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逻辑出错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30 09:22 作者:破局者Breaker 围观:

逻辑谬误指南:二十个常见的逻辑错误,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破局者Breaker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逻辑出错的故事有哪些1

★在生活中,一个人的逻辑能力非常重要,不管是对于公共事件的讨论,还是对工作事件的梳理,都离不开良好的逻辑能力。缺乏逻辑能力的人容易被“逻辑鬼才”们牵着鼻子走。本文提出了二十种常见的逻辑谬误,以供学习。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划重点:

  • 逻辑谬误(Logical fallacies)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种错误会削弱论点的质量。要想对抗逻辑谬误,首先要建立对它们的意识。
  • 本文涵盖了 20 种常见的逻辑谬误:(1)人身攻击(Ad Hominem)、(2)德克萨斯神枪手(Texas Sharpshooter)、(3)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4)主流思想谬误(Bandwagon Fallacy)、(5)稻草人(Straw Man)、(6) 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7)后此谬误(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8)诉诸无知(Personal Incredulity)、(9) 非此即彼(False Dilemma)、(10)举证责任(Burden of Proof)、(11)红鲱鱼(Red Herring)、(12)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No True Scotsman)、(13)草率概括(Hasty Generalization)、(14)Non-Sequitur、(15)诉诸虚伪(Tu Quoque)、(16)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17)内定结论谬误(Begging the Question)、(18)既定观点问题(Loaded Question)、(19) 模棱两可(Equivocation)、(20)谬误之谬误(Fallacy Fallacy)。

Visualization Credit: @drex_jpg

人类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我们有能力完成一些复杂的技术和工程壮举,但也很容易成为“基本逻辑有明显缺陷”的受害者。

“逻辑谬误”就是这一事实的典型例子。

《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将谬误定义为错误的或误导性的想法。因此,逻辑谬误可以被简单地认为是,基于错误或误导性想法的逻辑。不幸的是,除非你上过法学院,或者在大学里上过大量的哲学课程,否则你可能很少在正式场合接触到它们。

因此,我们经常成为逻辑谬误的受害者。虽然没有所谓的完美逻辑学家,但我们都可以通过努力弥补自己的盲区,更好地进行推理。与认知偏差的研究类似,避免逻辑谬误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对它们的意识。

本着这种精神,今天的文章将涵盖 20 种常见的逻辑谬误,以供学习、识别和避免。

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


01

人身攻击(Ad Hominem)

这是一个拉丁词组,意为“对人”。人身攻击是对个人的攻击,而不是对论点的攻击。

陷入人身攻击逻辑谬误的人不去关注论点的结构和逻辑,而是试图根据个人特点来反驳对方。比如,公开地攻击对方的性格或个性,总归来讲是针对这个人的,而不是争论本身。

这在政界经常被称为“抹黑”,如果你看过政治辩论或政治竞选广告,就会对这个很熟悉。

例子:

竞选人1:“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需要实施一套更积极的气候变化法案。”

竞选人2:“很抱歉,我们真的要相信一个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作弊的人说的话吗?”

竞选人2攻击的是竞选人1的个人,而不是论点本身。

02

德克萨斯神枪手(Texas Sharpshooter)

这个谬误的名字是源于一个寓言:

一名德克萨斯人对着谷仓墙壁开了好几枪,然后他走到满是弹孔的墙壁前,在最近的一堆弹孔群画上了一个目标,营造出“神枪手”的假象。

图片来源:sahilbloom.substack.com

这就像在大量的证据中小心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例子:

“塔拉(Tara)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且非常成功的餐厅老板。她在公园大道的餐厅总是客满,并且在 Yelp 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这可能是真的,但它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塔拉的其他五家餐厅都失败了。这些精选出来的数据(成功的公园大道餐厅)被用来对塔拉作为餐厅老板的素质的广泛结论,这可能是不准确的。


03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

这是行为经济学最爱讨论的话题。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投入一项活动且无法收回的经济成本。比如,不可退款的机票钱和酒店费用,已经投入在一个项目上的时间,或者已经投入在一段关系上的精力,这些都属于沉没成本。

这是一种谬误,认为你应该基于已经付出的一切来做决策,而不考虑未来的成本或最终成功的可能性。

现实情况是,沉没成本是不可挽回的,因此不应将其考虑到有关未来的决定中。

例子:

