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曾国藩 有志有识的故事

2022-10-29 14:58 作者:安静的阳光 围观:

好书推荐:有志有识有恒 读《曾国藩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安静的阳光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曾国藩 有志有识的故事1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毛泽东

“有志、有识、有恒”是曾国藩教育子侄的一句名言,更是曾国藩一生的真实写照,少年时入岳麓书院学习,刻苦读书,可谓有志;青年时累任五部侍郎,游历京、豫、荆、川,可谓有识;中年时与太平天国博弈乾坤,晚年又是兴办洋务的中流砥柱,可谓有恒。近日读了度阴山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颇有许多感触,古今中外要说又笨又慢平天下的人,大概只有曾国藩与德川家康了,我觉得他们的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待工作和生活。

曾国藩的“笨”,不是指心智不全,而是指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实事,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误国空谈。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行事以敬,待人以诚,心怀敬畏与真诚的人,工作与处世应该都不会差。

曾国藩的“慢” ,不是原地不动,不是拖拖拉拉,而是齐头并进,全面发展,既然要全面发展必然会显得平凡些,没什么特长。其实这样的人反倒是稳扎稳打,根基深厚,在与太平天国的博弈中,洪秀全派出一支精兵北伐,北伐军一路北上,直打到北京良乡,可是由于远离后方,补给不足,导致这支部队很快被消灭。而曾国藩则立足于自己熟悉的长江中游,步步为营,将太平天国逐步蚕食,最后一举攻下南京(天京)城。

一切求稳, 稳中求胜,就是曾国藩“内圣外王”学问的精髓所在,对我们的工作与职场生涯带来了许多的启迪,比如我们想要升职,首先应先考虑自己的能力与品德,是不是符合这个职位的要求。“才不称其德,其殃必重”。我们应该以此为戒,扪心自问是否真的能够担当大任。

“人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我们要学习曾国藩那种“实”与“稳”的作风。沉住气,不计一时之成败,不争一事之长短,踏踏实实地去建设我们的地铁,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时刻保证运营安全,唯有如此苦练“内功”,我们才会成就大事业。

曾国藩 有志有识的故事2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话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而人生何尝不是一本书,在人生中,更要有志,有识,有恒。

人生就要有志 有识 有恒

所谓有志,就是要有志向,有目标。人活着就要有志气,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积极完成,不能朝三暮四,半途而废。任何事情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探索,需要钻研,经过个人的努力,战胜重重困难,才能成功完成。但是,没有志气的人,总是依赖于他人,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稍有挫折、困难就立刻退缩,放弃,长此以往,养成惰性,不思进取,很多成功的机会错过,最终落得两手空空而归,遗憾终生。人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磨炼之后,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踏上成功的殿堂,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

人若有志 万事可为

所谓有识,就是要有见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见识的人,知道学问是无止境的,不是有点心得就感到满足,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就是没有见识的人。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先去学习才能知道知识的不足,认识到不足,再去多学习,“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学的越多,越有见识。

学不可以已

所谓有恒,就是要有恒心、懂得坚持。“有恒心,则断无不成之事”——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荀子·劝学》中说:‘不积硅步,无以到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在此鼓励的就是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我们都知道千里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没有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是不会达到千里之外的;无边无际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聚而成的,没有一滴滴的水流,就没有我们的江河湖海。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人生就像一本书,翻开它,需要我们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有了志向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够为了它不断地学习,永远也不满足自己的学识,坚持下来,就会达到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定下远大的目标,再将它划分成无数个小目标,选择了这条道路,勇敢地向前走,不回头,不后悔,成功就在等着你。

曾国藩 有志有识的故事3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为进一步加强法院思想质证建设和法院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干警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司法事业,根据上级法院的统一部署要求,2017年4月以来,我院在全院干警中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治信仰”全员读书活动,在我院院长的推荐下,我们精读了《曾国藩家书》,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修心读物,历史名人中从梁启超到毛泽东等都对此作大加赞赏。

何兆武的《上学记》里曾写过“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只有二人:王阳明,曾国藩”。这次看完《曾国藩家书》,开始由衷钦佩这位晚清重臣,这是一本可以常看常新的书。

曾国藩的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我辈读书济世之人的。字里行间尽是一个沧桑老人的人生感悟,尽是一个古圣先贤的谆谆教导。吾辈当见贤思齐,慎独内省,自强不息。如文正公所言: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人生在世安身立命之本不过这两项,洞明世事,经世济民也全凭这两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作为司法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也应以文正公为楷模,进德修业!

曾国藩从一介草民,通过科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晚清影响时代最总要的人物,自己组建体制外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延长了满清的寿命。门徒李鸿章也借曾国藩的栽培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初读《曾国藩家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亲切。是的,虽然身居高位,但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傲气。就像那个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自己的兄长一样,不断告诫自己做学问要讲究勤与恒,考试落榜不要灰心……不断告诫自己要不断践行。

曾国藩毕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专一与踏实。比如看书,在一本书没有看完之前绝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没有理解之前绝不进入下一章。在学业上贵在有恒心,不要贪多,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 同样,他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人。每天都会静坐一刻,来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修订成册,不断告诫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他的文字里可以观察到强烈的孝悌之道。他认为读书重在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悌。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向父亲禀报身边发生的零零种种,在不同时刻告诫兄弟们家族团结的重要性,即使不能考取功名,只要能够立德,行得正依然可以成为君子,为光耀家族做出贡献。

对于结果,他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左右不了世界,只能管好自己,修德与学问多做一分就长进一分,来不得半点虚假。而最后的功名利禄很大一部分来自天定,有则感恩,无亦坦然。

