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表示善意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30 09:10 作者:中国网 围观:

“保安资助学生17年”,最动人的不是10万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表示善意的故事有哪些1

大学保安“装富”17年

如果不是说漏嘴,程师傅“装富”17年的事,或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程师傅来自浙江农村,今年60岁。2003年4月,通过招考,他成为杭州电子科大一名保安。

这些年来,他一共资助了6名学生,总金额超过10万元。

生于农家,初中没毕业的程师傅,怎么做到资助这么多学生的?答案还得从17年前说起。

17年前的一个夜晚

2005年9月深夜,程师傅正在学校门口值班,两位男子下了出租车,急匆匆地来到程师傅面前。

年长的男子说,他是送孩子来学校报名的,没想到借来的6000元学费被偷了,只好连夜打车先来学校,想向程师傅借个车费钱。

程师傅二话不说,把二人的打车费付了。

接下来几日,程师傅了解到,这名新生来自边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学习刻苦努力,学费也是找亲朋好友凑的。

程师傅悄悄地帮他交了学费,又从自己工资里每月省出几百元,一直资助他到大学毕业。

如今,这个孩子发展得很好,也知恩图报,经常给程师傅买东西。

“装富”打消学生疑虑

在食堂做安保工作时,程师傅注意到,有一个学生总是独自坐在最边角,每次就点一个最便宜的素菜,而且衣服几乎没有换过。

程师傅判断他家境不好,一番询问下来,也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当时我提出想资助他,但他看到我是一名保安感觉非常疑惑,好像在说‘保安哪里有钱资助我’。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我说自己以前是做生意的,有钱,让他大不了毕业以后赚钱还我。”

程师傅说,如果不“装富”,很多人是不愿意接受资助的。

现在,这个被资助的学生也已经工作,想要报答程师傅,但也被“无情”拒绝了。

另一名被资助的学生,是程师傅在篮球场“找”到的。

“当时我看到一名男生在球场边哭泣,就上去问他,原来是父亲出车祸去世了,母亲改嫁。我对他说,困难总会过去的,上学花钱的事我来帮你解决,后来边资助边开导他,这个孩子后来毕业进了互联网大厂。”

同事:他从未提起过

17年来,程师傅从工资中挤出十余万元,先后资助了6位大学生,最多的时候同时资助三名学生。

程师傅不光在经济上支持被资助的大学生,还会给他们当“人生导师”,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给孩子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资助款都是现金,从不微信转账。

直到几年前的一天,学校保卫处领导要将程师傅调离食堂保安的岗位,程师傅情急之下说漏了嘴,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杭州电子科大保卫处的朱老师告诉记者,程师傅多年来资助学生的事,大家略有耳闻,但不知道他竟付出了这么多,他也从未主动提起过。

朱老师说,程师傅是单位有名的“铁公鸡”。对外“装富”,对自己则省吃俭用。

每天早上在学校食堂吃2元钱的早餐,中午学校给保安管饭,晚餐在学校食堂只花十元钱左右,一个月只花400元左右,剩下的贴补家用和资助孩子们。

这几年有他资助过的孩子回来看他,他也拒绝孩子们带他去大饭店,让孩子们能省则省。而程师傅自己家的孩子培养得也不错,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接受采访时,程师傅始终不愿透露姓名,也反复强调不要曝光他的照片,在他看来,做这点事情,没什么值得宣扬的。

对于程师傅的善举,很多网友深受触动地说,“这才是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以微薄之力低调助学,为坚持行善17年的程师傅点赞!

“不想让他人知道”的善意,比金子还要珍贵10月19日,记者联系到了程先生所在的保卫科负责人朱芳,她表示,程先生来自农村,今年10月即将退休,虽然此前听说过他多年坚持资助学生的事,但也是这次被网友曝光后,她才知道程先生为此付出了这么多。

媒体在报道善举事迹的时候,自始至终说的都是“程先生”,我们相信,不是媒体无法获得“程先生”究竟叫什么,最大的可能就是“程先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姓名。

就像这家学校介绍的那样:他从未主动说过资助学生的事,他是我们学校的保安,年纪很大了,谁都没想到他竟资助了这么多学生!

