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儿童歌曲中国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3 10:04 作者:文汇网 围观:

七种语言演绎中国古诗词魅力无远弗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汇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儿童歌曲中国的故事有哪些1

“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无远弗届!早在100多年前,已经有不少西方音乐人从唐诗宋词中汲取创作灵感,为其谱写美妙的旋律,文明的交流互鉴尽在这些音符中。”蜚声国际乐坛的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说。今晚,他将搭档演员王耀庆以及钢琴家张奕明,以汉语、英语、德语、法语、瑞典语、捷克语、俄语七种语言,演绎近20首中外作曲家根据不同翻译版本的中国诗歌所作的歌曲,于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玉亦万重——歌中的唐诗之路”艺术歌曲音乐会,展现中华文化深厚影响力。

谈到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唐诗宋词,人们往往会想起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勒的杰作《大地之歌》,这部作品的文本选自德国诗人汉斯·贝特格根据法文本《玉书》翻译的中国唐诗集——《中国之笛》。诗集中的唐诗意境特别适合马勒的心境,使他感悟到天地的博大与人生的渺小。事实上,外国音乐家用美好旋律谱写的中国故事,不只有马勒的《大地之歌》。据不完全统计,根据不同翻译版本的中国诗歌所作的歌曲,仅在古典音乐范畴之内就超过百首。

“玉亦万重——歌中的唐诗之路”音乐会便选取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中外音乐家多元的作曲视角展示了唐诗作为唱词的丰富可能,也充分反映了音乐无国界。譬如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谱曲的汉斯·加尔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知名作曲家,他在20世纪维也纳乐坛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约翰·阿尔登·卡彭特是美国作曲家,其笔下的刘禹锡《和乐天春词》带有美国人天生的乐观与幽默;阿瑟·布利斯爵士是一位恪守英国音乐传统的先锋派英国作曲家,他谱写的李白《子夜吴歌·春歌》别有韵味……演出最后部分则将呈现中国作曲家叶小纲为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而创作的旋律,体现东西方不同的音乐风格。值得一提的是,为韩愈《山石》谱曲的美国当代作曲家尼科洛·安森(中文名刘家承),是一个能说一口地道中国话,还会写古诗的中国女婿。“当我邀请刘家承为这场音乐会写歌时,他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兴致勃勃地完成了,这首作品也将在上海的舞台完成世界首演。”沈洋说。

以音符为媒介,外国音乐家表达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激荡出跨越古今中外的意境。在这场音乐会中为艺术歌曲担任钢琴演奏的张奕明透露,曲目中有一首齐尔品的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之三“云想衣裳花想容”,在钢琴演奏和歌者唱腔上融入了很多京剧的元素。“可能贝多芬、巴赫也不会想到,在齐尔品的手下钢琴可以描绘中国京剧里的小锣,同时钢琴的声音又和真正的小锣介于像和不像之间,十分微妙,这实际上拓宽了钢琴这件乐器的外延。”有趣的是,在这首作品中,沈洋演唱的旋律和张奕明弹奏的钢琴,形成一种宛如时空交错的奇异对峙感,就好像运用了影视剧中的蒙太奇手法。

演员王耀庆将作为这场音乐会的讲述者,分享歌曲背后的故事,并且用唐代发音吟诵一首诗歌。“希望观众们在这场音乐会全部结束时再鼓掌,而在上演的过程中可以安静地聆听,去感受跨越了悠悠岁月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后,这些诗歌能在我们内心引起怎样的波澜和余韵。”

“玉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永恒的精致与美丽,人们把优秀的作品称为珠玉,玉亦万重则意味着美好的音乐能通过变奏展现出文化的多样性。”谈及这场音乐会为何取名为“玉亦万重”,沈洋说,“也可以把重(chóng)念作重(zhòng),意味着这些作品本身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对于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也具有相当的分量。”

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徐璐明

儿童歌曲中国的故事有哪些2

《我们这十年》之《沙漠之光》单元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在《唐宫夜宴》单元中,以陈冉、易文艳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打造出爆款舞蹈;在《热爱》单元中,年轻汉族教练张雷远赴新疆一所乡村中学任教,发掘各民族学生的足球天赋,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的人生也被这群少年改变;在《沙漠之光》单元中,中国建设者陈宇远赴北非,同当地人民携手共建绿色清洁能源基地,也点亮了民心相通、共同发展之灯……讲述这些动人故事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正在热播。加上最近播出的《大山的女儿》《麓山之歌》《运河边的人们》《大考》等,重大主题电视剧不断引发海内外观众热切关注。

呈现时代风貌

这些剧从十年成就呈现中国新貌,从十年奋斗之人感受的角度描绘发展变化,完成了“我们”书写、书写“我们”的时代画卷。《我们这十年》汇聚4000多名剧组工作人员,包括40多位国内优秀导演、编剧和演员,从从严治党到扫黑除恶、从民族团结到乡村振兴、从科技自强到海外援建,以11个单元剧展现了当下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山的女儿》讲述了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进行农村改革的故事,弘扬了“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麓山之歌》以工人、科研工作者、企业家之间的互动,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横切面,生动描摹了技术与人、技术与国家的关系。

充满烟火气息

这些剧讲述了接地气、有温度、有共鸣的中国故事,用百姓视角的“凡人心”,写平凡生活的“烟火气”。《我们这十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全剧精炼生动,满溢鲜活隽永的人间情味。《运河边的人们》围绕大运河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申报世遗等核心事件,串联起政府部门、企业村镇、普通百姓,触达广泛人群及其日常生活,描绘出一幅新时代的“大运河图”。《大山的女儿》在讲述黄文秀先进事迹时,将英雄的一系列行为、实践合理化、生活化,例如她选择回到百坭村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缘于她也曾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剧中也表现了黄文秀作为普通青年女性,初到百坭村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时的委屈和得知父亲患癌时情绪失控等,表现了英雄人物的真实情感。

