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故事的作文700字

2022-10-30 09:09 作者:高中语文在线 围观:

50个古代文学常用典故,作文和古文双修,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高中语文在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作文700字1

50个古代文学常用典故,作文和古文双修


1.钱可通神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他更加光火了。要求两天内结案。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骑猪

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见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鸟尽弓藏

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风误点

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孙权看到后。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蒲柳先秋

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顾悦之传》)后以“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弃席

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后来,他加国为晋文公。在途经黄河边时,下令把原来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笾豆(食具)等都丢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跟随他流亡的人中有个叫咎犯的听后大哭。


重耳问他:“回国应该高兴,你为什么要哭呢?”咎犯说:“你所丢弃的,正是流亡中赖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吗?”重耳当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弃故旧。(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弃席”比喻对下属故旧弃置不用。


7.黔娄被

春秋时,齐国贤者黔娄善于韬略,能退敌兵,国人对他很敬重。鲁恭公请他为相,齐威王聘他为卿士,他都不去。他非常穷困,死后因被子太小,连遗体都盖不住,孔子的学生曾子,建议他的妻子把被子斜过来盖,他妻子说:“宁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余。”(见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晋皇甫谧《高士传•黔娄》)后以“黔娄被”为清贫的典故。


8.墙东窥宋

战国时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否认了,并且说:天下的美色,没有能比得上我家东邻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涂朱则太红。但她登墙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没有动心。后以“墙东窥宋”为美女多情的典故。


9.乔迁

《诗经•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诗,开头四句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砍伐树木,丁丁丁;鸟儿鸣叫,嘤嘤嘤。它们飞出深谷,迁上高高的树林。按:唐代以后,都把诗中的鸟认作黄莺,后以“乔迁”、“莺迁”为迁居或升官的贺词。


10.青白眼

晋代的阮籍能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欢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遇到他讨厌或轻视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他母亲死后嵇喜来吊丧,他用白眼,嵇康来吊丧,他用青眼。(见《晋书•阮籍传》)后以“青白眼”表示对人尊敬、重视或轻视、憎恶。


11.蘧(qú)轮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轮,字伯玉,有很好的名声。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夜坐,听到车声辚辚,到宫门附近就听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在宫门的另一边又响了起来。

卫灵公问夫人:“这是谁的车子?”夫人说:“一定是蘧伯玉的。”灵公问何以见得。夫人解释说:“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会夜间行车也不失礼,过宫门而下车。”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见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后以“蘧轮”为称颂贤臣的典故。


12.屈谷巨瓠

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见齐居士田仲,说道:“我听说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赖别人生活)。现在我有巨瓠(一种瓜)坚硬的像石头,又厚又没有窟窿,想拿来献给先生。”

田仲说:“瓠是用来盛东西的,而你的瓠,却厚而无窍,又硬得像石头,剖不开来,我拿来做什么用呢?”屈谷说:“是的,无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丢了。”

其实,屈谷是借此讽刺田仲自称不恃人而食,但也无益于人之国(宋国),属于坚瓠之类。(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屈谷巨瓠”、“坚瓠”比喻无用之物或无用之人。


13.如皋射雉

春秋时,祁国大夫贾辛,相貌丑陋。妻子却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后来贾辛为妻子驾车如皋(到皋泽去),打猎,射中一只雉鸡。妻子见他有本事,才开笑口讲话。

贾辛感慨地说:“人实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没有这点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后以“如皋射雉”为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作用的典故。


14.襦袴欢声

东汉人廉范,字叔度,曾经任蜀郡太守,有惠政。(有很好的政绩),百姓为他作了这样的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该来了,你来了以后,不禁止我们开夜工,我们都安心劳动。过去,我们短衣没有一件,现在我们裤子都有五条了。(见《后汉书•廉范传》)后以“襦袴欢声”为称颂太守一级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孺子牛

孺子,小孩子。春秋时的齐景公喜爱小儿子荼,曾经自己两手着地当作牛,口里衔着绳索,让荼骑在背上玩耍。荼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断了。(见《左传•哀公六年》)后以“孺子牛”比喻为大众谋利益而不惜献身的人。


16.倾盖论交

春秋时,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见程子,两人停车交谈,车盖靠得很近,因为意见投合,一谈就是一整天。(见《孔子•杂训》)后以“倾盖论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17.青鸟传书

传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承华殿,见有青鸟从西方飞来,集于殿前。汉武帝就此事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它们是先来报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来了,有两青鸟如鸾,夹侍其旁。(见《汉武故事》)后以“青鸟传书”比喻传信,以“青鸟”比喻传信的使者。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情为探看”。


18.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的诗文,不仅流行国内,连日本、新罗使者也纷纷前来购求。他曾八次应试,都登科甲。当时有个叫员半千的人说张鷟的“文词如青铜钱,万选万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以“青钱万选”为文才出众的典故。


19.请缨

汉武帝派终军去劝说南越(亦作“粤”)王来朝,终军请求给他一根长缨,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缚回来。后来,他果然不出所料说服南越王归汉。(见《汉书·终军传》)后以“请缨”为投军报国或要求给以重任的典故。如毛泽东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0.染指

