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网上翻译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30 09:11 作者:自说文史 围观:

民间故事:黑猫报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自说文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网上翻译的故事有哪些1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宣鼎志怪笔记小说《夜雨秋灯录》,翻译时略有改动。文中插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武林(杭州古称)有一个金氏大家族,这个家族人才辈出,每朝每代都有大人物,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名气。关于金氏家族发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开始,金家出了一位老爷子,是个好心人。金老爷家里有钱,他特别喜欢小动物,所以平时经常放生,对于那些受伤的小动物,他也会尽力救助,即便小动物受了重伤,奄奄一息,他也不会放弃。

另外,金老爷做人也不错,坦坦荡荡,对人诚恳,总是能够出钱出力帮人,所以周围的人对他都很尊敬。

只是,金老爷虽然各方面都很好,但是运气不太好,前几年的时候,家里出了大事,几乎花光了家财,以至于家道中落。

这一年夏季,金老爷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凉椅上,摇着蒲扇,看着月色,心中很是平静。这时候,来了一只黑猫,这黑猫应该是饿了好几天了,瘦得皮包骨头,颤巍巍地走到院子里时,它再也撑不住了,倒在地上,心口气息微弱,眼看着要死了。

金老爷看到后,心中不忍,连忙把黑猫捧到了屋里,然后弄了些米汤和剩菜喂黑猫。黑猫儿饿极了,一点力气也没有,已经张不开嘴了,它眼角流着泪,似乎知道自己要死了。金老爷并不放弃,用小勺子给猫儿喂米汤。

慢慢地,黑猫开始恢复了力气,开始喝着米汤,金老爷一看,心中高兴,把剩下的鱼肉也弄来给猫吃了。黑猫吃了不少,金老爷担心它吃太多会撑死,便不再喂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金老爷每天都细心照料黑猫,亲自喂黑猫食物,还给黑猫洗澡,捉身上的跳蚤。不到一个月,猫儿完全恢复了,它浑身乌黑,双目炯炯有神,看起来也壮实一些了。金老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这黑猫很通人性,知道金老爷对它好,就黏着金老爷,哪儿也不去了,然后每天都围着金老爷转悠。金老爷也很喜欢这猫儿,每顿饭都要给它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也要给猫儿吃。

如果金老爷外出,他也一定会嘱咐家人,照顾好黑猫。

黑猫虽然每天都能吃到鱼肉,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渎职,它依旧保留着捉老鼠的本性。身体恢复之后,黑猫每天没啥事就蹲在家里,经常能捉到老鼠。自从黑猫来了以后,金老爷家里的粮食再也不用担心被老鼠吃了。

这一年秋季,当地发生了几十年未遇的水灾,庄稼都被淹死了,金老爷家颗粒无收,家里粮食已经吃完了,又没有钱去买粮食,所以一家人都很发愁。

金老爷没办法,就去借钱,但是他借了一圈也没借到。无奈之下,金老爷开始典当家里的东西,但东西不值钱,粮食又贵,所以家里的东西很快都典当出去了。金老爷这下彻底没办法了,只能忍饥挨饿。

黑猫自然也吃不到东西了,围着金老爷喵喵叫。

金老爷的女儿金小姐听到猫叫后,很生气,对着黑猫说:人都没东西吃了,你还想吃东西,怎么可能呢!我父亲穷困无奈,心烦意乱,你不念着父亲平日对你的养育之恩,现在还喵喵叫着,惹人心烦,不是很讨厌吗?

黑猫似乎听懂了金小姐的话,喵了一声后,带着幽怨的眼神看了一下金老爷,然后噌地一下爬到房顶上不见了。一家人看到后,不由得破涕为笑,连金老爷都笑了。

很快,黑猫又回来了,它叼着一件东西来,然后跳到了金老爷的怀中。

金老爷一看,居然是妇女戴着的抹额(一种首饰),看起来这是富贵人家女子戴的首饰,因为这抹额料子很好,上面还有二十多个珍珠,个个都很明亮,像是小指甲那么大,看起来价值不菲。金老爷粗略估计一下,这个抹额至少值一千两银子。

看到抹额后,金老爷心中是又高兴又害怕,说:这黑猫看来确实通灵了,听懂了人话,只是这可能是偷来的东西,如果我用了这件东西,不但会影响我的人品,还可能会让富贵人家心慌啊。万一这家主人冤枉是仆人婢女偷窃,说不定会活活打死这些下人,这可怎么办啊?

