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地震中的真实故事有哪些

2022-11-03 10:05 作者:上观新闻 围观:

台湾女孩亲历泸定地震:重返震中村落救援,“我还会再回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上观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震中的真实故事有哪些1

无论如何,台湾女孩李柔不可能想到,第一次来大陆,就亲历6.8级地震,“捡回一条命”。她更无法想象,自己会在震中村落参与救援,只用三天时间,就跟一群消防员成了“生死之交”。

9日上午,这个几小时后就将离开震区的22岁女孩,仍在安置点搬运物资。就在前一天晚上,她刚刚向中新网记者讲述了这段特别的经历。

大陆行最后一站遇地震:“被救援速度吓到”

时间回到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泸定海螺沟一温泉酒店,22岁的李柔刚换好泳衣,等妈妈一块去温泉池,突然“天摇地动”,她瞬间意识到地震,心想“台湾地震也很多,等地震停就没事”,但随着剧烈晃动,发现情况不妙。

“石头开始砸了,树开始倒了,妈妈叫我赶快跑出去。”跑到酒店外的空地后,李柔才发现自己的小腿和妈妈的脚筋都被石块砸伤,但不算重。试图与外界联系,通信中断了。

这是刚从台湾辅仁大学毕业的李柔首次来大陆。8月初抵达北京后,她又跟妈妈去成都、香格里拉、稻城亚丁游玩,最后一站选了海螺沟,“计划泡个汤住一天就走”,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地震发生后,酒店所处的磨西镇共和村,一场自救展开。李柔的车子被瓦片砸坏,酒店员工帮忙移出。空地上,炉灶架起来,帐篷也搭起来。“我们听说,回磨西镇的路断了。”李柔回忆,17时左右通信恢复,大家终于可以报平安。

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李柔深感意外。17时30分左右,第一批救援人员就到了共和村,“是一批特警,非常快,我有吓到了,原以为可能还要失联两三天才会有人来。”李柔后来得知,他们是沿途跋山涉水攀绳索几小时过来的,“我第一次发现特警那么帅!”

5日晚共和村的救援以伤员为主,李柔和妈妈在车里睡了一夜。车顶被砸出一个洞,酒店服务员用胶带遮起来。酒店老板告诉她们,幸亏泡温泉晚了一步,一块巨石砸进汤池,“如果早几分钟去,后果不堪设想。”

再返共和村:“当务之急不是回家而是帮忙”

巨大的垮塌体将道路完全掩埋,消防队员前后交错护住民众,跋山涉水向外走,山上随时在落石……6日下午,李柔和妈妈向磨西镇上转移,一路所见触目惊心,她们用相机记录下救援过程,“路过一处塌方时,坡度几乎笔直,土很软,消防员用绳子拉我们上去。”

近三个小时后,终于到了磨西镇贡嘎广场安置点。原本准备去领物资的李柔,发现志愿者正在传递物资,她随即加入队伍。到了晚上,她把白天的照片发给消防员,听说第二天还要回去救援,决定随他们重返共和村,当志愿者。

“其实地震刚发生时,我一直想回家,但被救出来之后,就觉得当务之急不是回家而是帮忙。”接下来两天,李柔两次跟着消防员重返那条余震不断、遍布滑坡的逃生路,回到了之前刚刚离开的共和村,帮忙发放物资、转移民众,一位老人转移前担心家里的猪挨饿,她也去帮忙喂。

连续两天与消防员“并肩作战”的李柔,见证了许多“决定性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消防员背着2岁幼童成功攀越百米滑坡带”一幕,她就在现场。李柔回忆,当时消防员冒着危险蹚出一条路,让大家踩着脚印走过去。在共和村,她看到疲累的消防员席地而睡,在海螺沟大桥附近,她见证了消防员搜救遇难者的全过程。

她也一直被消防员的勇敢乐观所感动。“遇到危险路段,他们一句‘干就完了’就冲了上去。”李柔说,消防员们一路制造愉快的气氛,会问她很多台湾的趣事,自己途中丝毫不觉得害怕。

离开前的决定:“再回来参与灾后重建”

8日下午,第三次和消防员走出共和村后,李柔来到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营地,与这群“生死之交”告别。这个动人的画面,也被记录了下来。一一拥抱告别时,这个在地震现场从未流泪的女孩泣不成声,“当我看到他们的眼睛,真的很不舍。”

“谢谢大家这几天的照顾,很感谢你们把我们救出来,希望以后还可以与你们相聚。”站在消防队员面前,李柔哭着说。

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站站长李雷廷说,“这两天你坚强了很多”,她却哭得更凶。也有消防员邀请她“空了来成都吃火锅”,她答应“一定”。离开营地时,她不敢回头。

