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退休老人的精彩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08:20 作者:光明网 围观:

“老阿姨”龚全珍,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退休老人的精彩故事有哪些1

“老阿姨”龚全珍

王 如

“向老阿姨致敬!”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深情致意。

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雪花飞舞,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调研考察。在井冈山慎德书屋里,总书记看望了93岁的龚全珍,和大家围坐在两盆炭火旁亲切交谈。

“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叫我‘老阿姨’,很亲切,就像是自己家里人一样,我非常感动。”龚全珍老人的回忆充满温馨。

而今,近百岁的龚全珍老人,如高洁的莲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以她独特的品格熏陶着无数后人。

寻找光明

“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来一趟,应当有所作为,有所奉献。”

——摘自1989年7月11日龚全珍日记

2018年4月3日,江西省莲花县玉壶山山脚下,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墓前,他95岁的妻子龚全珍,眼含泪水把一束鲜花放在墓碑前。

清风徐来,花香如缕。

龚全珍在女儿的搀扶下,用颤抖的右手,一棵一棵拔去将军坟头的野草。这一幕,让人由衷感慨:虽已迟暮,苍老的身躯无法遮蔽风雨,但那颗坚守的心永恒不变。

2018年9月,我采访龚全珍老人时,老人仍然精神矍铄,平和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温润而又动人。

当我探访她的童年时,龚全珍有些动容了,她一遍又一遍地讲着三哥的故事——因为三哥,她才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初,烟台市大马路平安里的一个巷子里,三哥参加了八路军。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龚全珍,含着眼泪与三哥告别:“三哥,带我一起去吧,我也要上前线。”

三哥摇头说:“全珍,在家好好读书,三哥秋收时来接你。”

三哥走了,但他满怀的豪情,为年幼的龚全珍,点燃了爱国的激情。

在焦急的期盼中,一晃几年过去了。当龚全珍听说山东许多知识青年奔赴安徽,去寻找人生之路的消息时,毅然给母亲留下一封信,跟着两位老师结伴而行,进入安徽国立二十二中学读高中,后流亡河南省淅川县国立一中。

在流亡中,好学的龚全珍始终没有放下书本,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西北大学教育系。在西北大学,龚全珍遇到了无数个同样怀着革命热情的大学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奔走,一起演讲,一起呼号,不知唤醒了多少梦中人。

一个西北大学的高材生,如何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呢?当我追问这个问题时,龚全珍笑了。回忆起当年的抉择,龚全珍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2013年11月6日下午,由中组部、中宣部、全国妇联和中共江西省委共同主办的龚全珍同志首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报告会当日摆放的龚全珍同志先进事迹图片墙。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供图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7月,龚全珍毕业了。这一天,西北大学校园内红旗招展,每个学生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新中国就要成立了,百废待兴的国家需要有志之士去建设。因此,西北大学向全体毕业生发出了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此刻,龚全珍站在宣传板前,她仍是一身学生装束,满脸的严肃和庄重。在她的身边,站着当年女中的同学李葆华。

“全珍,你有什么打算?”

“葆华,你知道的,我一直有一个梦想。”

“弃笔从戎?”

龚全珍深深地点点头,她太向往投身军旅、策马天涯的豪迈了。她说:“我要响应号召去参军,去支援边疆建设。”

她手指之处,是新疆军区的展板。

国家的建设,边疆的稳定,更需要军人的奉献和牺牲。龚全珍透过那一幅幅展板,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召唤,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责任。

第二天,龚全珍报名参军了。正是在这一年,她站在了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以坚定的信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经过半年的进疆培训,1950年3月的一天,一身戎装的龚全珍,站在100多人的队伍前,向新疆进发。

“人生,各自选择自己的路。我选了物质生活简陋,而精神生活充实的路,我相信今后生活会愉快些、幸福些。”

似亭亭挺立的青莲,龚全珍以毅然决然的姿态,选择了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之路。

并蒂莲花

“确实,和他生活在一起很幸福,虽然他是个很严肃的人,他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我应当以他为榜样。”

——摘自1976年1月7日龚全珍日记

讲到婚姻生活,龚全珍目光变得深沉了。她说,甘祖昌逝世30多年了,可遇到大事小情,她都会站在将军遗像前问:祖昌啊,我这样做对吗?