无疑,这次“保安程先生17年资助困难学生”的事迹,之所以能够进入公众视线,是因为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发帖“泄露了秘密”。到引发全国网友聚焦,学校才知道了消息。在这里笔者并不是想表达“学校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毫不知情”有什么问题,而是想说的是,“保安程先生”助人为乐,却“不想让他人知道”的善意,比金子还要珍贵。

通过学生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获得这样的“善意走线”:“保安程先生”最早于2005年开始资助学生,至今有6名学生受益,最多时他同时资助了3名学生。

“保安程先生”今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老家在浙江农村,陆陆续续他资助困难学生的资金投入10多万元。他的人生信条就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个自己收入也不高的人,一个在异地他乡辛苦打拼的人,能够做出如此“感人义举”,岂能不让人动容。这种善行义举拨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最深处的琴弦。

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的爱心是无限的。“保安程先生”资助学生17年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收入有多少,可是爱心是无价的,只要我们心怀善意,只要我们心揣善良,我们就一定能用微薄的力量点燃希望的火焰。那些受到资助的学生,他们经历了“爱心的温暖”,今后走上社会,也能“延续心房里的温情”,继续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心里装着善良,就连人生都会是温情而多情的。

而这种“善意的释放”,温暖的何止是他人,也包括自己。就像“保安程先生”那样,他或许没有山珍海味可以吃,可是他的生命却是精彩的,他的人生却是有意义的。毕竟,助人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为别人撑伞的人拥有一片晴天

和许多默默做好事,帮助他人的人一样,程师傅第一次资助大学生,也是出于偶然。他在学校做保安时,遇到有位家长送孩子来报到,但是6000元的学费却被偷了。这位学生家里条件不好,学费本来就是跟亲朋好友借的,遇上这种变故,更是雪上加霜。程师傅不但帮他们垫了路费,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萌生了为他付学费的想法,后来就一直资助了他四年。

做好事产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可能的确会让人“上瘾”。那以后,程师傅开始主动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主动与其交流,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并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因为程师傅是个保安,很多学生会觉得他自己生活也不宽裕,不愿意接受他的资助,他就谎称自己以前是做生意的,有很多钱,让学生只管拿去用,以后毕业了再还都行。但事实上,他资助的很多学生,后来发展得不错,想要还钱给他,都被他拒绝了。在程师傅看来,守护好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让他们能专注学业,学有所成之后回馈社会,就是他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细数起来,程师傅的确也不算是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比起很多大慈善家来说,他20年来资助学生10万元的金额也真的不算多,但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坚持一直做好事。他对于很多学生的帮助,可以说是举手之劳、细水长流,10元、100元、500元,能帮的时候就帮一些,不在乎数字,也不拘于形式,因为他没有将此当成一个值得标榜的成就,或是什么了不起的壮举。他所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但所释放的善意却是无限的。将助学做成了习惯,做成了乐趣,殊为不易。也正是这样的寻常的、日常的、不至于过度自苦的爱心,让人感觉距离很近,可亲可感,更容易传递出去,对他人形成感染力,让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让一朵花开出一整个春天的灿烂,让一个微小的善行使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相信那些被程师傅省吃俭用资助过的学生,一定不舍得浪费光阴,虚度年华,因为他们知道,之所以能够不惧风雨的前行,是因为有人帮他们撑着伞。而程师傅却觉得,捐资助学给他带来的收获更大,孩子们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毕业之后也断不了的情感牵系,人与人之间善意地延续和流动,这些都是比物质金钱更为重要,更为珍贵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善良的人存在,我们才会觉得脚下有力,眼里有光,才会觉得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创造希望的过程。

从程师傅的话语中,可以读出,他助学的初衷是尊学重教,因为自己没能有读书深造的机会,所以会觉得大学生如果因为缺钱而影响学业,那就太可惜了。这是一种令人动容的共情力,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会想着给别人撑把伞。替人撑伞的人,或许自己会淋湿,但也一定会收获来自他人的一条毛巾,一碗热汤,一句关怀,人与人的相互扶持,就是彼此撑伞、彼此关照的意义。每个人都在雨天替他人,替自己撑起一把伞,撑起的就是一方安宁,一片晴天。

与程师傅一样,并不富裕的他们也选择帮助别人——

周口“最美农民工校长”马刚:心怀大爱无私奉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些年学校就是从这些基本要求做起的。”周口最美农民工校长马刚说。

