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我爱我的学校诗歌(我爱我的学校诗歌8句)

2022-10-28 17:09 作者:凤凰卫视 围观:

这首中国大山的诗歌“刷屏”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而作者只有14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凤凰卫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爱我的学校诗歌1

//

它染黄了大树先生的头发,给菊花小姐烫了个波浪卷,它的名字叫秋天。

——《理发师》 思阳 13 岁

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身上金灿灿的,像做了什么好事一样。

——《阳光》黄怡纲 9 岁

黑色的夜晚,星星在闪耀,我在河边无忧无虑地散步。当我回头看我身边的河水时,只见无数的星星在河里流动”

——《星河》黄坤 10 岁

这些诗歌的作者是来自山里的孩子们,他们都曾受到公益组织“是光诗歌”计划中的“小诗人”。

“是光诗歌”的发起人康瑜,这次要坐车几百公里,前往云南看望她的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作品曾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牌。

诗歌是否无用?

李玲就是康瑜要见的人。这个礼貌而羞涩的女孩,几天之后将成为这个镇上少数的大学生之一。

学生 李玲

我成绩从小到大都是不好的,写诗了之后,给了我一种动力,鼓励支持我,让我摆脱了我之前的那些困扰之类的。

我坐在门前的葡萄树下

听着鸟儿在歌唱

晚霞映射着水泥一样的地面

转头黑乌乌的乌云布满山头

大雨倾盆而下

——李玲

2020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牌上,连续一周登载了一首来自中国小诗人的作品《黑夜》,作者正是李玲。这首诗创作于2015年,那时李玲只有14岁

《黑夜》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这是康瑜主导的一次推广,她借着一些校友的资源,第一次把孩子们的诗歌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这是是光诗歌起点极高的亮相。

澜沧江畔是李玲生活的地方,也是康瑜第一次支教的地方。她最开始并没有宏大的计划,一个偶然的机会,康瑜让乡村的孩子们接触了诗歌。

学生 李玲

有一天康老师在给我们上书法课。因为外面突然下起了雨,教室里的同学都是会被这个雨声吸引,然后就转头看了窗外。

然后康老师突然对我们说,今天我们不上书法课了,然后我们就来写诗

当天空下雨的时候,

不要悲伤,不要着急,

因为他也在伤心,

它需要我们的安慰。

——李玲


“是光诗歌”公益机构

创始人 康瑜

她是我支教时的一名学生,当时她初一,就开始写诗。之后听***说,她的改变很大,因为她想要未来当老师。

我在山里面支教两年,就发起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有奥数、书法、绘画,其中也有诗歌。

等我结束之后,他们就写很多的信跟诗告诉我说,原来我离开之后只有诗歌是留下来的

孩子们稚嫩却情感真挚的诗歌,给康瑜带来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让她发现,诗歌对于大多数留守的孩童来说,是表达内心情感的绝佳出口

“是光诗歌”公益机构

创始人 康瑜

人跟人之间的距离,或者是心跟心之间的距离,是在于你的情感跟他有多大程度上能够靠近,不一定是物理的。

也因为这样,有可能会因为一首诗,父母给孩子打个电话,可能不再问她分数,而是问你最近开不开心。这个孩子就会不一样。

2017年,康瑜结束支教,但是她很坚定地选择了乡村儿童的公益诗歌教育。

她觉得孩子们的诗歌如光束般照亮着她的人生选择,“是光”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不是必需 所以珍贵

康瑜一直在连接诗歌和语文教育,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去发现。但曾有家长在网站留言800多次,说自己的孩子在班内属于基础比较薄弱的,以后也不走这个文学道路,所以不想上这个诗歌课。

老师受到了很大压力。一位甘肃的老师倾诉了诗歌计划的难处,满怀热情的老师遇到不被理解的状况。

在一些遥远的农村学校里,诗歌似乎是最没有实际作用的东西。

这种情况,康瑜遇到过不少。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鼓舞每一位老师。

“是光诗歌”公益机构

创始人 康瑜

我相信我们在教诗歌,重要的不是诗,是在诗之前发生的所有的事情。

尤其是乡村的孩子,他确实没有那么丰富的东西。但是换句话说,我们又说你身边的花草树木这些无偿的东西,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反而是最多的。他们有看一朵云的时间,他们有很多我们看起来是“孤独的时刻”。

