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企业复工的安全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08:33 作者:中工网 围观:

复工复产中的感人瞬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工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企业复工的安全故事有哪些1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柳姗姗 彭冰 通讯员 山俊晶

4月15日,东北工业集团防务事业部吹响了复工复产的集结号,先后两批共91名符合条件的员工开始吃住在工厂里,实行闭厂管理,他们当中有夫妻,有母亲,还有准新娘,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得到同事们的交口称赞。

佳期将至毅然驻厂

杨柳是一名刚转正一年的年轻党员,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原定5月20日的婚礼计划,不得不为这人生最重要的时刻重新设计方案。正当她憧憬婚礼现场的时候,接到领导要求驻厂生产的电话,于是毅然决然地换上工作服,钻进工作台,成为第一批驻厂员工。

杨柳是光擦工序的多能工,身兼地瞄、航瞄两条生产线的光学系统光擦任务,以一人之力承担三大系列产品的生产,让单位以最少的人数最大限度地保障生产。在严格的网格化封闭管理下,她吃住在单位,把小家的谋划全部交给了准新郎,用实际行动默默履行在党旗面前许下的誓言。

伉俪情深携手并肩

汉洪波在表面处理工段工作多年,各个工序信手拈来,顶岗作业也是家常便饭,妻子张红丹是一名光学检验员。当收到驻厂复工复产通知时,他们第一时间报名,汉洪波一个人负责工段全流程,每天早早起来开始忙,直到深夜还在线上。

张红丹则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拆保护、清毛边,打扫现场,协助周转,在光学工段需要时,还临时帮助处理一下检验的工作。繁忙的工作,让他们虽然在同一个单位也很难见面,只能在吃饭的时候互相鼓励,提醒对方注意防护、注意安全。

以厂为家共同奋战

李家志和妻子王丹丹是制造部两个不同工段的员工,李家志是光学工段的喷漆班班长,王丹丹是装配工段的电器装调工。李家志是第一批接到返岗通知的,王丹丹一边为丈夫准备好日常用品,一边嘱咐丈夫注意安全,自己则随时待命。

喷漆倒边是光学大棱镜和透镜生产的重要工序,镀膜后的表面必须快速喷漆保护起来,李家志一个人就是一个班组,倒边、贴保护、喷漆、烘干、清表面、转运,他像陀螺一般,硬是把24小时掰成了4个人的工作日。

家中的王丹丹早已收拾备品,安排好老人与孩子,按照工序节拍,定时与厂里沟通产品的进度情况,做好随时进厂准备。两天后,王丹丹作为第二批返岗员工也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和丈夫一起奋战在复工复产第一线。

母子连心共待花开

在制造部还有一位母亲,她的家中有两个孩子,她叫曹永红,在封闭管理期间作为值守人员一直在单位值班,已经驻厂近一个月。

在疫情最肆虐的那一周,她所居住的单元出现了疫情,邻近的楼层都要集中隔离,家中只有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得知消息的她因忙碌的工作仍顾不上家里,只能在电话里叮嘱丈夫做好消毒,足不出户,虽然她告诉丈夫安静等待,但她的心里也十分不安。孩子一遍遍问她:“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曹永红望着窗外对孩子说:“等花开,花开了,妈妈就回家……”

企业复工的安全故事有哪些2

编者按:今年6月起,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按照全国妇联“巾帼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安排,各级妇联大力开展“我奋斗·家国美”故事汇活动,并同步推出系列短视频,讲述国家功勋荣誉中的女性、时代楷模中的女性、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优秀女性的奋斗故事;讲述各行各业普通妇女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故事;讲述广大家庭美好生活的故事;讲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中的女性故事......“我奋斗·家国美”,这是无数牢记使命、不懈奋斗、勇创佳绩的优秀女性的誓言,也是千千万万在平凡工作中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普通妇女的心声。

她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材料研究,探索降低二次电池的制造成本,研发高安全长寿命的钠离子电池材料和器件,促进大规模储能和智能电网应用,为美好生产生活提供便携能源支持。

一起来看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余彦的故事。

(来源:全国妇联宣传部)

企业复工的安全故事有哪些3

从上海封控管理以来

整个城市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然而,有一群“复工赶早人”


他们有的在封控前逆行返岗

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

以厂为家,战疫情、保生产两手抓


有的时刻做好准备,拿到复工通知

一刻也不耽误,迅速重启工作

努力夺回失去的时间

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在上海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每一滴辛勤挥洒的汗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秩序走向正常。


,时长04:57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


NO.1


朱 骏:


陆空海,“芯”工厂保供团团长就位




华虹集团供应链保供团团长朱骏



抢人抢货、定航班、定舱位……朱骏没想到,专注于技术研发和生产计划的他有一天会被叫作“团长”。每一批货,从订购、装卸到配送,从陆运、空运到海运,物流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这些货物,是集成电路生产线的“粮食”,是用于芯片生产的各种物料。从3月17日晚上开始,朱骏就返岗驻扎在工厂,以高负荷连轴转的状态,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考验。为统一华虹集团对外口径,协调内部资源需求,他被战时任命为华虹集团供应链保供团团长,负责4个基地、6条生产线的供应链稳定。


作为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为了保障连续性生产,华虹有一套完备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方案。3月中下旬,朱骏带领团队开始按照方案急速“奔跑”:紧急发货,一批物料迅速从浙江、江苏等地发出;梳理短板,比如外地槽车司机送货后,需要安排检测机构为他们做核酸;调配人力,梳理出能返岗的员工名单,做好长时间封闭生产准备;密切联系政府部门,申请通行证,关注后续政策的变化……好几个夜晚,他几乎没合眼。担任保供团团长以来,他每日与团队一一排摸供应链“堵点”,寻找解决方案。3月28日,上海分区封控。在有效组织下,华虹6000多名员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各个厂区,住宿舍、睡办公室、打地铺,开启驻守工厂的“芯”生活。比起团长的称呼,他更愿意称自己是这“六千分之一”


短期保供难题逐步缓解,中长期供应链安全如何保障?过去由供应商操心的事,供应链链条上的每一环,现在都要靠华虹一一打通。“我们联络东航物流等相关企业,协调运力、预定舱位,还要负责物料落地后的各项工作,保证全程冷链运输、与海关紧密沟通等。”4月底到5月初,4个架次飞抵上海,十几吨光刻胶在各部门通力合作之下,运往华虹厂区。忙完空运忙海运,与船公司沟通、与港口协调,朱骏已经记不清给多少个相关单位打过电话开过会,不断切换,过关斩将,终于一批批载着芯片生产物料的集装箱动起来了……



除了生产物料,厂区的各项防疫和生活物资,团长也要操心。“我们提前抢购了一批物资,尽全力让员工住好吃好。但客观说,员工就餐时的品种还是有点受限。”朱骏笑言,疫情期间,他吃得最多的就是韭菜炒鸡蛋和炒萝卜丝、萝卜炖排骨等花式萝卜餐,“韭菜和萝卜我们囤得最多。”


作为团长,朱骏是团队的定心丸。他却坦陈,自己对家人亏欠太多。疫情期间,他的岳母感染了新冠病毒,所幸很快恢复了。当时,妻子既要居家办公,又要照顾孩子,还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却无法在身边分忧。“最近跟孩子打视频电话,要靠哄她才肯好好叫我一声爸爸。疫情结束后,希望能好好弥补家人。”


NO.2


韩 雷:


从技术负责人变成居委会大妈




韩雷在办公室



“没想到,我从技术负责人,变成了‘居委会大妈’。”当韩雷说这句话时,作为首批回厂的复工者,他已经在厂里住了44天。进厂时穿的羽绒服,已换成了短袖。


韩雷是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一员,进厂22年,从基层工艺员做到了技术部工艺处处长。3月23日,厂里决定闭环生产,当天早上通知他“最短时间内进厂”。


上海汽轮机厂共约2800名员工,首批复工300多人,有一线工人,也有研发人员。工厂成立了复工临时党支部,韩雷成了临时党支部书记,忙起各项琐碎工作。“小区遇到的困难,工厂全遇到了,一日三餐怎么配送,外卖快递怎么传递,洗澡如何分批次,核酸怎么排队,怎么消毒……作为临时总指挥,我就像个居委会大妈,吃住在厂里,整天在‘答疑’和处理紧急事情。”韩雷和同事们制定了《疫情封控期间管理办法》,将千头万绪逐条理顺。


三餐发放工作组


工作组晚间复盘


4月19日起,第一批员工陆续复工,至5月5日在厂人员增至850人。厂区提级管理,各车间成为独立单元,就像小区的各楼栋,不能“串门”。厂区分为绿区(生活区)、蓝区(闭环管理区即车间)、黄区(48小时静默区)、红区(应急隔离点),8支志愿者小组负责大门接待、黄区管理、配餐洗浴、核酸组织等,每天都在解决问题。比如,复工以来每天组织抗原和核酸各一次,第一次核采用了4小时,被检测机构“投诉”。工作组就将大家分为“固定组”和“游园组”,改装了检测小车,将时间缩短至2小时。