这一句普通的问话,跨越了时光的沟壑,整整陪伴龚全珍30多年。这对革命伴侣之间,拥有多么美好的情感啊。

1952年的一天,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里,一身军装的龚全珍,正在给学生上课。课上到一半,校长李平匆匆赶来,打断龚全珍的课说:“龚老师,先停一下,军区后勤部甘部长来调研,让你赶紧去汇报工作。”

甘祖昌,那可是大名鼎鼎啊!他早年参加农会,从农田走上井冈山,是参加过红6军团二万五千里长征、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二万七千里长征、第一野战军进军新疆长征的老革命。他的“铁脚板”和“铁算盘”,闻名全军。作为我军后勤方面的干将,毛主席多次接见他。

甘部长为什么要听她的汇报?龚全珍怯怯地跟着李平校长走出了教室。

甘祖昌参加革命后,多年音讯皆无,原配妻子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便改嫁了他人。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仍然是个单身汉,这引起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的重视,他一有机会就给甘祖昌物色对象。后来,听说八一子弟学校有几个大学毕业参军的教师没成家,他便找到李平,委托她帮助甘祖昌介绍一个对象。

李平校长反复斟酌,觉得龚全珍最适合了,所以精心策划了这次见面。

甘祖昌把一杯水端了过去,瞅了瞅低着头的龚全珍说:“小龚,在这儿工作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

龚全珍腼腆地红了脸,但说起工作就忘了一切。她从学生的学习,讲到他们的生活,还有烈士遗孤的生存状态……说起这些,龚全珍头头是道,话语里透出对英雄的敬意和对革命后代深深的爱!

与甘部长第一次约会,给龚全珍的印象是,这个经历非凡的首长,竟然是那样的谦和周到、彬彬有礼。

送走了甘部长,李平校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龚全珍愣了一下说:“不,不不!人家是大首长,是大英雄。我呢,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而已。这门不当、户不对的,不行,真的不行!”

看龚全珍有思想顾虑,李平校长就做她的工作:“龚老师,甘部长是个思想意识很纯洁的同志,是个值得托付的男人。”

交谈中,龚全珍对甘祖昌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疆和平解放后,在一次外出检查工作时,敌特分子截断了木桥,甘祖昌乘坐的吉普车从桥上栽下,甘祖昌头部重伤,落下病根。同时,他还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和气管炎。

李校长这一番话,让龚全珍感到震惊。没想到,那像铁塔一样的硬汉,竟然满身伤痛,而这伤痛,恰恰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留下的。

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悄然升起,龚全珍红着脸说:“如果是这样,我愿意照顾他一辈子。”

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没有过多的甜言蜜语,只有相守终身的信念。在王震代司令员的推动下,两个人很快情定终身,相携走进了婚姻殿堂。

结婚那天,小会议室里摆了两桌简单的饭菜。同事们来了,朋友们来了,他们带着由衷的革命情谊和祝福来了。

可是,甘祖昌和龚全珍呢,竟然没有一件新衣服,只是穿上了干净整洁的旧军衣。

为此,甘祖昌感慨地说:“没想到,在我人到中年后,还能遇到情投意合的革命伴侣,我将用一生来呵护这段缘分。”

此时,她眼含幸福的泪水,也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誓言:“我和他志同道合。既然选择了他,我必用一生相知相守,甘苦与共。”

并蒂莲花,芬芳独具;一句誓言,承诺一生。

回归故里

“今后我要协助祖昌,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做我力所能及的事,决不懒懒散散地过日子。”

——摘自1975年1月19日龚全珍日记

我用期待的眼神,静听她娓娓道来。

龚全珍清晰地记得,他们由新疆返回莲花老家的经过。

那一天,在家里看文件的甘祖昌晕倒了。经医生诊断,甘祖昌脑部有大块的积血,并有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且这种症状将伴随他一生。

连续几次的晕倒,让甘祖昌认定了自己已无法在领导岗位工作。他决定向组织请求辞掉一切官职,返回江西老家务农。

甘祖昌全盘托出自己的想法,龚全珍心头一惊。

回归,意味着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更何况到艰苦的农村去。对此,同事、同学、朋友纷纷劝说。可是,甘祖昌去意已决,龚全珍也决意相随。

1957年8月,几次递交辞呈以后,组织批准了甘祖昌的请求。于是,他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完成从将军到农民的转变。

淳朴、美丽、贫穷的莲花县,以她特有的姿态,迎接着这对夫妻。从将军到农民,对甘祖昌来说,是身份的转变,是心灵的回归,是品质的展示;而对于龚全珍来说,这无疑是勇敢的舍弃,是无私的奉献,更是一种思想的升华。