金老爷的妻子说:这话说得有道理。只是对于井边的李子,即便有主人,那些廉洁之士也会取了吃,为何这样?就是因为饥不择食了。所以,对于这么名贵的东西,不如先换了钱,度过这段艰难的时间,然后我们再跟着猫儿,暗访失主,然后去告诉他们,东西被我们用来换钱了,这样他们也不会打死婢女仆人了。

金老爷一听这话,不太认可,但是看着一家人都挨饿,想想也确实没啥办法了,只好答应。

后来,金老爷换了钱,家里人都活下来了。不但如此,金老爷还拿出钱财,买了许多粮食屯着,并分发给其余穷人。全村一百多个穷人,也靠着金老爷活了下来。他们知道金老爷家黑猫叼来抹额后,也都对黑猫感恩不已。

金老爷常常对家人说:我们都要对猫儿好一些,没有它,我们全家五口人都要饿死了。

从那以后,家里人对黑猫都更好了,就连村里的人对黑猫也都好。

金老爷一直在找失主,但是黑猫却很少出去了,他一直也找不到失主,一直到次年,金老爷也不知道谁家丢了抹额。金老爷后面干脆四处访问,也不再自己打听消息了,拜托大家一起找,但是大家都说不知道。

大家知道这件事后,开始猜测不已。

有人说:这也许是富贵人家殉葬的东西,只是因为时间长了,墓地坏了,所以被猫儿看到取来了。所以,这么长时间我们才找不到失主。

也有人说:有些女子很有心计,嫁到人家后,为防止家里丈夫败光家财,会把一些值钱的东西放在墙壁里,或者埋在某处,以防万一将来,可以为自己留些钱,或者给子女使用。但是,她们可能死得突然,来不及交待家人,所以没人知道。这样的话,猫儿取来后,也没什么关系。

更有甚者说:依我看,这就是上天奖励金老爷的,金老爷养了黑猫,上天奖励金老爷,金老爷又救了大家。

金老爷又继续找了很久,依旧没能找到失主。

后来,金老爷把剩下的钱用来做生意,很快就发财了,他的家族也因此越来越壮大。

临终前,金老爷告诫子孙:一定要善待那些小动物,他们或许是来拯救大家的,所以不能驱赶他们。有钱了,就给它们鱼肉吃,没钱了就给它们米汤剩菜吃,这也不会影响生活。

他的子孙中,后来很多人都爱养猫,而且对猫很好。有些子孙官至三品、二品大员,府里常常养着几十只猫儿狗儿,还请人专门来喂养这些动物,直至清朝时,依旧是这样。

网上翻译的故事有哪些2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9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百岁杨苡的翻译人生》的报道。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它使你夜不能眠,但最后你尝到它的甜味。”刚刚过完103岁生日的杨苡,将翻译称为“游戏”,这足见她的个性,事实上,“这是一种玩法”是她现在的口头禅。

女儿赵蘅有时甚至觉得母亲就像一个小女孩,“并不是她样子有多年轻,而是她仍然思维活跃,活力四射,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好奇”。

杨苡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是著名翻译家,代表译著《呼啸山庄》畅销数十年。近日,她和兄长杨宪益合译的新书《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由中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妈妈的创意,也是她定的书名。舅舅生前,妈妈与他商量过这件事,她很重视这本与哥哥共同的译著。”赵蘅介绍。

一同出版的还有赵蘅的《我的舅舅杨宪益》,“妈妈和舅舅翻译了很多经典著作。但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了不起,用我妈妈的话说,‘我哥总说自己是翻译匠,那我就是练笔吧’。”

如今,杨苡仍生活在南京那套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里,屋子里摆着很多老照片,记录着她生命中重要的人和重要的时刻。

常跟着哥哥杨宪益去书店

“我的命不好,因为我没有爸爸。”2021年5月,一部讲述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九零后》上映,影片最开头响起的是百岁杨苡的声音,将她的身世娓娓道来。