核酸检测


挑灯夜战


短暂停摆后,厂区就像一部大机器,慢慢恢复了转动。为尽快恢复产能,制造部门的汽轮机车间、燃机车间驻厂员工每天工作12小时,叶片中心单轴加工中心开启二班二运转,许多员工发挥一专多能,打通工序断点。生产保障部也第一时间到位,保证几百台机床正常运转。当然,面临的困难也不少,比如技术部到岗率只有两成,有时紧急情况要去现场,但进车间要申报非常不方便。为此,韩雷特地派一人驻扎在车间闭环管理,作为技术的“接口人”。


在家庭中的“缺位”,也让韩雷很内疚。妻子是医务工作者,有时要住医院,女儿正上高一,遇到困难打电话给他,他总爱莫能助。“一次打印机卡纸了,我只好远程指导,她倒也自己修好了,我挺欣慰的。”他说。


NO.3


孙 杰:


把北横通道耽搁的工程进度抢回来




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北横通道Ⅷ标项目经理孙杰



暂停32天后,超大盾构“纵横号”再次发出了机器轰鸣声,目前以每天2环4米的速度向前掘进,力争把疫情耽搁的进度抢回来。这样的场景,让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北横通道Ⅷ标项目经理孙杰感到,原来熟悉的工作场景正在一点点回来。


今年3月18日至今,孙杰就一直没有回过家。因为疫情,一些生产物资无法运抵,“纵横号”在3月底采取了停机的措施。不过,每天仍有施工人员在井下24小时值班,对其维保和监测,防止产生沉降。



工程进展要顾,近300人的生活、防疫物资也要去联系。孙杰说,当时每天都忙着各处联系,储备应急物资、食材,还要联系医务人员上工地来帮工人做核酸。


4月20日开始,孙杰又和同事们开始复工复产前的准备,边张罗生产物资,边对工地整个区域重新划分,商量着如何进行线路规划,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施工交叉作业。“当时,所有进入工地的临时车辆,都会在车门、车窗上张贴临时封条,司机不下车。随后,验证司机健康码、通行证等信息,并在过渡区完成全车消杀后,才能卸货。”孙杰说。


在囤够一周生产物资后,5月2日“纵横号”开启复工复产之路。“之前,‘纵横号’已在北横东段掘进了350米。”孙杰说,之后,它还将穿越运营中的地铁18号线和4号线,完成总计2800多米的东段“地下之旅”。



5月4日,一车从嘉兴海盐运来的盾构管片抵达工地,这让孙杰兴奋不已。“这说明生产物资的运输通道已经打通,将为后续的工程提供生产条件。”孙杰说,工地的人员复工率已达83%。为了减少人员流动,每天的施工人员加管理人员精简到76人,分成六个班组。每个班组的生活、工作,甚至吃饭、上厕所都有固定路线,不能交叉


复工后,孙杰这些天更忙了。昨天中午,孙杰抽空给家里人打了个电话。声音听上去极其疲倦的他告诉海岸君,“我的太太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护士长。我们互相调侃,一个是抗疫先锋,一个是复工先锋。”


NO.4


陈飞均:


坚守2个月 转产保供核酸采样管料




上海石化合成树脂部聚乙烯联合装置主任陈飞均



5月6日一早,陈飞均从办公室沙发起床,第一个来到上海石化合成树脂部聚乙烯装置。从3月11日起,他和厂区3000多名员工一起,已经在工作岗位坚守快2个月。


夜班师傅看到他说:“来得这么早呀,昨晚生产一切顺利!”老陈走到装置前,详细查看工艺参数。这一天,他们的装置将转产生产核酸采样管的高熔指聚乙烯产品。“这个料熔指高,我早点来,早做转产准备。”


老陈介绍,上海石化在完成原有合成树脂产品市场保供的前提下,根据疫情防控对核酸检测物资的需求,生产可用于核酸采样管、抗原自测管的高熔指聚乙烯产品。今年至4月底,已经生产了4000余吨


核酸采样管所需超高熔指聚乙烯专用料此前完全依靠进口。由于国内疫情多点暴发,核酸检测需求不断增加,进口原材料紧缺,经下游厂家试验,上海石化高熔指聚乙烯产品LF5600可替代进口超高熔指聚乙烯产品,生产出的核酸采样管满足各项质量要求,大大缓解了核酸检测需要。