“太空计划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但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所以必须完成。”

如果太空计划似乎不可能实现其既定目标,那么对该计划的任何额外投资都可能是不合理的。已经投资大量资金的事实与未来应该投资什么没有关系。

“我真的不想去度假,因为工作太忙了。但我已经付了机票钱,所以还是去吧。”

机票的成本是沉没成本。如果去度假会给你带来负面效用,那就不应该去。


04

主流思想谬误(Bandwagon Fallacy)

假设大多数人都相信的事情是真理。

“每个人都相信X,所以显然X是正确的。”

这种假设通常是在不考虑有关人员的资格或能力的情况下作出的。

这在工作场所很常见,集体信念(“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可能会导致流程和系统的崩溃。

例子:

“与我们交谈过的大多数人都表示,集成芯片设计和制造很重要,所以显然你应该参与进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推进我们的集成解决方案,而不是转向模块化。”

过分依赖多数人(不考虑这些人是否有资格做这个决定)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原则思维消亡的地方。


05

稻草人(Straw Man)

先制造一个“稻草人”,然后把它推倒。

有这种逻辑谬误的人忽略了实际的论点,并用一个脆弱的、扭曲的、容易反驳的论点来代替它(这就是所谓的“稻草人”)。

通过用一个弱的论点代替一个强有力的论点,逻辑谬误者能创造一种轻松、迅速的胜利的错觉。如果操作有效,这是一种智力上的花招,会给观察者留下逻辑谬误者在争论中“赢了”的假象,而现实情况却大不相同。政客们往往是稻草人谬误的专家。

例子:

竞选人 1:“我认为我们应该专注于当地的气候倡议,并聘请一个团队来跟踪和管理我们的各种项目。”

竞选人 2:“直截了当地说,你是在倡导我们把纳税人的钱从学校和安全项目中拿走,并将它们转给昂贵的麦肯锡顾问,为气候项目制作流程图?”

竞选人 2 有效地将论点重新定位为“从学校和安全项目中拿走资金”(这两者对社区都很重要),这使得攻击和反驳对方的论点变得更容易。


06

诉诸权威 (Appeal to Authority)

过分依赖“专家”的观点来支持某一论点。诉诸权威是一种危险的做法,你必须考虑到所涉领域的权威人物的资格。

图片来源:https://sahilbloom.substack.com

根据经验,权威人物的支持可能有利于论点的成立,但不是核心支柱。

例子:

“我们的 CEO 和董事会都认为应该收购竞争对手,所以这一定是正确的举措。”

CEO 和董事会可能没有掌握所有的细节,所以可能没有资格对此事做出判断。

至少,收购竞争对手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其他补充证据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的点头。


07

后此谬误(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该谬误来源于拉丁习语“post hoc, ergo proter hoc”,意思是“在它之后,也正是由于它”。这种有缺陷的逻辑遵循一个简单的结构:

  • 事件 B 紧随事件 A
  • 因此,事件 B 一定是由事件 A 引起的

事实是:仅仅因为 B 紧随 A 后发生,并不一定意味着 B 是由 A 引起的。

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例子:

蟋蟀在太阳下山前开始鸣叫,证明蟋蟀能让太阳下山。”

这种极端的例子很容易被识别,但如果隐藏地稍微不明显一些,就可能被后此谬误给骗了。


08

诉诸无知(Personal Incredulity)

你无法理解或相信某事,因此,你认为它不可能是真的。

复杂的主题通常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才能理解,所以不能理解某件事不能被用来证明一个论点不合理。

例子:

“人类将在小行星上开采矿物的想法完全是荒谬的。我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达到成本效益或效率的,所以永远不会发生。”

提出这一主张的人由于无法理解科学和成本曲线,所以认为它永远不会发生。他们把自己的个人怀疑渗透到了逻辑之中。


09

非此即彼(False Dilemma)


只提出非黑即白的两种选择方案,但实际上还有更多的选择。

非此即彼逻辑谬误忽略了细微差别和中间的灰色地带,并倾向于极端的立场和结果。当陷入这种逻辑谬误时,通常会减少妥协的可能性,因为这两个选项相距甚远。

在两极分化的政治世界里,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谬误。

例子:

“选择很简单,要么你选择自由,要么选择压迫。”

