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他有自己的故事翻译

2022-10-28 17:09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孜孜以求,为了最准确传神的译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他有自己的故事翻译1

【专家感怀】

孜孜以求,为了最准确传神的译文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许荣

在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社外国专家回信,全社上下倍感鼓舞。

外文出版社历史辉煌,大家云集。于我而言,能加入外文社这个大家庭是莫大的幸运,能见证这一光辉时刻,更是幸上加幸。前辈们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令我敬佩不已;他们对译文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我印象深刻。

1994年,我被分配到英文部工作时,著名翻译家梁良兴老师是部门主任。梁老师英文水平高超,学识渊博,认真细致,遇到白皮书等紧急项目,总是加班加点,按时高质量完成定稿工作。他为人谦和,我什么时候去向他请教,他都立刻停下手中工作,耐心细致给予指导。有一次,当我看到自认为翻译得很不错的稿子又被他改得面目全非时,忍不住带着明显的情绪去向他“请教”。他看出了我的情绪,不但不生气,还笑呵呵地说:“来,阿荣,你坐下,我慢慢跟你讲。”他告诉我,提笔翻译前,要细细研读书稿,读通透了再着手翻译,要根据文章的风格、场合和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我羞愧不已,为自己的年轻气盛、无知莽撞。从梁老师和其他前辈身上,我学到了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学到了默默耕耘、精益求精。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的翻译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在译文核定稿阶段,我们召开多次研讨会,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翻译团队中有中外专家,有老中青几代人,为了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甚至一个标点的用法,常常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最准确传神的译文。英文部副主任、青年骨干李洋对我说,她经常“一个人开会”,做梦都在争论。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们的图书得以高质量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最受关注、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领导人著作,并以其上乘的翻译质量,成为对外翻译出版的典范。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翻译出版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刘彬、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9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他有自己的故事翻译2

作者:黄怡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不久前,2022年国际布克奖颁给了吉檀迦利·室利的《沙墓》(TombofSand)。该作品也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项的印地语翻译小说。

从印裔作家奈保尔在1971年首次获奖开始,印度和印裔作家就屡屡入围这一奖项的长短名单。

资料图片

1、移民主题

二战结束后,大量前殖民地国家的民众移民进入英国,并开始在英国社会中占据各种重要职位。他们的到来,使得“移民”现象逐渐成为英国学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以萨义德、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前殖民地国家移民学者更开拓出了崭新的“后殖民”研究领域,对“移民”问题在文学、文化领域内进行了理论剖析。“后殖民”研究的意图不在颠覆西方的东方学,而在敦促西方学界更清晰、更深入地认识西方人对东方形象的建构。霍米·巴巴的一系列概念创新更直截了当地为西方学界指出,“老白男”的文化品位已不再是西方社会的绝对主导,像伦敦这样的欧洲城市已经让世界各地汇聚而来的移民改造成了以多元文化为底色的国际大都市。

此时印度的英语文学作品,一方面迎合英国学界在后殖民时代对帝国文化持续拥有影响力的期待,另一方面又为似乎正陷入僵化的英国文学乃至英语文学注入了活力。

2、成长与寻觅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印度和印裔作家共获得布克奖长短名单提名24次。他们在英语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既彰显了印度英语文学对独立发展之路的寻觅,又喻示了前殖民宗主国文化力量对印度英语小说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压制。

《沙墓》书封资料图片

最终获奖的印度小说往往以其半自传性而凸显出作者对“成长”这一主题的探索;同时,他们对“成长”主题的眷顾与这30年间印度英语小说创作在技法上的不断成熟相呼应,逐渐开拓出印度英语小说的独立发展道路。比如女作家阿兰达蒂·罗伊的处女作、1997年布克奖获奖作品《微物之神》,讲述了克拉拉邦的一对母女——两代人跨越种姓等级观念的桎梏,对女性自主掌握命运和自由恋爱的不懈追求。女作家基兰·德赛的成名作、2006年布克奖获奖作品《失落的传承》,则由两个交叉叙述的故事组成。它们分别展现了接受英式教育的少女赛伊和厨工的儿子比居在向往西方生活和回归印度社会之间的游移和彷徨,解释了印度青年在寻求自我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身份认同困境。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处女作、2008年布克奖获奖作品《白虎》,以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叙述了一个出身贫贱的男孩在闯荡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欺骗、背叛和小聪明,最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企业家的故事。由此可见,通过书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来折射印度社会在“后殖民”时代的变化,是印度作家们特别擅长的切入角度,也是最受西方文学界青睐的印度小说创作类型。

