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什么追逐梦想的故事

2022-10-29 14:44 作者:光明网 围观:

追逐绚丽梦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什么追逐梦想的故事1

追逐绚丽梦想(盛世华光)

蒋 巍

从时光里偷一片绚丽

大年夜,在贵州大三线的厂区,一个小女孩蹲下来,用火柴点燃了一枚鞭炮,然后捂着耳朵快速跑开,轰地一声脆响,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夜空中灿然开放……

她就是童年时候的陈月巧。陈月巧对艺术的热爱,是从夏天的一只蝴蝶和升空的礼花开始的。那以后,她一直走在时间之外,走在自己的兴趣里,很安静很专心。身影拖曳得很长,从山这边到山那边。20多年过去,蓦然回首,这份热爱为她织就了一个广阔而绚丽的梦幻殿堂。世界与她无关时,便静坐一旁,清秀,温婉,微笑,与月光轻声细语。世界进入她的视野时,热情,敏快,果决,拿着手机霸气十足地吩咐助手去办各种事。

在贵州,一位友人再三鼓动我去参观一下陈月巧办的个人收藏博物馆,就这样我认识了陈月巧。

陈月巧生在遵义大山深处的航天基地。父亲生于广西柳州的壮族之乡,当过工程兵。陈月巧在家中排行老三。邻居家有一位绣娘,一手好针线活,让巧儿分外着迷,放学后做完功课便跑到邻家,看那位阿姨飞针走线。今天还是五颜六色的彩线团,过个十几天就变成翻飞蝴蝶、戏水鸳鸯、荷花绿叶,让巧儿看得心醉神迷。一个夏天的日子,妈妈到处喊7岁的巧儿回家吃饭,最后终于在楼后的山坡上找到她,只见她静静卧在草地上,小手捧着一束花。妈妈问她做什么?巧儿说,我在等蝴蝶,等它落到我的花上,我就把它带回家,让阿姨照着它的样子绣出来。妈妈笑了,说你应该跟阿姨学学手艺,以后自己就能把漂亮的蝴蝶绣出来了。后来,蝴蝶没等到,却等到她至今无法忘怀的彩色梦。她说:“妈妈的话启发了我,我感觉,我一生的梦想就是等一只蝴蝶。”

也许是壮族基因决定了陈月巧的爱好,她很快成了心灵手巧的小绣女。高考时她考进了贵州师范大学。陈月巧天生有语言才能,大二时英语就过了六级。陈月巧利用课余时间当家庭教师,赚来课时费,但她从不买什么大牌和奢侈品,几件普普通通的T恤和衣裙来回换。卡里的积累越来越多,但她从未想将来究竟做什么。她的青春就像一只蝴蝶,漫无目的地飞来飞去,还不知落在什么地方。青春么,就是用来梦想和等待的。

穿在身上的神话

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的很多,贵州尤其多。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观光,再买些当地绣品带回国。陈月巧是出色的英语翻译,一传十十传百,她成了最忙的非专职导游兼导购。作为从小跟着邻居阿姨学手艺的绣女,她的鉴赏目光和提供的参考意见当然是很专业的。哪些是一流的精品?哪些是独具特色的?哪些是真正手工绣制的?她都能给出很权威的判断,自然深受外国人的嘉许和欢迎。通过不断地进村入寨,不断地比对品评,少数民族绣娘们绣制的衣物、挂毯和饰品,犹如绚丽的艺术海洋,渐渐在陈月巧眼前展开。也许,这就是她一直等待的蝴蝶梦。

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服饰,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无语世界,但一针一线都有情有意有声音。回望岁月深处,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早早开放,皇室贵胄和那些富有者皆以衣饰高贵华丽为美,《尚书》中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记载。到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衣饰更趋华美。到北宋年间,民生艰难,民间服饰便渐渐走了简朴的路子。不过,西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却与中原背道而驰,愈来愈花样迭出、鲜艳夺目。尤其生活在云贵高原上的各族同胞,许多男人以做玉雕、银饰为生,女人从懂事起就跟着母亲学刺绣,用十几年的工夫为自己准备嫁妆。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民间绣品愈来愈美妙、精致、华丽,一些独创针法甚至只传亲女、不传外人。每逢传统节日,姑娘们“全副武装”,从头到脚装饰起来,像一朵朵摇曳多姿的鲜花盛开在山寨里。山里是那样封闭,少数民族女性服饰怎么会演进发展得愈来愈绚丽多彩?这似乎是一个谜,一个穿在身上的神话。

