个糖铺,还抓走了一个人。真是好险啊!就在这时,糖铺的一个老工人从茶馆后面走了进来,贴着陈毅同志的耳朵说:“陈海叛变了,你们快走!”

陈毅同志沉着地又向老工人问了问情况,这才起身,绕过小巷,急急忙忙地顺着原路往回走。但也就在陈毅同志下山后的中午时分,由于叛徒告密,敌人派兵进山,把我们住的棚子团团包围住了。

我们都隐蔽在山谷的草丛里。陈毅同志下午四、五点钟赶到山上时,还不知道“家”里出了事,山上已被敌人包围、搜捕了三、四个小时了。恰巧在陈毅同志赶到山上时,天气骤变,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打了一阵大雨点,一场暴雨就要降临。

敌人害怕暴风雨,即将撤走时,陈毅同志信步走来,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内。一个敌人看见了陈毅同志,便问:“你是干什么的?”陈毅同志抬头一看,发现是敌人,却十分镇静,满不在乎地回答:“是我呀!”敌人的态度有点缓和了,又问;“你是不是带路的向导?”陈毅同志机灵地说;“是呀!”敌人又说:“下大雨了,走啊!”陈毅同志连忙说:“你先走吧,我要屙屎!”陈毅同志边说边装作脱裤解便的样子,钻进了树丛里。

这时,暴风雨来了。敌人害怕暴风雨,就慌慌张张地走了。陈毅同志躲在树丛中观察着敌人的动静。他又怕敌人耍花招,又追着看了一下,直到看到敌人真的全部撤走了,陈毅同志才回到我们住的那个棚子。只见棚子里已被敌人糟踏得不象样子,值钱的东西都被敌人抢走了。

陈毅同志走出棚子,在附近观察了一番,凭着他多年的经验,估计附近一定藏得有我们的同志。于是,陈毅同志自言自语地说:“我是老刘(陈毅同志当时的化名),刚从大庾城回来。敌人已经走了,大家快出来,赶快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不然敌人再返回来,那时再想甩开敌人,就更麻烦了。”陈毅同志重复说了好几遍,都没有人答应他。

当时,我在草丛中虽然也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但又怕是敌人假冒陈毅同志的声音在诱骗我们,我们一直没有出来。后来,陈毅同志又一个一个的喊我们的名字:“老周(项英的化名),老宋(宋生发),曾忠山,丁上淮!”并且还说:“我真的是老刘,难道我的口音都听不出来吗?”

这会儿,我们相信了,才一个个地走了出来。出来后,看见真的是陈毅同志站在那儿。我们几个人来到陈毅同志身边时,真比阔别了多年的亲人相见还亲热,大家互相问这问那。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经历了敌人的围困、搜捕之后,战友分别又重逢,该是多么幸福呀!

陈毅同志简要地讲了他进城的经过,我们就迅速地离开了棚子,向北面的山上走去。

到了梅岭北面的山上,已经是半夜了。我们刚休息下来,果然不出陈毅同志所料,敌人的大队人马又开进山里来,把我们原先住过的那个棚子的周围十几里地又重新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

这次,敌人把狼犬、探照灯都带来了.因为是山岭起伏,我们虽然已经走出二三十里路,但直径并没有多远。对面山上的敌人大声说话和狼犬狂吠声都能听得见。

看到敌人这么疯狂,有的同志在议论说:“要不是老刘(陈毅同志)回来的那样及时,催着我们赶快离开出事地点,那我们真的就被敌人包围在里面,出不来了!”陈毅同志也风趣地说:“那是托马克思在天之灵呀!”这一说,引得同志们都笑了。

就在这时,曾忠山同志来找到了我们。原来,中午他放哨发现敌人后,大喊了一声并开枪打死了一个敌人,就滚下了山沟。敌人追了几里路,都没有追上他,他跑到另一个山沟里,向一家老乡买了一把砍柴刀作掩护自己的身份用,又买了一升米(一斤多),吃了一餐后,现在还给我们带来了五、六两米。

曾忠山同志安全到来,不仅使我们增加了一人一杆枪的力量,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粮食,同志们都感到十分高兴。对于一天一夜都没有吃东西的人来说,这几两米虽然太少太少,但却是多么宝贵呀!