赵蘅告诉记者,杨苡出生两个月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我外公是当时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我外婆很要强,也重视教育,对自己的三个孩子,她不分男女都要求他们好好读书。”

三个孩子后来都学有所成,杨苡的哥哥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英译了百余种经典名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杨苡的姐姐杨敏如,毕业于燕京大学,师从顾随,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杨苡小学和中学上的天津中西女校,“在那里,妈妈打下了比较坚实的中英文基础。”赵蘅介绍。

杨宪益是杨苡一生最崇拜的人。《九零后》纪录片中,百岁杨苡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最欣赏的男的当然是我哥哥。”

“哥哥爱护两个妹妹,妹妹佩服哥哥,他们的感情一直特别好。”赵蘅说。

小时候,杨苡总拽着哥哥的衣袖跟来跟去,到书店买书、看电影、逛市场都要跟着,以至于杨宪益的同学开玩笑说杨苡是“小巴儿狗”。

杨苡曾跟赵蘅说起与哥哥一起买书的经历:“妈妈受舅舅的影响很大。小时候她常跟着哥哥去书店,哥哥说这个书好,她就拿着,都听哥哥的。”

而在杨苡的回忆中,哥哥总能满足她各种心愿。杨宪益是家中独子,待遇远在妹妹之上。“我要这要那的,母亲不允许,但跟在我哥后面,就是另一回事了。每逢我想要书、玩具或别的什么,我就拉拉他的衣服,他问一句,想要?我点个头,他吩咐一句‘要这个’,就解决了。”

1937年,杨苡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南开大学。没想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的轰炸让南开大学沦为一片焦土,师生被迫南迁,杨苡也希望能南下继续学业。“在英国留学的舅舅也写信回来,劝外婆允许妈妈离开天津,说妈妈的性格不适合留在沦陷区。”赵蘅说。

于是,杨苡和几个同学一起坐船从天津到香港,再绕道越南,最终抵达昆明。

“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面”

“妈妈兴趣非常广,她喜欢文学、电影、戏剧,还学过跳舞。”在赵蘅看来,母亲杨苡走上翻译之路,除了杨宪益的影响,还有沈从文与巴金的推动。

杨苡到了昆明后,与同住在青云街的沈从文相识。她本来想上中文系,但沈从文了解她的情况后,力劝她进外文系。“他说我妈妈英文底子那么好,不适合去读线装书。他很有预见性,是我妈妈人生大方向的指路人。”赵蘅告诉记者。

沈从文常常鼓励杨苡多读书,不要荒废时间。晚年杨苡仍然记得,夜里自己要睡觉了,对面楼上沈从文的房间里还亮着灯。

巴金一直通过书信影响着杨苡。在天津读中学时,杨苡就开始与巴金通信。“我哥去留学后,我觉得特别寂寞,巴金像兄长一样,代替了我哥”。这样的通信伴随着两人境遇的起起伏伏,持续了一生。

杨苡曾向巴金表示想做《家》中觉慧,巴金不赞成,回信劝她先把书念好。大二那年暑假,杨苡与赵瑞蕻结婚,生下大女儿。之后,她应在重庆避难的母亲要求,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学业。

1942年6月,巴金写信鼓励杨苡:“人不该单靠情感生活,女人自然也不是例外。把精神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面,也是美丽的。”

1943年底,巴金在信中谈到了翻译:“你有空,我还是劝你好好翻译一本书……不要急,一星期译几百、几千字都行,再长的书也有译完的时候。慢是好的,唯其慢才可细心去了解,去传达原意。”

巴金是直言不讳的。1950年代初,他看了杨苡翻译的苏联短篇小说集《俄罗斯性格》后也曾说:“我觉得你译得有点草率,你本来可以译得更好一点。”从那时起,杨苡“下决心让我的译文或译诗必须要为读者着想,要经得起行家对照原文推敲”。