我以为,这大概与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有很大的关系。盖因没有文字,他们便为本民族创造了两部“史书”:一部是世代口口相传的民族史诗和民歌,另一部就是他们独具特色而又复杂神秘的服饰。服饰上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符号、图案,那些夸张变形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有的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部落图腾,有的出自他们天然的唯美意识,有的则可能是他们为印证同祖同宗、进行交流而留下的语言符号。所有的符号和图案,组成了一部“天书”,很可能深藏着天、地、人、神、鬼、仙相互沟通的密码,暗示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心灵倾诉,记录着他们曾经的荣耀与苦难、战争与迁徙,每个图案或许都深藏着一个已经远去的故事。

陈月巧说,绣品就是少数民族的血脉和心语。多少次陪着外国人进村入寨,陈月巧惊异地发现,在与村民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外国人完全用不着翻译。这证明了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历史的,越是未来的。尽管语言不通,但外国人和村民都懂得这些绣品的意蕴和价值,双方打几个手势,生意就可能成交了。

走的地方多了,陈月巧看到一些古老而精美的绣品被外国人如获至宝地买走,她不由地暗暗感到心痛。中外文化交流当然是有益的相互补充和滋养,但见到一件件珍贵绣品被美元或欧元收走,她还是感到心痛和遗憾。这本来就是她从小的爱好,已经深入骨血。她想到,与其让外国人买走,不如自己买。于是,她开始一件一件地买绣品、买衣服、买银饰,渐渐地不可自拔,更加如痴如狂地买。随着她的钻研越来越深,眼界越来越宽,兴趣越来越广,只要见到古旧东西她就忍不住要买:院外放的老磨盘,墙边歪着的老水缸,吊脚楼的木格窗,老奶奶用的背娃兜,村姑用的花腰带,蜡染或织锦的老被面,上百年的小供桌和旧宫灯……她甚至先后买了5栋山寨里的古木老宅,可惜如今只剩了两栋,其余的被拆了。

大学毕业后,陈月巧到贵阳中医学院当了英语老师,所有收入都变成了她珍存的绣品和藏品。积蓄不够用了,她便帮着家人打理生意,居然也做得风生水起,当然也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坎坷,唯一能让她支撑下来的,就是少女时代那个美丽的“蝴蝶梦”。只要钱到手,立刻变成了大山深处、上百村寨里的绣品和衣饰。陈月巧说:“不仅因为喜爱,更是为了抢救!”

10多年,她带上司机、助手和向导,走遍了贵州省各个州市,翻山越岭进入数百个村寨,有些村寨不只去过三次、五次。遇到贫困家庭、有病的村民、生活负担太重的绣娘、不能上学的孩子,她就多掏几百甚至上千元,给予帮助。

在一个布依族村寨,她发现了一个老水缸,是由一块完整石头雕琢出来的。她喜欢得不行,立即掏了1000元买下,又用5000元的运费拉回贵阳,然后特地给那家运去一口新水缸。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其实也在默默做着扶贫帮弱的事情。

在贵州,走村入寨的路大都挂在悬崖峭壁上。有一次遇上命悬一线的车祸,陈月巧和伙伴们缩在车里等了一整夜,等警察前来救援。警察天亮后终于找到她们。

收购、抢救的东西越来越多,家里放不下了。好在那些年贵阳的房价还很低,陈月巧特意买了一套商品房和一大堆木箱木柜,也不装修,买回东西就塞进去,一直顶到天花板。父母看在眼里,连连摇头哀叹:“咱家三姑娘走火入魔了。”

那些年陈月巧一个劲地买,见了好绣品、老物件就走不动道儿。她渐渐名声远播,成了贵州省有名的收藏家,全省各地都有她交下的好友和“带路人”。陈月巧傲娇地说:“什么名号我都不在乎,反正我肯定是贵州搞少数民族服饰收藏的第一代领军人,当然要加个‘之一’。”

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2015年10月,北京798艺术博览区举办一个国际艺术节,邀请贵阳前往设展。展什么呢?市领导犯了愁。文化部门举荐说,有个陈月巧老师搞了不少民间收藏,可以交给她办。巧儿翻箱倒柜,挑出50件绚丽的苗族服饰,做好文字说明,然后带上她的几个帮手奔赴北京798,下榻后立即昼夜兼程搞设计、做展架、摆展品。展出后一炮打响,观者如潮,第二天就上了央视新闻和各大媒体,举办方还发给她一个“2015北京798国际艺术节突出贡献奖”。