政治竞选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言论。显然在现实情况中,还有更多的选择,但非此即彼的逻辑谬误创造了一个“人们必须选择一边”的场景。


10

举证责任(Burden of Proof)

犯举证责任逻辑谬误的人利用对方无力提供证据证明某项主张是错误的,作为证明该主张是正确的理由。

但是,缺乏反驳证据不能被认为存在支持证据。

例子:

蒂姆:“超自然现象显然是真实存在的。”

伊丽莎白:“不,不是。拜托,这太荒唐了。”

蒂姆:“你拿不出证据证明它不是真的,所以它显然是真的。”

蒂姆利用缺乏可反驳的证据来支持他主张的有效性。伊丽莎白可以使用希钦斯的剃刀(凡是无证据的断言,也可以无证据地驳回)来反驳他。


11

红鲱鱼(Red Herring)

红鲱鱼(Red Herring)这个词来自于猎狗训练界:

猎犬训练师需要设计一种好的方法来训练狗专注于目标气味。狗有敏锐的嗅觉,但它们也很容易分心。为了培养这种专注力,训练师的策略是用一条有臭味的鱼。

鲱鱼是一种红棕色的鱼,鼻子有刺鼻的气味。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师会引入鲱鱼作为一种分散注意力的气味,以测试狗是否能够保持专注。

就这样,“红鲱鱼”成为了分心的同义词。

利用红鲱鱼逻辑谬误的人会用一个看似相关、但实际上不相关的论点分散争论的注意力。这样讨论就会被转移到一个新的论点,在这个论点中,他更容易做出回应并获胜。

例子:

工人:“真不敢相信,你每小时只付给我们 15 美元。市场价格要高得多。”

经理:“想当初我在仓库工作的时候,比这工作条件更差,每小时才 10 美元,你们现在已经很好了。”

管理者的个人经验与工人提出的市场价格无关。这位经理利用逻辑谬误将讨论的焦点转移到了每小时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发展上,而不是当前的市场问题。


12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No True Scotsman)

“诉诸纯洁”的特点是改变原有的论点,以逃避反论点。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反对,于是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例子:

杰里米:“苏格兰人在喝苏格兰威士忌时从来不加苏打水。”

查尔斯:“我是苏格兰人,我喝苏格兰威士忌就加苏打水。”

杰里米:“那你一定不是一个‘真正的苏格兰人’!”

杰里米在这里就犯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谬误。


13

草率概括(Hasty Generalization)

简而言之,过早下结论。

在非实质性的、狭隘的证据基础上得出重大的、深远的或广泛的结论。

收集或产生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所声称的结论是是很常见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结论是绝对错误的,但这确实意味着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证明它是正确的。

例子: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说,他长寿的秘诀包括抽烟、喝酒、和朋友一起欢笑。我就知道抽烟喝酒对你没坏处!”

首先,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在样本量为1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草率的。这里的证据很狭窄,最多只能说是轶事,因此无法得出真正的结论。

14

缺乏推理(Non-Sequitur)

结论不是从前提逻辑推导出来的。所提出的证据很少或根本没有为这一论点提供实际支持。

例子:

“查尔斯晚餐吃鱼,谈吐文雅,所以他一定是个银行家。”

相对于证据,这个结论似乎是随机的、凭空捏造的。这是一种最不合理的推论。

15

诉诸虚伪(Tu Quoque)

Tu Quoque 在来自拉丁语中是“你也一样”的意思,tu("you")quoque("also"),利用这个逻辑谬误的人,试图通过指出对手个人行为与其论点不一致,来反驳对手的论点。这种做法针对的是对手的虚伪,而不是对手的论据。

这个逻辑技巧很简单,但在政治辩论中出奇地有效。

例子:

竞选人 1:“接受 1000 万美元可疑资金确实让我的对手的诚信受到了质疑。”

竞选人 2:“不要质疑我的诚信,看看你做了那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

竞选人 2 并没有针对竞选人1所提到的行为而进行反驳,而是选择攻击竞选人 1 的伪善来驳斥他的论点。

竞选人 1 可能确实诚信度较低,但这与竞选人2的诚信度的争论没有关系。

16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争论一开始看起来是正常的,但辩论者慢慢地用一系列连续的步骤推导出一个更激进、更极端的终点。从表面上看,这个论点很有说服力(没有哪一步看起来很荒谬),但将多个步骤串联起来是极不可能的。其中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有合理的发生概率,但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并且按照正确的顺序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例子:

政治家:“如果我们使低级毒品犯罪合法化,犯罪分子就将获得合法利润,投资更广泛的非法网络,招募新的团队,并扩展到新的地区。所以我们必须严厉打击所有犯罪,即使是低级的毒品犯罪,否则就会迅速失控。”

第一步(获得合法利润)看似合理,但后续的步骤都是没有证据支持的假设。无害的起点导致了一个极端的终点,而这个极端的终点被用作论证的理由。


17

内定结论谬误(Begging the Question)

循环推理的一般形式为:

  • 如果 A,那么 B
  • 如果 B,那么 A

这个论点是循环的,它可能会让你陷入悖论。

“内定结论”就是一种循环推理的形式,在这种论证中,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中,论证的前提假定结论是正确的。

18

既定观点问题(Loaded Question)

“既定观点问题”是一个在问题中内置了假设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典型的诱导性和煽动性。

接受问题的个人被迫对这个假设做出回应,尽管它可能是毫无根据的、无关紧要的。这让被提问者处于一种无力的状态,他们无法回到最初的讨论或论点。


19

模棱两可(Equivocation)

模棱两可逻辑谬误来自词根“equal”和“voice”,一个单词或短语可以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保持模棱两可是被告的一种典型策略。当罪犯以一种有意误导的方式使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个词、短语或句子听起来像是在说一件事,但实际上是在说别的东西。

例子:

警察:“是你从家里偷的电视吗?”

被告:“我绝不会拿走不属于我的东西!”

被告可能认为电视理应是她的,所以说她永远不会拿走不属于她的东西,她是在否认罪行,而没有明确说明她有没有拿走电视。


20

谬误之谬误(Fallacy Fallacy)

如果使用谬误来论证一个主张,则错误地假设该主张必须是错误的,这就是“谬误之谬误”。仅仅因为某人对某项主张的论证不足,并不意味着该主张本身就是绝对错误的。

这可能仍然是真的,尽管论证得很糟糕。

例子:

“保罗,恕我直言,你关于‘纯素食有益健康’的论点显然是建立在草率的归纳基础上的,所以这是错误的,你错了。因此,素食主义并不健康。”

论证不足不代表没有证据。保罗可能没能证明素食主义是健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健康。

逻辑思维与诡辩

¥37.5

购买

逻辑出错的故事有哪些2

一、要想客观公正的得出结论就不能预设前提

苏洵为什么要写这篇《六国论》呢?

他的原文是这样么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也就是说,苏洵不是真正为了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而是指桑骂槐,用六国被秦国灭亡的历史指斥现实中的北宋统治阶层割地求和,有辱国体。因为他站在了这个预设的前提之下,它能够得出正确的、客观的、公正的结论吗?显而易见,不能。

苏洵写这篇文章是因为:

北宋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外虚内实,强干弱枝,重文抑武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减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效能,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赵宋统治者想尽办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则妥协退让、屈辱求和。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气焰。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犄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犯。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办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

所以,把六国破灭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很明显是以偏概全,指鹿为马。从逻辑上说,六国灭亡的原因包括:变法不彻底,社会制度不够先进,政治腐朽,经济衰弱,军队力量弱势,军事技术不发达,对敌斗争策略失误等等,苏洵就是要把部分原因当做主要原因以及最重要的原因去处理,所以,逻辑上就是错误的。

二、以宋辽关系为例,探讨以地事秦是否可取

1、我们首先来看看北宋和契丹的战争博弈结果:

A、北宋付出巨大的代价战胜契丹,消灭了契丹(不可能);

B、北宋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和契丹战成平手,双方共存,战争旷日持久下去;

C、北宋付出较小的代价战胜契丹(这是不可能的,从唐末908年契丹兴起,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一直到金国1125年灭辽,辽存在了217年,其时辽师正盛),

D、北宋付出较小的代价和契丹战成平手,双方共存,战争拖下去;

E、北宋付出较大的代价,对契丹战争失败,不得不割地求和;