是啊,甘祖昌离家时,还是个英俊少年;而今归来,两鬓已经生了华发。此时,甘将军手捧热土,眼含泪水。龚全珍看了甘祖昌一眼,深情地说道:“好好干吧,有我在你的身边呢。”一句贴心贴肺的话语,把甘祖昌感动得热泪盈眶。

家乡实在太贫穷了!甘祖昌放眼山梁,心头一股豪情涌过,他想到了南泥湾,他要把南泥湾精神以及南泥湾的经验,植入生他养他的土地,带着乡亲们大干一番,让乡亲们真正过上好日子。

刚回到沿背村,龚全珍和甘祖昌的两个弟弟,3家人挤在一栋旧房子里。县民政部门几次提出要为甘祖昌在县城盖“将军府”,都被婉言谢绝了。渐渐的家里人口多了,老房子挤不下了,才自掏腰包盖了一栋普通民房。

龚全珍从小生活在城市,没有干过农活。龚全珍思来想去,就对甘祖昌说:“我劳动效率低,不能剥削人家,在新疆我是老师,到了莲花县,我还可以去教书。”

对龚全珍的想法,甘祖昌表示全力支持。

于是,龚全珍背上行囊,徒步走了20来公里,来到莲花县教育局,向局长介绍自己的情况,希望继续任教。

龚全珍被分配到九都中学任教。

九都中学是新办的学校,硬件软件都很差,连个校长都没有,只有3个任课老师。但是,龚全珍没有一丝迟疑,第二天就去了学校。后来,因工作需要,又调去南陂小学当校长。龚全珍在南陂小学一教就是13年。再后来,她又被调到甘家小学。

“龚全心啊龚全心,你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么?”在日记中,龚全珍曾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一个字,时刻对照自己。她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尽管学校离家很近,她也严守纪律,不到周六不回家。孩子们说:“爸爸是农业社的爸爸,妈妈是学生的妈妈。”

图为龚全珍和“幸福学习小组”的孩子们在一起。 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供图

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

这是甘祖昌一生中的第三次艰苦创业,第一次是在陕北的南泥湾,第二次是在新疆的屯垦戍边。

“甘祖昌的一生是无名英雄。在军旅生涯中,他没有显赫的战功,他搞后勤工作。回来和农民一起劳动当农民,又是很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一生甘愿当无名英雄,把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的思想是值得学习的。”龚全珍在日记中对老伴作出这样的评价,如同一面镜子,展现出共产党人高洁的内心世界。

他们用大爱润泽了一方,他们的事迹进入课本,莲花县因他们而香溢全国。

秉承遗志

“为什么要入党?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共产主义实现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但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从我做起,从点滴对人民有益的事做起。”

——摘自2005年8月3日龚全珍日记

龚全珍秉承信仰,坚定地和甘祖昌一起,为家乡人民奋斗着。

不长庄稼的山坡,如今大丰收了,人民吃饱了肚子,甘祖昌却病倒了。龚全珍日夜守护在床头——推拿、净面、喂食,微笑着面对将军。

甘祖昌知道来日无多,便十分感慨地说:“一句诺言,换来你一生的陪伴,我知足了。”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因病在莲花县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遗嘱是:“等领了工资,要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用于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

甘祖昌将军走后,龚全珍住进县民政局幸福院,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祖昌,我真的到幸福院来了。这条路是你指的。我也认为是最合适的地方。”“我将为你的战友和他们的家属服务,当光荣的义务服务员。”在幸福院的几年里,她把自己当成了工作人员,拿出工资给大伙买营养品,自己动手擦地板、补衣服……

儿女们感到不安。龚全珍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60多岁就待在家里享清福,这心里怎么会踏实呢?你们的爸爸像我这个年纪,还在劲头十足地干着呢!”

