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恐龙有哪个世纪的故事

2022-10-29 14:56 作者:兔斯基聊科学 围观:

为什么恐龙会灭绝?恐龙兴起于动物大灭绝,却被一颗小行星毁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兔斯基聊科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恐龙有哪个世纪的故事1

距今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的动物刚刚从史上最严重的二叠纪大灭绝的灾难中走出。地球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祥和的时期。地球上的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叠纪。

生活在三叠纪时期的亚利桑那龙

三叠纪时期的地球与现在的地球环境截然不同。那时候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科学家把这块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包围着冈瓦纳古陆的是一个面积相当于现在所有大洋的海洋。三叠纪时期成了爬行动物的天堂。特别是鳄类成为了当时地球上的霸主。

但是好景不长,三叠纪仅仅给动物们带来了5000万年的短暂美好时光。地球内部开始暗流涌动,一次大灭绝灾难又在酝酿之中。

冈瓦纳古陆

距今2.03亿年的一天,阳光明媚。动物们仍然像往常一样悠然自得的生活着。它们谁也没有发觉,灾难即将降临到它们身上。地下的岩浆喷薄而出,将地球撕开了一道长约2500公里的口子。岩浆所过之处,一片火海。冈瓦纳古大陆也被一分为二。地球历史上的第四次大规模动物灭绝灾难开始了。科学家称这次灭绝为三叠纪大灭绝。

在三叠纪大灭绝中滚烫的蒸汽,1800立方公里的岩浆,火山喷发出的有毒气体,忽冷忽热的极端气候,极低的含氧量以及连下了数万年的酸雨等恶劣因素让当时地球上大约76%的物种灭绝了。

三叠纪时期的动物

但是在三叠纪惨烈的大灾难中一个新生的物种悄然兴起。它们的体型不大,可以用两足行走。因此它们的肺部功能比四足的爬行动物更加强大,可以应对三叠纪时期的低氧环境。这样它们成为了行动敏捷的猎食者。这种动物就是最早的恐龙——南十字龙。

南十字龙

南十字龙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很多肉食类恐龙的共同祖先。它的出现也标志着地球进入到了恐龙时代。恐龙时代从三叠纪末期开始经过侏罗纪一直到白垩纪末期长达1.6亿年。在这漫长的1亿6000万年间内恐龙成为当时地球的霸主。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部消失了。这让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不已。


恐龙时代

为什么恐龙会灭绝?6500万年前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关于恐龙的灭绝在科学界一直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造山运动,气候因此发生了剧烈变化,恐龙不适应就灭绝了。也有人认为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导致中毒而灭绝。甚至有人认为恐龙的灭绝跟外星人有关。因为外星人喜欢吃恐龙肉。总之,关于为什么恐龙会灭绝,说法五花八门。

关于恐龙的灭绝目前最让人们认可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科学家为什么会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呢?这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铱的含量非常的高。这一时期岩层中的铱含量超出了正常值的数百倍。铱是地球上最稀有的元素。它在地球上的含量只有百万分之0.001 。地球上含量稀少的铱元素在一些陨石中的含量却非常的高。因此科学家就把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高浓度的铱元素和小行星联系起来了。

恐龙灭绝

科学家根据地层中铱元素的浓度推断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直径大约有10公里。与此同时,科学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这个陨石坑可不是一般的大。它的平均直径有180公里。这个陨石坑我们叫它“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个陨石坑形成的年代和最后的恐龙化石年代非常吻合,都是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这样一幅关于恐龙灭绝的画面被科学家勾勒出来了。6500万年前的一天,一道刺眼的亮光划破天际。恐龙们或许感觉到了天空中的变化抬起头来朝着天空看去。可是还没有等恐龙们反应过来,小行星就和地球撞上了。随着一声巨响,一股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这次撞击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90多万亿吨TNT炸药。小行星撞击引发了大海啸、火山爆发和席卷全球的大地震。

恐龙惊慌失措的四散逃命,但是它们能够逃到哪里去呢?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扬起的灰尘进入到了地球大气层中,遮挡了阳光。地球上气温骤降,核子冬天到来了。地球上的环境恶化,气候突变等一系列的灾难让恐龙这些体型巨大的动物无法适应,陆陆续续的灭绝了。