一直以来,这位靠打工搬砖办学校的“农民工校长”马刚,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支撑起了一个充满传奇的乡村学校,并资助培养了一群“文武双全”的孩子。

据悉,2001年,在回乡照顾母亲期间,马刚看到家乡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照顾、缺少良好教育的状况后,便毅然放弃了一个在外工作的好机会,回到自己的故乡项城市官会镇,并在朋友的帮助下,马刚投资近200万元创办了项城市官会镇昌福学校,又担任起了该校校长。

心怀大爱

返乡创办留守儿童学校

据马刚回忆,昌福学校刚成立的时候,项城市官会镇高庄村、范桥村、徐庄村等10多个行政村,每年都有近千名孩子在昌福学校学习。其中,很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弱,照顾他们也都是力不从心,孩子们真的是缺少父母的爱。”马刚说道,他对这些孩子更加怜爱,所以经常会带些生活用品到这些孩子家看望,还免去了他们的学杂费和食宿费。

“再难,也要坚持下去。”马刚咬了咬牙说。虽然办学并非那么容易和简单,但令马刚欣慰的是,这些年昌福学校培养出不少人才,曾跟随马刚习武的申豫强,在国际散打比赛中获得冠军;学生刘军杰,在汉字类竞赛节目——《汉字英雄》全国大赛中晋级为“汉字秀才”;学生秋菊,登上央视三套,讲述励志成长故事,其超强的背诵能力让人印象深刻等,这些都让马刚看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和努力所得到价值及意义。不仅为了留守儿童兴办学校,马刚还一直关爱孤寡老人,每年中秋节、春节,他都会带着礼物看望慰问附近村庄100多位孤寡老人,把温暖时时带给他人。

无私奉献

打零工维持学校资助学生

几十年来,马刚心系慈善、造福社会,先后资助了数千名困难儿童和几百名孤残儿童。他不仅免除孤残儿童所有费用,还资助他们上高中、读大学。

“孩子没钱上学,学校把学费免了,没钱吃饭,让孩子免费吃,没衣服,免费发衣服。”一位家长这样描述孩子在昌福学校所受到的照顾。

昌福学校老师王连云说道:“马校长为了学校和孩子,无奈之下,曾找到当地一些有爱心的农民工,组建施工队伍,自己当包工头,带领农民工在外地承接工程,用接工程赚的钱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

据王连云介绍,马刚为了多挣点钱,和其他工人一起扛水泥、运材料、爬脚手架,累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躺在沙土堆上打个盹儿。

多年来,马刚就是靠组织农民打零工来维持学校的开支和困难学生的生活。每当拿到工程款后,他立即脱掉又脏又破的工作服,把脸洗干净,到商店买来孩子们所需的生活、学习用品,满脸笑容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就这样,马刚在工地、学校,农民工、校长的位置和角色上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坚持着。

“为了给那些亲情缺失的孩子们一个‘家’,让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再苦再累,都值得。”马刚说。

马刚的善举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多年来他一直履职尽责,积极践行使命担当,先后获得第五届“河南省道德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 等荣誉,并荣登“中国好人榜”。

2021年,马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也让他守护乡村教育的信心更加坚定。20年来,马刚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儿女,精心安排学习、料理生活,定期添置新衣和学习用品,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在节假日,马刚还会把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接到学校,一起叙亲情。

每一个正能量的地方都能看到马刚的身影,尤其是在抗击疫情、防汛救灾等重大事件中,“农民工校长”马刚逆行而上、爱心驰援。他说:“虽己难、心不安,走进灾区,见到乡亲,心才安。”

“我愿意用一生心血,为这群孩子的健康成长‘铺路’。”马刚和他资助过的孩子们亦师亦友,同时他们的故事也感动了很多人。

离职前,保洁员将工资捐给贫困大学生

自己穿的是别人不要的旧衣服、旧鞋子,但在离职前,却把工资捐给了贫困生,还资助了其中的两个人,她是大学里一名普通的保洁员。这位同学们口中的“阿姨”,其实是一位面容姣好的“80后”。虽然在学校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她带给同学们的影响却不小。

