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建党时期的学生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21:32 作者:少男少女 围观:

现代小学生与先辈的红色邂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少男少女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建党时期的学生故事有哪些1

我和杨靖宇先辈共话今昔


又是一年“九一八”,庄严而低沉的警笛声盘旋在各个城市的上空。我与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凝视着矗立在博物馆前的残历碑,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那巨大的台历上布满了斑驳的弹痕与残骸,向人民揭示着因为战争而逝去的无数生命。台历上镌刻的“1931年9月18日”也永远成了中国人民难以忘却的一个写满血泪与屈辱的日子。我一边聆听着老师的介绍,一边跟随她的脚步,来到了博物馆展厅。在这里,大量的图文、照片、历史遗物,触目惊心地为我们揭露了日军曾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

这时,一组组展示东北军民抗日斗争主题的塑像,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着那茫茫林海、皑皑雪原,仿佛瞬间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好冷!周围骤降的温度,让我的头脑瞬间清醒。我来到了一处密林之中,呼啸的北风毫不留情地刮过我的脸庞,我又冷又怕,不由自主地打了两个喷嚏。

“谁在那里?”我前方的角落中,传出一声警惕的呼喝。周围的白雪让原本漆黑的夜色透出了一些些光亮,我的眼睛已经有些适应昏暗的环境,于是赶紧循声看去。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坐在一处高高耸起的雪堆旁边,他一手持枪紧盯着我,一手艰难地扶着自己的腰。


他受伤了!这是我看到他的第一个念头。

此时他也看清了我,紧张的神情立刻松懈了。“你是哪来的孩子,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放下枪,关切又疑惑地问道。

“我也不知道怎么来的这里。那么,您又是谁?”

“先坐到这里来吧,这边背风。”他善意地拍拍身边的地方,接着说道:“我叫杨靖宇。”

我猛然抬起头,看着眼前这张刚毅的脸,那亲切的帽子,那露着棉絮的大衣,那高大的身形,真的就是我在书中看到过的杨将军的形象。我激动地握住他的手,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他安慰地拍拍我的头,说:“不要怕。”他的眼睛在黑暗里也是那么明亮,但他显然没有力气再多说什么了。我回忆着在书中看到的故事,忽然明白了杨将军的处境。

因为遭遇了叛徒的出卖,他们的队伍被围困在深山之中,为了吸引敌军火力,杨将军只带了两个警卫与大批的日伪军游击战斗。如今,警卫们显然已经牺牲了,而杨将军又孤身与600多名日寇周旋了好些天。他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东西了,艰难的战斗与严重的饥饿正在不停地折磨着他。我努力翻遍了身上的衣服,只翻出了一根巧克力,于是我赶紧把它递到杨将军的嘴边。他的嘴巴已经干裂得崩开了一道道的血口子,他的脸上满是泥污与血痕,他的双颊深深地凹陷了下去,只有那双眼睛,尽管疲惫,却始终散发出坚毅的光芒。他随手抓起一把雪放进嘴里,然后慢慢地嚼了起来,强撑着笑意对我说:“你吃吧,叔叔不饿”。

我低头想了想,把巧克力分成两半,再次不容拒绝地递到他的嘴边。“河南产的。”我小声地说。他点点头,有点惊讶道:“叔叔确实也很想念家乡。”说完,他便闭上眼睛休息,似乎是为随时会发生的下一次战斗,努力积蓄力气。


天更冷了,我不由自主地瑟缩着身体,他把我拉到怀中,用大衣裹紧我。“叔叔,你相信吗?其实我来自80年后的中国。在那个年代,你们早已赶跑了侵略者,咱们的老百姓成了国家的主人。”杨靖宇将军再次睁开了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这次他看我的神情,带着一丝暖暖的笑意。

“继续讲吧,小鬼头。”他很温和地揉了揉我的头发。

“在1945年的时候,日军全面投降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的引路人和领导者。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继续说道,杨将军一直听得很认真。

“经过了70多年的奋斗,咱们中国成了世界强国。经济排名世界第二,拥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和互联网科技。咱们是第一个登上月球背面的国家,还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飞机场,最长的跨海大桥,还举办了两次世界奥运会呢!”他抬起眼睛看了看我,眼里的光更亮了。“真希望我可以去看一看啊,哪怕只看一眼。”他说。

“说到老百姓的生活,那就更好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脱贫,孩子们可以享受义务教育,老人家们很多都在跳广场舞,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对了,您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么?简单来说,就是您在这里,而我在河南甚至在海南,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玻璃屏幕,看见对方的样子,还能对话。我们还能用互联网工作,上课,买东西,做好多好多事情。”

