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体现劳动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8 17:07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 围观:

来自第一线的奋斗报告|15个人的“仲裁为民”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体现劳动的故事有哪些1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8月30日,喜讯传来,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一个成立于2010年6月的不算大的单位,只有4个正科级庭室、15名工作人员且绝大多数是“80后”,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浓缩成四个字:仲裁为民。

这个15人的团队,在全市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及案件处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宗旨、为民情怀、为民责任贯穿到了每一个工作细节,用行动书写了一部“仲裁为民”的奋斗故事。

坚定为民宗旨

锤炼一支本领过硬的队伍

走进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文化墙上的一架天平格外醒目。仲裁的天平,载着公正,连着民生,蕴含着法与情,寄托着和谐幸福的中国梦。

在这个全党员单位,每名工作人员胸前都别着两枚徽章,一枚是党徽,一枚是仲裁员胸徽。熠熠闪光的徽章时刻在提醒,每个人既是一名仲裁员,更是一名党员。

一架天平、两枚徽章,是激发他们“仲裁为民”实践的动力源泉。

“我一生可能会办几千起案件,但老百姓一生可能只打一次劳动争议官司。每一次,都值得全力以赴。”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院长曲黎辉说,这句话已成为该院所有仲裁员的共识。“既要让赢的一方满意,也要让输的一方服气”,是他们对办案质效的极致追求。

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人是第一位的。仲裁院自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为民服务队伍,现有人员绝大多数为法学专业,其中79%的人员为研究生学历,而且半数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除了“班底”过硬,烟台市仲裁院还不断锤炼工作人员“功底”:首先是坚定调解仲裁工作的政治属性,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强党建作为第一保障,通过严格的党内组织生活、扎实的思想政治学习、充分的为民服务实践,培根铸魂,强基固本,树牢队伍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群众意识;其次,他们强内功、练本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研究之风,外出业务学习成果全院分享传授,典型案例、优秀文书、调研报告等工作成果全院传阅共同提高,定期开展庭审观摩全员参与互相点评,邀请高校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授课,开阔视野及时充电。

当为民服务的种子在内心扎下了根,就有了全面的开花结果:一批办案能手、调解能手、调研能手涌现。仲裁院年均办案千余件,结案率98%以上,仲裁终结率80%以上,与人民法院保持了近100%的裁审一致率,将近八成的争议稳妥化解在诉讼程序之前。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先后荣获“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等荣誉称号。

涵养为民情怀

提供一份贴心公正的服务

“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每天都处于矛盾的漩涡,各种故事轮番上演。但唯有内心根植为民服务宗旨,才能克服这一切困难。”曲黎辉说,仲裁这个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岗位,除了要有为民服务的本领,更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怀。

职工小李夜间作业时右手四根手指被砸伤,几近离断,然而企业否认劳动关系,并切断仲裁沟通路径。合议庭成员现场调查取证时遭阻拦拒绝和威胁恐吓,但最终凭借勇敢和耐心,找到了关键证据,帮小李拿到了胜诉裁决书。

在受理一起24人的群体性工资争议时,起初企业连法律文书都不愿意接收,仲裁院集中应用延时服务、一站式法律援助、重调慎裁等工作机制,历时仅19天,最终使双方握手言和,挽回职工工资损失46万余元。

保洁工老王从外地来烟打工,一干十几年,企业却从未给他缴过社保,还主张老王是非全日制用工。仲裁员顶着烈日多次到老王工作的小区走访问询,做调查笔录。最终老王胜诉了,并将“肩担公正、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了仲裁院。

……

在一个个故事中,公平正义从未缺席。而印在仲裁员们心中的是:小李串着钢钉的手指,24人中一名聋哑职工以手语表示感谢的画面,老王十几年辛劳留下的沧桑的脸、粗糙的手、弯驼的背……普通百姓这些令人动容的模样,成了仲裁员们为民服务的动力之源。与群众打交道触摸到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更坚定要“一手托着百姓民生,一手托着公平正义”,“全链式”维权服务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为民情怀的温度,体现在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的一项项工作里:针对公众的学法需求,发挥职能优势,以案说法,生动鲜活,广受欢迎;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发送裁决书时会附赠仲裁建议书,靶向指导,防止类案发生;面对经济困难劳动者或农民工,设置法律援助工作站,司法援助与工会援助相结合,应援尽援;面对“三期”女职工,有全女性工作人员组成的合议庭,安排庭审时间兼顾当事人哺乳时间,灵活暖心……