她的鼓励让同学们

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她把自己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捐给学校,但却不想透露自己的名字,同学们都叫她“小梦阿姨”。

打扫卫生的时候,小梦发现同学们遗失的物品,就帮助他们保管好,有同学丢了物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梦。一来二去,小梦就和同学们熟络起来,还被同学们拉进了公寓微信群,大家有事儿,就在群里@小梦。

有一次,小梦发现有同学把纸壳箱整齐地放在了垃圾桶边,她马上拍照晒图,在群里表扬道:“这是谁家的小孩?太值得表扬了,太感谢了。”

没想到这之后,她常能看到垃圾桶边高高摞起的纸壳箱,没有垃圾桶的时候,同学们会自发用大塑料袋装多余的垃圾而不是随地乱倒。

小梦有时会给同学们发一些金额不大的红包,手气最佳的同学所在的寝室可以获得一次打扫宿舍的机会。“因为同学们的体谅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我也想回馈他们,男生不太会收拾屋子,我就在他们允许的情况下,帮他们擦擦玻璃、拖拖地。”小梦说。

公寓四楼的窗台

变成“爱心流动驿站”

“孩子们,如果再有不要的衣服裤子还有鞋子,请不要扔进垃圾桶,放在窗台上。我把衣服整理干净全部送给来学校的施工人员。”小梦在群里说。

小梦说,送人东西时一定要尊重对方,并且是不图回报的。她注意到楼层里有的同学生活比较节俭,洗脸盆裂了,就把肥皂放在塑料瓶子里,她也会留心为学生们寻找可以替换的物品。

“四楼北侧卫生间窗台,放着两个大盆、一个小盆,还有一个垃圾桶都已经刷干净,如果哪位同学需要,可以大大方方过来直接取走,不用不好意思。这些都是做好事不留姓名的同学放这里的,愿爱心传递,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田。”

在小梦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15公寓四楼的窗台成了“爱心流动驿站”。

被学生的“礼物”感动

她决定长期资助贫困生

一天早晨,一位同学加了小梦的微信,问她在哪儿,小梦以为同学是丢了什么物品,没想到打开门,学生把一个礼包塞给她,说了句“阿姨你辛苦了”就走了。她打开一看,里面有滚烫的粽子,还有一只烧鸡。“我都没来得及问他叫什么。”小梦眼眶湿润了。

因为家庭原因,小梦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让她感觉温暖的地方。离职前,她决定把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捐给同学们。小梦的朋友们知道后,大家一起凑了3030元捐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帮扶贫困生。

其实这些朋友们小梦都不曾谋面,称网友更为贴切,但是他们无条件信任小梦,因为在此之前,小梦带着大家做过很多好事。5年前,小梦得知两位亲友相继在同一个路口因车祸去世,她就决定在这个地方安装路灯和爆闪灯。同时,她还联系爱心人士在附近村屯有交通隐患的街口安装了路灯、减速带等设施。

从修路、修桥,到帮助流浪猫狗,小梦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她组织的群已经达到了上千人。这次群友们决定和她一起资助哈工程的贫困生。“我们决定资助两名同学,解决他们大学期间的学费,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小梦说。

(综合来源:澎湃新闻、央视网、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极目新闻、周口日报、映象网、哈尔滨新闻网、人民资讯)

原标题:“保安资助学生17年”,最动人的不是10万元

表示善意的故事有哪些2

从小到大,

父母的一句“还不是为了你”

让你憋出几次内伤?

亲朋好友的一句“我是为你好”

重创了你几次?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大学时代,在没有课程的日子里我们男生基本都会闷在宿舍打电脑,一日三餐就只好叫快餐。

其中有一家份量不错、口味适中,送餐的小伙子也很热情,每次都会送到宿舍门口。一栋宿舍楼,没有电梯,于是大家为了让他不至于白爬楼,就不断介绍隔壁以及隔壁的隔壁同学叫这家的快餐。学校后门的快餐店都倒了两家了,这家生意依然红火。

突然有一天,快餐晚送了一会,并且送餐的是位老大爷。我们不以为意,继续叫着这家的快餐,结果每次送餐的都会晚会,也都是这位老大爷。我们看着老大爷满头大汗地爬楼,有点于心不忍,于是就说您到了楼下喊一声,我们下去取,但是老大爷坚持要送到,说这是规矩,应该的!