春秋时,郑国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动起来,就会吃到好东西。郑灵公知道这件事,有一次赐大家吃鼋肉,故意不给子公吃。在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动了起来。

他见灵公不让他吃鼋,一气之下,用指头往锅里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说道:“这不是也吃到了吗?”(见《左传•宣公四年》)后以“染指”为吃到某种东西、沾到某种利益或参与某种事情的典故。



21.御批韩翃

唐代诗人韩翃,曾任员外郎,晚年颇不得意,建中初,屈居幕吏,常辞疾在家。人多鄙之,惟一韦姓巡官知他是名士,与他交好。一日夜半,韦巡官急叩韩翃家门,祝贺其任驾部郎中、知制诰。知制诰职掌草拟朝廷诏告文书,为清贵之职。


韩翃不信,韦巡官说:据京报,知制诰缺人,中书省选中两名呈德宗亲批,御笔不点出,后批曰:与韩翃。时有两人名韩翃,另一韩翃任江淮刺史。中书省又将两韩翃同时呈进请示。


御笔录诗一首:“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一旁批曰:与此韩翃。韦巡官曰:“此非员外诗耶?”韩翃方确信不误。此事传为佳话,后世诗文常用典实。


22.奉旨填词

宋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擅作慢词长调,每为教坊乐妓所传唱,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谣。他常与歌妓来往,留连于灯红酒绿,徵歌逐舞。因功名未遂,曾作《鹤冲天》一首解嘲,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


仁宗曾言:“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从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后因以“奉旨填词”喻自我嘲讽,将错就错。(典见《本事词》《能改斋漫录》《方舆胜览》《艺苑雌黄》等)


23.重见云英

晚唐诗人罗隐,十次应试,俱未得中。初次赶考,途经钟陵时,风华正茂,与歌妓云英颇相得,云英亦正妙年,色艺俱绝。十二年后,罗隐再次落第,路过钟陵,又与她相遇。云英仍未嫁,言谈中,颇怪罗隐落拓不遇。罗隐作诗赠之。

诗曰:“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诗中既慨叹功名蹭蹬,对云英身世,亦深表怜惜之意。

但后世用“重见云英”一语,多指文中与钟情女子离别多年又意外相逢,如清初吴伟业《临江仙·逢旧》词中有句云“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即用此义。(典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4.兰亭修禊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三月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亲友四十余人,相聚于山阴(今绍兴)西南二十七里的兰亭。按照古代风习,在此举行祛除不祥的修禊之仪:各人依次分列兰渚曲水旁,将酒杯置于水上,任其随波而下。酒杯过时必须赋诗,不成则罚酒。

其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王羲之等十一人各赋诗二首,另十五人各赋诗一首。王羲之为所赋诗作《兰亭集序》,以纪其事。王羲之手写此序的书法向被视为艺术瑰宝,与其事其文相得益彰。

从此“兰亭修禊”便成了文人聚会的典故,曲水传杯或曲水流觞遂也为文人雅集的佳话。(典见《晋书·王羲之传》)


25.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所作散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也清新豪健,独具一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颇具影响。

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曾遇一善歌的幕僚,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方答道:“柳中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听后,为之绝倒。

“晓风残月”为柳永《雨霖铃》中句,“大江东去”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两句颇能代表柳、苏两家词的不同风格,后人论词,议及婉约派豪放派之不同特征时,常用此典。(典见《吹剑续录》)


26.前度刘郎

古代神仙故事:东汉时,刘晨和阮肇同赴天台山采药,在桃源遇二仙女,刘阮被邀留居半年,两人返回家乡时,子孙已经历七世。于是二人又重返天台。唐代诗人刘禹锡自屯田员外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被召回京,游玄都观,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人向执政进谗,谓意存讽刺,乃出任连州刺史,十四年后方召回,得再游玄都观。庭院内一片荒凉,桃树无存,道士也不知去向,不禁感慨万端,又作一诗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既是以姓自指,又是用刘、阮故事,后人因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亦为咏桃花的熟典。苏轼《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粹》诗结句“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即用此典。(典见《幽明录》《本事诗》)


27.秉烛夜游

《古诗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乾、刘桢、应玚、阮瑀、陈琳、王粲等均罹疾死亡,曹丕因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均袭此意。(典见《文选·魏文帝与吴质书》)


28.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


贺知章死后,李白曾作《对酒忆贺监》记其事,诗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后人每以金龟换酒为倾心结交的佳话。(典见《本事诗》)


29.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30.春风得意

唐代诗人孟郊,少年时隐居嵩山,两试进士不第,曾作《下第》诗一首,中有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又作《再下第》诗云:“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表达科场失意和仕途困顿的痛苦心情。

直至四十六岁他才应举中试,欣喜之情,不能自已,遂作《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因以“春风得意”喻进士及第。元乔吉《金钱记》“他见我春风得意长安道,因此上迎头儿将女婿招”,用典本此。(典见《唐才子传》)


31.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汉武帝所凿。唐代开元、天宝间,曾于池岸广筑楼台亭阁,花木繁茂,烟水明媚,风景佳丽,为长安胜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节日,帝王将相以及商贾庶民,游者接踵。