曾国藩其实也是个很普通的人,昨天天哪里不舒服,今天买了笔墨鱼肉,后天又要去哪出差。在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之间,他总不忘告诫家人应当如何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即使在戎马军营之中,每天面对生死未卜,他依然没有忘记修业与功课。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疑惑。当时的社会,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新老意识在不断交替,官场腐败,民心浮动,四处起义,可谓内忧外患。局势动荡的程度是当今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体会的。在如此大环境下,究竟是怎么样的力量,来让曾国藩做到克己修心,知行合一?他不是不知道那个社会很糟蹋,他不是不知道很多事情很难,他不是不知道即使自己耗尽心血也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几十年漫漫人生路上,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要求,并且把这些要求不断地告诫自己的家人,希望自己的家族可以靠修业与积德来振兴,为国效力!在乱世中依然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有所醒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忘修业与功课,不断进取,忠诚司法事业并为之不断奋斗。

曾国藩的尺尺素墨来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字字寸心俱寄给了朝野之外的家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曾先生分明贵为中兴忠臣,日日案牍劳形,却在一封封家书之中事无巨细地描述军中要务、剿贼战局,惦念着弟弟的学业,牵挂着父母的病况,嘱咐给儿女诗书礼义孝悌之义。他时刻用自己的生存哲学为整个家族修建着坚固稳定的堡垒。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印象至深的莫过于曾先生劝其弟“年过二十,不为少矣,若再扶墙摩壁,役役于考卷截搭小题之中,将来时过而业仍不精,必有悔恨与失计者,不可不早图也。”他告诉自己的弟弟,若不入学,可尽弃前功,一心从事于先辈大家的文章,“奈何亦以考卷误终身也”。 我们当代法律人,更应铭记曾先生教诲,“当务其大者远者,毋汲汲于求学也。”

对于我们从事司法工作的法院人来说,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管好自己,又何尝不重要。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主要讲述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军、为政八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从各个具体方面谈谈感想: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由此可见修身之重要。修身篇有读书为进德修业的“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身”。读书的目的要明确,方法也要有科学系统。读书须立志有恒是讲读书应不宜过分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正所谓“且苟能发奋自立,家塾、旷野之地、牧野之地、负薪牧豕 ,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清净之乡、神仙之境亦不为读书之地。当然,负薪牧豕 亦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之境界。最重要是内因,读书有志有识有恒告诉天下人“有志断不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当今之人的学习缺的就是这份志向、远识和恒心,有恒心也许功课宜专。“艺多不压身”即所谓俗称的“半桶水”——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这也是在反复强调“功课可无一定章法,但须专事”。在说理之时,未忘明了读书学习的目的为明理之君子。要想在付出努力后的能成正比的收获,更须“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的方法教授。我们研习法律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做到专心,读精,活用。

教子篇:不仅要尊敬长辈,倾听他们的唠叨絮语,这些是人间的财富,也是为人之精要。譬如在官场上与洋人打交道是的一些嘱咐: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在国家利益上绝不退让,由须屈服于洋人的淫威。这些教诲让曾纪泽在收复伊犁问题上,为国家扬眉吐气,不失为当时国际上出色的外交家。

交友篇:前有“亲贤臣,远小人”的《出师表》,后有“向德行高于己的学习,课业上优于己的讨教,稍远于有才无德之人”。“毁誉悠悠之口,本难尽信,盖古今因名望之劣而获罪者极多,不能不慎以远罪。”

持家篇:曾国藩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管家,絮叨不止。对父母恭顺,对待亲戚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金钱支援方面要么同减要么同加,绝不偏颇。以防亲戚之怒加罪于父母之身。以八字诀为持家之道,“早、扫、考、宝”,秉承祖先遗训。

为政、做人篇:“古今庸人皆以惰败,古今才人皆以傲败。”未有业果精而不得食者,只有惰、傲之因。其深知“楼高易倒,树高易折”。在官场上,驰骋才智,实现抱负后,也能明了“宜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忘管子之言“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概之无形,仍假手于人概之。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深谙“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惜福之道。治事之外宜豁达冲融。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福势之间,看为人之道,看聪明之处。

治军篇:对悍将宜宽严并济。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宽处慨大以慷,严处毫不假色。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封建社会的影响仍然留下了深深地印记。“唯天伦”在古代十分流行,在这诸多书信中,也有许多说到天事。如“成大事者半由天半由人”;“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大事听之彼苍”;“祸福由天,喜恶由人”;“然祸福由天主之,喜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知不知听于人,顺不顺听于天”;“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如此之多的地方说到天事,说明其在办大事上,仍然摆脱不了当时的主流封建思想:敬天畏天,把一切结果都看成是天事的安排的消极思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法治思想的传承者,应该主动摒弃这些消极的理念。但这种“天事”思想在另一方面也成就了曾国藩一颗豁达之心。看开,即把一切名利看淡,不把成功看成是板上钉钉;也让曾国藩在仕途不顺时坦然面对,不把诸事看的太满。不然“失败”的结局只会造成人世间的一幕幕惨剧。湘军大败之时,曾国藩也有过跳河的冲动殉国念头。看淡失败,付之天事。人主之事,自己做好。成败皆不由自己掌握,自己对这个结局已然尽力,再无任何缺憾。正所谓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看淡结局,尽诸人事,人已无憾无疚。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拥有这种豁达的心态,不因某些不顺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翻开《曾国藩家书》,我看到的是一个垂训仁爱忠信、信守孝悌之义、治学严谨、可亲可敬的师长,是一位居于高职、笃实慎行、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大臣。但反观当下,很多人轻视学问,对美德视若无睹,将圣贤之教诲窃以曲解,失其真义。在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更应该反省和明志,做一个有法律良知和法律追求的人。

作者:楚雄市人民法院 杨浩

编辑:彩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