她心底还埋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甘将军的一生。她的日记从青年时期从未间断,记录着她思想的历程。

幸福院旁边有一所小学,一些小学生放学了,就跑到幸福院里来玩。龚全珍索性把学生编成一个“幸福学习小组”。“幸福学习小组”里的小朋友,都亲切地喊她“奶奶”。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好老师。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没有这么高超的水平去塑造学生。但我爱他们,我对他们有一些影响,对他们的关怀超过对自己的孩子,学生们也喜欢我,尊重我,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光荣、最高的奖赏。”

1992年,一个叫彭艳峰的女孩,胆怯地走进“幸福学习小组”,她的人生也由此而改变。彭艳峰的母亲身患残疾,没有工作,家境窘迫。龚全珍知道后,主动伸出援手,帮彭艳峰母亲筹措本钱,让她做起了小生意,还主动承担了彭艳峰的学费。

高考报志愿时,彭艳峰询问母亲的意见。母亲说,你要像“奶奶”一样,去当老师,教育好下一代。于是,彭艳峰填报了赣南师范学院。如今,她已是萍乡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了,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萍乡市优秀教师”。

下岗工人周春燕的丈夫得癌症去世,留下了治病花费的20多万元债务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龚全珍知道后,主动上门送上5000块钱,让她在感动之余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孤寡老人赵婆婆年事已高,生活困难,龚全珍就定期为她送米面油盐和猪肉,还自掏腰包带她去看病。

2004年国庆节前夕,龚全珍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她请老同学老朋友帮忙,发动全家老少动手,搜集到近百幅有教育意义的漫画作品,制作了“鲜艳的红领巾”等主题漫画,编制成九大板块,把生动鲜活的漫画展办到全县的中小学,每到一所学校,她都亲自给孩子们讲解。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我活着的唯一宗旨。”龚全珍说,这是甘将军留给她的最大财富。她秉承将军遗志,把为人民服务的事做得越来越精彩。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龚全珍3次到老干部局捐款,一共捐了5000元。在她的影响下,离退休老干部纷纷捐款,有些老同志还回家抱来干净的棉被、衣物捐赠灾区。

数十年来,龚全珍捐赠、资助困难家庭达10余万元,受助家庭30多户,受助人数达100多人,而她本人的月收入,不过是3000元的离休工资。

龚全珍在日记中写道:“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就应当全力以赴并且永远不后悔地向前走。”

龚全珍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好似一朵高洁的莲花,信仰坚定、永葆本色,静静地、优雅地、慈祥地绽放在党员、干部和群众身边,感染着每一个人。

香远益清

“当个中国人多么光荣!当个中国共产党员多么光荣!我要为她奉献出一切!可是我做的多么渺小,多么不足!今后要努力!努力!”

——摘自2009年10月1日龚全珍日记

龚全珍回忆起2013年9月26日的那次会见。那一天,面对300多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我刚才看到这位老前辈,她就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的感动。

图为龚全珍胸佩全国道德模范奖章、手持荣誉证书。 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供图

总书记说,我当小学生时就有这篇课文,内容就是将军当农民,我们深受影响。至今半个世纪过去,看到龚老现在仍然弘扬着这种精神,今天看到她又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会后,胸佩全国道德模范奖章的龚全珍激动地说:“总书记的讲话使我很受鼓舞,总书记对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老一代人非常尊重,对我们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我们要坚持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是一个老人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她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

“‘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祖昌一生就是遵循这8个字做的。这8个字是精神财富、无价宝。”以莲之高洁立足于世,以莲之品性影响后人。在父母的影响下,甘家几代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均未“沾”上将军的光,靠自己的辛勤付出,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党员,是荣誉,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在世一天,就要为‘党员’二字增光。”

2013年,龚全珍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一曲《老阿姨》唱响中华大地,那是人民发自内心的敬仰。

你的皱纹已和山川连在一起,

本色成为你感动中国的传奇。

老阿姨,老阿姨,亲爱的老阿姨,

老阿姨,老阿姨,向你致敬老阿姨。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求是》2022/19

退休老人的精彩故事有哪些2

原标题:浙大老师退休后拾荒,只在后半夜出门……

教师节前

90岁的浙大退休教师王坤森

又完成了一笔资助捐款

这笔钱

汇给了一名嘉兴的学生

学生是孤儿

从小在福利院长大

老人说:

“这是给自己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2022年9月8日,退休教师王坤森向嘉兴一名困难学生捐资助学。

十年来

在王老的资助下

已有7个孩子圆梦大学

这些钱

却是他夜夜拾荒所得

王坤森曾是一名部队军官

转业后在浙江医科大学(现浙大医学院)

从事国防教育工作

直至退休

自2012年起

老人开始拾荒挣钱助学

2022年9月8日,王坤森推着三轮车走在巷道上。

深夜,当城市进入梦乡

老人戴上手套

推着三轮车出门了

王坤森说

白天拾废品的人多

有人比他更需要

所以他只在夜深人静时出门

2021年7月,王坤森深夜出来捡废品,换来的钱用于捐资助学。

“我年纪大了,

做不了其他工作,

但捡垃圾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帮助别人,

就要拿出自己的行动和诚意来!”