唐制,新科进士放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旁的杏园,时人称为“曲江宴”、“杏园春宴”。后遂被专指进士及第。唐刘沧《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唐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也有云:“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典见《唐国史补》《唐摭言》)


32.雁塔题名

长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称大雁塔,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从武则天神龙年间开始,新科进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题名,请同科进士中擅长书法者将全榜诸人姓名写于塔上。后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唐摭言》引白居易诗云:“慈恩寺塔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杨载《送完者都同知》诗:“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典见《唐摭言》《雍录》)


33.龙虎榜

唐德宗贞元八年(729)会试,当时天下名士韩俞、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瘐承宣、欧阳詹等二十三人同登进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时人称为龙虎榜。

后凡会试中选者亦被呼为登龙虎榜。在北宋孙仅举进士第一,王禹偁以诗贺之,曰:“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鹡鸰原。”龙虎榜亦称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专指武科),元方回《石峡书院赋》:“领袖者谁?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萨都刺《及第谢恩崇天门》“虎榜姓名书敕纸”,均用此典。(典见《新唐书·欧阳詹传》)


34.破题

唐翰林学士李程初应博学宏辞科,试题为《日五色赋》,李程试卷的首句云:“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时人称之为破题。又,宋诗人梅尧臣,应范仲淹邀宴。


席间赋《河豚鱼》诗一首,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评此诗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


后因称诗文起首数句点破题意曰“破题”,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题为作文固定程式。破题又常被引申为第一次之意。如《西厢记》:“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遭别离。”(典见《国史补》《六一诗话》)


35.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诗文,不仅流行国内,日本、新罗使者纷纷购求。他曾八次应试,均登甲科,当时文人员半千说他的文辞如青铜钱,万选万中。世人因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人因以青钱万选喻文才出众。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诗:“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典见《唐新语》《新唐书·张荐传》)


36.破天荒

唐代荆州文风不振,每年解送举人应考,均未中试,时人称为“天荒”。后刘蜕以荆州解送的举人登第,打破了该州多年无人中举的局面,时人称为“破天荒”。荆州刺史崔铉特奖励刘蜕七十万贯破天荒钱。刘蜕答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又自宋朝以来,江西地方无人以状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对策居第一,有人以诗寄何昌言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现。如清黄遵宪《番客篇》诗:“平生不著袜,今段破天荒。”(典见《唐摭言》《北梦琐言》《独醒杂志》)


37.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阀阅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显。史称其对家世寒微、无以依恃的读书人常能施以援手,为他们的科第仕进开方便之门。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后李德裕在党争中失败,被贬为崖州(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蒙恩士子对他被贬荒远,都一掬同情之泪。


当时有人作诗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后因以“八百孤寒”指贫寒之士或喻处境困难、极需要提携的人。清黄景仁《岁暮怀朱笥河先生》:“小谪陈芳现在身,人间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见《云溪友议》《唐摭言》《全唐诗话》)


38.冬烘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封为鲁郡公。后李希烈拥兵作乱,受命前往劝谕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间,郑薰主考,时徐州一代战乱频仍。郑薰意欲激发士人之气,特选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误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的后裔,取为状元。发榜后,颜标按礼拜见主司,郑薰在交谈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


时有无名子作诗嘲郑薰云:“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冬烘”后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涂不达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39.倒绷孩儿

宋人苗振考取进士后,出仕多年,将参加馆阁考试。馆阁为文学儒臣所处之地,录取者皆为饱学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谓苗振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苗振不以为意,曰:“岂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语。


后经考试,果未中选,晏殊闻其落选笑道:“苗君竟倒绷孩儿矣!”绷即包扎婴儿,为老娘所熟谙。“倒绷孩儿”意为将孩儿包扎颠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时疏忽大意,亦将失误。《朱子语类·杂类》所记事同人异,云是陈易赴试,宰相韩珂对陈规劝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见于通俗小说。(典见《东轩笔录》《事文类聚》)


40.悔读《南华》

唐宣宗时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询问温庭筠,温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令狐綯遭到轻薄,怀恨在心,上书朝廷,言温庭筠有才无行。于是温终身不得登第。


后温庭筠作诗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南华》,《南华经》,即《庄子》。后人因以“悔读《南华》”为学问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陆游《怀镜中故庐》:“从宦只思乘下泽,忤人常悔读《南华》。”(典见《唐诗纪事》《北梦琐言》)


41.沆瀣一气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进士科考试,榜中录取考生崔瀣。同时被录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为崔沆相知。时人有“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谣。后人因称气味相投为“沆瀣一气”。今多用于贬义。(典见《南部新书》《唐语林》)


42.名落孙山

吴地有人名孙山,为人滑稽多智。试期至,离乡赴他郡应举,乡邻中有人托其携子同往应试。试毕,乡邻子落第,孙山居榜末,先期回家。乡邻探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诗两句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后因称考试落第为“名落孙山”。诗文中常用,通俗小说中尤多用此典。(典见《过庭录》)


43.梁州梦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为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两人友谊深厚,常以诗文互相酬和,世称“元白”。元稹任监察御史,于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