恐龙灭绝

这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假说。当然地球上的生命是非常顽强的。恐龙也没有被赶尽杀绝。有一些种类的恐龙存活了下来,它们的后代进化成了现在鸟类。而在这次恐龙灭绝的灾难中,体型弱小的哺乳动物的优势显现出来了。它们生活在地下的洞穴中,身体需要的能量较少,同时又会照顾幼崽。这些优势让哺乳动物挺过了大灭绝灾难,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恐龙能和人类

最后,请朋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没有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时代会延续到今天吗?那样的话,今天的地球上还会有我们人类吗?

欢迎朋友们关注兔斯基聊科学,咱们一起聊一聊有趣的科学话题。

恐龙有哪个世纪的故事2

大约40亿年前,海洋中诞生了第一个原核细胞;2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复杂的生命体。此后,地球上的生物不断演化,有不计其数的物种诞生,也有无数的物种灭亡,但毫无疑问,无论以哪种标准来看,恐龙都是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物种之一。


我们可能通过电影、书籍、纪录片或者自然博物馆,了解过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甚至近距离观看过恐龙化石,但总的来说,我们对恐龙的了解都极为有限,因为它们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过遥远,因此,至今仍然有太多未解之谜。


恐龙诞生于两亿多年前,起初,它们体型娇小,在其他动物的阴影下蛰伏了几千万年;后来,它们抓住了环境剧变的机遇,在侏罗纪时代,成长为让大地都为之颤抖的庞然大物,并从此统治了地球1.4亿年。在恐龙王朝的巅峰期,它们的足迹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作为一种活跃在中生代的直立爬行动物,恐龙的家族异常庞大,既有比一架波音747还重的阿根廷巨龙,也有可以用牙齿轻松撕碎对手的霸王龙。毫无疑问,恐龙是自然生命演化的杰作。从地球的统治力而言,除了人类以外,几乎没有第二个物种能与恐龙匹敌。恐龙时代曾经如此辉煌,却又在鼎盛时期瞬间崩塌,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疑问和遐想,这种超强的戏剧性自然也引起古生物学家们的探索兴趣。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夫·布鲁萨特,就是一位年轻却成就斐然的古生物学家。他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任教,曾与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吕君昌、邢立达共同研究过恐龙课题。他出版过6部作品,命名了超过15个古代物种,还是BBC纪录片《与恐龙同行》和热门电影《侏罗纪世界3》的科学顾问。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本书的名字叫《恐龙的兴衰》,而不是《恐龙的兴亡》,一字之差,其实大有奥秘,意味着恐龙的最终命运只是衰落,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灭绝,这又该怎么理解呢?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后面我们再揭晓。

我猜你肯定会有一个疑惑,恐龙兴起的年代,距今已有两亿多年的历史,古生物学家们既没有时光机,也没有任何文字或图像材料可考,他们是如何了解恐龙前世今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其实,答案你很可能已经猜到了,那就是通过化石来还原历史。但如果继续追问,你可能就答不上来了。比如,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寻找化石的?是如何判断化石年份的?又是如何通过化石了解恐龙的样貌、习性、身体特征和生活方式的?古生物学家的工作都会有哪些挑战呢?


其实,古生物学家研究恐龙的过程,跟侦探破案的过程很相似,他们需要在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然后根据线索拼出一张线路图。这张图不是完美无缺的,很多地方只能通过想象和合理推断来弥补,不过,这个破案过程实在是精彩有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跟着古生物学家们一起破解恐龙之谜。


要想真正让化石“说话”,古生物学家们的工作大概需要分为四步:第一步,认识化石;第二步,找到化石;第三步,鉴定化石的年代;第四步,从化石中提取生物信息。下面我们一一展开。


首先,古生物学家的基本功课是要认识化石,恐龙化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化石,也就是古代生物的躯体直接形成的化石,最常见的是骨头和牙齿,有时候皮肤、羽毛甚至内脏这些柔软部位,也都能形成化石,只不过形成的条件更加苛刻,存留的数量也更少;另一类是遗迹化石,比如足迹、巢穴、齿痕、粪便和蛋,都能形成化石。通过分析这些化石,古生物学家们就能还原出古代生物的身体构造、移动方式和生活习性等特征。