王坤森说

王老认为

如果用国家给的退休金去资助学生

确实更简单轻松

但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捐资助学

更有意义

2021年7月,王坤森深夜出来捡废品,换来的钱用于捐资助学。

这几年

王坤森身体大不如从前

他的背驼了,还经常腰酸背痛

但他没喊过累

“实在是敬佩老人家,

几乎每一天的下半夜都能见到他。”

经营餐饮店的樊锋军说

2021年7月,王坤森深夜出来捡废品,换来的钱用于捐资助学。

慢慢地

王老拾荒助学的故事传开了

他的身后

有了一支更大的爱心队伍

半夜出门的时候

不少邻居和商户

已经将包装盒、易拉罐

整整齐齐地

放在老人门口

浙江大学

也成立了以老人命名的基金会

助力他的爱心事业

“只要还能走得动,

我就要继续干下去。”

王坤森说

心怀大爱、平凡至伟

王老,向您致敬

祝您教师节快乐!

来源:新华社微信 综合天目新闻(记者倪雁强)

记者:朱涵、张璇、卿珊

监制:关开亮

编辑:李永锡、马骁驹、刘雅萱

实习:侯潇扬

来源: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退休老人的精彩故事有哪些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PS5、Swichi、Xbox……这些很多年轻人都未必耳熟能详的电玩产品,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就显得更加陌生了。可就是这些新潮且小众的产品,竟然在一位 78 岁的老奶奶口中如数家珍。这位老奶奶姓王,是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上一家名为“梦幻电玩”的电玩店店主,经营电玩店已整整 27 年。新潮电玩与古稀老人,这对看起来有些不协调的组合,却超越了时间,在一条老街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城市童话。

78岁的王奶奶经营电玩店已整整27年。

源于儿子的兴趣,50多岁开启电玩之路

老家在宿州泗县的王奶奶,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当过工人,也做过代课老师。1995年,因为儿子的爱好,王奶奶决定开一家电玩店,合肥市安庆路上“梦幻电玩”的电玩店随之出现。

经营电玩店,对王奶奶来说是一种消遣。

“我是从儿子手上接过这家店的。”78 岁的王奶奶回忆起最初开店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我儿子小时候喜欢玩小霸王游戏机。”王奶奶笑着告诉记者,起初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喜欢国内新兴的电玩,她便一手开起了这家店。后来儿子转行,便把这家店交给了她。万事开头难。对于当时已经50多岁的王奶奶来说,要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其中困难可想而知。再加上当时国内电玩市场缺乏监管,产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想要立足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为了不让这家承载着儿子梦想的店草草收场,王奶奶选择了坚持。她开始像年轻人那样在网上冲浪,紧跟时尚潮流,了解电玩市场行情,甚至为了记住那些拗口的英文产品名称,拾起了丢下许久的英语。

久而久之,王奶奶对于电玩产品越发熟悉,对于电玩游戏市场也越来越了解。在顾客眼中,王奶奶不仅懂电玩,还可以帮忙调试设备、下载游戏,是他们亲切的“朋克奶奶”,让许多新顾客直呼“宝藏”。

每次进货都仿佛经历一趟“西天取经”

开店之初,王奶奶面临了一系列困难,进货难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还没有快递,我们进货要走飞机,从广州、上海空运过来,然后去机场拿,再带着大包小包坐三轮车回来。”王奶奶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交通和通信行业都不发达,从联系进货商,到和运输部门协调,再到用简陋的交通工具运回店里,每进一批新货,王奶奶和她的儿子都仿佛经历了一趟“西天取经”。

进货之后,如何打开市场对于那时候的电玩店来说也绝非易事。

“那时电玩刚刚进入国内市场,社会上还有一定的抵触。绝大部分家长觉得玩物丧志,不让孩子接触这类产品,过了很长时间,家长们的观念改变了,情况才稍好一些。”王奶奶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玩产品面对着社会接受度低、受众面狭窄、价格相对高昂等诸多问题。