有几个同学为了让老大爷轻松点,就点了别人家的快餐。慢慢的,老大爷每次送餐的数量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没有在宿舍楼出现了,不久后,那家快餐店也倒闭了。

在那家店转手前,我问过那位店家老板,为什么会换老人送餐?他说,他父亲看店里因为饭菜可口生意好,不肯再花钱雇人送餐,坚持发挥余热自己送,谁也拦不住。谁知道,同样的饭菜生意说不行就不行了。

我相信大家也应该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老大爷为儿子好,我们为老大爷好,结果一家生计就此断掉。

有种谎言叫做“善意的谎言”,有种尴尬叫做“好心办坏事”,究其本质还是谎言,结果还是办了坏事。

你所认为好的,并不一定对身边的人也是好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同一个开头对于不同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过程不一样的结果。

凡是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多换位思考,不要自作主张,越俎代庖。


因为造成伤害的有可能恰恰正是你的善意!

表示善意的故事有哪些3

秋高气爽秋日浓,恰逢中秋好时节。中国人历来家园情结浓厚,能与家人围坐共赏皎洁明月,是中秋节最美好的祈愿。

有人踏上归途,有人安享团圆,有人花下赏月,也有人坚守岗位。灯火阑珊时刻,总有一些身影,用自己的“舍”和“离”,换来了千家万户的团圆。他们是守护这座城市的一道光,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月圆时,想起那些在山火救援中负重前行的身影,

谢谢你的守护

中秋佳节,在阖家团圆的时刻,彭江心里满满的都是感恩,在经历了山火救援的紧急时刻之后,他和同学们今年对“家园”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彭江是西南大学学生工作处武装部的一名干部。8月21日晚,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突发山火,接到北碚区武装部灭火救灾的通知后,他脑海中闪现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快!上山救援!”来不及多想,他和砺剑班的同学们说明事态的紧张情况后,同学们二话不说,跟着老师就来到了现场,驰援山火救援。作为老师,彭江的心始终悬着:孩子们都没经历过这种大规模救灾场面,他们能吃得消吗?

砺剑班是西南大学“大学生国防教育示范团队”,由复学退役军人和预备参军入伍的大学生组成,在山火救援现场,彭江与学生们负责将各类消防物资和补给送到一线消防队员手中。“我们随着火线移动,一线消防员和武警到哪,我们就负责把物资送到哪。”山路崎岖,山体坡度甚至达到了七、八十度,有些路段两侧就是山沟,能供人通行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的宽度,还要满足运送物资的志愿者们上下。“陡峭的山坡上本没有路,路是靠前来救援、支援的消防员和志愿者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彭江说,“想要背着物资往山上走,只能手脚并用。虽然很累,但踩在用脚步踏出的救援通道上,却很安心,大家只想着快点向上爬。”

在山火救援中,这些年轻人的志愿力量成了逆行的点点星光。“最让我感动的是砺剑班的孩子们。”彭江说,“有5位同学在支援中受了轻伤,但当时他们谁都没有提,从救援现场撤离后才去医院处理伤口。我问学生们,为什么不告诉我,他们说,一旦上报,就会被要求立即撤下来休息,他们想完成这次任务,义无反顾战斗到最后一刻。”

中秋节这天,学生们自发地给消防员们发着微信祝福。一个学生的留言里这样写道:“从没有哪一个时刻,让我如此切近真实地感受到,家园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场山火,像一堂课,让我明白我肩膀上有什么,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能历经劫难而愈发团结一心、创造奇迹。”