然后,咱们再来说说如何获得化石。在我们的印象里,化石可能都来自古生物学家们在野外的辛勤探索,但实际上,为了更高效地获得化石,古生物学家除了自己探索以外,还经常雇佣“化石猎人”来采集化石。顾名思义,“化石猎人”就是一群不停寻找并挖掘化石的人,他们精通地质学知识,能深入不毛之地,一干就是几个月,然后驮着大量化石满载而归。比如,在19世纪末的美国西部,很多“化石猎人”就是当地的铁路工人或者淘金者,他们的行事风格像西部牛仔一样粗犷豪放,我们很难想象,这群人会和学术研究扯上关系。从主观来看,“化石猎人”做这行就是为了钱,但客观上,他们却也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力推手。


找到化石以后,下一步就是鉴定化石的年代。化石本质上是石头,而弄清楚化石年龄的最好方法就是放射性定年,原理很简单,放射性元素有一个特殊的性质,那就是每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恰好一半的原子衰变成另外一种元素,所以,通过分析这两种元素的比例,就能鉴定出岩石形成了多少年。


在我们的印象里,考古学家鉴定古代文物的年代,主要是通过碳-14测年法,但在研究恐龙化石时,碳-14却派不上用场,因为碳-14的半衰期只有几千年,根本没法给动辄上亿年的远古生物测定年份。但是,钾-40衰变成氩(yà)-40的半衰期长达12.5亿年,所以在研究恐龙化石时,科学家们最常用的就是钾氩测年法,也就是通过分析钾-40衰变成氩-40的比例,来测定岩石形成的年代。


不过,放射性定年法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只适用于那些从液态变成固态的岩石,比如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玄武岩或花岗岩,而泥岩和砂岩没法用放射性测年。有时候,如果一块化石正好位于两层玄武岩中间,那我们就能通过分析这两层岩石的年代,给化石的年代定下一个范围。但如果不凑巧,一块化石周边的岩石都没法测年龄,那这块化石的年龄可能就真的成了未知数。


鉴定完年代之后,古生物学家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取化石的信息。虽然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块石头,但化石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们可以根据化石的种类和特点,获知古代生物的体重、年龄、生理构造、生活方式等种种信息。


比如,恐龙的体重就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没人见过活的恐龙,所以凭借手头的几块化石给恐龙测体重,难度肯定比曹冲称象要大得多,不过古生物学家们还是研究出了两种比较科学的测量方法。第一种方法很简单,因为动物越重,四肢就越粗壮,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各种动物的体重和四肢粗细程度,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只要有恐龙四肢骨骼的粗细数据,套到公式里就能算出恐龙的大致重量。第二种方法更精细,主要是在模拟软件里建立恐龙骨架的三维数字模型,再给恐龙添加上肌肉、器官和皮肤等元素,然后用计算机程序就能推断出恐龙的体重。正是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今天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恐龙体重信息。


除了体重,古生物学家们还能通过恐龙的骨骼形状,判断出它们的生活习性。比如,腕龙的头骨很高,而且头部有着发达的肌肉,上下颌还布满铲子一样的牙齿,通过这一点就能判断,腕龙能吃下比较硬的食物,比如植物的茎和蜡质树叶。但是,梁龙的头骨比较长,骨头也比较脆弱,口鼻部位前面只有一排铅笔形状的细小牙齿,相比之下牙口不太好,所以就能判断,梁龙吃不了硬的食物,只能吃植物比较嫩的叶片。


此外,如果割开恐龙的骨头化石,我们还能通过观察骨头的生长轮圈数,来鉴别一只恐龙死亡时的年龄。如果获得一块恐龙头骨,科学家们则可以通过X射线扫描,测算出恐龙大脑的大小,以及嗅觉、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发达程度。这些都为我们还原恐龙的生理特点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有力证据。

好,说完古生物学家的工作方法,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恐龙的历史。我们先来看看,恐龙是如何兴起并走向鼎盛的。