为了打开销路,王奶奶做出了不少努力,广告宣传、降价促销……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到了 21 世纪初,王奶奶的电玩店得到了附近玩家们的普遍认可。电玩本身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电玩店的生意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其实,电玩店当初能够坚持下来,真的要感谢那一批老玩家的支持。”王奶奶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说,对于一家商店而言,顾客的认可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开店的目的,更能给她将店开下去的动力。

电玩店的陈列柜。

不断累积新知识成为电玩界的“百事通”

从红白游戏机到 PS、Switch、Xbox,游戏产品的更新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游戏卡碟更是不计其数。许多年轻人尚且对电玩不甚了解,但王奶奶熟知店里各种产品,掌握游戏机的基本操作,许多专业术语张口即出。

当谈及是怎么掌握这么多信息的,王奶奶表示,“这也不是一瞬间就接受的,而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每发售一台新款游戏机,都能在网络上查到相关信息,我们也会跟着去了解。”信息的不断累积让“半道出家”的王奶奶成为了电玩界的“百事通”,店里每一台游戏机、每一张游戏卡、光碟她都能向店里的顾客娓娓道来。王奶奶的店里有一面陈列柜,里面密集摆放了许多全新的游戏卡、光碟。这些卡碟跨越了几个年代,有现在还在热销的,也有之前没卖出去的,存放到现在,都是老太太经验累积的见证。经过27年的实践,现在流行什么,什么好卖,王奶奶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侃侃而谈,

“也就是根据时代嘛!”她说,“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就进!”也正是王奶奶与时俱进、不断累积新知识,才让“梦幻电玩”持续经营了27年,收获了一批又一批老顾客。

坚守安庆路上最后一家电玩专营店

安庆路曾经是合肥老城区的一块繁华地带,也是一块电玩专营店的集中区域。但由于新城区的建设、新街道的繁荣,这里的人流量逐渐减少。2010 年以后,随着手机游戏和电脑游戏的不断发展,电玩游戏的市场不断缩小,电玩专营店的生意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原来这条街上最多时有七八家电玩专营店,现在只剩下我这一家了。”王奶奶回忆道,剩下的电玩店,或多或少都兼营其他数码产品,甚至电玩都不再是主业了。当时王奶奶的店里还有店员,店员也多次劝她,只做电玩收益太低了,让她扩大电玩店的经营范围,王奶奶都没有同意。

“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我的初心是做电玩,那我就专心致志做电玩。”王奶奶说道,人的精力有限,事情做多了就难免会分心,质量就会下滑,能做好一件事就已难能可贵,而电玩就是她愿意专心经营一生的事业。

“坚守安庆路上最后一家电玩专营店”成了王奶奶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之一。城市需要记忆,而记忆需要载体。王奶奶的电玩店正是属于这一带电玩玩家们的记忆载体,“其实像我这家店开到现在,不仅仅是为我自己开,更多的是为了这一带的老玩家们。”王奶奶笑着说。居住在这一带的电玩玩家们,大多是王奶奶家的老顾客,王奶奶家的电玩店陪伴他们度过了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游戏生涯,也早已成为他们对于电玩的情感寄托。或许他们中有很多人因为忙于生计而放弃了游戏,但当他们路过王奶奶家的电玩店时,都会为之驻足,想起这家电玩店曾经和他们一同度过的快乐游戏时光。

和年轻人打交道,心态也变“年轻”

每月有着固定的退休金,电玩店盈利与否对王奶奶来说已不再重要,“只要还能维持,就能开一天是一天。”王奶奶这样说,一方面自己退休赋闲在家,经营一家小店是一种消遣,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这附近的老玩家们提供一些便利。

“如果我家店有一天关门了,这附近的玩家就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买新游戏了,很不方便。”相较于同年龄段老人常选择的打牌和跳舞,王奶奶不太喜欢这些娱乐方式,她更乐于安安静静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大隐隐于市,开电玩店正是属于王奶奶独有的消遣方式。

电玩店的顾客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王奶奶经常和他们打交道,心态也变得年轻起来,“和年轻人交流多了,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心态决定状态。”王奶奶说,自己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心态也很积极向上,这些都得益于和年轻人的频繁交流。

顾客少的时候,王奶奶就坐在电脑前上网,看看新闻,了解天下大事。担心看电脑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王奶奶就在报纸上练起了毛笔字,一手字写得端庄清丽。动则谈笑风生,与一二小友攀谈;静则挥毫泼墨,看天下风云变幻。王奶奶这般悠闲的晚年生活方式,令人羡慕。

周镕健 王诗棋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来源:安徽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