紧接着,陈月巧应央视之邀,到北京服装学院参加央视纪录片《衣锦中国》开机仪式,还组织模特为全校师生做了一次精彩纷呈的真人秀服饰艺术展。这场真人秀引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关注,又邀请陈月巧到北京艺术博物馆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展出。

考虑到陈月巧对宣传贵州地域文化做出的贡献,贵阳市领导出面协调房地产企业,为陈月巧提供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可免费使用5年。她大喜过望,把自己的所有藏品全部收拾整理了一遍,挑出其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张挂起来。2016年4月12日,贵阳第一家民办的“五彩黔艺博物馆”闪亮登场,向观众免费开放。整个馆藏全部是陈月巧从贵州村寨“淘”来的,还有从云南、四川、广西、海南等地收购来的,共有苗族、彝族、瑶族、侗族、白族、畲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各少数民族多支系的精美服饰3000余套、精品背扇2000余张、精美绣片20000余张,还不算那些数以千计的器皿、石雕、木雕、竹雕、编织品等各类古物。

这是一个庞大而惊人的数字,代表了陈月巧青春年华的每一天。

丹寨县一带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意为“鸟的部落”,鸟即是他们崇拜的图腾。大唐时候,该地苗族首领谢元琛曾率领一个庞大的表演团队,远赴长安晋见唐太宗。其精彩绝伦的歌舞演出和彩绣服饰令太宗赞叹不已,特命宫廷大画师阎立德把他们的盛装画下来,史称“卉服鸟章”。这种礼拜性的服饰用彩线绣有各种鸟的造型和花卉图案,色彩斑斓华美,银丝细密精致,衣襟下边缝有一圈鸟羽。它作为一种“法器”,只有在宗教仪式和盛大的节日才穿戴出来。近些年因为现代生活的冲击和中外人士收购,学艺的年轻人少了,成衣也极为少见了。还好,我在陈月巧的“五彩黔艺博物馆”见到两件,是她专门到丹寨县一个山乡收来的。

历经近20年,陈月巧从历史时光中偷出一片绚丽,化为万千云朵,也让她的青春年华与历史同在,光芒四射。这就是抢救的意义。

如今,陈月巧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宝库。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游客近十万众,包括多国的元首夫人和高级官员。

中国有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蜀绣、粵绣。陈月巧历经千辛万苦,把各少数民族的精美绣品收集起来,展示给国人和世界,我们蓦然发现,其实还有黔绣,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和艺术性,亦称得上中华一绝。多年来,通过邀请,巧儿带着她的服饰展览先后去过德国、捷克、丹麦、瑞士、俄罗斯、墨西哥、马耳他等国家,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和专业人士好评,扩大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

漫谈中,她突然冒出一句惊人之语:应该把贵州建成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是啊!贵州处处是山水美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民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守生态、发展两条底线,大力恢复植被,广种林园果木花卉。成千上万的老村老寨“化腐朽为神奇”,变成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采访途中,乡村里的“农家乐”和“乡愁馆”比比皆是,里面珍存的古老的生活生产器具,大都是现今的年轻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漫步其间,或平添赏心悦目之雅兴,或引发抚今追昔之幽情。

一个夏日,我和陈月巧从贵阳出发,驱车近5个小时,翻山越岭抵达黔东南州台江县的长滩村。这是一个古香古色、依水而居的千年苗寨,村边有一条清澈透明的巴拉河。村口长长的凉棚下,放着两条近10米长的独木龙舟,看那乌黑的颜色也是罕见文物了。村主任熊庆来是个黝黑的中年汉子,他告诉我,每年盛夏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周边各县各乡都有来参赛的,河两岸观者如潮,私家车挤得满满登登,比过年还热闹。