这天上午,他在3条生产线上巡检,这一圈走下来一般要2个小时。老陈说,上海石化的生产一刻都不能停,疫情以来,厂里也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原油加工量。3月11日至今,驻守在上海石化的3500多名员工、近1000名改制企业的运保人员和400多名承包商的项目建设人员,在封控期间保持零感染。


疫情期间,老陈最大的感受就是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了,更贴心了。“班组里的年轻人待久了,有些焦躁,我觉得都很正常。我就跟他们多聊聊天,看看大家有什么具体困难。下了班,有时候还会组织他们跳跳绳、踢踢毽子。”


NO.5


张彦:


起早贪黑守护电力设备




5月6日,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二班班长张彦在35千伏剑桥站开展保电巡视工作



参加工作8年多的张彦,是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二班的班长,主要从事变配电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以及承担疫情保电任务。今天是张彦担任班长的第68天,也是驻点值守的第41天。


3月31日,在公司驻岗值守“集结令”发出后,张彦主动请缨,最快速度来到位于闵行区的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值守,召集3名班员组成值守先锋队,为抗疫保供做好“一站到底”的准备,开始不间断值班模式。



张彦赶早制定了辖区内63座变电站的运维方案,对隔离酒店、定点医院、方舱等保障单位涉及的32座变电站制定保电特巡计划,带领值守班员开展地毯式排查,通过带电检测手段全面掌握设备健康运行情况。除变电站日常巡查外,张彦还需随时处理一些紧急任务。一日,一座位于浦江镇的变电站发出“交流过电压”故障报警信号。张彦带领值守小队消除完异常已是清晨。



张彦的妻子照顾着6岁儿子和60岁母亲在封控期间的饮食起居。“家人一开始舍不得。但他们知道我是班长,必须冲锋在前,带着干,领着干,也就理解了。”得知儿子在班级视频活动里将自己抗疫值守保供电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张彦倍感自豪。


张彦每天关注班里居家人员所住小区的封控情况,并动态更新信息表。作为第一批“赶早人”,张彦带领着最小化运行的班组形成相对模式化的运转机制,为后续值守人员补充、轮换和将来的大规模复工复产,乃至社会面复工复产打下了基础。


NO.6


张红燕:


凌晨三点开工,让鲜肉月饼重新飘香




光明邨点心师张红燕清晨赶制鲜肉月饼



随着全市防疫形势的好转,光明邨在5月1日推出两款点心套餐的社区团购,迈出复工复市的新步伐。留守已久的点心师张红燕做回老本行,洗菜、打包的双手再次捏起了面团,鲜肉月饼的香味也在店堂里重新飘起。


凌晨两点半,张红燕的手机闹钟响了。她从行军床上起身,快速洗漱,三点不到就走进了后厨,第一件事是打面。“椒盐饼、黑洋酥饼的面团是冷水发面,先把它们打出来醒发,再去打温水发面的月饼皮。”另一边的同事则拌起各种馅料,等到原材料准备完毕后,大家围在案板前,把鲜肉月饼、椒盐饼、豆沙青团、蛋黄肉松酥饼等点心一个个包出来。


在光明邨做了14年的点心师傅,张红燕的手上功夫很是纯熟。“原本店里有近20位点心师傅,但现在驻守在岗位上的只有7人。要保证所有点心当日现做,送到市民手中还是温热的,就必须又快又好。”


清晨5时许,一笼笼青团被送入蒸箱,一盘盘椒盐饼在烤箱中膨胀,鲜肉月饼则50个一组进入铁盘锅开始煎制。店堂里,肉香、油香、甜香、芝麻香混合在一起,是上海人熟悉的味道。


8点出头,大部分点心都出炉了,张红燕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打包。鲜肉月饼放进纸盒,豆沙馒头和粽子用袋子扎紧,再一一装进纸袋,等待负责配送的同事取走。


10时许,当日套餐全部送走,张红燕敲了敲酸痛的肩背,准备去补一觉,下午还要做第二天的准备工作。“说不累是骗人的,每一个点心都是手工捏制,费时费工。对于我们四五十岁的老师傅来说,现在更是‘倒时差’工作。但大家‘痛并快乐着’,因为时隔一个月,老顾客又吃上了光明邨点心。”


NO.7


韦贤忠:


为了上海人的“水果快乐”奔走




西郊国际果品部经理助理韦贤忠重回岗位,专心供应好“果盘子”