月圆时,想起那些化身“送水员”的“火焰蓝”,

谢谢你的守护

中秋佳节,消防员很忙,一直在忙着救火?并不是,他们有时候也在忙着找水,尽管找水并不是他们分内的任务,但脱民困、解民忧,他们甘之如饴。

8月以来,持续高温导致贵州多地出现干旱,在赤水市宝源乡,因地理位置偏高,原有的水库、塘坝、水井等多个取水点,因旱情都已干涸,几乎所有水源都断掉了,群众饮水困难。

接到群众求助后,赤水市丹霞大道消防救援站消防员张勇就带领本班消防员,用消防车将水送到百姓家中,为民“解渴”。清澈的水汩汩地流进水缸水窖,村民们脸上的愁云变成了笑容。“但这不是治本的办法,要想持续供水,还得找到新的水源。”这不是张勇分内的工作,但他放心不下,于是跟着四处奔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踏勘,当地干部群众找到了新的水源,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新水源与宝源水库间的高度差太大,且乡里仅有的2台小型抽水泵功率太小,难以抽水。怎么办?乡里现有的条件解决不了问题,向上申请支援需要时间,但老百姓吃饭洗衣,对水的需求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勇立即向大队领导请示,希望大队能增援2台大功率抽水泵,用于解决抽水问题。终于,在4台抽水泵4天3夜的连续工作下,宝源乡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我是一名消防员,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是我的使命。同时,赤水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妻子、女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人民群众受苦,就是我在受苦,我爱这片土地,所以,我要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张勇在日记里写道。

月圆时,想起那些把黑暗抵挡在身后的“孤勇者”们,

谢谢你的守护

中秋之夜,团圆时刻,家人却为执行任务的他们时刻揪着心,他们是人民警察,是“撕裂黑暗的利剑”,也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

90后毕光熙是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刑侦支队禁毒大队的一名禁毒警察。参与禁毒工作8年来,毕光熙经历过无数次堪称“刀光剑影”的险情,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将其称为“小场面”。

一次,在高速公路抓捕嫌疑人,毕光熙飞身将嫌疑人扑向排水沟内,与嫌疑人缠斗,致身体多处擦伤。穿过人流,他飞跨栏杆追捕涉毒人员,在拐角处,嫌疑人突然持刀向他袭来,他徒手拽着对方的刀尖,面对面对峙。面对轰踩油门、打算杀出重围的毒贩车辆,他打破对方车窗玻璃,冲进车内夺下钥匙,逼迫车辆熄火,导致两个小臂和双手满是玻璃划痕。

在毕光熙的右臂,有一道23厘米长的伤疤,这是2015年6月的一次抓捕行动留下的印记。在奋力压制恶徒的过程中,他的手臂被拧成麻花状,造成粉碎性骨折。被送往医院后,原本预计三个小时的手术整整做了五个小时,术后,一块20厘米的钢板、11根钢钉被永远植入他的右臂,一张蓝色残疾证,将伴随他的一生,但他说这是“勋章”:“我不后悔!下一次还是会往前冲,这是我的责任!”

做撕裂黑暗的利剑,毕光熙把这一道长达23厘米的外伤创口,看作身体的一部分,这是他从警生涯中的刻痕。在《中国青年》IP关键词发布活动中,毕光熙揭晓的关键词是“热血”,他说:“热血,是将个人梦想融入家国情怀,是心怀正义、坚守底线。我们多查一克毒,人民就少受一份害。和平年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争取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是身为一线禁毒警察的初心、使命、热血、无畏与拼搏!”

月圆时,想起那些永远要全力以赴的“火焰蓝”们,

谢谢你的守护

中秋,好友逛街聚会、享受闲暇时光的时候,他们却要严阵以待,任何一次警铃响起,都必须全力以赴。

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消防救援站位于较场口新民街。辖区内,有着全亚洲最复杂的地下交通网络和全国高层建筑密度最高的区域,再加上十余个全国知名的网红景点,消防救援难度极大。

每到节假日,消防员们就要参与到景点的前置备勤和消防安保中去,他们还提前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以及时应对一切可能触发的险情。华灯初上,消防警灯闪烁,人群摩肩接踵,消防员们却无心看“风景”,检查附近景区内、商场里的消防设施设备,在临时指挥中心随时待命,应对突发状况……凌晨,人群散去,消防员们方才撤离。坚守一线,是这片繁华街区的守护者们独特的庆祝佳节方式。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他们练就“十八般武艺”。在2021年的全国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重庆选拔赛赛场上,31岁的阮洋洋一举斩获百米消防障碍板操、攻坚技巧模块两个第一。24岁的程潜去年刚刚加入该站,被队友们称做“活地图”。工作之余,他细致走访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了解每一处消防栓和供水设施的位置,并亲手绘制多份辖区图。图上,每一处拐角,每一个门牌号都清楚标记,以便在发生火情时,能够迅速找到火情发生位置以及附近供水点。