正是因为诗歌不是必需品,因而显得更加珍贵。

“是光”诗歌成员

在是光诗歌创立的五年来,孩子们的诗作在各种刊物、自媒体甚至国家级的平台得以传播,康瑜和是光的名字也越来越为人所知。

“是光诗歌”公益机构

联合创始人 张田田

尽我们的努力,我们能做到的就全部做到。等我们觉得自己确实是到能力天花板上,或者是有更好的人能够让是光走得更好的时候,那我们就会把它交付给下一个人。


天不能全是蓝色

树不能全是绿色

花不能全是红色

就像我自己

也不能被每个人喜欢

——《全部》王春林 16岁

“是光诗歌”公益机构

创始人 康瑜

诗其实就是你的心在走路,当你的心开始走路的时候,你的世界就会变大,不会因为你待在山里面一辈子待在山里面,你就变得困苦跟无望。


五年来,是光诗歌从最初的一所学校,一个小镇,一个县城,到现在,已经遍布全国24个省份,与11万多名中小学生建立了诗歌的联接。这支公益队伍也逐渐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

生活在农村,或成长于农村,或回到农村,从事与“美”有关的工作,这些脸庞利用自己的学识、技艺,留住乡村的传统甚至赋予新生,给乡村之美提供新的空间和可能。


敬请观看凤凰大视野

《脸庞·故土——新乡村故事》

编辑:王鼎尧

我爱我的学校诗歌2

关注 ,让诗歌点亮生活

中国诗歌网“每日精选”第195期

推荐编辑:罗曼

土楼记

张泽雄

断了归途。客居的人,每一刻

都在想怎么停下来。寻一处隐秘之所

避祸、御敌,又可栖身;围住

自己的姓氏,把洗净的日子都围在里面

守着井口上的天空,看星星如何聚拢

看月光怎么漏进来;保证上苍赐予的福祉

不被凉风转移。在隐秘的山水中

找到一处福地,置入土

置入土地上的草木。在方圆之间落定

重拾老家失传的手艺,撤走夯土的墙枋

留下青瓦、榫卯和形状;留下时间

与记忆的密码,还有客家人的喘息声

六七百年了,一个宗族藏身的秘密

在围屋的核心

张泽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七个一百”文学人才成员,鲁迅文学院湖北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刊《长江文艺》等报刊杂志;作品入选《诗选刊》和《中国年度诗歌选》《湖北新诗百年诗选》等多个选刊、选本;作品获诗刊社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2012)、《诗歌月刊》全国爱情诗大赛特等奖(2014)、首届全国“绿风诗歌奖”二等奖(2018)、第七届湖北文学奖优秀编辑奖(2018)等奖项。长诗《汉于此水》入选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自 知

一颗松子

对于这个星球

我们只是简单个体

生死对于它来说无关轻重

我和我们都是它的分泌物

就像大海分泌浪花和潮汐一样

芸芸众生,每一朵都是泡沫

被命运抛来甩去

抛至高处看到了彩虹

到低处看到深涧。对于自然

那些绽开与枯萎,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程,且被刻录

就像岩层上的三叶虫。

后来者,顺着路径

找到了那曾经鲜活的部分。

胡志松,1965年生,系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刊《诗歌月刊》《华语诗刊》等有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精选》等多种选本。

寻访陈化成墓

张清宝

时近正午,离开厦门火车站

我的脚步探寻到一条巷子

人声零落,阴影斑驳

你的安息之地,在不经意之间

向我倏然打开

仿佛展阅一本陈旧的书

那泛黄的文字组成的句子和名字

已不再奔流着慷慨激昂的鲜血

荣耀的构件早已拆散了

安放在时光的雨水和落叶中

忘了鲜花,忘了祭祀之后的灰烬

也忘了金榜山上的花岗岩

犹如吴淞炮台的勇士,永不折腰

而你早已和这土地融为一体

以至于没有人有资格遗忘了

我羁绊于俗世的一道铁栅栏

无法靠近,又无法离开

在这生与死的地界上

松柏清醒地屹立着,像你的花甲身姿

草在五月的艳阳下蓬勃地燃烧着

生生不息……此刻

在我的身后,是繁华的都市楼宇

楼宇之间是冒泡的人流

人流之中,是那习以为常的和平与安宁

张清宝,客家人,现任中学教师,文学和艺术爱好者。

老天的意思

小野

我们不再是不相干的人

我们淋同一片雨

在同一块土地上零乱

现在又躲在同一个屋檐下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说出第一句话

比如雨真大啊

比如,今春旱着呢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你的脂粉香逼退了我的烟草味

我们还要在一起待多久呀

一一这大概要看老天的意思

倒挂在檐口的那只土麻雀

也许知道

李正国,笔名小野,旺苍正源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教育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先后有作品在《诗刊》《飞天》《北方文学》《散文诗世界》《中国诗人》《知音》《散文诗》《四川文艺》《凉山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有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中国好诗》。曾获广元市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奖,广元市“天然气杯”文学奖,广元市首届校园文学奖诗歌类一等奖、第二届校园文学散文类一等奖。现供职于旺苍县教育局。