其中,《微物之神》在西方文学界得到的评价最能体现印度英语小说在国际文坛上受到重视的“成长”特质。在罗伊获奖的当年7月,美国著名文学杂志《纽约客》发行了一期印度英语小说专刊,并发表了一篇名为《独立宣言》的主题文章。这篇文章把当代印度英语小说的崛起与当年美国英语文学摆脱英国文学独立相提并论。然而,若细读这一本专刊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们会发现,“成长”既代表着独立的来临,又暗示了判断“成长”与“独立”的标准并不掌握在印度人手里——拥有话语权的仍然是英美主流文学界。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就在他的书评《母语》中写道,罗伊小说中“语言的古怪与情感中心相关联”,并且“这个古怪不仅来自方言的影响,还因为小说选用了一对7岁的龙凤双胞胎作为叙述的主要视角”。他的这番评论是耐人寻味的:他同意,罗伊用英语语言写出了印度文学和文化的特色,但同时这种语言特色又不可避免地携带着与不可知的方言和稚嫩的人物形象不可分离的“古怪”。可见,厄普代克作为一个美国作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承认印度英语小说的崛起,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或许是顺手给它贴上一个充满先行者优越感的标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英国文学界通过布克奖,希望对印度英语小说的发展施加的影响。不论是罗伊对种姓等级观念的批判,还是阿迪加和德赛对印度贫苦少年奋斗史的描绘,事实上都创造出了一个可称之为“他者”的印度形象,并且这个形象似乎还时常展示出对英国这个前殖民宗主国的追随之态。这样,英国文学界就借着布克奖的评选,牢牢地将像印度这样的“殖民地小说收编旗下,重新确立‘英国性’或建构‘新英国性’”,而印度的这些文学精英也就此有意或无意地为英国维持文化优势作出了贡献。

吉檀迦利·室利资料图片

阿兰达蒂·罗伊资料图片

3、立足本土

随着印度英语小说创作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印度作家开始试图摆脱英美主流文学界对他们创作视角的干扰,运用印度本土历史和文化来定位自己的中心视域,写出不一样的故事。其中,曾获得2008年布克奖短名单提名的阿米塔夫·高什和新晋的国际布克奖得主室利都值得特别关注。

高什以历史小说创作见长,他的文学视野超越了所谓殖民与后殖民的限制,进而,他的作品在宏大全球史的纵深之中,立体呈现了印度与世界的关系。他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以中英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为主要历史背景而展开的“朱鹭号三部曲”——《罂粟海》《烟河》和《烈火洪流》,从印度人的角度——中英鸦片贸易和战争中长久以来为人所忽略的第三方视角——重新演绎了这段令所有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苦难历史。这是以印度人为观察者来叙写世界殖民和贸易活动,并且它的焦点不再仅仅是印度与英国作为被殖民与殖民两方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强调印度在中英鸦片贸易中扮演了不光彩的鸦片种植地角色,让印度与其他被殖民国家产生有机的勾连,一方面在更大范围内呈现英殖民帝国“自由贸易”政策之下的道德虚伪,并使读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认识到殖民活动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毒害,另一方面则凸显了遭受残酷殖民剥削的印、中人民具有自我驱动意识的历史参与者形象。“朱鹭号”上勇于为船工争取利益的印度妇女迪提,“安娜富提号”的船主巴拉姆与他的中国夫人,在广州“番鬼城”为寻找珍稀花卉而走街串巷的印度青年画家罗宾等,他们都追随着英国人的鸦片贸易活动去寻找自己的生机。尽管身陷不由自主的依附关系之中,他们仍不缺乏挑战殖民强权的勇气、智慧和善良,而这些构成了这个小说系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闪光点。此外,就写作风格而言,高什拒绝魔幻现实主义,并把想象力构筑在翔实、细致的史料考据之上。为此,他甚至给自己的小说附加了许多脚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小说人物言行的合理性。很显然,这样的小说创作方法极为少见,使高什的作品打上了深深的个人风格烙印。如果说,在高什之前得到布克奖赞许的印度和印裔作家们,大多擅长以个人亲身经历和间接体验来赋予小说真实的写作策略,那么高什的创作则超越了作家个体经验的局限性,试图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之中“重新唤起一种道德的、人道主义的,以及——最重要的——历史参与感”。