“还有,在这里——东北。这里再也不是贫瘠的北大荒,它有了新的名字北大仓,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我看着杨将军欣慰的表情,努力思索着今天的繁荣盛世,和我们的幸福生活。我知道这是杨将军最期盼见到的场景,也是他一生拼搏所追求的梦想。说着说着,一阵困意袭来,我竟在他温暖的怀里睡着了……

一阵激烈的枪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看了看身上的大衣,身边早已不见了杨将军的身影。我站起身来,四处寻找,却听到不远处传来他铿锵有力的声音:“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又一阵枪声响起,然后是长久的寂静……白雪,热血,杨将军轰然倒下的身影。两行热泪从我的眼眶夺目而出,灼痛了我的了我的脸颊,模糊了我的视线……

当我抬手擦干泪眼,我依然站在九一八博物馆里。一群群充满朝气的红领巾从我面前走过,我不由地做了一个深呼吸。


“杨将军,这盛世真的如您所愿,您看到了么……”

文/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吴昊谦

责任编辑/周晓华

新媒体编辑/蔡见东 何芷璀

审核/杨云姬

建党时期的学生故事有哪些2

“只有掌握创新主动权,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从校史馆里陈列的周总理捐赠给学校的进口机床,到现在刘永红教授团队研发的数控机床,解码‘卡脖子’问题靠的是守正创新的技术和家国同心的担当。”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胡国放,近日在校史馆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后表示。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把红色校史纳入思政课程,把学校发展历程融入“四史”,充分发挥红色校史在思政教育中的“史料宝库”作用,在立德树人中的“源头活水”作用,在弘扬精神中的“坚强阵地”作用,将党史之真理与校史之温度深度融合,激励青年师生努力学习、积极创新。

赓续基因,让党史学习教育“红”起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国家所需、与共和国同心同向的一所大学,为彻底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把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走进校史馆,开设校史文化大讲堂,依托校史馆红色文物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团日活动。

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作为校史宣讲团成员,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梁景怡被校史馆里一个个红色故事激励着,她被余世诚教授研究的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农村党支部传播真理的故事所打动,被当年学校上下掀起的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著名革命活动家——“杨明斋热”所振奋,被曹本熹院士书信里的家国情怀所感动……

“参加石油会战、援建石油高校,学校在祖国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曾菲作为校史宣讲团志愿者,把校史中的感人故事纳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希望通过感受先贤事迹,激发青年学子奋进力量。”

讲好故事,让红色校史“活”起来

为讲好红色校史中蕴含的“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崔雨霏查阅红色档案20余份,“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所无法表达的红色精神内涵。”

2021年10月至今,校史馆开展“红色校史我来讲述”系列主题活动十余期,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校史人物、重要时间节点、珍贵文物资料,推出形式多样的“馆内+馆外”“线上+线下”活动,构建党建、思政、精神、文化“四位一体”的铸魂体系。

“祖国的需要就是石大人努力的方向!”全国优秀教师、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晨光教授,在校史馆的“决心书”展墙前给研究生分享40年前求学的艰辛,“当年我们为担起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重任而刻苦学习,今天的你们更要有学习的担当——敢于研究行业里‘卡脖子’的难题,用研究成果担起端好祖国能源饭碗的重任。”

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创新多种形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开展专题研究、制作微视频和校史故事推文、自编自演校史话剧等,将红色校史故事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立德树人,让能源后备人才“强”起来

“把一生献给祖国。”在校史馆里,储层地球物理实验室党支部、地震波传播与成像实验室党支部举行“书信里的家国情怀”主题党日活动,青年学生朗读了曹本熹写给妻子的家书,被他拒绝国外优渥的研究条件、毅然回到祖国艰苦创业的事迹深深打动。

“听党召唤,党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奋斗。”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有海勉励现场的青年学子继承老一辈石大人的优秀品质,把个人“小我”融入时代发展洪流的“大我”之中。

“谈报国,当下早已不是挥刀洒热血的年代,人才、科技成为新的竞技场。石油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要怀揣热情和奋进之心,为祖国的能源事业贡献力量。”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研究生潘奕铭在校史馆参加活动后,更加坚定了能源报国的决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的青年师生,正秉持着家国为先的赤诚之心,践行着建设能源强国的理想。化学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王飞正在开展有关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合成及性能的课题研究,这对于我国生产高质量燃料油、润滑油具有重要意义。他在参观完校史馆后表示:“作为化工专业的一名博士生,助力‘双碳’目标,为能源报国矢志不渝、奋斗终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史馆馆长刘积舜告诉记者,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次次生动的实践……让校史馆展品的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浸润心灵,激发青年师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强能源报国的责任担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孙军 通讯员 张大宇 林立 张世泽 王云娜)