警铃响起,不一定都是赴汤蹈火的救援“大场面”,消防员们更多的日常工作是解民忧、助脱困。但这警铃,就像冲锋号,前一秒他们可能还是谈笑风生的“蓝朋友”,警铃一响,后一秒他们就可能“脸色一变、弹射出去”。尽管,这次救援可能只是帮辖区居民救小猫小狗,他们也必须一样认真去准备和应对。“感谢对小动物的关爱!”收到这样感谢的话语时,消防员们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在他们看来,一枝一叶总关情,涉及到老百姓的事情无小事。

相约逛街时,看到霓虹灯下执勤的他们,请致以微笑,让枕戈待旦的他们心里增添一份温暖。

月圆时,想起那些在指挥大厅里流下热泪的航天人们,

谢谢你的守护

中秋,在实验室,在机房,在发射场……还有一群航天人,依然在为下一次“梦圆九天”而忙碌着。

今年是我国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7月25日,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梦天实验舱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并将于今年10月择机发射。航天员的“一居室太空家园”将升级为“豪华三居室”。

面对今年高强度且重要的建造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2所专门成立了空间站试验队,兵分两路,一路扎根在文昌发射场,做好实验舱发射前最后的检查测试和确认工作,一路扎根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做好在轨飞行控制工作。

8月3日,随着梦天舱顺利抵达文昌发射场,梦天发射任务正式启动。发射场工作是整个研制阶段的最后一环,是飞行前地面确认的最后机会。试验队从检查外观做起,对所有机箱、板卡的连接紧固性都进行了逐一确认,对地面设备的功能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确认,为后续加电测试打好基础。进入精度测量环节后,试验队对每一个设备测量状态、每一个测试数据的正确性均进行了现场确认,确保测试数据正确、及时地传递到后方,并落实在飞行软件中。

合家团圆的中秋节日,对于发射场试验队员来讲,是紧张繁忙的一天。与每个工作日一样,加电测试准备依然在早晨八点半准时开始,测试项目依然按照每小时的节奏密密排开,测试确认、数据比对,每一位试验队员在自己的岗位上紧张严谨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午饭和晚饭常常来不及回宿舍吃,匆匆吃两口盒饭解决。一天的测试工作全部结束,已经到了晚上十点以后,试验队员们直到关闭测试设备走出测试大厅,才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圆,于是也打着电话向家里人诉说一下思念之情。

试验队总指挥罗谷清和队员宋明超在参加问天任务后,马不停蹄投入了梦天任务,已经在发射场坚守了四个多月。试验队员张迎发和牛剑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阶段,其他队员也是家里的顶梁柱,长期出差,无法与家人团聚,让大家心里对家庭都有深深的愧疚。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身上肩负着空间站建造的重大责任,试验队员都把这些困难埋在心里,把工作放在首位,把发射场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踏实细致地做好发射场的每一项工作,确保空间站建造质量。

中秋节的晚上,明月高悬,多少人享受完团圆的喜悦,睡去了,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试验队机房里仍然灯火通明。房间里,试验队员们的额头上沁满了细细汗珠,专注地盯着计算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着的数字和各色曲线。大部分时间里,机房只有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他们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战斗”,为问天实验舱转位、梦天实验舱快速交会对接做着最后的准备。

梦天实验舱交会对接任务控制难度更大,转位任务完成后,空间站两舱组合体将由一字构型变为“L”构型,这是一个全新的构型状态,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准备工作。在准备梦天任务的同时,工程师们一方面要继续坚守在地面飞控监视岗位上,对空间站两舱组合体各类飞行参数进行严格判读,保障空间站稳定运行,让航天员们在太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另一方面,要为即将实施的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问天实验舱在轨转位任务进行各项飞行程序和指令序列的准备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两舱组合体在梦天实验舱发射前的各项既定任务,以健康、稳定的运行状态,迎接梦天实验舱的到来。

每一个激动人心的飞天瞬间,每一个飞天逐梦的大胆设想,每一次航天任务的成功实施,背后都是无数航天人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的辛勤奋斗。