英美文学专家陈嘉对杨苡的翻译生涯也有影响。2002年,杨苡在《天真与经验之歌》的译后记中,回忆半个多世纪前在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借读的日子,陈嘉教授“朗读英诗时那种柔和委婉的音色和铿锵有力的吐字永存在我的记忆里”。她还记得黯淡的灯光下,陈嘉一字一句对照修改她翻译的诗,连押韵和节奏也要推敲。《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中,杨苡所译诗歌很多都是在重庆做学生时完成的。

杨苡第一次接触《呼啸山庄》的故事,是在天津读中学时,她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魂归离恨天》,就被深深吸引。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借读时,她在图书馆读到《呼啸山庄》的英文原著《Wuthering Heights》,萌发了翻译这本书的念头,还写信告诉了巴金。

听说杨苡打算翻译《呼啸山庄》,巴金很高兴,他回信鼓励杨苡,并提出要帮她出版。“你要译W.H.(《呼啸山庄》英文书名缩写),我很高兴,这书你译出后,一定要寄给我看。我会设法给你印。你可以驾驭中国文字,你的译笔不会差。你慢慢吧,我不会使你的努力白费。”

在杨苡之前,梁实秋曾翻译过这本书,他的英文很好,却把书名译为《咆哮山庄》。“妈妈对这个书名不以为然。”赵蘅告诉记者。

1954年春,杨苡翻译这本书期间,恰逢丈夫赵瑞蕻被外派到民主德国教书。一天晚上,窗外狂风呼啸,雨点打在窗户上,此情此景,犹如亲临《呼啸山庄》的故事中。“就这样,妈妈的灵感突然来了”,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杨苡确定了“呼啸山庄”这一书名。

巴金也没有忘记10年前的承诺。1956年,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由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出版。1980年,这本书再次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的40多年里,这一译本多次再版,至今仍然畅销。

“等待与希望”

在南京定居的杨苡,晚年总惦记着要去北京看哥哥。“妈妈一般年末来北京,因为舅舅的生日是在冬天,她要陪舅舅过生日。”

赵蘅还记得,2009年春天,杨苡离开北京前在杨宪益家聚会的情景,“我妈妈还像小妹妹一样倚着舅舅,有一种撒娇的感觉。分别时,舅舅笑着,妈妈已经哽咽了。”

这是杨宪益和杨苡最后一次见面,半年后杨宪益去世。哥哥不在了,杨苡再也没有去过北京。

今年8月之前,杨苡生活仍都基本自理。“她自己洗漱,保姆只是在旁边看着避免她摔跤。她在家里都是用助步器自己走。8月时,妈妈生了一场病,最近渐渐恢复走路,精神也越来越好。”赵蘅介绍,杨苡喜欢靠在床头看报看书,还是电影电视剧的热心观众,“有喜欢的电影,她还会让保姆打电话叫我看,常常我在北京,妈妈在南京,我们看同一部电影”。

“她还有微信呢,虽然不会发消息,但天天都要看朋友圈。”赵蘅笑着说。

杨苡家中充满怀旧、艺术和童真的气息。沙发靠背上和柜子里摆着可爱的玩偶,大多是亲朋好友送的,还有一个玻璃柜专门放各种各样的猫头鹰,有布的,有瓷的,有金属的,“妈妈视猫头鹰为智者。”赵蘅告诉记者。

对于布置房间,杨苡至今都兴致勃勃。最近她刚出院,身体还在恢复中,便又想要挪动家具。“我很佩服妈妈,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吧。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活在美中间。”赵蘅说。

杨苡一直记得1997年最后一次见到巴金时的情景,那时巴金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他坐在轮椅上,仍使劲对杨苡说:“多写,多……写!”1998年,杨苡与人合译完成《我赤裸裸地来——罗丹的故事》后就停止了翻译,但这些年来,写作一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到现在,妈妈都喜欢给自己列创作计划,大量的文章题目,基本上是忆旧,虽然她已经很难完成了。”赵蘅说。

对笔下的每一个字,杨苡一如既往地认真,用她的话就是文章写出来要“摆一摆”,放上几天,再反复修改好几遍,直到满意为止。她偶尔还会写打油诗,或者写字条让保姆拍下发给赵蘅,“妈妈日常交流也喜欢用文字表达”。《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出版后,她在给赵蘅的字条上这样写道:“书印得好,我相当满意,感动得眼眶发湿。”