为了把握恐龙的生存阶段,我们首先要了解地质年代,它是用来描述地球历史的时间单位。地球生物在大约5.4亿年前开始大量出现,所以,科学家们就将5.4亿年前至今一共划分为三代,由远及近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我们人类生活在新生代,而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开始于大约2.5亿年前,结束于大约6500万年前,它又可以再分为三个纪(纪律的纪),由远及近分别是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要说清楚恐龙的故事,我们还得从2.5亿年前开始讲起。


那时候,地球从古生代的二叠纪,迈入中生代的三叠纪,这次地质时代的更迭,并不只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二叠纪的最后时刻,地球已经变成一片炼狱。在今天的西伯利亚一带,大量岩浆冲破地幔进入地壳,然后在巨大的地表裂隙中喷涌而出。这次喷发可能持续了上百万年,彻底改变了地球的气候环境,大量热量、火山灰和有毒气体被释放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惨烈的生物大灭绝,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至少20次大灭绝事件,但这一次是最严重的。据估计,约有90%的物种在这次灾难后彻底消失。


化石记录了这一次的惨烈毁灭。作者发现,二叠纪晚期的遗迹化石,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反映出当时的生态系统其实是非常富饶的。但到三叠纪初期,化石骤然减少,除了偶尔出现的一些小爪子痕迹和洞穴遗迹以外,什么都没有。很明显,这就是化石对灾难的生动记录。


在二叠纪占统治地位的动物们,到三叠纪基本上就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几家欢喜几家忧,原来主导物种的消亡,在自然界中腾出了大量的生态位置,反而给了其他物种宝贵的发展机遇。这时候,有一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直立行走的姿势,这让它们能在消耗更少能量的同时,跑得更快更远,这类动物被称为主龙类生物,“主要”的“主”,“恐龙”的“龙”,虽然这么叫,但主龙类并不能和恐龙划等号。主龙类有两大谱系,一个是假鳄类,也就是今天鳄鱼的祖先,另一个是鸟跖(zhí)类,也就是翼龙和恐龙的祖先。没错,翼龙其实不是恐龙,它们只是恐龙的远亲。


真正的恐龙最晚在2.3亿年前就已经出现,至于恐龙的具体定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今天,古生物学家们认定,三大类恐龙和它们的共同祖先,从整体上构成了恐龙家族。这三大类恐龙,一种是植食性的、体型巨大、长着长脖子的蜥脚类恐龙;一种是植食性的、臀部盆骨和鸟类很像的鸟臀类恐龙;还有一种是以肉食为主,用两足行走的兽脚类恐龙。


简单来说,三叠纪从约2.5亿年前开始,到约2亿年前结束,在这5000万年时间里,恐龙的祖先用了大约2000万年进化成恐龙,又在后面的3000万年里,以恐龙的身份繁衍生息。


不过也不知道是自己不争气,还是对手太优秀,最开始恐龙混得其实并不好,反而是它们的远亲假鳄类独领风骚,占据了生态系统中的统治地位。直到三叠纪结束,恐龙的种类、数量和体型,其实都远远比不上假鳄类。


直到大约2亿年前,庞大的古代泛大陆在地质活动的作用下,被撕扯成东西两大块,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生物大灭绝,有超过30%的物种消失。三叠纪走到尽头,地球进入侏罗纪时代。


这一天,恐龙等了足足三千万年。虽然很多生物在这个时期灭绝,但恐龙却意外地发展壮大,顺势击败假鳄类,登上了自然界的王座。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但化石确凿无疑地记录下了这种变化。在三叠纪晚期,恐龙的遗迹化石只占所有动物遗迹的20%左右,但到侏罗纪初期,这个数字就已经超过了50%。