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诗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属陕西,即梁州境)旅次梦与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及慈恩寺,醒后作《梁州梦》诗云:“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曲江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后人形容知友梦魂相交,常引此佳话。(典见《本事诗》)


44.东涂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骑瘦马赴朝。正逢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见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回避新郎君!”薜逢派从者传言:“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年少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东涂西抹,本指妇女装饰,薜逢以此为喻,说自已少年时也曾凭文章取过功名,新科进士何足为奇。后以“涂抹”为自谦诗文拙劣之词,金元好问《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


45.锦囊贮诗

中唐诗人李贺,为人纤瘦,但作诗异常刻苦,常清晨骑弱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随,边行边吟,每得佳句,即写下投于囊中。日暮归家后,取出诗句,构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检讨锦囊,见所书诗句甚多,即怒:是儿要呕出心乃耳。

后人称好诗为锦囊佳句者本此。锦囊又称奚囊。杨维桢《感怀》“尽取江山锦绣句,呕心沥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唐书·李贺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46.鸡肋糜人

三国魏杨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汉中,刘备据平阳坚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还军。适逢军将问军中口令,遂随口云:“鸡肋”。众官属莫知所谓,独杨修已解其意,整装待发。问之,则曰:“夫鸡肋,弃之为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返也。”


后因以“鸡肋糜人”喻虽嫌乏味却又不忍舍弃之物。唐罗隐诗:“鸡肋曹公怒,猪肝仲叔惭”,即直咏其事;宋苏辙诗:“官如鸡肋浪奔驰,政似羊毛尚黾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注引《九州春秋》《后汉书·杨震传》)


47.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置锁无人。惆怅之余,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因常以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后不复再见的怅惘心情。


白仁甫、尚仲贤均有《崔护谒浆》杂剧演此事,明清传奇中亦有《题门记》《人面桃花》等剧,皆本此。(典见《本事诗》《唐诗纪事》《全唐诗话》等)


48.本色当行


宋代诗人陈师道曾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意为苏轼作词,亦如韩愈作诗,虽好而不是词的本味,惟有秦观、黄庭坚之词,方是作词正道。


同时的晁无咎却说:“苏词虽稍不谐律吕,盖横放杰出,曲子中缚不住者;而黄山谷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南宋诗论家严羽要求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即本陈、晁两家之说。


本色即诗文体裁的本味;当行,犹言内行。后来诗文中常用“本色当行”形容恪守体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见《后山诗话》《滹南诗语》《沧浪诗话》)


49.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翃为淄青节度使侯希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许尧佐《柳氏传》作“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后人就名韩翃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妓女这类的人物。(典见《本事诗》《柳氏传》《唐诗纪事》《全唐诗话》)


50.吊柳会

柳永初名三变,以填词名世,与兄弟三复、三接号为“柳氏三绝”。因他常涉足花街柳巷,所作大抵为偎红依翠的艳词,歌台舞榭常演唱其词,歌妓舞姬,均爱慕其才华,但为时论所不许。后改名柳永,中进士第,官任屯田员外郎,但一生流落不偶,最终客死襄阳,埋骨异乡。

相传他死时家无余财,身后萧条,靠昔日仰慕他的妓女集资营葬,草草料理后事。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群妓相约各携酒菜食物赴其坟地祭扫。识与不识均奔集墓地,相沿成习。乡间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及清王士祯《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均叙此事。(典见《独醒杂志》《方舆胜览》等)


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致谢!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故事的作文700字2

第七期

“利苍之印”与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

主人事迹补正

一、“利苍之印”与《史》《汉》两表

《陇南金石校录》(第二册)金器铭文两当县条著录有汉“利苍之印”一枚,印文曰“利苍之印”,“说明”按:“龟鈕铜印。两当显龙出土。印长、宽均为二.六厘米。”《校录》对“利苍之印”主人和出土地点未置一词。

马王堆汉墓自1973年开始发掘,经学界长期研究情况已比较明朗,其为西汉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一、二和三号墓分别为辛追、利苍和利豨墓葬。《史》《汉》於利苍无传,其主要事迹赖《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得以传世,然两表限于体例於利苍事迹着墨无几,后世难窥利苍生平和受封轪侯之“侯状”。《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号谥姓名”栏载:“轪侯黎朱苍”,“侯状户数”栏载:“以长沙相侯,七百户”,“始封”栏载:“二年四月庚子封,八年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与此略同,但轪侯作“利仓”,与《汉书》相异。学界对此早有关注,马雍梳理《史记》《汉书》《水经注》《通志》诸书中轪侯作“利仓”“朱仓”“黎朱苍”“来苍”后认为,应从《史记》《水经注》作“利”,“仓”通“苍”,其他均为字形相似而导致的版本传抄之误。《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显示,二号汉墓即利苍墓葬出土玉质私印一枚,印章呈方形,长宽各2厘米,印文为阴刻篆体“利苍”二字,两当“利苍之印”与马王堆“利苍”私印可证《史记》《水经注》无误。