F、宋付出巨大的战争代价,被契丹消灭。

用逻辑里的排除法来说,宋辽战争或者是速胜!迅速消灭敌人,或者迅速被敌人消灭;或者是持久战!稳扎稳打地消灭敌人,步步蚕食地被敌人消灭;除此以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际,南有吴越、南唐、南平、武平、南汉、吴朝、大理、后蜀等国,北有定难、北汉、契丹。北宋一步一步地消灭南北割据势力,直到最后也没能够统一华夏。

当时的契丹是强大的存在,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916年建国号契丹,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938年改国号大辽,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占汴京灭后晋称帝,国号辽。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迫使辽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强盛的后周。959年后周发动北伐,辽朝宁州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攻克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当时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辽穆宗甚至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 。最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

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宋太宗乘胜进攻幽州,辽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

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在位其间四方征战,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业 。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辽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胁辽朝东部。于993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1009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

萧太后与辽圣宗于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赠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

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

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使得辽朝趁机侵宋。辽兴宗一面派其弟耶律重元和萧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声势,一面派萧特末和刘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此即重熙增币。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

我估计苏洵的《六国论》就写于这个时期,北宋、契丹、西夏三国鼎立,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是省油的灯,经常骚扰,北宋在两面作战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在作战时向第三方做妥协之举,而此时北宋知识分子已经看出契丹逐步衰落,外强中干,想强硬一些邀誉。

而事实上,北宋战略上做持久之举,战术上不惜颜面受损,终于在1125年联合金国灭亡了辽国。

逻辑出错的故事有哪些3



对于“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的。


可天下乌鸦是不是一般黑呢?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当我们听到这两个问题,是不是第一反应认为,作者在抬杠啊!别急,当我们问问度娘,天下乌鸦是不是一般黑时,度娘准确的告诉我们:不是。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有三种不是全黑的乌鸦,一种叫斑驳鸦,一种叫白颈大渡鸦,还有种叫斗篷白嘴鸦的,它们都是白色的。


那这是不是说明,这句老话是错误的?其实不是的。这句话恰恰是,我们的祖先在广泛观察自然界,归纳总结的结果。这种方法也叫作“归纳法”。


这类“归纳法”,在帮助人们观察自然,掌握生活的技能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易经》、《本草纲目》等等书籍,都是老祖宗们在观察自然后,得出的经验总结。


但是,我们把《归纳法》用来分析事物时,则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结论。正如大侦探福尔摩斯先生所说的: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推理的。那样的话,只能是误入歧途。


英国公开大学的哲学高级讲师奈杰尔.沃伯顿,用《逻辑思维入门》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掌握正确、合理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奈杰尔.沃伯顿通过这本《逻辑思维入门》,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我们一直信以为真的错误逻辑、什么样的逻辑又是正确的逻辑、又如何构建正确逻辑的方法。


可以说,这本《逻辑思维入门》,是我们掌握正确、合理思考能力的入门书籍。



细节,是逻辑思维的开始


大侦探福尔摩斯先生说过:因世间的一切就像根链条,我们只需瞧见其中的一环,就可知全体的性质。这句话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听到别人说一句话,或者看到一件事情,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觉得怪怪的,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是细节发生的作用。


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谍战剧《叛逆者》中,敌人用我党被俘的同志做诱饵,对地下武装进行打击。千钧一发之际,我党的同志发现,诱饵脚部镣铐印子,不像是长期戴镣铐留下的,便及时叫停了行动,成功地摧毁了敌人的计划。


一个脚镣印子的深浅,便推论出事情的真伪,这就是细节在逻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上,打算去做一件事情,或者给自己制订个小目标时,逻辑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细节则是决定逻辑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


新东方的俞敏洪在教大家读书方法时,说:首先,先大致地对全书进行一个粗略地阅读,形成一个逻辑的印象,然后在细读一遍,读里面的细节,以此形成完整的记忆。


读书这么一件小事,我们都必须要将细节和逻辑相结合,更何况是应对人生中的各种考验呢。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大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二、合理,是判断逻辑是否正确的标准


可是,找到了能够窥探事物全貌的细节,但没有符合常理的逻辑推理,也是不可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的。


比如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例子,说道:任何一个服用了能改变精神的药物的人,对社会而言都是危险人物,且应该被关起来。


你看,这个结论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哪里不对呢。酒精也是一种能改变人的精神的药物,但很多对西方文明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也都曾饮酒啊,我们是否该把所有饮酒的人都关起来呢?答案当然是“不”。