直到这时,我们才能说地球真正迈进了恐龙时代。恐龙们的数量迅速增加,体型也像吹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蜥脚类恐龙,它们是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一类陆生动物。今天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体重大多只有5到6吨,而侏罗纪时代,蜥脚类恐龙的体重动辄就能达到10吨以上,最重的雷龙和腕龙体重甚至能超过30吨。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古生物学家们发现,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竟然能同时生活着五六种巨大的蜥脚类恐龙,这么多巨型“吃饭机器”凑在一起,就像非洲草原上同时生活着五六种大象一样神奇。不过,它们之间却不会因为食物争得你死我活。蜥脚类恐龙都是植食性动物,但不同种类之间的觅食方式大不相同。通过分析它们的骨骼结构就能发现,腕龙的脖子能高高扬起,吃到最高处的食物,而梁龙的脖子只能抬到跟肩膀差不多的高度,所以会像吸尘器一样吃低矮的树叶。也正因如此,这么多蜥脚类恐龙才能和谐相处。


有了足够的植食性恐龙作为食物来源,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的种类也大幅增加。大的有体重达到两吨半的异特龙,它们是当时最顶级的捕食者,稍小一些的还有和马差不多大的马什龙和史托龙,以及更小的,体重只有几十公斤的虚骨龙和嗜鸟龙,等等。


大约1.45亿年前,侏罗纪终结,白垩纪开始。不过这次纪元的更迭和前几次不同,没有发生生物灭绝这类标志性事件。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欧洲西部在这个年代的地层中普遍出现了一种微细的碳酸钙,也就是白垩沉积的现象。白垩纪依然是恐龙统治的时代,只是不同角色的戏份稍有改变。


比如,在侏罗纪大放异彩的蜥脚类恐龙,虽然在白垩纪体型达到巅峰,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体重达到50吨的阿根廷巨龙,但蜥脚类恐龙的品种大大减少,绝大多数成员都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小一点儿的植食性鸟臀类恐龙,则抓住机会发展壮大,遍布全球各地。它们中的典型代表,是既能四足行走、也能两足冲刺的禽龙,和满身覆盖着骨质装甲的甲龙。


在白垩纪,兽脚类恐龙是所有恐龙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大约8400万年前,君王暴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霸王龙,正式出现在了地球表面。你可能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被里面的霸王龙惊吓到,但真实的历史是,霸王龙诞生于白垩纪,而不是侏罗纪。霸王龙的身长超过13米,平均体重达到9吨,咬合力惊人,一颗牙齿能给猎物施加的力量超过1.5吨,而它嘴里这种锋利的牙齿多达50颗。要知道,一头非洲狮的咬合力只有450公斤,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重量级。毫无疑问,霸王龙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捕食者之一,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恐龙王朝达到鼎盛时刻。

不过,每个王朝都有落幕的一天,恐龙王朝也不例外,在走向顶峰的同时,衰落也即将到来。


关于恐龙衰落的原因,目前最常见的假说就是“彗星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是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彗星撞击事件,造成了地球生物的又一次大灭绝,最终导致了恐龙的衰落。关于这个假说,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作为“彗星撞击说”的坚定支持者,他甚至拿自己的职业生命打赌,认定如果没有彗星撞击,恐龙就绝对不会灭绝。他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这还得从一种稀有的金属元素铱说起。铱(yī,金字旁加一个“衣服”的“衣”字)这种元素在地球上特别罕见,地球岩层中铱的主要来自从外太空落下的浮尘,所以含量一直很稳定,但上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家们发现,形成于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铱元素的含量突然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爆炸式增高,而且这种现象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现。这该怎么解释呢?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假说,认为岩层中的这一层金属铱,都来自外太空的一颗彗星,这颗彗星撞击地球时扬起了漫天尘埃,又通过大气把尘埃中的金属铱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科学家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大小和珠穆朗玛峰差不多的彗星,以喷气式飞机速度的约100倍,撞上了位于墨西哥东南部的尤卡坦半岛。撞击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0亿颗原子弹爆炸。科学家们估计,在过去的5亿年里,这可能是撞上地球的尺寸最大的彗星之一。这次撞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同时引发了地震和森林大火,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不难推测,恐龙肯定也是这次撞击的受害者,但我们能由此得出结论,认定彗星撞击是导致恐龙衰落的直接原因吗?其实还不能。比如有人就认为,虽然6500万年前确实发生过一次彗星撞击事件,但彗星并不一定是消灭恐龙的元凶。恐龙很可能在之前的几百万年时间里,已经开始逐渐衰退了,这颗彗星只是完成了扫尾工作而已。