作者:孙军 张大宇 林立 张世泽 王云娜

建党时期的学生故事有哪些3

本文共6622字 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

2022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四周年。1978年改革开放时我11岁,是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乡的一个放牛娃;2016年,我成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中师教育成就了一个放牛娃仰望星空的梦想。

1982年,对我们家来说是双喜临门。“一喜”是我这个放牛娃考取了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二喜”是我们家承包的责任田第一年就大获丰收。终生难忘的两件喜事,改变了我和家庭的命运。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启动,各行各业缺人才,从1981年开始,中专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1982年6月,我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乡官桥中学毕业,中考成绩445分,排年级第4名。中考成绩出来后,最高兴的是我的父亲,他没有想到我考得这么好,高于浠水师范录取分数线,这意味着他的放牛娃儿子可以读中专,拿“铁饭碗”。在父亲的安排下,我第一次坐车到县城,参加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的招生面试。那时觉得县城好远、好大,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好漂亮、好神秘。等待了一个暑假,我于8月中旬收到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按照当时的政策,读师范有可观的补助(每月15元生活费,另加2元学习用品补助),毕业后包分配,农村娃就要变成有干部身份的人。一家人乐开了花,还记得上学的那天,一家人起了个大早,节衣缩食的父亲还特地放鞭炮送我上学。从此,我也成了村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1982年,是我们村里土地承包到户的第一年,曾经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长”和“保管”的父亲自然要充分利用这个好政策。家里承包了不少水田和旱地,父亲种了水稻、黄豆、芝麻、棉花等作物,播种、除草、灭虫、施肥······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耕作,从早忙到晚。每到暑假,我也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什么农活都干过,顶着烈日锄地,不顾蚊虫插秧······汗流浃背是常事。正是有了这样吃苦的经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觉得没有更苦更累的事了。9月1日,我离开家到县城读书,一去就是半年,更没有想到的是寒假回家时,家里居然盖起了漂亮的新房。儿子考上师范、责任田大丰收以及国家的好政策让父亲有了建新房的底气和动力。新房子在路边,晨辉夕照中显得格外高大庄严,引来路人的称赞。此后,家里的责任田越种越好,有了多余的粮食,勤劳的父母开始谋划多种经营,制作面条、豆腐,养猪,开办小卖部。我只要回家,时间也被父亲安排得满满的,家里总有做不完的事情。父亲的多种经营让我们家红了半边天,不久我们家就有了“万元户”的头衔。在父亲的带动下,村里从事多种经营的农户越来越多,靠多种经营致富的农户也越来越多。我们家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多年,直到1993年年底,积劳成疾的父亲逝世。父亲生前没有清闲一日,辛苦而节俭的一生,为我们兄弟姐妹和村里人树立了勤劳、友善、永不懈怠的榜样,他勤劳、善良、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了我。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我在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很幸运地留校任教。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我边工作边自学大学化学专科课程,并通过黄冈市同等学力考试,1988年8月,我以全省唯一的中专生、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化工系化学教育专业脱产进修,进修结束后回到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任教,一直到2001年8月。这16年中,我从化学实验员到学科教师,再成长为学校部门干部、年级主任、学校副校长。

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是当年浠水县最高学府,也是副县级单位,1981年开始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录取分数线高于浠水一中,仅次于黄冈中学。我和我的许多同学去师范读书,多半是因为家庭贫穷。看看今天中小学日益严重的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倾向和课业负担,回观当年的中师教育,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非常好的素质教育范例,深刻影响我几十年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现在回想师范教育,有几点终生难忘。

一是全面开课,全科评价。中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需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小学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教师。中师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全面开课而且全部计入总分。作为参评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每一科都重要,各科教学内容完整、全面。教师教学规范严格,学习负担并不繁重,毕业后的师范生个个是通才。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比如,体育有中长跑、短跑训练,有立定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有铅球、标枪、铁饼,有单杠、双杠、跳马等项目;音乐有视唱、练耳、风琴、乐器、舞蹈,而且都是五线谱教学;美术有素描、色彩、图案、绘画、简笔画、美术鉴赏等。我的音乐基础极差,记得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音乐视唱考试58分,让我很紧张,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练习。现在看来,中师的全面开课,不仅让我扎实掌握了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我全面发展、热爱学习的人生态度。