我问“长滩”村名是什么意思?熊庆来说,“长滩”在当地苗语中意为“天梯”,相传远古时候这里有一架直入云霄的天梯,每逢苗年,周边的村民都争先恐后爬上天梯去看天宫里的热闹,有一次因为人太多了,天梯压断了,一些人只好留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长滩村。据说美丽的苗族女神仰阿莎便出生在这里,她教会了长滩女性织布绣衣,从此代代相传,造就了名扬四方的“长滩绣品”,长滩村因此被命名为贵州省“特色村寨”之一。我们进村入户走了几家,家家堂屋前都有一两位中老年苗族妇女,坐在竹凳上飞针走线、埋头刺绣。手中的绷子上,或是鸳鸯戏水,或是飞禽走兽,或是多彩花卉,真是多彩多姿,绚丽无比。陈月巧显然又激动了,小小的个子,举着一架沉重的长镜头相机,或蹲或跪,时而给绣娘拍近照,时而给绣品拍特写,不时认真地问问一些少见的技艺,再拿小本记记。瞧着她满头大汗的样子,我完全能想象到,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完全融入了这些美丽非凡的绣品和它们所代表的历史。

我注意到村里的绣娘大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不少年轻的女孩衣着时尚,对祖辈的传统手艺却不感兴趣。我由此更真切地意识到,陈月巧的收藏真的是在“抢救”了。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什么追逐梦想的故事2

【二十大代表风采】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光明日报通讯员 肖雄

“让家乡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我的梦想,而我的每个学生都有着美好的人生梦想,我要用一生守护好这两个梦想!”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甘当红烛,照亮山乡,矢志不渝扎根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为孩子们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只要想读书,你来就好了”。这是乡村教师罗友操注意到经常趴在教室窗边“偷听”的刘秀祥时,对他说的一句话。幼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上精神疾病,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刘秀祥稚嫩的肩上。罗老师帮刘秀祥支付了学费,把他领进课堂。从此,他也养成了知恩图报的情操。

刘秀祥唐波摄/光明图片

2008年,刘秀祥考上了临沂师范学院。他带着母亲,千里迢迢从贵州来到山东。他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打工。很快,他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他婉拒了很多爱心人士的资助,把这份爱牢牢印在心里。

2012年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许多大城市的企事业单位都给刘秀祥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决定以国家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的方式回到家乡望谟县任教。原计划干满3年再回城市,可3年期满后,刘秀祥选择留了下来。

“没有刘老师,我不可能读完大学。”李应芬感恩地说。李应芬的母亲有智力缺陷,全家靠父亲一人务农维持生活,她想辍学打工,被刘老师拦了下来。很快,刘秀祥告诉她有“爱心人士”愿意资助她,李应芬和弟弟得以继续学习,并先后考上大学。

2018年寒假,在看望刘老师时,她无意中发现了高中时写给“爱心人士”的感谢信,李应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刘老师一直用自己的钱在资助她。

“我也要学刘老师那样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追逐梦想。”2021年,李应芬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

在刘秀祥的帮助下改变人生轨迹的学生,他自己已记不清有多少。他把学生当朋友,给每个孩子制定成长计划并签订协议;他把教室当家,把自己的宿舍变成学生之家;他坚持陪学生们一起早读,争分夺秒让他们学习知识。这些年,刘秀祥先后带出了千余名优秀学生,基本都考取了本科院校。他还积极发起乡村助学行动,为贫困学生协调解决助学金1000多万元,覆盖学生4200多人,很多学生受到激励和影响,毕业后纷纷回到望谟建设家乡。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2016年,在浙江宁波东西部协作帮扶下,刘秀祥名师(劳模)工作室应运而生。

名师工作室墙上的“厚德重智德育先行”,不仅是工作室的行动方针,更是深深镌刻在刘秀祥心中的教育理念。刘秀祥以工作室为依托,实施“青蓝工程”,汇聚各级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形成“刘秀祥+望谟名师+州级名师+全省及全国名师”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模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通过工作室,刘秀祥牵线浙江、山东、北京及贵州省内资源,开展公益讲座、教师研修和培训、资助贫困学生,提升教师综合实力,开阔学生眼界。几年来,刘秀祥共开展了教师研修、学生德育教育讲座2000余场次,听众累计超过1000万人。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8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有什么追逐梦想的故事3

一部将无人驾驶车辆开上舞台的音乐剧既致敬当下又演给未来,由北京演艺集团和北京经开区文联联合出品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团承制,聚焦科技创新题材的音乐剧《亦梦亦真》,10月17日晚以一场探班直播活动展示了如火如荼的创排幕后、科技感十足的舞台,以及演出的精华片段。

当晚,主创们对全剧的创作初心与创作意义进行了诠释,让大众了解到中国当下科技发展的前沿故事。《亦梦亦真》围绕开辟科技新赛道,从大众关注的科技热点无人车切入,展现了产业迭代更新过程中化解芯片危机的全过程,交织出一幅科技工作者、创业者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谋求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场景,奏响科技强国主旋律。该剧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天桥艺术中心首演。