8日晚,离开磨西镇的前一夜,李柔向中新网记者展示着手机中的照片和视频。她说这是大陆行最珍贵的记忆,“我记得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故事和瞬间。”

这趟大陆之旅,让李柔“终生难忘”,不过除了地震,她也直言自己第一次真正认识大陆。她透露,接下来要回台湾备考,明年准备来大陆读研究生,希望能影响更多身边的台湾年轻人。

其实,李柔还在心里偷偷做了个决定——等海螺沟灾后重建时,她会再回来参与,“可能冥冥之中这也是一种注定的缘分。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曹飞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中新网

地震中的真实故事有哪些2

一位男士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悼念遇难者

46年前的今天

在那个本该平静祥和的夏夜

山崩地裂的灾难突然降临

23秒的剧烈震动

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

几乎将唐山

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

重工业城市夷为平地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使市区97%以上的地面建筑被摧毁,凤凰山下一片废墟

24万多人失去了生命

16.4万多人重伤

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

4204名儿童成为孤儿

唐山大地震中,开滦煤矿医院在地震中全部倒塌。这是北京装甲兵部队正在抢险救灾

97%的地面建筑

55%的生产设备被损坏

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人民币

……

这是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清理废墟

一座城市的劫难

使无数美满的家庭

在一夜之间消失

许多人用一生

也无法抚平它带来的伤痛

但人们选择勇敢面对

与这场灾难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唐山大地震发生当天,一大批抗震救灾物资从上海运抵唐山机场

灾难

摧毁了有形的建筑

但摧不垮中国人

坚韧团结、和衷共济的精神

在地震当天和震后极短时间内

各路救援力量

从全国各地昼夜兼程

赶至唐山

被震毁的唐山火车站候车大厅

驰援!

他们昼夜兼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子弟兵

来了!

解放军跑步进灾区

近2万名

白衣战士组成的医疗队

来了!

上海医疗队用手电筒做光源为伤员做手术

抢修通信、铁路、公路、桥梁

保障紧急供应饮用水的队伍

来了!

灾区送水车

数千辆抢运救灾物资的

运输大军

来了!

北京市第一食品厂的工人为灾区群众生产了大量的面包、饼干,源源不断运往

唐山地震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在频繁的余震中

他们用双手和最简陋的工具

抢夺每一个生命

托起每一份希望

今天,我们回顾三个故事

愿你在读完之后

感受到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力量

抗震志气钢,我们勇往直前!

在46年前的大地撕裂中

矿工刘江失去了父亲

钢厂工人冯林棣失去了2岁的儿子

冯林棣所在的“王益元炼钢小组”中

组长夫妇、老组长的

三个孩子和两名组员

也未能幸免

家园颠覆破碎

至亲阴阳两隔

这些工人却在最关键的时刻

重振精神,站回生产一线

掩埋父亲后

刘江8月2日便回到矿上

地震当天上午

冯林棣就到达炼钢厂

刘江说:

“在家里待着不踏实

觉得矿上需要我们”

冯林棣说:

“有人说唐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就要证明

唐山并没有消失!”

这是1976年唐山钢铁公司工人庆贺唐山大地震后炼出“志气钢”的场景

矿上组织矿井排水突击队

刘江主动报名

与工友共同扛着沉重的水泵

“走路都特别费劲

但觉得干劲很足!”

8月25日

距离地震发生28天

冯林棣永远忘不了那一刻

唐山炼出了震后第一炉

“抗震志气钢”

孤儿不孤

唐山大地震后

4204名孤儿

成为无数人心中

最揪心的牵挂

这些孩子中

年龄最大的16岁

最小的仅仅两个月

孩子们要怎样长大?

他们的未来又将如何?

育红学校的负责人董玉国(右二)、保育员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上

刻着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时光荏苒

地震孤儿董惠娟

如今已是国内首位灾害心理学博士

唐山师范学院教授

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学专家

董惠娟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入口与钟表雕塑的合影

她也曾一直回避自己孤儿的身份

直到在汶川地震灾区

面对失去双亲而绝望失控的孩子时

她发现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平静地告诉他们

“我也是地震孤儿!”

和董惠娟一样

地震孤儿们

在全国人民的关心下

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

为祖国倾注力量

有的光荣入伍

保家卫国、抢险救灾

唐山大地震孤儿刘志刚(左)自邢台育红学校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唐山建筑陶瓷厂工作。198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何在失去亲人的生活中

找回内心的力量

重新建构现实与精神家园?