曾经从事仲裁工作多年的市人社局副局长王粹益有句“名言”——“再好的裁决也比不上调解”,相比裁决,调解结案可以更好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所以“重调慎裁、能调不裁”是仲裁院一直坚持的原则。近几年,该院调解率一直在68%以上,近八成的劳动争议在仲裁阶段彻底化解,阻断在诉讼程序之外。“精心办案”,对工作质效极致追求,让仲裁的社会公信力、满意度不断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勇担为民责任

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这是仲裁院对新时期人民群众多元法治服务需求的响亮回应。

今年3月,4位退休人员“穿越”疫情阻隔,通过网络庭审,就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养老补助争议与企业当庭达成调解。“手机上开庭就给咱们解决了,效率真高!”4位退休人员在屏幕上传递着喜悦。

这是烟台市仲裁院多年积极探索“互联网+调解仲裁”的成果。该院在全省首推立案网上预审,率先开展网络庭审,率先开发完成“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综合服务平台”,网上立案,电子送达,视频调解,视频庭审,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指尖维权,有效应对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争议处理。

“智慧仲裁”给群众带来便利,工作机制改革给群众带来便捷。2019年8月,为助力农民工工资维权,烟台市仲裁院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机制,将审限由45日缩短至30日内,经验做法被省人社厅推广。从李亮案件的查证中,烟台市仲裁院又发现了工伤待遇争议的难点痛点,率先将速裁机制扩展至农民工工伤领域,是全省唯一实现农民工工资工伤“双速裁”的地区。“双速裁”机制被评为2021年度“烟台市十大法治为民实事”。

为了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烟台市仲裁院还与市总工会、工商联、企联联合成立了全省首家联合调解工作站,特邀调解员由各成员单位分别从法学专家、律师、工会干部、资深人力资源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中择优选聘,全专家型调解队伍更加专业、中立、高效……“联合调解”被人社部纳入首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十大特色做法在全国推广,“联合调解工作站”获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中国企联联合通报表扬。

做人民公仆,让人民满意。烟台仲裁院最初的梦想,正在一步步长大。把徽章别在胸前,把人民放在心上,“仲裁为民”这份初心,正指引着烟台仲裁院,向人民满意之路继续前行。

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 摄影报道

责编:伟业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体现劳动的故事有哪些2

来源:【华声在线】

站上讲台,他们都是“筑梦人”

有热爱、有感动,听6位优秀教师讲述他们的从教故事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江湾小学校长李芳与孩子们在一起。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登红在给学生上课。

与孩子相处间的阳光和快乐,让她领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趣味;他选择进入职校,只为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在多位优秀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下成长,她想将这份爱延续、传承……近日,记者采访到6位优秀教师,在他们的故事里,有资历深厚教师的育人情怀,也有年轻教师的青春无畏,来听听属于他们的师者初心。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黄京 实习生 关子彤

长沙师范学院

附属幼儿园总园长罗晓红:

热爱教师那份纯粹的“职业幸福感”

“1985年是我当老师的第一年,正好是国家的第一个教师节,从教经历和教师节同龄,现在想来真是奇妙的缘分。”罗晓红1984年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留校担任教师,至今已整整38年。

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其中渊源离不开罗晓红父母的影响,她父亲在部队做文职工作,大家都称他“罗老师”,而母亲是一名乡村教师,随军到部队后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耳濡目染下,罗晓红对教师职业心生向往。初中毕业,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长沙师范,进入幼儿教师这个行业。