利苍之饮

长沙丞相图版

然则长沙相“利苍之印”为何会出现在两当呢?《汉书·地理志》武都郡下有故道县,《史记·高祖本纪》载:“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同书《曹相国世家》亦载:“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斄。”《汉书》记载与此略同。《元和郡县图志》载:“两当县,本汉故道县地,属武都郡。汉高祖引兵从故道出袭雍,谓此也。”汉故道县其治在今两当县境内,周振鹤认为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时属雍王章邯,那么“利苍之印”必然就是利苍本人亲历从故道还定三秦之战时的遗物。“利苍之印”属私人印章,在战争中遗失印章是常见之事,夏侯婴曾在一次战争中“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匮。”《梦溪笔谈》亦称:“今人于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古之佩章,罢免迁死皆上印绶,得以印绶葬者极稀,土中所得,多是没于行阵者。”利苍在故道遗失印章是否暗示初攻故道的战事局部失利不得而知,但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侯百余人而无利苍来看,其在还定三秦及楚汉战争中功绩不显。

二、利苍的抉择:慕从入汉与还定三秦

以往对利苍生平事迹的研究限于史料均未认识到其参与了汉初还定三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马雍认为利苍受封轪侯完全是因任长沙相的官职,在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中不曾有重大战功,马王堆简报》则通过比较利苍的继任者“醴陵侯越”“以卒从汉王二年初起栎阳”的“侯状”认为其是汉家亲信,而利苍及其前任义陵侯吴郢在“侯状”栏仅书官职而没有与“醴陵侯越”有类似的功绩,质疑二者的来历,这些论断均有偏差。李开元先生补撰《史记·轪侯利苍列传》曰:“秦末天下大乱,秦鄱阳令吴芮举兵反秦,响应楚国复国。利苍及利氏一族,出山归附吴芮,成为部下的将领,随同征战。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率领诸侯进入关中,利苍跟随吴芮,有从入关灭秦之功。项羽分封天下,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黄冈),利苍为衡山王将,遂吴芮之国。”《利苍传》所本者当系《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吴芮传》等,然《史》《汉》均未言利苍何时归附吴芮和从吴芮就国之事。《项羽本纪》载:“鄱阳郡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吴芮传》载:“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既然如此,利苍是否为吴芮旧部和何时归附都于史无徵,换言之,仅据利苍于惠帝二年以长沙相受封轪侯来逆堆其属于吴芮旧部是不充分的。

项羽起事于吴中,按《项羽本纪》明确记载其自起兵至关中分封诸王征兵收卒有四次,时间均在秦二世元年九月之后,一为“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此谓“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者。二为“东阳少年杀其令……县中从者得二万人……以兵属项梁。”东阳为临淮郡属县,此为渡江而西首次益兵。三为“项籍渡淮,黥步、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黥步列传》载:“黥步者,六人也……布已论输骊山……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闻项梁定江东会稽,涉江而西……英布、蒲将军亦以兵属项梁。”按《汉书·地理志》,英布为汉庐江郡六县人,番君吴芮为汉豫章郡鄱阳人,两者既号称群盗,藏匿裹挟之众籍贯必然复杂不纯,但以秦汉之际宗亲聚族而居的情况推测,英布与番君吴芮的兵员籍贯当以上述两郡及接壤的江夏郡为主,此三郡原为秦九江郡分置,蒲将军虽无考,但料其不出此范围,而据王利器先生考证,利苍是江夏郡竟陵县人氏。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项羽益兵人数达六、七万之多,远超前两次之和,若推论无误,那么利苍正是随英布、蒲将军加入项羽军麾下的。四为“项梁已并秦嘉军。”秦嘉,《汉书·高帝纪》载:“东阳甯君、秦嘉立景驹为楚王。”东阳属临淮郡,秦嘉军当以东阳县为主。项羽至鸿门已拥兵至四十万,项羽起兵吴中时兵员确以吴中籍为主,但渡江而西后经几次扩充后已兼有江东和江西之兵,这当然包括随之入关中的番君吴芮在内的的各路诸侯兵力。

刘邦发迹沛丰,《盐铁论·国疾篇》载:“高皇帝龙飞凤举于宋、楚之间,山东子弟萧、曹、樊、郦、滕、灌之属为辅。”刘邦“山东子弟”之意义与项羽“江东子弟”相当,显然刘项两人于起事初期在兵员籍贯构成上有显著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刘邦曾三次收编项氏兵员,一是秦二世二年四月“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二是秦二世二年九月项梁战殁后,怀王“而遣沛公西略各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三是汉高祖二年四月,“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项羽使士卒和慕从者从刘邦入蜀汉,《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均有记载,当无误。刘邦至霸上有军十万,然其就国之时却只有士卒三万和慕从者数万,这表明项羽在关中分封时对各路诸侯王的兵力进行过重大调整,明乎此则难以遽断此前利苍在刘邦或项羽阵营,但关中分封诸王时利苍必在关中无疑。