“妈妈很喜欢念稿子给我听,念完会问,‘这样写行吗?’那样子真的非常可爱。”赵蘅说,她总觉得母亲身上有一种时间凝固了的感觉。

1937年冬天,18岁的杨苡在读完《基督山伯爵》的英译本后,非常喜欢故事的结局,“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当中,等待和希望”。当时,南开大学被日本侵略者炸毁,她只能待在家中。在给同样身处沦陷区的巴金的信中,她写道:“我记得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书里的末一句话:Wait and hope,我愿意如此。”巴金在公开发表的《感想》中引用了这段话,并说“这wait自然不是袖手等待的意思”。

40多年后,1980年底,听说巴金腿受伤后,61岁的杨苡在给巴金的贺年片中又写上“Wait and hope”。巴金回信中聊到了1937年的那封信,又说,“我相信我能完成自己的工作”。

又是40多年过去,“等待和希望”仍是杨苡最爱的句子,不断出现在她的题词、文章和采访中。

参考资料:

《杨苡百年回忆录》,杨苡口述,余斌整理,名人传记月刊

《雪泥集》,巴金著,杨苡编注,三联书店

《青春者忆》,杨苡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网上翻译的故事有哪些3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它使你夜不能眠,但最后你尝到它的甜味。”刚刚过完103岁生日的杨苡,将翻译称为“游戏”,这足见她的个性,事实上,“这是一种玩法”是她现在的口头禅。

女儿赵蘅有时甚至觉得母亲就像一个小女孩,“并不是她样子有多年轻,而是她仍然思维活跃,活力四射,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好奇”。

杨苡近照。赵蘅供图

杨苡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是著名翻译家,代表译著《呼啸山庄》畅销数十年。近日,她和兄长杨宪益合译的新书《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由中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妈妈的创意,也是她定的书名。舅舅生前,妈妈与他商量过这件事,她很重视这本与哥哥共同的译著。”赵蘅介绍。

一同出版的还有赵蘅的《我的舅舅杨宪益》,“妈妈和舅舅翻译了很多经典著作。但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了不起,用我妈妈的话说,‘我哥总说自己是翻译匠,那我就是练笔吧’。”

如今,杨苡仍生活在南京那套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里,屋子里摆着很多老照片,记录着她生命中重要的人和重要的时刻。

常跟着哥哥杨宪益去书店

“我的命不好,因为我没有爸爸。”2021年5月,一部讲述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九零后》上映,影片最开头响起的是百岁杨苡的声音,将她的身世娓娓道来。

赵蘅告诉记者,杨苡出生两个月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我外公是当时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我外婆很要强,也重视教育,对自己的三个孩子,她不分男女都要求他们好好读书。”

三个孩子后来都学有所成,杨苡的哥哥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英译了百余种经典名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杨苡的姐姐杨敏如,毕业于燕京大学,师从顾随,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杨苡(右二)与母亲、哥哥、姐姐合影。赵蘅供图

杨苡小学和中学上的天津中西女校,“在那里,妈妈打下了比较坚实的中英文基础。”赵蘅介绍。

杨宪益是杨苡一生最崇拜的人。《九零后》纪录片中,百岁杨苡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最欣赏的男的当然是我哥哥。”

“哥哥爱护两个妹妹,妹妹佩服哥哥,他们的感情一直特别好。”赵蘅说。

小时候,杨苡总拽着哥哥的衣袖跟来跟去,到书店买书、看电影、逛市场都要跟着,以至于杨宪益的同学开玩笑说杨苡是“小巴儿狗”。

杨苡曾跟赵蘅说起与哥哥一起买书的经历:“妈妈受舅舅的影响很大。小时候她常跟着哥哥去书店,哥哥说这个书好,她就拿着,都听哥哥的。”

而在杨苡的回忆中,哥哥总能满足她各种心愿。杨宪益是家中独子,待遇远在妹妹之上。“我要这要那的,母亲不允许,但跟在我哥后面,就是另一回事了。每逢我想要书、玩具或别的什么,我就拉拉他的衣服,他问一句,想要?我点个头,他吩咐一句‘要这个’,就解决了。”