这个例子,便是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一种错误逻辑“荒谬的结论”。


还有个例子说:如果汽车没油了,它就会停下来。由这句话推论道:你的车停了,所以你的车没油了。


这个推论明显是不成立的,作者称这个错误的推论逻辑为“以果推因”。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遇到,有人说:别人的孩子都去学钢琴了,你的孩子也要去学一下吧。或者说:人家都能加班,为什么你不能呢?诸如此类的问话。


乍一想,好像有点道理,可仔细一想,就觉得不对了,凭什么人家做了,我要跟着做呢!作者在书中把这种错误逻辑称为“论证”。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近20种,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的一些错误逻辑。而这些错误的逻辑,让我们在社交、职场、家庭中,无法清晰、严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我们无法识别他人的心机套路,自然也就失去解套的手段。


所以,只有掌握正确的、合理的思考能力,才能拥有开挂般的人生。



三、真实,是构建正确逻辑的基础


“人如果不面对事实,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而是先入为主,主观臆断,那么不知不觉中就会歪曲事实”。大侦探福尔摩斯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事情的真实性是多么重要。

记得看过某个警察查酒驾的短视频,警察夜查酒驾时,问酒驾的司机喝酒没?,回答出奇的统一,答到:晚上没喝酒。一测,酒精测试仪通通报警。再问,“喝了没有 ?”,答到:就是中午喝了一点啤酒。


就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酒驾的司机采用的是“顾左右而言他”的策略。夜查时,便说中午小喝了点,其目的就是回避晚上其实也喝了一点酒的真相。


所以,只有快速、准确的找到隐瞒着的真相,才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五种,如何判断前提是否真实的方法,分别是:实证法、省略推理法、模棱两可法、每个人都这样做法、证明规则的例外法。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会估计隐瞒一些问题的前提,这时候很容易出现含糊不清的地方,以至于扰乱我们的逻辑思维,并且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说:在餐馆吸烟,对不吸烟者来说是不愉快的,所以应该将在餐馆吸烟的行为定位非法行为。


这句话初一听,好像挺有道理的。可是细想,为什么这个人要说这句话呢?就此深究下去,可能能找出其它我们不知道的信息呢。


所以说,真相就像是一座冰山,我们只能看到浮在表面的一角,而有看法的人却能透视海面下数十米的冰层。



最不坏的选择,是现有选择中最好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工作,乃至做的每件事都是完美无缺的,这也称为完美主义。


可现实是残酷的,当我们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时,时常感觉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甚至还抱怨“做人太难了”。


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过于追求完美,过于追求事物的对与错。认为只要付出就必须要有结果,凡事一定是非黑即白的。可是,当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来处理事物时,往往带来的是高成本、低效率的结果,自己还会特别苦恼。


因此,作者在书中说道:最不坏的选择可能并不吸引人,却是现有选择中最好的。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威廉.斯泰伦的小说《苏菲的选择》中的一个例子,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在纳粹分子的手中救出自己的一个孩子,而另一个则要被杀害的故事。


这个母亲最终选择救下自己的儿子,而女儿则被杀害。听起来这个故事是多么的残酷,在自己的亲骨肉之间做出生与死的选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可不做这个选择,两个孩子都要死亡,母亲在做选择时,认为儿子会有更好的生存机会,所以放弃了女儿的生命。


这是个残忍而又无可奈何的选择,也肯定不是一个最优选择,但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这正是那个“最不坏的选择”。


作者在书中再次阐述道,“认识到我们在某种情况下,所做的选择是最不坏的选择,而不是赞同我们选择的一切,这一点很重要。在大多数现实情况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可用的替代方案的局限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受现实的制约”。


就比如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说的“善意的谎言”,这就是个“最不坏的选择”。从小家长都会告诫我们,说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长大后,我们发现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非常必要的。诸如:有人身患重病,又怕他接受不了事实,以至于影响治疗时,我们不得不编制一套谎言,让他减少心理压力,积极治疗。


“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也许是个令人不愉快的结果,但有可能是个“最不坏的选择”。


写在最后


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合理的、正确的思维能力,这比任何的想象更具有可操作性。


《逻辑思维入门》这本书,以一个个拗口难懂的核心术语为突破口,配合各种有趣的、通俗易懂的例子,让我们在每个术语中,快速的建立起强大而坚固的逻辑网,准确的识破各种的心机套路,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