一个水洼

五方田

需要多久才能汇聚成一个水洼

在草地的低处

水从叶尖

从地表

从根中的土壤

滴答,涓涓,无声无息

是引力,也是时间

将其收拢

在这样一个短暂的清晨

无意的浇灌中

有一个水洼

酝酿自己的清澈和甘洌

在心中托起一个太阳

五方田,喜欢读书,喜欢诗歌,喜欢观察生活,并将其记录。

每日精选栏目主编:孤城

编辑:王傲霏, 二审:曼曼, 终审:金石开

我爱我的学校诗歌3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9月7日,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向建校120周年的北师大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和问候,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

给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给保定学院支教的青年老师、给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年来,总书记给老师们写了很多封回信,叮嘱牵挂,流淌笔尖。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

这是陈秋影老师珍藏的一封回信。

1960年,陈秋影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进入北京市八一学校中学部。1965年9月,作为初中一年级四班语文老师的陈秋影迎来了新一届学生,其中就有习近平。

沉稳好学、遇事礼让的习近平让陈老师印象深刻。那时的他,喜欢读文史类书籍,尤其喜欢杜甫的诗。一次听完杜甫的《绝句》后,习近平找到陈老师,说十分喜爱杜甫,希望老师多推荐一些作品。陈老师说:“悲天悯人、充满人民性、怀抱苍生的诗歌,习近平能读懂。”

从八一学校毕业后,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安梁家河村插队。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同为八一学校学生、和习近平一起在梁家河插队的雷平生回忆说:“近平在窑洞里也几次讲给我听过,陈秋影和齐荣先两位老师都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嘱咐近平:要相信党,要守纪律,不要对老师做不恰当的事。这些提醒和告诫,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1999年,已退休的陈秋影笔耕不辍,创作出版了十余万字的童话集。她将自己的新书寄给了习近平。不久,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就寄来了回信。习近平深情写道:“老师的恩情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这封回信,饱含着习近平对恩师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对教师群体的由衷敬重。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北京市八一学校,同陈秋影等几位老师握手交谈。

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八一学校,和陈秋影等老师再次相见。陈秋影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你是我们的骄傲!”

镜头定格了这动人的瞬间。

“我当过总书记的语文老师,那时候我扎着两个大辫子,年轻得很。现在头发也白了,环境、样貌都变了,但师生情谊丝毫没有改变。今天总书记一句话,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说,来到母校有‘近乡情更怯’的心情。这里有他的根、他的情。”陈老师说。

岁月流逝,情意不渝。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

黄大年,战略科学家、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2009年,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拉开“深地时代”大门。

2017年1月,黄大年同志溘然长逝。无数的黄大年式教师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

2021年教师节前夕,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坚守教育报国理想、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家,继续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黄建平,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2003年,黄建平留学归来,回到母校兰州大学。在大西北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他一手创立大气科学学院,带领团队在荒漠中崛起。

与沙尘、寒雪作伴,以“土炕旅馆”为家……历经十余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终于建成。

多年以后,黄建平与他的学生组建兰大激光雷达实验室和雷达智造团队。团队自主研发出的技术改变了我国依赖国外进口的情况,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师父就是桥,传递出柔软而有力量的东西。当我们踏入人迹罕至的河流,彼岸不再迢迢。”这是学生眼中的黄建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优秀人民教师,蹒跚着走上授勋台,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几度哽咽。

总书记望着她,目光温暖而亲切。

她是张桂梅,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倾心帮助民族地区师生、困难群众,将积蓄全部用于兴教办学、扶贫济困。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时,叮嘱他们“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新疆且末县,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们坚守三尺讲台22年,为且末这个沙漠小城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十年来,22.1万余名教师到农村和中西部学校支教讲学,为孩子们带去爱和希望。

百廿京师,木铎金声。

2021年起,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大家深受鼓舞,表示一定不负总书记嘱托,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总书记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全国广大人民教师的不懈追求——

石兰松,全国最美乡村教师。37年时间里,他在广西南宁上林县偏僻石山库区摆渡了14000多次,接送不同村庄的孩子上下学,被亲切地称为“摆渡教师”。

钟扬,复旦大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6年,他扎根青藏高原,带领团队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

顾明远,著名教育学家、北师大资深教授,荣获“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今年暑假,年过九旬的他,依然坚持给学生上了一整堂课。在黑板上,他郑重地写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放眼未来,总书记思量长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总监制丨钱蔚 王姗姗

监制丨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程昱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