原型

聚焦经开区创业者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和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经过30年建设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片阡陌农田,现已成为包括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在内的高新产业的前沿阵地,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北京演艺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于亦庄这片创业热土,联合国内音乐剧一线主创和实力演员,创排了这部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将科技与艺术融合、充满想象力的舞台作品。

作品立足于北京经开区作为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和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以北京经开区创业者为原型,讲述了怀揣产业报国梦想的他们,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自主创新的励志故事。

创新

展现强国路上的觉醒时刻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音乐剧《亦梦亦真》制作人董宁表示:这是一部破题首都创新文化的原创音乐剧,是一部以科技强国、科技兴邦为主题,将科技与艺术融合,属于现代又属于未来的一部充满想象力的舞台作品。我们选择了北京深具代表性的科技发展区之一的亦庄作为创作基石,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芯片技术研发的科技发展作为故事主线,讲述了中国高新产业先行者寻找初心和追求梦想的故事,展现了国家和民族科技强国路上的觉醒时刻。为了更好地向观众演绎这个题材,我们集结了业内一流的音乐剧主创团队和实力派演员团队,希望通过《亦梦亦真》讲好中国故事,唱响科技自立自强之声,用文艺力量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珩表示,北京歌剧舞剧院依托歌舞类资源的优势,在集团的带领下,向音乐剧市场进行了谋篇布局和重点发力。在成功推出音乐剧《在远方》的基础上,去年9月,北歌成立了音乐剧团,今年更推出科技题材音乐剧《亦梦亦真》,还将推出《基督山伯爵》中文版,一方面向国外学习先进的音乐剧制作经验,另一方面也探索适合我国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制作模式,实现国有文艺院团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主创

居住在亦庄的主创将感受写进剧情

如今,生活在亦庄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川流不息的无人车试行,甚至无人车已经成了他们在区域中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音乐剧《亦梦亦真》聚焦了亦庄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产业领域和智能网联理念,围绕人工智能这一领域进行创作。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编剧许锐分享道,“从小小的芯片脉络,你能看到整座科技之城、未来之城的屹立”。

把未来之城搬到舞台上,成为了主创们最坚定的初心,而曾在亦庄生活多年的编剧张文潇更是如此,在剧中融入了他的真实故事,将人与科技发展之间产生的无处不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细致入微地进行了表达。

全剧集结了国内音乐剧的强大阵容,汇集了刘岩、王凯、李宸希、周默涵、孙葛川野、明家歆、张可盈等演员。当晚,饰演“郝杰”的演员刘岩和王凯演唱了剧中唱段《就在这一刻》;饰演“黄涛”的音乐剧演员李宸希和饰演李洁珊的影视演员张可盈深情对唱了歌曲《硬币的两面》,两段演唱,一段激越、一段浪漫,随后还分别用一句歌词表达了对角色的理解。

舞台

俨然前沿产业汇聚的智慧之城蓝图

《亦梦亦真》的舞台,支点由大小不一的立方体叠加而成,以像素的形式从原点向XYZ轴延伸,仿佛天际线的一角搭建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世界中。这片建筑群作为地标矗立,是过去30年发展与建设的缩影,在对位投影的配合下又得以无限变换结构和材质,描绘出集聚了芯片、雷达、显示屏等前沿产业的智慧之城的蓝图。整体空间随着上下左右坐标方向与距离的移动而流转,围合成截然不同的场景。升降旋转的两片PVC幕布可前后拼合,使多媒体得以利用创新手段通过直角造型的介质打造裸眼3D的视觉特效,将真实的表演与虚拟的影像深度融合。背景框架横竖交错构成一幅抽象的车路云网图,顺应中心透视向两侧拓展,联通前区平台,为画面和调度的丰富提供了第三层可能性。

提及舞台呈现上的科技感,导演王婷婷表示,从剧本到台词,舞美到音乐,多媒体到灯光都充分体现并运用了科技元素。“比如我们用到了3D mapping投影、全息纱等新技术,还在表演中创新性地加入了AI演唱与虚拟人物,用最具前沿科技的创新性舞台技术,将这部剧打造成一部富有科技感、未来感、时尚感的作品。”

文/记者 郭佳 摄影/记者 王晓溪

统筹/满羿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