二是课外活动,挖掘潜能。中师每天下午第三、第四节课是课外活动时间,主要是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上图书馆或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运动,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各科的课外兴趣小组,语文有文学社、演讲与口才组、书法兴趣小组,物理有无线电兴趣小组,化学有照片制作兴趣小组,生物有栽培小组,音乐、体育、美术有分项目的兴趣小组,等等。每个组都有指导教师,有教程安排,有固定的教室和活动时间。因为是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凡是参加的同学基本上把课外时间都投入自己选择的课外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尊重与培养。另外,各种比赛活动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作文比赛、歌唱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学生积极组织、参加比赛,获得各种荣誉。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挖掘和发挥,不仅培养了各种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专才。若干年后,我们每一届中师生都有书法家、作家、画家、音乐家以及大学教授产生。

三是生活教育,着眼成长。那时的中师非常注重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劳动、服务意识与能力。比如,每天的早锻炼、进餐、午休、晚寝,都是在规定时间按要求完成,对大家的集体意识要求极高;尤其是早锻炼,在指定的地点集合点名,班主任带队做操或跑步;三餐都要排队,有序进餐。三年下来,学生的集体意识、纪律观念、恒心毅力、身心素质等不知不觉都变得更好。再比如,打扫教室、寝室、校园都到班到人,每天一小检查、每周一大检查,及时张贴评比结果(不清洁、清洁、最清洁),班干部、学生会干部都参与其中,考验的不仅是各班的完成情况,而且还有干部们能否客观公正地评判各班的完成情况。每周六下午的全校清洁卫生大扫除特别彻底,教室、澡堂、排水沟都要用水桶提水冲洗,寝室、清洁区到边到角,里里外外焕然一新,让大家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合作,分享劳动成果。

四是社会教育,立足爱心。社会即学校,也是中师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特点。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年代,它也成为我们这些中师生的美好回忆。当时,学校组织在校学生经常深入街道、社会单位参加公益劳动。除了学校安排外,我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承担了周日照顾浠水城关镇孤寡老人的“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虽然我们大都来自农村,但看到老人的生活现状,还是震惊不已。我们几个同学一个小组,分工合作,买米、做煤球、打扫卫生、洗衣服、陪老人聊天,一干就是三年,毕业时“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再传给下一届。学校的“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也形成很好的社会影响,坚持了十几年,还曾获得中央文明办“五讲四美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五是职业训练,紧盯不放。中师属于中等职业学校,在三年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始终,让我们受益匪浅。为了巩固专业思想,一进学校大门,严格的“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训练无孔不入。每学期开有写字课,每天中午20分钟午写,教师进班指导检查,每学期都要考试。普通话是校园语言,到处都是监督岗,每天晚自习前30分钟口语训练,先在本班讲,然后班级交叉讲,拼音大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一个接一个,三年级时普通话考核更是严格到极致,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每学期都安排一个星期到小学见习,跟小学生一样跟班听课、活动。最后一个学期,到小学实习一个月。进实习学校前,以小组为单位,写教案、修改、试讲,直到教师认为合格方可上讲台。我实习的学校是英山长冲乡白石坳小学,记得刚好是五一前后农忙时节,我们到学校后,学校教师全部离开学校回家干农活去了,从挑水做饭到教学、学生教育管理都交给我们。严格规范细致的职业训练,让我们终生难忘,在职业技能、工作规划、做事规范、良好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受益很多,奠定了我们日后发展的基础,这种锻炼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

六是宽严有度,师生融洽。20世纪80年代,绝大部分教师住在校内,每天跟学生一起上课,开展课外活动,亦师亦友。师范学校的教师大致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中年教师,他们敬业爱生,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教学一丝不苟,耐心细致,要求严格,不徇私情。另一类教师是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富有包容精神,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农村孩子看到更远的世界。同学们都很纯朴,相处很简单。每天的课外活动、每次的大型活动,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最好的交流平台。学习、思想、情感交互碰撞,结下一生的情谊。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群体,全面的教育,温情的校园,孕育了几代中师生特别的素养,让几代中师生承载了太多的使命,普通教师、专家学者、公务员,不管干什么,他们都书写了自己和时代的传奇。中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活动、师生关系至今仍然是我职业价值追求的源头活水,全面发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应该是今天的学校所不及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和结构有了新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提升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1998年,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停止招生,转型为普通高中。我临危受命负责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转型为浠水实验高级中学的筹备工作,从教师培训到课程设置,从招生宣传到各项规章制度······经过一年的准备,2000年7月,浠水实验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并招生。在这一年的准备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一所学校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建设,要当好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2001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下定决心,放弃了浠水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岗位,来到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担任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时年34岁。2002年8月,学校安排我担任新一届高一班主任,并且把高一年级所有的住校生和7个体育特长生放在我的班上。我把在师范的校园生活带进了这个班,每天早晨六点赶到学校督促学生起床出操,晚上十点半学生休息了才离开校园。课外时间搞点活动,还陪他们到处走走、玩玩。三年下来,“三本”(问题本、改错本、班级日记本)成为这个班学生最珍贵的记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感。2005年高考综合评比,这个“闹心”的住校班排名年级第一。