董惠娟说:

“那些用尽全力与生命最深的苦难

战斗过的人会知道!”

生活在唐山市育红学校的孤儿享受着大家庭的温暖。这是老师王子君星期日和孩子们在一起

用 一生来感恩

张祥青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孤儿

但他的记忆深处

不只有痛苦

“那时解放军为我们救助建房

分发救灾物资

他们每天天亮来、天黑走

不吃一口我们的粮食。”

在汶川地震后的募捐现场

已成为企业家的张祥青

毅然捐出了1亿元

2008年5月20日,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从河北省各地赶来的唐山地震孤儿们正在捐款。当日,通过网络倡议、电话联系等方式,200多名唐山地震孤儿聚集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举行为四川汶川大地震孤儿献爱心的捐献活动

他的这句话

“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建最好的学校、震不垮的学校!”

感动了无数人

1亿元

即使是企业家

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爱心

张祥青说

正是全国人民和解放军

在唐山大地震中解救了他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忠、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等村民,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人。他们被誉为“唐山十三义士”。2008年5月12日下午,宋志永和12位农民兄弟得知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他们主动来到灾情最重的四川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之一

灾难也把唐山和汶川人民的心

紧紧连接在一起

唐山为汶川地震

募捐总额接近4亿元

数额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张祥青总说

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唐山人

都应该有一份感恩的心

1981年4月14日唐山市凤凰山下,震后搭建的简易房逐渐被拆除,一座座新楼房拔地而起

一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

包含着无数悲欢

也见证着无比坚强

从1976年开始

唐山就马不停蹄开展了重建

大地震10周年时

唐山恢复重建工作初现规模

这是1986年唐山大地震十周年后的唐山

20周年时

唐山逐渐繁荣起来

这是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后的唐山

30周年时

唐山变得更美

有了大城市的样子

这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后的新唐山

40周年时

唐山成功举办了

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6年,河北唐山举办了第32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现在,这里正在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

承载着厚重的沧桑和期盼

逐渐变成一座崭新的城市

熙熙攘攘、蒸蒸日上

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景区夜色(2019年5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每年地震纪念日前后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

都会摆满鲜花

一面面黑色的墙壁

一个个烫金的名字

印刻着太多心酸的故事

凝结着难以忘却的记忆

“7·28”到来之际,很多市民来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墙前祭奠亲人、表达哀思。

那23秒的灾难

已经过去46年了

时间

在让过去模糊的同时

也让未来更加清晰

一名市民在唐山地震纪念墙前悼念逝者

我们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

由衷感佩

我们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热泪盈眶

46年过去了

当时光穿越沉重的历史

抚不去的是

无尽的思念和记忆

而我们

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来源: 共青团中央

地震中的真实故事有哪些3

一位男士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悼念遇难者

46年前的今天

在那个本该平静祥和的夏夜

山崩地裂的灾难突然降临

23秒的剧烈震动

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

几乎将唐山

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

重工业城市夷为平地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使市区97%以上的地面建筑被摧毁,凤凰山下一片废墟

24万多人失去了生命

16.4万多人重伤

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

4204名儿童成为孤儿

唐山大地震中,开滦煤矿医院在地震中全部倒塌。这是北京装甲兵部队正在抢险救灾

97%的地面建筑

55%的生产设备被损坏

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人民币

……

这是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清理废墟

一座城市的劫难

使无数美满的家庭

在一夜之间消失

许多人用一生

也无法抚平它带来的伤痛

但人们选择勇敢面对

与这场灾难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唐山大地震发生当天,一大批抗震救灾物资从上海运抵唐山机场

灾难

摧毁了有形的建筑

但摧不垮中国人

坚韧团结、和衷共济的精神

在地震当天和震后极短时间内

各路救援力量

从全国各地昼夜兼程

赶至唐山

被震毁的唐山火车站候车大厅

驰援!

他们昼夜兼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子弟兵

来了!

解放军跑步进灾区

近2万名

白衣战士组成的医疗队

来了!

上海医疗队用手电筒做光源为伤员做手术

抢修通信、铁路、公路、桥梁

保障紧急供应饮用水的队伍

来了!

灾区送水车

数千辆抢运救灾物资的

运输大军

来了!

北京市第一食品厂的工人为灾区群众生产了大量的面包、饼干,源源不断运往

唐山地震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在频繁的余震中

他们用双手和最简陋的工具

抢夺每一个生命

托起每一份希望

今天,我们回顾三个故事

愿你在读完之后

感受到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力量

抗震志气钢,我们勇往直前!