可是,当晚是无法煮来吃的,一来我们都没有火柴,二来离敌人太近,也不能烧火。我们只好忍饥受冻,一直蹲到天亮前,才离开了休息地点。

太阳出山的时候,我们到了一个长满茅竹的山窝里停下来休息、做饭吃。因为我们身边已经只剩下了一只压扁了的茶缸,所以只好谁放哨谁用那只茶缸煮饭吃,这样轮流下来。我们一个个都用那只茶缸装上水,再放一把米,拣点干柴烧着煮稀饭吃。我吃过了就叫你来,你吃过了就叫他来。我们警卫员要让陈毅同志休息,不参加轮班,但他坚决不肯,硬要和战士们一起轮班,自己煮饭吃。

敌人当晚在棚子周围没有找到我们,仍不甘心,又继续增兵,一直把梅山围困了二十多天。我们昼伏夜行,时而隐藏于丛莽间,时而钻进山沟里,有好几次,敌人就近在咫尺,都没有发现我们。

这期间,陈毅同志历尽艰险,伤病复发。但他始终充满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无产阶级优秀革命家、军事家的胆略和意志,机智、勇敢地领导着我们与敌人周旋于梅山,直至敌人一无所获而解围。

陈毅同志就是战斗在这样艰难的斗争环境里。当他隐藏在茅草丛中,敌人就在附近嚎叫着搜捕时,他视死如归,面对如狼似虎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叛徒,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寸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就是陈毅同志写作《梅岭三章》前前后后的经过。斗争识英雄,斗争出诗篇。陈毅同志通过这短短的诗句,抒发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胜利的坚强信心,表现了他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I表达了他为人类彻底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我在赣粤边革命游击战争中,跟随陈毅同志将近三年。这是最艰苦,最困难的三年,也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三年。