诸家均认为项羽分封吴芮为衡山王后,利苍作为吴芮旧部必然随其就国,但“利苍之印”的发现证明利苍并未就国衡山王,而是随从刘邦入蜀汉并参加了还定三秦的战争。《史》《汉》虽未显露利苍为何随刘邦入蜀汉和刘邦是如何安抚和利用数以万计的慕从者的,但淮阴王韩信的事迹使得探讨这一问题成为可能。《韩信传》载:“及项梁度淮,信乃仗剑从之,居戲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汉王以为治栗都尉,上未奇之也。”韩信就是项羽关中分封后数以万计的慕从刘邦入蜀汉者之一,然其起初并未得到刘邦的重用,“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韩信在蜀汉的遭遇乃是慕从者们的一个注脚,利苍在关中分封后选择弃楚归汉,但慕从者因功薄资浅没有得到高官嘉爵应该是普遍的,“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诸将”逃离必然带走大量士卒是可想而知的。利苍作为慕从者被授予何职已无考,但从其遗失印章推测其可能为冲锋陷阵的中下级军官。

三、长沙相与长沙国的独存

利苍在还定三秦及楚汉相争时未有显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其未随衡山王就国的微妙背景促使我们重新检视汉初异姓王存废的另类面相。《汉书》赞曰:“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性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步、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以失国。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绝嗣,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楚汉之际刘邦为笼络诸侯战胜项羽先后分封异姓王八人,然在其定鼎之后除国者七,唯独长沙王岿然不动传至五世而国除,以往的研究认为长沙国不废的原因有三:一是沙国地狭国弱不足以对汉朝构成威胁;二是长沙国始终忠于汉室;三是长沙国与南越接壤,其存在可以作为汉朝与南越的缓冲地带;王勇在一一驳斥以上论断后,从长沙国建立过程的视角比较其与其他异姓王国的异同,认为汉初保留长沙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吴芮在百越民族中的威望和其适宜南方气候的军队,阻挡南越北犯和平定南越,故南越一日不平则长沙国不废。其实,此论虽有新见即发现了长沙国具有的独特价值但本质上仍未突破长沙国为汉朝与南越缓冲地带的窠臼,所谓缓冲地带谓进可攻退可守,若进攻南越的时机成熟,汉朝必然会利用长沙国的诸种优势。

实际上,长沙国在“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背景中存而不废的关键原因在于其由汉朝委派的强有力的丞相对长沙国的全面掌控。汉初诸侯王相是汉朝中央对诸侯王制度的重要安排,其控制了诸侯王国的行政、军事和财政等几乎所有的重要权力命脉。《汉书·百官公卿表》对诸侯王相职责记载曰:“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又太史公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可见,诸侯王与诸侯相是君臣之礼,但丞相是汉朝中央所置,在诸侯王国官员体制中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内史、中尉等虽分职而治但终究难以绕过丞相,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利苍与长沙王是何关系及其何以担任长沙相《史》《汉》失载,但从汉初分封异姓王的历史背景和动机考察,诸侯相均为异姓王之故旧亲信。楚汉之际刘邦迫于时势和出于笼络异姓侯的需要,从汉元年二月至汉五年正月,先后分封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齐王(楚)韩信、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梁王彭越和长沙王吴芮八国七王, 其中燕王臧荼为项羽旧分,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为项羽分封之改封,刘邦新封者为韩王韩信、齐王(楚)韩信和梁王彭越,旧封和改封之诸侯王本质上是对项羽分封既定实事的承认,刘邦于改封之时无力干预异姓诸侯王国内重要官员的委任,实事上就是项羽在关中分封之时亦无法做到,史称“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异姓诸侯王以故旧亲信自置丞相应该是普遍的。至于刘邦新封异姓诸侯王相之委任试以齐王韩信析之,韩信在平定齐地后遣使臣请求王齐地称:“齐夸诈多变,反覆之国,南边荒楚,不为假王以填之,其势不定。今权轻,不足以安之,臣请自立为假王。”此举引得刘邦大怒,但经张良和陈平分析了楚汉形势后还是遣前者立其为齐王,分封梁王彭越是在固陵之败后“诸侯兵不从”和彭越定梁地的窘境下做出的无奈之举。以常理度之,既然异姓诸侯王都是以改封和“自请”的方式被迫承认的,那么刘邦无论如何是难以安置心腹去任职诸侯王相的,换而言之,其时诸侯王和诸侯相是高度统一的利益共同体。楚汉之际分封的异姓诸侯王限于国祚旋失,已难以考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幸《汉书》载赵王与其相的关系,张耳早时尝与刘邦从游,后为项羽分封为常山王,被陈余击败后归刘邦,汉四年夏立为赵王,汉五年秋卒,其间张苍为赵相。张苍秦二世四年从刘邦攻南阳,参加了入武关和还定三秦等重大事件,史称:“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可见,张苍是与萧何、韩信等并列的汉朝缔造者之一,在吕后和文帝时期又担任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重任,其无疑属于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中的核心成员,张苍任赵相自然负有监视和控制赵国的特殊使命,其实,汉朝对赵国的安抚和控制还体现在赵王张敖尚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上。即便如此,“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旦暮自上食,体甚卑,有子壻礼。高祖箕踞骂詈,甚慢之。赵相贯高、赵午年六十余,故耳客也。怒曰:‘吾王孱王也!’说敖曰:‘天下豪杰并起……请为王杀之’。”赵相贯高和赵午是否为汉朝所置不得而知,但其为故主张耳之故旧亲信乃至为赵王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谋刺汉帝或可折射出汉初异姓诸侯王相与汉朝貌合神离的状态,其与诸侯王利益捆绑紧密是显而易见的。