1937年,杨苡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南开大学。没想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的轰炸让南开大学沦为一片焦土,师生被迫南迁,杨苡也希望能南下继续学业。“在英国留学的舅舅也写信回来,劝外婆允许妈妈离开天津,说妈妈的性格不适合留在沦陷区。”赵蘅说。

中学毕业时的杨苡。赵蘅供图

于是,杨苡和几个同学一起坐船从天津到香港,再绕道越南,最终抵达昆明。

“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面”

“妈妈兴趣非常广,她喜欢文学、电影、戏剧,还学过跳舞。”在赵蘅看来,母亲杨苡走上翻译之路,除了杨宪益的影响,还有沈从文与巴金的推动。

杨苡到了昆明后,与同住在青云街的沈从文相识。她本来想上中文系,但沈从文了解她的情况后,力劝她进外文系。“他说我妈妈英文底子那么好,不适合去读线装书。他很有预见性,是我妈妈人生大方向的指路人。”赵蘅告诉记者。

沈从文常常鼓励杨苡多读书,不要荒废时间。晚年杨苡仍然记得,夜里自己要睡觉了,对面楼上沈从文的房间里还亮着灯。

杨苡在昆明。赵蘅供图

巴金一直通过书信影响着杨苡。在天津读中学时,杨苡就开始与巴金通信。“我哥去留学后,我觉得特别寂寞,巴金像兄长一样,代替了我哥”。这样的通信伴随着两人境遇的起起伏伏,持续了一生。

杨苡曾向巴金表示想做《家》中觉慧,巴金不赞成,回信劝她先把书念好。大二那年暑假,杨苡与赵瑞蕻结婚,生下大女儿。之后,她应在重庆避难的母亲要求,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学业。

杨苡、赵瑞蕻和儿女们,左为赵苡,右为赵蘅,中为赵苏。赵蘅供图

1942年6月,巴金写信鼓励杨苡:“人不该单靠情感生活,女人自然也不是例外。把精神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面,也是美丽的。”

1943年底,巴金在信中谈到了翻译:“你有空,我还是劝你好好翻译一本书……不要急,一星期译几百、几千字都行,再长的书也有译完的时候。慢是好的,唯其慢才可细心去了解,去传达原意。 ”

巴金是直言不讳的。1950年代初,他看了杨苡翻译的苏联短篇小说集《俄罗斯性格》后也曾说:“我觉得你译得有点草率,你本来可以译得更好一点。”从那时起,杨苡“下决心让我的译文或译诗必须要为读者着想,要经得起行家对照原文推敲”。

杨苡与巴金。赵蘅供图

英美文学专家陈嘉对杨苡的翻译生涯也有影响。2002年,杨苡在《天真与经验之歌》的译后记中,回忆半个多世纪前在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借读的日子,陈嘉教授“朗读英诗时那种柔和委婉的音色和铿锵有力的吐字永存在我的记忆里”。她还记得黯淡的灯光下,陈嘉一字一句对照修改她翻译的诗,连押韵和节奏也要推敲。《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中,杨苡所译诗歌很多都是在重庆做学生时完成的。

杨苡第一次接触《呼啸山庄》的故事,是在天津读中学时,她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魂归离恨天》,就被深深吸引。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借读时,她在图书馆读到《呼啸山庄》的英文原著《Wuthering Heights》,萌发了翻译这本书的念头,还写信告诉了巴金。

听说杨苡打算翻译《呼啸山庄》,巴金很高兴,他回信鼓励杨苡,并提出要帮她出版。“你要译W.H.(《呼啸山庄》英文书名缩写),我很高兴,这书你译出后,一定要寄给我看。我会设法给你印。你可以驾驭中国文字,你的译笔不会差。你慢慢吧,我不会使你的努力白费。”

在杨苡之前,梁实秋曾翻译过这本书,他的英文很好,却把书名译为《咆哮山庄》。“妈妈对这个书名不以为然。”赵蘅告诉记者。

1954年春,杨苡翻译这本书期间,恰逢丈夫赵瑞蕻被外派到民主德国教书。一天晚上,窗外狂风呼啸,雨点打在窗户上,此情此景,犹如亲临《呼啸山庄》的故事中。“就这样,妈妈的灵感突然来了”,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杨苡确定了“呼啸山庄”这一书名。