自4月27日零时起,闭市一个月的西郊国际果品业态,获准分区域、分批次复市经营,市民们的“水果快乐”又回来了。而对于西郊国际果品部经理助理韦贤忠来说,这意味着他从蔬菜区、配送区的“机动人”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专心供应好上海人的“果盘子”。


水果是保供第二梯队,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复工复市,早点回到忙碌的经营场景。”韦贤忠说,现在场内有56名水果客商、17位工作人员,每天有200多吨水果在这里交易,包括市郊的西甜瓜、海南的妃子笑、大连的美早樱桃、云南的蓝莓等时鲜货,还有进口的新西兰猕猴桃、菲律宾凤梨、美国甜橙等,约有60多个品种,琳琅满目。



为了这一番复市,包括他在内的“西郊水果人”提前做了不少准备,以确保人、货、场的防疫安全。韦贤忠说,56名客商全部来自防范区,已居家隔离满14天,且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在进入市场前,他们要先做一次抗原检测,在静默区域待足48小时,期间完成2次核酸、2次抗原。一切正常后,才能进入经营区,并开始闭环管理。


进入市场的进口水果则必须持有“三证一单”,即检验检疫证、消杀证、核酸检测报告和报关单,现场再次消杀后经过静默期才能销售。同时,市场采用无接触经营模式,供应商线上接单,线下分拣配送,采购商到场不下车提货。这一套流程都在韦贤忠和同事们的服务和监督下严格完成。



韦贤忠从早到晚奔走在市场里,大到协助办理临时通行证,让客商的货品畅通无阻运抵上海,小到时时巡视,提醒客商正确佩戴口罩,绷紧防疫这根筋。


从3月10日算起,韦贤忠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回家了。他说,太太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很辛苦,很对不起她。“5月3日是我小女儿的生日,我太太拼尽全力团购了一个蛋糕,但我只能隔着手机屏幕,给她唱一首生日快乐歌。等到一切正常,我想回去抱抱他们三个人。”


NO.8


王喜庆:


加油员、配送员、联络员一肩挑




中石油上中加油站站经理王喜庆



早上7时,王喜庆从地铺爬起来,活动了下身体,迅速洗漱,穿上工作服、戴上防护面罩、口罩、手套,投入工作状态。他本是一个睡眠很好的人,但连续四五十天的地铺生活,让他变得睡眠很浅,夜里要醒好几次。


王喜庆是中石油上中加油站经理,在加油站已经干了16年,却从未在站里待过这么长时间。从3月8日开始,他驻守加油站,保证服务保供不打烊。这两天,加油站有2个小伙伴回家休息了,又有2个小伙复工了,而他还要继续坚守。


王喜庆做出驻站决定时,疫情形势并不明朗,公司也还没通知。连续有几名员工接到居家隔离的通知,他便当机立断,赶紧返回家中收拾换洗衣物,赶回站里。“当时我就一个想法,若防疫形势继续发展,自己绝不能被封控在家中,最关键的时刻,必须在站里,和员工在一起,保证加油站正常运营。”他迅速准备了一批防疫物资,采购了行军床、睡袋、春秋被以及一批生活物资,小小的床翻身困难,大家就干脆打地铺睡在地上。在他的带领下,加油站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站里还开辟了医疗救护、消防、公安等民生车辆的绿色加油通道,为防疫、值勤、环卫等人员设置“爱心驿站”,解决他们用餐、休息难问题。


王喜庆还是闵行、徐汇11个加油站的党支部书记。上海分区管控后,这11个站的员工到岗率锐减,也面临着物资紧缺的情况。他申请到一张宝贵的物资运输通行证,开始当起了11个站的联络员、配送员。这些站点一圈跑下来,往往也要大半天。他还经常跟这些站点的员工视频沟通,协调解决各站经营困难,帮助员工排解心理压力、鼓劲加油。


站内员工越来越少,最困难时只有3名员工在岗。王喜庆出了夜班又顶白班,一个人就是一个班组,有段时间只能睡几个小时。他不仅要保障站内运营,还帮助附近的小区居民送民生物资。“我们有一些线上渠道可以采购到物资,最多时送过20多个小区,看到附近居民拿到我们送去的菜,就很有成就感。”


王喜庆也不知道驻守加油站的时间还需要多久。有时,他会很怀念,疫情前自己从加油站一路坐地铁,1号线换5号线,在地铁车厢里摇摇晃晃1个多小时到家,推开家门听孩子叫一声:“爸爸,回来啦。”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叶 薇 张钰芸 金旻矣

裘颖琼 罗水元

图 片 | 采访对象供图

视 频 | 孔明哲

编 辑 | 小 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