月圆时,想起那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施工一线的身影,

谢谢你的守护

中秋,他们为了保障项目施工进度,选择就地过节。“和同事一起过节,在草原上看月亮数星星,这种人生体验千金难换啊!”今年刚参加工作的祝文博安慰着电话另一头的父母。

今年中秋,中建三局一公司参与内蒙古“东数西算”重要新基建工程建设的青年员工们,组成了一支30多人的团队,他们有在呼和浩特的,有在乌兰察布的,因为整体施工进度,各项目中秋不停工,开启就地过节模式,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第一次在外过节,电话那边父母的反复确认,让给排水见习工长祝文博不知作何回答。可图纸优化理念、每日的防疫要点、班组人员动态,只有他最熟悉,关键时刻他可不能掉链子,“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做我该做的、担我能担的,这是我成为大人的第一步。”他在给父母的留言中说。

电气工长张骞正在为每一位将留在工地过节的管理人员及农民工发放“中秋礼包”,并送上简短的祝福。“都说草原上的月亮和别处不同!”因为工期原因,张骞“就地过节”的经验少说也有五、六次,况且这次还有他的“老战友”王业栋陪着,“原来我搞电,他搞水,三年后内蒙相遇,我在呼和浩特,他在乌兰察布,我负责整个电气工作,他挑起了生产大梁,我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华为云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项目给排水负责人王业栋兴奋地说,“我和张骞都约定好了,这次放手开干,比比看这几年下来谁进步更大些。”2018年的夏天是他们缘分的开始,现在他们又一起投身“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逐梦路上总是殊途同归。

中秋的月亮静静照着草原,拉长了这群建设年轻人的身影,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建设实践中,这群年轻人,永远一往无前。

月圆时,致敬地震救灾前线的每个普通人,

谢谢你的守护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了6.8级地震,震中距离康定市仅47公里。

“抗震救灾党员突击队全体队员做好准备,今晚连夜将驰援灾区的物资装车,明天一早待应急管理局通知后立即出发,目的地是得妥。”

“长河坝、黄金坪两级水电站按要求减少出库流量,全力协助下游海螺沟区域抢险救灾!同时增加长河坝水库蓄能值,保障四川电网调峰调频和电力充足供应。”

“口罩1200只、铁铲铁镐200把、床垫100个、应急帐篷20顶、汽油发电机及照明灯……”

一条又一条救援指令下达,一件又一件应急物资装车完毕,大唐甘孜水电公司抗震救灾党员突击队迅速抵达得妥镇灾民安置点,全力支持灾区救助安置工作。

进入得妥镇,放眼望去,到处是被地震损坏的建筑和散落在地上的瓦片,让人揪心。“沙坝、联合村等几个库区的村子,因受灾道路被阻断,村民急需转移,但是大型救援船只目前还无法到达,只有两艘小型救援船只。你们能否提供救援帮助?”突击队在和安置点工作人员主动交流中,了解到新的救援需求,经请示后紧急调动该公司冲锋舟到达现场,并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快速高效实施救援,700多位受灾村民的转移任务顺利完成,突击队员们累并快乐着。

返回公司的路上开始下起小雨,突击队员们关心着救援工作的难度和次生灾害的情况,心还是没能彻底放下来。

“眼前,有主动希望参与志愿服务和救援物资运送的人们,有救援之余、一边往泡面里加卤蛋一边刷着抖音的青年,有满面愁容讨论接下来如何修建房屋的中年人,还有拿着奥特曼玩具开心打闹的小孩……他们都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情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眼中没有看到哀怨和恐惧。”救援人员小杨在工作日志里写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他说,当时向车外望去,原来是部队一列长长的救援车队迎面而过,歌声响彻在整个山谷中,势如破竹、气贯长虹。再望不远处,是屹立在大渡河上岿然不动的泸定桥,还有周边的万家灯火。

“会好起来的!”“天佑四川!雄起!”……车外的歌声,让人坚信这场战斗会赢得胜利,坚信这万家灯火会更加璀璨迷人。

他们是消防员,是人民警察,是航天人……他们也是你我他,每个心怀善意、心系家园的普通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和感谢。正是有了这么多守护的力量,更多人才能安心共赏一轮明月,互相传递着中秋佳节的美好祝福。

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但遥望星空,月亮会传递我们的敬意和关爱。万家灯火时刻,感谢这份守护!

来源:中国青年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