事实真的如此吗?化石证据再次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作者和同事们发现,在白垩纪结束之际,恐龙化石的多样性水平非常高,蜥脚类、鸟臀类和兽脚类恐龙依然欣欣向荣,像以往一样过着舒服的日子。可以肯定的是,直到白垩纪晚期,恐龙王朝都一直处在最辉煌的时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彗星撞击之后形成的化石里,人们从没发现过恐龙化石,不管是实体化石还是遗迹化石,一块也没有。


这就表明,恐龙的灭绝是非常突然的,从头到尾最多用了几千年时间,而这段时间,对应的恰好就是彗星撞击地球的时刻。在此之前,恐龙并没有缓慢衰落的迹象。这样事实就很清楚了,彗星撞击肯定是导致恐龙衰落的元凶。


不过作者也发现,除了彗星撞击以外,导致恐龙衰落的可能还有一个次要因素。化石显示,白垩纪晚期,鸟臀类恐龙中的角龙类和鸭嘴龙类,数量都出现了下降,而这两类恐龙都属于大型植食类恐龙,位于食物链的较低位置,虽然这个变化没有给恐龙家族的整体繁荣带来影响,但它们数量的减少让生态系统变得比以往更脆弱。作者认为,如果彗星撞击时,植食性恐龙没有发生衰退,那恐龙家族或许就能经受住这次考验。但不幸的是,彗星恰好就在这个狭窄的时间窗口撞上了地球。


这时候可能又有人问了,为什么很多生物都在这次灾难中挺了过来,唯独恐龙不行呢?其实,当时有大约70%的物种都走向了灭绝,存活下来的物种总体上都有很多优势,比如个头更小,便于隐藏;食性广泛,不挑食;生殖效率高,繁衍速度快等,这些都让它们在面对末日时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而这些优势,恐龙一项都没占。


大多数恐龙体型巨大,没法到洞穴里或者水中避难,而且它们的食性还很专一,要么只吃肉,要么只吃几种特定的植物,在食物链崩溃的时候,挑食的恐龙就很难找到足够的食物。现在的研究还发现,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新陈代谢水平很高,这就要求它们需要大量地进食,一旦断粮就挨不过几天。这些都让恐龙在面对打击时更加脆弱。


现在让我们回答刚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恐龙真的灭绝了吗?作者告诉我们,其实并没有,因为今天的鸟类就是恐龙。这么说可不是哗众取宠,因为鸟类本质上是恐龙的一个演化分支。从整体上说,恐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鸟恐龙,也就是我们约定俗成的恐龙;另一类是鸟形恐龙,今天的所有鸟类都属于鸟形恐龙。说白了,鸟类就是一种演化出了翅膀,发展出了飞翔能力的恐龙,只不过我们习惯上从不这么叫而已。


这个论断,同样有化石证据作为支撑。早在19世纪,人们就发现了始祖鸟的化石。始祖鸟的形态非常奇特,它有尖尖的爪子、长长的尾巴,很像恐龙,但同时又有羽毛和翅膀,很像鸟类。显然,这种半恐龙、半鸟的动物,暗示了恐龙和鸟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缘关系。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很早就认定,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


这个观点在当时惊世骇俗,一时很难让人接受。直到上世纪末,我国辽宁省相继出土了多种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补全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进化链,不可动摇地证明了鸟类进化自恐龙的事实。后来进一步发现,鸟类属于恐龙中的兽脚类,在演化关系上和霸王龙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鸟类其实出现得相当早。作者根据化石推测,大约在侏罗纪中期,也就是大约1.6亿年前,鸟类就已经演化了出来。也就是说,鸟类和它们的非鸟恐龙亲戚,大约在地球上共同生存了1亿年。在6500万年前的那场浩劫中,所有的非鸟恐龙都灭绝了,唯独鸟形恐龙中的一小部分繁衍至今,演变成了今天的鸟类。也正因如此,作者说恐龙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事件中衰落了,但并没有真正灭绝,恐龙家族依然延续至今。