太史公称高祖时汉朝为诸侯王独置丞相,检阅《史》《汉》异姓诸侯王相多不载其是否为汉朝为置,在上述八国异姓王中明确为汉置相者仅赵相张苍一例,

其后赵相贯高和赵午为张耳故旧,虽无法确知其是否为汉所置,从其谋刺汉帝的举动看可能非汉朝委任,太史公之说或许仅针对刘氏同姓王而言。

诸侯王相作为统领诸侯王百官的核心人物竟看不到其在维护汉朝利益方面发挥任何积极作用。如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之谋反均不见其相有任何作为,而为汉朝告密者皆为舍人、中大夫和太仆,此种普遍现象可以认为是

诸侯王相为诸侯王自置的一种自觉行为,这与汉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相殊死维护汉朝利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齐王欲发兵,其相弗听。八月丙午,齐王欲使人诛相。相召平乃反,举兵欲围王,王因杀其相。”又“吴楚反,赵王遂与合谋起兵。其相建德、内史王悍不听。遂杀建德、王悍,发兵屯其西界。”究其异、同姓诸侯王相在维护汉朝利益方面的不同反应的原因乃在于前者相为其故部旧从,而后者之相乃是汉朝委派代表汉朝中央监视和控制诸侯王的流官,对汉朝中央负责。

现在来审视长沙国在汉初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下而能独存不废的原因,即长沙国相与其他异姓诸侯王相存在显著的区别,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长沙国有三任丞相,第一任为义陵侯吴郢,高祖九年“以长沙柱国侯”,“柱国”明显为楚国旧制,长沙王是因“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而分封的,其后孝惠二年、高后元年吴芮长子吴浅和次子吴阳“以父长沙王功侯”而受封便顷侯和沅陵侯,这与《汉书·吴芮传》“孝惠、高后时,分芮庶子二人为列侯”印证无误,那么长沙柱国吴郢就应当为吴芮之兄子。第二任长沙相为利苍,其在吴芮分封为衡山王后并未随其就国,而是从刘邦如蜀汉还定三秦,并参加了初攻故道之战,其后事迹无考,但至惠帝二年也算积功为“阅”,《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用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利苍正是凭借“积日曰阅”的渐进而晋升一国之相的。需要指出的是,异姓诸侯相封侯者见于史籍的极为少见,利苍封侯食邑虽不多,但其位次却还在吴浅、吴郢和吴阳之上。第三任长沙相为醴陵侯越,姓氏无考,高后元年四月受封为侯,“侯状”为“以卒起,汉二年四月其栎阳,以卒吏击项羽,为河内都尉,用长沙相侯,六百户”,醴陵侯越从刘邦比利苍稍晚,食邑户数亦比利苍为少,其继任利苍为长沙国相反映出一种不言自明分封序列和亲疏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任长沙相吴郢虽为长沙王吴臣之宗亲,但在吴臣时期,长沙国似乎与汉朝关系融洽,积极在汉朝分封问题上领衔对策,如汉六年九月,“诏诸侯王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荆王臣信的十人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其时异姓王尚存者有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韩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五王均是在楚汉战争中功勋者,而长沙王以诛秦之功而始封,与前者相比显然军功稍逊,此间对诏竟然拨得头筹,可谓得宠不是偶然的。在其后立同姓王吴王刘濞和燕王刘建时,长沙王吴臣均领衔对诏并被汉朝采纳,三次对诏均显示出汉朝对长沙国的倚重和信任,史称“文王芮,高祖贤之,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诸令”。相较于汉朝剪除其他异姓诸侯王的实践,汉朝与长沙国的这种状态就是解决异姓诸侯王问题的一体两面,直到第二任长沙相利苍时有所转变,如前所述,利苍为“入蜀汉定三秦者”,属于汉朝委任的亲信流官,其在任上要承担起维护汉朝利益和掌控长沙国的重任,努力充当好衔接沟通汉朝和长沙国纽带的作用。《二年月令·津关令》载:“相国长沙丞相书言,长沙地卑湿,不宜马,置缺不备一驷,未有传马,请得买马十,给置传,以为恒。”利苍卒于高后二年(前186年),此条上书可能就是长沙相利苍尽力维持汉朝与长沙国关系平衡的日常写照。明乎此,第三任长沙相醴陵侯越亦当是亲信置相政策的延续。总之,三任长沙相的委任经历了由长沙王宗亲向汉朝流官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其他异姓诸侯王相中独一无二。

汉初有军功受益阶层全面主导帝国行政、经济、军事等诸项权利说。[15]54长沙相轪侯利苍和其继任者醴陵侯越是汉朝钦定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其全面掌控长沙国,对长沙王的制衡作用不言而喻。

在汉初南越与匈奴并称“南劲北强”的双边格局下,长沙国虽与汉朝相隔千里但汉朝通过委任诸侯相的方式始终牢牢遥控长沙国,这与其他异姓诸侯王刺上谋反而其相难有作为的局面有天壤之别。正是汉朝委任的长沙相发挥了其肩负的职责,长沙国才有效地承担起来防御南越和拱卫汉疆的重任而不致有谋逆之举,从此种意义上来说,长沙国虽有异姓王之名实有同姓王之实。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制:高岩 责编:高剑榕 编辑:杨玉芳