基兰·德赛资料图片

阿米塔夫·高什资料图片

高什对印度人中心视角的牢牢把握,显然在室利的创作中得到了再现,或者说产生了共鸣。《沙墓》是室利的第五部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八旬老妪丧夫后努力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前往巴基斯坦旅行,勇敢直面少年时代经历的印巴分治给她的心灵带来的持久创伤。正如室利自己所概括的,“这也是一个老妇人逐渐从她的灵床上站起,去寻找新生的故事”,这位名叫“玛”的老妇对她所目睹的历史的回忆,对印度社会的动荡和撕裂给个体所造成痛苦的描述,以及她对当下生活状态转变的感悟,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情感主线。作者把小说的叙述局限于一位普通印度老妇的观察视角和思考范围之内,这就有意识地突出了小说的印度本土视角。而小说扉页上写着的导语——“一旦你得到了女人和一条界线,一个故事就可以自己讲述下去了”——则显示出作家希冀通过这样的印度乡土人物书写,突破历史的既有话语,重新诠释乃至化解历史矛盾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有别于许多印度作家虽然赢得了布克奖或得到了提名,却难以在印度本土舆论场中获得较为一致的正面评价,高什和室利的作品得到了印度从官方到民间的普遍赞誉。高什早已是印度国家最高奖项“莲花奖”和历史悠久的“皮南杰特文学奖”获得者,室利也获得过印度文学大奖“学院奖”的殊荣,她的这部作品也得到了印度评论界的大力赞扬。倘若布克奖给予高什提名是英国文化界试图接受印度文学发展新动向而作出的尝试,那么室利此番折桂则可视为他们对这一趋势主动的正视。

1913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凭借《吉檀迦利》这部他先用孟加拉语创作又自己翻译成英文的诗集,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个世纪后,又一位印度作家以印度本土语言小说获得另一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大奖。这看似巧合的百年呼应,或许正映照出印度文学的崛起之路。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7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他有自己的故事翻译3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走过百年风雨征程、党员数量超过9600万的中国共产党,迎来101周岁生日。入党为什么?每个共产党员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从梁家河到中南海,有着48年党龄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步一个脚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七一”来临之际,一起感受共产党员习近平历久弥坚的初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出生成长在革命家庭里的习近平,从小深受红色家风的熏陶。他说:“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

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时,习近平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

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在先后写了10份申请书、多次递交组织后,习近平在20岁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我们都是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宣誓中就说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从梁家河一路走来,习近平从未忘记宣誓词里的承诺。他说:“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

习近平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他多次讲述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他说:“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习近平始终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不管在哪个职位上,他一直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共产党人不能忘了根本。习近平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专门要求写了这样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017年,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面向党旗,举起右拳,习近平在两座红色地标先后两次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

铿锵有力的誓言,映照出矢志不渝的信仰。

“共产党人就要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

“共产党人就要为民办事、为民造福,要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从黄土地走出来的习近平,和老百姓苦过相同的苦,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入党48年,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他一直践行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和承诺。

在正定工作时,他为农民争取减免粮食年征购量、倡导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短短三年就让农民的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多。到宁德工作后,他“三进下党”“三上毛家坪”帮助当地脱贫致富的故事,至今仍为百姓津津乐道。

主政福建时,习近平推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让数万人告别风雨飘摇的生活,过上了安稳日子。他说,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习近平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他冒严寒、顶酷暑,跋山涉水、访贫问苦,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总书记说:“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建党百年之际,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无数人的贫苦命运因此而改变。中华民族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

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他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他常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赤子之心”的真情流露,是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入党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的俭朴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条褥子用了10多年,还舍不得扔。穿戴朴素,经常身着旧军装,脚穿解放鞋。吃喝简单,一碗炸酱面,或者一份饺子就可以是一顿饭。

习近平生活上不讲究,工作中却一点儿都不含糊。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

主政宁德时,他下乡调研时经常问群众的收入情况,而且不是随口问问就算了,了解之后还会认真计算一下。比如说养猪收入多少钱、种蔬菜等经济作物多少钱,把这些零散的加起来,和之前地方政府汇报时讲的数字作比对,就知道那些数字是否有水分。

“共产党员要会干实事,多干实事,不是应付上面,更不是图虚名。”习近平曾叮嘱地方官员,不要上下糊弄“堆盆景”,我在地方工作多年,一眼就能看出来。

“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在习近平看来,“因为怕争议而缩手缩脚,该干的也不干,这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果敢坚毅,正风肃纪,以人民的名义。

“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铁腕反腐,尽显担当。

习近平常说,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我们必须保持这个本色。他语重心长地告诫:“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他强调,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斗转星移,岁月更替,本色不改,初心弥坚。

(人民日报客户端 岳小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