加速海外传播

《我们这十年》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谋划进行海外传播的新尝试和新突破。目前这部剧已经翻译成英语、越南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泰语、俄语、印尼语等20多种语言,将在海外20多个频道播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考》已通过爱奇艺国际站、IQIYI APP及IQ.COM在海外191个国家及地区同步上线,还在香港、澳门以及马来西亚、文莱、柬埔寨、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电视台及网络平台播放。苗 春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儿童歌曲中国的故事有哪些3

我国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是文艺创作的富矿,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一幅壮锦》《阿诗玛》《牧童与公主》《白毛女》《刘三姐》《金耳环与铁锄头》等多部与民间故事密切相关的影片。在这些影片的创作、生产与传播中,我们不难看到民间文艺的身影。

这一时期的影视创编与制作,延续了延安时期文艺注重借鉴民间文艺形式的传统,如梆子、秧歌、落子、上党宫调、小花戏、皮簧、霸王鞭等。《一幅壮锦》是根据萧甘牛搜集整理的壮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带有浓郁的神话意蕴。故事主要内容是一位壮族老妈妈经过千辛万苦织成了一幅表现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的壮锦,后被大风刮到了仙女那里。老妈妈的三个儿子先后去寻找,小儿子智勇双全,到太阳宫找到仙女拿回了壮锦。最后,壮锦中的图案都变成了现实,而仙女也因为把自己的画像绣在了壮锦上,被带到了人间,与小儿子结为夫妻。这部电影在当时极受欢迎,同时也迅速传播到国外,并于1960年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阿诗玛》是流传于彝族撒尼人中的长篇叙事诗,从1950年开始,经过整理翻译的《阿诗玛》片段就在各类文学刊物上发表;在搜集整理翻译的基础上,诗人公刘、葛炎和刘琼等都创作了电影剧本《阿诗玛》。两个剧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公刘在剧本中将阿黑和阿诗玛关系书写为兄妹,在葛炎和刘琼的剧本中,两人则是情侣。1964年,葛炎、刘琼创作的剧本被改编成了电影,但只是在小范围内放映,直到1979年才在全国播映。阿诗玛的故事通过电影广为人知。我们看到,电影中阿诗玛和阿黑努力抗争命运不公,最后阿诗玛化身为美丽石像。阿诗玛“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歇,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声音永不灭”的英勇誓言,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这些影像化的民间叙事,生动再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传递着深刻的民族情感。民间文艺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其中一个个奇绝瑰丽、充满哲理的民间故事,成为影视创作的胚胎,在影像中得以衍生、发展,甚至获得新生。

近些年,“哪吒”“敖丙”“杨戬”“姜子牙”“白蛇”“青蛇”“花木兰”“孟姜女”等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纷纷走进影视作品,受到人们关注,体现了民间文艺强大的生命力。

以“哪吒”为例,《哪吒闹海》《封神榜传奇》《哪吒传奇》《哪吒·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等作品中对神话的反复讲述,引发了全民观看、讨论的热潮。“哪吒”形象与文化符号的使用,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创编中就已出现,当时人们慨叹于哪吒“削肉还父,剔骨还母”,保护陈塘关百姓的献身精神;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动画系列片《哪吒传奇》中则更多感受到的是哪吒、李靖、杨戬、姜子牙等神话人物身上展现的人性美、人情美;而在当下,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一个颠覆传统形象,振臂高呼“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小英雄哪吒。

影视的创编者孜孜不倦地对古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进行现代重述,有的民间故事也成为主旋律影视的素材来源。如新疆地区流传的“阿娜尔罕”的故事,在1962年改编为电影,2013年拍摄为电视剧。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新疆喀什地区贫农的女儿阿娜尔罕反抗地主,最终在解放军的帮助下重获新生。影视制作者汲取民间文艺养分进行创作,使得其创作本身与民间故事之间构成一种“交流”与“对话”。

近年来,电视剧《觉醒年代》《功勋》《山海情》,电影《革命者》《悬崖之上》《长津湖》《1921》等深受观众喜爱。这些影视作品以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和贴近生活的表达引发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关注和讨论。不少作品通过民间“二次创作”的方式得以广泛传播。以《觉醒年代》为例,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上的“二次创作”和剪辑作品就达800多个。以歌曲《说书人》作为背景音乐的视频剪辑,借用了说书艺人的讲述方式重述革命年代的英雄人物,让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也获得了正向的价值引领。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到延安文艺运动及新中国“人民文艺”,“民族的”“大众的”“现实的”文艺精神一脉相承,但文艺作品如何让民众喜闻乐见,一直是问题的关键。影视创作通过借助民间文艺形式,如剪纸、木偶、折纸、皮影、秧歌、花会、大鼓书、戏曲等,可以引起民众兴趣,削弱“生硬”的说教意味。在内容和主题的表达上,也可以借鉴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巧妙展现教育功能。如《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星火传承》《大王日记》《幸福路上》《下姜村的绿水青山梦》等动画作品,用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了革命战争中的历史瞬间和扶贫攻坚中的感人故事。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民间文艺的传播方式与存在样式已然发生了改变。影视创作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搭建线上交流空间,通过弹幕、评论等实时交流渠道,实现与民众在虚拟空间的沟通。

我们希望通过以上举措,发挥民间文艺在影视创作,尤其是主旋律影视的创作、生产及传播层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毛巧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