2004年下半年,我通过竞聘成为学校党委兼职副书记。2005年7月,学校决定让我担任新高一年级主任。面对信任和期待,我借鉴中师校园生活,紧紧团结依靠教师狠抓学生教育和教学管理,在教师中开展“讲一听十”活动,落实集体备课、主题班会课,开展各种激励活动,调节学生生活。我设计了“学生成长导师‘一联三’”活动,要求每个科任教师都要结对帮扶几个学生,从困难帮扶、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到成长指导,将德育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效果突出。随后“学生成长导师制”推广到全区学校,现在已经成为武昌绿色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此期间,武汉中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考质量也不断提高,逐步成为武昌区名校,成为武汉市重点中学由教育规模起伏变化、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变的一个缩影。

2010年9月,我被调入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先后经历两任校长,一直工作到2013年12月底。组织的信任激发了我的工作创造性,两位校长的无私支持和精准指引,对中师素质教育的体悟,成就了我施展教育梦想的舞台。

有效提升名校教育质量的切入点、落脚点在何处?在德育创新和合育文化两方面的探索让我对教育的理解和管理境界得到极大提升。一是德育创新。坚信“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全校上下打造“5+4”守正德育工作体系(即思想内化引领系统、强健体魄训练系统、健康心理维护系统、自主管理训导系统、潜能发展开发系统五个操作实施系统和校本德育研究系统、德育队伍培养系统、德育课程建设系统、家校社共育系统四个支持服务系统),坚持“适应高一、学养高二、拼搏高三”系列德育活动。二是建设合育文化。坚信教育是良心活、同心活、开心活,开展星级学科组建设与评比,探索实施“三导制”(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校本教育模式,推进完善团队文化“四制建设”(校级干部蹲点制、年级主任承包制、学科质量组长负责制、班级质量捆绑评价制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教师的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高考质量一年一大步,学校口碑越来越好。

2014年1月,武昌区委将我调回武汉中学担任校长,激发干部教师的奋斗梦想,克难奋进,缩小了与武汉市“九大名高”的距离。

2016年8月,武昌区委又将我调回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学校”)担任校长。此时,学校初步实现了“王者归来”的目标,重点大学上线率突破96%,我基于中师教育带给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深切感悟,带领新班子达成三大共识:把实验中学建成精品高中,实现优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做到公平教育。

积极构建绿色教育生态体系。学校继续秉承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发展目标的绿色教育理念,积极构建“遵循规律、遵守规范、轻负高效、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生态系统。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协调推进。坚定“1(品德好)+2(身心好)>3(学习好)”的价值取向,坚守“让优秀成为习惯,从母校带走一生的财富”的学生成长信念,努力将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位上来,明确到关切学生的道德成长上来,统一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时代要求上来。

积极构建“三导制”(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育人机制。学校搭建师师、师生、生生互动的立交桥,形成了“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有导师”的良好局面,从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到生涯规划,全员、全程、全方面地呵护学生成长。总结完善“三好两有”(品德好、身心好、学习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育人目标,形成了“适应高一、学养高二、拼搏高三”的实验中学守正德育课程框架系统,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中教育的全过程。

积极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切实坚持“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的理念,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建设“163卓越发展”全课程体系;切实领会新高考背景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人才选拔的新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积极探索课程重构、学科重组、班级重建,注重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体验课程的整合。重点建设守正德育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生涯教育课程、拔尖创新课程,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程美起来”;同时,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氛围,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以规范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优化大课间跑操、开展校园之星、建设“家长学校”家校共育平台为载体,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最优环境氛围。学校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武昌教育进步、武汉教育均衡与质量跨越发展的缩影,既打造拔尖创新,又实现普惠优质。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我从放牛娃到中师生,再成长为名校校长,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放眼未来,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中师教育的丰厚财富,为实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2年第9期。

作者系|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

微信编辑|leaxyi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投稿邮箱:bsdzgjsbjb@126.com

邮件主题:姓名+作者单位+投稿栏目+稿件题目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