丁上淮同志,红军、新四军老战士。华中抗日根据地印钞事业老前辈。一九一二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壕溪村一个贫农家庭。十岁前读过几年私塾,后在家务农。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O年先后加入了当地苏维埃农民协会、贫农团,反帝拥苏大同盟等秘密的群众组织和少年先锋队。一九三一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参加红军,一九三四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兴国补充师三团,红三军团军团部保卫队、中央通讯社交通大队三中队、中央军委总部特务队任战士、班长。红军长征时,被留在江西跟随项英、陈毅等同志坚持南方的革命战争。当时在中央军分区司令部特务排当战士。一九三五年三月初,形势恶化撤离“苏区”,突围到赣粤边游击区的油山,四月初调任项英同志的随身特务员至一九三七年秋。这期间曾在遭到叛徒出卖和国民党反动派重重围剿的“北山事件”和“梅山事件”中掩护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安全脱险,尽了警卫战士的责任。在这三年游击战争中,出没于深山老林,历尽艰难困苦,较好地完成了党和红军交给的任务。 一九三七年,项英同志去延安,丁上淮同志被派到“抗日义勇军”(红色游击队组成)支队任党总支书记。这期间,因扩军成绩显著,受到赣南特委通报表扬。新四军成立时该支队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曾在三连任指导员。一九三八年四月在开往抗日前线的进军途中,经陈毅支队长批准到军部(皖南)教导队学习,四个月后被分配到军部特务营和江北指挥部特务营四连任指导员。一九四O年春在指挥部军需处与淮南八县联防办事处合并成立的总金库任代理主任。一九四一年五月调苏北(盐城)“抗大“五分校上干队(营职)学习,因日寇大扫荡中途停学,被调到新四军政治部(苏北)巡视团任巡视员和新四军政治部总务科副科长,这期间军部直属机关党委曾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称号。一九四二年八月调江淮银行印钞厂任稽核股副股长。在工作中因酒精着火爆炸,被烧成重伤,陈毅军长得悉后带着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看望了他。一九四三年二月日寇大扫荡,华中局和军部转移到淮南根据地。丁上淮被留在原地坚持斗争,保护印钞厂的机器、物资过程中,机智地与日寇周旋,未使机器、物资受到损失。一九四三年五月至一九四五年十月曾历任新四军四师供给部出纳课主任,淮北银行出纳课主任。 日寇投降后,调中华银行发行局任提款员,苏中材料转运站主任、运输科副科长等职务。在华中撤退到山东的物资转运过程中,因指挥出色,荣立二等功一个,三等功两个。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秋任北海银行发行局海口(安东卫)办事处主任、材料科副科长、运输科长,在这期间荣立三等功两个。一九四九年秋,任北海银行发行局支援新解放区的干部队队长、支部书记,后编入西南服务团随军南下到云南。由“昆明军管会”派任“三人接管小组”成员之一,接管云南省盐务管理局,后又被指派接管“滇中盐场公署”(接管后改称“滇中盐场管理处”)任处长。在“四、二五”旧盐警暴乱事件中,由于指挥果断,及时平息了暴乱,避免了较大损失,曾受到省委书记宋任穷的赞扬。一九五一年后曾历任省物资清理委员会仓库管理处主任,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人事科长、出纳科长。一九五二年七月调省工人疗养院任院长、党总支书记至一九八一年离休。曾任云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丁上淮同志五十多年来,在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来,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虽年逾古稀,离职休养,但对革命事业仍在尽心尽力,还担任“华中新四军研究会”印刷印钞大组、云南联络组组长、云南省印协历史研究组组长,并整理了一些印刷印钞历史资料和不少革命回忆文章。

有梅花松树的英雄故事3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是不畏严寒,坚贞的象征,她也自留香气在人间。

因此有位姑娘最喜欢梅花,她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石评梅”,希望自己有幸评说梅花。谁知这一名字也让她经历了梅花的磨难,梅花的淡然,梅花的高洁,梅花的奉献......

石评梅用一生写尽了梅花的真实。

书香门第,初恋受挫

1902年,山西的平定县一户人家迎来了一个漂亮的小生命,家人们喜爱异常。女孩的父亲是清末的举人,喜爱读书写字,希望女儿日后文章通达于天下。念着:汝书犹在壁,给爱女取名汝壁。

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犹不断,女孩聪明好学,每每进步神速。上小学时父亲在放学后经常教她四书五经。小小年纪,知识比一般同龄的孩子还要多。

随着父亲到省城太原上学后,学习更加努力,父亲希望她留在太原不要离家太远。后来在她的坚持下考上了北京师范女子学校。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得到同学老师的喜欢。

由于相貌清秀,又品学兼优,每天都有众多的追求者写信表白。但是石评梅都没有放在心上。偶然的机会,一个名叫吴天放的人悄然地吸引了她。他是那么的气质翩然,谈吐不凡。

这个风流才子早已看出石评梅的春心萌动,到嘴的羔羊怎会轻易放手,猛烈的追求提上了日程,每天跟在小石的身后献殷勤。

徜徉于书籍里贪婪求知的少女哪里经得住帅气男人的甜言蜜语,诗经里爱情的美好全在她的脑子里了,18岁的少女,心里眼里全是这个说要一辈子对她好的男人。

想象得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单纯善良的花朵总会遇到暴风雨的洗礼,不论长在深宅大院,或是荒山野岭,都逃不掉注定的摧残。

当石评梅第一次见到吴妻时,整个天都塌下来了。三年热恋期间,吴天放并未提及家中已有妻儿,小石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眼前深爱自己的男友居然是有妇之夫。

天旋地转,正沉迷于对未来憧憬中的石评梅恍若隔世,她不知道这个男人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那些海誓山盟都是说着玩的吗?