有故事的作文700字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加坡媒体 AsiaOne网站报道称,自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问世后,中国的动画家们一直从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汲取灵感。近年来,中国的动画电影产业推出了几部根据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改编的热门电影,如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和2019年的《白蛇:缘起》。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指出,中国神话给了中国动画电影以启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曾小卉表示,《哪吒》的成功表明,受中国神话启发的动画电影是一种新趋势。

其实不只动画片,诠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影视作品近年来也频出爆款。例如,今夏大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便用镜头语言还原了“大唐美学”,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与厚重。

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触动与思考?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方向透视:

认真分析材料,便可看出材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新加坡媒体、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一致认为中国神话给了中国动画电影以启发,中国动画电影一直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汲取灵感,且是一种趋势。在这个真实情境基础上,材料延展出第二层含义:“其实不只动画片,诠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影视作品近年来也频出爆款”,这说明命题者引导考生探讨的并不局限在动画电影与神话故事二者的关系上,而是要去探讨如何来诠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是影视作品,也可以是其他内容,这是考生写作的情境限制。脱离情境只谈传统文化的魅力则是跑题立意。

考生的触动和思考一定要围绕上述材料,而不能凭空生发。要谈到材料对自己的触动并进行思考,这就需要考生从动画电影及其他影视作品的角度去思考究竟该如何来诠释传统文化魅力,或者说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该以何种形式面世、传承。考生写作时要围绕这一任务深入论证。

从“成功”“趋势”“爆款”等词中都可看出命题者对这些动画及影视作品的肯定,说明这些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命题者鲜明的价值判断限制考生的论证方向只能是如何诠释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是探讨一些影视作品如何歪曲文化、篡改历史。

如何诠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可谓见仁见智,通过何种形式诠释?为何要通过媒介来诠释传统文化魅力?如何找寻到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诠释、传播传统文化才能让观众感受其中的厚重与精妙?……总之考生立意角度是自由的,但立意时要抓住“如何诠释”这一关键词,不可丢弃关键词只谈传统文化的魅力。考生在论证时,选取论据的角度是开放的,诠释传统文化魅力形式多样,影视作品、音乐、书法……到底选择什么作为论据,全凭考生个人储备及对当今媒介的了解程度。此外,以这种形式诠释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意义,考生立足点不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就不同。考生可写议论文,围绕立意具体论证;也可写记叙文,在叙事中抒发感想,阐发观点,叙中带议。

立意参考:

1.感受魅力也需“借式”。

2.讲好中国故事,诠释文化魅力。

3.在创新中诠释传统文化魅力。

4.诠释文化魅力 传播中国声音。

范文展示:

诠释文化魅力 传播中国声音

电影《哪吒》从中国神话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荧屏热映;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使用镜头语言还原了“大唐美学”,收视新高。这些影视作品运营成功的同时,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与厚重,可谓双赢。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媒介融合起来,以全新的形式“包装”文化,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文化魅力,传播中国声音。

诠释文化魅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有创新思维,赋予其新形式,而非静守,否则传统文化只能是“听说”。就像莫高窟在很多人口中不过是几个山洞,清明上河图也不过是人们眼中的一幅巨幅画卷……优秀传统文化只能成为历史课本里一串模糊的插画。殊不知,那敦煌是无数能工巧匠穷极一生的心血,七百洞窟,三千彩塑,这一切都值得人们膜拜;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都城繁荣的见证,是画家张择端苦心经营的国之珍宝。其实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被看见”的,需要走进人们心里,文化不能自我抬高姿态,文化首先要被大量的人看见,要有大量的人参与,要由大量的人继续去丰满、去热爱,这样它们才能更有生命力。

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新包装”时,要善于借助新媒体等媒介。

我们要善于借助新媒体等媒介赋予文化以新意与活力、情感与温度,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实现对话、促成理解、建构共识,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意义、价值观等获得广泛共鸣。就像中国古典诗词,若非专业,人们恐难与之靠近。但如此文化,束之高阁,实为可惜。传统文化只有重新焕发魅力,进入寻常百姓家,被大多数人看见,才能成为力量之源、精神支撑。于是我们看到了用心之作《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经典古诗词配上流行乐,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方式复古,耐人寻味,让人们眼前一亮,心中一喜。曾经深奥难懂的诗词变成了人们口中吟唱的天籁之声,诗词变了样,却被更多的人听见、看见。

传统文化只有“鲜活”起来,与时代融合,才会焕发新的魅力。

2013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发现,台北故宫推出了一款印有“朕知道了”字样的纸胶带,作为纪念品售卖,并意外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于是北京故宫开启了故宫文创之路。每一个创意的背后,都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古典与现代之美的碰撞,当然这一切不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其魅力的诠释?文化被人们看见,传统散发魅力,这才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担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应有的姿态,如此方可传播中国声音,让文明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以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然而新时期我们应如何诠释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颇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