巴金也没有忘记10年前的承诺。1956年,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由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出版。1980年,这本书再次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的40多年里,这一译本多次再版,至今仍然畅销。

“等待与希望”

在南京定居的杨苡,晚年总惦记着要去北京看哥哥。“妈妈一般年末来北京,因为舅舅的生日是在冬天,她要陪舅舅过生日。”

赵蘅还记得,2009年春天,杨苡离开北京前在杨宪益家聚会的情景,“我妈妈还像小妹妹一样倚着舅舅,有一种撒娇的感觉。分别时,舅舅笑着,妈妈已经哽咽了。”

这是杨宪益和杨苡最后一次见面,半年后杨宪益去世。哥哥不在了,杨苡再也没有去过北京。

今年8月之前,杨苡生活仍都基本自理。“她自己洗漱,保姆只是在旁边看着避免她摔跤。她在家里都是用助步器自己走。8月时,妈妈生了一场病,最近渐渐恢复走路,精神也越来越好。”赵蘅介绍,杨苡喜欢靠在床头看报看书,还是电影电视剧的热心观众,“有喜欢的电影,她还会让保姆打电话叫我看,常常我在北京,妈妈在南京,我们看同一部电影”。

“她还有微信呢,虽然不会发消息,但天天都要看朋友圈。”赵蘅笑着说。

晚年杨苡。赵蘅供图

杨苡家中充满怀旧、艺术和童真的气息。沙发靠背上和柜子里摆着可爱的玩偶,大多是亲朋好友送的,还有一个玻璃柜专门放各种各样的猫头鹰,有布的,有瓷的,有金属的,“妈妈视猫头鹰为智者。”赵蘅告诉记者。

对于布置房间,杨苡至今都兴致勃勃。最近她刚出院,身体还在恢复中,便又想要挪动家具。“我很佩服妈妈,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吧。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活在美中间。”赵蘅说。

杨苡一直记得1997年最后一次见到巴金时的情景,那时巴金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他坐在轮椅上,仍使劲对杨苡说:“多写,多……写!”1998年,杨苡与人合译完成《我赤裸裸地来——罗丹的故事》后就停止了翻译,但这些年来,写作一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到现在,妈妈都喜欢给自己列创作计划,大量的文章题目,基本上是忆旧,虽然她已经很难完成了。”赵蘅说。

对笔下的每一个字,杨苡一如既往地认真,用她的话就是文章写出来要“摆一摆”,放上几天,再反复修改好几遍,直到满意为止。她偶尔还会写打油诗,或者写字条让保姆拍下发给赵蘅,“妈妈日常交流也喜欢用文字表达”。《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出版后,她在给赵蘅的字条上这样写道:“书印得好,我相当满意,感动得眼眶发湿。”

赵蘅所绘杨苡。

“妈妈很喜欢念稿子给我听,念完会问,‘这样写行吗?’那样子真的非常可爱。”赵蘅说,她总觉得母亲身上有一种时间凝固了的感觉。

1937年冬天,18岁的杨苡在读完《基督山伯爵》的英译本后,非常喜欢故事的结局,“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当中,等待和希望”。当时,南开大学被日本侵略者炸毁,她只能待在家中。在给同样身处沦陷区的巴金的信中,她写道:“我记得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书里的末一句话:Wait and hope,我愿意如此。”巴金在公开发表的《感想》中引用了这段话,并说“这wait自然不是袖手等待的意思”。

40多年后,1980年底,听说巴金腿受伤后,61岁的杨苡在给巴金的贺年片中又写上“Wait and hope”。巴金回信中聊到了1937年的那封信,又说,“我相信我能完成自己的工作”。

又是40多年过去,“等待和希望”仍是杨苡最爱的句子,不断出现在她的题词、文章和采访中。

参考资料:《杨苡百年回忆录》,杨苡口述,余斌整理,名人传记月刊; 《雪泥集》,巴金著,杨苡编注,三联书店;《青春者忆》,杨苡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 记者:刘梦妮)

责编/侯晓然

审签/志飞

监制/席淑君

相关文章