恐龙有哪个世纪的故事3

任何古生物都没有像恐龙这样令人类着迷!几个世纪以来,对这些早已灭绝的远古巨兽,人们的感情混合着恐惧、敬畏和喜爱。无论是书本上对恐龙时代的描述、对恐龙灭绝的探究,还是科幻小说中复活恐龙的尝试都令人乐此不疲。当斯皮尔伯格用CGI技术在大银幕上真切地展现了成群恐龙时,无数人为之震撼。我相信,在影院中看到巨大的霸王龙在雨中现身,听到它发出震耳欲聋的嘶吼,这一定是无数人印象至深的观影时刻。美国作家博里亚·萨克斯的新书《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聚焦恐龙文化这一主题,对西方大众文化中的恐龙形象进行梳理,讲述了不同年代的人们如何建构恐龙的形象。书中配有大量出自书籍、绘画和影视作品的全彩插图,呈现了一场延续千年的恐龙文化大赏。

很大程度上,恐龙是神话之龙在文化上的继承者。神话中的龙,特别是西方的龙,都与原始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自然力量有关。到了近代,弥尔顿根据宗教故事创作的《失乐园》开创了描绘史前时代的新风格,其中充满了宏大的冲突、戏剧性的情节和令人生畏的壮丽场景,这也影响到之后对恐龙的视觉艺术塑造。

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发展,人们通过化石发现了恐龙这一物种的存在。这时也正是浪漫主义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崇高的美学随之而来,正如埃德蒙·伯克所言,崇高的最终基础是恐惧,这种感觉由宏大的事物引起。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远古深时,遥远的时间是崇高之境,恐龙则是其中的神灵。巧合的是,发现恐龙的年代里,龙、魔鬼和天使的信仰也开始消退,于是恐龙不可避免地填补了它们留下的空缺。因此毫不意外,19世纪的的古生物绘画中,参考了浪漫主义艺术和宗教艺术的手法来描绘恐龙,其中,翼龙蝙蝠般的翅膀与恶魔的形象极为相似。这实际上为之后直到今天的恐龙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维多利亚时代,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生存本身被视为掠食的一种形式,居于食物链顶端的掠食性恐龙受到热捧。工业化的发展催生了工厂、铁路、巨舰、大炮等具有巨大力量的庞大事物,大英帝国统治了广袤的土地,成为日不落帝国,恐龙也成为了时代的镜像。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水晶宫里展出了恐龙模型,这稳固了恐龙作为现代化图腾的形象。

20世纪大众文化中的恐龙形象经历了几度变迁。20世纪初是个迷恋庞大事物的年代,恐龙的庞大被等同于优越。恐龙在无数通俗文学和电影中受到欢迎。但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消弭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中,西方又将恐龙视为失败和灭绝的象征。直到战后,随着西方经济复兴和腾飞,恐龙开始复兴。公众追求兴奋和刺激,电影热衷于展现恐龙形象,随着特效发展,恐龙也越发逼真。但在这一行业中,恐龙已经远离了其真实形象,不过是种种怪物中的一员。

不可否认的是,令恐龙如此令人着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们的神秘灭绝。曾经统治地球的王者最终消失,这无疑令人类思考自己的命运。正如丁尼生在他的诗中所写:

“于岩层和化石中,自然界叫喊道。

‘千万物种已经灭绝,

我才不在乎,一切都将湮灭。’

……”

人们认同恐龙,部分原因正是深切的不安全感。

书中通过近代书籍、插画和当代博物馆展览、游乐园、电影、玩具等,讲述了人类与恐龙之前的关系。尽管通过这些媒介,我们感觉对恐龙这一物种如此熟悉,但这些恐龙形象其实都是被“发明”的。在流行文化中,恐龙从来不完全是科学的化身,而是混合了事实、猜想、传统和幻想的产物。恐龙身上寄托了我们对力量的向往、对野蛮的恐惧、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成为诸多意象的集合体。

今年《侏罗纪世界3》即将上映,讲述这些早已灭绝的巨兽复活后进入人类世界的故事。读完本书,我依然会走进影院享受恐龙的媚俗,不过我想我也会去博物馆,在展览中感受更多关于恐龙的真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