在46年前的大地撕裂中

矿工刘江失去了父亲

钢厂工人冯林棣失去了2岁的儿子

冯林棣所在的“王益元炼钢小组”中

组长夫妇、老组长的

三个孩子和两名组员

也未能幸免

家园颠覆破碎

至亲阴阳两隔

这些工人却在最关键的时刻

重振精神,站回生产一线

掩埋父亲后

刘江8月2日便回到矿上

地震当天上午

冯林棣就到达炼钢厂

刘江说:

“在家里待着不踏实

觉得矿上需要我们”

冯林棣说:

“有人说唐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就要证明

唐山并没有消失!”

这是1976年唐山钢铁公司工人庆贺唐山大地震后炼出“志气钢”的场景

矿上组织矿井排水突击队

刘江主动报名

与工友共同扛着沉重的水泵

“走路都特别费劲

但觉得干劲很足!”

8月25日

距离地震发生28天

冯林棣永远忘不了那一刻

唐山炼出了震后第一炉

“抗震志气钢”

孤儿不孤

唐山大地震后

4204名孤儿

成为无数人心中

最揪心的牵挂

这些孩子中

年龄最大的16岁

最小的仅仅两个月

孩子们要怎样长大?

他们的未来又将如何?

育红学校的负责人董玉国(右二)、保育员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上

刻着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时光荏苒

地震孤儿董惠娟

如今已是国内首位灾害心理学博士

唐山师范学院教授

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学专家

董惠娟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入口与钟表雕塑的合影

她也曾一直回避自己孤儿的身份

直到在汶川地震灾区

面对失去双亲而绝望失控的孩子时

她发现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平静地告诉他们

“我也是地震孤儿!”

和董惠娟一样

地震孤儿们

在全国人民的关心下

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

为祖国倾注力量

有的光荣入伍

保家卫国、抢险救灾

唐山大地震孤儿刘志刚(左)自邢台育红学校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唐山建筑陶瓷厂工作。198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何在失去亲人的生活中

找回内心的力量

重新建构现实与精神家园?

董惠娟说:

“那些用尽全力与生命最深的苦难

战斗过的人会知道!”

生活在唐山市育红学校的孤儿享受着大家庭的温暖。这是老师王子君星期日和孩子们在一起

用一生来感恩

张祥青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孤儿

但他的记忆深处

不只有痛苦

“那时解放军为我们救助建房

分发救灾物资

他们每天天亮来、天黑走

不吃一口我们的粮食。”

在汶川地震后的募捐现场

已成为企业家的张祥青

毅然捐出了1亿元

2008年5月20日,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从河北省各地赶来的唐山地震孤儿们正在捐款。当日,通过网络倡议、电话联系等方式,200多名唐山地震孤儿聚集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举行为四川汶川大地震孤儿献爱心的捐献活动

他的这句话

“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建最好的学校、震不垮的学校!”

感动了无数人

1亿元

即使是企业家

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爱心

张祥青说

正是全国人民和解放军

在唐山大地震中解救了他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忠、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等村民,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人。他们被誉为“唐山十三义士”。2008年5月12日下午,宋志永和12位农民兄弟得知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他们主动来到灾情最重的四川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之一

灾难也把唐山和汶川人民的心

紧紧连接在一起

唐山为汶川地震

募捐总额接近4亿元

数额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张祥青总说

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唐山人

都应该有一份感恩的心

1981年4月14日唐山市凤凰山下,震后搭建的简易房逐渐被拆除,一座座新楼房拔地而起

一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

包含着无数悲欢

也见证着无比坚强

从1976年开始

唐山就马不停蹄开展了重建

大地震10周年时

唐山恢复重建工作初现规模

这是1986年唐山大地震十周年后的唐山

20周年时

唐山逐渐繁荣起来

这是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后的唐山

30周年时

唐山变得更美

有了大城市的样子

这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后的新唐山

40周年时

唐山成功举办了

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6年,河北唐山举办了第32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现在,这里正在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

承载着厚重的沧桑和期盼

逐渐变成一座崭新的城市

熙熙攘攘、蒸蒸日上

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景区夜色(2019年5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每年地震纪念日前后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

都会摆满鲜花

一面面黑色的墙壁

一个个烫金的名字

印刻着太多心酸的故事

凝结着难以忘却的记忆

“7·28”到来之际,很多市民来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墙前祭奠亲人、表达哀思。

那23秒的灾难

已经过去46年了

时间

在让过去模糊的同时

也让未来更加清晰

一名市民在唐山地震纪念墙前悼念逝者

我们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

由衷感佩

我们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热泪盈眶

46年过去了

当时光穿越沉重的历史

抚不去的是

无尽的思念和记忆

而我们

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来源:共青团中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