吴天放给她说的话,原封不动的都会讲给其他人,如玩物一般对待她的爱情。被蒙在鼓里的这三年,完全是一个傻子在错付着青春。

失败的感情经历,像是一场带着灰影的雨,淅淅沥沥地下在了她的心头。一尘不染的真心总是轻易被辜负,世间的感情又有多少是真的?

“世上男子多薄幸”文学典故里多的是愁肠怨女,崔莺莺被抛弃,卓文君凄惨离世,陈阿娇深锁宫门,郭圣通生死不相见。正如怕看到什么,什么就会如影随形一样。

书籍里都是这样悲惨的女子,身边亲戚口中听来的也是类似的为了男人情伤不愈的故事,石评梅对未来的情感生活彻底的失望了。

始终走不出这场痛苦的恋爱,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自此之后,封心锁城,不再相信爱情,独身一人潇洒自在,不用再为谁而神伤。

转身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毕业后与好友开办了报刊,当起了编辑。开启了文学创业的历程。

留下了众多的诗歌和文学作品,被称为北京著名女诗人。

再遇爱情,胆怯执手

正值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1920年天津“廿九”惨案的爆发,引起了石评梅等爱国青年的强烈谴责。

在一次同乡会上,有一青年高举民主自由的旗帜激情澎湃地演讲着,每句话都说到了石评梅的心坎上。她默默地注视着演讲的人。

瘦高的身材,脸色微白,鼻梁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却仿佛一个大力士,保护着学生和民众。脸上洋溢着自信勇敢的光芒,石评梅不禁为中国有这样的青年而骄傲。

后来得知此人是高君宇,最早加入党小组的人员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石评梅默然生出一些别样的敬佩。

高君宇也早已知道石评梅的大名,对这位才女的诗歌赞不绝口。两人经人介绍熟悉起来,无不感慨相见恨晚。

北京的陶然亭成了两人谈论局势和制度的基地,思想观念完全一致,抨击现在的军阀,叹息民众生活的痛苦。

高频率的聊天会产生暧昧的错觉,那么经常的漫步会带来怎么样的奇遇呢?漫漫陶然亭,十步十回首。

高君宇对眼前这个清秀有才华的女孩生出一种有别于她人的感情,她总能明白自己的感悟,二人的意见经常不谋而合。

石评梅对爱国志士充满了敬意,面对高君宇她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她只想止于此。两人成了最熟悉的朋友。

在得知高君宇家中有妻子时,石评梅刻意保持着距离。高君宇告诉她,18岁的时候,家中包办婚姻,他不得已娶的亲,有时间回家会离婚。

石评梅担心会重复往日的悲情,不想再走进一段感情。之前的痛感就像在昨天,又怎么会再次跌落在这长河中。

1924年,高君宇被同志出卖。险些被捕,在化妆逃脱之后,来到了石评梅的住处。他无法将眼前的人儿抱入怀中,尽管他很想。

人在逃生之后,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人。因为心有灵犀的人会感应到恐惧和慌乱,他必须保证她安心。

石评梅千言万语化成了一个挥手,一个点头,一次目送。

在逃离之后,高君宇去了广州,这就和石评梅山水相隔了,两人之间还保持着书信往来。

高君宇在得到机会回家后,与家中只有夫妻之名的妻子成功地解除了婚姻关系。他不能让石评梅背负着太多的流言蜚语。

书信里他激动地诉说着重回自由身的喜悦,另一边的少女却陷入了无尽的惆怅之中。以前还有道德在约束着自己,这突然来的是希望还是深渊?

石评梅回想起来,自己在上一段感情结束时就发誓独身一生,绝不再踏进感情的围城,难道自己又要重蹈覆辙?