当过18年班主任,带过7届毕业生,不同性格的孩子都带给罗晓红不一样的印象与收获,让她懂得了如何去真正了解、解读儿童。罗晓红告诉记者,孩子们的纯真以及对她无条件的信任与喜爱,让她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阳光和快乐,热爱做教师纯粹的“职业幸福感”,领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趣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罗晓红说。

长沙市开福区

清水塘江湾小学校长李芳:

始于热爱,一辈子只做这件事

今年已经是李芳成为教师的第29年,当谈起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心情,李芳仍记忆犹新。“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小老师’的游戏,用我家的门当黑板,院子里坐着一排小朋友,我就在门前讲。当我真的成为老师时,我非常兴奋,终于能把小时候的游戏变成现实。”李芳说。

正式参加工作后,李芳担任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因为一门心思扑在怎么把学生教好,所以比较严厉,慢慢她感觉到班上有几个调皮的男孩总是躲着她,她这才意识到对待小孩子不仅要严谨,更要充满爱心。现在作为校长的她,学生都会亲热地喊她:“校长妈妈”。

始于热爱,忠于内心。当记者问及如果不当老师,还会选择什么行业时,李芳坚定地表示,“我从未想过要离开教师这个岗位,因为从我孩童时代开始,我就想当一名老师,我只想一辈子做好这个事情。”

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教师张安:

教学相长,打开学生思想“开关”

“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无知无畏,充满自信,刚离开大学象牙塔,满怀抱负,满心期待大展拳脚的自己。”张安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他的教师梦在这里萌芽,他说,师范院校的老师们有情怀、感染力和人格魅力,不仅只是教授知识,而是会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去探索、去追求。

张安很喜欢《丑小鸭变白天鹅》这个童话故事,丑小鸭历经艰难险阻,仍然积极向上、不抛弃不放弃,最终由内而外地蜕变成了白天鹅。张安说:“这种美丽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渴望成为一个有思想,并且能够影响别人的人。我也希望能够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变优秀。”

而如何教育学生,张安认为,需要打开学生的思想“开关”,找到一个合适位置,搭建起学生在学知识和提升素养之间的桥梁,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教师秦兰静:

为孩子们架起通往他们梦想的桥梁

2005年大学毕业的秦兰静,从事教师行业已有18年。在教师节与中秋节来临之际,秦兰静刚刚结束与孩子们的双节主题活动,满满的爱包围着她。其实,英语专业的她最开始的理想职业是外交官,想去架起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但因为种种原因,她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说:“当老师后我才发现,这辈子有无数更重要的‘桥梁’需要我去努力,我想尽我所能,为孩子们架起通往他们梦想的桥梁。”

秦兰静对带的首届学生印象极为深刻。其中有一个孩子性格非常内向,平时沟通并不频繁,她到现在回忆起来都很是感慨。“那个孩子在毕业前的一个晚自习下课,向我鞠躬90°,对我说,秦老师谢谢你。”秦兰静说,那一下,心中深受感动,能切实感觉孩子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感慨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本分,更加坚定执教信念。

“前几届都有不少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现在的孩子愈发认同教师这一职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让我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秦兰静告诉记者,他们在进入大学后都会跑回来询问关于教师这方面的经验,她说得最多的就是,除了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多的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传递快乐的价值,去影响更多的人。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登红:

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让每位学生成长成才

“别人都往高处走,你怎么往低处走了?”学机械专业出身的黄登红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南大学。在湘潭大学留校当了3年老师,随后选择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一干就是20年,但当年的这一选择却遭到了亲戚朋友的质疑。而黄登红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说,因为国家既需要科学家、工程师,需要更多的一线技能人才。“如果能够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一线技能人才,让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能出彩,我觉得同样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在黄登红看来,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制力、学习自主性不强,生源也较为复杂。这就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尽心尽力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同时,作为一名高职教师,让每位学生都成长成才更是其真正意义所在。这些年来,他带培的教师、学生中,有9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7人获省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4人成为中航工业、空军装备修理系统首席技师。

湖南农业大学教师张雅:

扣好“第一粒扣子”,传承爱与教导

15年前,张雅从懵懂的学生一路求学走来,进入湖南农业大学教书,终于成为了象牙塔里光荣而神圣的人民教师。

张雅也时刻牢记人民教师的职责,她说:“我的第一批学子是‘国贸教’专业的孩子,未来也会走上从教之路,我必须言传身教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扣好教师成长之路的‘第一粒扣子’。”

她还记得,2016级国贸专业学生刘林当时担任新生班级的助班,他敬业、负责,帮助新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和爱戴,以至于凡是有同学遇到任何问题,都依赖他的意见和帮助;有同学犯了任何错误,也因为被刘林知道了而感到非常羞愧和难受。

“都说教学相长,在刘林身上,我看到了优秀教师般的责任和担当。这也正是我一直想要做的,将我的恩师对我的爱与教导延续、传承。”张雅说。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体现劳动的故事有哪些3

海珍果园一景。 方舟 摄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宁波10月8日电(林波 方舟 范文颖)将种植新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村女性同胞,带动她们增收致富;向四川、贵州免费提供几十万株梨树苗,帮助当地青年创业创新;把葡萄种植事业拓宽到海南,开发新市场……这是浙江新农人陈海珍近30年来的农业“淘金”故事。

凭着一双手辛勤劳作,凭着头脑中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陈海珍闯出了女性务农的新路径。近日,她接受采访时表示,创业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不要气馁,只要肯花功夫,就能获得肯定。”

1992年,彼时20岁的陈海珍放弃保送成为一名教师的机会,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自费到浙江农业大学的园艺系果树专业学习果树的育苗、嫁接、授粉等技术。

1994年学成后,她回到家乡,承包了洪塘街道郎家村一处20亩的低洼地。

从挖沟渠到种上葡萄和蜜梨,忙碌了两年,满心盼望的陈海珍却等来了果园里有花无果的惨淡局面。

不服输的她,向自己的大学老师求助,请来了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原来问题出在了果树开花多授粉少上,需要辅助人工授粉才行。”

吸取教训后,陈海珍抓紧时间在农忙之余阅读相关书籍,边学边琢磨。

随着培育技术越来越成熟,陈海珍逐步扩大了自己的事业,在江北、鄞州以及舟山等地承包果园,有葡萄、蜜梨10余个品种,主要销售到宁波本地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各大超市、水果连锁店。

陈海珍(右一)修剪葡萄现场。 方舟 摄

近年来,随着蜜梨经济效益下滑,陈海珍尝试主攻葡萄。

陈海珍表示,阳光玫瑰葡萄是这几年最畅销的葡萄品种之一,经济效益高,她看准了市场,陆续淘汰梨树和其它葡萄品种,“目前,果园都种上了阳光玫瑰葡萄。”

为了扩大市场,陈海珍还将目光转向了海南,于2021年11月在海口承包了380亩地,成了当地第一个种植阳光玫瑰葡萄的果农。

“海南气候温暖,阳光玫瑰的种植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明年3月,第一批海南阳光玫瑰葡萄就能上市了。”陈海珍如是说。

陈海珍很忙,一天到晚不是出去了解市场,就是在田地里忙活。但事业有成的她不忘带动身边的青年朋友、女性同胞共同致富。

为了帮助乡里,她把创业之初的20亩价值10万元的果园无偿送给了当地的6户村民,让他们继续创业创新。

一有新技术,陈海珍便热心传授给周边的种植户,尤其是受她影响加入创业队伍的女性农户。从最初的套袋、嫁接,到现在的三层覆膜、田间管理等各种技术,陈海珍手把手教学,帮助她们更好地提升技能,完成创业。

在帮扶家乡青年的同时,她还将技术和爱心传到了四川、贵州等地区。2001年,陈海珍向四川、贵州免费提供几十万株梨树苗,帮助当地青年致富。

近几年,她又与台州玉环、宁波姜山等地的农户开展技术交流,传授现代田间管理技术。

一个白手起家的女性,从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从拜师学艺到自己嫁接新品种,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农民,拧着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诉说着当代女性创业创新的别样故事。(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