不可以,一定不行。她警告着自己,写了一副独身主义在桌前,时刻提醒不要忘记自己的原则。

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从远方寄来,石评梅一封又一封地回复着,心里暗自打定主意,高君宇将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信件里高君宇说:你之所愿,我必追随;你之不所愿,我必不强求。对于高君宇来说,石评梅就是他的灯塔,在遥远的地方,也能看到一抹光亮。

那温暖他的远方,有他魂牵梦绕的人,时日还很长,她考虑多久,他就等多久。

高君宇在广州时,被党中央派去当孙中山的秘书,繁重的工作之余心念着远方的人。在街上买了一对象牙戒指。带着相思一起寄去了北京。

石评梅收到戒指后,立刻带着它,信中写到:正如我们的友情一样,纯洁无暇。惟愿你平安。

碧落黄泉,两处茫茫

天公是有情的,不忍心看这一场深念对方又局促不安的爱情,如果离世能证明这场爱得炽烈,那么被人骂也是值得的。

一个23岁,一个29岁,谁能想到时间就永远的定格在这一年。

1925年,高君宇随孙中山先生来北京“共商国是”,操劳之下住进了医院。石评梅问讯赶来,看着病床上虚弱的“朋友”泪如雨下,一个字也说不来。只有,只有那对象牙戒指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高君宇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只觉得病痛稍缓了些。一个檀香木的盒子里,装满了这些年来往的信件,从纸张的褶皱程度看得出每一封都看了不下数百次。

一生中总要有些快乐的时光,对高君宇来说,每一次的相见就是每一次的快乐,虽然他并不能得到她的回应,他也甘之如饴。

出院后继续工作导致病情严重,于1925年病逝在北京。始终没能等到爱人的一句我愿意。

一分钟有多长,一秒钟能有多长,对石评梅来说,就是一个世纪。足够她回忆整个的相识,相知,相守。

当带着另一枚象牙戒指的手不舍又无力的垂落,她疯了的发现自己是那么的爱他。压抑在心口的情感如猛兽般奔袭而出,泪流不出,声喊不出,任由自己被撕碎。

此生的挚爱悄悄地睡在了陶然亭畔,石评梅每日就守在坟墓旁,就像他俩当时并肩漫步一样,不同的是她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再也看不到他的笑脸。

烈酒是好东西,才女发现只有混沌时或许能看到昔日的少年。写诗歌的女孩搁笔停刊,终日饮酒,怨恨为什么要固执己见。

“我很想你,我是那么的爱你,对不起,是我的执念让你心伤,害死了你。”每天石评梅都说着这样的话,她觉得自己的执拗害死了深爱的人。

回顾这几年,说是朋友,却甜蜜的另喜鹊羡慕;说是恋人,却一个拥抱也没有。留下的只是一座孤坟和一个崩溃的人儿。

朋友们劝说石评梅,不要过分的怪自己,不是你的错。醉的不省人事的小梅花一句也听不进去。抱着檀木盒子,心疼着曾经默默守在身边的男人。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高君宇的逝世成了她的梦魇。

开朗活泼的少女再一次的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痛苦,花样的年纪败落在了亲手种植的松柏之上。

生不同衾,死后同葬

1928年,在守护了三年的坟前病倒,最后的一抹色彩留在了北京医院的白床单上。不知魂魄归来,是否找得到深情的目光。

家人朋友们遵从意愿,将她葬在了高君宇的旁边。在松柏的荫蔽下,爱人们终以相拥。纵有深情可被负,宁不识尽天下人。

在高君宇和石评梅的雕像前,一对对的情侣们抬头注目,这就是真实的海誓山盟,至死不渝。没有一个文字可以形容此情的深刻。

高君宇对祖国的贡献被后人铭记,领导的小组被人们熟知,加上这段刻骨之恋。使得他的形象更饱满充盈。

石评梅的散文,游记,小说被刊印了无数次,印在大众脑海中的依然是那个痴情的少女,短暂的一生绽放了最绚丽的烟火。

痴情的人很少,遇到了是幸运,能携手一生是幸福。

惟愿天下不离别,都将钟情守到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